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

呂志和的一席話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專訪】
過去屬於低調富豪,近年卻被迫高調。銀娛(027)及嘉華(173)主席呂志和,乘賭股狂潮,身家暴漲,引人矚目。但名太響、錢太多,卻為呂志和帶來更多煩惱。他怕做「風頭躉」,又擔心家族爭產,認為小富小貴已經足夠,大富大貴未必最安樂。
記者:吳永強 孔雪茵 林幗欣
攝影︰易仰民 部份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根據2014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呂志和的身家已暴漲至210億美元(約1,634億港元),僅次於「亞洲首富」、長實(001)主席李嘉誠。最近彭博富豪榜的一時烏龍,更造就呂志和做過半日「首富」。惟呂志和對「首富」的寶座卻並不受落,對於成為眾人焦點就更加「怕怕」,「呢啲係你哋(傳媒)曳之嘛,唔關我事呀真係,所以我都話你哋曳,得閒幫我寫咁鬼多嘢」!

得到金錢 失去自由

由富豪再進一步變成超級富豪,身家上的數字遊戲,反而為呂志和帶來不勝煩惱。得到更多金錢,同時卻失去更多自由。「你去到即係所謂大富大貴,成日身不由主,平常嘅人最安樂。係咪呀?我都情願好似舊時咁,得閒就湊吓啲仔女去吓旅行、游吓水,咁就最開心。又冇人睇我。你𠵱家出到嚟,個個啄鬼住你,煩呀」!
雖然身不由己,但總算為家族建立生意王國。已過杖朝之年的呂志和前年亦公佈「分身家」大計,準備交由第二代接棒。當中近年「火熱」的澳門賭業交長子呂耀東「打骰」,次子呂耀南負責美國酒店地產業務,中港地產由三子呂耀華掌舵。長女呂慧瑜將會負責本地酒店業務,幼女呂慧玲主管行政工作。
對於第二代的工作表現,作為父親的呂志和亦老懷安慰,「個個都好聽話好做嘢囉」。雖然「接班人」已漸有成績,惟呂志和卻似乎未放心全身而退,「唔係放心嘅問題,佢哋係識做,佢哋做錯咗又點啫?我話你做啱咗又點啫?……我啲仔女都唔知幾歡喜,我𠵱家返去搵對眼瞪吓佢,睇吓佢,佢哋就仲歡喜」。
放不下的,除了一盤生意,更可能是自己控制不到的事件。雖然呂志和曾提到,「自己錢唔係咁多……爭產問題在本港屬少數情況」。但兄弟鬩牆,上演爭產鬧劇,彷彿是大家族鐵定的歷史宿命。呂志和儘管口裏說着不擔心,惟對於未能掌握的事,他亦不敢說得太死,「呢啲你唔好講呀,個個家庭都有呢個問題,係唔係?啱唔啱?……我都話有錢就越要傷腦筋,越冇錢就唔使傷腦筋。真㗎,我有錢嘅親戚又有,冇錢嘅親戚又有,我認為最幸運係冇錢嗰個」!

無懼死亡 看得豁達

在商場過慣風雨飄搖的日子,看盡多少大風浪,就算面對人生的大限,呂志和不但不避諱,反而比平常人看得更豁達、更淡然,「驚唔驚死?哎,死就最好喎,安安樂樂,可以瞓覺,始終都要瞓覺。唔好睇得咁重,始終都要瞓覺」。
活到八十五歲,呂志和亦自覺人生無憾事,認為實事求是,盡力完成已於願足矣,「你做100年、1,000年、10,000年都做唔晒啲嘢,做又係自己心意,能夠做得到幾多咪做囉,做唔到都盡咗自己能力,唔需要怨自己㗎!」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新年,不一定快樂?

註: 本文轉載自香港精神科瞖學院

圖片:Getty Images

新年本是喜喜洋洋的日子,但普天同慶的背後,原來也隱藏着情緒病發的危機。


有硏究顯示重要節日是情緒病復發的誘因。新年是傳統的節日,本應是一家團年的大日子,然而在現今的社會裏,一家人團聚卻不是必然的。某些職業在新年時仍要工作,也有人會趁着新年假期到外地旅遊。外國有項統計,指出在年過四十歲的人士,當中有三分一人在去年曾經歷摯友或親人的離世。節日會令人更思念這些親人摯友,難免感到孤單傷感。加上過節總會對經濟和生活上造成一定的壓力,佈置家居和辦年貨也是勞心勞力的事情。若未能好好處理這些事宜,「新年快樂」這句祝賀說話不一定能實現。 

只要懂得適當處理節日帶來的衝擊,面對壓力也不一定會出現情緒問題,並能好好享受佳節的歡樂氣氛。以下是我個人的建議:

