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精要明镜-2024-06

精要明镜-2024-06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我们昨天聊的是在修行的路途上必不可缺少的三种修法:第一是出离心,第二是菩提心,第三是信心。至于这三大功德、三个条件,不仅在平常修行的路上是必不可缺少的,最终见解增长的标志也离不开这三大功德。当圆满成熟见解的时候,也就是三大功德圆满之时。这就充分地说明作为一个修行者,从第一次开始修行直至圆满成就之间,时时不能忘失、时时要具备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三种功德、三个条件: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
虽然我们从第一次开始进入佛门到今天也从事过各式各样的善行,有身方面的善行,也有语方面的善行,也有心方面的善行,但平常若不着重观照这三大功德、三个条件,哪怕看似在做很多修行之形象,最终对成办解脱还是没有太大的意义。从中我们就能知道三大功德的重要性。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这部教言看似文字稀少,但是从第一次宣讲直至今天,实际上是在讲解一个逐渐步入修行的过程。作为一个修行者,若不懂修行之次第,哪怕临时随着个人的情绪、心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看似在做很多很多与修法相关的事情,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见地、想要的结果。究其原因,与我们当前正在修的法有着很大的关联。不仅仅是我们当前所修的这个法,甚至每次修学过程中所修的法一定要符合我们每个人的条件,也就是法与根机相应。如果法稍微高一些,根机相对低一些,或者是根机相对高一些,法相对低一些,像这样的修法都不会迅速得到很高的见解。
虽然这么宣讲,但我们平常在修行的路上,由于业及烦恼习气沉重的缘故,难免被它控制,随着它的意愿而走,每次都会做出高攀等一系列与正法相违的事情。但今天我们已经真正了解到接下来修学过程中该如何行持,这时候一定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有时候我们非常喜欢去寻找个人的一种感觉,但个人的感觉有时候不一定就是正法。若要是真的寻求感觉的话,就如同前面所讲解般,无论修学的是什么法,正法都离不开三种条件: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如今这个时代由于众生烦恼沉重,每个人的分别心很重,因此我等历代传承祖师为了救度不同根机而宣讲了不同的法。但如今很多人站在各自所追求的法之上开始蔑视其他的一些宗派和传承,说我的这个传承应该是这样的修法,和你的传承完全不一样等等。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八万四千种法门一切都是为了针对我们的心相续,在针对心相续、针对习气烦恼方面没有一丝毫你和我之间的差别,当业及烦恼消尽的这一时刻,成就的自性也没有你和我之间的区别。因此接下来无论修学什么样的法,都要牢牢记住,三大功德是心性本身的特点。
我们前两天一再讲解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或者是要符合心性的特征。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所宣讲的一切法都是站在心性的角度为我们引导一条成道、解脱的路,看似是历代传承祖师所宣讲的,但实际上就在宣讲心性的特征。所以这个时候可不能再有太多的分别心和偏袒的思想,这样的想法对我们寻求解脱会造成极大的障碍。
我们在印证一个法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从正面的角度印证,有时候可能从反面的角度印证,目的就是让每个修行者在修行路上把一切都做得最圆满,这就是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
昨天以上已经讲了三个条件当中的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实际运用方面,以上都从不同的角度宣讲了很多。接下来我们讲解第三个条件:信心。

【未于大恩上师生起较佛尚胜之敬信,
则不获加持。】

首先我们要知道,平常我们说一位“上师”,“上师”是一种尊称,没有比这个尊者更高的导师,所以我们就用这个尊敬的名称,叫做“上师”。但是“上师”的前面我们还要加一个“大恩”,这个“大恩”是一切随着我们的情绪、感觉而定,还是以什么而定呢?“上师”我们刚刚说过,在修行的路途上为我们引导、教授各式各样的法的人,在藏传佛教里都叫做上师,所以我们平常说这个上师、那个上师等等,这和汉传佛教有时候称之为“法师”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尊称。而“大恩”主要讲解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导师对你的恩德,尤其是给你赐予佛法的恩德有多大,以这个来立这位导师是否是大恩的。
曾经法王如意宝在众多教言中讲解有六种导师:一般导师、酬忏上师、皈依上师——称之为共同上师;为你宣讲续部的上师、为你灌顶和赐予解脱法的导师——称之为不共同导师。总共为六种导师。越往下、越往不共同方面给你赐予法的导师就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把这个“大恩”树立在什么之上呢?对你恩德最大的这位导师。当然这是从法的角度而立的。
