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地毯被偷走了 |《维摩诘经》导读 ④

地毯被偷走了 |《维摩诘经》导读 ④ 

 宗萨仁波切

🛁
 
A Celebrity FallSick

地毯被抽走了




大迦叶  ︳Kasyapa


🌀
接下来,佛陀转向他最大的弟子---大迦叶,也就是佛陀亲点来负责领导僧团的人。往后,他召集了僧伽第一次结集大会,集合僧众为利益像我们这种的后世众生,开始了汇编佛陀所有教法的过程。但是,他同样的也有拒绝去探望维摩诘的好理由。

一天早晨,大迦叶出门去乞食的时候,心想:“今天我要到穷人那里去乞食,因为穷人需要积聚福德。”

正当他在毘耶离最贫穷的小区挨家挨户乞食时,维摩诘不知从哪儿突然地冒了出来。

“你在做什么呢,大迦叶?”维摩诘问道,“你为什么向穷人乞食?你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你为什么对富人和穷人有所分别呢?你不该这么做!你乞食时,应当抱持着对所有众生平等与大悲的态度。”

在此,维摩诘从我们每个人的脚下把地毯抽走。由于我们都相当被“政治正确性”所染污,以致于我们挑拣我们生起悲心的对象。不仅我们的心是二元分别的,连我们的慈悲也如此。我们应该仅只对穷人、病人、可怜的孤儿怀有慈悲吗?或是只对流浪狗?我们费尽周章拯救一只患有狂犬病的狗,但却在那只狗咬了唐纳•伦斯菲(Donald Rumsfeld)的时候感到窃喜,我们真的具有悲心吗?或者我们会去救助一个孟加拉的孤儿,而不是唐纳•川普(Donald Trump)这种亿万富翁?对于身处恶劣天气下的流浪汉,我们会感到同情,但在推特上看到比尔•盖茨吃到烧焦的牛排时,我们却无动于衷。维摩诘似乎是在对大迦叶说,所有的人,不论富贵或贫贱,不论闻名或无名,都应当是我们平等大悲的对象。

在这个章节中,维摩诘最重要的是说,大迦叶乞食的对象,应该是那些短视而且迷惑的众生,他们看见一个局部,却将它想象成整体。这是一个令我每次想到都会震撼的宣言。他不正是说我们所有的人吗?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时候,我们看不出自己是由片段而暂时的各个部分所和合而成的,并且还受制于时间、空间、名称、衰坏以及各种诠释。我们看不到不同的部分,只看到一个整体。举例来说,我会坚持我是一个男人,但是如果我被拆解成一堆最小的原子,那么连我自己都不可能指出哪一个原子可以被称做“男人”。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我是有性别的,我是一个男人。这是一个将我困住的想法,而确定的,像我这种被想法困住的人,应当也有机会积聚福德。

但请记住,维摩诘是一位在家居士。

“如果一位在家居士都可以说出这样的话,”大迦叶对佛陀说,“如果一位居士都可以有如此的成就,我们怎能不相信一切众生都能证悟。”大迦叶说:“从那时起,我便不再传授只是引导自我解脱的法道了。”这句话的意思,一定是说从此以后,他只教导能够引领一切众生达到解脱的方法了。

“在维摩诘说完那些话之后,”大迦叶继续说,“他真正地彻底摧毁了我的骄慢。我连想到再看到他一次,都无法忍受!





须菩提  ︳Subhuti


🍀
须菩提是我们在这部经遇到的另一个人物。很多人都知道他,因为他也出现在许多其他的佛经里。我想他大概有很强的好奇心,专注于对知识和智慧的探索。毕竟,正是须菩提佛陀之间的对话造就了《金刚经》。

