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梦参长老:一边吃肉,一边念佛,还有功德吗?

有的初学佛的人,刚刚学佛,总是禁忌这个,禁忌那个,有的人问:“我现在学佛了,每天都诵经,念佛,但是仍然断不了肉食,这样诵经念佛,还有功德吗,将来能不能生极乐世界呢?”梦参长老:是有功德的,也能往生西方。但是怎么样用心了,你能不能达到一心?在你吃肉的时候,你要是作观想吃众生肉是不对的,没有大慈悲心。你要用另一种观点,一个随缘,一个作观想,一个给它用说法的布施,你用法说说它,你给它回向。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都没有说吃肉不能往生,但是我们要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不杀生?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话说回来,如果自己都不是那么想做,找个藉口,经上没说,反正不吃素也没有问题,那我就别吃素,肉滋味不错,反正吃点也不会障碍往生。你这样想,这是你贪图享受,贪图享受的那个心,本来就不是真愿意去往生的心,你怎么能往生? 信愿不具足。所以,总在你自己的心,你自己检查检查,到底是我真想吃肉,还是不得已,家里人都吃肉,逼著我也要吃肉,我是没办法,陪著他吃一点?

凡是你吃到这个众生的肉,你给众生回向,让它消灾别再变畜生了。并不是它这一生变了畜生,或者变鱼,变了牛、羊,变了猪,你吃完了就算完事了,它生生要变的。杀了它,把肉还了,它又去变猪去了,不是一次就完了。

你要这样给它回向,使它了脱了,别再这样轮转了,跟它结个缘。你要是这样在吃的时候,不要为了享口福,不要为了吃味道。如果你要吃了,嫌这个炸的味道不好,或者炒的味道不好,调料不具足,那个就糟糕了,那你就是真正吃众生,那就不是修道了。怎么样善用其心!

其实最初的规定是僧人不得吃葱、姜、蒜一类,气味辛窜。佛家尚有可食“三净肉”之说。必须吃素是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的梁武帝的提倡才在汉传佛教内普及的,是汉传佛教的特色之一;藏传佛教因其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等等原因,其僧人除了某些发誓终生不吃肉的的高僧外也都有吃肉的习惯。而在国外的日、韩、东南亚等地,都没有要求一定要吃素,他们主张可以吃三净肉。


但佛教也倡导食素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众生分为有情类和无情类,一般我们讲植物归为无情类,动物因为具有贪生怕死、有痛苦而属于有情。说植物也有感情,是我们悲心体现,如果过于悲凄,反而落入自心悲魔中,无法解脱。我们不能超越人的层次来演绎法义,在天界中,以意为食;在禅定中,津液遍满;有的鬼神以精气为食。

佛法为了启迪众生同体大悲之心,杀生戒律、鼓励素食也是不得已的方便教法,只因我等心慧未开,不明因果,若明因果,自然收敛,何用劝化。

2、吃肉及油腻过多会使得消化不良,气行不畅,头脑晕迷,不利参悟修为,而蔬菜一类则不至于此。故而提倡食素使人神清气爽,头脑清醒。

实际上,吃不吃素和信不信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汉传佛教坚持吃素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习惯。内心拥有佛教里真正的戒律和因果,有着一颗真正向善的心,才是更为重要的。“目中有人福报多!口中有德助缘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最后从健康的角度而言,动物在被残杀时,非常的恐惧、惊慌、害怕、嗔恨,使得体内聚集了很多的毒素,吃进去对人体非常不利。


什么是念佛人的都摄六根 ?

什么是念佛人的都摄六根 


为什么念佛人要都摄六根呢?都摄六根不是都摄那个第一念的相状,不是说你眼睛不要看,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能够看第一念而已。它都摄的是“唯识所变”跟“唯识所住”,这两个相状要收起来。你只能看到原原本本没有加油添醋的相状,就保留这样的一个相状。这样子,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会完全沉淀下来。这个时候叫作跟阿赖耶识做一个切割。我们必须把阿赖耶识做切割,因为你的心如果跟阿赖耶识太多互动,那你就糟了!
往生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脱离你过去的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保持第一念就好,第一念的观照。所以,都摄六根是都摄第二念。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共住。这个女孩辛苦了一个月,领工资了。为了犒赏自己,她到百货店去买了一个她喜欢的帽子,戴在头上一看,很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妈妈在炒菜,一下子跑厨房,一下子又把菜端到客厅,客厅厨房两边跑。这个小女孩的想法,是希望她妈妈能够赞美她几句,这个帽子买得好。但是她妈妈跑来跑去也没有时间看。小女孩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想:你迟早会开冰箱。结果她妈妈去开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
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这小女孩就很有挫折感,闷闷不乐。她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她女儿说:“是啊,我今天买一个帽子,要给你看,你也没看到。”就很委屈地这样讲。结果她妈妈更委屈,她说:“你只知道你的帽子,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看到。”
所以众生无解。为什么呢?各打各的妄想。其实,人世间如果只有业力,没有这么复杂。你看人际关系为什么那么复杂?因为现在大家妄想越打越重。

你所受的痛苦 都是一个幻象

你所受的痛苦 都是一个幻象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源于我们的心映射出来的所有观念。我们很难辨认出心的运作。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发现,了解。改变对事物的看法,从这个过程,就能看见心的变化。比如上一分钟坚持的观点,下一分钟推翻了。从中你可以看见自己心变化的无常。而佛法就是让你看见无常,并且离开对这无常的执着。---一禅



文/宗萨仁波切


你应该以“祈愿令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的发心开始修持,并提醒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法,都是自心的显现。如此一来,你会离“空性”与“无二”的观念更近一点;同时,你也会很快发现,自己最多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智识上培养对空性的理解。当然,谈论、研读或甚至尝试想象“空性”,相对上是容易的,但是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总是会掉落在自己极其有限的逻辑禁锢中。我们智识版本的的“无二”也许很符合逻辑,但在实际的层面上,“无二”却非常难以掌握。

直到我们能完整地理解菩提心,否则仍会持续地误认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其结果是,我们几乎必然会成为自己悲心的受害者;而且,若无法充分了悟"无二",我们的所作作为也都将导致失望。




例如,做为一名治疗师,你准备花多大力气帮助一个酒鬼或吸毒者?设想你的某个病人在未来的五千世,都势必投生为吸毒者。做为菩萨的你,帮助她的决心应当非常坚定,以至于发愿生生世世都要在正确的时间与正确的地点投生,以便继续治疗她。

影片快转,来到第五千世。你的病人投生在一个荒凉而凄惨的国度,为了确保她永不投生为吸毒者,你所需要做的,就只是去跟她度过半天的时光。换句话说,你也因此必须投生到那个悲惨的地方,而且整个生命的焦点就只是让自己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与病人度过那几个小时。要做到这点,你将需要拥有教法所描述的"力量"与"决心",而唯有了悟一切现象的如幻本质(或说"空性"),你才有可能找到这种力量。

那么,如此无私行为所需的非凡悲心力量,要如何培养?如何建立永不放弃的决心?何处才能让我们找到持续努力的信心与毅力?这每一项特质,都出自于了悟吸毒者、她的问题、她可以被治愈,甚至连她需要治疗的这些想法,都只是自心的产物,于心之外,无一实在。了悟了这个真谛,你就能培养强烈而真诚的悲心——菩提心。




在某部般若经中叙述,曾有一次,有位菩萨修行者来找佛陀诉苦,他说,致力于帮助众生这么多年,他现在已经精疲力竭了。佛陀因而对他阐释了"时间是相对的"。菩萨乘的教法告诉我们,从首次受戒起,直到证得十地果位的最后一刻,菩萨将历经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然而,十地菩萨的一个证量,就是理解所有那些无量阿僧只劫的历程,都像火焰中蹦出的火苗一样地瞬间即逝。

还有一次,有位菩萨告诉佛陀他非常气馁,因为帮助众生实在是太痛苦了,而且仍然还有那么多的众生需要被救度,佛陀举了一个譬喻来回答。他说,想象一位母亲梦见她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卷走,在这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中,虽然她完全无能为力,但她完全不顾自己的福祉与安然;为了拯救孩子,她完全不在乎需要花多长的时间,也不考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于是,在梦中,她跳下了河,由于坚定的决心与力量,她最后终于成功地救回了孩子,然后她醒过来。她在梦中所承受过的所有痛苦,所付出的一切巨大努力,以及为拯救孩子所投入的时间,实际上从未存在过;甚至她救了孩子一命的想法,也都是一个幻相。

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做为修行者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实状态。试图帮助众生是极其痛苦与困难的,然而,甚至当我们自认已从轮回噩梦中苏醒时,我们仍然还在做梦。不过,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体验的一切因缘,都是设定来让我们相信梦境是真实的,很少会显示我们的存在其实完全是如幻的。

完)

一切都是业力感召

一切都是业力感召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关于“心净国土净”,藏传佛教有一部论典叫《定解宝灯论》,里面就通过比喻进行了阐述。比如同一杯水,在业感不同的六道众生看来,显现也会各不相同: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水,饿鬼看到的是脓血,旁生和人类看到的是能止渴的水,天人或持明者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以上看到的是非常清净的一种光明,而佛陀看到的则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光明。

究竟而言,这杯水的本体是清净的,但因为众生心的清净程度各有不同,所见也有清净、不清净的差别。

不过,从接近实相的角度来说,上者所见为正量,下者所见为非量。比如,地狱众生业障最重,所以看到的就是铁水;而饿鬼的业障稍轻一些,故看到的是脓血。二者相较之下,饿鬼看到的是正量,地狱众生看到的就是非量。这样一层一层往上推,佛陀所看到的,则是最清净、最真实的正量。

不但对一杯水可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就拿香港来说,一个修证不好的凡夫人,正处于嗔心大发时,会觉得这里的治安非常乱,看什么都不顺眼;而若是心地特别清净的人,看香港就是一片净土,完全没有娑婆世界的任何烦恼。

所以,外境的清净与否,与自己的内心有很大关系,这是将显、密理论结合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密宗方面,有大圆满的独到见解,有了这个见解的话,不需要太多语言,通过自心对外境的认知,就能觉察到它的本体到底如何

百喻经(27)

百喻经(27) 


52伎儿作乐喻
译文
譬如乐师在国王面前演奏,国王许诺给他一千个钱。事后向国王去索要,国王不肯给他。国王说:「你方才演奏的音乐,听着快乐,过后就没了:我许诺给你钱,也让你听着快乐,过后就没了。」
世间的因果报应也是这样。生在人中或是天上,虽是享受到少许的快乐,却也是并不实在的,都是易逝而不常住,倏忽间败灭了的,就像那音乐和许诺,无法长久地留住着。
原典
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王不与之。王语之言:「汝向作乐,空乐我耳;我与汝钱,亦乐汝耳。」
世间果报亦复如是。人中天上,虽受少乐,亦无有实,无常败灭,不得久住,如彼空乐。
源流
《大智度论》卷九十二: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小(稍)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第七O七页)
《高僧传》卷二<鸠摩罗什>:如昔狂人令绩师绩绵,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狂人大喜,以付织师。师亦効焉,皆蒙上赏,而实无物。(《大正藏》第五十册第三三O页)
53师患脚付二弟子喻
译文
譬如某位大师有两位弟子。大师脚有病了,就让两个弟子每人一只脚,随时按摩。这两个弟子平常互相憎厌嫉妬,其中一位外出了,另一位就把他应按摩的脚用石头砸折了。他回来之后,见到这般情景,也气忿地把那人按摩的脚立即打断了。
佛门的弟子也是这样,大乘学者攻击排斥小乘,小乘学者也攻击排斥大乘,所以使得大圣的法典在双方的争执中失去了它原初的意义。
原典
譬如一师有二弟子。其师患脚,遣二弟子人当一脚随时按摩。其二弟子常相憎嫉,一弟子行,其一弟子捉其所当按摩之脚以石打折。彼既来已,忿其如是,复捉其人所按之脚寻复打折。
佛法学徒亦复如是,方等①学者非斥小乘,小乘学者复非方等,故使大圣法典二途兼亡。
注释
①方等:是大乘经典的通名,方指方广,等即平等,大乘理论的玄妙观念,放诸四海而皆准,所以说是方广;且又适用于凡夫与圣人,所以说是平等。
源流
昔雪山中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一头常食美果,欲使身得安稳。一头便生嫉妬之心,而作是言:「彼常云何食好美果,我不曾得。』即取毒果食之,使二头俱死。(《杂宝藏经》卷三,见《大正藏》第四册第四六四页)