举个例子,一切法当中最高峰、最顶点、最精要的称之为无上窍诀大圆满。在这方面为你讲解续部的导师、为你赐予灌顶的导师,和为你赐予解脱窍诀法的导师,称之为不共同导师。从法的角度来说,为你赐予这些法的导师,我们从他那里所得到的法是最殊胜的,因此这位导师在你的导师当中是最重要的导师。但又从个人的感觉当中,比如说我现前刚开始步入修行,由于我当前的条件,导师不能赐予很高的法,但是在我当前这个条件之上宣讲各式各样的法,对我的心相续调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者,对我心相续的改变而言,这个对境也是最重要的,也称之为“大恩”。总的来说“大恩”就是这么宣讲的。
由于对境有这样的区别,因此平常要是对这样的对境生起敬信而作祈祷的话,得到的加持当然更大,反过来再说,若对这样重要的对境触犯各式各样的罪业,过失也就更大。因此“大恩上师”总的来说就是这么树立的。
我们通常也听到很多人说“我的大恩上师”,完全凭借个人主观的感觉来树立导师对我的恩德很大。这倒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平常也告诫每个修行者,在修行的路上,若能把所有导师都当成你最重要、恩德最大的导师,你就不会对这样的对境产生其他的分别心,这是最好的。为什么一定要分个轻重呢?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重要的,尤其是当你的心性赤裸的这一时刻,在你的境界中没有哪个是最高的、哪个是最低的。但现前在修学的路途之上有轻重之分,可能是我们世俗的习气和烦恼沉重的表现,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这么宣讲,因为若要是不这么宣讲的话,可能我们的内心由于过度放逸的缘故,连“重要”都没法树立,于是就在这样的状况之中树立一个重点,让我们的信心更加增上,凭借这样的敬信去对治习气烦恼。
刚刚已经说过,“大恩上师”基本上就是这么树立的。从书面上来看,“大恩”不是仅凭借个人的感觉,而是根据你得到的法来定这个导师有多么重要。通常我们说“根本上师”,有时候我给很多汉族人说,在汉文当中“根本”是什么意思?当然是最重要的意思。那重要在哪一方面呢?比如一个乞丐说哪一个施主对他最重要,当然就是看他的破碗里谁给的东西最多、最好吃,这个对境一定是他最重要的施主。或者我们平常无论站在什么角度说谁是最重要的,就根据自己当前所做的事情当中,哪个人对你的帮助最大,哪个人对你后来得到的结果起到最大的辅助,我们就说他是最重要的。
而站在佛法的角度中,当然并不是赐予吃,也不是赐予喝,也不是赐予世间多方面的条件。因此从佛法的角度总的把导师分为六种导师。第一,一般的导师。比如平常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对很多佛法的理论并不精通,平常也在造一些业,但由于你身边有很多人,有人有意无意地告诫你这样是不行的,应该怎么怎么做,凭借这样一句点拨,从此你就变成很正道的人。这个对境对你来说恩德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通常把他称之为一般的导师。
第二,酬忏上师。曾经我们也在众多导师身边做过发露忏悔,比如说我过去造过很多很多罪业,后来慢慢开始进入佛门,或者是当内心生起一些恐惧或者惭愧的时候,就会到某一个成就者身边祈请:我曾经做过多少多少不如法的行为,我在你面前虔诚地忏悔。这个时候,第一,你有忏悔心,第二,你有立誓,因为你知道以前所做的这些事情是不该做的,曾经自己由于无知的缘故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接下来在这样的对境前一定会立誓:从此以后纵遇命难我也不会再造类似的罪业。凭借这个可以让自己过去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这个对境就叫做酬忏师,就在这个导师面前作供奉并且忏悔自己的罪业。“酬”里面含有以供奉来酬谢的含义,凭借这个来清净自己的业障,因此就叫酬忏师。
第三,皈依上师。把你从误道引入正道者就叫做皈依导师。初次我们进入佛门时都会在某一个导师身边受皈依戒,这个对境就叫做皈依上师。
以上这三种导师称之为共同上师。总的角度来说,即便这位导师还没有圆满实证佛果,但只要是戒律清净,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的一个合格的僧人,完全是可以的,称之为共同导师。若要是具备一切条件当然是更好的。
接下来,不共同导师。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不共同指的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一切法之中的圆满法——大圆满。大圆满来自十七部续,因此某某成就者为你宣讲一切续部法,这样的导师就是为你宣讲续部法的导师。但这个导师不光是会宣讲,他内心的成就一定是很高的,不是光会讲解就可以当成自己的导师。
第二是灌顶上师,曾经我们讲过《白莲花论》,前部分是灌顶,后部分是解脱法,解脱法我们暂时还没有讲。前面灌顶法当中讲到导师的性相,为他人赐予灌顶的导师不是会灌顶或者有一个导师的名称即可,他得具有一系列条件,否则没法把自己内心所证得的见解圆圆满满地赐予给弟子,所以授灌顶的导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了的。无论怎么样,我们在学习《白莲花论》接受灌顶的部分当中讲到,什么样的导师才具备上师的性相,接受灌顶的弟子也不是谁想跑到灌顶的场所去受灌顶就能得到灌顶,灌顶还需要弟子的性相,接下来在接受灌顶的整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很多条件,甚至后面还要守持三昧耶戒,包括饮食三昧耶戒、执受三昧耶戒和护持三昧耶戒。若什么都不懂,仅仅待在那边,看几张照片,或者是口里吃不同的加持品,但要是不懂得灌顶的话,仅凭借这个,除非这个导师的功德力非常强大,用强行的方式把见解赐予给你——但这些都是例子,曾经可能有过,但都是非常稀少的。这只是灌顶的一个过程。因此,为你授灌顶的这个导师就叫做灌顶导师。