  • 活在當下,全情投入地迎接節日。節日的意義是帶來歡樂,不是叫我們去記着生活上的不足和失去
  • 兒孫來拜年當然感到高興,懂得欣賞他們孝順的表現的同時也應懂得與他們相處。年青人最怕人囉嗦,在與晚輩分享個人經驗時,可嘗試以最短的句子說出最具啓發性的內容,當晚輩感興趣時,便當會向你追問下去。
  • 活到老,學到老。不恥下問,向後輩學習新的事物,也是與後輩溝通的一種方式,打開實用而有趣的話題。誰說年紀大便會落伍,不少老友記也用面書和智能電話的。

農曆新年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提醒我們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這是個充滿希望和值得開心的日子!希望大家能好好處理節日中的各項瑣事,開開心心地過新年!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七重因果心

古時有個叫「金洲大師」的人,活躍於公元十世紀左右,與為阿底峽尊者之師,居住於現今印尼蘇門達臘,當時稱為「金洲島」!法師本是王子,曾往印度學法七年。,

他教授內容如下:

在修「七重因果」以前,首先要修「平等捨心」,「捨心」是指不執著、無分別的。意思是:我們對自己的冤家,親家和一般的路人都要平等對待,不應該有親疏之別。事實上,這是有相當的難度。從知見理解來說,在本質上,我們同屬空性,放下偏見之后,我們比較有機會稍微看到彼此共同性。
在情感層次,我們訢諸感性,盡可能觀照他人的好,提升愛人的心量。除此之外,我們與許多眾生都有深厚的交情,在佛陀及諸聖的觀察下,眾生彼此互為至親,只因隔世之迷,以致忘卻。大部份母親對自身兒女疼愛至極,宁可自我犧性,也要護全兒女成長,這種「母愛」力量強大。
「七重因果」第一步是知母,認知世界一切眾生如自己父母般。第二步是念恩,第三步起報恩之心,除了回饋大眾外,也想到陷於生死大海的眾生,正不斷遭受輪迴痛苦的折磨,所以要思維救度眾生是我們的責任。
第四步是衍生「悲心」,見到一切眾生如見到生親一樣,願意把快樂喜悅分享給他們。第五步即是悲心,應有俠義之心救渡眾生渡苦。第六步要激發「增上意樂」(向上的熱情) ,及承担度眾生苦責任而獲得安樂。

有如斯決心白第七步就是發起菩提心。這一點就與其他「仁愛」眾生的思想所差異了。修苦提心須具編两種欣欲樂。首先是欲渡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其次,欲成無上菩提。但注意是: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這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若只求成佛,不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双重意義衰備才是「菩提心」。

子女的家課 家長何解爭住做?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家課令學童叫苦,也折騰家長。英國有調查指六分一家長承認代子女做家課。督促與代做,是兩碼子的事,家課為何落到父母手上?對做家課又愛又恨,本港家長也應有深切體會。
「做好家課了嗎?」這應該是家長對子女說的,但如今可能也是反問自己的一句話,因為不少父母會取走子女手上的家課來做。

英調查:六分一家長代做家課

英國上周公布一項調查,約2,000名育有5至15歲子女的被訪家長當中,約三分二承認協助孩子做家課,有六分一更經常代子女做所有家課。

做家課不都是子女的責任嗎?做家課的父母也並非樂在其中。調查指,約10%家長指,自己做了,壓力較小,不會為了家課而破壞家庭氣氛。有家長表示家課太難,更有逾3成指,與其他家長有「家課分數的競爭」。

換了孩子在旁觀看家長埋首做家課,情景令人啼笑皆非,調查指,大部分被訪家長的子女對此感開心,令人哭笑不得!

事實上,做家課的家長,又豈止限於英國,本港家長又何嘗不是?在親子網站或網上討論區上,便經常有家長抱怨要花時間幫孩子做家課,低年級的父母尤其忙碌,從數學家課、讀書報告以及美術勞作等,有家長提到要協助上網找圖、做燈籠、製作動畫,訴苦「一個人讀小學,幾個人一起做家課」,又指小六的數學家課要Whatsapp親戚一齊計。

