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郑钦安和他的三大名方

郑钦安和他的三大名方

艾御享堂 


郑钦安,时人称其为“郑火神”“姜附先生”,后世学者推郑钦安为中医“火神派”开山鼻祖。



郑寿全,字钦安,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人称其为“郑火神”“姜附先生”,四川邛崃人。后世学者推郑钦安为中医“火神派”开山鼻祖,传人及私淑者遍及川滇两省乃至全国,声名卓著者如卢铸之、祝味菊、吴佩衡、补晓岚、范中林等。

一、主要著作

郑钦安治学严谨,医技精湛,行医课徒之余,撰成《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均流传于后世。三部著作发展了《伤寒论》经方的圆通运用,对明代温补学派的温阳学说也是批判的继承和发挥。学者若要灵活掌握经方的运用,郑钦安这三部著作都是很好的参考。其中扶阳思想,是学者研究温阳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郑钦安三部著作皆流传至今,为后世学者所珍视。

二、学术特色

(一)乾坤坎离说

郑钦安在中医学术上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重视阴阳辨证。他在《医理真传》叙中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可见,郑钦安是十分重视辨识阴阳的。为使后世学者能准确辨识阴阳,郑钦安在著作中处处都在指点阴阳真机。要明辨阴阳,自然要识阴阳之本源及阴阳之变化,《医理真传》开篇即以《乾坤大旨》《坎卦诗》《坎卦解》《离卦诗》《离卦解》《气血两字作一卦解》数篇以开宗明义,这数篇所论构成了郑钦安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原理及运用在《医理真传》《医法圆通》等书中贯穿始终。

(二)真阳学说

1.真阳立命为根本潜藏为顺
郑钦安出生于儒门世家,熟谙易理,引易人医,故其《医理真传》开篇即以乾坤坎离诸卦立论。这是郑钦安“真阳学说”的基础,亦是其圆通心法的根本。郑钦安认为天地乾坤媾生万物,天施地孕生出坎水,地产天成生出离火,坎离水火为万化立基。而人禀天地正气而生,坎离亦为人身立命之根,坎水在人为肾,离火在人为心。从卦理论,肾为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而心为一点真阴藏于二阳之中。肾中一点真阳,郑钦安又把它命名为相火、命门火、龙雷火、无根火、阴火、真火、先天元阳、下阳、坎中一阳、元气、先天真气等;又因乾为龙,坎水为乾分一气落于坤宫,故肾中真阳亦名龙、真龙、初生之龙、坎宫之龙、水中之龙等。

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对肾中真阳有着许多不同的称谓,看似混乱,其实是藉此以强调肾中真阳的重要性。他强调“真阳为一阳落于二阴之中,是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而人身是一团血肉之躯,全赖这团真气运于其中立命。肾中真阳即为性命根源,有此真阳,“死机便转成生机”。重视真阳的重要性,是郑钦安“真阳学说”的根本内容。郑钦安又认为,真阳是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安其在下之位。换而言之.便是真阳宜潜宜藏,以潜藏为顺,不得随意飞越,这是郑钦安从医易理论出发,阐发的真阳的基本生理特性。

在《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二书中,他处处都在强调这一生理特性的重要性。《医理真传·坎卦解》云:“历代诸家,俱未将一阳潜于水中底蕴搜出,以致后学茫然无据,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基于“滋阴降火”的流弊,提出了真阳潜藏的重要性的,也正是他善用姜、桂、附等温热药物的立论依据。

2.真阳气化为发机水火升降
潜藏于肾中水底的真阳又具有蒸腾之性,可蒸腾气化肾水上济于心。与此同时,心中真阴,又降心火下交于肾。肾中真阳与心中真阴互为其根,郑钦安在《医理真传·离卦解》中说:“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而对于真阴真阳二者的交济,郑钦安着墨更多的是真阳的蒸腾气化。因为从生理功能而言,肾中真阳蒸腾则肾水上交于心,肾水充济心中真阴,心阴足则真阴自然下降。《医法圆通》云:“真火上腾,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故日离中含阴。又日气行血随,水既上升,又必复降下。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故曰阴中含阳……水火互根,其实皆在坎也。"
升降的“发机”之处,气化是水火升降的原动力,真阳不熄,升降不歇。若无真阳蒸化,水火阴阳不交。蒸腾气化是郑钦安“真阳学说”中所阐发的真阳的生理功能。故依郑钦安所论,人体最为重要的足肾中真阳的潜藏,真阳虽潜于水中,但其蒸腾气化却是水火升降的发机根本,水火升降全在于真阳气化的发动推行。论述真阳的“潜”与“发”,构成了郑钦安学说的基本内容。

3.真阳腾越为阴证之机
正如上文所述,郑钦安十分强调肾中真阳的潜藏之性,在其所论的病证之中,半数以上皆是阳虚阴证。所以他在论阳虚阴证病机时,大多主真阳腾越,不能固守于下,而至生机断灭。他认为,倘若能识真阳飞潜之运,何患无方?郑钦安所论真阳腾越的原因机理,分析归纳起来有如下数条:

第一,阳气受伤,群阴即起,阴气太盛,逼出元气真阳,真阳为群阴阻塞,不能归根。这实际上即是阴盛格阳,阴寒内盛,格阳于上。

第二,真阳虚衰,不能镇纳诸阴,肾中坎水阴气上腾,一线之阳光亦附阴气而上腾,元阳上浮,真气暴出。

第三,少阴心之君火不足,阴气蔽塞太空,犹如地气上腾为云为雾,遂使天日无光,阴霾已极,龙乃飞腾。即所谓龙因水盛而游,真阳不潜。

第四,脾土太弱,或阴盛逼出中宫之阳,无土覆火,光焰易熄,火不能潜藏,真阳外越。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卷二数十条病证末尾云:“以上数十条专论阳虚,指出先天真气上浮。反复推明: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阴之根,沉潜为顺,上浮为逆。病至真气上浮,五脏六腑之阳气已耗将近,消灭剥削,以至于根也。”

郑钦安以真阳腾越为阳虚重证,认为五脏之病穷必及肾,极为重视真阳腾越这一病机,他所论述的需用姜、桂、附诸药的数十条病证,大半以此为基本病机。郑钦安的“真阳学说”论理独到,既重视真阳的潜藏,又重视真阳的蒸腾升降,以真阳飞潜腾越为阴证的根本病机,为其独特发挥,这就是郑钦安“真阳学说”的理论核心。

4.潜阳归肾封固为要法
郑钦安在其著作中,大篇幅地论证了真阳宜潜宜藏的特性和真阳腾越是阳虚阴证中心病机的观点。郑钦安根据这些观点,从而提出了潜阳归肾等治疗法则。纵观他所述的诸多病证,可以发现其治疗大多都主潜阳归肾、回纳元气。这是基于真阳以潜藏为顺的生理特性,并符合真阳腾越的基本病机的。

(三)万病一气学说
郑钦安在学术上重视人身一气之根,认为真阳一气的生理运行是否正常,为人身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临证之中处处重视人身一气运行,提出了“万病一气说”的学术见解。

(四)六经气化学说
郑钦安在学术上十分重视仲景学说,认为仲景立法垂方之美,并说其所览七十余种医书没有不讲仲景之法的。清代后期,福建名医陈修园所撰著的医书在四川一带影响很大,部分地区甚至将陈修园医书作为习医课徒的教材。郑钦安到中年时购得陈修园医书十三种,对陈修园医论深心佩服,认为陈修园医书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惟间有略而未详者。故郑钦安撰著《医理真传》时,论伤寒部分对陈修园医书多有借鉴发挥。
陈修园是清代伤寒学派的重要代表医家,其研究仲景《伤寒论》的主要特点是六经分经审证。如将太阳病分作经证、腑证和变证,阳明、少阳皆分经腑,太阴有阴化、阳化,少阴有水化、火化,厥阴有寒化、热化。并融人六经气化之说。如此分证深得六经六气之旨,对于掌握六经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规律极有帮助。受陈修园影响,郑钦安研究伤寒也以六经为重点,注重六经分经审证与六经气化的研究,且较陈修园更加明晰,自云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补陈修园之未逮

1、补坎益离丹
原方药物:附子8钱(25克)、桂心8钱(25克)、蛤粉5钱(16克)、炙甘草4钱(12克)、生姜5片。
关于方名,郑钦安说:“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可见,此方是上病治下,通过补坎阳而壮离火。其药物配伍,郑氏指出:附桂为君,补坎中真阳;蛤粉补坎中之阴,使阳有依附;姜草调中,交通上下枢机。其治法思路,在水火升降之上。
此方首见于《医法圆通·卷一·心病不安》,主治心气虚而心慌心跳,并见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有潮热自汗者。郑氏也用此方治疗惊悸、不卧、汗证、目病等。按中医辨证,这些病症的病机为心阳虚或心肾阳虚背景下的心肾不交。

2、潜阳丹
原方药物:砂仁1两(31克),附子8钱(25克),龟板2钱(6克),甘草5钱(16克)。

潜阳丹被郑钦安归为“纳气归肾之法”。郑氏认为此方,砂仁宣发中焦阴寒,纳气归肾;附子补坎阳壮君火;龟板通阴助阳;甘草补中。对照补坎益离丹,虽治法思路均在坎离水火,方药组成差异却大。补坎益离丹基本为附桂结构,潜阳丹则接近温补剂(如右归饮等)。但郑氏亦常将之作为四逆、白通汤的并选方,真是费人猜量。

潜阳丹治疗病症
潜阳丹首见于《医理真传·卷2·阳虚症门问答》,用治“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郑氏指出,此为阴盛逼阳外越,治宜潜阳。

3、封髓丹
原方药物:黄柏1两(31克),砂仁7钱(22克),炙草3钱(10克)。
此方非郑钦安原创,最早见于金元医家李杲的著作《医学发明》中,方名三才封髓丹,组方较复杂:黄柏3两(93克)、砂仁1.5两(46克)、甘草7钱(22克)、人参5钱(16克)、熟地5钱(16克)、天冬5钱(16克),功效:降心火,益肾水。未列主治症。

之后,元代医家许国桢在《御药院方》中缩减方药为三味:黄柏2两、砂仁1.5两、甘草(无载剂量),改名封髓丹,功效同前,亦无主治症。郑氏取方《御药院方》,剂量稍有调整,功效也为调水火升降,但主治应用和药理认识却另有其论。

同于潜阳丹,郑钦安也把封髓丹归为“纳气归肾法”,称为“上、中、下并补之方”。他认为黄柏味苦入心,性寒入肾,色黄入脾,作为主药兼具三才(天地人)。同时,黄柏配甘草,苦甘化阴;砂仁配甘草,辛甘化阳,能阴阳并调。此方主治为“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然从方药组配可知,此方不是通常所谓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之方,而是通过培中土、和阴阳、降虚火来调理水火升降的,即郑钦安言:“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