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梦参老和尚:开悟与成佛

梦参老和尚:开悟与成佛 



禅宗讲: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个对不对?对,但是不究竟。这是六组大师的师兄神秀大师说的。所以,咱们在禅宗里讲:“南能北秀”。咱们北方人都是有相法。神秀大师这一派传下来的。那六祖大师说: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无台
原来无一物 可处惹尘埃

原来根本什么都没有,什么叫惹尘埃?又高了。我们佛学院的同学,大概属于神秀派的。在琢磨有相的,不是禅宗。我到雪峰去,有两个例子,在唐朝一存祖师,有一次禅堂坐了五十二位,到了放香的时候,这一打板五十二个人全开悟了。这下禅堂就热闹了,全开悟了,明白了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一个在大寮做饭的师父在那捞饭呢,他把笊篱一丢说我也开悟了!这就五十三个。

我到那朝山的时候,他问我有什么看法,都成佛了?我说在我们一般的,禅宗自己认为,开了悟就是成佛。我不承认这个问题,禅堂自己认为是自封为佛。佛没授记,佛授记的就是佛灭度之后,再来继续成佛的只有弥勒菩萨,中间没加这么多佛。这个只是开佛的智慧,没有佛的功德相。因为开悟时没有佛的八十种相好,没有佛利益众生的功德。明心见性比那个一般的修行快得多了,这叫乘性起修。乘你全体的性来起修,全修在性,那他修起来,比我们一般没开悟的人要快得多;开悟了就不再造惑了,那成佛就快。但是这个明心见性只认识到素法身,没有度众生的神通变化。我们学教义的人就非常认真,比如十信满心登到初住,那华严境界他能化现成佛呀,在一百个世界,示现成佛,佛说的初发心是始成正觉,不是指一般凡夫说的,你研究教义久了。你就知道初发心成正觉是指你初发菩提心,登了初住的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一般的发心,是欣乐心。而十信满心的境界相,是觉知前年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这是真正有信心的菩萨,不再造第二念的恶,咱们做的到吗?咱一般的是随着妄想造业,如果能感到念头不对,马上给他止住,在这个情况之下发菩提心,叫真正的发菩提心。这叫发心住。把你的心住在菩提上,菩提是个名字,他的心永远是觉悟的。但是一位一位还得断惑,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位登了初地了,初地时发菩提心,他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证得的和发心向往的两个不同。比如说我们佛弟子,人人都有佛性,无论在家出家都发心成佛。这个没问题,发心成佛一样。初住的菩萨跟初地的菩萨发心成佛那相差的天大呢,因此我们在佛学院读书,初步从文字上你理解了,出家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连这个烦恼家都没出,你整天烦烦恼恼。出家是出烦恼家,烦恼都断了,再出无明家,(音响杂音)刚才来个警告,要出无明家。这就是无明

正见,一双可以看见光明的眼睛

正见,一双可以看见光明的眼睛 


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在此过程中,正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见,即远离颠倒妄想的如实知见。西方心理学的认知疗法,也是通过改变观念来解决问题。佛法所说的正见,不仅是要我们改变局部问题,更要帮助我们断除无明,回归生命的本觉状态,这才是究竟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途径。当我们体证无常,就不再有执着恒常带来的烦恼;当我们体证无我,就不再有执着自我带来的痛苦。
  
前面说过,佛教有不同宗派,并有各自所依的正见。虽然契入的角度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就是从不同角度建立对世界的如实认知。
  
在《阿含经论》中,重点是建立无常、无我的观念。很多人对佛教所说的“无我”心存恐惧,以为那就意味着“我”不存在。其实,“无我”并非否定这个色身的存在,而是要否定我们附加其上的种种设定。正是这些错误设定的障碍,使我们看不到世间是无常的,看不到五蕴是无我的。问题是,这种忽略并不能改变无常的现实。我们习惯于有常、有我,一旦无常到来,将会构成突如其来的打击。反之,若能如实了知无常,就能坦然接受一切变化了——因为它本来就是世间的真相,无须改变也无法改变。
  
在《中观经论》中,重点是讲述缘起性空的观念。告诉我们,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构成,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没有丝毫自性可言。而我们对客观现象赋予的种种判断,如美丑、贵贱等,只是我们附加其上的标签,和对象本身并无关系。但我们建立这套设定后,就会执着于此,将它当作真实。认为好看的确实好看,值钱的确实值钱,属于我的就确实属于我——烦恼便由此而生了。如果我们了知这些存在现象的虚幻,那么,附加其上的标签就更是龟毛兔角,了不可得,还有什么值得在乎和烦恼的呢?
  
