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刘渡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刘渡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刘渡舟:芍药甘草汤治愈四例疑难杂症



刘渡舟:芍药甘草汤治愈四例疑难杂症

五味学苑 

芍药甘草汤的应用
《伤寒论》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脚挛急”的方剂。“脚挛急”系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引起;此方甘酸化阴,故能补血,血得补,则肝不急而筋不挛。
惟柯韵伯认为“脚挛急是脾不能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柯氏是从中焦脾胃津液解释这一病因,两者实质一样。
笔者认为此汤确有柔肝和脾、滋液养血、缓解筋脉拘急,又有药少力专等特点。今不揣肤浅,仅将临床运用介绍如下:

—1—
腿肚转筋

贾某,男,53岁。左腨经常转筋,多在夜晚发作,发时腿聚起一包,而腿不能伸直,患侧拇趾也向足心抽挛,疼痛难忍。切其脉弦细直,视其舌则红绛少苔。
此为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绌急所致。用:白芍24g,炙甘草12g。共服4剂而愈。

—2—
腹股沟筋疝

李某,男,25岁。右腹股沟肿起如鸡蛋大,不红,用针管抽之无脓液。自发现肿包后,右腿随之拘紧难伸,一用力则剧痛难忍,脚跟不能落地,须扶杖行动。脉弦细数,舌红而少苔。
此为阴血不足,不能滋养筋脉,筋失血养,燥而拘挛;今筋聚成疝,结于厥阴之经,虽高起似肿,而非脓血水液;脉弦主病合于肝,细数又为血虚阴伤之象。
投白芍24g,炙甘草12g。4剂后肿包消退,大腿能伸,足跟落地,乃弃杖而愈。

—3—
化脓性髋关节炎

周某,女,12岁。右臀被踢后数天,局部红肿、疼痛,右腿难伸,某院诊为“化脓性髋关节炎”,久治无效。患女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右臀红肿灼手,针管可抽出少量脓液,右腿蜷曲不伸。脉弦细而数,舌质绛而苔薄白。

系足少阳胆经之气血瘀滞而化热伤阴,结毒于“环跳”所致。治宜平肝理血,和阴解痛,以缓解筋之拘挛;然后清热消肿,以疏散少阳之毒气。
药用:白芍24g,炙甘草18g。2剂后,小便排出白色黏液甚多,右臀肿痛随之减轻;效不改方,又续服2剂,右腿逐渐伸开。
最后转用:当归、赤芍、天花粉、甘草节、浙贝母、牡丹皮各10g,金银花12g,川芎、陈皮、白芷、防风、乳香、没药、穿山甲、皂角刺各6g。3剂后,红肿基本消失;又服芍药甘草汤3剂而愈。

—4—
双髋股头缺血性坏死

杨某,男,33岁。始由右腿髋关节疼痛,行动困难;二个月后,左腿亦痛,不能步行,随之肌肉萎缩。某院诊为“双髋股头缺血性坏死”后,就治于我科。
脉弦细,舌红绛苔薄。乃肝阴虚而血不荣,筋脉拘紧是以作痛。治当和血柔筋,止痛缓急,疏利血脉。
投白芍24g,炙甘草12g。3剂后,痛减安睡,两腿轻松。转方用:当归、赤芍、天花粉、甘草节、牡丹皮各10g,乳香、没药、川芎、浙贝母、陈皮、穿山甲珠、皂角刺各6g,金银花12g。
3剂后,再以《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与芍药甘草汤交替服用,两个月后可弃杖步行,X光复查两腿髋股头血运通畅。
文章作者:刘渡舟,文章选摘自:《刘渡舟医论医话一百则》。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刘渡舟:如何清晰的用好5个泻心汤?

刘渡舟:如何清晰的用好5个泻心汤?

五味学苑 

泻心汤与心下痞



《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我体会泻心汤的五个心下痞,应分为两类: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证,属于脾胃不和,升降失调的一类;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属于火上水下、阴阳不交的一类。

现将两类心下痞证候分析如下:

一、脾胃不和痞类



(1)痰气痞

症状:心下痞塞不适,呕吐,恶心,大便作泻,每日两三行,不成形,脉来弦滑,按之无力,舌苔白腻。

治法:和胃涤痰,调中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大枣。

方义与分析:

半夏泻心汤,属于“八法”中的和法。它的煎法同小柴胡汤,也要“去滓重煎”,而且两方也只是一药之差(小柴胡汤多一味柴胡,半夏泻心汤无柴胡而多一味黄连)。所以,一和少阳之气,一和脾胃之气,为后世医家开辟了和解法的治病途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早已被人所公认,按照注家的意见,此方是治“痰气痞”的,余对此说昔常疑之。后在临床治某司机的心下痞,而兼有呕吐之证,遂按“痰气痞”治,仅服一剂,大便泻白色痰涎甚多,病竟从此痊愈,方知古人之言,信不我欺。

(2)饮气痞

症状:心下痞鞭,时时嗳气,带有“食臭”味,而大便作泻(比半夏泻心证下利更重),腹中不时发出肠鸣音。并且还可兼见胁下疼痛,或者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证,脉沉弦无力,舌苔多呈水滑。

治法:补脾和胃,温散水饮

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方义与分析: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增加了一味生姜。此因痞挟饮气,非生姜之辛则不能健胃散饮而消水气。清人吴谦则主张本方应加茯苓以利水饮,验之临床,其说可信。

余曾治男性患者丁某,年47岁,主诉,胃脘痞满,时而隆起一包如鸡卵大小,按之即没,手抬又起,并不疼痛,且频频嗳气,带有食臭味,腹中作响,胁下疼痛,面目虚浮,小便少,脉沉,舌苔水滑。余辨为“饮气痞”,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服两剂而心下之包消,痞满觉舒,又服数剂,而病痊愈。

(3)客气上逆痞

症状:心下痞鞭,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腹泻日数十行,腹中肠鸣,水谷不化。脉来濡缓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治法:温中补虚,平抑客气

方药:甘草泻心汤:甘草(炙)、大枣、干姜、半夏、黄连、黄芩。

方义与分析:

本方没有人参,根据半夏、生姜两泻心汤皆有人参的推断,以及《金匮要略方论》记载有人参,本方应加人参,是乃脱落之误。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的药味相仿,所不同的是本方以甘草为君,故其剂量又大于它药,至于重用甘草之义,取其补中益气,以缓客气之逆,寓有强主弱客的辨证思想。

二、心肾水火不交痞类



(1)火热痞

症状:心下痞,按之濡软不鞭,心烦,尿黄,或兼鼻衄,脉关上浮,或见数滑,舌质红绛,苔薄黄。

治法:清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方义与分析:

“火热痞”为心火不下交于肾,反气痞于心下,乃是火上水下,水火不交的一种病变。《伤寒论》对此证的描述比较简单,只提了一脉和一证。

一脉,就是“关上浮”,关脉是候中焦病的,“浮”在此泛指阳脉而论。关上见阳脉,反映了中州有火热之邪的问题。

一证,指“心下痞,按之濡”。濡通软,即心下虽然痞塞,而按之却又柔软不硬。说明此证并非实邪结聚。

如果把一证一脉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看出这种心下痞属于火热之痞而非其它气痞。

余于1967年,参加赴甘肃医疗队,治一吕姓农民,牙痛腮肿,心下痞满而烦,其脉滑数,舌苔薄黄。辨为心火痞塞而不下交于肾。乃用大黄10克、黄连10克,用滚开白水浸渍代茶,约服一碗,其病遂愈。

(2)寒热痞

症状:心下热痞,兼见恶寒汗出,脉寸关浮而尺反沉。

治法:温寒固本,清热治标,标本兼顾

方药:附子泻心汤:附子、黄连、黄芩、大黄。

方义与分析:

本方的药物有寒有热,治疗应分标分本,使各司其职,煎法要求用滚开水以渍三黄,取其气寒以清泄心下之热痞,又专煎附子,取其味厚力雄,而温补肾阳之虚,然后兑在一起服之,则温阳固本,清热消痞并行不悖。

三、总结


约而言之,这两类不同的“心下痞”有清浊之分与寒热之别,然其病位必始于心下者,以心下为阴阳之夹界,气之上下必经之路故也。

在五个泻心汤中,又可归纳为二,即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脾胃升降不利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首的水火不交痞。至于在两方基础上的加减变化,则因人、因证而异,应明乎心,应乎手,触类而通之。如斯,则又非五个泻心汤所能尽之矣。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百家谈》丨作者/刘渡舟。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邮箱:2042938103@qq.com),立即处理。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3年2月2日 星期四

刘渡舟:总结历代医家肝病治验,临床每多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刘渡舟:总结历代医家肝病治验,临床每多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中医书友会 

