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因果,冤孽缠身的话会有这五个预警

因果,冤孽缠身的话会有这五个预警 





由于冤亲债主全是负态空间信息体,人在睡眠中最容易感知它们的活动,它们逼近受报者身心磁场的信息最容易在梦中接受到,因此受报者常会作各种恶梦。这些梦境,如果懂得易理万象,都不难分析出对应于受报者的哪些系统和原因。

恶梦常是恶因正式释放前最重要的预警信息,如果能够高度重视,也就不容易错机失缘,并且将恶因化解于萌芽状态之中。

 



冤亲债主在正式开始讨报之前,为了方便讨报,为了在讨报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阻止,常常会非常关注受报者周围的各种善缘,想方设法阻止和切断受报者一切可能的外援力量和关系。将受报者可能存在的、能够帮助受报者化解恶因,渡过苦厄的一切“贵人”,全都加以隔断和阻止。

这其中就包括受报者的亲人、友人、同修、老师等等。阻断师缘,破坏受报者与亲人、友人以及同修之间原本存在的融洽关系,使受报者善缘皆失,孤掌难鸣,乖乖地引颈受报。






人是一手提罪一手携福来到人世间。“消罪增福”就是人生应当恪守的生存原则。如果人们不惜福,消福无度,增业无忌。也就可能在福报未尽之前,恶报就要提前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债主们有权封闭受报者还未曾花光的福报,阻断福报的展开应用。在这种封闭福报措施展开以后,本来修行求佛很灵验,有求必应,一修就灵。可是此时却再也不应,苦修也不灵。业障像巨山一样挡在前行的路上,难以逾越。追求财富丰盈,却偏遇大破其财;追求名位攀升,却无端失去名位;追求事业成功,却屡战皆败;追求感情遂愿,却感情反复受挫;追求家庭美满幸福,家庭却矛盾重重甚至破碎。

修行者在此期间,事故频出。吃素念佛功德效果及能量,全都被业力挡住,造成看似吃素念佛无效的表象。这类情况也是社会上业障较重的人,误以为学佛是骗人的迷信的把戏,浅尝即辄止就会放弃实践。只有志宏愿坚者,勤行不辍者,高度重视者,才能冲破这种业力对福报的封闭,获得新一层次的初步解脱。

福报的封闭,能够使当事人诸事不顺,事事皆不如意,志难展愿难伸,烦恼无穷尽,意志消沉低迷,忧郁悲观无信心,甚至令人生不如死。索报者将受报者或者逼向自杀的危境,或者彻底摧毁受报者生命健康的防线,轻松地进行最后的索报和讨债偿还。




 
受报者在业报释放前,如果运用各种占卜、寺观抽签、通灵预测。不论是受测或者替别人预测,只要诚信,一般都很准确。但是在预警期内,由于阴动为先,冤亲债主会在阴的隐态场中进行严重干扰和阻断。那么,不论是求卦问签还是替人预测,全都会完全改变,错误率和失误率皆成家常便饭。即使是通灵者,也会失灵和不灵。而且,如果受报者在此期间及时警觉到是业力干扰,及时进行忏罪消业,那么就会很快恢复正常。所谓业障消除即有灵,以及顺畅通灵,就是此意。
 




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常常运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作用于受报者的魂魄和心智两大先天与后天系统。使受报者心性出现紊乱,个性发生反常性改变,见识颠倒,判断错位,思想偏激,亢奋与消沉交作,负面思考判断上升,正念正识锐减。典型者甚至举止言行都发生怪异不群。

由于冤亲债主在隐态运用有害能量进行侵袭渗透干扰受报者的心性两大系统,那么,对于那些嘴皮子道,光说不修的空谈者的作用将会更加严重。因为这一类人在冤亲债主的眼中全都是属于所谓“明白人”(实际上还是对法界规律糊涂)。他们就有可能产生幻视、幻听,深陷神迷和神狂之境,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使人望而生畏,趋而远避。这样也就有利于冤亲债主顺利展开索报讨债。

