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耳鸣、耳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耳鸣、耳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治疗 “ 耳鸣、耳聋 ” 的几个药方,其效甚捷

治疗 “ 耳鸣、耳聋 ” 的几个药方,其效甚捷

万物疗法 
以下内容由魏莉、通玄医道、无住居士整理
1、防风30-40克治耳鸣,其效甚捷
作者:魏莉总结整理
今天在很老的一本中医杂志看到一篇文章,天津名医刘强副主任医师《防风重剂治耳鸣》,颇觉新颖,防风何以能治疗耳鸣?
如文中所说,防风擅长祛风解表,胜湿解痉,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胜湿,达乙木而息风。实为治疗浊阴上逆,蒙蔽耳窍所致耳病之妙品!文章并举例1980年的一则验案,以为佐证!

笔者曾随师应诊.每用多获佳效。
耳鸣之作,多责之于肝肾,因肝经循行于耳,肾开窍于耳。故治耳病多以清肝泻火,或滋阴补肾。耳鸣虽为肝肾之病.但因脾虚而浊阴上逆蒙蔽清窍而致者亦属多见。
刘师认为其治用防风乃为理想之品,因防风味甘,入足厥阴肝经,燥己土而泄湿,达乙木而息风。李东垣谓其“土中泻木”;陈修园谓其“禀春和之气入肝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以和木气”;王好古谓其“搜肝气”。
可见防风之功在于祛风胜湿,升清降浊,搜肝达而健脾。故防风实为治疗浊阴上逆,蒙蔽耳窍所致耳病之妙品。刘师临证多重用防风(30~40g)治耳鸣其效甚捷。
1980年l1月。治一刘姓男子,年30余岁。患耳鸣近3月余,无有休止,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性耳鸣,服西药培他定、谷维素,并注射维生素B 、维生素B。及ATP未能缓解,后延中医诊治。
初以龙胆泻肝汤不效,继用杞菊地黄汤治疗月余罔效。刘师应邀为其诊治。患者除诉其耳鸣隆隆不休以外,尚有头部昏沉且重如裹,时眩晕泛恶,胸胁满闷,食少,便溏,舌质胖淡苔白,脉沉弦滑。
证属浊阴上逆蒙蔽清窍,刘师初以苓桂术甘汤2剂,其眩晕、泛恶略除,但耳鸣不减,后刘师在前方基础上加防风30g,患者服药1剂耳鸣减轻,2剂后耳鸣及诸症皆除。
后笔者又遵刘师之经验治疗耳鸣患者多例取效。如张某某,年47岁,患眩晕耳鸣,服用中西药、高压氧治之不效。笔者据辨证以泽泻汤加防风40g,服药7剂后而取效。
2、耳鸣特效药——骨碎补
张至顺先生说,《医林改错》三十六个方子,里面每一个方子按照用法去用,不要说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能好。通气散是治疗耳朵缺气缺血引起的耳鸣奇方,对于经脉郁滞,清气不升引起的耳鸣耳聋有奇效,由三味药柴胡、香附、川芎组成。
《病因赋》上说:“耳鸣者,肾虚之故。”还可在辨证论治凭脉用药的基础上再加上特效药骨碎补,单味药重用40克,万物疗法公众号提示骨碎补苦温入心肾经,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骨碎补治疗肾虚耳鸣有奇验,但要重用。
3、六味地黄丸治耳鸣,要重用熟地黄
山茱萸、山药一般为12g,余3味为6~9g。熟地黄的用量太小。根据我的经验,仍用六味地黄汤。
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各半)90g,山茱萸30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牡丹皮9g。5剂。
服药后,各种症状都显著改善。
临床上,我用熟地黄通常在45g以上,60g以上则生地黄、熟地黄各半,基本上3~5剂见效。
六味地黄汤中重用熟地黄这味药,可能有的人认为会太热太腻。这只是书上说的,实际上并非这样。
在多年的临床中,我认为“阴性缓,熟地黄非多难以奏效”,常开到50~60g或100g以上,从未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亦无出现过饮食纳呆之弊端,火功开锁理疗术提示历史上擅长用熟地黄的医生很多,明代的张景岳外号就叫“张熟地”,在其所撰的《新方八阵》186首处方中,含有熟地黄者占50首;
《本草正》中药物论熟地黄最多,共973字。其用熟地黄时,轻则一两,重则四五两是常事。
受其影响,我在治疗肺病哮喘、慢性气管炎、肾病等中,常常是以六味地黄汤为主,重用地黄,往往取得佳效,从未发生不良反应。
对于不愿服汤剂的患者,在用成药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时,我的经验是,用1~2倍的量,疗效也是可以的,但总体还是赶不上汤剂。
在用六味地黄丸(汤)时,一定要遵守原方比例,突出熟地黄,切莫喧宾夺主。只有这样,才能用好这首名方。王幸福
4、独创益气升阳疗法,十几年的耳鸣停了、耳聋好了!
方名:益气聪明汤(补养之剂)
来源:《医方集解》作者 杨松林
功效:聪耳明目
组成:黄耆﹑人参各五钱(15克);葛根、蔓荆子各三钱(9克);白芍﹑黄柏各二钱(6克)(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钱半(4.5克),炙甘草一钱(3克)。
用法:每四钱,临卧服,五更再服。
主治:治内障目昏、耳鸣耳聋。
人为什么会得耳鸣、耳聋病呢?
俗话说“因缘相合则为果”。这话用在医学上讲,这个因就是致病因子,得病就是果,中间有一个条件就是“缘”,就是人体固有的生理平衡打破了,道家绳疗提示杨松林医师治疗耳鸣耳聋的绝妙之处就是从“缘”入手,从产生耳鸣耳聋的条件入手。     
中医认为,五脏中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如果脾虚,则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上扰头面,则损害耳目;胃伤而浊阴之气不能下降,中气下陷而累及肝肾。
