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的解决方法
岐伯有道
虚不受补,喝个乌鸡汤都让你流鼻血、燥热。可一年到头都手脚冰凉,怎么办呢?
有一种虚叫“虚不受补”
“虚则补之”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辨证施治法则。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里人都喜欢用补益药来补气血、调阴阳、生津液, 扶正驱邪。
但现代人更多的体验却是“虚不受补”,一进补就会燥热、烦躁不安、流鼻血、口干、便秘,或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
这些都是盲目进补,滥用补药,反受其害的结果。
所谓虚不受补,往往是体虚兼有痰湿、瘀血或外邪等,但我们只看到体虚的一面,用补药补品,不顾痰湿、瘀血等,反而导致病情加重。
为什么虚不受补?
虚不受补,广义是指虚证的人服用补益药后,疗效欠佳并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狭义上则指因脾胃虚弱、体质差异等因素导致补益药不能被身体转化吸收,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
出现虚不受补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辨证欠佳、遣药不当、个体差异。
有五类人容易虚不受补:阴虚之人、体弱之人、肝郁之人、痰湿阻滞之人、瘀血阻滞之人。
一、阴虚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进补需要辨体质,不同的体质类型有不同的补益方法,偏于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虚不受补。因为阴虚的人体内阴精缺少,相对来说阳气偏多,阳属热,所以这种体质的人很容易上火,稍微用点补药就会上火。
其实人们通常所说的「补」是指温补,所用的药常常是温性的补药。由于阴虚的人本身阳相对就多一点,所以不适用温补。「补」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不同情况用不同的补法,用药也有凉补、温补等的不同。即使是补阴或者补阳,还有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问题。
所以,阴虚的人不是不能补,而是不能盲目温补。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别阴阳,开口动手便错”,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用扶阳的思路去补阴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阴虚证实际上也存在本质上的阳不足,采用扶阳的方法治疗,只要配伍得当,用法合理,不仅疗效高,还可以引火归元,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
二、体弱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体弱之人,多是先天和后天都虚——肾虚、脾虚。
先天的因素已成,我们只能通过调理后天来补偿。但如果后天之本——脾胃也很虚,那么后天补充先天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如果脾胃虚弱,很容易出现脾胃呆滞、胃胀、腹泻、恶心呕吐等表现,进食、进补均会出现中焦堵塞,中焦枢纽不通,上下左右气机都会受阻,虚不受补就很容易发生。
而日常人们所用的补品偏热、较难运化,体弱之人非常脆弱和敏感,因而进补用药必须选择合适的药物,不然只会有害而无益。
古人云:王道之药无近功。王道之药意思是作用柔和的药。作用柔和的药作用缓但不会立马见效,长期坚持服用必有很好的效果。相对而言,霸道之药通常指的是作用猛烈的药,能够立马见效,但不适合娇弱的人。
所以在临床上,体弱的人用药必须柔和体贴,无论食补还是药补,都要和缓进行。
三、肝郁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肝郁之人虚不受补的情况也很多见。肝郁通俗讲就是情志(情绪)不畅。
中医认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会出现肝郁气滞,表现为情志抑郁、心烦易怒等。
情绪除了跟肝有关系,还跟心有关,因为心主神志嘛。故心火与肝火常常是互相影响互为作用的,以致出现心肝火旺等表现,而且肝郁久了也会克脾,也就出现肝郁脾虚。
这些人由于体内蕴藏着郁火,所以,稍用补品,就会使郁火燃烧,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通常是刚服药时感觉不错,人比较有精神,再服下去就会感觉不舒服,出现胸闷、腹胀、不愿进食以及上火症状。
因此,中医用补剂时非常强调要兼用疏通的药物,才会补而不腻,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痰湿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同样地,只要体内有郁滞的人都容易虚不受补。痰湿之人,体内痰浊胶着,阻气伤阳,也很容易出现虚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浊郁滞,单纯地应用补品,只会加重痰浊的郁滞,越补越不舒服。
有些人常用党参黄芪来补气,却越补越不舒服,感觉腹胀、乏力,舌苔厚腻,再补下去可能导致原有病变加重等。所以,对于痰湿阻滞之人,一定要先将体内痰浊清理干净之后才好进补。
五、瘀血阻滞之人容易虚不受补
瘀血阻滞之人也容易虚不受补。瘀血日久,血中郁热,如果进补,有的会出现出血状况。如果出血点在小血管,如牙齿、皮肤等处尚无大碍,但是如果在大的血管,如肾脏、脑血管处,出现尿血、脑出血等问题就严重了。
尤其是老年人,患有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管功能薄弱,最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这类人平时必须注意应用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机能的药物,使得血液浓、黏、凝的状态得到改善。如果需要用中药补剂,一定要同时加用疏通气血的药物,才可达到好的效果。
如果不是什么重症,又没有其他原因,在服用中药的同时,身体不断出现状况,比如一再出现心脏症状发作或者脑血管意外,有可能与应用补药过多有关。
因此总结来说,要补还是通,还是通补兼施,一定要辨证、辨体质,用药得当。补和通是两种不同的法则,以通为主还是以补为主,几分通几分补一定要权衡,才能做到补益有效,不误病情。
虚人如何进补?