什麼限制了我们的眼界与智慧


什麼限制了我们的眼界与智慧



14、懈怠

懈怠是让自己不能前进、只会倒退的主要因素。懈怠有两种,一种偏于贪心——贪睡、贪吃、贪玩等等;另外一种是不想学习,不愿意修行等等。当然,贪吃、贪玩、贪睡的人,自然就是不喜欢学习、没有什么追求的人。只要有懈怠,就不会精进。正在闻思打坐的时候,也盼望着打坐赶快结束,就可以喝茶、看电视、玩游戏、睡觉等等,这样闻思修一定不会有进步。

懈怠不仅会影响修行,也会影响世间的事业,比如,如果公司的老板、员工都很懈怠,这个公司绝对没有发展。

懈怠也是一种念头或情绪,佛教非常反对懈怠,因为懈怠和六度里的精进是对立的。六度里的精进之所以放在中间,前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后面是禅定与智慧,是因为精进对前后两边都具有推动的作用,是前后都非常需要的动力,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样。

人生苦短,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已过半,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如果在这短暂的生命中还要懈怠,又怎能拔苦得乐、超离三界?所以,我们必须断除懈怠。

如何对治懈怠呢?首先要知道轮回痛苦,这样才能在心里生起寻求解脱的愿望。就像一个即将坠入悬崖的人,如果他知道掉下去肯定会摔死,那他一定会拼命往上挣扎;如果他觉得悬崖下面根本不可怕,那他就会无所畏惧、懈怠拖延了。

15、放逸

放逸就是该做的闻思修等善法不去做,该控制的烦恼与罪业不去控制,身口意各方面都不注意、很随意,没有什么追求,活一天算一天的状态。

佛认为,放逸是贪嗔痴等一切烦恼的根源。放逸的人不但永远无法成就,而且原有的闻思修功德也会慢慢减少,贪嗔痴却会日益增长。

当然,如果工作、生活与闻思修的压力太大,已经感觉到承受不了的时候,还是要出去旅游或在家里放松、休息一下,养精蓄锐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下一轮的精进中。

现在流行着一种拖延症,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释迦牟尼佛认为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随烦恼。其实,拖延虽有一些客观因素,但主要都是当事人自己的毛病。通过心理训练,是可以调服、控制,甚至断除、消灭的。

工作上的懈怠,有老板、领导来约束我们;但修行上的懈怠,就全靠自觉了。如果没有自我约束,修行一直没有进步,加行永远修不完,就可能永远听不到密法的正式、具体的修法。即使听了,也没有用。如果出离心、菩提心没有修好,哪怕修大圆满、大手印再长时间,也不会有收效,最后还是要回来从零开始。

控制放逸的方法,除了自我谴责以外,更好的,还是修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等。

有些人会说:轮回不痛苦啊,我的家庭很和睦,收入也很高、很稳定,所有的医疗养老保险都买了,车子、房子、存款都有,身体也健康,我为什么还要去修行呢?这都是眼界狭窄、鼠目寸光的表现,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利益,缺乏远见卓识,看不到来世的去处,更看不到解脱的光明。就像站在地球上的人根本看不出地球是球形的一样。因为所处位置的高度不够,所以限制了我们的眼界与智慧。

什么?读懂圣者帕坦伽利《瑜伽经》前四句即知

什么?读懂圣者帕坦伽利《瑜伽经》前四句即知 

迪帕克博士
当我们在瑜伽馆挥汗如雨的时候,我们是否问过:瑜伽是什么?

瑜伽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高难度体式吗?还是强身健体、美化体型的健身方法?或是去印度朝圣、唱诵以求静心的生活方式呢?

想要真正了解瑜伽,一定不能错过印度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的《瑜伽经》。这本书,恐怕会颠覆我们绝大多数人对瑜伽的认知。

在《瑜伽经》中,一句又一句清晰、简洁、深刻、优美的文字都在诠释“瑜伽是什么”。

比如:“约束心灵的变化就是瑜伽”。
比如,“苦行是燃烧或者创造热量”。什么意思呢?任何东西在被燃烧以后就净化了。其实,不一定走迢迢千里的朝圣之路,也不一定过如苦行僧般的生活,只要当你投入做事,忘我地燃烧自己,为世界创造热量与价值,便可抵达灵魂的完满。

今天,和大家分享有着30年阿育韦达(又被译作“阿育吠陀”)经验的来自印度的迪帕克博士对《瑜伽经》前四句的阐释。这四句虽然简单,但清楚地表达了帕坦伽利圣者对于瑜伽的阐释。瑜伽,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修行方式”,它真正内涵和主旨远比我们知道的深远的多!