,智者,从不较真

智者,从不较真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
不和社会较真,
因为较不起。



不和小人较真,
因为不值得。
不和朋友较真,
因为不能弃。

不和自己较真,
因为伤身体。
不和亲人较真,
因为伤和气。


不和往事较真,
因为没价值。
不和现实较真,
因为要继续。


人生下好自己的棋,
演好自己的角色。
健康的活着,
平淡的过着,
真实的爱着。


乐此不疲的忙着,
就是一种完美,
就是一种财富,
就是一种快乐,
就是一种幸福。



宗萨钦哲仁波切《相信因果业力》

宗萨钦哲仁波切《相信因果业力》 


相信因果业力 宗萨钦哲仁波切 时间:2014 年 3 月 28 日 地点:新加坡国立大学 翻译:西游译文 如果直奔主题,我们好像应该谈论“业”,因为讲座的题目是《相信因果业 力》。这有点讽刺,因为业大概是最难以让人信赖的事情了。然而,我们也必须 学会信任这种不可信之事。 各位一定听过这个谜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谜题大概是,对于“业” 最生动的描绘。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主题。在我对佛教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数年研 习中,我必须说,“业”这个课题是最困难的。而它之所以困难,有其理由。因 为可以说,人类的方法或工具用不了多久就会黔驴技穷——我们生活在某个特定 范畴内,说着某种特定语言,使用的是一种非常局限的特定逻辑和测量工具,而 这完全不足以估量超乎我们概念意想范畴的事物。 在此也一样,只要我们一谈到“超乎概念意想”,我们所谓客观的心,马上就 会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我们在谈某种神秘、带有神话色彩的事物,或者是某种非 常超自然的事物。但其实“业”毫不神秘,而且是明摆着非常简单的。 今晚的讲座,我想要以讨论和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探讨。各位如果愿意,也可 以提问或进行辩论。因为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唯有通过这些工具,我们才可能 对“业”获得些许认知。 很不幸地,人们已经过于滥用“业”这个词;现在“业”是一个被严重染污 的词语。身为佛教徒,每当人们谈论因果,每当人们使用“业”这个字的时候, 我就感到浑身不自在。 “业”还有着因为不同哲学体系而带来的复杂性——有耆那教、印度教,当 然还有佛教;然后似乎还有对“业”的现代式解读,就是一种大杂烩型的解读。 尽管如此,现在“业”已进入英语词典,在某些地区甚至已经俨然成为一个 英文用语。 总之,身为佛教徒,今晚我将试图解释佛教对“业”的看法,尤其是从大乘 佛教的观点来讲解“业”。我只能尽力而为。 当我们谈“业”的时候,乍看之下,我们在谈“因”,我们在谈“果”,但我 们也在谈论一个行为。因为一谈到因、果的时候,自然就有一个行为,有着一个 动作,所以我们也在谈论动作。当我们谈动作的时候,就必须谈论时间。而谈论 时间的时候,就必须谈论空间。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因果并非:“作恶即下地狱, 行善便上天堂。”如果真正想要更加深入探讨业的哲理,就不像刚才那个说法那 么简单。 而因、果、行为、动作、时间、空间等一切,全都是含糊不明确的!科学家 可以永无止尽地讨论时空,但他们永远是在谈论某种含糊不清的事物。其实很多 佛教学者会说,我们所说的一切、所有的言语,都是含糊不清的。我们说:“你 看起来很美。”但这是非常含糊的话,这话意义不大。我们使用的每个词语,都 很含糊暧昧,完全不具精确性。“这是蓝色,这是白色。”听起来精确,但我们说 的蓝色究竟是指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究竟的蓝色? 言语只能含糊地概述事物,而我们这样就满足了。正如伟大的藏族学者根敦 群培所说,我们有四、五个元音,而猫可能只有一两个元音,但单凭这两个有限 的元音,它们就能凑合着过日子,它们能有完整的对话。猫能这么做,实在很不 可思议。我们有四个,或许五个元音,却仍然无法描述某些我们想要描述的事物。 歌手、情侣、哲学家都尝试过。尤其越深层次、越是内在的东西,就越是复杂, 越是难以描述。 总之,大家必须帮助我不跑题。大家知道我经常东扯西谈的,所以如果讲座 变得有点令人困惑,请各位务必告诉我要回到正题。 我们刚才在讲时间。我们说的时间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时间? 我确定在座许多对佛教略有研习的人,会知道时间是相对真理(世俗谛)。我 总是有点自豪地说,太不公平了,西方世界竟然将时间是相对真理的这个发现, 归功于爱因斯坦。比爱因斯坦早 2500 年前,佛就已经发现时间是相对真理了, 所以这功劳应该是佛陀的。 所以,如果时间是相对的,“相对”是什么?这是你们必须思考的。“相对” 意味着不是绝对,是可变的,是权宜的,是主观的。 但不管怎样,我们谈论“业”的时候,就是在谈因,就是在谈果,就是在谈 行为。而谈到那些的时候,就必须谈论时间——我之所以略微强调时间,是因为 这是佛教较为独有的观点。 当我们谈到“业”的时候,就会谈到转世。而我知道,转世这个主题,是很 多人不想要去谈的。应该说,甚至在佛教徒当中,都有很多的佛教学者,甚至修 行人,他们宁愿避而不谈转世。 我能理解,因为藏族认证转世这件事有点帮了倒忙,因为有那些貌似暗藏猫 腻的事情,还有双重转世、三重转世等等,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腐败。 但转世是必要的。谈到“业”的时候,我们就必须谈转世。而那又是一个非 常大的议题。 当我们谈论业,我们谈论因果的时候,无法忽视的一大内容就是:我们必须 谈论主体——即感知者、认知这些的人、能知者、受用者、产生作用者;可以说, 就是经历这些,积聚这些因和经验果的某个人。所以我们现在在谈的是一种认知。 若无认知或能知者,就没有业。于是,我们自然会谈到心。所以当我们谈到业的 时候,就谈到了心。而当我们谈到心、因、果之时,不可避免地,就必须谈论善 恶,这就更复杂了。 善与恶——这要如何衡量?你怎么知道某件事是恶?你怎么知道某件事是 善?当然,一般我们会说杀人是恶业,给很需要茶的人一杯茶是善业,诸如此类 的,但那不过是简单的一概而论。追根究底地探讨何为善恶,如何定义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那也是研究“业”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我们谈论心、因、果、善恶,那么自然地,身为人类,我们便是 在谈论善缘和恶缘,或乐境和苦境。这对佛教徒而言相当重要,因为佛教徒,尤 其在大乘佛教中,我们不谈论一个外在的、本具的地狱道和天堂。我们不相信有 地狱,也不相信有天堂,但我们相信有极乐的体验,我们也相信有痛苦的体验— —当然这是在相对层面而言,这些可被假名安立为天道的体验、地狱的体验。 但在开始讲述这些之前,我想先指出这一点:如果你问“佛教徒应该做些什 么?佛教徒的职责是什么?佛教徒的职责是避免恶业、施行善业吗?那是佛教追 随者的职责吗?”绝对不是! 你必须把这点写下来:绝对不是如此。身为佛教徒,当然你不应该做坏事, 但是避恶行善并非你的究竟目标或究竟修行。 那么目标应该是什么呢?身为佛教徒,你的目标是善业与恶业都要超越。这 是印度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月称大师所说的话:“愚者作恶下地狱,愚者行善 上天堂;唯有智者超越善恶而获得解脱。”我想要先告诉各位这些。 我们谈到因、果、行为、能知者之后,接着我们谈到善与恶,谈到苦与乐的 体验,于是不可避免地,我们就必须谈论伦理道德。这就是为何我们经常在日常 对话中听到:“身为佛教徒,你不应这么做,这是恶业。”“你不应油煎某人的腿, 那是恶业!”诸如此类的话。所以,存在着某种道德观——你不该这么做、你应 该那么做;你应该只吃草叶,因为那不会伤害众生。于是我们会谈到道德。不过 在座有些人可能已经猜到:在佛教中,道德是次要的,智慧才是首要的。道德是 方法,而智慧才是目的。 大家知道,身为人类,我们畏惧死亡,通常是如此。但身为佛教徒,我们还 应该害怕出生。死亡和出生,同样都会带来麻烦,都是同等的负担! 以上只是非常简短的概述。任何时候各位想提问,请尽管举手,我会尽力回 答。不过,先让我给各位举个例子,例如打扑克牌。 我们已经谈到了宿命论,亦即命中注定论,就是相信事情是预先决定好的。 对此,一个人能提的问题有很多,像是“自由意志”之类的问题。假设有一名强 奸犯强奸了某人,那么问题是:该强奸犯有自由意志吗?还是你们佛教徒会说, 是因为他过去的业行和业果,所以他“必须”强奸?就像 11 点之后,无论如何, 就必定是 12 点了。所以我们谈论业,我们谈论因、缘、果,那么强奸犯呢?他 有自由意志吗?抑或他是受到自己的业力所迫?此外,受害者是否应该努力寻求 正义,尝试纠正问题?还是受害者只应将此归咎于自己,认为说:“我现在会被 强奸,这是我的宿业使然,仅此而已。”所以一个人可以问这类的问题。 还有许多其他问题,譬如,“什么是可转让的业?”像是,“请祝我好运,你 能为我祈祷吗?”“你能否在新加坡的那一边放生一些鱼,以便这边的新加坡人 获得加持?”这种可转让的业果又是什么?会有这类的问题。 而且,“业”让人觉得非常难以理解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业报往往不一定会马 上现前。佛陀自己曾说,如同小鸟一般——鸟儿飞入天空深处之时,便无影无踪, 但鸟儿迟早得下来,因为鸟儿不可能一直飞翔,必须有飞下来的时候,而当鸟飞 下来时,就会有影子。所以会有那种“隐性的业”——我并不想使用这个词,因 为这些词汇都被滥用了。但无论如何,会有那样的事情。而那又进而引发了许多 疑问。因为会有那些做尽各种坏事的坏蛋,他们却活得最久,似乎没太多健康问 题,无论去哪都很成功,那又是怎么回事?而那些做好事的善心人士们,却总是 碰到各种问题——他们抑郁,他们生病,他们不成功,他们默默无闻,被所有人 厌烦,诸如此类的。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总之,我想在西方,“业”是相当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现在已经传到西方,而 且如我先前所说,正成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但却是以非常奇怪的形式受到西方 文化纳入。身为佛教徒,有时我会谨慎待之。 西方人,尤其是西方学者们,他们热爱佛教的概念;例如空性等观念,非常 受到他们的喜爱和推崇。如今在西方,尤其在科学界,佛教哲学是最受研究、检 视,最被欣赏的领域之一。 按照他们自己的论据,现在西方人,尤其是科学界,应该会欣赏这因果的游 戏,不是吗?因为身为科学家,你不相信会无端端地冒出一个全能的造物主,宛 如有某个真实存在的赞助者会降临并赞助一切——科学家不相信,佛教徒也不相 信。所以从许多方面来说,科学家确实欣赏因缘果的理论。 所以空性是广受西方人的赏识;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接受佛教教导的因、 缘、果这个观念。然而,更加深入审视的时候,我不确定西方对于最深层次的业 会抱持多大的欣赏。这有点滑稽,因为其实业与空性是不分离的。由于缺乏更好 的例子,只能说,业与空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这实在是个很糟的例子,实际 上它们是一体的。 正因如此,如同我在一开始就说的,业是最难教导或学习的内容,极其困难。 原因在于,它承诺了某种工具,它具有某种定律,它有特定的游戏规则,但过没 多久,这游戏规则便无法将游戏玩完,因为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因是什 么?第一个因是谁?佛教徒相信有第一因的存在吗?不相信。佛教徒没有创世纪 (起源)的概念。 我给大家举玩牌作为例子。我不太擅长玩牌,所以不知道这个例子举得对不 对。当你玩牌的时候,你会发牌,对吧?你发牌给不同的玩家。在一定程度上, 你可以掌控怎么处理自己手中的牌。除此之外,别的都不是你能控制的。那么佛 教徒在这里试图做些什么呢?佛教徒试图尽量不发牌;如果有人要发牌给你,则 学会拒绝。这样你甚至不必玩这个游戏。那样的控制,据信是我们应该拥有的。 但我们的现况是,手里已有上千张牌了,所以并不那么容易。 这里也一样,我必须做更仔细地说明。如果有人发牌,你还是可以接受那张 牌,不过要带着觉知和悲心去拿牌。这么一来,你就不会受缚于这场游戏。若不 受缚于游戏,你便安然无事。在这种情况下,业就毫无力量。 但对我们来说,在玩游戏的时候,开始可能是个游戏,然而你会逐渐陷入其 中,永无止尽,没完没了,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而这会发展成习气,基本上就 是上瘾了。 业非常令人上瘾,非常令人沉迷其中。我说的是各式各样、无限数量的瘾, 而不是烟瘾、酒瘾之类幼儿园级别的瘾。有极为众多不可思议的瘾。其中一些瘾 可能看似无辜,例如对日本文具的瘾,但可能正是这个貌似无辜的瘾,引你陷入 真正的、更严峻的问题——我们永远不得而知。因为因、缘、果的作用,记得吗? 这个课题非常庞大,所以请提一些问题,这样我才知道我们是否有在交流。 问:仁波切,您谈到转世。我对您未来的转世很好奇,您能多说一些吗? 仁波切:关于这一点,我会讲一下。我想我必须做些辩解。让我从非常简单的事 情讲起,但这也可能有点像谜题一般。你相信时间吗?像是如果我说:“我们待 会儿见。”你会说“好”还是“不,我很忙”?你会做出其中一种回答吗? 学生:和您见面,我随时都愿意。相对上和究竟上都是如此。 仁波切:好,所以这代表,其实你相信有某种你能够安排行程的时间,所以你是 相信时间的。因此我试图做的回答是:如果你相信时间,那么你就没有理由不能 安立有转世的这个逻辑。就这么简单。 让我对此稍作解释。没有任何佛教经典说过,在究竟层面上有转世存在。如 果你读《心经》——那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诵文之一,是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别 提转世了,《心经》中宣说,就连证悟这个概念也只是个幻相。所以转世当然是 最为粗重的幻相。 但我们谈的是相对层面。