在唯识经论中,则是通过三性的理论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所谓三性,即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一是意识错误认识的境界,为遍计所执相;二是缘起显现的影像,为依他起相;三是诸法的真实相,为圆成实相。比如这张桌子,我们以为它就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千真万确。但唯识宗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桌子,只是被我们认识加工过的桌子影像,和实际上的桌子并非一个东西。这种区分,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对现象的错误设定和执着。

在佛法修行中,将见的作用比做眼睛——看清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否则,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南辕北辙。但抵达终点的道路并不是唯一,我们可以从无常无我的正见入手,可以从缘起性空的正见入手,也可以从唯识的三性理论入手,只要确立正见并加以运用,就能从改变观念到改变行为,最终改变人生。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有的人、有的时光、有的记忆,虽然只是曾经拥有,却在我们心里永存,此生长相依伴。无所谓天长地久或是曾经拥有,凡是美好的东西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存续着。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不以得为喜,不以失为忧,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对比多了,欲壑就会扩张;攀比多了,心态常会失衡。任何人心中,都有些自己才能理解的东西,千万莫用他人的繁华,模糊了心灵的追逐,效仿最好的别人,不如演绎最真的自己。做自己,就要找到自己的原点,顺着自己选择的路径,无怨悔地走自己的路,泪不轻弹,苦不言弃,直至终点。


莫要抱怨世事不公,莫要因为贪名逐利,累了肉身,肮了灵魂。该来的总会来,该去的总会去。成了得了,无须膨胀自己;败了失了,无须折磨自己;成败得失,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不同风景,最终你什么也抓不住、带不走,唯一能真正伴随你的,只有你那颗或净或染的心。


欣赏别人,就是善于寻找并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欣赏别人的谈吐,会提高我们的口才;欣赏别人的大度,会开阔我们的心胸;欣赏别人的善举,会净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其实是少一点挑剔,多一点信任;多一点热情,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仰视,少一点鄙视。学会欣赏别人,才会充实你的人生!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诚和拙其实是一个意指,真诚到极点,实事求是到极点。踏踏实实去求真,不怕别人耍小聪明。至诚修心,把自己的毛病都去除。自强的人要进步,小人是阻挡不了的。真正肯修行的人,逆境反而是一种助力。


修炼自己的表情,让它神采飞扬;修炼自己的行为,让它规范专业;修炼自己的学识,让它有如涌泉;修炼自己的脾气,让它逗人喜爱;修炼自己的个性,让它鲜明唯美;修炼自己的心灵,让它平和美丽;修炼自己的气质,让它超凡脱俗;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修炼自己的人生,让它阳光幸福。


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不要将什么事都看得那么绝对,我们要用宽厚仁慈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出了问题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就很少人会再和你计较了。你的人缘将好到出乎你的想象。因为,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修行一定要用智慧来引导,强迫是不会持久的!

修行一定要用智慧来引导,强迫是不会持久的! 



我们一般人追求名闻利养,你怎么把生命的方向调正呢?这不是勉强说:“我现在开始要走向正了。”没有用了!你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从佛法来说,修行要自我沟通,你一定有盲点,你要跟自己沟通。为什么佛法是“觉”,所谓“佛者觉也”,因为觉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觉悟了,自然造善;他不觉悟,你打他也没有用。

所以,当你的心充满邪恶的念头时,你自暴自弃也没有用,你怎么办呢?你跟自己沟通,先说服自己,你说:世间上人追求快乐可以理解,人性本来就喜欢快乐嘛,连蚂蚁也希望快乐,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乐吗?五欲的快乐是有过失的!

你追求今生的快乐,有无常败坏的过失——“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还忧恼,一切无乐时”。你追求的过程很辛苦,得到的时候,虽有短暂快感,随后便担忧不长久,弟子心不安!失掉的时候,你又开始抱怨,整个过程根本没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五欲快乐是有过失的,佛陀说,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欢刀锋上的蜂蜜,你舔蜂蜜,虽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头被割伤了。我们一个人喜欢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极乐世界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圣道乐没有过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欲望转到求生极乐世界嘛。

佛法是用来转烦恼。小乘人喜欢用断,把恶念断了,菩提心善念也断了;大乘佛法用疏导的方法,如同水会让黄河泛滥,但也能通过疏导,来灌溉良田。因此,念头没有错,它被一种错觉误导,就会造杀盗淫恶业,你不要责怪自己,而要把念头引导过来,用智慧跟自己沟通,把思想疏导过来就好了。

修行一定要用智慧引导,你用强迫都不会持久的。有些人不用智慧,只是一味地持戒,他只知道不可以造恶,却不知道为什么不能造恶,强压式的修行没有用,因为你内心还是想造恶啊,你只是因为环境不允许,不敢造恶而已,但是你的思想没有改变,本质没有改变,你要修到你不想造恶,这才是重点!