——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详细讲述了瑜伽的内涵和完整系统,他也被尊为“瑜伽之祖”。

《瑜伽经》前四句,已经把瑜伽的含义讲清楚了。

《瑜伽经》的第一句:“अथयोगानुशासनम्।।१।।”

“अथ ”  意味着“现在”(now)。

这句话真正的涵义是:

历经无数追寻,去过很多地方,拜访过很多人,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书籍,今天,你终于来到这里,来了解“瑜伽”。

这是“现在”的真正含义。

需要我们理解的是:心灵内在的秩序。“秩序”意味着什么呢?秩序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序的思维。

一般来说,当我们思考的时候,我们思维是发散性的,像一只猴子从这里跳到那里,跳来跳去。所以帕坦伽利非常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心灵内在的秩序,意味着秩序地思维、思考,这种内在的秩序才能够让我们领悟瑜伽的真谛。它不是告诉你去思考什么,它是告诉你,不管你思考什么,你需要有一种清晰、有秩序的思维。

当你开始有秩序地思维,你就开始了解了瑜伽。然后,我们来到第二句“योगश्चित्तवृत्तिनिरोध:।।२।।”。

这句说的是:当你的心灵能够有秩序地思维时,你才能够理解什么是瑜伽;而当我们能够化解我们心灵所有的倾向时,这才是瑜伽。

怎么理解我们心灵的倾向性呢?我们的内心有很多很多倾向性。

比如说执着,我们非常容易执着于某种事物,我执着于我的家,我的车,执着于一切;
欲望也是一种倾向,我想要豪车洋房巨款,以及年轻漂亮的老婆等等;
贪婪也是,我需要很多很多东西;
以及常见的嫉妒、比较,我的邻居有一辆大车,我很嫉妒他......

这些倾向是如此多地占据我的心灵空间,以至于我无法去思考其它有意义的事情,而且这些倾向造成了我生活中很多问题,所有的痛苦、迷惑、希望,都是源于内心的各种倾向。帕坦伽利想要表达的是,当我们化解了内心这些倾向,当我们没有贪婪,没有痛苦、仇恨,我们会到达祥和、平静的状态。这就是瑜伽真正的目的和宗旨,这就是真正的瑜伽。

第三句“तदाद्रष्टुस्वरुपेऽवस्थानम्।।३।।”

这句的意思是:当你化解了所有这些倾向性之后,你将会经验“你自己”。你整个生命的存在和显现,会很自然地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这就是瑜伽的目的。

达到更高的状态之后呢,帕坦伽利说“वृत्तिसारूप्यमितरत्र।।४।।”(第四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化解掉所有这些倾向后,我们将会与这个美好的存在合一。

倾向被“化解”的意思是说这个生命不再有任何倾向性,所有的倾向都被消融了,那么留存下的是什么呢?留下的是我们的灵魂。它与我们整个的显现合为一个整体。它可以散播到整个世界。散播到整个世界意味着这个完美的存在能够最大限度地影响到它周遭的人事物。

所以,帕坦伽利这四句经文,可以归为四点:

1、秩序的思维
2、化解心灵所有的倾向
3、倾向与存在合为一体
4、达到完美的生命状态和境界,这个生命将会影响整个世界

明白以上这些对于“修行”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四句经文,我们去做冥想、呼吸、念咒、瑜伽体式,或者其它的事,意味着我们在做我们不太理解的事情。我们需要明白:瑜伽更多是在关注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体只是心灵的一个工具,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会练习到瑜伽体式,有一些很基本很棒的瑜伽体式,但体式不是瑜伽最重要的部分。

练习体式之后,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呼吸。梵文中的意思就是“气”,在印度叫pranayam,在中国我们称之为气。它的意思是“保持”,呼吸法真正的涵义是我们保持我们体内的气息的活跃度。

气在我们身体的运作有两个层面,一个我们称它为gross qi(粗糙之气)。它负责我们身日的日常运作,比如你说我听,以及跑步、说话,运动这些动作,都是粗糙之气的运作。它来自于我们吃的食物,比如饮料,水果等等它更多倾向于我们的身体层面。假如我不怎么吃东西,那会发生什么呢?粗糙之气降低,我们易疲劳,无力,声音降低,视力下降,听不清,这都是因为我们体内粗糙之气下降了。