家課有其作用,被認為可提升學術成績,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和神經科學教授Harris Cooper雖提出家課對小學生的幫助不如中學生明顯,但指家課有助建立責任感及學習善用時間。英國全國校長協會秘書長Russell Hobby也批評,代做家課的父母,是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家課不是父母做,父母又怎會不明白?但看看現今的家課是怎麼一回事,便可明白為何明知故犯。
早年的家課只是抄抄寫寫,花時間,學童總可一個人完成;如今,家課形式變化萬千,難度高又複雜,幾歲人兒如何懂得上網、做簡報,甚至用軟件製作動畫。有家長在網上分享,指幼稚園學生要製作傳聲筒,小一生的家課是創作十六個小節的歌曲兼填詞,當真不是給家長的家課?
家課難且多 父母難以袖手
近年幼兒家課愈來愈艱深,早前有傳媒報道一間直資名校的小一常識科網上工作紙,雖然是選擇題,但內容卻問內地旅遊法、垃圾徵費、的士加價等時事議題,有多少6歲孩子答得出,父母又怎可袖手?
至於親子家課也令家長頭痛,明知其他家長會幫忙,怎可給比下去?雖然有學校指明評分準則之一是內容不能超出學生應有的知識水平,但分數攸關,結果親子家課總會變成家長之間的「角力」。
香港培正小學校長張廣德表示,有些親子活動家課中,會透過回條叫家長不要過分參與其中,如在畫畫家課中,家長可以負責畫部分綫條,填色部分應交由孩子負責。不過,家長是否聽得入耳,交出來的家課,究竟出自誰的手,校方也難查證。
家課難度高之外,分量也多。香港小童群益會曾訪問逾800名小學生,39%學童每天需3至5小時做家課,逾40%學童過去一個月內,家課最多的一天有超過10份,2011年一項調查發現,65%受訪小學生的睡眠時間少於專家建議的每日9小時,便是因為忙補習、做家課等。家長看在眼裏不忍,出手幫忙,也是人之常情。
家課問題多多,近年全球教育界也對家課有很多爭議,如法國總統提出「零家課」建議,挪威校園以罷課要求取消家課,有學者也質疑家課的作用。
家課讓學童可以複習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沒有任何家課,難獲大部分家長認同,惟家課艱深又多,不止嚇怕孩子,家長也對家課又愛又怕,既不可不幫,又明知代做不妥,確是難為了父母。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只許美事在心頭(二)

註:本文轉載自Cosmopolitan 夢妮妲文

時間不等人,要我們警覺於時日的流逝,開始只允許美事留在生命吧。

有些女生說,與外國人約會的時候,他們什麼都說「You are beautiful!」「You are the best!」「You are the smartest!」「You are the prettiest woman in the world!」,若果那是出自香港仔口中, 可能她們絕對不會相信。但出於外國人口中,她們開始時仍可能會有點點懷疑,批評對方浮誇,不過懷疑竟然在日子中少了一點,而且縱使口說不信,內在卻開始感動與相信,相信自己是美麗的,自己很勇敢,自己做得很好等等。你不知道,一個讚美,可以換來多少的正能量細胞,底蘊是,你們都要學習欣賞與讚美自己及別人,而且要相信。
我們會注意痛苦,會懷疑好日子可以維持多久,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在把痛苦無限擴大,忘了信任的養分。你種什麼種子,拖什麼的肥料,便會種出怎樣的一棵樹,樹長出怎樣的果實,不要再為自己的生命打毒針了。
要中國人對別人讚美,不是我們文化可以輕易接受的,我們太習慣「打者愛也」的一套,嚴格是基準,說出你的不是是用來提點你的,只不過為你好,說到底,我們很吝嗇讚美,當然與文化背景有關。如何可以改善情況?不直接讚美,也可以天天提醒自己時刻感恩,慢慢把專注力放在好的事情上面,而把開心的感覺份量化加重吧。打感恩與正能量的補針,豐儉由人。最簡單的,可以由感激與欣賞身邊的人開始。 由為你清早起來準備了咖啡的老公或媽媽,到昨晚代你洗衫的工人姐姐,到在公司為你寄信的雜務同事,到在地鐵上讓座給你的男仕,直至晚上為你開門的看更伯伯,給他們一聲感謝,一句讚美。然後,再回想起在生命中曾經鼓勵過你的人,感謝他們。他們可能是一位你十年沒見的小學老師,一個爸爸的朋友,一位補習老師,一位舊同事,就是他們對你的讚美,讓你能走多一步,擁有更多,活得更動人。
光是我在寫的時候,就感到那有份量的正能量。要懂得欣賞自己,由欣賞別人開始。
Facebook fan page: www.facebook.com/Dreamonita
新浪微搏:夢妮妲Monita

女人應該知足?



