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错误观念产生的痛苦

錯誤覌念产生的痛苦   慈诚罗珠堪布



错误观念产生的痛苦

密法经常讲,一切显现不但是空性而且是清净的,并让我们去观想一切都是佛的坛城。像极乐世界一样,植物都是珊瑚、玛瑙、琉璃等珠宝,佛的宫殿也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房子高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实际上佛刹与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

其实,这些也不是物质真正的本性或佛性,还没有到达佛的境界,只是在八地以上的菩萨面前所显现的景象,只不过比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真实多了。如来藏光明不可能有头、有手、有颜色、有形状,更不可能有建筑物、山水、植物及动物,它已经超越了常人的感官界限。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佛刹也不是绝对真实的,那我们怎么还要去接受这样的观念呢?因为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就可以推翻我们对现有世界的错误见解——一口咬定世界就是自己现在看到的样子,不可能是另一番模样。而我们的所有烦恼,也都是由这种错误观念导致的,若能断除、推翻这种观念,则所有的痛苦、烦恼都可以一并消除,所以接受这样的观念是有必要的。


意识的存在,我们始终无法证悟

意识的存在,我们始终无法证悟 




意识的存在,使我们始终无法证悟

  我们现在的这颗心没有办法证悟心性,而只能尽量接近、靠拢心性。意识到目前的工作,就是让它自生自灭,自己把自己毁掉,自己把自己推翻。

  佛在显宗经典里讲过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很薄的两块木板相互摩擦,就会产生火苗,最终这个火苗会把两块木板一起烧掉。也就是说,木板自己产生的火焰毁了它自己。同样,我们的意识就是要自己通过闻、思、修,最终利用自己的智慧把自己推翻。意识就能做到这一点,无论再锻炼、再修行,它永远都不会证悟空性,更证悟不了心的本性。只要没有它就足够了。有它的存在,就会始终不让我们证悟空性;当它没有以后,心的本性光明就会自然显现出来。

你相信吗,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

你相信吗,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 

你相信吗,是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

  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将吃喝玩乐等等误以为是最终极的人生目标,全身心地投入,死活也不肯丢开而导致的。

  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是怎样被缠在蚕茧当中的呢?是春蚕用自己辛辛苦苦吐出的丝线,将自己关押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之中的。同样,我们也是用自己心里所产生的错误观念,将自己捆绑在自己制造的轮回樊篱之中,并不间断地遭受轮回之苦

卡波仁波切《关于电视的开示》

卡波仁波切《关于电视的开示》 


佛陀对此主题并没有明确的阐述,毕竟在他的时代里电视并不存在。然而今日在西方,大部份的人皆在电视机关消磨许多时间。
     
    适度的观赏是无害的,但反之如果耗于电视的时间太多则会造成下列危害:
    一方面,浪费太多时间。在电视机前度过两个小时,这段时间正是我们可以拿来专注于修法,用以储存内在的善业;或也正可以这两个小时来做有利的运用。再不然小眠一下或静静地休息,皆比在电视机前浪费时间要来得有益。
    另一方面,电视节目会伤害我们的心灵,我们已经习惯大量而繁杂的思考;供给大量的资讯,各式新知,及怪诞的想像,于我们的心灵,只会扩大我们的思流,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和平宁静及幸福。
     
    对于修法者而言,能不看电视是最好的,或者只花极少的时间。
     
    然而,在偶尔观赏电视之时,以更多的衡量标准来进行,并力求将所观之节目做为如修法时所观之物,同时应用下列之方法:
    供养:
    当我们从电视上观赏到美丽的景色,花朵、山峦、大海、各形各色之美丽事物,思维将此美景供养三宝及精神上师。
    悲心:
    当我们观赏到苦难的节目:战争、疾病、争吵、死亡,我们思维:“众生正受各种苦,愿彼一切众生皆能自苦中解脱,速成醒悟。”
    无常:
    电视向我们传达了发生于世上的种种变动,种种情况的转好或恶化,我们思维于轮回中一切现象皆是短暂及善变的,不论好或坏,一切事物皆于变迁中。
    毕竟,真正的我,正是这世界本身,电视给我们的只是一缩小的模型,一个缩影的复制。这世界给我们的一些启示,我们必须了解并回应于全世界,思考这些启示会利于我们了解一切现象的普遍性。
     
    诸相非真:
    在电视节目上所示现的各种影象皆表现某种程度的真实性:我们见到了事物的多样性,于行、走、言、思中的人们。事实上,这仅是真实的外貌;在电视影像之外,并没有人,没有这一些行为、言语、思想。一切的现象皆是一样的本质,皆是缺乏自性真实的影象,仿若南柯一梦。
     
    看自己的心:
    时而,我们会注意到,电视是由“心”这个主体所认知的客体,然而把我们的心朝向他,将心放松并维持宁静。
     
    只要少看电视,并利用上述这些方法,将不会给我们带来危害,但仅在此条件下。

修行,都只是为了安心!

修行,都只是为了安心! 