同时还有一个叫subtle qi(精微之气)。精微之气在瑜伽体系中我们称为昆达里尼(kundalini)之气。它沉睡在我们体内。在不同的文化中都会提到这个气,它存在于我们的丹田部位,只是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名字。精微之气一直都在我们身体内,只是它并不活跃,它静息在那个地方。精微之气更多附着在我们心灵的层面。所以我们做调息的意思是为了提升我们体内的精微之气。我们为何要提升它,因为它静息在那里,我们需要激活它。Kundalini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不活跃的,好像睡着的,没有给我们带来好的影响。

粗糙之气影响我们的身体层面,比如说我们吸入的氧气,会燃烧我们吃的食物,那么就会增加能量,那么我们的粗糙之气就会增加。

但是精微之气不需要食物,它需要一种特殊品质的呼吸方式。这种方式就是调息。它有两个层面的作用,一个是保持我们身体层面的粗糙之气,另一个就是提升我们心灵层面的精微之气。

在此,我们推荐一个非常重要的呼吸方式:蜂鸣式呼吸法


花与蜜蜂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花要从蜜蜂那里得到什么?对,花粉的传播。所以花朵非常欢迎蜜蜂。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花朵,是为了吸引蜜蜂。当蜜蜂接近花朵的时候,花朵会感觉到蜜蜂翅膀的震动,花就把花瓣打开,让蜜蜂能够汲取花蜜。

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大脑和顶轮,顶轮就是一个千瓣莲花,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大脑也就像一朵花。这个现象被古印度智者发现,就发明了一个这样的呼吸法。

方法:保持脊背挺直,嘴唇轻合,牙齿自然咬合,用鼻子深吸气,然后从口腔上鄂发出的“嗡”的声音。不是从喉咙发,而是感觉到声音是从口腔上颚和鼻腔那里发出声音来。做十次,然后放松,缓慢睁眼。

通过练习蜂鸣式呼吸,我们的脑细胞就会振动,这个振动可以去到我们大脑的很多地方,甚至到达很多缝隙,就像花打开它的花骨朵一样,我们的顶轮被打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精微之气开始活跃。让家中的小孩子来做这个呼吸也是非常好的,可以让他们更聪明更有活力。小孩子的精微之气是很活跃的,通过练习这个呼吸法,小孩的精微之气就不会静止下来,一直保持活跃的状态。

去世時的最後一个念頭, 与下一世紧密相连的通道


去世時的最後一个念頭,

与下一世紧密相连的通道




业的种类

1、善业、恶业和不动业

业可以分三种:善业、恶业和不动业。善业又可以分成有漏和无漏的善业。有漏的善业,是指还没证悟空性之前的十善、持戒等等;无漏的善业,则是指证悟空性以后,比如菩萨一地,或者小乘见道以后所造的业。所有的恶业,都是有漏业,不可能是无漏业。不动业则是指修四禅八定。因为在欲界的身体上修出四禅以后,来世一定会投生到四禅天;如果在欲界的身体上修出了无色界的禅定,来世一定会投生到无色界,这是任何人都没办法改变的,所以称为不动业。四禅有两种:因四禅和果四禅。因四禅,是指我们现在修的禅定;果四禅,则是指色界的天人。四定也有两种:因四定和果四定。因四定,是指我们现在修的四定;果四定,则是指无色界的天人。但菩萨却可以例外,只要菩萨考虑到无色界天人与天人之间不能沟通,无法度众生,而不愿意投生到无色界当中,就可以依靠愿力与菩提心的力量改变投生的去处,对菩萨来说,不动业也是动业而不是不动业,但对小乘行人来说,不动业就是不动业。

其他的善恶之业,则有可能因为一些因缘而改变。比如,杀了一个生命,原本是要堕地狱的,但在忏悔清净之后,就可以不堕地狱了,所以不是不动业。

2、引业和满业

业还可以分为引业和满业两种。引导众生投生的因业,叫做引业。决定众生投生之后健康、多病、贫穷、富贵、长寿、短命、幸福、痛苦等满一生的业,就叫做满业。一种引业,可以让一个众生反复多次投生到一个地方。之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造了无数的弥天大罪,死了以后却转生为人,就是因为此人过去世所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引业还没有穷尽,所以即使他这一世造了如山的恶业,都只能储存在阿赖耶识当中,不会立即成熟让此人堕入地狱,这就是引业的功用。