I导读:肝病复杂,变化多端,肝气郁结可气郁及血、化火、伤阴、阳亢、动风,且常牵连其他脏腑而变生诸症。刘老临证治验丰富,用药精准而效佳,本文从肝病变化规律,层层递进,谈谈刘老论治肝病的思路。(编辑/姜春颜)


刘渡舟老师肝病论治心法
作者/赵家祺

中医学中有关肝的论述,内容甚为丰富,其生理病理极其复杂,头绪纷繁,病证广泛,变化多端。所以古人有“肝为百病之贼”和“肝病如龙”等说法。

在临证所见杂病中,与肝有关之病,常在半数以上,因此,历代医家对肝病论治极为重视。

刘老在《内经》《伤寒论》的基础上,总结前贤魏玉横、王旭高等医家对肝病的诊治经验,提出许多精辟见解,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临证诊治肝病,每多得心应手,疗效显著。

刘老认为,肝病表现复杂,变化多端,然从其发病来看,多从肝气郁结开始,进而可以及血、化火、伤阴、阳亢,甚至动风。

现根据刘老的临证治验,遵循肝病的变化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肝病的论治。

一、肝气郁结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气喜条达舒畅,畏抑郁和怫逆,因郁则气结而不疏,怫逆则气屈而不顺,因而影响肝的疏泄和生、升的功能,发为肝气郁结。

刘老强调指出,七情致病,多有气郁,气郁则肝病,并认为肝气、肝火、肝风三者同出一源,气机不利而抑郁则为肝气,郁久而发则为肝火,肝火盛而生风或血虚生燥生风,则为肝风。

“郁不离肝”。肝气郁结,开始病在本经,继而可侵犯他脏,如上犯肺、心,中逆胃、脾等,多为临床所习见。

1、肝气郁结

症状:胸胁发闷,甚则胀痛,不欲饮食,善太息,嗳气则气闷得舒,面色发青而神情抑郁,女子乳房胀痛,脉弦,舌苔白。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处方: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郁金)。

2、肝气冲心

肝气冲心,能使心之血脉涩滞不利。

症状:除有肝气郁结的症状外,出现心胸疼痛,甚则痛闷欲绝。脉沉弦迟涩,舌边尖青暗。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

处方:失笑散与金铃子散合方(川楝、延胡、蒲黄、五灵脂)。

此方亦治冠心病患者因气恼而出现心胸痛闷不堪或掣及肩背等症状,应在失笑散与金铃子散的基础上,加柴胡、香附、枳壳、橘叶、郁金等。

3、肝气犯肺

肝气横逆太甚,可上犯于肺,迫使肺气不得下降而为病。

症状:除肝气郁结的症状外,可见突然胸痛,暴发气喘,胸中憋闷,呼吸不利。脉弦直,舌苔白。

治法:疏肝利肺理气。

处方:三皮汤(桑皮、瓜蒌皮、陈皮、杏仁、香附、郁金、苏梗)(刘老自拟方)。

4、肝气犯胃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影响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亦称“肝胃不和”(木乘土)。

症状: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嗳气呃逆,烦躁易怒。脉弦滑,舌边尖红,苔白腻。

治法:疏肝和胃。

处方:茱连二陈汤(黄连、吴茱萸、川楝、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焦栀子)(刘老自拟方)。

5、肝气乘脾

肝气乘脾,先因脾气之虚,然后肝气方得乘之,致脾不健运。

症状:胁腹皆胀,四肢无力,饮食不振,食后胀满。脉弦,舌淡苔白。

治法:疏肝健脾。

处方: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炙甘草、茯苓、半夏、生姜、陈皮、木香、砂仁)。

二、气病及血

肝气不舒,日久不愈,可使肝的血脉瘀滞,发生气滞血瘀的症状。

1、肝着

症状:胸胁痛如锥刺,日轻夜重,得热则减。脉弦,舌边紫暗。

治法:疏肝活络。

处方:旋覆花汤加减(旋覆花、红花、茜草、当归须、青葱管、紫降香)。

若服上药效果不明显,为病重药轻,可酌加炒山甲、虫等破瘀之药。血脉瘀滞之冠心病,用之亦效。

2、肝脾肿大

症状:胁下痞硬,疼痛不舒,面色黧黑,脘腹胀满,天气改变则肝区隐隐作痛。脉弦而涩,舌边有瘀血斑。

治法:疏肝活络,软坚消痞。

处方: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黄芩、党参、炙甘草、半夏、生姜、红花、茜草、赤芍、桂枝、生牡蛎、鳖甲)。

