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唯识学之第七转识“末那识”的奥秘
原创 寻芮 寻芮Yoga
末那识
在唯识学的八识体系中,第七转识——末那识,以根本识阿赖耶识转变而来。它既非显而易见的外在感知,也非深藏不露的阿赖耶识;既影响我们的日常思维,又深刻塑造着“我”的存在。本文将以科普的方式解析末那识,并结合个人体悟与瑜伽实践,探讨如何在修行中觉察和净化这一意识层面。
末那识的由来
末那识,梵文“Manas”,意。在唯识学中又称“意根”或“染污依”。
因无明所惑,末那识的见分妄把阿赖耶识的“见分”当作我,即“我执”,阿赖耶识的“相分”当作一切法,即“法执”。换句话说,它直接依附阿赖耶识而生,将其中的种子转化为“我”的主观体。整个过程时常被说为“以心缘心”。
- 恒审思量:末那识恒不断执“见分”,计度,爱恋不舍,坚如磐石,即情执,有情众生。即使睡觉都不间断。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
- 有覆无记:末那识念念相续与“四惑”(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相应,盖覆真如本性不现前、昏昧。但是,它属无记,不会造业。造业的执行者是第六意识。
- 染污依:末那识恒久的与四惑、八大随烦恼(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散乱、不正知)相应。末那识是第六转识“意识”的“意根”,意识依靠末那识分别、造业。
- 非量:妄想执着错当成真,与事实不相符。根本没有我。如同龟毛兔角般不存在的。
八识的差别之一
- 非恒非审: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前五转识),只有第一念的现量境,如同摄像机。
- 审而非恒:意识(第六转识) ,第二念开始分别我执、法执,计度、思虑。晚上做梦都在工作。但五种情况它不工作,称为“无心位”:无想定、无想天、入灭尽定、睡眠无梦、闷绝(晕)。
- 亦恒亦审:末那识(第七转识),恒长相续,坚定不移,审查、推度为我。
- 恒而非审:阿赖耶识(根本识),恒长相续,没有审查计度。
我的定义
我的定义是:常、一、主宰。
- 常:相续不断。
- 一:唯一,独一无二。
- 主宰:自在做主。
事实上,世间一切皆无常,恒常只是错觉。末那识执着的阿赖耶识的“见分”,阿赖耶识是念念相续,不停的在变化的念头,没有唯一不变。因此无常,自然不符合我的定义。我们常常觉得我在做决定,在做选择,我可以支配,我可以统治等等,其实背后的推手都是业力,是业力在运作这一切。
人我与法我
- 人我:虚妄以为有一个实有的生命体,一个可以独立、自主、永恒存在的自体“我”,称为“人我执”,简称“法执”。比如:“有人会说有一个灵魂不断轮回,其实只是一堆业力存在”。又如“我的性格是这样,但这些都是因缘和业力的结果,并非固定的我”。
- 法我:虚妄以为有一切法实有,把一切因缘所生法当作真实,称为“法我执”,简称“法执”。比如,宇宙有多大?尽头在哪里?然而,这一切都是自心阿赖耶识中业力变现出来的。 法执的范围大于我执。《百法明门论》中,将一切法分为100种,我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执与法执同时生起,有我执时一定有法执,但有法执时不一定有我执。比如,“阿罗汉断掉分别我执,却还有俱生我执与法执存在”。
分别我执与俱生我执
分别我执:后天熏习得来。比如,我们听闻一些道理,就是所谓的认知。当我们觉得很有道理,很认同时,就变成我执的一部分。因此,特别需要有智慧辨别不要输入给自己邪见并认同。比如:“当我们长久沉迷于某种观念,哪怕它是错的,末那识仍会不断强化这个认知。”
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从一念无明生起时同时生起。它分为“恒长相续俱生我执”和“有间断俱生我执”,即末那识与意识的作用。
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观自在菩萨,行深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修观慧破掉它们。俱生我执非常微细,只有登地的菩萨开悟了,见道了,才能看见它。从初地菩萨开始修生空观,一点点破无明,直到最后圆满。
古印度其它教义对“无我”的争议
- 指胜论派、数论派 认为我常住不灭的,周遍各道,数量如虚空,随处造业,什么地方都可以受果报。
- 裸形教、无惭教
认为我常住不灭,却没有一定的大小,根据身体大小决定。
比如蚂蚁小,大象大。
- 兽主教、遍出教 我常住不灭,但非常细小,方便我在身体中造种种业。
其实,这些教派的“我”观点,通过唯识学会有很鲜明的判断。众说纷纭,佛陀在世输出“一切法无我”,犹如慧日破诸暗。但是,任何时候,都是因缘法,不可能同一化的。放开执着,尊重一切缘起。
末那识转平等性智
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末那识无法修行,修行还需要从造业最厉害的意识入手。末那识作为意识的根,同进退。
- 意识转为下品妙观察智,同时,末那识转为下品平等性智。
- 意识转为中品妙观察智,同时,末那识转为中品平等性智。
- 意识转为上品妙观察智,同时,末那识转为上品平等性智。
我们常说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真的平等才会明白,没有地狱、轮回、涅槃之别,都是一场大梦。
但没有证道时,我们只能说在培养大慈悲心,不可能真正做到平等。因为有我在,就有冤亲之别。建议,不要太为难自己,用法相名词苛责自己,或者要求别人,纠结内耗。因为自欺很难得,需要装的连自己都相信才有可能,太消耗能量了。
结合瑜伽修行,如何觉察并净化末那识?
需要从第六转识意识开始。(下一篇重点交流)
在瑜伽的修行体系中,尤其是冥想(Dhyāna)和智慧观照(Viveka),提供了一条觉察意识、削弱我执的实践路径。
1. 觉察“我执”的运作通过内观(Vipassanā)或瑜伽冥想,我们可以观察内心的念头如何生起,尤其是当“我”受到威胁时的情绪反应。例如,当我们因外界评价而感到愤怒或焦虑时,可以停下来观照:“是谁在愤怒?这份执着从何而来?”
2. 培养“无我”的体验瑜伽哲学中的“梵我合一”(Aham Brahmasmi)与佛教的“无我”(Anatta)有相通之处。通过瑜伽体式(Asana)与呼吸控制(Pranayama),我们可以放松身体的紧张,使意识进入一种超越小我的状态。
3. 运用“见地”来解构末那识的执著《瑜伽经》提到:“瑜伽即是心识的止息。” 这意味着当我们安住于当下,不被妄念牵引时,末那识的执著便会减弱。
4. 个人体悟:曾经,我容易因一些事情而产生焦虑,总是希望自己做什么都能做得更好。但在深入冥想后,我发现这些焦虑的根源是末那识的“自我维护机制”——有挂碍就有恐怖。
当我开始觉察并接纳这些情绪,而不是去抗拒或认同它们时,我逐渐体会到一种更深层的自由。
转化末那识,迈向觉醒末那识虽然是执著的源头,但它并非不可改变。通过觉察、观照和修行,我们可以逐渐削弱其束缚,转向更开放、自由的心境。唯识学的智慧与瑜伽的实践相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自我中心”迈向“无我自在”的道路。愿所有修行者都能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找到真正的内在安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