接下来是为你传讲窍诀法的导师,就叫窍诀上师。这三种上师称之为不共上师。无论这三种都树立在一个导师之上,还是三种法在三个导师身边受得,总的来说这个导师是最重要的导师。
现前已经知道什么叫做“大恩”。曾经历代高僧大德曰,一切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相同,但是从恩德来说,或者从个人内心得到的利益来说已经超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因此对自己内心利益最大者即为根本上师。所以我们平常说“根本”“大恩”,就是站在这么一个角度宣讲。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显宗并不是一味把自己的师父观在前方做祈祷,而是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观在自己的前方,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从金刚乘开始讲解具德上师法、清净上师法、上师相应法等等,此时讲解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为如今这个时代,若佛菩萨以原本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由于我们习气烦恼沉重乃至眼根不净的缘故,哪怕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看不见佛菩萨,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内心想着佛菩萨而做祈祷,不能像我们平常在所依止的导师身边,直接可以看得见,甚至在修行的路上有什么样的疑惑,可以亲自到导师身边去提问等等。因此,就像刚刚所说的,导师以佛菩萨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由于末法时代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看不见他;若以天界众生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与我们也不是同类,我们也看不见他。那么这个时候导师只能以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来救度末法时代烦恼沉重的众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佛菩萨的善巧。
当前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本体、事业和大悲之总集,这就说明虽然表面上他以这样的形象来度化我等烦恼沉重的众生,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位导师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没有丝毫之差异。可能这时候有人会想,不应该的,佛菩萨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现前所谓的佛菩萨是高高在上的,是因为我们没见过,没有接触过,只是在经书当中讲解佛菩萨有多么多么伟大、有多么多么厉害,但若是佛菩萨亲自降临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恐怕对一个业及烦恼沉重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前面对导师时心生烦恼一般,对佛菩萨也会心生烦恼。
我们举个例子,曾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降临人间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只有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两个人,但与他相同的有多少人在诽谤释迦牟尼佛?今天要是问我们在座的修行人,谁都会说“不可能有这样的人、我是绝不会诽谤释迦牟尼佛的”等等,但要是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会不会和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相同?真的很难说。因为当自己内心不清净、眼根不清净的时候,无论对境有多么清净,你还是见不到他的好,这就是由于我们自己把自己的眼睛和心识给蒙住、困住了。因此我们现前不应完全按照个人的想法去了解、去面对这样的事。
刚刚我们已经说过,如今我们所依止的一切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他之所以不能以佛菩萨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因为我们业障沉重,没法像接触导师一般与他接触,这样他就不能度化我们这样业障沉重的众生,所以佛菩萨只能以上师的形象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就告诫我们,这位导师和佛菩萨本来就是一如的,但要是你仍旧感觉不是一如的,还是你的业及烦恼在作怪。若要是这样下去,我们永久不会有心清净的这一时刻。我们说业及烦恼消失的这一时刻,信心就会变成非常清净之信心,哪怕对什么都没有分别,全都是尊敬和祈祷的对境。至于我们现前做不到的原因,当然是来自于业及烦恼。
