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普巴扎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普巴扎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普巴扎西:初入门者不要急于修行要多了解佛教道理

普巴扎西:初入门者不要急于修行要多了解佛教道理

养心读书 

上师:……这样你就会懈怠下来,这时候我们更应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信仰佛教的真正意义等一系列道理都得通达。所以(应该学学)《普贤上师言教》,它还有个书名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一方师那边有没有?你有没有这本书啊?
 
居士甲:有,我都有。
 
居士乙:这本书我们有。
 
上师:好,这本书多看看,《普贤上师言教》多学学。
 
居士甲:我看了很久,但是很多时候在理解(方面不行)。我曾经两天念了两千多遍咒语,但是觉得念过以后人都是昏昏沉沉的,(什么原因呢?)
 
上师:有一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的信心不足。我们在念诵过程中虽然知道:哦,总体上念诵一定有功德,但到底有多大的功德我们还是不清楚啊,只能说有功德(而已)。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这样问:“有个人天天在念“一二三四五”,他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可能!”那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念“一二三四”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呢?这个道理要懂。
 
信心信心,是一种信任。信任代表什么呢?我们可以把身心完全托付于它。那么这个前提是必须要了解它,否则我为什么要信任它呢?如果对它没有很好的了解(怎么能信任呢)?当然,信心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宿世的因缘。佛经讲前世造什么样的因今生就会受什么样的果报,比如很多经书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前世造什么样的因,今生就会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现在对佛法总体上能生起信心,当然是前世造的善因。

另一方面还需要后天对佛法的学习。当你对佛法的了解愈发深刻以后,你的内心中对它就会有很深刻的信任,这个信任就是“信心”,以后我们在修法过程中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身心完全托付于它。这样在长时间的修行过程中(信心就会)更清净。

 
最初我们急于做很多事情,很多时候都是模糊的、迷惑的,不知道到底这样做有没有功德,功德到底在什么地方也不懂,这就是我们当前欠缺的地方。听懂了吗?
 
居士甲:嗯。
 
上师:所以说,这些法都得多看几遍,多看看。
 
居士乙:我在看。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懂),但是现在有种信心,开始相信它,有这种信心,我感觉是这样的。
 
上师:对对对对对对对,应该就是这样的。平常我告诫所有人,由于时代的缘故(导致很多人不了解佛法)。当然,不仅在当今这个时代,从古至今,从佛教诞生于这个世界直到今天,无论是汉地还是藏地,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曲折,尤其是汉传佛教。

历史上出现的这些曲折,尤其是近代历史出现的曲折对佛教的影响非常非常大,导致我们从小到大并没有得到佛教方面的教育,甚至小的时候得到的可能是“佛教是封建迷信”一类的教育。以前我们并没有深刻去探索它,更没有深刻去研究它,总之,人家怎么说,我们就随着人云亦云,很多地方不了解。

那么今天我们要对它心生敬信,必须要有很好的研究,要知道佛教到底是什么,而不是仅凭别人怎么说。我相信,(仅凭)我们现前的信心坚持不了多久,过两天还会堕落。所以要多看看经论,就像你刚刚所说的,从书本上多去研究研究,然后开始逐渐认清:哦!原来佛教所讲的是很客观的、很科学的。
 
平常我在跟一些学生研究佛教的过程中,我不仅仅要他们懂得佛法到底在讲什么,还要引用很多非常有头脑的人物的话,看他们是怎么评论佛教的。比如爱因斯坦,近代以来无论谁都不会说爱因斯坦是笨蛋,都会竖起大姆指说他是非常聪明的人。爱因斯坦在论文当中说:“如果有一门宗教可以与现代科学并肩存在,那必定是佛教。”这就充分肯定了佛教是很客观的、很科学的,但是现前又有多少人在研究它呢?
 
遗憾的是,有些地方只把佛教当作学术在研究,没有真正懂得它的精华,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多了解一些佛教道理。比如刚刚所说的,今天我们还在说:父母何时去世?过两天我们可能也会像他们一样结束自己的一生,这是特定的事。所以修行当然不能搁置一旁,你们多去学学佛法,好吗?
 
这段时间我的身体不是太好,有时候如果身体稍微好一点,我也会在这儿稍稍讲些课,有时候谈论谈论佛教。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3年1月2日 星期一

普巴扎西仁波切:現世生活很快樂為什麼還要希求解脫

普巴扎西仁波切:現世生活很快樂為什麼還要希求解脫


以前有一位漢地的居士對我說,雖然他作為一個佛教徒,已經聽聞了很多教言,並且也覺得歷代高僧大德的這些教言非常有道理,內心也很認同,但有時候他還是有些不明白,佛教提倡大家都要求往生,今生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他一直覺得人間挺快樂,自己的生活也很幸福,因此對他而言,他的生活就已經像西方極樂世界一般自在了,為什麼還要去希求解脫呢?


我觀察了一下向我提出這個疑問的居士,他看起來生活中的物質條件和家庭氛圍應該都挺不錯的樣子。我想如果他來自乞丐家庭的話,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因為對生活窘迫的人而言,人間的生活還是非常痛苦的。


於是,我就對他說,類似這樣的疑問,現前很多人都有。雖然大家在一生當中也曾遭受過痛苦,但是這些恐懼和煩惱都已經過去,現前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享受快樂,時時都沉浸在生活的喜悅之中,為什麼此時我們還要去尋找西方極樂世界,去希求解脫呢?這樣的疑問不僅現在人有,在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是具有的。


例如《普賢上師言教》中提到佛陀度化他的弟弟難陀的公案。當時難陀尊者生活條件優越,也非常貪戀他的妻子,覺得人間的生活已經非常圓滿了,因此無法生起希求解脫之心。佛陀在觀待因緣成熟後,示現神通讓他現量感受到了天界和地獄的區別,他才最終知道貪執輪回無有絲毫意義,從而生起真實的出離之心。