當女人在細數男伴的不是,說他們多沒良心,見異思遷,沒有男人是好東西時,我們或許都能理解,男人就是這樣。可是,天下還有很多受着委屈的好男人,長期活在女伴給的壓力和不安中,正因為對方動不動便鬧情緒,把問題歸究、遷怒於他。即使結婚多年了,還是不被信任,對方總是不滿意,永遠要他莫名其妙地認錯和哄她,磨人地疲累。
  他已婚,很愛太太,可是太太像個小女孩一樣,令他難受。
  他說:「她動不動就不作聲,拉着黑面,幾天不理我,像我做錯了甚麼一樣。問她,她悶氣說沒事,但眼角也不瞟向我一下。她要我自己反省和發現做錯了甚麼嗎?那好,我就逐件事情想清楚。就是翻來覆去都無法找到有甚麼讓她不滿意、不開心。天,投降。再求她別悶着氣,跟我說說看,是否哪裏我做錯了。她才像缺堤地大數我心不在她處,老是忘了答應她的事,又永遠忘記她的時間表,說我假如是真心愛她、寵她、為她着想的話,明知自己記性不好便應該把事情都寫下來,不會忘記的,分明就是藉口,粗心大意。」
  需要太太支持
  「啊,原來不過是我忘了她今天要去探朋友,晚上不回家吃飯,我的錯就是因為問了她一句今晚想吃甚麼。我承認我不擅長記下別人的作息和活動時間表,我的立場是,即使忘了重新問一下不也是一樣嗎?犯不着發那麼大脾氣,把我當成毫不在乎她,常常忘記她一樣。我不正是因為記掛她,周末想多陪陪她和她外出吃飯,才問她要吃甚麼嗎?很多時候,她都埋怨我對她不夠細心,不愛她,可是我不是一直為她做了我能做的一切嗎?她要買名牌,我讓她買;她要去旅行,我抽空陪她去;她要我對她家人好,我每星期都陪她回娘家;她的妹妹喜歡甚麼,我都買給她們;她不喜歡我和朋友打牌,我幾乎為她戒了;她要求我回家吃飯,我幾乎推了所有朋友和客人的約會,每晚準時回家。只要她開心我便會開心和放鬆,我還要做甚麼來討好她呢?我不是完美也會偶爾犯錯,但我也是人也會累,也需要太太的安慰和支持。」
  雞蛋裏挑骨頭
  當女人永遠對伴侶不滿足,希望他們能做到你想要的百分百時,她們永遠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看不到對方已為她們盡了很大的努力和遷就,為博她一笑、她的認可,不再挑事端,惹麻煩。
  男人最怕煩,生活上瑣碎的事情、人際關係都會讓男人感到麻煩,他們不擅於牢記瑣事,但不代表他們不負責任、不愛你。他們覺得沒必要小題大做,問題出現時處理好就是了。可女人的視點不在當下處理問題,而在事情未發生前便不安、負面推測,進入壞情緒的前奏,問題一觸即發。
  當身邊那個男人只要你快樂,肯為你做一切時,女人是不是應先知足,沒必要在雞蛋裏挑骨頭呢!女人要學懂珍惜,別只 眼看男人有多不好,該也看看他對你已經有多好,能容忍你無理取鬧的歪理和壞脾氣,已是你最大的福氣了。也許先着眼的是自己不是他。圖:星島圖片庫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逢星期一刊出
  素 黑
  (素黑療情)
  今日館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傳承愛心 糖尿義工奪獎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非以役人,乃役於人」是幾乎因糖尿上眼致盲的陳遠勤的座右銘。陳遠勤○二年生意失敗,同年喪妻加上急性糖尿病發、嚴重白內障險致失明。他憶記當時口袋只剩八元,腦中萌起的只有自殺念頭,幸好在關鍵一刻決定到家庭服務中心求助。提供幫助的義工及職員所做的一切,深深感動陳遠勤,令他再站起來並決心利用往後的時間去幫人。陳當義工服務的範疇甚廣,由小孩至善終服務都盡力參與,他昨日獲得滙豐愛心傳承義工運動的「感人義工故事獎」冠軍。
六十六歲的陳遠勤比喻說,自己是一個已死的人,現在猶如復活一樣。他記得自己落難時曾經住過籠屋,「最慘嘅時候住嘅籠屋有四格,每日瞓醒好似喺停屍間抽番自己出嚟咁。」他到家庭服務中心求助後輾轉入住仁愛堂的院舍,又獲當局資助治愈雙眼,期後於○九年入住公屋。他表示,經歷巨變令他的人生觀改變很大:「以前淨係識搵錢,依家先知原來愛人如己先係富有。」
他分享自己最熱愛處理與小孩子有關的服務工作,因為見到小朋友們的笑臉實在令人快樂,而另一項關於老人家及善終服務都非常重要。說到這裏,他雙眼通紅指,○五年一次到籠屋的探訪,服務對象第二天被發現於籠屋內全身僵硬去世,他慨嘆社會很多非常需要援助的人,但愛莫能助。
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獲得「感人義工故事獎」亞軍的王惠康同樣經歷人生巨變,一二年因糖尿病需要截去左腳,遂感受到很多殘障人士需要幫助才能融入社區,康復後以單肢亦開始當義工服務社群。
本身為保安員的王惠康指:「我以前識寫義工呢兩個字,但無諗過要做,只識為家庭、為工作、為自己而生活。」身體經歷病痛後,才發現生活可以過得更有意義,而義務工作正正是其中一個方法。
「就算行唔到要坐輪椅,其實一個眼神已經可以幫到人。」王惠康現時主要服務傷健人士,以同路者的身份鼓勵他們正面面對殘疾,以及分享復康訓練知識。