如果你还停留在你不敢造恶,你的水平就不高,出世间的解脱都没你的份了。因为你没有形成定性,内心并没有善种子,如同没有葡萄的种子,怎么种出葡萄?你必须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转识成智,转成我真的不想造恶了,因为造恶没有任何意义!我造恶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就想追求快乐吗?但这样追求快乐的方式值得吗?你得到这个快乐付出惨重的代价,来生到地狱去,值得吗?

其实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也可以享受快乐啊!这种快乐是圣道的快乐。当你有一个错误思想,不要责怪自己,坐下来,泡一杯咖啡,好好跟自己沟通,对自己把道理说明白,你用现在的你来说服过去的你,你要跟自己沟通,因为过去的你留下很多思想。

如果一个人内心当中有很多正面的思考,要感谢过去的你;但也留下很多负面的思考,你要调整这些负面的思考,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沟通,这叫转识成智,它是可以转,但是你不能强压。有些人他是用强压式修行,就一直诃责自己:你看你什么事都干不好,你这个人就是不行!到最后这个人会没有用了!没有用了!他恶事不做,善事也做不了,他很可能走入愤世嫉俗的厌离心态,他极度厌离,刺激他,他就走上阿罗汉的地步上去了。所以,你要与自己的心沟通,不要诃责它。

找个干净的地方落脚

找个干净的地方落脚 


 
我们都喝过茶,但很多时候都是一饮而尽,根本不会刻意品尝它的味道。但是说到品茶就有讲究了,评茶师要让茶在舌头上循环滚动,充分辨认。因为人舌头上的味蕾分布是不同的,甜的味蕾在中间,酸咸在两侧,苦的味蕾在舌根。

生活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有时候我们要学会剥离掉酸涩的部分,去体会香甜感觉。

茅山的山路很窄小,由一些小青石板拼接而成,这些石板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从没有人负责修葺,有些路段石板已经变成碎石,不太好走了。那夜一场豪雨,茅山的山路被雨水浸泡后,变得很泥泞,踩上一脚便把石头下面的泥水带了出来。

因为智缘师父曾经告诉大家,第二天他会在寺里讲故事,所以,即使山路很不好走,还是有不少施主赶到了寺里。这样的路程每个人的鞋子上都难免会沾着不少泥土,进寺的人进门前都会在门旁的石块上把脚踏干净,但这样做依然不能彻底,只是一小会,戒嗔就发现寺前院的水泥地,已经满是泥块了。

戒嗔叹气道,看来下次是不是应当放个刷子在门前,这样可以把施主们的鞋子弄干净些,可以避免弄脏院子,也不会影响别的施主了。戒嗔听见有人笑,转头去看,原来是智缘师父,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了戒嗔的身后。

智缘师父从旁边走过,迈进满是泥水的小院,他小心地走着,每一步都踏在院子中干净的地方。走到佛堂前的智缘师父转过身对我说,戒嗔你看,泥水虽多,但是这样走就不会污染到鞋子了。

我们生活在尘世中,哪有那么多净土?总要学会自己找个干净的地方落脚。


晋美彭措法王关于清净口业的开示


晋美彭措法王关于清净口业的开示


  平时不要给他人取绰号、叫恶名。在我们五明佛学院这类情况较少,但有少数人喜欢给他人叫什么大鼻子、小眼睛、小个子、大胖子等。或说:“那个大个子不在!”若这样,也许自己后五百世一直转生为大个子,看起来很不庄严。所以,往往我们一不小心在生活中造了很多恶业。那位法师大管家恶口骂的是位罗汉,而我们这里有许多是发了大菩提心的菩萨。若对境是大乘菩萨,其恶口相骂的业报将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我们很多人不重视也不知道有这样的因果报应,故从此,在生活中一定要谨小慎微。

  成熟业缘有三个条件:一、对境是得果之圣者;二、意乐上相续生大嗔心;三、究竟恶口相骂。我们是学大乘法的修行人,多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不注意而恶口骂人,则果报不可思议,当慎之!