正如難陀尊者這個公案一般,我們覺得人間非常快樂,一切似乎都很圓滿愜意,但這只是站在自己立場之中的一種感受而已,而這種感受就如同井底之蛙一般淺薄。當青蛙在井底的時候,覺得天空只有井口一般大小,而到了外面,它才終於知道天空到底有多大。


因此現前站在自己小小的空間之中去感受,總覺得自己已經是最快樂的人。但若要把目光放得廣大長遠一點就會知道,我們現前所遭受的痛苦有多麼大。所以對修行者而言,必須要認識到輪回之過患,對輪回不能有絲毫貪戀。這一點必須時時銘記心中。


☆ 世出世間快樂和痛苦的差異


世間人和出世間人都在追求快樂,兩者追求的快樂有什麼不同呢?


世間人常常以快樂開幕而以痛苦告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即便他認為他的人生很快樂,但是實際當中,享受這種快樂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他在尋找暫時快樂的同時,也遭受著極大的痛苦。況且,為追求世間快樂,往往造下惡業,即便在享受快樂之時,也是未來遭受痛苦之因。因此,對世間人而言,最終的結果不用所言,一定是痛苦的。


作為出世間的修行人卻以痛苦開始,而以快樂謝幕。這又怎麼理解呢?我們先來看一下,所謂的痛苦是什麼?這個痛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種苦行。由於凡夫習氣煩惱沉重的緣故,當我們要完全斷絕習氣煩惱,乃至不隨順往昔的意願而行走的時候,就會發現,修行是一門苦行。因為當你自己想怎麼樣卻不能這麼做的時候,你需要和這個習氣抗爭,這對修行人來說就是一門苦行。比如說當你每天早上想睡覺卻不能繼續睡覺、放逸,必須要起床精進修法的時候,對你來說,他可能就是一門苦行。


也許你會覺得,往昔沒有修法之前,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由於現前學習佛法,行為就要開始做取捨,惡行必須要禁止。由於習氣煩惱沉重的緣故,總覺得很多地方並不是像我往昔一般自由,不像往昔一般可以為所欲為。的確如此,從調伏的角度當中來說,他是一門苦行。以前我們心裡想什麼就讓他想什麼,但現前卻不能繼續由著他自由散漫,需要尋找一些取捨之法,乃至還要知道很多轉為道用之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一門苦行之道。但這裡要明白的是,作為出世間行者,雖然初次開始是苦行,但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是快樂的。

我們都知道,無論世間人還是出世間修行者,他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得到幸福和快樂,在這一點之上是一致的。但是世間人的眼光並不能看得很遠。他們僅僅為了得到他們所認為的快樂而造下無邊痛苦之因。這個快樂是短暫的,但結果卻是繼續長久地輪回漂泊。所以他們以快樂開始卻以痛苦告終。


相反,修學佛法的弟子初次開始進入佛門的時候,不再繼續隨著自己的習氣而飄動,當自己和無始以來的習氣做鬥爭時,就會覺得修行的確是一門苦行。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行者以痛苦開幕。但通過聞法我們已經知道,產生一切痛苦之根源乃是業及煩惱。由於修行者時時都在調伏著自己的內心,所以當把業及煩惱的根源從內心當中消除,最終得到的就是永恆不變的快樂。

因此,雖然世出世間人所追求的目標都是快樂,但卻有著天壤之別。世間人並不知道獲得快樂之根源是什麼,因此僅僅依靠現前所具備的一種智慧去追求這樣的果報,即便能暫時滿足,但最終趨向還是痛苦。而作為一個修行之者,初次開始進入佛門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要獲得永恆不變的快樂,必須要斷絕痛苦之根源,調伏自己的內心,如此才能斷絕痛苦,最終能得到永恆不變的快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獲得解脫。所以同樣是追求快樂,世間人和修行者之間卻有著天壤之別。這些道理都要銘記心中。


☆ 趣入佛門之目的乃為了三世之快樂


言及趣入佛門之目的,諸多佛教信眾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言雖然不謬,然若細緻追問,有些行者將西方極樂世界安立於具體方位的遙遠他方,將往生僅僅理解為下一世的幸福時光,似乎修學佛法只為消極等待遙不可測的來生。故難免心生疑惑:為了不可知的未來,值得今生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嗎?吾等需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乃佛教之宗旨。因此,西方極樂世界非為遙遠之外境,而在自心。內心清淨之時,不僅今生快樂、臨終自在,獲得未來恒久的幸福!更能救度無量眾生獲得佛果。如是三世之快樂方為趣入佛門之目的。細緻觀待,世間人僅為了自己和家人今生暫時的快樂尚殫精竭慮、窮其一生心血,如今為了自他生生世世之快樂,還有什麼代價不值得付出呢?


☆ 世間快樂與出世間大樂


譬如世人終日勤作世間事業,追求幻滅無常之世間快樂;而希求永恆安樂的修法者,拋棄世間一切貪執,精進修心以獲大樂,二者追求快樂之願望雖然一致,但發心及追求快樂之方便卻截然不同。世間的快樂稍縱即逝,不能徹底脫離痛苦。出世間修行者誓拔眾苦之根,於根本處調伏煩惱,終獲永恆大樂。然未達究竟之前,大樂仍有次第,如五道十地之過程,圓滿之時即為究竟大樂。獲此大樂之時,不僅己身得度,眾生亦隨脫苦海。若以數喻,一人即生成就,其身上他相續之十萬眾生和中陰界有緣之三千眾生,均會同時成佛。此乃世間快樂與出世間大樂之差異。


——普巴扎西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