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不同季节的脉象变化吗?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中医书友会
I导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气象,各有所主。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人的阴阳气血状态也随着自然条件发生改变。气口独以为五脏主,你了解不同季节的脉象变化吗?本文梳理了《内经》中关于平脉与四时气象的论述,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编辑/依伊)
论四时气象与平脉的关系
作者/姜作舟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说明了世上万物,包括人的脉象都与天地阴阳,四季变化相适应。
乍听起来,似乎很玄,仔细琢磨,确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如百草争春而发,黄叶逢秋而落、候鸟应时而迁,熊、蛇至冬而眠……那么高级生命的人,其脉象随寒暑上下,不正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自然规律的一种现象吗!
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人的肌肤血管遇寒冷收缩,遇温暖弛张。
- 春之平脉
春胃微弦,曰平
从冬至起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天气由寒渐暖。然而,阳气渐长并非直线上长,阴气渐消却曲折难消,所以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人体血脉应阳气渐长之势而上浮,而渐退未退的阴寒之气却至使其内敛,阴阳交争,二力相搏,所以春脉即见浮滑、又见微弦之象;其浮滑便是阳动之征,其微弦便是阴恋之象。
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鱼游在波必于风平浪静之时,隐见于碧水清波之中,说明春脉之浮,必和缓轻滑、隐然指下;既不可浮大汹涌,也不可像秋脉那样,浮泛于肌肤之上。
又说:“春应中规”,中字当取其“半”(见《康熙字典》,《列子·九命篇》)之意。规字喻脉象轻虚圆滑。中规即半规,说明春脉必于轻虚圆滑之中而带有微弦之象。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所谓软弱虚滑即是规象,端直以长即是弦象,二者相间即中规之象。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的收缩与舒张是由植物神经调节的。祖国医学认为肝藏血、调血;与经文所说“春脉者肝也”相吻合。至于春脉所以软弱轻虚而滑,是脉得胃气之象。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春胃微弦,曰平”。
- 夏之平脉
夏胃微钩,曰平
入夏,天气炎热,人体肌肤血管舒张;表现为脉象不仅上浮,浮而且大,按之稍减不空。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指出夏脉大于春脉,不是隐然肤中,而是显于肤上。脉搏起落较大,来去似波澜起伏;犹如草木茂盛、鸟兽肥壮,万物有余之象。
其又说“夏应中矩”。矩指为方之器;借以形容夏脉方正而盛。“中矩”即半矩,说明夏脉必方正而又圆滑;否则便是病脉。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其脉“来盛”可领悟为方正洪大之象,“去衰”可领悟为脉去稍减、即不实也不空的圆滑之象。
为进一步使人领略“中矩”之意又把夏脉比喻为“钩”。钩即比喻其脉曲(见《康熙字典玉篇》),又隐喻其脉如水流(见《尔雅·释水》)。
张介宾注释为“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人所费解的是“钩端”锋利,触之棘手,难与夏脉圆滑之象相符!且不知经文所指的仅是“钩背”,不是钩端。
因诊脉时尽管脉起落再大,除歇止脉外皆无止无端;故只能触到连绵不断地“钩背”起伏,不可能触到“钩端”。
然而却能体会到“钩端”之意,常识告诉人们:按钩背则实,按钩端则稍虚;夏脉来盛即如“钩背”,其去虚即如“钩端”。盛夏人体的肌肤血管舒张,心血输出量势必大大增加;据此便可领悟“夏脉者心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进一步指出:“夏胃微钩,曰平。”说明夏脉必于从容和缓之中而带微钩之象。所谓微钩,当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指不可洪盛太过,起伏过大;其二、不失柔和轻滑,犹如细钩而有弹性之象。
- 秋之平脉
秋胃微毛,曰平
夏至以后,阴气渐长,阳气渐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一方面天之阳气日减,西风疾劲;另一方面地之暑气尚存,余暑未消,二气相搏,化湿为燥、秋高气爽。天气以复,阳消阴长,使人脉象内敛;地气以明,暑气未尽,则使脉象敛而不下,仅变洪大为浮。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切不可把“秋日下肤”理解为脉来下于肌肤;这即不符合秋脉浮的客观事实,又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通观上下文,不难发现:本意是说秋月平脉即将下肤、但尚未下肤;如同蛰虫即将冬眠、尚未冬眠,反游行于外,加紧觅食、备冬一样。用以形容秋脉尚在肌肤,但已无洪大之象。
其又说“秋应中衡”。衡指秤杆。中衡意为不足之衡,与夏脉比其脉已稍下,并渐而下沉。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秋天,天气渐凉,人的肌肤血脉,较夏日收缩,所需求的供血量也较夏日为少,所以脉失洪大之象,但脉气依然上浮,以御秋凉。
肺主气,又主一身之表,所以肺主秋脉。天气以急而肺气应之,故其脉来急;地气以明,胃气冲和故其脉去散。来急去散为浮脉之象,如微风吹鸟背上毛——轻浮流利而有胃气。
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秋胃微毛,曰平。”
- 冬之平脉
冬胃微石,曰平
立冬,天寒地冻,阴盛阳伏,人体肌肤血脉紧缩,以减少体温放散,所以脉见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指出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同蛰虫潜居地下过冬者;又如“君子居室”,其动从容和缓、悠然自得。
又说:“冬应中权”。形容冬脉如不足之权——“秤砣”,虽垂于下,却有上浮之势;强调冬脉之沉,必滑匀有力,不可沉伏太过。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而转,故曰营,反此者病。”冬天,人体阳气潜伏,阴精也相应内藏,以保持“阴平阳秘”。肾主藏五脏六腑之精,故肾主冬脉。脉贵沉而有力,如藏兵营垒,隐而不显,见则显然,反之为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冬胃微石曰平”。胃气即指滑匀有力。微石即中权之意;说明沉脉宜如石投水,轻取不应,重按显然,不宜沉伏太过,如石陷水下泥中,推筋着骨,指下裁动,此为病脉。
- 长夏之平脉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另外,《素问·平人气象论》说:“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言外之意,脾主长夏之脉,脉象浮大稍弱而和缓有根;所以如此为物极必反,长夏酷暑,多耗阴液,耗阴者,阳气必虚,故脉反不如入夏洪大。
有人说:根本不存在长夏,是古人为了以四季配五行硬选出来的。这种看法恐怕是坐井观天。诚然,东北等省连夏季都不长,当然没有长夏了;而东南等省确有长夏!理应酌情而定;故将长夏平脉附于此。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