養3,000孤兒 願五世輪迴普渡眾生 台灣和尚非洲不歸路



一生一世,生死相依。這是台灣慧禮法師對非洲孤兒的承諾。他還許下來生願望,希望五世300年在非洲輪迴,改變非洲兒童面對貧窮、飢餓、死亡的宿命。
此生做不完的事情,寄望他生。日出日落,非洲廣闊的地平線,不論向前走多遠,每天第一道晨光來到以後,它永遠都在遙遠的前方。過去幾多西方人到非洲探野,描述黑暗蠻荒之心,教堂起了不少,也有以德蘭修女為名的孤兒院。慧禮是第一個台灣和尚在非洲建孤兒院,向孤兒弘法、傳授中國功夫及文化語言。
慧禮俗名蔡榮富,1955年生。出家前的和尚也有塵緣,除了父母姊妹弟弟,還有一位小女友。約40年前,他服兵役後回鄉下屏東,百無聊賴,就去看看兩年沒有見面的高中女朋友。
「誰知她完全不理我,於是,我摸着鼻子就從她家走出來」。碰一鼻子灰,都是一個因果。他在高中後去當兵,其間沒有寫過一封信給女同學。緣起緣滅,自作自解。
「若果那個女孩子不是這樣對你,你的命運可能就不一樣了?」慧禮法師早前帶着一班非洲兒童來香港作感恩之旅,出席音樂會表演,籌募孤兒院及學校經費,並且接受記者訪問。若果那個女孩子不是這樣對他,非洲孤兒會不會還有這個和尚爸爸?一個人的命運跟一個人的命運分割了,衍生更多的緣。
法師並不抗拒說過去,他信佛,並不因為萬念俱灰。按他所說,那個女孩子在高中跟他不過是說說話,在學校裏會找找對方,讓班裏同學起哄說他們是男女朋友而已,兩人的戀愛前奏比侯孝賢電影裏的對白還少。有些人的相遇可以是無關重要的,而一生裏很多東西是令人感動的,例如《釋迦牟尼佛傳》及《高僧傳》,對慧禮就很有意思。當年個性保守木訥的少年,不懂經營塵俗關係,看因果報應佛學道理,心裏卻是感動到不得了。
他念高中時已飽覽佛經,19歲服兵役,吃素看佛學,耐力是同輩裏最強的,還以第一名在軍中幹訓班畢業。當時,他已萌出家之念。

受星雲大師感召 非洲建寺

慧禮法師24歲由星雲大師剃度前,母親慈淚流過,嚴父大怒臉容見過,捨世俗六親之情,是過渡必經之苦。「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說與誰聽?捨父母之箕裘,繼如來之家業,有誰知我?」一個人,只要跨得過一道門檻,從此前路開闊。1992年他受星雲大師感召,帶着50萬新台幣遠赴南非約翰內斯堡建非洲第一所佛寺南華寺,圓師傅「法水長流五大洲之願」。
2001年建南華寺後,他在非洲土地長出感情,也因為一念悲心,他深入非洲馬拉威、坦桑尼亞、津巴布韋及剛果等地,參觀基督教孤兒院Save Our Souls(SOS)時,他隨手抱起不良於行的四歲兒童,知道小孩送來的時候已經飢餓過久,手腳麻痹,無法站立走路。戰亂、飢餓、貧窮,看眾生苦相,慈悲在於心力。慧禮之後走過東、南、西非多個國家,看過聽過非洲種種眾生苦相,都是源於不夠食物。
在慧禮的一個道場,老師教《佛陀傳》,有位非洲學僧把童年所見悲苦道出:小時候跟父母上巿場,突然有人大喊捉小偷。之後小偷被人群圍毆,用磚砸他的頭,小偷血流披面哀號求饒,一個人向小偷淋電油點火,全身烈燄裏掙扎慘叫的小偷,雙眼暴出,身體扭曲變形抽搐而亡。這一種苦,是源於飢餓的罪與罰?還是源於貧窮得惻隱之心也沒有了?
馬拉威糧荒苦海無岸,也令慧禮眼眶紅了。在一條小溪旁,他見一名婦人正在清洗玉米。從顏色看,一眼就知道玉米附有農藥,宜播種不宜吃。但婦人抬頭對他說:「我吃了可能會死,但我不吃卻一定會死。」後來婦人帶她回到部落,他才發現很多孤兒在絕望、疾病、死亡邊緣裏捱餓。