 
一个人,刚出生时,是孤独的,成长后,又总是忐忑难安。佛经中有言,道尽了这种姿态: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虽然独自生死往来,但在世间,我们总会与真实的智慧相遇,与鲜活的慈悲相遇,之后才会懂得怎样应许自己难安又孤寂的生命。

一个人,最先从母体出离时,就仿佛森林中的一只孤单小动物。在自然的心里,深伏着往生往世所有的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我们有了自我的精神。我们与世间最初相遇,仿佛从未显现的种子生发了,天地豁亮。生命的枝干由此拔地而起,再一点点繁育,枯荣摇曳了许许多多个喜乐忧悲的四季。




曾经有位高僧,舍弃了他的名闻利养,跋涉险峻的雪路,前去追寻曾被他“在座上时”打杀驱逐的禅师。

禅师兀自睥睨,闭门不见。他只能退到野外,任一整夜的风雪将他淹没。他没死,更不会退去,一心只愿能够见到禅师求法办道。

禅师望向天外,说:等到雪是红色之时,再来见我吧。


“红雪”遍寻不着,高僧绝望了。便径直挥刀砍断当初打了禅师的那只手臂。一时间,鲜血喷涌,融蚀了白雪,好似天地都为之阵痛——雪是红的了。

高僧捧着红雪,又去叩门。这次,禅师许他入室,为他安心。他可以放低身命,为他先前的嗔慢忏悔,为他心中的疑惑求解,终于也通过舍弃自我而获得了新生。

每一天,我们都在世间里庸碌奔波,不知自己是谁,也不知要去哪个方向,更不知会与什么人相遇又分离。

虽然继续着看上去正常的生活、工作与社交,但对于自己及世界了无欢喜与感恩。我们总是寂寥地觉得无道可求,更对一切信仰与神圣,不生丝毫肃敬之心。


一休已经七十六了,距他二十七岁"彻悟"那年,也已过去半个世纪。

这一年,他记下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文明二年仲冬十四日,游药师堂,听盲女之艳歌。

第二年,一休又写下另一段话:侍者森,余闻其风采,已生向慕之志,然焉知之,故因循至今。辛卯之春,邂逅墨住,问以素志,则应诺矣。

这个盲女,叫森,是一个流浪歌女,因为贱民出身,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姓。遇到一休的时候,森也不再年轻,年近四十。

年已耄耋的一休,偶游初闻盲女的岛呗,知道盲女虽是风尘沦落,却是一个“道眼明者”。


一休期待与森再次相遇,于是守望了一整个漫长的冬季,静等又一年春天来到,盲森唱游至此与他邂逅。

一休终于等到盲森,二人成为一生知己,风雨相依十年之久,直到一休临终写下:须弥南畔,谁会我禅;虚堂来也,不值半钱。投笔瞑目而逝,盲森为他入殓。盲女看不见光明,最后却让他看见光明。


人,与佛相遇前,是一个人,成佛后,还是人。佛,首先是人,其次还是一个人,只不过是一个觉悟了的人罢了。

高僧与禅师、一休与盲女,从真正相遇的那一刻开始,相遇的心就不再动乱,相遇的人也不会孤单了。 这遭人生,我们又将与谁相遇?谁予安心

執與我執

执和我执 

执和我执
”是执着、执念的意思。它是一个动词,有一种意向上的表达,指抓着不放。我们内心对某一个概念、某一个想法抓着不放,不会放舍、不会放下就称为一种执着。
需要注意的是,“执着”在此处的含义与世间的定义不一样。在世俗语言中,形容一个人非常有毅力,非常有恒心,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执着、锲而不舍。但是在中观场合,“执着”是贬义词,它不是赞叹某一个人有恒心,而是形容这个人没有证悟空性,内心的执念、纠结非常多。
了解什么是“执”之后,再看“我执”。前面讲“”是真实的意思,我执”事实上是对“我”的执着、执念。那么“我执”就可以转化成对真实的执念。“我”分为“人我”和“法我”,所以我们可以把“我执”进一步转化为认为众生、事物真实的想法。
你认为某一个众生(包括你自己、家人、宠物、亲友等)实有、存在,这是一种我执。你认为瓶子、杯子真实存在,这也是一种我执。所以“我执”这个概念范围非常广,你所有的执着都可以称为“我执”,因为“我”包含了“人我”和“法我”,我们不能狭隘地把“我执”理解为仅仅是对自我的“执着”,如果是这样的话称为“人我执”更具体一些。当然有时候“人我执”也可以简称为“我执”,但是从这个词语本身定义来讲,“我执”包括对众生自己以及对其他各种事物所有的执着。
——敬录自中观系列讲座(二)

身在紅塵,不堕红尘

身在紅塵,不堕红尘 

 

慈诚罗珠堪布

身处红尘,不堕红尘

《佛教哲学对现代商业社会的价值和意义》6



这些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身处红尘,不堕红尘

第一,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是虚幻的。但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来说,这都是真实无比的世界。因为这种相对的真实,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对家庭、对公司里的员工负责。要去发展事业、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譬如杀人、偷盗、欺骗等等,也要严加杜绝。绝不能因为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坏不分。佛陀告诉我们,在世俗谛的层面上,要遵守世间法则,要懂得善恶,要取舍因果。

第二,既然知道现实的一切都是幻象,我们都在做梦。只是平时晚上做的梦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现实生活的这场轮回之梦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再来回顾自己一生的所有经历,就会发现,今生今世的一切际遇,都与昨天晚上的梦一样虚幻不实。所以,我们不要过度地执著金钱、感情等一切我们认为可以执著的东西。

当然,普通在家人并不需要强迫自己禁欲。佛教认为,正常的感情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就不是罪过,但感情也像做梦一样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也不要过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顺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佛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不堕两边,也即不要走极端。既不用对这个世界非常反感、厌恶、悲观,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钱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让其成为善或恶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意识。如果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金钱、感情等等,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幸福。

要启动幸福、正面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训练。就像体育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出成绩、拿冠军,必须加强平时的训练。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须按照医生的药方服药一样。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诲去训练,就能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时,也能做一个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潇洒、没有烦恼的人。不会因为太执著而不开心,也不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想不开。佛教,尤其是禅宗,经常会用“放下”这两个字来表达这种境界。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事业;放下金钱,也不是放弃金钱。放弃,是一种逃避。而放下,却是另一种面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