去世时候的最后一个念头,像横跨两岸的桥梁,是与下一世紧密相连的通道,故而相当重要。《入行论》中,讲过两母女在被水冲走时,因为最后一个念头是相互之间的慈悲心,故而让她们投生天界的公案。

反之,如果不能把握好临死时的心念,一辈子烧香拜佛念经的人,死的时候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嗔恨心而堕入恶趣。今生所造的善业只能变成满业,让此人在恶趣当中承受比较轻微的痛苦,或受苦的时间可以短一点;如果变成畜生,则可以变得比较健康、漂亮,能悠闲地生活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不需要辛苦地四处寻找草料;如果变成非人,则会有一些神通,或者非常富裕等等。因果不虚,善恶业报始终都会存在。

所以,我们平时要做好准备,时刻保持善的念头,良好的心态,不要习惯于抱怨、不满、嗔恨、贪恋,不要推卸责任。要习惯于发慈悲心、出离心,这些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引业和满业,有四种不同的情况:有时满业和引业都是善业;有时满业和引业都是恶业;有时引业是善业,但满业是恶业;有时引业是恶业,满业是善业。

其中引业和满业都是善业的果报,是转生天人。天人的引业一定是善业,因为恶业不会投生到三善趣当中。天人一般也没有什么痛苦,比较幸福快乐,所以满业也是善业。如果投生为人或阿修罗,则引业是善业,如果满业也是善,就能享受相对的幸福。

如果满业是恶业,就会一生都痛苦、贫穷、身体不健康,最后也是在痛苦当中结束。

引业和满业都是恶业的果报,是转生地狱。因为地狱中没有幸福、快乐,从诞生到生命结束,一生都在痛苦当中度过,所以满业和引业一定是罪业。

但恶趣中也有满业是善业的情况,比如,有些旁生受尽宠爱、饮食无忧,有些非人财富圆满、神通广大等等,虽然引业让他们投生恶趣,但满业却让他们感受快乐。

在证得菩萨一地或证悟阿罗汉以后,就不会再造新的引业,除此以外,所有的凡夫,都会继续造业。

业,是真正的世界第一推动力,有了内心的震动,稍稍发展就形成了烦恼和业,并形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质与世界。

有些人没有任何证据,却爱说这个是迷信,那个是迷信,但因果道理连任何科学和哲学都无法推翻,我们又怎能一概否认?就像犯法要进监狱一样,做坏事受苦报,是天经地义的事。

【星云大师】如何安排生活

【星云大师】如何安排生活 


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也有一些人,好为别人忙,却忘记为自己忙。
我主张人生一定要忙起来,分配一些时间为生活忙,一些时间为精神忙;一些为自己忙,一些为别人忙;甚至于不只要为现在忙,也要为未来忙。也就是说,精力的发挥,不应该偏于物质,也不能偏于精神,能够精神物质平衡的话,忙起来就会更有意义。
比如我们年纪慢慢大了,走路走不动,手也没有办法写文章,而又没有人欢喜亲近我们。像这样,如何颐养天年呢?我常常鼓励人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到了老年的时候,就藉书本陪伴自己。现在我要提供给各位另一个方式,这就是“人闲心要忙”。过去各位忙的时候,只是为公事而筹划,心是冷静的,现在闲下来了,就要使心热起来。举个例说,你可以念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一首诗云:
“余年近七十,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弥陀;早也阿弥陀,晚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可见他对于弥陀佛号的持念,是确实有所得的。到他那种境界,就是天下的人都不和他来往,只要他把眼睛一闭,念起佛号来,那么佛菩萨就在他的心中,而不必忧愁世俗精神的匮乏。
诸位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老年时,才把精神寄托在佛号上,或者是临死之前才要念佛。其实“阿弥陀佛”是代表着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一句“阿弥陀佛”有着无限的含义,你如果能够以最真实的心情去称念佛号,以最虔敬的心理去体会阿弥陀佛的慈悲,那么你将会发觉这句简单的佛号,确实是你精神上最可信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