即便如此,当佛陀须菩提去毘耶离造访时,他也拒绝了,因为他也曾经与维摩诘有过不舒服的会面。

在古代的印度以及很多亚洲地区,身为僧人去托钵乞食是高尚的行为,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这与当今社会对乞讨者的偏见完全相反。如来本人就托钵乞食,而且有许多美丽的故事是关于他乞食时所遇到的人们,以及他如何帮助他们,因而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有一次,如来坚持要造访一个住在破烂住处的穷困女人,她穷得连一粒米都没得吃。当佛陀持着钵走过来时,她没有任何食物可以供养,但她注意到了佛陀僧袍上有一个小破洞,于是她以缝补作为供养。佛经上说,就在那一刻,大地为之震动,天空现出彩虹。那天随侍佛陀的舍利弗,脸上的笑容难得的灿烂。稍晚,其他的比丘询问舍利弗为什么他这么开心,他答道:“那一刻,在兜率天的天人,正在为这位老妇人修建宫殿。在她舍离这个世间的当下,就会前去该处。”

而这带到须菩提与离车族人维摩诘相遇所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更令人讶异。


一天,须菩提来到离车族人维摩诘的门前乞食。维摩诘已经为他特地准备了许多美味的食物。

维摩诘亲自将他的钵装满,须菩提只需要耐心地在厨房门口等着就好了。

就在维摩诘舀入最后一勺食物的时候,他说:“好了,须菩提,如果你已经真正地了解一切现象,包括轮回与涅槃、或是财产与证悟,其功德都是平等的,你才可以接受我的供养。”

他实在是太会戏弄人了!

“如果你还未断除贪瞋痴,却不被它们染污,”维摩诘继续说,“你才可以接受我的供养。”

这还没完呢。

“如果你不是无常现象的受害者,你才可以接受我的供养;如果你还未断除贪欲,却不被它所染污,你才可以接受我的供养;如果你未曾听闻过四圣谛,却从未违背它们,你才可以接受我的供养;如果你不曾见过佛陀,不曾听闻过佛法,也不曾礼敬过僧众……”等等。

须菩提立即感到极度的沮丧,沮丧得以致他的四周十方都变得一片漆黑,乞食的钵也从手中滑落,掉在地上。他试着要逃开,却被维摩诘拦住了。

“须菩提,不要害怕。拿着你的食物,不过我问你一个问题。”维摩诘真是咄咄逼人!

“如果如来说了我刚才所说的话,而且他是对着一个如幻的众生说,那个如幻的众生会感到害怕吗?当然不会,因为他只是一个幻相!你不明白吗?不仅我刚才所说的一切都是幻相,我也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任何话!我的话语是如幻的!因此,须菩提,你接受和享用这些食物也不需要害怕,因为食物本身就是幻相。

在那之后,须菩提一如目犍连,全然失去了信心。“我无法再面对那位圣人,”他跟佛陀说,“不能再见面了,请不要派我去。”

真正的出离|《维摩诘经》导读 ⑤

真正的出离|《维摩诘经》导读 ⑤ 

 宗萨仁波切

🛁
 
A Celebrity FallSic

真正的出离,是出离“出离”




罗睺罗  ︳Rahula


🙌
罗睺罗佛陀的独生子,但当父亲要他代表去探望维摩诘时,连他也恭敬地回绝了。

有一天,罗睺罗正和一群离车族的年轻人在一起。这些年轻人知道很多关于罗睺罗的事情,并对他为何舍弃了王子的生活而出家,感到好奇。“你是佛陀的儿子,”他们说,“但是你也曾经是一位王子。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舍弃了王室生活和所有的财富?舍弃一切财富真的那么好吗?它的意义是什么?”

罗睺罗抓住这个机会解释出家的利益,他告诉他们,过着出家人简单的生活,令他非常安详。身为比丘,他感到自在,而且伴随而来的是非常特别的自由的感觉。他们问:是什么样的自由呢?罗睺罗说,他不需要锁起财宝,不用做家产清册,也不用去从事大量的房地产投资。这时,维摩诘不知从哪里突然冒了出来,并向罗睺罗顶礼。

“罗睺罗,听听你自己说的话!听听你说出家的好处!你真的不应该这么说!”