刚刚说到,大恩上师乃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本体、事业、大悲、坛城之总集,若要是祈祷导师就能得到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一切加持。比如从事业的角度来说,阿弥陀佛是来度化众生的,文殊菩萨是赐予智慧的,观世音菩萨是为你赐予慈悲的,药师佛是治病的,长寿佛是为你赐予长寿的,财神佛是为你赐予世间所有财富的,金刚萨埵是为你清净一切业障的……佛菩萨在不同的角度之中有这样那样的事业。甚至这两天在我微信里也有很多人问,某某某某佛是不是可以消除这样、消除那样……是的是的,曾经麦彭仁波切在一本小小的册子里讲到,比如家里老鼠太多应该念什么样的经,蚂蚁太多应该念什么样的经,如果狗咬你了,当时要念什么样的经等等,凡是世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有一个心咒,很多很多。
但是我们今天坚信,一尊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事业总集,那么当在祈祷这个佛菩萨的时候,既能让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能给我们赐予智慧,又能给我们赐予慈悲,又可以遣除一切违缘,又可以让我们无病长寿,又可以赐予一切财富,等等等等,一切功德在祈祷某一个本尊当中同时圆满。因为从对境本身的角度来说,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又由于个人在祈祷的过程中坚信他就是这样的,站在一个普遍的角度中去祈祷导师,所以能得到一切加持。
现前我们已经知道导师即为佛,也是一切佛菩萨的本体。曾经我们说我祈祷这个、祈祷那个,如今在祈祷这个的时候,知道只是形象不同而已,他的本体本来就是一如的。这样一来,当我们在祈祷导师的时候就能得到一切佛菩萨的加持。
接下来,若要是对导师生不起比佛菩萨更高的敬信,“较佛尚胜”指的是比佛菩萨更高。不是刚刚说诸佛菩萨获得断证一切功德是平等的吗?怎么还说要对导师生起比佛菩萨更胜之敬信呢?因为它不是站在功德的角度讲解的,而是站在恩德的角度讲解的。曾经佛菩萨呈现在人间,为当时的众生乃至后代众生也创造了很多让他们趋向于善法的因缘,所以都是大恩的,但是当前我们所依止的导师,把全部佛法毫无保留地赐予给我们,让佛法完整地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之中,并且告诫我们该怎么去修学等等,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个最清净的、恩德最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说他是恩德最大的。所以这里所讲解的“较佛尚胜之敬信”不是说上师比佛菩萨高,而是从对自己的恩德来说比佛菩萨更高。
曾经有无数佛在人间呈现,也救度了很多众生,但当时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并没有得到这些导师的摄受,如今还在轮回当中飘荡。今天能遇到这样的导师,他把成办解脱的一系列教言赐予给我们,在我们修行的路途之上逐步引导我们趋向于解脱,一切都来自于这位导师,所以从恩德的角度来说超胜一切。
若平常在修学过程中没有这样的清净心,就不能获得加持。可能很多人说,什么叫做加持呢?我们平常也时时都在祈祷佛菩萨赐予加持,赐予加持可能也不是完全盲目的,比如我今天要成办一番事业,祈请佛菩萨来满足我的心愿,把这件事情做成,或者是今天我遇到一些烦恼的事情,祈请佛菩萨来加持我,让这些烦恼的事情得以清净等等,都有一个所求。这些加持都掺杂很多世间的成分。但现前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真正的加持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凭借祈祷导师来达到内心贪嗔痴烦恼逐渐消尽,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增长的效果,这就叫做得到加持。若要是没有这方面的显现,只能说没有得到加持。
所以我们平常也一再祈祷,在祈祷的过程中,这样的祈祷是否使我们的心相续获得加持,多观观自己的内心,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见解有多么增长,在修行路上是否修得越来越好,因此在持戒方面也越来越清净,尤其是暂时和究竟也得到相应的结果等方面来观察,这些当然都叫做加持。但是最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甚至自己也能感知到的,就是刚刚所说的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日益增长。修行、修行就得看这个。曾经我们一味追求多做一些修行,但平常并不观待这些结果,甚至平常也时时在祈祷,但不观照是否获得加持,有时候这样还是不太圆满。若要让一切得以圆满,刚刚所说的这些都是必不可缺少的。