体虚当补,但补益有法。抓住三大准则,才能有效进补:
一、辨证得当
二、用药合理
三、尊重个体差异性
辨证得当就是要辨清楚气血阴阳、辨五脏六腑、辨虚实夹杂等。
用药合理则包括不过用滋补药、采用合适的清补、平补等方法,根据所需的合理的剂量来进补,不多补,不少清,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尊重个体差异则因为每个人天生的体质不一样,有些人即使辨证施治准确,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就是跟体质有关。因此除了辨证,还需要了解有无药物不良反应或过敏史等情况。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尤其要以调理脾胃为基础。现代生活方式对脾胃有非常大的伤害,爱好吃属性寒凉的食物、爱好冰冻食物,胡吃海喝等等,都很伤后天之本。
而小孩子,生理因素决定其脾胃功能「常不足」,需特别的关注和调理。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力 ,要想补得好,得先慢慢调养脾胃。
,时长
02:54
怎样养脾胃?
养脾胃最好的方法就是晨起喝粥。《粥记》说:「每一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肚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脾胃虚寒的人常吃生姜大枣粥,暖胃补气血;
脾胃有积食,常吃山楂粥,消食化痰;
脾胃有湿热,常吃薏米红豆粥、青菜粥,健脾、清热利湿;
肝郁脾湿,常吃黄花菜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另外,调养脾胃有几件事情必须坚持做,才有效果:
少生吃寒性水果、蔬菜,寒易伤阳,减弱脾胃功能;
晚餐少吃,七八分饱足以,千万不可暴饮暴食;
不要吃从冰箱刚拿出来的东西,寒湿最伤脾胃阳气;
生气后不要吃东西,「怒后不可即食,食则不化」,带气吃饭会造成气机不畅而胃痛。
怎么补才补得进?
下面特别为虚不受补的人,推荐几种比较平和的进补方法:
芡实 脾肾双补
芡实,也叫鸡头实,用来补养脾肾特别好。苏东坡有一家传益智强身之法,就是每天吃一些芡实。《本草经百种录》中也说:「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它的最佳搭配是西米、银耳、莲子肉、山药、白扁豆之类的白色食物,既可强强联手,又可弥补润肺功能的不足。
经常用它煮粥或煲汤后,细嚼慢咽,一次不要吃太多,25~50克就好。由于芡实有较强的收敛作用,便秘、尿黄的时候及产妇都不适合。
足三里 健脾和胃
民间流传:「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名医华佗用足三里治疗「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因为它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肠导滞之功。体质虚寒的人经常艾灸足三里20分钟左右,有时间的话搭配关元穴、三阴交穴,效果更好哦,身体不通畅、有湿热的人按揉更适合,每天用大拇指由轻到重按压足三里穴,每个穴位按压5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
足三里
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最后提醒一下网友们:感冒、发热、咳嗽、有积食的时候不能进补,急性病或慢性病发病时,也不适合进补。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