  当高僧大德来弘扬佛法时,总有魔来干扰,借人之口乱造谣言。

  我们现在应观清净心,在我们五明佛学院,我觉得至少有三百多位得地菩萨,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平时,我们说话、办事一定要谨小慎微。虽然在显现上有些菩萨似乎有烦恼,行为似乎也不如法,但这也许是大乘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故我们需护持自心,不能随意恶口骂人,更不能欺负他人,不然的话造无量的罪业。

  今后特别注意,不应用如“母狗”等恶名来责骂别人。平时讲话必须有礼貌,经常观察自己的语言,不要造恶业。

  我的根本上师土嘎如意宝(CintaMani)也曾经常讲给别人取外号的果报,并引用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所讲的公案:有一人常为别人取牛头马面绰号,后来他转生成有一身十八个头的众生。故大家平时说话要讲文明礼貌。

  有智慧的人会通过长时间的仔细观察而取舍,绝不会轻易地随行和妄言。我们要常以佛及圣者的教言熏习自己,用闻思的智慧去据教据理地判断一个人、一件事,不要以俗人凡夫之见,轻随他人。他人说“某某犯戒了”,你马上信口随和“是,是,某某犯戒了”,等等类似生活中大小事情都不要这样随便。希望你们以后:第一身心要稳重;第二口要稳,不妄加评论好坏。

  恶性比丘造业多,受报也大。我们中间确实有些人性格很不好。弟子们应经常观察自己,要衡量自己的人格,看看自己是不是跟高低贵贱的人都合得拢,和什么样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如果能这样,说明你的人格还可以,否则就说明你是恶性比丘。我们不应因别人称赞两句就轻如鹅毛,也不要因别人讥毁两句就怒发冲冠。原来洛若寺有一个施主供养了大约五六斤茶叶,僧人们没法均分,执事员就说哪个人的人格好,没有嗔心就给哪个人。一个喇嘛自荐说:“我性格好没有嗔心,茶叶给我吧。”执事员故意试他说:“你不行,天天偷别人的东西……”他马上发怒大声吼道:“你这样诽谤我,我可不客气了。”这份茶叶全被他的怒火“烧光了”,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在此我再次希望四众弟子(CatuParisa)们,一定要观察自己的语言,在十分必要的时候说一些有意义的话,不要像留声机一样,没有脑子地整天“呱呱”叫个不停,一旦无益之言传开了,自己追悔莫及。口业最容易造,那些智者,从不随便多言,也多以尊者之圣教言来观察自己说话的时、处、对境、程度轻重,然后才说些必要的话,希望各位详细学习《国王教言》、《二规教言》等论中所说的格言,用智慧来庄严自己。

  没智慧的人就是这样,别人的话会很容易相信,没有鉴别地盲从,很容易上当。



  在宗教政策刚落实时,藏地很多出家人到处化缘,有些居士说:“现在不是宗教开放了,而是化缘开放了。”说了很多粗语。汉地也有居士这样对出家人供养后又说一些过失的话。不管怎样,说出家人的过失不应理,会受很大果报的。希望你们自己多忏悔。

  这次传讲《百业经》,本院内部收获大小还不太清楚,但外面很多人收获很大,起了很大的作用。本院内部弟众们也多发愿不再给人起绰号等,这很好。在此希望各位要发愿:不对上师僧众恶口相骂!如有的话一定要立即忏悔,否则,这个果报非常可怕。

  现在很多人心相续的烦恼无法调伏,所以造下了诸如谤法、谤上师、杀生及邪淫等等的恶业。造这些恶业不是因为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是自心不清净的原因,所以调伏自心很重要。

  佛教内道应该赞叹其他宗派,如果仅赞自毁他,则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意义,无论哪一个教派都是世尊的佛法,不应有分歧和成见,这样对众生将有很大的利益。

  听经闻法都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律仪,有出家人不共于世间的规矩。按规矩闻法,即便是一堂课,恭恭敬敬地听闻,也是功德无量,百千万劫都是难以遭遇的。平时的生活也应处处注意观察自己的语言,说话不要把死人吵醒了,经常要想到自己是个出家人,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是否是利益众生的。《格言宝藏论》中也有“溪水经常哗哗响,大海从来不喧嚣”的教言。这正说明了智者与愚者的差别,所以,你们要常常学习智者的言行,调伏自己的诸根。

  业果是有今生报也有来世报。如以前的瓦蒙格西造论诽谤密法,他与一千多眷属一起活生生地由裂开的地缝堕入地狱(Niraya),这是现世现报。

  《百业经》从头至尾都讲恶口骂人的果报很严重。所以,以前没有发过愿的人,一定要发愿以后不再以恶口骂人,如果确实烦恼深重骂了别人,应尽快念“嗡班扎尔萨埵吽”一千遍忏悔咒。

  平时业力现前,不留意骂了人,马上念“嗡班扎尔萨埵吽”至少一千遍,乃至十万遍,方能忏清,以咒力不可思议故。

  往昔所造诸恶业,必须依四对治力进行忏悔,立誓绝不再犯,一定要有这样的决心。否则,这个等流果继续下去是很可怕的。一方面为不再造恶业而诚心“好好忏悔”,另一方面为不再造恶而“好好发愿”。