就像我们平常所做的一切善行,没有一样是不能获得加持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样的修行对自己的加持更大?这在我们面前永远不是什么问题,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比如说当今很多人的行善方式,有些人一年四季都在四处走动,在朝拜神山、谒见导师、参加法会、接受灌顶等等,甚至他也告诫身边的很多道友,这样的修行是非常非常殊胜的,通过这样殊胜的方式能给你赐予加持,所以很多人也在执受这样的善行。有些人即便没有条件时时在外面奔跑,但天天坐在自己的家里念着佛菩萨的心咒,诵着每天所诵的功课,修着与自己当前内心条件符合的等持。那么这时候看看,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在烦恼减少、三大功德逐渐增长方面感受更强烈,那这个法就符合你这个人修行。
八万四千种法门不是每一种法都要去尝试一遍,都要经历这个过程,而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宣讲的。现前对于我们修行者来说,什么样的法最适合于你,多问问你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了。所以平常我们在这方面还是要成熟一些,原因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平常一味蒙骗自己的行为,对我们今生成办解脱会造成极大的违缘和障碍,所以平常在修学方面一定要成熟一点。
因为我们平常也在说,当今进入佛门,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代价。举个例子,如今世上各个区域、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信仰,但是在所有信仰当中,为了信仰付出代价最多的恐怕就是佛教,当然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教派,比如印度教这些苦行者付出的代价也挺大的,像这样的教派也有很多很多,但是我们所做的也已经算是不小的一个举动。现前我们付出这么多的代价,若一味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像东北话说的,该咋地就咋地,这个还是有点不成熟。
因为若要是我们的寿命可以长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还来得及,这次不行,下次再来,这一轮的一百年没有做好,下一百年我好好做一下。但不是的,获得人身本来就很难得,再加上寿命随时都会起现无常,何时从这个人间消失我们谁都不知道。所以如果我们今天不成熟一点,一味想着反正我已经进入佛门了,我这样是有功德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平常一再讲解什么叫虔诚的信众,虔诚是你在佛法方面运用的时间乃至各方面都更多一些,信心更强一些,这就称之为虔诚的信众,拥有这样的条件者成办解脱的机会更大一点。因此要创造这一点,方式方法必须要做对。所以这个时候就得多去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
就如同今年即将要过去了,这一年的时间我一直都在修行,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修行,今天是否有所改变呢?比如说贪嗔痴烦恼已经逐渐减少,不能说一年的时间完全清净,这恐怕谁也做不到,曾经历代传承祖师一辈子甚至多少世都在行持善法,因此仅凭借我们一年的修行要达到很高的地步,让贪嗔痴烦恼得以清净,这恐怕不太现实。但看看是否贪嗔痴烦恼逐渐在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通过这一年的修行有所增长?若要是没有,那就说明恐怕还需要多关注一下你的修法,方式方法是否做得不太对?
所以我们刚刚说过,我们不是三岁的小孩子,更不是过星期天的人。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你们这些人天天为了佛法,平常这么痴迷于信仰当中,值不值得?是的,若要是我们没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出来的话,如同人家说的一样,好像真不值得。因为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不是由于我们本身是过星期天,闲着没事进入佛门来凑一份热闹。就像很多人都去旅游,旅游能得到什么呢?他到了一个地方可能得不到什么,他不是来挖金的,不是说旅游的地方都有金可以挖,也不是可以顺手采很多药材,什么都不是,他就是来开心的。他出门这段时间当中感觉到开开心心的,这就可以了,本来旅游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嘛。包括现在已经冬季了,还有那么多旅游的人,尤其是高原地方缺氧,有时候缺氧很严重的时候真的很糟糕,但他们连这件事情都完全不顾及,到高原地方来旅游,他们又图什么呢?还是图个开心,就这么简单,没有太多的杂念,没有太多其他的条件,开心就可以了。
但是我们现前进入佛门付出那么多的代价是为了成办什么?就是刚刚所说的这一系列。如果这个时候不成熟一些,比如很多人来旅游,但是该旅游却不旅游,我也不去看风景,反正天天就待在车里,那很多人都会觉得,你到底出来干嘛?若要是一味待在车里,那你还不如待在房间里,哪怕房间里待不住,也可以去城市里,坐在车里也没有什么啊!大家都会觉得这个人真有点不正常。但现前我们进入佛门时,很多人只管做一些修行形象,而不观待直接调伏内心,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不该这样。因为我们为了这件事情付出的代价真的很大,甚至身边有千千万万个人都用斜眼看着我们,用非常不好听的话来说你的不是、说你的坏话,但我们现前把这一系列都放在脑后,可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成,这真的是非常可笑,甚至非常可惜的事。真不应该这样做的。