在垂死邊緣 散播佛心種子

非洲因為愛滋病及伊波拉病毒造成很多孤兒,眾多孤兒故事,都是與飢餓有關,阿昇用睡覺去對抗肚餓,萬詩每幾天就看到跟她差不多大小的鄰居孩子餓死被搬出屋外。阿圖父母去世後,親人變臉,他失依靠如非洲迷路土狼,向外婆討食物時,被她如老鼠一樣邊打邊趕,他心裏會問:「我到底是人不是人?」父母死於愛滋病的兒童,更是雙倍的坎坷。
相對非洲孤兒的童年,小時候很頑皮又很牛的大和尚,記得父母曾對他說:「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慈悲之心,跟西方平等生存權是一樣的。現在作為一個法師,他看非洲傳佛是一個使命,在非洲孤兒貧困垂死邊緣幫他們一把,養育扶助,也是散播佛心種子的時機。「最好的時機只20、30年,待中國及南歐等地方都要擠入非洲的時候,我就沒有機會了」。
2004年慧禮得台商捐3,000萬新台幣在馬拉威建立第一所孤兒院「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CC)。後來還負起教學責任,既教導孤兒本國語言文化,也教導中國語言文化,慢慢再拓展起來。法師自小在屏東農家山野長大,跟山地人混在一起。小時候天真爛漫,不時去偷人家種的土芒果。天大地闊,身體好,過得自在,摸魚捉蝦游水,不知道煩惱。到現在當了出家人,煩惱卻是越來越多。「但現在是煩惱越多越快樂,外面那麼多小孩,不見一雙手,只見一張口,幾千人食飯很厲害啊」。他在馬拉威、萊索托及史瓦濟蘭等地建了孤兒院ACC,正準備在莫桑比克及納米比亞繼續建新的孤兒院,最終希望非洲54國,都有收容孤兒並且提供教育的中心。
非洲和尚現在收養及接助3,000多孤兒,今後工作還是茫茫沒有盡頭的。他說,按聯合國估計,目前非洲11億人,共有1,600萬名孤兒,以他親身接觸,認為遠遠不止此數。在非洲養育孤兒不容易,要教導也要面對疾病死亡。ACC教授院童功夫,與慧禮經歷有關。
慧禮初中時候開始每晚練功夫,所以身體很好,「現在我60歲到處跑都沒有問題」。他也規定中心裏的小孩練功,除了強健身體,也有經濟考量,「他們若生病便有更大負擔,所以身體一定要好,不生病的話,我可以多養幾個小孩」。小孩子每天要學功夫跑山練氣,兩三小時拉筋、抬腿、蹲馬步,其實是非常吃苦的事,但也可以鍛煉意志,「他們沒有靠背,再苦也咬着牙、含着淚完成」。
非洲人平均生存年齡很低。「愛滋病童,若果不練功夫,平均十幾歲就會走了,但我們的愛滋病童至今都沒有死掉,長到18歲了」。因為環境衞生,營養足夠,關懷中心裏的孩子患病不算多,大多是頭癬、沙眼及肚子生蟲等可用成藥治療的小病。
10年前結的因緣,現在已經初步結果。跟慧禮一起接受訪問的三個非洲孩子,既懂說本國語言,用普通話溝通、寫中文名字都絕無問題。來自馬拉威的阿浩,耍拳時勁度十足,說話自信謙遜。
「外邊的孩子找麻煩,會打架嗎?」記者問。
「不會,會討論。」他說。大人都笑了。江湖事,江湖了,小孩子的世界也由小孩子決定好了。一切古怪,逃不過法師眼界。中國武術尚德講義氣,會說英語的阿浩,希望將來到馬來西亞升學,渴望做律師,將來改變自己的國家。
最早建立的馬拉威ACC,最年長的孤兒已長大為19歲成人,今年約有11個高中生畢業,慧禮估計約有七至八個學生可以到台灣升讀大學。因為慧禮在故鄉的一些關係,屏東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及輔英科技大學等校長,都願意收錄經非洲國家考試檢定的學生,等候3月至7月申請入讀手續完成,他們只要買一張機票,就可以得到全額獎學金,提供食宿等資源。而一些落第的學生,都希望重讀再考試。「全世界技術人才發展,非洲是最後開發的一塊土地,ACC也很好,開個路,結個好緣,訓練會說中文的小孩」。
懂中文的畢業生,將來可以為非洲本地華語企業打工。因為經濟問題,慧禮暫時不考慮讓院童到美國升讀大學,「倘若真的出現數學物理學天才,我當然會好好栽培,但現在還沒有啊」。
2007年離開佛光山師門,慧禮依然視星雲為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跟孤兒的關係則是一生一世、生死相依的,他們長大出去以後,隨時可以回來,可以當功夫助教或保母」。
每天清晨4時半,院童就要起來鋪床叠被,誦經做早課,只有三、四歲的孩子,有時會因為太睏而倒下睡着。慧禮初時看到非洲小孩在院內誦經禮佛,感動在心,現在一切漸上軌道,很多事情,和尚都用平常心看待,「是有點麻痹了,只要他們好好學習,我就安慰了」。非洲院童學佛,長大至18歲以後,可以自由選擇宗教信仰。
熱愛到非洲狩獵的海明威曾說,非洲的事物,只有在晨光第一線時是最真實的。幾百年來,各國不同人、殖民者以不同理由來非洲,慣看變幻的台灣和尚,50年後相信他已經「往生」了。如他所說,如來家業是條不歸路,50年後不知道他能不能在非洲再生,但經他的團體撫養的孤兒,50年後,肯定是非洲與華語世界裏一條重要橋樑。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香港)有限公司助養非洲孤兒捐款可轉中國銀行賬戶:012-742-1-022569-3。如希望長期助養,可致電:27188088
記者:冼麗婷 攝影:謝榮耀 