  通过传讲《百业经》,很多人收获很大,尤其是汉族四众弟子,转化得很快。我本人非常高兴,从今天起我再发一个愿:以后不作无因诽谤。希望其他弟子也能如是发心发愿。不能因一时的粗心,使自己失掉这宝贵的人身。

  通过《百业经》的学习,应该知道:有些罪业,小乘自宗是无法忏悔的,如对圣者取绰号、享用僧众财产等,果报非常严重,怎样忏悔都是要受报的;但用大乘的菩提心是可以消尽这些罪业的;大乘自宗若是五无间罪和谤法罪是难以忏悔的,但用密乘的灌顶、证悟无上大圆满法是可以忏净的;密宗中谤上师、谤密法破了严重的密乘戒,密乘中也不能忏尽,故所有罪中,谤金刚上师、谤密法二种恶业是最严重的,始终无法忏净,必须亲自感受果报。

  无始以来我们肯定造了恶业,故我们应当猛厉忏悔。消尽恶业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发起一个度化众生的无畏菩提心,可以消尽业障;二是入无上大圆满的境界,证悟等净之实相,无有轮回涅槃取舍,可以消尽业障;三是具足四对治力修持金刚萨埵忏悔无始以来之业障;四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业障可以消尽。欲忏清罪业,当以此四窍诀勤修。

  来源:摘自法王传讲的《百业经》

忏悔不是后悔和懊悔

忏悔不是后悔和懊悔 




忏悔是明理,忏悔是从内心里往外的乐,忏悔是真的知道错在哪里,忏悔是真的知道啥是真正的对,忏悔是知道原来是因为什么不好的,当然也就知道当下以至将来如何做才会好,真是知错就好,忏悔是真的得着好了,真的得着道了。因错而觉悟,因听经明理而觉悟。忏悔是觉悟,忏悔是恢复清净。
  
好多人忏悔的同时都会责备自己,都会痛哭流涕,真正忏悔责备自己是在觉悟,真正忏悔的痛哭流涕,是真知道错、真知道对,知错而觉,知对而悟,真的明理了,真的得道了,是喜极而泣。
  
并非被逼无奈而忏悔,并非伤心痛苦而忏悔,更不是后悔和懊悔。
  
真正的忏悔是明理,因明理而知对,知对而知错,真正的明白了,真正的明理了,真正的觉悟了,知道错了而不再造错就是忏悔,知道对的按对行之就是觉悟,所以必乐。
  
好多影视剧中都有喜极而泣的镜头,那个痛哭流涕不是痛苦,不是难过、不是后悔和懊悔,而是开心快乐,是喜极,欢喜到极处的表现。因喜极而哭泣,这就是从大悲到大喜的快速转变特征,就是从大痛苦大烦恼突然转变成大欢喜,大快乐的突变性戏剧化的特征。真正忏悔的痛哭流涕也是这样,是从大烦恼到大菩提突变性感受的表现。
  
好多人忏悔同时的哭泣,往往都是在后悔和懊悔,都是在深深的苦海之中,没忏悔之时还不觉得痛苦,忏悔了反道感觉痛苦了,有些人的忏悔里面还有很多怨人的成分。
  
还有些人的忏悔更是没意义,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同修之间都在听经听法,知道不怨人,不怨人就没有烦恼,但就是做不到,见到某人做某事或说某话就烦恼,就生气。和大家坐在一起听他人忏悔的同时,自己也忏悔,对不起,我错了,我又怨人了,不是他人错了,都是我错了,是我想错了,听错了、看错了。口中在忏悔,心中并没有停止嫌怨他人。若问他你到底错在哪里?他说不出来,他不知道。只知道怨人就错了,不知道错在哪里,这种忏悔就是没有忏悔,没有意义的忏悔。
  
好多人忏悔的同时,在悔恨自己悔不该当初如何如何,内心非常懊悔,内心在深深的苦海之中。这种忏悔就是不明理,真正的忏悔是听经明理而知到正确的,也就知道自己以往的过错,因此而心明眼亮,知道当下及以后该如何做了,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再也不会出错,所以心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就是向上挪界,从深深的苦海地狱中向上挪界,所以真正的忏悔内心是乐的,而不是烦恼痛苦。
  
王老善人听三娘教子后明白愚人争理,贤人争罪,就是明理了,听三娘教子的过程,就是听经明理的过程,从中领悟到贤人争罪、愚人争理,就是真正明理了,而且是悟道之理,是开悟后悟出来的道理,因为故事本身并没有这样说,并没有说,贤人争罪、愚人争理这句话,这句话,这个理是王老善人悟出来的,是真正的明理了。
  