因此,刚刚所说的获得加持,就得反观自己的内心。修行不一定真的要坐在一个无人的区域才叫做修行,修行、修行,就叫修心。曾经我们不太懂的时候,一味等待着有一天我可以在无人的地方好好坐一下,觉得这就叫做修行。但是你又能在无人的区域坐多少年?总不能从某一天想到无人的区域修行起直到死亡前不下山,做不到的,有一天你还是会下山,也要面对这个社会,那个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所以仅仅为了寻找一个幽静的地方来临时压制自己的烦恼,当然,对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辅助,但这并不代表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在面对一切时要调伏一切。所以在缘起性空、四空双运当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要是仅仅远离就是空,说“空即是空、空即是空”,这不是心性的特点。心性也要面对一切色。这就充分地说明时时都要懂得调自己的心。无论是行住坐卧,平常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当中,都要学会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
修行真不一定要到一个无人的区域,要是到一个无人的区域,当然现在可能犯罪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不算是无人的区域,像这些劳改犯,他也天天在房间里,也没看到他出来的时候就是个成就者啊。所以关在一处,不去观待自己的内心,并不代表就是修行。修行真不是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一种做法,它就叫修行,应该时时都要知道调伏自己的内心。就是这样的,这就叫做获得加持。
刚刚说到什么是真正的加持。曾经可能我们对于加持的含义还是挺迷惑的,甚至有时候虽然有一些目标,但一切都是为了世间——我今天有病,祈祷导师让我消除病;祈祷导师让我一切不顺心的事情能更加顺心;祈祷佛菩萨赐予加持,让不圆满的都得以圆满……基本上都偏向于世间。这就好比一个真正的摩尼宝,本来它可以做很多很大的事业,但是你仅仅把它当成一个玩具。因为摩尼宝也像一个石头般,但是要让摩尼宝赐予你所有的一切,必须先要刷洗外三次、内三次,并且在佳日中放在高处,做很长时间的祈祷以后,才能赐予你很多很多福报。但平常它的形象仅仅像一块石头,若要是不懂摩尼宝的人会把它当成什么呢?当成一个玩具,或者是当做一个摆件,摆在自己房间里,或者是拿着这个敲打核桃一类坚硬的东西,它可以作为工具。本身它可以做很大的事情,但由于你太愚痴的原因,用这样稀有的珍宝来做很小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寻求加持的过程中一定要懂得刚刚所说的这一点。
但可能有些人会说,要是一味追求消尽贪嗔痴烦恼,我现前必定还是一个人,也要依人间烟火,与之相关的事情靠什么赐予给我呢?当然,一方面靠自己的双手,另一方面,无形当中依靠什么呢?实际上消尽贪嗔痴烦恼就在给你赐予一个很强大的福报。烦恼沉重的人,从福报的角度一定是最没有福报的。为什么说地狱众生很苦、没有福报呢?因为他的业障最沉重,所以没有福报。饿鬼道的众生为什么没有福报呢?因为他的业障也很重。光拿人间的众生来说,有些福报相对好一些,有些福报相对差一些,还是看他内心清净不清净。由于宿世造的善因,今生内心清净一些,所以福报相对大一些,做什么事情都更加成功一些,有这样的能量一直护持着他;而宿世没有做过善业的,今生烦恼很沉重,所以做什么事情都不如意。这样一来,当烦恼消尽的这一时刻,一切都得以圆满。这时候就不需要画蛇添足,没有太多的必要。因此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若未获真实加持融入自心,
则不生证悟之芽。】

“若未获真实加持融入自心”。什么是真正的加持融入自己的内心?就如同前面所讲解般,从逆缘的角度来看,就是贪嗔痴烦恼得以清净,从顺缘的角度来看,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得以圆满,或者是逐渐增长,这就是真正的加持融入于自己的心。若要是没有这方面的加持,单凭刚刚所说的这些形式上的加持,即便临时拥有,但由于根本没有改变的缘故,还是会随着时间等多方面而变化。
“则不生证悟之芽”,就不能成办解脱。证悟的芽是什么呢?就是刚刚所说的三大功德逐渐增长。所以我们平常一定要了解到,若把解脱当做一个果实,当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逐渐增长的时候,就相当于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就像我们的师父种菜一样,这两天菜已经出来了,接下来长出第二个叶子、第三个叶子……长得越来越大,等两天我们就可以炒菜、做汤等等,就方便多了。要是没长出来的话,即便等待着后面的结果,连芽都没有长出来,一定不会有果实的。这用不着我来讲,等两天你们去问这位“导师”,他会告诉你们这个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这样。