此方以小柴胡汤疏肝利气,健脾和胃;桂枝汤调和气血营卫;加红花、茜草活络;生牡蛎、鳖甲软坚消痞。此方须久服才能收效,亦可用治早期肝硬化。

刘老指出,肝旺太过,势必伤阴,治疗大法当重视养阴。

若其人肝脾肿大,而又有阴虚之症状,如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低烧不退,舌光红无苔,脉来弦细或数,应治以滋阴柔肝,活络消痞。

处方:柴胡鳖甲汤(柴胡、鳖甲、生牡蛎、丹皮、白芍、红花、茜草、苏木、生地、沙参、麦冬、玉竹)(刘老自拟方)。

此方的特点是活络而有滋阴,消痞兼能柔肝。参考沈绍九(近代名医)“柔肝当养胃阴”之说,方中以益胃汤滋肝胃之阴,配以平肝活血与软坚消痞之品,临床效果较好。

应用此方应注意加减,如吐衄的,应减红花、茜草、苏木,加白茅根、玄参;低烧夜甚的,加龟板、地骨皮;腹胀而大便不爽的,加紫菀、枳壳、枇杷叶。

此方对肝炎出现蛋白倒置的,用之也有效

三、肝气化火

肝气何以化火?因气郁则阳抑,阳气不伸,久则化火,古人说,“气有余便是火”。

肝火既成,逞其势力,可有以下诸证。

1、肝火上炎头目

症状:头痛,目赤或痛,颊赤,心烦,急躁喜怒,口苦,或耳中疼痛。脉弦而数,舌边尖红绛。

治法:清泄肝火。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夏枯草、黄芩、栀子、丹皮、白芍、生地、菊花)。

2、肝火扰心

症状:心烦不寐,口苦,舌糜,脉弦数,舌赤。

治法:泻肝清心。

处方:加味黄连导赤汤(黄连、栀子、生地、竹叶、木通、丹皮、白芍)。

3、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或气喘,胸胁发满,口苦,咽干,大便不利。寸脉弦数,舌红,苔薄黄。

治法:清肺柔肝。

处方:清肺汤(枇杷叶、瓜蒌皮、杏仁、石决明、沙参、天冬、麦冬、石斛)(刘老自拟方)。

4、肝火夹湿下注

症状:胁痛,口苦,心烦,小便短赤灼痛,妇女或见阴部瘙痒及带下黏秽等。脉弦数或弦滑,舌苔黄腻。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龙胆草、栀子、黄芩、土茯苓、木通、泽泻、当归、车前子)。

四、肝气化火伤阴

肝气化火以后,必然内伐肝肾之阴,阴虚则津液不润,而使肝气不柔,其横逆之势更为突出。

亦有胃阴先虚,继发肝阴不足,而使肝胃气逆为病,在此一并介绍。

1、肝火下伤肾阴

“肝肾同源”,故肝火旺则伤及肾阴。

症状:烦躁,面赤,目赤带眵,性急易怒,阳易勃起,梦遗走泄,腰腿酸软,五心烦热。脉弦而尺部细数,舌光红无苔。

治法:滋肾清肝。

处方:知柏地黄汤加味(生地、熟地、丹皮、白芍、知母、黄柏、龟板、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

2、阴血不足,肝气郁结

症状:胸胁胀满,或发生疼痛,心烦,口渴,咽干,五心烦热,唇红,颊赤,妇女则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时冷时热。脉弦细,舌红苔薄。

治法:养阴疏肝。

处方:丹栀逍遥汤加减(柴胡、白芍、当归、生地、丹皮、栀子、麦冬、玉竹、香附、郁金)。

3、胃阴不足,肝气郁结

症状:胸胁发闷,心下痞塞,噫气不除,口燥咽干,尤以睡醒后明显,自觉胃中灼热,心烦,食减,甚厌荤腥。脉弦细,舌红绛,少苔。

治法:滋胃柔肝。

处方:益胃和肝汤(麦冬、玉竹、生地、沙参、枇杷叶、荷蒂、川楝、白芍、佛手、郁金)(刘老自拟方)。

4、伤阴动血

在上述阴虚气逆的情况下,其中每有伤阴动血,出现吐衄,其治法当用张景岳的化肝煎(丹皮、白芍、栀子、青皮、陈皮、泽泻、土贝母),亦可酌加生地、玄参、白茅根等药。

肝气郁结,初起而肝阴不伤者,可用疏肝理气法。日久化热伤阴之后,多为血不制气,阴不潜阳,因而发为肝气化火伤阴,其治法则与前者迥然不同。若误用疏肝理气法,必然促其病情恶化。