这样,人体的脾胃、肝肾均产生了偏性,正常的平衡功能被打破,这时候人的耳朵就会闷、沉,耳鸣不止,听力下降,视物不清。这也暗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      
针对耳病,杨松林医师采用“益气升阳”疗法来纠正人体的这个偏性,以黄芪、升麻、白芍、黄柏等组方来鼓舞阳气、健脾和胃、平肝滋肾,恢复脏腑的平衡功能,阻断疾病产生的这个“缘”,只要把耳主耳聋的致病条件切断了,这个因是不会变成果,耳病就不会再犯了。
杨教授的益气升阳疗法,其实是受到800年前中医温补派祖师李东垣(1180~1251年)的“益气聪明汤”启发,指灸导引术提示下面分享的药方就是李东垣的  “益气聪明汤 ” 。
5、益气聪明汤:《东垣试效方》卷五
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五。
组成:黄耆半两,甘草半两,芍药1钱,黄柏1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3钱,葛根3钱,蔓荆子1钱半。
加减: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虚去之。
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编辑万物疗法公众号
禁忌:忌烟火酸物。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
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泻火,大循环指灸导引术提示正确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
总结:耳鸣一般分为突发性耳鸣和肾虚耳鸣。前一种多与上火有关,有时可以用龙胆泻肝丸治愈,后一种最为棘手,弄不好“百治不效”,因为肾虚非一朝一夕所能补起来。
下面着重说说肾虚耳鸣。肾虚为什么会耳鸣?
因为中医认为“耳为肾窍”。肾的毛病会在耳朵显现出来。所以,特别是老年人的耳鸣多责之肾。“空谷传声”,肾虚了也可类似。肾怎么虚的,三两句话说不完,这里就不多说了,只说两个字:伤精。此伤精非单指生殖之精,也包括熬夜、过度辛劳等。还有一种说法是“心寄窍于耳”,说明耳鸣与心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耳鸣治疗上,凡是肾虚引起的都会用补肾的方法。很多耳鸣的人,自己会选择中成药耳聋左慈丸,这是一个古方出自清代凌奂撰写的《饲鹤亭集方》。药名挺好,却很少听说有人用这个药治好了耳鸣。有的人用六味地黄丸,这是补肾阴的,有的用桂附地黄丸,基本也都没有效果。
汤药中最为中医人所知的治疗耳鸣的方子,莫过于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黄芪半两),甘草半两,芍药一钱,黄柏(酒制,锉,炒黄)一钱,人参半两,升麻三钱,葛根三钱,蔓荆子一钱半)。这个方子的功效是: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
还别说,确实有些中医大夫用它治好了一些人的耳鸣。不过,对于大多数耳鸣患者来说,服用这个方子效果也不明显。
《李东垣医学全书》:“益气聪明汤,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虽然李东垣说也治耳鸣,但从方剂药物组成看他的理论依据是“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简单说就是通过调理脾胃的升清降浊而治疗耳鸣。这和《灵枢·口问》的论述是相吻合的:“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聋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这个方子用于肾虚引起的耳鸣,显然不对症。
耳鸣从肾治疗,有中医大夫总结出三味特效药:骨碎补、王不留行、石菖蒲(9克)。前两味补肾通利血脉,石菖蒲入心经通九窍。《本经》说“开心孔”,莫非心孔在耳窍?
有人将这三味药加在王清任治耳聋的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中,对有的耳鸣患者有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意思就是肝部抑郁,就会引起头晕耳鸣。通气散基本属于少阳经的药,万物疗法公众号提示耳朵的位置正好是少阳经环行的部位,所以很契合,在此基础上再加入通经活络的王不留行,补肾的骨碎补,入心窍利九窍的石菖蒲,也是一种巧妙的嫁接。
临床上,王不留行和骨碎补用量一定要大,30—50克为宜。
也有人将三味药加入六味地黄汤中,据悉效果也不错。
现在又有刘强先生用防风治疗耳鸣,又多了一条路径。如果在复方中加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用防风的特点也是量大,一般来说,平常用防风的方剂剂量很少见到这个剂量的,指灸导引术提示这个用药经验应该属于专病专药。
从防风的本草记载功效看,入足厥阴肝经,是一味重要的风药。耳鸣属于肾虚,也与肝虚有关,因为肾和肝是母子关系,母病及子,也会子病及母。由此,加入补肾的药物中会有互补作用。
药物治疗只是一方面,良好的睡眠能够有效减少耳鸣的幅度和频率。所以,不要熬夜。
期望此文对中医同仁有所启悟,若临床实践证明确实有效,望多分享。

提示:文中处方,仅供专业中医师参考,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非专业人士请在当地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辩证用药,以免贻误病情,擅自使用者后果自负。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