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多少美事在心頭

註:轉載自夢妮坦文,Drean and Senses

一行禪師的群組中,有位朋友分享了一段文字,其實那是老生常談,但卻是一個永恆,一個百看不厭的簡單道理,我加入了一些個人觀察,在此分享。
我們對正面的事情,每每都感到懷疑,對負面的事情,卻非常肯定,深信不疑。你有好像以下這樣想過嗎?
人基本上最多時候都是與自己相處,無盡的內在對話每一刻都一句句緊接。當有人告訴你一 件好事,你會懷疑「那是真的嗎?」;但若告訴你一件不幸的事,一宗悲天憫人的意外,你馬上就當成真的,情緒也極快被影響。這也解釋為何網上的流言可以成功騙得那麼多人。
別人對你好時,你會懷疑對方的動機,會問對方是否在利用自己。別人說愛你,說你很可愛,對你連番讚美時,你會非常懷疑,「那是真的嗎,我真的有這麼好嗎?我長那麼肥,腰那麼粗,怎會美?他真的會愛我嗎,或是只想和我相好一晚呢?」
別人向着你發脾氣,別人說某人在生你的氣,別人說某人討厭你,覺得你無用,你都會很快相信那確實如是,更無限想像,隨即感到沮喪與無奈,而且逐漸關起自己的心。
當你不快樂時,你不會懷疑為何自己會變成那麼痛苦,你深信痛苦會這樣無限擴大與漫延;但當你的生命在順流時,愛情狀況良好,生意非常成功時,你會疑惑,你會害怕,你會認為事情不會那麼順利的,懷疑如毒素般植入內心。最後有什麼不好的跟在後面,你會拋下一句「都說人生那會有這樣順利的」。
放心,心識世界縱然如是,總有念頭可以提供方法去解救。
Facebook fan page: www.facebook.com/Dreamonita
新浪微搏:夢妮妲Monita
騰訊微搏:Dreamonita

正面思考提升快樂指數

若事事斤斤計較或不認真的,如「別出聲,愈說愈要多做」,或「慢慢做,愈快做完愈會多加你工作」心態的孩子,只會有表面的快樂。

孩子對人對事、對工作的態度,無論在求學時期或將來在職場上,影響着他們的成功、滿足感和開心指數。想孩子健康快樂是為人父母者的必然願望,那就要在孩子健康飲食之時,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要同樣重視了。

從教孩子別斤斤計較做起,如協助弟妹和同學,是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從禮讓,如讓座是福氣;從助人,如替別人推門拉門是小事;從按着電梯的開門鍵以方便別人進出,是應做的習慣事做起。

當一切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就如天使般自得其樂,得人欣賞;因時時行善,活得喜樂。從有健康的心理質素開始,延伸至孩子對人對事和對工作的不斤斤計較和良好態度,才容易獲得滿足感、成功感和使開心地生活的指數提高。

快樂的生活指數,常被困在埋怨、父母大壓力、讀書辛苦、工作辛苦、薪金低、沒能力買樓下……怎會高?想孩子長大後快樂,培養健康的心理質素,正向地思考事情,幫助自我提升快樂指數。

撰文︰張嘉雯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強迫症:沒完沒了的重複行為

強迫症病患者出現不能抑制的重複想法和擔心,例如 (1)會擔心雙手污穢不堪而感染細菌和疾病; (2)擔心出門前沒關好電器和爐具而發生火警; (3)擔心睡覺前沒鎖好門窗而怕有賊人入屋打劫; (4)腦海中出現莫名其妙的可怕影像 (例如傷害家人的情景) 而害怕自己會付諸行動等。


為避免這些「可怕後果」發生,患者便出現重複的行為,例如不停洗手,出門前檢查電器、爐具和門窗多遍等,但這些行為只會短暫減少焦慮,當重複的想法和擔心再出現,患者又再焦慮緊張起來而重複行為,沒完沒了的重複行為可能要花上一、兩小時才停止下來,不但明顯影響生活質素,而且破壞與家人的關係,例如患者長期佔用家中的浴室來洗手或患者因重複檢查電器和爐具而無法依時與家人外出等。長遠來說,強迫症病徵可能令患者容易情緒波動和發脾氣,出現抑鬱或其他焦慮症狀。

今年五月,美國精神科協會出版了最新的第五版精神科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把強迫症與其他焦慮症分開,因為近年大腦神經病理學研究顯示,強迫症是與一般的焦慮症不同的。新的精神科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亦把患者病識感的程度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較佳或一般,即患者知道自己的擔心或所憂慮的可怕後果發生機會不大,第二級是較差病識感,即患者相信自己的擔心較有可能會發生,但仍存有懷疑,第三類則屬最嚴重類別,約百分之四的患者完全没有病識感,對強迫症的想法和擔心深信不疑,視之為千真萬確。

若出現強迫症病徵而日常生活明顯受到影響,應及早求醫,只要接受適當心理和藥物治療,情況便會改善。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董富賢