“为什么不应该?”罗睺罗问。

“因为放弃皇宫和财富并没有什么利益,出家为比丘也没有什么利益。”维摩诘回答。

我不认为我们这种人,能完全了解这句话在当时有多么令人震惊。特别出自像维摩诘这种极端享乐主义者之口——这个人所呈现出来的根本与出离相悖离。不仅如此,维摩诘对话的对象,可是罗睺罗,不是别人。他是佛陀的独生子,也是释迦族的王子,并不是个普通的出家人。他为了实践父亲的教法而出离了轮回的生活,抛弃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权势。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年代或是什么地方,这种牺牲都是值得极力赞叹而应该效仿的。

但如果我们深入探考,就知道维摩诘并不是在批判罗睺罗的出家。他所做的却是,仔细审视所谓的“利益”,找出它的真实含义,然后再将它拆解。

“利益”暗示着我们可以得到或拥有某种东西。但麻烦的是,无论获取了什么,总是会带来问题。任何可以被得到、达成或实现的,就一定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所以,要想成为真正的出离者,我们不仅必须出离一切的“因”,也必须出离一切的“果”。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必须出离于世俗的生活,也必须出离于做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利益。


每当我们谈到出离心,总是会提到类似厌离与诱惑等主题。不只佛教徒重视这个信念,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宗教也都有出离心的理念,并且根据各自的传统,设计了许多修行的方法。这表示大多数人都认为诱惑与奢侈是不好的,甚至还是魔鬼的示现,最好远离它们。佛法中也包含了类似的教法,但是这些教法是为了像我们这种人而给予的,因为我们缺乏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而且只能接受较为软化的教法。举例而言:为了让我们能摧毁欲望、执着和诱惑等,我们被教导金银财富是不好的;为了克服对女人的贪欲,比丘们被教导去观想构成女人身体的血肉、脓液和粪便;当然,为了政治正确之故,我也不得不说,比丘尼们也要如此地观想男人。

但这并不是维摩诘在此所谈论的那种出离心,他说的是究竟的出离心。当你认为某件东西是美丽而诱人的,你就会被对它所产生的欲望所束缚;而当你因为某件东西丑陋而抗拒它时,那么完全一样的事情会发生。这两种念头都会产生一样多的执着。而且,如果你还有执着,你就尚未出离。

这就是维摩诘捉弄罗睺罗的原因。他说,如果你真正想要出离轮回,首先你需要知道,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出离。这就好像在睡梦中,你中了十亿美元的彩票,然后即刻全数捐给慈善机构。这个捐赠算是布施吗?是的,但仅只在于睡梦中。你真的捐了十亿美元给慈善机构吗?没有,因为那十亿美元以及那个慈善机构从来都未曾存在过。维摩诘所谈的出离心,就在这个层次上。

究竟上而言,当我们了知我们所出离的都是如梦如幻,我们才算真正地做到了出离——或者说,苦修或苦行。经由如此的了知,我们出离了如幻的投射。当菩萨了知她所出离的事物之本性时,出离才会圆满,这时,她才真正地建立了出离心。

在大乘佛教中,包括《维摩诘经》或其他类似的经典中都阐述:一切事物,甚至包括证悟,都是一场梦或一个幻相。维摩诘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证悟,或者比证悟更伟大,那它必定也是一场梦或是一个幻相。

容我再说一次,我只能揣测维摩诘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他的意思有可能是说,如果你有个目标,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利益他人,或者得到某种成果或奖赏,那么你就缺乏真正的出离心,因而,你的行为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这并不是说罗睺罗的出家是毫无目的、徒劳、没有意义的。这里所说的重点是,“没有目标”才是目标。基本上,如果你不了解修行的目标是如幻的,如果你认为目标是真实的,而且如果你的发心以及对目标的追逐是基于错误的见地,那么不管你做什么,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在佛教的教法中,“结果”、“目标”、“圆满”这种词汇经常出现。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这种只能消化松软食物,喜爱有个结果、有个底线,尤其是喜欢效率的人而特别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