明理后,就知道对的一面该怎么做,自己以往的错处是什么,也就是真的知对知错了,因为知对而知错,当下心明眼亮,随后王老善人数落自己,就是内心忏悔的表现,就是内心翻转的表现,就是翻转良心的表现,就是从大悲突变到大喜的转变,就是从大烦恼突然转变成大菩提的转变现象,看似数落自己,看似责备自己,实则是喜极、乐极、觉悟之极的特征表现,并非痛苦烦恼,数落自己的过程,就是喜极而泣的过程。
  
王老善人说,数落来数落去,把自己给数落乐了。这就是忏悔的妙处,真的知道道了,心花开了,心里乐极了。
  
这就应了知错就好这句话了,知错就好不是知道错了就行,而是真的知道错了,也就是真的知道啥是对的了,不知道啥是对的,怎能知道啥是错的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真的知道错了,就真的好了,真是知错就好。
  
很多人忏悔之时总是哭哭啼啼,忏悔过后也没有真正乐起来,忏悔多少次,痛苦多少次,每次都在苦海之中,就是知错没好,就是没有完全知道错在哪里,就是理不够通达,若是理通,心就通了,心通性就通。心通无障碍,无碍无烦恼,怎会在苦海中呢?不但不会在苦海中,还会在心中乐起来。

降伏自心,心魔皆可净除;善用其心,无心却也有心

降伏自心,心魔皆可净除;善用其心,无心却也有心 


让心静下来,你才能学会放下。你放下了,你的心也就静了。心不静,是你没有放下。
  
静,通一切境界。我们不要去幻想生活里全是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坎坷,品尝苦与乐。
  
人生就是从一个梦想走向另一个梦想,从一个遥远走向另一个遥远。
  
不要用烦恼解释生活,原谅生活中的不完美,学会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苦乐随缘,得失随缘,这也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
  
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 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休必劳心。
  
心愈不知足,就愈难修行,任何一种不能满足的想望都会使内心混乱,使情况变得更糟。除非我们有知足的心,否则修行会徒劳无功,我们的修行会愈来愈差,而心也会愈来愈不知足。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真去做,一定可以做好。如果我们总是不知足,不知足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用心养花,花花皆是芬芳;用心烧菜,菜菜皆是美味;用心作人,人人皆是好人;用心交友,友友皆是贵人;用心爱人,人人皆是亲人;用心做事,事事皆是好事;用心念佛,念念皆是功德;用心学法,法法皆可明心;用心参禅,禅禅皆可见性。降伏自心,心魔皆可净除;善用其心,无心却也有心。

如何对治攀缘心?

如何对治攀缘心? 


《楞严经》说一个人会起烦恼、造罪,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他起了攀缘心──真如不守自性向外攀缘。

  所有的修行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面对死亡,当死神降临时,四大逐一分解,身体崩溃在即,此时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奄奄一息,神识迷糊,而修行者若能保持片刻清净,一念回转,忆念佛号,忆念自己的清净心,即能跳出轮回,往生净土。

  这地方有讲到一个观念:生命的转变,是来自于内心的转变!

  我们先谈一谈,一个人为什么会造罪,根源在哪里?有些人会说:“因为他烦恼重──贪欲重、瞋心重、高慢心、忌妒心重,才会造罪。”没错。那他为什么起烦恼?就是他起了攀缘心。

  攀缘心,在《楞严经》讲到两个内涵:

  第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带动生死业力。所以一个人攀缘心愈重,生死业力就愈重,他会循业发现。当你起攀缘心的时候,就会随顺你的业力──有些人你很喜欢、有些人你不喜欢。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系,宿业所变现的景象你没办法改变。所以你一旦动攀缘心,一定会启动你过去的业力,生命就变成二分法。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生命就没有好坏,它只是个影像而已。但是你开始仁者心动,这个世界就跟着动了,生死业力、宇宙万法也就开始动了,生命就变成了二分法,有好的、有坏的──有些东西你会起贪欲去追求,有些东西你会起瞋心去排斥,这是业力的问题。

  第二个,你会产生错误的想象。业力给你的种种景象跟感受,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你会生起颠倒想,认为应该去追求,这个对生命是好的。然后过去的宿业,一旦跟颠倒想结合起来,你就造罪了。

  怎么办呢?《楞严经》怎么对治攀缘心呢?《楞严经》认为: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我们没办法改变;哪些人会对你比较好、哪些人会讨厌你,这一部分你没办法改变。释迦牟尼佛身为佛陀,他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他的家族要被灭亡的时候,佛陀也没办法改变,他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杀害他的家族,也没有办法,这是业力。

  但是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不起颠倒想,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消除业力这一块,而是消除你的颠倒想。《楞严经》提出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身,意思是说:当我们今天遇到人事的问题时,是先启动慧身──不迷。你要先观照这个景象是本来没有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虽然这个人跟你讲一些不好听的话,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上等人直接从不迷下手,从生死业力中通过去,这个业就消了没了。