而在相对层面上,转世是存在的,就如同有个头存 在你脖子上一般。就是这么简单。 不过也许这里有着翻译上的问题;英文的 reincarnation(转世)一词可能并 不到位。藏语里,这个词是“扬希”。“扬”意指“再次”;“希”指的可以是“可 能”、“存有”,或是有点类似“活着”的意思。“希”字的意义庞大,但让我们暂 且说是“存有”。所以,“扬希”意指“持续的存有”。 所以如果我们用这个含义来解释转世,那么可以说: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 是既非相同,亦非相异。不可能相同——因为如果你说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存在, 那么你昨天所做的一切就不会对今天产生任何影响了,不是吗?而如果你说它们 完全相同,那你就永远不可能进步,而且一切都不会改变,你不会变老。所以是 既非相同,亦非相异。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一种延续。所以我们在谈相对的时间。以这种方式,你 从昨天转世到了今天,从前一刻到了这一刻,从这一刻到下一刻。 关于下一世的概念,在下面这种时候会变得非常复杂。我们说:“现在我们身 为人类,都是这样走路。”而当佛教徒说:“不过要知道,你可能会转生为蝴蝶, 飞到这面墻上,向下俯瞰。”这时事情就变复杂了,对吧?于是我们会想:“这怎 么可能?” 所以你提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因为我原本就打算谈这个。 好,回到业。当我们谈业的时候,总是会谈及心;要谈论业,就不能不谈心。 事实上,若是不谈论心,就无法谈论佛教的任何东西。心是根本。所以在谈业的 时候,我们也在谈心,我们也谈论善恶,谈论后果。当我们谈论心,以及因、果、 动作的时候,我们就会谈到习气,亦即串习。当我们谈论串习的时候,就会谈到 性格、特性。同样地,当我们谈论因、果、动作等等的时候,我们也在谈感知或 看法。 这里,说到感知的时候,我们佛教徒相信有数百万种不同的感知。这是可以 实际明显体验到的。例如,你我对这朵花的感知,截然不同。可能你不喜欢这种 顔色;可能在座有些人看着这朵花会觉得非常浪漫;可能在座有些人会感到厌恶, 因为 20 年前看到类似东西时,正有着奇怪的经历。诸如此类的,取决于不同的 因缘,于是这朵花能引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存在着数百万种的不同感知。 当我们谈论这些感知时,为了方便沟通,于是我们会谈六大类的不同感知。 这些感知被分类为:地狱感知,饿鬼感知,畜生感知,阿修罗感知,天道的感知, 以及人类的感知。这是非常粗略的概括而言。 所以,取决于因、缘,而有不同的感知。正如我谈论的那朵花,可能就在十 天前你失恋了,因为你的恋人过去常常给你这种花,所以甚至看到这朵花都会令 你感到极度空虚、生活毫无意义;而对于非常死忠的佛教徒来说,他们非常热爱 供佛,于是对他们来说,这朵花是一个供品。所以,由不同的因缘,会造成不同 的感知。 你可能积聚了某些因缘——我们在谈的是巨大的因缘——于是让你长出小 小的翅膀,成了蝴蝶,然后你会开始有蝴蝶般的行为,像蝴蝶一样思考。那时对 你来说,这甚至不是朵花,这会变成别的东西。 感知的世界就是如此。现在,把这和我们的讲题《相信因果业力》结合起来, 可以说:如果因缘具足,并且如果没有障碍,如果你在花园某处播下这朵兰花的 种子,加上各种外缘具足,像是气候合适,有肥料、篱笆,当然还有你在那里— —你本人就是个重大的因——并且没有诸如山羊踩踏或来一场大雹暴之类的障 碍,那么即使你希望不要有兰花,你的愿望也绝对不会实现。不幸地,花会成长, 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地迅速成长。在你实在不想要兰花的那一天,它就会开花。 所以,这就是为何我们不得不“相信因果业力”! 问:仁波切,我实在非常喜欢您那个玩牌的譬喻,我想请您做些说明。您说我们 发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掌控手中的牌。那是唯一我们能掌控的,因为 我们不知牌里有什么。然后您说“佛教徒努力不发牌”,那是什么意思? 仁波切:首先,非常简单地讲,就是完全不去玩这个游戏。你玩这个游戏的唯一 原因,是出于悲心和正知。就有点像是身为母亲,你会积极地和孩子一起建沙堡, 同时你又完全知道,这沙堡不是真的,然后到了晚上,你便说:“我们回家吧。” 无论这个沙堡有多美,你都能够对这个巨大的沙堡不执着。但白天你会玩这游戏, 因为你需要娱乐,需要吸引这孩子、教育这孩子,因为各种其他原因的缘故。而 悲心和正知是让你去玩这个游戏的唯一理由;除此之外,你发愿并且努力,让自 己永远都不玩这个游戏。那就是我的意思。我引用了月称大师的话,记得吗?“愚 者作恶就会下地狱”等等。 问:刚才您谈到转世,并且提到了创世纪。我只是好奇,因为根据《僧伽咤经》, 数劫之后,各个剎土会得到净化,然后会有新的剎土开始住世,这循环一直持续 着。那么,第一个剎土是如何开始的?或者到底有没有一个开始可言?因为,至 少我们和那些信仰基督教或神创论的人交谈时,他们会说:“神说要有光,然后 这世界就産生了。”而他们会质问我们:“你们的世界从哪开始?总得从某处开始 啊!” 仁波切:对佛教徒而言,“开始”一词是非常随意虚设的,只不过是为了方便交 谈,其实佛教徒并不相信有个开始。只是为了方便而已,几乎像是 7-11 便利商 店一样。为了方便,于是佛教徒相信有当下这一刻。不管你去哪个内观课程或禅 修中心,他们总是说:“要活在当下!”“要安住于此时此刻。”“喝你的咖啡,就 只是享受它。”诸如此类的。但这仅是为了方便交流,他们并不相信那些。 因为一旦你真的对“开始”小题大做,基本上你就是在说,时间不是相对的, 你就是开始相信有究竟的时间、有最初的某某事物,这时你的时间就不相对了。 但时间是相对的。记得吗?时间是相对的。 好,为了方便,所以我会回答你。 你的问题是:这些佛土都会显现,而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正是此时此刻 发生的。我们一边讲话,它就一边在建造——正在粉刷、装潢,正在打理花园, 正在浇水,植物在生长,天鹅在游泳,菩萨们跑上跑下的……现在我们说话的时 候,这一切正在发生。 问:您好,仁波切。我想进一步了解您先前说的内容。您说,有时也可以这样讨 论因果: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来决定因?还有我们自身就是外缘中的其中一个因。 那么我们到底是否有自由意志?如您之前提到播下花种的例子,我们是否具有自 由意志能在一开始时就决定自己要播种?还是说,努力获得自由意志就是佛教徒 的究竟目标? 仁波切:这是个非常大的议题,因为现在我们谈到了一个所谓“我”的概念。我 们必须另外找出像这样的两三个小时,才能好好讨论。但让我这么告诉你,首先 我会说,在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志以及宿命论,这两者都是被接受的。如同玩牌, 记得吗?早先你有不玩牌的选择,但你没做那个选择,你选择要玩牌,因此现在 有人发牌给你,你就和手中的三张牌困在一起,于是你必须就此放手一搏。你有 自由意志,可以任意处理自己拿到的牌,你能随心所欲地打自己手中的牌;但是 除此之外,你没有自由意志可言。所以自由意志与宿命论,两者皆正确。那是我 首先要告诉你的。 但就究竟层面而言,这里就是应该介绍佛教的无我观念之处。因为谈自由意 志或宿命论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谈到“我”——意志的拥有者。那又是谁呢? 就是在这里,佛教徒会解构有关“我”的整个观念或想法。所以你不但没有“自 由”,也没有“意志”。当你既没有“自由”也没有“意志”的时候,你就终于解 脱了。 不过这只是对此问题非常大致的回答。 问:晚上好,仁波切。我很喜欢您关于玩牌和发牌、不发牌的譬喻。您还说,身 为孩子的时候,沙堡非常重要;身为母亲时,则会明白它只是个暂时的消遣,所 以会对实际情况具有悲心和正知;而通过获得那悲心和正知,一个人就可以从痛 苦中解脱。那苦是来自于对沙堡结局是否成功的执着。但在那过程中,当你是孩 子的时候,你不具有那种正知与悲心,那么要如何退出或脱离这个状况并获得更 多的觉知呢?因为似乎只有当过孩子之后,才会获得经验而成为父母。所以您有 什么建议,让我们得以从中脱离? 仁波切:这也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这两个问题开始讲起的。 因为我们现在谈到了佛教徒说的“福德”——这又是一个被滥用的词汇;我 不想使用,但我们别无选择。 佛教徒会谈论“福德”。所以,在一些佛教国家,你可能会看到佛的图像,或 你可能看到象征佛的标志,或是象征悲心、慈心、明觉的图标。这些描绘或雕刻 是为了“播种”——这是佛教徒的用语——播下那觉心的种子。 像是我有一位老师经常这么做:每当有牛走过的时候,他总会非常大声地念 诵“顶礼宝髻如来!”这是佛的名号。宝髻如来是非常重要的佛。这尊佛的主要 心愿就是当祂还是菩萨的时候,发愿说:甚至只是听闻其名号,一切众生,尤其 是畜生道的旁生,都将与他结缘。所以修行者和其追随者会经常这么对动物念诵。 很多时候,不只是牛,甚至对人类,他们也会念诵。 有一次我问这位上师:“为何对人类也念诵?我以为这菩萨只度畜生的。”他 回答说:“当然菩萨不是只帮助畜生的。不过,很多人类基本上是畜生,在这个 时代,尤其如此。” 我要说的是,尽管这听起来很有宗教意味,但实际上如果你更深入地研究佛 学,就会明白:为了唤起那样的福德,就必须具有佛的悲心。 以上是非常笼统的回答。但有个东西非常重要,是你应该听闻的,称作“如 来藏”。在佛教,尤其在大乘佛教中,相信每一位众生都具有获得那种明觉的潜 能。那是你已经拥有的,你需要做的就只是发掘它。所以真正的福德,可以说是 本俱的。 问:关于您说的“活在当下”这个观念,我是个在家居士,会花很多时间担忧明 天,甚至担忧十年、二十年以后的事情。所以这个活在当下的观念,是为了让自 己知足的一种方便吗?还是说,活在当下是以一种拒绝思考未来的鸵鸟心态在生 活? 仁波切:这实在取决于你的目标,要看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如何定义满足、成功 和目标,极大程度上是视这些而定。因为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在华尔街或乌节路之 类的地方获得成功,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安住当下是最浪费时间、最无用的事。 当然,现在度假村都在教人禅修,但那些禅修只是度假村式的禅修,基本上 是为了让人在星期一来临时更有活力,他们才能一如既往地穷凶恶极,甚至对自 己和他人都更加凶狠和具破坏性。 但如果你的目标有别于此,那就不同了。这真的取决于你的目标为何。不过, 这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很多非常有野心的父母都会试图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孩子去各种寺庙或禅 修中心,他们对这个安住当下会非常担忧,觉得“实在是浪费时间,什么也不做!” 确实如此,真的是什么也不做,连卡路里都没有燃烧,就只是坐着。 问:您说佛教徒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玩牌…… 仁波切:佛教徒?不只佛教徒,所有人都是如此。 问:那么您真的相信,有所谓的净除宿业吗?如果您相信,那我们该如何去做? 因为我们已经有这么多过去世了。 仁波切:这很简单。如果你相信死亡,那你就必须相信游戏的结束。其实,我们 之所以相信净化,正是因为它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这也是基督徒和佛教徒或许看 法不同的地方——这是差异巨大的地方。佛也这么说过:“你是自己的主人,没 有别人是你的主人。”只有你能进行净化,只有你能解脱自己。 问:那是否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不相信业,并且不相信福德、不相信回向,生活 就会比较容易——就解脱而言,会比较容易? 仁波切: 如果你是彻底不相信,那么答案是“是的”。但我认为,你连一点点的 彻底不相信能力都没有,因为只要有粒粉刺在某处冒出,你就会冲去药房,试图 消灭它。所以,很难做到不相信。 这就是我们的上师经常说的:其实最容易做的,就是什么都不相信。那本是 最容易的,但现在却不可能了。因为我们已经相信几件事情了,而这正是问题所 在。所以还不如彻底、完全地相信。 无论如何,我们人类唯一懂得如何做的,就是相信。不论你是科学家、哲学 家,还是政治家,信念是我们唯一拥有的东西。除此之外,我们还拥有什么?什 么都没有!正是信念造就了文化、传统、数学,造就了一切!这世上唯有信念一 物。 必定有一个原因,令你坚决不相信。而你正相信着那个令你不信的原因,那 也是一种信念。 问:那我们能否说,相信空性也是一种信念? 仁波切:很久以前龙树就这么说过了。实际上,佛陀自己也亲口说过:“如果你 有如山一般的自我,那没关系。”当然这非常不好,自我是不好的,但佛说这还 行,“因为相较于对空性有着芝麻大小的信执,信执空性可是糟糕多了。” 学生: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但我绝对是被弄糊涂了。看来今天很多人都很困惑。 仁波切:没关系。因为其实困惑就像是业的色彩和光辉。 问:仁波切,您说会谈谈强奸犯及其相关的事。如果一个强奸犯侵犯某人,他是 否有自由意志,或这是他的业? 仁波切:这我们已经略微谈过了。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志和宿命论都被接受。所 以强奸犯是有自由意志的,他拥有完全的掌控能力。当然有,因此我们才能教育 孩子不要成为强奸犯。而那也是一种制约(制造外缘)。 我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我再三说过了,业是个庞大的课题。但有一点很重要,业不是无关紧要的议 题,而是非常切身相关的。如果那些华尔街、乌节路、白宫、克里姆林宫、日本 国会的人对业有些许的了解,基本上若是他们能够明白因、缘、果,能理解因、 缘、果那虚幻的一面,能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不仅 是现在,甚至会影响到 30、40 年以后——那么世界将会有所不同。 业不是无关紧要的议题,而是人们应该关注的议题。我甚至不是在谈道德层 面;我讲的是纯粹科学的因、缘、果,及其如幻的本质。 谢谢大家。