量販者

這是我昨天用Polaroid SLR680 拍的彩色街照。我很少用彩色拍這種街照。我給它主題叫「量販者」!讀者看了有什麼感覚呢?照中的婆婆不停的數算上手上的「硬幣」。在這種「硬幣」已不什受「歡迎」的年代,她仍舊活在她過去的世界,幹活著「量販」的業務!想深一點,你我何嘗不是活在我們「量販的世界「。每天仍是計量著自己手上的東西。是什麼來的?每個只各自「填滿」自己的意義。是珍貴嗎?是有意義的嗎?它今天的珍貴還是「過去的珍貴」?腦裡不期然走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類的句子!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德國教育 "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註:轉載自aboluowang.com

在德國時候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發現很多意外的東西:

1、德國幼兒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高。

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

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7、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沒用!
   留言(0)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孩子們快樂的玩耍

1.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 以為在德國只有幼兒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 「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 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計算機的硬碟,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 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 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 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 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 是多餘的。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 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民教育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 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鑒借。朋友們,我們要對「起跑線」和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重新的認識了。「硬碟」的後果是毀了一切的未來。

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中醫如何診斷慢性腎臟病?

中醫診斷主要依據中醫四診,所謂四診就是望、聞、問、切診四種診斷的方法,適當的實驗室檢查,有助於明確早期中醫診斷。


中醫診斷根據臨床證候,如在腎病綜合症中,如果表現以水腫為主者,一般診斷為水腫病;如果水腫不明顯,以小便泡沫增多、尿蛋白為主者診斷為尿濁;如果小便短少、甚至無尿者診斷為癃閉;如果出現腎功能不全,臨床出現倦怠乏力、腰膝酸軟、面色無華、納呆欲嘔等表現者診斷為虛勞,屬腎衰;如果在虛勞基礎上出現少尿或無尿,同時併發嘔吐等症狀者,屬於關格。

對於慢性腎臟病,中醫首先需要確定屬中醫什麼病,如水腫病、淋證、癃閉、虛勞、關格、尿濁等均屬中醫腎病範圍,這是中醫的辨病思維。

然後再分析病人存在的證候,結合病人的舌脈等分析其屬哪一種中醫證型,如淋證屬腎虛還是膀胱濕熱證。

在慢性腎臟病早期,由於腎臟的代償機制,許多腎臟病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在這些情況下可參考實驗室檢查的結果進行辨病,如根據血肌酐、蛋白尿、血尿等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如體檢發現少量蛋白尿,可以參考尿濁進行辨證論治。

在此基礎上根據中醫的四診分析中醫的證型,一般來說腎臟病要做到既辨證又辨病。

慢性腎臟病早期由於腎臟功能的代償機制,可能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而造成相當多的病人沒有能夠做到早期診斷,因此例行體檢十分重要。同時又由於早期腎臟病的臨床症狀不特異,如腎臟病病人可能出現頭暈、乏力、面色差等,這些症狀又可見於其他很多疾病,甚至勞累或休息不好也可以見到這些情況,如不重視也可能造成漏診、誤診。

如果腎臟病進一步發展,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欲下降、噁心、嘔吐、睡眠障礙、倦怠、精力不充沛、瘙癢、抽筋、異常的出血、浮腫、貧血、呼吸困難等,則表明可能病情已經進入腎功能衰竭。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徐大基博士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躁鬱症心理治療(二):冷靜48小時

註:本文載自精神點擊

認知行為治療目標包括預防病發,教導病患者處理輕微躁狂或抑鬱病發症狀, 增加病患者對症狀的了解,加強病患者對藥物治療的配合,協助病患者面對壓力,改善病患者的家庭和人際關係。


輕微躁狂或抑鬱病發會令病患者的思想和行為改變,例如輕微躁狂令患者難以集中精神和增加社交活動,繼而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例如工作效率下降,病患者因此容易受困擾和擔心,情況持續下去,病患者會失眠和出現較明顯和嚴重的躁狂或抑鬱病發。

以下是另外兩種較常用的認知行為治療的技巧,幫助病患者駕馭躁鬱症。

(3)「個人症狀列表」紀錄病患者正常精神狀態、躁狂和抑鬱病發症狀,使病患者了解自己不同精神狀態的症狀,例如躁狂時口若懸河,其他人難以捉摸,當抑鬱時則整天感到異常疲倦,病患者學懂適當地判斷自己的狀態後,便可採取相應對策,舒緩輕微躁狂或抑鬱病發症狀,避免病情惡化,發展成嚴重的病發。例如陳先生明白若他時常與人爭吵,增加消費和購物,便是早期病發症狀,學懂提早安排覆診和評估病情。

(4)「冷靜48小時」:躁鬱症病發時,患者會出現魯莽行為,例如魯莽投資或過度購物。例如陳先生躁狂病發時,腦海突然充滿很多創業大計,曾簽下租約,花了十多萬訂金。現在陳先生學會每逢有重大決定,先冷靜48小時,用最少兩天時間權衡輕重和與兩三位家人商量,學懂比較行為和重大決定對個人的好處和壞處,若他的主意真的是好主意,而不是病發時出現的不切實際想法,應該可以經得起時間考驗,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和認同。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董富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