  但是,要像上等人不迷,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问题的人不多,那怎么办呢?不取。你要我不迷惑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骂我是真的,那就不要取──不要住在上面。就算这个影像是真的,但我不住,即便你骂我是如此的真实、你伤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实,我可以选择不要把心住在上面,我可以去念佛、去想一些未来光明的事情,透过无住启发定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果你的智慧、禅定都薄弱,智慧的观照也薄弱、禅定的安住力也薄弱,你又取着了,那么最后的底线就是戒身了──不动,不要乱动!虽然我现在心里很气,但是我先不动,靠持戒的功德来收摄自己的烦恼。

  所以《楞严经》是先启动慧身──不迷,如果这个防线被破坏了,就用定身──不取,不取又被烦恼破坏了,就用戒身──不动。所以持戒是整个身口意的最低防线,如果连不动也被破坏了,那就失败了!这是《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三道防线。

  善根人直接从不迷下手,观想这个东西是我过去欠你的,还你就算了;禅定的人是这个境我不住,就像有人骂佛陀,佛陀说你端东西给我吃,端不端你决定,吃不吃我决定,我可以不住、不取;第三个我要求自己不要乱动。《楞严经》就是以戒定慧三身,来对治攀缘心,所以我们开导临终的人,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让他向外攀缘的心──回光返照,就做这件事情,让他回光返照──过去曾经在佛堂中修习的戒定慧善根,还记得吗?你在听经的时候,听闻阿弥陀佛的功德光明,还记得吗?你只要让他忆念佛陀、忆念自己的自性善根,他就有救了!

  我们一再强调:一定要相信真实的善根,绝对可以消灭心中黑暗的罪业,你要相信!一个人这一生在人世间打滚了七、八十年,临命终时大家都是百感交集,不好受。经历了很多的人生恩怨,一路走来,心中所留下的痕迹,每个人都是心有千千结,那么在临命终这个紧急关头之下,谁能够提起正念,那就是往生的一个成败关键。

  你的信仰很重要。当你提起正念的时候,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善根是真实的功德,你内心的菩提心、对阿弥陀佛信仰的愿力,那种善根是真实的!你用真实的信心、真实的愿力,去攀缘阿弥陀佛真实的功德,一定可以对治这一切虚妄的假相!

  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无论你怎么样攀缘,只要一念的回光返照就够了,这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够消除百千万亿劫的攀缘。为什么?就好像千年暗室,只要找得到电灯,一瞬间它就亮了,不用等到千年才亮。那他凭什么临终时,能够把地狱的猛火,化成清凉风?凭的就是他临终的──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了。他以前是离家出走── 一念迷,生死浩然;现在他遇到善知识的开导,回光返照找到他心中的光明,把他真实的善根表现出来── 一念悟,轮回顿息。

  这种传承只有大乘佛法才有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如果你临命终继续向外攀缘,那就没办法了,临终得救只有一种情况──回光返照。用事相来说明:比方说你临命终的时候,想起世间的一些恩恩怨怨,这时候你回光返照──世间没有对错之分,这才对;如果你还有对错概念,表示你没有回光返照,还是向外攀缘,那就没办法。依照《楞严经》的意思:只要向外攀缘,再大的善法都救不了你,都是生死之法,所以临终的最高境界,就是觅之了不可得。世间的人会说:不错喔!你一生做了很多善事,这是中等人。你还认为你做了很多善事,那你心还是向外攀缘善法。事实上,临命终最好的忆念,就是忆念真如──何其自性本来清净。第二个忆念你的菩提心,清净心里面有无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第三个忆念弥陀的功德。这样你就成功了!

  这个人就是因为临终得到正确的忆念,所以能够从地狱猛火,化成清凉风,从向外攀缘的心,而回

禅门公案:走不回来的小和尚

禅门公案:走不回来的小和尚

静夜读书,一则禅门公案故事令我沉思良久。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师兄,我这把铁镐木把坏了。你等着,我去修一下再挖。”师兄劝他移完树再修不迟,他说:“那怎么行?用这样的镐要挖到什么时候呀!”于是小和尚去找木匠借斧头,木匠说:“真是不巧,我的斧头昨天砍东西弄坏了,就让我用菜刀给你修一下吧。”小和尚听了说:“那怎么行,用刀修得又慢又不好,让我去找铁匠把你的斧头修一下吧。”小和尚带着斧头去另一个村子找到铁匠,铁匠苦笑着对他说:“我的木炭刚用完,你看……”小和尚放下斧头,又去山中找烧炭的人,烧炭的人对他说:“我已经好多天没有烧炭了,因为找不到牛车去把木料运到这里来。”小和尚又去找一位专运木料的车把式,车把式说:“你看我的牛生病了……”