心経:第三講

[第三讲] 正常情况下,这时大家会午睡,不过今天我们要做些禅修。我想,能够选 择在午餐后立刻禅修是件好事,因为找不出任何不做禅修的借口。有些人要等 到内心平静的时候才来禅修,这很奇怪,因为我们永远会有昏沉的情况,也永 远会有掉举的时候。不管肚子是饱还是不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总是有些昏 昏欲睡的。所以什么时候禅修其实真的不重要,任何时刻都可以禅修,就算只 有一分钟的时间,也应该禅修。各位应该已经注意到了,我并没有叫大家做任 何复杂的禅修——我请大家坐着,就只是坐着,接着请大家观照自己身体的存 在,然后是请大家观照自己的感受。 现在要做的稍微更高深一些——高深可能不是正确的字眼,但我们暂且称 它是高深,就是更为复杂。现在我们就只是观看我们的心。在这么做之前,有 几点要先跟大家说明。实际上并没有两个心,没有做观看的心,也没有被观看 的心。心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一切,也照亮自己。若是没有灯,就看不到其他 东西;但若没有灯,你也看不到那个灯,这称作“自明”。这有一点难以掌 握,但是我们会努力去做,经由循序渐进的引导——但不是在这一次讲座里 做,今天时间不够。 另外,若想学习最为深奥的一些禅修技巧,我建议各位要有一位禅修指导 老师。即使只是想要练就阿诺·施瓦辛格的身材,你也需要一位个人的健身教 练,所以能有一位禅修教练会是件好事。这位教练必须了解你的能力或根器, 至少必须了解你的个性,包括什么会让你觉得沮丧、什么会让你觉得鼓舞、什 么会让你烦躁不安。这位教练最低程度要具有慈心,关心你心灵肌肉的健康状 况,因为你在这里的目标是希望自心能变得像施瓦辛格那样健美壮硕,所以这 位教练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应该要仁慈且关心你精神方面的成长。如果你能够应 付得过来,你也可以有不只一位教练——这视个人情况而定,有时候会是件好 事,有时候则可能会令人困惑。 总之,修心的法门无穷无尽,从我们在运用的这些技巧一直到大手印、大 圆满等法门都含括其中。修心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感知获得转变。譬如现在 我是看向正前方,如果我把头转到侧面的方向,那么我就会有不同的投射。我 们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生活和这整个世界,视野都非常狭隘;真的,我们的世 界非常微小,我们的世界小到就如同一个小小的昆虫在木头里凿了个洞住在里 面,却以为这木头上的小洞就是整个宇宙。工作、人际关系、信用、功劳、家 庭等等,其实都非常微不足道,这些视野都需要被改变。顺带一提,这是一个 非常非常庸俗的方式,不过转变可以发生在你喝酒的时候,或许两三杯威士忌 下肚后,你就开始觉得把衣服脱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是很自信地这么认 为。当然,如果是通过酒精而得来的转变,在酒精的作用消退之后,通常你会 更深陷于那个轮回机器里。 现在,我要引导大家做一次非常简短的内观禅修, 这跟《心经》是相关 的。这个禅修需要一点纪律,你可以眨眼睛,也可以呼吸,必要时也可以吞咽 口水,除此之外则完全不可以动,不可以抓痒,不可以打哈欠,不可以咳嗽。 好,我们现在来做这个禅修。请大家要打呵欠的打呵欠,要咳嗽的咳嗽,要伸 展的就伸展一下,向左看、向右看,想做什么就现在做,想要发短信就现在 发。 好,请大家坐直,我们现在开始禅修。接下来在我讲话的时候,不需要做 笔记,只要坐着就好。 [禅修开始] 不管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只要知道它就好。 如果你现在什么都没想,也只是知道这点就好。 只是知道自己正听到一些声音。 可能现在你开始感到非常昏沉,只要知道这点就好。 或许你觉得昏昏欲睡,不要努力让自己不睡,只要知道自己想睡就好。 如果你感到躁动不安,只是知道就好。 如果现在你的身体有任何疼痛或其他感觉,不要理会它,不要想去抓痒或 改变姿势,只是观看这些感觉就好。 如果觉得昏沉,只是知道有这感觉就好。如果觉得想睡,不要试图阻止想 睡的感觉。 [禅修结束] 刚刚讲过主要由三个零件所构成的转轮。当你用相反的方向去转动这个轮 子时,很明显地,作为转动效果的这个轮回体验就会有所改变。在古代,会要 求僧人带上一小块人骨,把白骨放在面前,注视这块骨头,接着思维:有一天 我也会变成像这白骨一样。这类技巧就是在反向转动这个轮子。学习面对实 相,学习不落入各种散乱之中,这么做,就会让轮回之轮的第一个主要零件的 功能减弱。自然而然地,这马上会影响第二个零件、接着是第三个零件,这就 是瓦解轮回的方式。从你发愿要逆向转动轮回之轮的这个时刻起,就是开始进 入了第一个“揭谛”。 回到观自在菩萨的法语:不只是色蕴,一切都是如此!受不异空,空不异 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等的。在详细解释这一点的时候,观自在菩萨也说 到像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的,我不会对这些进行一一地讲解。 在这段的尾端,应该要注意到:甚至连四圣谛也是空性——苦即是空,空 即是苦,苦不异空,空不异苦;道即是空,空即是道,道不异空,空不异道; 智慧即是空,空即是智慧,智慧不异空,空不异智慧;证悟即是空,空即是证 悟,证悟不异空,空不异证悟;佛即是空,空即是佛,佛不异空,空不异佛。 希望各位将来听到佛教徒说空性的时候,至少能有些模糊的概念,知道这 个空不是一个全然的否定,不是空无所有,既不是拒绝接受,也不是接受。神 即是空,空即是神。曾经有人问月称,应该对何种弟子传授空性?他的回答不 是说:“空性是非常困难的课题,应该只教给研究生。”他的回答是:“若是 有人一听到空性这个词语,就会汗毛竖立,热泪盈眶,那么就应该对这种人教 导空性。” 虽然在传授空性教法的时候,确实有一套系统性的逻辑分析步骤来确立空 性——这个体系是有的,不是没有,我们在佛学院所研读的就是这个——但是 如果想要真正了知空性,这些工具全都不足够。但是虽然不足够,佛教徒却从 未拒绝使用这些工具。 在某个程度上,对于某些模糊形式的空性,我想甚至很多西方哲学家从前 也曾经讨论过。像是尼采,他的哲学论述有很大一部分反映出空性。但是尼采 永远不会接受,为了理解空性,所以我们应该供一根蜡烛或香;尼采不会接受 那些,他会认为你是个沉迷宗教的流浪汉。虽然我们会说“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佛即是空……”等等的,但是佛教从来不拒绝方便法门,从来不会。 我不是中国哲学专家,但是就我曾经读过的一些庄子、《道德经》的文 句,全都真正高度反映出空性哲理。庄周梦蝶这个寓言里的“是我在梦见蝴 蝶,还是蝴蝶在梦见我?”即是赤裸裸地在解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 是我不知道庄子是否有一套系统性的训练来证得空性——就只是读读“是蝴蝶 在梦见我,还是我在梦见蝴蝶?”抽根雪茄,喝杯很浓的咖啡,然后躺在沙发 榻上,就只是这样吗?抑或他有一个系统性的道途来实证这个蝴蝶与自己二者 无别的双运?我相信庄子等大师们是有修行方法的,因为我认为,道家其实是 最伟大的智慧之一。 身为佛学的学生,对我来说,一个哲学体系之所以殊胜就在于这个哲学体 系在告诉你究竟真理(胜义谛)的同时也不拒斥相对真理(世俗谛),那才是 一个非常殊胜的哲学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在东方哲学体系,特别是佛教 里,会见到非常多貌似自相矛盾的论点。总之,这些都是不易理解的内容,我 只是尝试用一些或许可行的方式来加以说明。 你在听闻并思维这些见地之后,就会逐渐开始生起对这些见地的确信心。 举例来说,你从未去过北京,首先就要形成动机(发心),甚至是做些努力来 生起想要去北京的心,这就是第一个“揭谛”。 接下来是势不可挡的确信,确实知道自己想要去北京以及相信北京确实就 在那里,并且不会想要退转、背离自己的信解,这就是第二个“揭谛”。而 且,这很难获得;要证得这种绝对不愿退转,非常困难! 当然接下来两个就更为困难了,所以我只会简短讲述:你到达一个可以看 见北京的位置——虽然还没有亲身抵达北京,但从远处已经可以看见北京—— 这时你不再需要更多的确信,因为你已经亲眼看到,不过你依然尚未到达目的 地,这就是“波罗揭谛”。你已经到达北京,已经去了,不用再继续前行了, 这是“波罗僧揭谛”。 类似的,首先你看见轮回这个机器,但这时你还不确信;接着你步入闻思 修之道,开始真正发展出对禅修的信解,不过这时你仍然会散乱,于是散乱后 又再回到禅定之中。这就是“揭谛,揭谛”这两者。 之后,你的旅程到达一个阶段,这时每一个散乱都变成对你的提示——通 常的情况是,我们先有些许的散乱,然后变得极为散乱;一个散乱引发另一个 散乱,另一个散乱又引发更多的散乱,最后冒出一千个散乱,我们就完全迷失 了。但是当你到达这第三阶段的时候,实际上散乱会成为提醒自己的工具。 譬如你家遭了小偷,你不知道小偷是谁——其实你散乱到连东西被偷都不 知道!直到有一天你发现有东西不见了,这时你才觉得纳闷,于是你开始检查 门窗,看看门锁有没有问题、窗子有没有关好,这就是第一个“揭谛”。 第二个“揭谛”是你开始真正要找出到底这小偷是谁,你寻找有没有留下 脚印或气味之类的。你察觉到有东西被偷,因为有人来过你家玩,包括你的亲 戚、你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朋友的亲戚、亲戚的朋友等,所以小偷必然是 其中的一人,但不知道是哪一个,所以在这个阶段,不管谁来你家——你的朋 友、你朋友的朋友、朋友的亲戚——只要有人来你家,你就把东西锁上,你就 会留意他们,这就是第二个“揭谛”。 之后你发现小偷是谁,原来是你的朋友,那么下一次你一见到这个朋友, 你就知道要怎么对付他了,他的出现会提醒你:就是这个人,这就是小偷!而 你不会在意其他的人[,这就是“波罗揭谛”的阶段]。 我现在只能用这个方式做解说,因为这是关于禅修觉受的教法,所以很难 讲解,就像是你这辈子从来没有吃过盐,而我却尝试要告诉你盐是什么滋味一 样。 接下来就到达不再有散乱的阶段,因此不需要专注,也不需禅修,这就是 最后的“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则意指建立菩提心,亦即证悟之心。 咒到此就结束了。 我们接下来还有两座禅修要做,但在此之前,因为我们时间有限,所以就 不休息,而是让各位提问作为课休,或许提三个问题。这段期间内,需要去洗 手间的人可以去。我们无法问答所有的问题,请选择与《心经》有关的问题。 问:请问仁波切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答:我们正开始这么做。顺带一提,各位可以阅读最长篇幅的般若波罗蜜 多经,即《般若十万颂》,这是大家能找到的;还可以读两万颂,然后是八千 颂,接着就是我们念的这个只有一两页的《心经》,再来就是“嗒爹呀他, 嗡,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越来越短,越来越 小。而最甚深的就是:[仁波切默然片刻]……这个! 问:我有个朋友上礼拜自杀了,我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够关心他。他看 来很开朗,但现在我们知道他这几年有很大的压力、非常悲伤和抑郁。我知道 自己应该要知道生命无常,但是不知道要如何缓解自己的痛苦,还有如何能帮 助他? 答:亲手抄写《心经》五百遍,然后交给我。请不要把字写得太大,我的 存放地方有限。 问:我是修净土法门的,所以希望能去阿弥陀佛净土,但是我的习气很 重,就算持咒时,也压制不住内心的忧虑和贪念,而且即使我发心修持,却都 无法持久,所以不确定能否往生净土,请您告诉我怎么办? 答:要继续担忧自己无法坚持下去。这种担忧是无价之宝,担心自己没有 智慧是非常好的事,我会祈祷你将会对此非常担忧。而且我很高兴你在修净土 法门,我意识到净土法门是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基石之一,这个法门不应该销声 匿迹,应该保存、维持下去,净土阿弥陀经非常重要,请予以弘扬护持。