魏柳洲(清代名医)说:“阴血虚则肝叶柔而下垂,阴血不足又加怒火,则肝叶燥而升举。”魏氏的肝叶垂举之说,虽不足信,但是,血虚之后,肝气一定横逆,这是必然现象。

因此,治疗阴虚的肝气逆,主张甘寒凉润,忌用香燥辛热,以防劫阴。

这一学说的出现,是受了叶天士养胃阴学说的启发,并由魏柳洲、王旭高等人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划清了“疏肝”与“柔肝”的界线和治疗阶段,丰富了肝病的辨证论治。

五、肝阳上亢

在肝阴虚的情况下,可导致阴不潜阳,肝阳上亢的病证。

症状:头目眩晕或者胀痛,满面潮红,耳鸣,目涩,口渴,心烦少寐,下肢无力。脉弦滑或洪大,舌红少苔。

治法:滋阴潜阳。

处方:滋阴潜阳汤(石决明、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龟板、白芍、生地、牛膝、益母草、丹皮、玄参)(刘老自拟方)。

肝阳上亢而血压高的,根据刘老经验,可用五味潜肝散(刘老自拟方,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玄参、白芍各等份,碾成粗末,和匀,每次用30克,煎汤代茶,待药汤变淡,掉换再煎),此方降压功效缓慢,但能持久,且无任何流弊,宜于久服,唯大便溏者,不宜服用

方中用石决明潜阳凉肝,白芍平肝凉血,玄参清浮游之热,滋水上润,决明子清头目,降热下行,又滋肝肾,夏枯草清肝热以保肝阴。

若肝阳上亢之证,其人又有心阴不足,症见心中憺憺大动,手指搐搐而颤,心烦少寐,脉见结代,舌红少苔者,治宜滋心阴,潜风阳,用三甲复脉汤加减(炙甘草、生地、麦冬、五味子、阿胶、鸡子黄、龟板、生牡蛎、生鳖甲、白芍)。

此方本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方法,药用阿胶、鸡子黄等有情之品,填精补血,功效为胜。然此证非三五剂所能取效,可做成丸剂久服。

六、肝风内动

肝之气为风,若肝肾阴虚,阳亢无制,则可引动肝风。叶天士说,“肝阴虚,风上颠”,又说,“肾液不营,肝风乃张”。由此可见,肝风为病,其本在于精血之虚,其标则是阳气之变动。

王旭高通过临床观察,提出了“肝风一证,虽多上冒颠顶,亦能旁走四肢。上冒者,阳亢居多,旁走者,血虚居多”。此说对指导临床治疗很有价值。


1、肝风上冒颠顶

症状:头目眩晕,呕恶,颈部强直,舌颤或歪斜。脉弦,舌红。

治法:镇肝潜阳息风。

处方:镇肝潜阳汤(紫石英、石决明、珍珠母、女贞子、白芍、生地、玄参、淡菜)(刘老自拟方)。

2、旁走四肢

症状:四肢抽搐或发麻,或手颤,肩背窜痛,或口眼斜,或肌肉萎缩,体倦无力。脉弦细,苔薄或无。

治法:养血息风。

处方:养血息风汤(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炒胡麻、钩藤、天麻、桑寄生)(刘老自拟方)。

临床加减:风胜窜痛、麻木、面歪者,加全蝎、僵蚕,平肝息风。血液不足而肌肉萎缩者,加玉竹、石斛,滋液为佳。

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因此还可以加红花、茜草、桃仁、鸡血藤、生地等药。

七、结语

以上简单介绍了肝气郁结、气病及血、肝气化火、肝气化火伤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六个类型的论治。

这些证候之间互相联系,并有其规律可循,在运用脏腑辨证治疗肝病时,不能把一证一方孤立起来,必须立足整体,谨守病机,方能施治不误。

肝病常用治则可概括为:

1、气郁宜疏,慎用香燥;

2、血瘀宜通络,误补益疾;

3、气病及血,疏肝与活络必须兼顾

4、肝火宜清宜泻,切勿蛮补;

5、化火伤阴,宜养阴,忌香燥,避苦寒;

6、肝阳、肝风,宜用潜阳、息风。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