所以一定要了解,从逆缘和顺缘两个方面来观待获得多少加持。当然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看,前两天说过,我们当前在行持成熟口诀法的过程中,主要是止观交替来做,从两个方面执受见解。在执受这个见解的过程中,从观察修的角度来说,整个修行越来越顺手、越来越习惯、越来越到量,怎么做我都越来越自由,若达到这样的地步,就说明你观察修已经观得很不错了。甚至凭借观察修的力量,当你对这件事情的认知越来越深的时候,这种经验越来越强,即便不在座上,甚至在座下的时候,也可以凭借这样的力量消尽很多很多逆缘。因为一切不好的结果都来自于习气和烦恼,所以这时候种种逆缘也得以清净。因此在平常修炼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从观察的角度中令自己的修行逐渐增长,就像刚刚所说的,对理论越来越通达,不光是座上,已经开始逐渐影响到座下和梦境,这些都是观察修越来越到量的一种表现。
第二,从安住修的角度来说,安住修分为很多个层次。你的安住修也越来越如法进展,而不是一味按照个人的感觉在发展,那就不对了,而是如法。如什么法?如心性之特点,如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符合这个教言。因此,这样的增长就叫做“证悟之芽”。由于逐渐增长的缘故,接下来圆满成熟果实也近在眼前。
但是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而不是像我们说得不雅一些,就叫“野狗寻食”。野狗平常没有谁饲养它,它在外面寻找食物的时候永远是低着头,看前面有什么东西,若要是有个什么东西,先往口里放一下,不能吃再丢掉,又继续低着头往前面寻找。我们现前一味低着头去做一些所谓的善行,但永远不观照自己的内心有多大的改变,这种修法还是有点不圆满。所以我们今天从信心的角度一再宣讲见解逐渐增长之标志,也就是当见解逐渐增长的时候会呈现什么样的一些显现。但这一系列都来自于什么呢?信心的功德。
但我们不光是平常在座上的时候要运用信心。举个例子,我今天感觉业及烦恼太沉重,妄想过重,前两天还感觉心相对清净一些,但今天突然变得很浮躁,或者是烦恼太炽盛,哪怕我不往这方面想,但好像自己在控制一个心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心在不停地飘动。这种情况我相信你们都会有的。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得把导师清晰地观在自己的前方,虔诚地祈祷导师。凭借这样祈祷上师的功德,就会让你的一切烦恼慢慢慢慢消失。
但有些人会说,当我在祈祷导师的同时,感觉这种烦恼的事情仍旧存在,这就说明你祈祷导师时心不够专一。要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还分着两个心去做,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对那件事情好像也有一些隐隐的感觉,这就说明你对于当下这件事情不够专注。若要是专注的话,用不着刻意去对治前面这个不好的念,它会自地消失,这是妄念本身的规律。
这样一来,平常时时要祈祷导师。尤其在修学等持的时候,当昏沉太重、妄想太多,或者是平常对修行不感兴趣,甚至感觉到修行有些辛劳的时候,就要虔诚地祈祷导师,通过这样的祈祷就可以让这一系列由业及烦恼或者是邪魔加持而产生的感觉得以清净。因此什么时候都得会运用。
我们今天大概已经了解信心的重要性,但是知道信心的重要性却不去运用它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好比你今天很渴,知道喝水可以解渴,但不去喝水的话,你的渴永远消尽不了。所以平常一定要改变自己某些方面的性格。我平常也告诫很多修行者,有时候说贪嗔痴烦恼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性格改善。可能很多人会说,为什么我的性格改善就意味着贪嗔痴烦恼已经减轻呢?因为无始以来我们的习气烦恼很沉重,今天的性格都是在贪嗔痴烦恼的驱使之下形成的一个性格。当现前这种性格已经逐渐变成另一种很和谐、很清净、很平等的性格的时候,一定是贪嗔痴烦恼在减少。
所以每次我给很多弟子在聊天的时候也会说一些做人的道理,因为以前我在喇嘛仁波切身边的时候,上师每天都会宣讲很多做人的道理。因此,就像前面所说的,由于性格改变的原因,他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谁见谁喜欢的一个人。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懂得我在什么样的范围当中应该以什么样的礼节去做事。但要是不去观照自己的内心,认为反正我在调心,其外的一切完全不顾及到,我想恐怕也不是这样的。什么叫大智慧呢?我想很多时候都体现在我们当前这个智慧中。
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哪怕就是饭桌上的礼节,或者是两人见面的礼节,可能他都会做得非常好。因为修行者本身要做的就是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不起烦恼,这就是修行者的行为。因此他时时都关注着度化一切众生:现前要直接把他扔到西方极乐世界,暂时我没有能力,但是我一定会做到让他不起烦恼。所以有时候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我想也是非常非常好的。

【内心未起现证悟,
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
故不得菩提胜果。】

“内心未起现证悟”,就是如同刚刚所说的,无论见解、修行、行为还是临时和究竟的果实,证得圆满解脱的一切功德没有起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哪怕你把一切说成天花乱坠,说得有多么多么好,“故不得菩提胜果”,无论说得有多么好,你还是一个凡夫。就如同一个乞丐把一个富贵人家的所有财富说得有多么细致、圆满,但他还是一个乞丐。所以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并不是没有功德,上面说过,“闻思所知功德虽具无量”,但是若不把它运用到修行当中去调伏自己的内心,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哪怕你了解多少。