只要 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存在,相信祂的悲心智慧,你就完全无需担忧自己是否无法 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这我可以跟你保证!当然,我的保证没有太大意义,但是 所有伟大上师都有做这样的保证。 问:请仁波切开示一些有关于睡眠的指导,因为我在有些书中读到,像是 顶果钦哲法王等伟大上师,他们晚上睡觉是不躺下来的。 答:我要告诉各位一个要点:当你就寝的时候,应该要想:“好,现在我 要醒来了。”这是你应该入睡的方式。而当隔天早上闹钟响的时候,这时你就 要想:“现在我要睡觉了。”并且看着彼此说:“这是我的梦啊!”你应该如 此作想。像我现在会想: “哇,多壮观,如海般的面孔在眼前。人们在笑,还 有人在我的左边提问题。”就像这样。 问:我是一个佛学的初学者,在这十年中我的生活很痛苦,父亲过世,母 亲刚得了癌症,我又和办公室同事有矛盾,我觉得忧郁无助。是不是我过去做 了很多错事?该如何做才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 答:我不知道你过去是不是有做错事,也许你过去做了很多好事,所以这 些痛苦全都在这一生一起过来,并且你又值遇佛法,可能你是非常幸运的!要 知道,有很多修行人会发愿投胎做受苦的乞丐,而不愿意做比尔·盖茨的宠物 狗,因为如果你过得非常快乐,就不会觉察到生命的真实状况。记得我们的大 老板释迦牟尼吗?他的修行之路是怎么开始的?是因为他看到了死亡、年老、 疾病的情形,于是忧心到完全无法入眠。我们这些佛陀的追随者相信,那一天 悉达多太子路过的时候,那个老人会恰巧同时走在那条街上,这真是我们的福 报。 所以若是你感到抑郁,有几件事情可做。你应该想:“愿一切有情众生的 抑郁都降临到我身上。”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想:“万一这成真了怎么办?” 如果你是菩萨,应该会喜不自胜;如果你是初学者,那么你取得所有众生痛苦 的机会非常渺茫。如果你的修行到达一定程度,能够实际把大家的痛苦都吸取 到自己身上来,那么你会充满喜悦地这么做,欢喜到像是在打麻将一样!所以 对你来说,应该要做的就是发愿:愿一切有情众生的抑郁都到我身上来。 另一个方法就是要这么思维:抑郁、佛以及你自己,把这三者一起放入搅 拌机里混合均匀。我是认真的,这是正经的,不是在开玩笑。 第三个方法就是在抑郁出现的时候,就用我之前告诉你的方法:只是观看 就好。记得吗?就是修观(毗婆舍那),就只是观看着。 这仅是总体而言的教示。就如同很难做一道菜是每个人都喜欢的,我不知 道你的抑郁是属于哪一种,所以很难给出一个建议是适合每一个人的,不过这 是一个概括性的建议。 你的问题是:我很忧郁,我应该做些什么呢?不幸地,我的回答是:当你 抑郁的时候,只要看着那个抑郁就好;不幸地,这就是我的回答。为什么我用 “不幸”一词呢?因为可能你会把我的回答听成是:为了要“去除”抑郁,我 应该做的就是知道这个抑郁。不要认为是那样。你永远都不应该把去除抑郁当 成是你的目标——当然我们知道邀请抑郁来临也不是你的目标,但是去除抑郁 也不是你的目标,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观看。所以当抑郁出现的时候,你要做的 就只是一直观看它,持续不断地看着它。如果抑郁没有消失,不要想说:“这 抑郁怎么还不消失?”不要思索,就只是观看。你的问题应该是:“我怎么没 有在观看?”你永远不应该想说“抑郁怎么没有消失?”你应该要想的是: “我应该观看,我应该观看,我应该观看……” 但我要警告你:当你抑郁并且观看抑郁的时候,抑郁会消失,而那是危险 的!因为你会开始为了去除抑郁而禅修。不要这么做。这就像是钓鱼和鱼饵, 抑郁消失就像是鱼饵,不要让自己因为这鱼饵而上钩了。如果抑郁消失了,要 想:“当然是会消失的。” 如果抑郁没有消失,要想:“没关系。”你唯一要 做的事情就只是观看。 今天我所讲的禅修技巧,其中有些非常精简,可说是针对今天的教学而量 身定制的。不过,我相信这些禅修技巧还是胜于安缦度假酒店的禅修,因为他 们的目的不是要解脱,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你放松。 所以我想要告诉各位的就是,这些禅修技巧其实和《心经》非常相关。当 然,请大家尽量阅读《心经》,朗诵、唱诵,怎么阅读都行。但是就像我说过 的,你也应该知道《心经》是如何在你痛苦的时候起到作用,这也是这个问题 的重点。所以我们要如何实修“色即是空”?我们如何对此禅修?我们又如何 禅修“空即是色”等等的呢?就某种程度而言,可以说我告诉各位的禅修技巧 就是你实修“色即是空……”等等的方式,因为我告诉各位的技巧是对治执着 的。我只告诉各位要观看,从来没说要评判,我从来没有叫各位要衡量什么, 也没有告诉各位要去感觉些什么,我也没有谈论能量、脉轮之类的东西,没 有,就只是观看。其实,理想上我应该使用“看见”一词,但要能够“看 见”,首先就必须去观看才行,对吗? 就此,我们再做一个简短的禅修,但这次要做一点分析性的禅修:这个能 知者、能知到底是谁?这个能听闻、能感觉的人是什么?是谁?或许更应该问 说“是什么”而不是“是谁”。暂且不管之前那些,先禅修:能知者是什么? 现在我们对此禅修几分钟。这次可以咳嗽,可以抓痒,都行,不过最好不 要太过频繁。 [禅修开始] 这个能知者是什么? 正在听到这一切的是谁? [禅修结束] 好,或许再回答几个问题。 问:如何让自己在有限的有生之年更快获得智慧? 答:你要想:有很多的日子、年月都已经过去了,很多的日落、很多的日 出、很多的春天、很多的冬天都已经过去了,自己剩下的时光可能已经不多 了。重复不断地如此思维。如同佛陀曾经开示过,对初学者来说,在各种心念 之中,最殊胜的就是念及无常。接着再花一些时间进行听闻和思维;怙主弥勒 也说听闻佛法极为重要。初学者不应让自己的感受对自己骤下批判,因为你的 感受会经常变来变去。应当听闻佛法,思维佛法,努力跟那些能为自己带来与 法有关的正面影响的人交往,并且无时不刻都发愿自己会花愈来愈多的时间修 持佛法,以至于在此生最后一个呼吸的时候,你所生起的最后一个念头会是佛 法僧三宝。 问:随着我越来越多修习佛法,我对工作失去热情,在这情况下如何运用 空性? 答:你问我的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发生在你 身上的是正确的事情。但是当然我们又是过去业力的副产品,若是我们只有一 张嘴和胃,没有肛门就好了,但是东西会不断流出,于是我们只好买新的东 西。单是要生存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就必须花非常多的钱,而护持佛法 修行人的资源又非常有限,所以大家为了谋生就必须做生意。因此我会建议 你,无论做什么,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利益众生——要想说这是为了利益众生。 例如假设你是在花旗银行工作,就要想说:因为这份工作,所以他们会付我一 些钱,这会为我带来修行的资粮,而我的修行是和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有关。如 果你能如此作想,就算你是在银行工作,这也能够成为一条法道。但最终你应 该生起出离心——生起出离心的情况就像是,若有人升你作花旗银行全球总经 理这个职位,你会毫不迟疑地说:“好,我接受这个职位。”而若是升迁你的 同一组织隔天就把你开除了,你也不会感到任何的不安。那才是真正的出离 心。 现在我要对《心经》教法做一个总结——只是扼要讲述而已;基本上,这 次授课就只是对《心经》的概述——五蕴全都是空性,空性即是五蕴;时间、 空间等等的,也全都是空性,都是幻象;你的投射并非其真实面貌。若是了解 这个实相的人,内心就不会有恐惧。譬如你很小的时候,假如玩具坏了,你就 会哭;等你长大成人之后,如果玩具坏了,你不会哭,因为你确知那不过是一 个玩具而已。同样的,世俗所看重的一切,例如名声、赞誉、批评、受人注 意、被人忽略、快乐、得、失等等,这些全都如同玩具一般;当我们藉由智 慧、悲心而获得成熟之后,这些全都如同一个玩具。但在你能实际证得它们是 玩具之前,这些东西还是能对你起到影响,还是能诱捕你落入陷阱之中。以此 方式,要努力尝试明白《心经》的要义。 在午休之前,我有讲到要瓦解禅定。这是根据《心经》最末所言: “无 道,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没有道,没有智慧,没有可得的,也没有不 得的——没有什么是可得的,也没有什么是自己未得到的。 禅修是一个工具,是一个技巧;禅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你乘船抵 达对岸之后,就必须抛弃那艘船,才能真正踏上彼岸,所以你必须学习瓦解禅 定。要怎么做呢?难道我是在说你在禅修的时候把手机打开,以此来瓦解禅定 吗?不是这样的。我相信那种瓦解你无论如何都会做的。我现在讲的是座下修 行:就如同在座上禅修的时候应当觉知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在你的日常生活当 中也要觉知自己的一言一行。然而这相当困难,因为现在我们的禅修与不禅修 之间有一条鸿沟。应该要训练自己不是只有在某个特定地点才修行,要训练自 己无论是在火车上、在巴士上、在人群中、在静处,都能具有觉知;训练自己 在激烈争辩的过程中具有觉知;最重要的就是时时刻刻都能忆持菩提心。其实 我们讨论到的这些毗婆舍那即是胜义菩提心,但是在相对层面上,能生起世俗 菩提心也会很好。这世俗菩提心基本上就是发愿:“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所以我会存在,我会修持佛法,我会做这种种的事情。” 在《心经》的最末,佛出三摩地,赞许舍利弗和观自在菩萨之间的讨论, 这本身就是非常深奥的象征,因为实相是无法被传授的,即使是佛也无法传 授,但是又必须要解说给那些尚未明白实相的人,所以这些讨论是发生在两位 弟子之间,人、天人、阿修罗、龙等所有众生皆对此感到欢喜。 对于《心经》以及试图含括于内的实修指导,这次的概述到此就讲完了。 若想真正探究《心经》与了解般若波罗蜜多,有非常多的教文可以研习。若想 阅读具有相同意涵的其他佛经,也可以阅读《金刚经》、《维摩诘经》等佛 经。 《维摩诘经》也是一部解说空性的重要佛经,而且阐释得极好,其偈颂是 无价珍宝。例如,我想这偈是在里面的,偈曰:“干涸的土地绝对生不出莲 花,莲花只会生长在有泥有水的地方。”类似的,菩提心只会来自情绪烦恼之 中,而这我们可多了,所以我们应该感到非常高兴,高兴自己不是麻木的,亦 即自己不是干枯的,而是具有着莫大的潜能。这是一部非常高深的经典,是了 义的究竟教法。 同样的,佛在这部经里也不是亲自传法。这部经是关于一位叫作维摩诘的 人,他生了一场病,于是佛陀派遣众弟子们前去探望维摩诘,询问他的状况、 需不需要帮忙之类的,而每一位弟子都拒绝前往,全都有各自的理由。举例来 说,我想是阿难尊者,阿难拒绝去探视这名叫作维摩诘的人,于是佛问:“为 什么呢?”阿难就说:“那个人实在是个自以为聪明的……”佛问阿难发生了 什么事情?阿难说有一次佛陀生病的时候,他去取一些水或药之类的,途中撞 见了这位维摩诘,维摩诘就问他说你在做什么?阿难回答说佛的身体不适,所 以来这里拿药之类的。维摩诘就说:“天哪,你真是错得离谱,佛陀怎么会生 病呢?他已经证悟了。”极尽讽刺之能事。听他这么一讲,阿难对于自己竟然 会有佛陀生病的这个想法,觉得很难过,正打算放弃要回去的时候,维摩诘却 又突然讲了完全相反的话,他说:“不,不!你应该要把药拿去。不是因为佛 有此需要,而是因为你能由此积聚福德资粮。”这些都是非常高深的大乘经 典,各位应该要去阅读。 此外还有很多论典,像是龙树、月称的著作,非常的多。还有弥勒的论著 ——你们中国人可能对于弥勒、无着的著作比较熟悉。 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讨论如此深奥的课题。我相信自己必然讲了很多错 误的话,为此,我向一切圣众忏悔。我相信我们探讨这个课题必然产生了一些 福德,以此福德回向给所有的菩萨——无论这些菩萨身在何处,可能有些是加 油站的员工,有些是出家人,有些是妓女——愿一切菩萨都能长久住世,愿他 们的心愿都能圆满实现,也回向希望更多人会对探讨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课题产 生兴趣。 现场口译:杨忆祖;编辑校译:西游译文, 2015 年 12 月。