  几天之后,当僧人们经过四处打听找到这位小和尚时,他正提着几包草药匆匆从一个集镇向车把式的村子中赶。大家问他买药干什么,他说为牛治病,又问他为牛治病干什么,他说要用牛车运木料……挖树的事,他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或者经历这样的事。认认真真忙碌,辛辛苦苦奔波,到最后听到有人问“你在干什么”时,却惘然不知如何作答,因为在目标的不断转换中,那个最初的目标早已渐渐模糊以至消失了。

  在人生的过程中,那个“最初的目标”便是我们的宝贵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丢弃了它,就只能像一个空壳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游荡。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曲折,也不论走出有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因为我们必须有个家,必须回家。

修行之苦

修行之苦 


修行之苦在于你几乎要颠覆自己的一切,从你看世界的方式,到你想问题的方式。你的生活会完全改变。那种痛苦有如揭痂,那是切肤之痛,深入骨髓。
  
如果你自认是修行人却从未经历过这些,那么请相信,其实你未曾真正修行过。并非得到几个灌顶,每天修修法就是修行人。你必须改变自己的所有观念。如果你自认修行人却依然秉持修行之前的观念,依旧使用过去的思维方式,那么你只是在假装修行。佛法从来没有真正触及你的心。
  
在《教父3》里,一位梵蒂冈教士从水里捞出一粒石子,磕碎它,展示给教父,虽然在水中浸淫多年,石子的里面仍旧是干的。你是否也是如此?在佛法中心呆了很多年,得到很多灌顶,听过无数的开示,但你的心就像那块石子一样,只是表面湿润。里面一直是干的。佛法的甘露从来没有进入你的内心。
  
很多佛教徒从未感受过修行之苦,那是因为他们从未相信过他们的信仰,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轮回。他们从未认真想过自己正在轮回这件事。你想过吗?“你正在轮回”,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试想一下,如果你真的确认自己在轮回,你有一大堆恶业等着清净,如果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没有清净完的话你可能转生为一只猪,命运完全操纵在别人手上。你会被屠杀而全无反抗之力。如果你真的确定这一点。你绝不会还有闲心去忙那些毫无意义的事。你不会有诸多借口推诿。不需要别人告诉你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过去的那些大阿罗汉大祖师们,他们只要想到过去在三恶道的经历,就会恐惧的晕厥过去。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没有达到晕厥过去的程度,但每次仅只想想畜生道的苦就会浑身冒冷汗。你可以试着想一下自己置身于三恶道,想一下,有感觉吗?如果毫无感觉,那么可以确定的是,你根本不相信轮回。今天很多佛教徒可以对三恶道谈笑风生,那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从未相信。
  
你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否认。因为佛教徒说自己不相信轮回就像是GCD员说自己不相信GC主义一样。你会骗自己说我其实是信的,但事实是,你不信。
  
如果你真的认真对待你所听到的一切佛法,你必须和过去的很多观念,很多习惯切割。这个过程绝非无痛。你必须和那些和你相处几十年像老哥们一样的错误观念错误习惯说再见。你必须这样做。
  
当你真的建立起“你正在轮回,你会死,你不知道自己何时死,你死后可能转生成一只猪或是一只海鸟你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这些观念之后,你的人生就会随之改变。你会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你去忽略掉很多过去你认为重要的。你会把时间拿来做正事。
  
还有一种修行的痛苦是来自师父的打击,宗萨仁波切说过:师父是你雇佣来拆解你“自我”的一个人。“自我”是什么,那是你生命来捍卫的最重要的东西,你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它舒服,现在要你雇一个人把它拆掉,你可以想象这种痛苦。
  
如果你从未品尝过这种痛苦,那么你尚未遇到那个可令你证悟的人,如果你遇到他,你的修行就会彻底改变,你才会知道为何金刚乘里师父如此重要——他几乎弹无虚发,你越是怕的地方越是会被精确命中。你越是想藏起来的东西越是会被公诸于众。你所有丑恶的东西都暴露无遗——就像是在万人大会上被扒光了那样。那种痛苦丝毫不亚于前一种。
  
那些未曾经历过这两种痛苦而觉得修行很快乐的人,你其实只是在骗自己。你做出修行的样子,但从未修行过。这种貌似修行的伪修行不会带给你真正的利益。
  
你花了时间,可能还花了钱,最后得到一个假货,没有比这更不值得了。所以,请不要继续假模假式的修行了。
  
修行虽然很苦,但比起轮回之苦,这么短暂的苦又算什么呢?佛陀曾说过:我们轮回中流过的眼泪如果把它收集起来的话会超过地球上的海洋。仔细想想这句话,你会毛骨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