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个人从三岁开始都知道天空就叫“空”,而当今所学的缘起性空、体用一如、便智双运也是在讲解大空性嘛,但还是没空啊!一点都没空。比如直至今天,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对“空”的认识还只是一个名称而已,天空就叫“空”,但在我们感觉里还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啊!这样的名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把它运用到修行当中,让自己内心体现出这些功德,这才是真正的修法。
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味追求口里说得有多好,口里说得有多好真的没有太多的意义。平常我也看见很多人在说来说去,又在指责这个,又在指责那个,先观照一下你自己的内心,尤其是说他人不好的,你一定是最不好的那个。就像曾经我们小时候学过一篇文章,乌鸦说猪黑,但是乌鸦忘记了它自己有多黑。喇嘛仁波切曾经一再告诫我们,修行者所了解到的一切道理要变成一面镜子来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变成一双眼睛去观察他人,去说他人的是非,这就不对了。
可能有些人会说,因为我很了不起,所以我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调伏他人的心。但先问问你自己,我相信你自己的心相续到底是什么样的,天知地知,我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但你自己一定知道。所以这个时候你是否真的是站在一个很正直、发心很清净的角度去指责他人,还是为了让全天下的人知道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我有这么大的名气,因此需要出来说说什么。我们平常也知道,像现在的一些网红,或者凡是有一点名声的人,他一定不会有了名声就隐藏起来,从此以后销声匿迹,谁都不知道他,接下来他一定会经常出现在人群之前,不管会说不会说,都要在人们面前出现一下。目的是为了什么?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不管,总之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都越来越了解我。当然,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他的心愿。
有时候当看见这样的情景,我就觉得,天哪!还不如自己好好去调伏内心。像有些老年人,人都已经到这个岁数了,甚至即将要面临死亡的情景,该要做的是好好调伏自己的内心。但他人怎么样我们现前不说,只是告诫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去做。要多去调伏自己的内心,不要仅仅把一切修法树立在口头上。
曾经我小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每次我都感觉,若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个大德,可能不是靠身体,哪怕你辛劳了一辈子,人家都不会说你有多厉害;也一定不是心,原因是什么?因为谁也看不见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那是什么呢?是嘴。只要会说的人,无论说得对与错,哪怕他自己的生活乱得一团糟,但他在谁的面前都可以当专家。比如说,家庭过得一团糟,他可以当情感专家;平常事业搞得一塌糊涂,他开始讲解怎么去搞事业……一切都凭这一张嘴。
所以当时我也想过,还是多去背一点吧!当时也背了不少的教证理证,但后面由于喇嘛仁波切的恩德,慢慢慢慢越来越了解到,若修行仅仅是为了这个的话,我可以去做世间的很多事情,但我先把这些搁置一旁,不就是为了成办自己真正需要的这个目标,就是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吗?要成办这个,一定不是靠嘴,最终当然要靠释迦牟尼佛讲解的自净其心。
所以我们现前去调心,可能做不出你曾经一直期望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能做不出什么,哪怕我们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就是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的修行者,他人可能不知道你。但是无论知道不知道,这不是我们今天进入佛门的主要目的,寻求解脱才是主要的目的,因此一定要知道这样做的真正意义。否则要是仅仅为了名和利,世间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做法,甚至我们在座的很多人曾经也有过类似的事业和名气,但是最终也不过如此嘛!所以一定要抓住根本。这样一来,就像刚刚所说的,要好好去调伏自己的内心。
这两天我们在宣讲《精要明镜》,虽然每天讲解得并不是太多,但就这么一点一点聊聊吧。今天就说这么多。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