心経:[第二讲]

[第二讲] 如前所说,打坐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有很多的情绪烦恼,有很多无法控 制的情绪。情绪之所以不受控制,是因为我们自己令情绪变得不可控制,而不 是因为情绪在本质上无法被控制,是我们让情绪变得不受控制——我们没有让 这一连串的情绪锁链脱离轨道,我们没有让情绪停顿中断,情绪一个接着一个 出现,而我们就是没有让这些情绪暂停一下,于是情绪便像滚雪球一般,变成 巨大到超出我们的控制。所以,让我们稍微中断这个情绪烦恼的机器。刚刚讲 的跟《心经》非常相关,因为情绪就是概念想法的副产品。所以,让我们中止 这些情绪,让我们学习不时地令这些情绪脱离原本的轨道,难以为继。 先前我们通过“只是坐着”这个技巧来制造这种脱轨,这次我们来试另一 个方法:我们还是坐着,但是要觉知自己身体的存在状况——这并不是指你应 该思维“我是不是需要做一点整形美容?”之类的,我说的是,就只是觉知有 一个鼻子在自己上唇的上方,然后再注意到身体这一边悬挂着所谓的“手”, 然后还有指甲,我们也有手指……就只是观看身体的存在状况。像是我们有眼 睛,只要意识到这眼睛就好。 就只是这样,别的都不用做,不要做其他奇奇怪怪的复杂观想。每当你的 心游荡到外面某处的时候,像是你想到午休时要去哪里吃饭,或是想起自己忘 了做某些事情,或是你因为这个房间的温度而分心,或是你前面有人不停地来 回走动,或是坐在你前面的人一直动来动去的,只要你一意识到这些想法,就 回来观看身体的存在。 好,我们现在开始。 [禅坐] 我知道在座很多人会想要弄清楚这类细节,像是:应该早上修还是晚上 修?应该张开眼睛还是闭上眼睛?诸如此类的。这些都不那么重要。之前我们 做的第一座“只是坐着”,请不要把它搞复杂了,坐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单纯。 “只是坐着”具有极大的利益,因为这已经限制住你,让你免于各式各样的粗 重散乱——当你只是坐着的时候,你就不会浏览脸书,你不会发短讯,也不会 屈服于某些娱乐活动。这么坐着,虽然可以短到只有五分钟,但是在这期间 内,你却是面对面地与孤独、无聊直接相处。而在第二座的时候,我们开始修 持非常基础的“观”(毘婆舍那)。 在稍早之前谈到的那个会议中,舍利弗提了一个问题,因为舍利弗知道, 非常重要的是要能够安住于具持、行持智慧之中,或说是安住于生活在智慧之 中。换句话说,般若波罗蜜多很重要。所以他就询问观自在菩萨要怎么做、要 如何才能达到住于其中,因为他能见到观自在菩萨正安住于那般若波罗蜜多之 中。如同我们所不断强调的:在大乘佛经之中,般若波罗蜜多是最为重要的。 之前我也说过,这能断除一切的苦因;并且其中还包含了如“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教法。如果有人突然捏了你女朋友的屁股,会 有什么情形发生?你就只是念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那可没有帮助, 至少在现阶段是没有帮助的。或者更糟的状况是,你中了乐透,你中了 10 亿奖 金的乐透,这时要你来念诵“乐透即是空,空即是乐透……”,会有点困难。 所以,很难在面临失败的时候运用智慧,而在获得成功的时候,更是难上 加难。而且,运用智慧不一定就是坐在一个禅修坐垫上这么静坐着,你应该在 任何时间都能运用智慧,无论是在酒吧里、在庙里、在一个美丽的瀑布前、在 唠叨不休的丈夫或妻子面前,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是什么状况,你都应该要能 够运用智慧。我们所做的些许禅坐,基本上就是在把剑磨利,然后在重要的时 候,你就必须使用宝剑。若是需要用剑的情况发生时,你却还在磨剑,那就是 所谓的见地和行持这两者分离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和方便这两者分离了。 舍利弗对观自在菩萨发问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观自在菩萨不是一直坐在坐 垫上,祂是这个世界上最忙碌的一位,祂恰恰无处不在。例如在印度,祂是湿 婆——爱欲之王;在斯里兰卡等地,祂是这位手持一朵莲花,相貌非常俊美的 男孩;而在中国,显然祂甚至是个女的!所以祂是这个地球上最忙碌的一位。 然而就连一刹那间,祂也从未离开过智慧。所以舍利弗就问:“您是如何做到 的呢?”当然,舍利弗是受到了什么也没做的佛陀之加持所驱使。接着,同样 也是受到佛陀加持的观自在菩萨回答了舍利弗的问题,于是我们就有了现在这 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当然,我在这里不打算逐字讲解;如同我一直在说 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是非常广大的课题,几个小时是说不完的。 换个方式说,舍利弗是在问观自在菩萨:“我们这个世界到处有这么多的 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这就是他在说的。 观自在菩萨在回答的时候,没有使用生物学、生态学、全球暖化、环保燃 料、经济策略等方面的回答,而是说:“要知道你自己的五蕴。”这就是祂的 回答。这是非常深奥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柏拉图无法回答,乔治·华盛顿 无法回答,华伦·巴菲特无法回答。如何解决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问题?要看着 自己的五蕴,要知道自己的五蕴——而且祂的意思是要真正地明白,不只是晓 得假想出来的五蕴,而是要真正通晓五蕴的一切。 为了让大家明白这段对话是多么珍贵,我需要扼要讲解一些东西,这样大 家才能领会并欣赏观自在菩萨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有一个机器称作“轮 回”,机器是这样旋转着——暂且说是顺时针方向转,其实无所谓,逆时针旋 转也可以,不过我们暂且说是顺时针旋转。当它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时候,就称 作“轮回”;如果你把这机器用逆时针方向旋转,就称作“涅槃”。这个机器 是由很多的螺帽、螺栓等各种东西所组成,有很多的零件。不过在这些零件里 头,有三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零件,称作: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单是名 相不会对各位有帮助,所以我需要跟各位解释这些。 这第一个零件就是,当你最初看向某个东西的时候,例如说是港湾的景 色,或是一个皮包或手表——不只是看,还有听,假设你在听贝多芬的音乐, 或者你听到某人在打鼾,听什么都无所谓;还有味觉,你吃一个冰淇淋、芥末 或四川菜,不管是什么都可以,那不重要;甚至嗅觉,譬如喜马拉雅山的燃香 或是袜子、台湾臭豆腐之类的,是什么都没关系;还有触觉,有一只非常温柔 的手在触摸你,这让你觉得有一点紧张,或是被某人抽打,于是感到兴奋—— 这都无所谓,你知道自己跟这个世界有着个人独特的交流方式。此刻,在座很 多人正在听我讲话。 所以,首先发生的,就是我们跟这个世界交流、互相作用。我们一跟世界 产生交流的时候,就会因为各种标签,还有自己个性所具有的一些东西,而变 得分心散乱。换句话说,你从来没有看到真实的对境。例如当我看着自己手表 的时候,我就因为这只手表的样子而散乱了,我看到它有个皮的表带——这是 我自己的品位,可能因为我在英国待过一阵子,所以我比较喜欢皮带,而不是 那些体积庞大、像是金链的表带,我觉得那非常俗气。我喜欢这种古典高雅、 皮制的款式,而且我喜欢这种不是太厚的形状。这只表的品牌我不太确定,这 不是我想吹嘘的东西,这牌子叫“彩虹”。基本上,我是受到这个东西的吸 引,我只看到我想要看到的——英国的,古典高雅的,薄薄的——而没有看到 里面那些怪模怪样的机械在上上下下运转之类的,我没有看到那些,我没有看 到它无常的那一面。不仅如此,当我看着自己朋友的时候,所谓真正的朋友、 好朋友,我会把这人看作是我可以忽略的人——这就是好朋友的用处,是你能 够视为理所当然的人。如果我的好朋友因为我没有打电话联系而感到不悦,我 会非常惊讶,“我以为你是我的好朋友啊!竟然这样你都会不高兴?” 所以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有一套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我忽略其 他的一切,就只看到自己的投射。而有某些特定事物会让人感到非常兴奋,例 如我遇过只要看到很有异国风情的裤袜就会觉得兴奋的人,我也听说有些人会 因为自行车轮胎而觉得兴奋。所以,你会有某种投射,并且认为这个自己投射 出来的东西是真实的,这就是那个机器里的第一个重要零件。还记得吗?我是 在讲轮回,我在解释轮回这个机器有三个非常重要的零件。 接下来的零件比较容易。第二个零件就是:以那个投射和信以为真作为基 础,由而产生的活动或交互作用——我们称之为“业”。第一个是无明;第二 个是“业”或“行”,基本上就是基于那个投射而从事的行为,像是购买裤 袜、寄送给其他人、在自己脖子上磨蹭,或是去看摩托车赛,因为在赛场会看 到很多轮胎,于是你获得无穷的大乐。这称作“业”、行为,这就是轮回机器 的第二个重要零件。 下一个用传统的措辞来说就是“生杂染”(生起之染垢),就是“生”, 它会产生“果”、结果——基本上就是某种影响或效果,结果就是变得情绪高 昂或变得悲伤、生气,然后就导致杀生、偷盗、欺骗等各种事情,就是起了反 应。 所以第一个就是,你认为你的所见所闻、你自己投射出来的一切是真实 的;第二个就是基于第一个信执,进而做出一些行为;接着这些行为引发出反 应、结果。这时,反应会造成更多的确认和更多的投射,这些投射又令你更加 认定自己的这些投射是真实的,于是这个机器就开始转动——之前说是顺时针 转动。它就是这么开始转动的,然后一直转呀转的,不停转动,转到我们不知 道这个转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变成了非常规律地运转。 而当这个机器在运转的时候,如果从里头拿掉一根钉子,机器就会有些奇怪的 反应,会导致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尝试把一些螺钉、螺帽或 随便什么零件拿出来,我们要扰乱这个运转。 我们如何进行扰乱?这一次,还是请大家禅坐。这一次,只要观看感受即 可。你有很多的感受——感到无聊、饥饿、寒冷、焦虑、不安,不只这些,甚 至还有身体上的感受,像是你的眼睑在你每次眨眼、眼睛闭合的时候都会有感 觉,但你总是忽略这个感受,还有你所穿着的衣服落在皮肤上的柔软感觉、你 耳环的重量、这个地板的坚硬感觉——不管有什么感受,选择一个感受,观看 这个感受。现在请观照感受。 [禅坐] 我要说的是,对于舍利弗的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观自在菩萨回 答说:“你必须知道五蕴。”观自在菩萨没有说要去做一些其他事情,像是 “你应该实践社会主义”、“你应该鼓吹民主”、“你应该改用其他种类的引 擎燃料”或是“你应该去种树。”他没有做这样的回复,而是给了很简单的回 答:“要知道五蕴。”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个回答,我要讲一下为何观世音菩 萨会给出这样的回复。因为如果不知道五蕴,那么轮回这台机器就会运作得非 常顺畅,变成维修良好、非常有条理的机器,由于它的运转如此顺畅,于是你 就会深陷其中。所以,要知道五蕴。 要如何才能知道这五蕴呢?生物学、物理学等等的学问都没有直击要点: 五蕴与我们所认为的不同。在这五蕴之中,观自在菩萨选择对色蕴进行最多的 阐述,因为色蕴可能是最显而易见、最粗重的蕴,所以接着我们要开始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在座有许多人并不熟悉佛法,第一类的这句“色即是空”可能就已经把你 搞晕了——“无鼻、无耳、无舌,这是什么意思?它们就在这里啊!我有眼 睛,我有鼻子,全部都有啊!无鼻到底是指什么?”当然,五蕴都很难理解, 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从第一个“色即是空” 开始,就已经非常难以理解了。 而对于那些学习佛法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人来说,他们对这句“色即是空”能有 某些理解——只是“某些”理解而已,而且是智识上的理解——但是对于“空 即是色”这一句,就毫无头绪了。接下来的两句甚至更难理解,“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更是完全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但是无论如何,各位绝对要特别记 下这一点:佛陀并没有只说“色即是空”这一句之后就完事了,他还继续开示 了另外三个类别的教法;这一点非常重要。 要亲证空性,唯有通过自己实修才能直接体证;然而在智识上,我们能够 加以讨论,并且举一些不那么好、但还可以的譬喻,我在这里选用“镜子和镜 像” 这个譬喻来讲解。各位的浴室里一定有镜子,对吗?你认为自己的脸此时 此刻有出现在那面镜子里吗?假如有的话,会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不是吗?一 定是别人的脸,不可能是你的脸。但是当你在刷牙、刮胡子的时候,只要一看 向镜子,就会见到自己的脸在镜中。那个镜中的脸真实存在吗?不,当然不 是,否则只要刷镜中那位的牙、刮他的胡子就够了,不是吗?那个镜像并不存 在,这就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我已经解释过了。是怎么解释的呢?我刚才不是问过: “你认为自己的脸现在有出现在家中镜子里吗?”答案是“不!”只有因缘具 足的时候,你的脸才会出现在镜中,像是有镜子、没有东西挡住镜子、你的脸 这些因缘,最重要的是你在看——如果你没有看向镜子,那么谁知道呢?或许 那么镜子里就没有你的脸。而当你在看的时候,镜中就有你的脸,所以这就是 “空即是色”。 虽然镜像并非真实存在,却会出现,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出现了。不是 镜像在你的脸之前先出现了,也不是脸在镜像之前出现,两者是同时出现的。 而且,镜中之脸并非实存,以及镜中存在着你的脸的映像,这两者是同时发生 的,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或许对于这个譬喻,你能够稍微理解,但若要实际运用在这个世界里,却 非常困难。而对于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来说,一切事物都跟你脸在镜中的这个 映像一般,没有区别。你的得失、你的价值观、你的亲友、你的敌人,这一切 都是空,空即是这一切,这一切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这一切。虽然连在智识上 这都有点难以理解,但是只要稍加认真研读,至少将来能够获得智识上的理 解。然而,要获得实修方面的理解却极为困难,要实际证得并行持也极为困 难!这是因为我们的习气,我们有着接受和拒绝接受的习气,像是“不可能! 我的儿子绝对不是同性恋!”诸如此类的,我们具有这种取舍的习气。 “接受”这个习气就有点像是一神论者相信有个唯一或究竟的解决之道。 如果有人说,九龙是上下颠倒、反转过来的,我们现在很难接受这个说法,我 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科学上是不可能的,不是吗?如果有人说九龙是倒过 来的,却还是照常运转,出租车依然在行驶,大家依然在购物,不过一切都是 头下脚上的,你怎么可能相信?你不会相信,会认为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所以我们具有这种取舍的习气。 而且不只这个习气,我们还有很多很多别的习气。现在讲几个其他的习 气,根据的是怙主弥勒的教言。我们有像是林鼠的那种收集东西的习气,从邮 票、鞋子、雨伞到外套,什么都收集,从好的菩提子念珠到寺庙都有人收集。 我认识一个人,他好像有约五十串念珠,看起来都是新的,这就有点令人难过 了,因为如果是新的,就表示没有被盘磨过,代表他没有在修诵,如果有在念 修,念珠就应该是盘磨光亮的。所以我们具有这种收集东西的习气,有人收集 汽车,有人收集丈夫或妻子,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人收集——我就有极大的收 集习气。这会造成什么结果?结果就是布施的对立面,会阻碍布施,因为心思 在收集东西上,于是慷慨的程度就会下降,尤其对于有一点年份的古董收藏 品,布施程度就更低了——不过可能大家不会收藏比较有年份的伴侣就是了。 这种收集的习气就是我们所具有的习气之一。 接着,我们还有这样的习气:我们喜欢偷偷地做不规矩的事情,我们喜欢 秘密地做不道德的事情。假设不道德的行为不再是秘密,几乎就不算是不道德 了。像是印度,这是教导我们智慧、慈悲、道德戒律之处,却也是强奸案件最 多的地方;像在中国,儒家道德观虽然被广泛谈论、阅读、传讲,但却人人都 在忙着搞关系——就是必须依靠结识特定人士才能搞定事情之类的;我们热爱 做这类事情,我们喜爱结交权贵。 我们也喜欢做具有攻击性的人;虽然我们可能会假装自己是温和的人,假 装自己不喜欢好斗嗔怒的行为,但实际上却喜爱这样。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只 要去读读任何一本管理课程方面的畅销书就知道了,那些全都和攻击、嗔怒有 关。例如“执行”之类的词语,就是攻击、侵略,还有“高效率”。我们内心 深处具有一种喜爱暴力的习气。 还有,虽然我们经常在讲“请保重、小心照顾自己”,但实际上没有人想 要小心谨慎,没有人喜欢做小心谨慎的人。我们喜欢狂野不拘、肆无忌惮,我 们热爱给自己找麻烦。 下一个习气是,虽然我们嘴边经常挂着“个人权利”,口口声声讲着“我 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但骨子里却非常喜爱受人奴役。在寻求一段感情关系 的时候,因为我们内心渴望受到独裁者的统治,因此大家都喜爱能有一个自己 的金正恩在身旁。 最后要讲的一个习气就是,我们热爱具持错误的见解(邪见),这就是我 们不喜好真理的原因。如果我说“从现在起,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走下坡路”, 各位会做何感想?你们全都会遭遇很多问题,我也会有很多的问题。当然,我 们大家都会死,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只如此,而且你所规划的很多事 情都会行不通,就算你所希求的事情里有一两件成功了,其实并不是因为你的 努力,也不是因为你的聪明才智,这不过是因为你的福报之类的。我知道,各 位能够去做整形手术,但即使如此,在你周游世界的时候,内心必然明白自己 是动过手术的人,那可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每次微笑的时候,总是必须小 心翼翼的,因为有可能会被人看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不喜欢真理,我们 喜欢虚假的事物。从无始以来,都是如此。像是过去的帝王都喜爱听到别人说 “愿陛下万岁、万万岁”,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上了一万岁。 这些就是我们的习气。因为这些习气,所以虽然各位可能在智识上能稍微 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但要能够令这进入内 心、成为习性、实际行持,却不那么容易。 顺带一提,这次开示是出自一些人的不断请求,由于通知的时间相当仓 促,因此条件有限,我们必须很快结束授课。因为时间不多,所以午休时间只 有一个小时。 午休之后,我们还会做一些禅坐,并且介绍一些其他的禅坐方法。然后我 还想谈谈如何瓦解禅修——当然,能够禅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你必须 学会瓦解禅修。我不是叫大家不要修,而是要让禅修瓦解掉,这很重要。

宗蕯欽切仁波切:心経(第一講)

宗蕯欽切仁波切:心経


[第一讲] 这是一个在科技方面世界具有长足进步的时代,我们能够在几个小时之内 就到达从前无法前往的地方,这是十年前所无法做到的。我们的医疗体系应该 也有所进步。我们的通讯系统进步到大家都变得难以想象的忙碌。我们成为所 谓的“高效率”,因此也变得压力颇大。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浊世,甚至像 尊敬长者、珍惜家庭等这些世俗的人类价值观也在衰退。这是一个人们不会确 实思维超越眼前所见事物表象以外意义的时代。我们甚至不想想自己的子孙后 代五十年后会吃些什么,就更别提要思索自己下一辈子会发生些什么了。 虽然是在这个浊世,但是能见到各位星期天一大早就来听闻这个讲座,让 我感到非常受到鼓舞。从世俗观点看来,可能再也找不到比今天更加枯燥无聊 的主题了。从世俗观点看来,这或许也是最不能让各位赚钱的主题。我应当把 各位能够前来,当成是大家本具之佛在踢蹬、在提醒我们自己的征兆。我们会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觉得别扭和不满足,这是佛的加持,也是自己福德的一 种示现——会有热忱前来听闻佛陀的教言,这就是你自己的福报。 当然,我可能是最不够资格跟各位分享这个教法的人。首先,这是一部佛 经,意即这是佛陀的法语,而佛陀的话语只能由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诠释。初 地菩萨是非同小可的,初地菩萨能在一刹那间思维十万种不同事物,刹那间回 答十万个不同的问题,刹那间面见十万尊佛,刹那间以十万种不同教法教导十 万种不同根器的众生,唯有这样的菩萨才能诠释佛陀的教言。我偶尔可能具有 的唯一可供赞赏之功德,就是对佛具有一些虔心,所以我绝对不是能够阐释佛 经的人。 此外,这也是大乘的心髓教法,称作“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不 是我们能用自己贫乏的分析工具、概念思维来领会的教法。对于理解这类的高 深教法, 我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都极为不足,非常薄弱。尽管如此,本着 试图与佛语结缘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开始探索这部不可思议、博大精深的般若 波罗蜜多法教。 首先,我应当调整自己传达这些佛语的发心。我跟大家分享这个教法,不 是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也不只是为了履行我的教师工作,而是为了利益各位 和一切有情众生。接下来我应该召请所有希望听闻佛语的众生都来到这里,像 是天人、鬼灵、饿鬼、阿修罗、龙族等。 其次,在座依止佛陀教法的人,请调整自己的发心。接下来几个小时大家 坐在这里听讲的目的,是为了跟自己内心世界的智慧慈悲做交流沟通。我知道 在座很多人是出于好奇心而来到这里,并不一定真的在依止佛法,但也非常欢 迎你们在此观察这个活动,我希望至少你们可以因此获得一些讯息。 由于我们不只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探索这个教法,也会通过简单的禅坐来 尝试了解这般若的义理,所以在开始听闻、开始讨论这个教法之前,我们先从 一座简单的禅坐开始。 在此请各位了解,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坐着;不要祈祷,不要观 想,不要持诵。我们应该学习什么都不做的艺术。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事情,如 果做些事情真能带来一些利益,那么我们应该已经有很大成就了。所以我们一 开始什么也不做,就只是坐着。坐的时候建议大家要坐直,我鼓励大家坐直。 而你的心可以跑掉,远到莫斯科或是近在香港都可以,你怎么做都行,我并没 有要求大家特别想些什么。好,现在开始。 [静坐] 我会尽己所能地跟大家解释“只是坐着”的益处。首先,身为人类的我 们,有一件事是我们做得不够的,就是思维。我们的确有做思维,但是思维的 对象都是外在事物。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只是坐着并限制自己维持这个坐姿, 这非常难以忍受,因为我们人类有很多不喜欢的事,其中两样我们特别不喜欢 的,就是无聊和寂寞,而无聊、寂寞这两者又彼此相互关联。 基本上,这无聊和寂寞起自于根本的不安全感。这里说的不是那种粗重的 不安全感,譬如“股市会崩盘吗?”“我头上会不会长出一个肿瘤?”之类 的。当然也有很多那一类的不安全感,不过我在这里说的是“自我到底是否存 在”这种最根本的不安全感。“是我坐在这里吗?”“坐在这里的是谁?” “我真的是她的儿子吗?”“我是她的男朋友?她的先生?我是她的翻译员 吗?”“对他来说,我是什么人?”“对他们来说,我有任何意义吗?”“对 他来说,我算是什么呢?”我们是如此的缺乏安全感,以至于最后甚至试图用 剃刀来割自己或掐捏自己,问说:“这是谁?是谁在感受?”我们对于自己是 否存在,有着根本的不安全感。 当然,这种根本的不安全感并不总是在表面上显现,表面上我们已经对这 种不安全感变得麻木、没有感觉,但这不表示这种根本的不安全感已经消失, 实际上它一直存在着,是所有不安全感之王。我们持有各式各样的工作、学 位、地位、朋友、家人来麻痹自己这种根本的不安全感,帮助我们暂时感觉自 己存在着。我们会做一些事情,像是我们吃东西——而且是吃很多的东西,因 为这样有助我们对这种根本的不安全感感到麻木。像是芥末酱这类的食物,帮 助大极了!还有购物,我们购物是因为这让我们“感觉良好”——世俗上是称 作“感觉良好”,但其实这是在确认自己的存在感。还有性爱,我们有各种不 同体位的性爱,不只体位,还借助各种不同的小工具来进行。我们也加入一些 俱乐部,从中国会、印度会到英国会,不管什么会都一样,俱乐部那些不能穿 球鞋或牛仔裤之类的规定,对我们有所帮助。还有像是金卡、白金卡会员之类 的事情也是如此。 但是这些事物都只能麻痹我们的警觉性和意识。我想这有点像是“必理 通”止痛药,我听说必理通是麻痹我们的大脑,使我们不觉得头痛,但实际上 头痛还是存在着!而由于这种根本的不安全感一直都存在着,所以必然会在某 个时间或状况下,再次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在早餐时你心情很好,但到了午餐 时心情就变得极差。而让你心情变坏的原因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个让你反 感的原因可能到了明天却会让你感到兴趣盎然。 为什么我们无法去除这种根本的不安全感?因为我们思维得不够。我们对 于学习爱上孤独和无聊不感兴趣——在书店的自我成长书区里,找不到关于 “如何爱上无聊和孤独”的书。我们孤独吗?是,我们都是孤独的,而且你也 一直都会是孤独的——我必须告诉各位这一点——因为没有“分享”这回事。 像我右方这盆极为美丽的插花,我们全都能假装我看到的你也看到了,但这只 是一种假装,就好像我们能作为情人一起去京都,并宣称如何一起在樱花下享 受、共度了美好时光,但那其实不是真正的共享,因为我永远无法看见你所看 见的,永远看不到!你的观点不会是我的观点,而且你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 总之,再回到《心经》,因为我有点扯远了。大家可能会好奇,在今天这 个世界里,《心经》有什么实质意义呢?正如《心经》结尾处所述: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这非常相关,对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非常 具有实质意义。我们说的不是像世界和平、和谐等这类抽象事物,《心经》甚 至对你如何购物都会有所助益!我是认真的。《心经》能够帮助你购物,并且 不会有购物后的抑郁症,而且还能享受购物的当下时光。《心经》能够有助你 抚养小孩——你所抚养的孩子,他们要面对的世界跟我们所面对的截然不同, 而我们现有的学校教育和洗脑系统可能全都过期五十年了。不要说五十年之后 如何,我们甚至连明天会发生什么都不知道!《心经》可以帮助我们珍惜亲友 关系。这里讲的并非指《心经》具有某种特异超能力来帮助大家教养小孩、疗 愈伤口或解决你的各类问题,我在讲的不只是这个层面。 “曼怛罗” (梵文 mantra,即:真言、咒),用非常世俗的词汇来说, 就像是一个咒语;念诵某些特定的字音,念上几十万遍,于是具有某种力量,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曼怛罗”或“陀罗尼”。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殊胜真 言的精髓;可以说,没有胜过般若波罗蜜多的咒。 就字面意义而言,“曼怛罗”含有“保护”的意思——保护大家免于各种 病苦或问题。如果你问:般若波罗蜜多是如何保护大家免于这些呢?因为所有 的问题都起自于概念以及对概念的执着。一开始你有个念头,例如说是一个葡 萄柚或柳橙,同时因为缺乏觉知,所以我们无法看到柳橙或葡萄柚的整体性。 当然我们看见它的颜色是橙色,看见果皮、里面的籽,甚至可能品尝等等的, 当然可以看见那些,但是当我们看着一个柳橙时,有没有看见它无常的那一 面?我们是否看见它缘起的层面?我们是否知道这“柳橙”是一个概念化的结 果?所以,关于柳橙的这些更深层、更深奥的方面,我们没有见到,于是我们 固执于柳橙这个想法,并且被是哪一种柳橙——亚洲的还是欧洲的、好的或坏 的,好吃或不好吃等等的概念或想法给冲昏了头。 类似的,我们一直都具有各式各样的概念和想法。就连此时此刻坐在这 里,你一定也有些想法,像是“坐在前面的这个人怎么长得这么高?”或是 “坐在旁边的这个人好像早上忘记刷牙。”或是“这个房间里可能有某种通过 空气传染的疾病,我是不是应该戴个口罩?但这样做很不礼貌,别人反而会以 为我在生病,但我又不想让别人以为我有病……”诸如此类的概念和想法延烧 开来,充满整个宇宙,延伸到政治、经济体系、科学、技术,这些全都是概念 和执着于概念所衍生出的副产品。而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加美好,人们还是不断 死去,人们依然生病,人们比从前更加感到无聊寂寞。至少三十年前,要感到 无聊还需要一点时间,而现在却是瞬间就能感到无聊寂寞。因此,我们必须保 护自己远离这些概念,并且保护自己远离这些对概念的执着,而般若波罗蜜多 恰恰是最好的咒,或说是最佳的保护、最胜的真言。 简单地跟各位讲讲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记述:《心经》的内容是 一个结果。因为在座很多人是商务人士、自己经营生意或开公司等等的,所以 可能比较熟悉这样的语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基本上是一份会议记录,像 是里约峰会、G7 峰会、南方峰会诸如此类的,这也是一个高峰会议。如同联合 国的各种峰会一般,心经峰会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唯一不同之处在于,这个峰 会的目标是要解决一切众生的问题,而不只是人类的问题。从历史上来说,这 个峰会的召开地点是王舍城,现在也称作灵鹫山。参加峰会的都是非常杰出的 人士——就像现在德国总理、英国首相、美国总统、中国总理参加东京峰会之 类的,在那山峰上聚会的也是些重要人士。通常高峰会议都有一个主讲者,对 吗?会有一位坐在当中的主席。当然,我们有释迦牟尼佛作为没有讲话的主讲 者——佛陀此时正入于所谓的遍照三摩地中。单是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就是一 大学习:伟大的领袖应该从不发言!他们只需在未来说“很好”(善哉)即 可。 但是伟大的领袖必须学会如何引发对话,而这正是当时所发生的事情:佛 陀以其加持和悲心使得舍利弗生起求知的好奇心。 如前所说,这个峰会的参与者全都极为卓绝不凡——我们说的可是像观世 音菩萨、舍利弗和非常非常多的大菩萨和阿罗汉,我们说的是众多的伟大圣 者,而不是一些缺乏安全感、无法跳出自己有限思维范畴的众生。那么会议的 议程是什么?像之前说过的,是为了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的外、 内、密痛苦,而不仅仅是要明白造成生态恶化、社会动荡的原因,也不单是要 明白国家、家庭或朋友之间起冲突的原因,也不是讨论教育问题;这些圣者讨 论的不只是未来,也包含过去和现在。如何着手处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 问题,就是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 此次会议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乘佛教,日后有很多来自日本、韩国、 西藏、中国的伟大众生,他们忍受艰辛万苦并经历危险的旅途,前来学习峰会 当天所讨论的内容。 和许多其他会议的会议纪录不同,这个会议的决议直截了当、简明扼要, 全都包含在这部《心经》之中。问题在哪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的痛 苦?就是我执。这就是为何大家会听到像是“无眼耳鼻舌……”等等的语句。 但是就实修层面而言,如果愿意,这里甚至有一个咒可供持诵,作为一种 提醒: “嗒爹呀他(即说咒曰),嗡,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tadyathā oṃ gate gate pāragate pārasaṃgate bodhi svāhā 非常简略地翻译,“嗒爹呀他”就是“如此”或“就像这样”,有点像是 就此开始了,于是说“就像这样:…… ”而“嗒爹呀他、嗡”的这个“嗡” 字,在称作梵文的印度语言里是一个表示吉祥的字;显然,凡是有关去除痛苦 的讨论都是吉祥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这四句,非常粗 略地翻译就是“已经去了”的四个阶段——不只是“去”,而是“已经去 了”,用的是过去式。对于在座许多对大乘教法不熟悉的人来说,这些术语可 能有些艰涩,但在这里要稍微忍耐一下。第一个“揭谛”是“已经去了”,问 题在于:是从哪里去了哪里呢?为了便于理解,可以说是“从哪里去哪里”, 就像是“从港岛去九龙”这样的“去”。第一个“揭谛” 讲的是:从世俗去神 圣。 我们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世俗世界里;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会永远活着 ——记得吗?我总是说,我们购物时就好像自己会活上一千年一样。我们大部 分人跟人道别时会说“再见”、“后会有期”,如同这一定会发生似的。我们 大部分人对人说“我爱你”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你也爱我吗?”所以我们是 活在这样的俗世之中。就像草叶上的一滴露珠只是勉强悬挂在叶片上,随时可 能落下,那些时尚、服装、食物、餐厅等等,全都只是勉强悬挂着,稍纵即 逝。 对于所谓的家庭,我们并不明白家庭就像旅舍的一个房间,人们登记入 住、退房,又再次入住……。我们许多人的祖父母已经退房了;当我们的孙子 孙女结婚或意外怀孕时,我们也不知道谁会搬进来住。 不仅如此,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能入住,例如你的想法——你今年想的事 情,可能明年就不这么想了;你今年喜欢的事物,可能明年就不喜欢了。一切 都是如此,它们来来去去,我们却认为它们是坚实存在的——我们不仅希望它 们坚实存在,而且我们真的认为它们是坚实存在着。要知道,有些人会希望自 己的家人能够永远快乐、永远生活在一起,会去“希望”的人其实还不错,这 表示他们具有某种觉知,他们处于希望这些会存续下去的一个阶段,然而有上 百万甚至不知要去希望的人,这些人就只是一昧相信事情会一直如此持续下 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香港这样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又湿冷又灰蒙蒙的— —是阴天吗?我不记得了。就某种程度而言,各位在香港没有睡懒觉,而是被 内心的某种感觉驱使,觉得“或许我应该前去听讲,或许我的一些问题能获得 解答。”可以说,这就是有点“已经去了”、“揭谛”。但只是一点点,些许 而已,不是很多。你的内心起伏不定,你开始变得聪明而不再全盘相信一切, 你开始对俗世感到有些怀疑,这就是第一个“揭谛”、“已经去了”的开始。假 如你能真正生起这种感受,那么你的轮回就有了永久的凹损。就像车子会有刮 痕、凹痕,你的轮回也有一些凹损,不再是完美的。从修行角度来说,这是一 件好事,因为你开始在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里思维。否则我们跟猪有什么区 别?猪喜欢粪便,而我们喜欢章鱼鼻子之类的东西。这就是第一个“揭谛”。 我们休息十分钟,回来后再多做些禅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