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中医治疗经验总结
原创 张荣碧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疱疹性皮肤病。皮损多为单侧成簇性水疱。常伴有神经痛,多发于春秋季,以发于胸胁部、肩背部、头面部为多见。
传统医学常根据其所在部位、症状特点,疱疹形状等将其命名为“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等。如隋《诸病源侯论》曰:“甑带疮者,缠腰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明《疡医准绳》首先称之为火带疮、缠腰火丹。《外科启玄》根据皮疹“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特征,称为“蜘蛛疮”。《外科大成》指出本病亦称蛇串疮。
带状疱疹其特点是常突然发生,水疱聚集成簇,排列呈带状,常伴烧灼样疼痛,疼痛难忍。在治疗方面,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药、激素、B族维生素,镇痛剂为主,一般疗程3~6周。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缩短疗程(4~6天疗程)。止痛效果好,疗效迅速可靠,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医对带状疱诊的病因病机有了更精辟的论述,治疗上突出体现了从整体观点辨证施治,因病因人制宜的方法。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外感湿热毒邪,或情志内伤,或内伤饮食而引起,湿热内蕴,感受毒邪为病机特点。湿由外感或脾运不周所生,湿聚腠理,故起水疱。
热由心肝气郁所生,郁久化火,火热壅肤,则起红斑。火热与外侵之毒邪搏结,阻滞经脉,不通则痛。由于湿热与毒邪相兼为病,毒热火邪织盛,后期有时湿热搏结突出,余毒未尽,经脉失疏,气滞血瘀,常遗疼痛不休。
辨证用药治疗
《医宗金鉴》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对病因施治有精辟论述:“此证俗名蛇串疮,有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窠,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肺脾二经湿热,治宜健脾除湿汤。”近代医者多宗其说而发挥。
李氏报道运用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板蓝根、生地、丹皮、蒲公英、野菊花、地丁、赤芍、生甘草、元胡)内服治疗,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各一次。眼部有疱疹加谷精草、青葙子;大便秘结加大黄。治疗11例中10例治愈,1例未观察到疗效。
马氏等亦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治疗,疗效均满意。马氏运用内服五味清毒饮合四物汤(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川芎、当归、赤芍、生地)治疗,热毒重者加连翘、板蓝根;口苦、尿赤加龙胆草、炒栀子;便秘加熟大黄;发于腹部及下肢加炒黄柏、牛膝;痒痛延绵者加大生地量,另加土茯苓。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29例均治愈,服药最少3剂,最多10剂,一般3~6剂可愈。
王氏运用赵炳南老中医方五皮五藤饮加减(丹皮、桑皮、白鲜皮、海桐皮、菊花、金银花、连翘、滑石、海风藤、天仙藤、夜交藤、钩藤、明矾)治疗3例,七剂而愈。
陈氏报道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板兰根、大青叶、黄芩等)内服,配合外敷清凉膏治疗,疗效颇佳。毛氏运用清代杨树山升降散加味(生大黄、广姜黄、白僵蚕、生地、赤芍、生山栀、黄连、大青叶)治疗,发热加生石膏;痛甚加乳香;疱面溃烂加蒲公英、苍术;发于面部加升麻;发于四肢加忍冬藤。每日一剂,水煎服。外敷二黄散(雄黄、黄连各等分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每日两次。结果119例中治愈98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2例。
中成药治疗
冰硼散:赵氏用冰硼散适量,加凡士林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一次,治疗3天,治疗3例均获良效。
七厘散:郭氏以七厘散为主方,每日一支,分两次口服,14岁以下减半。配方:疱液清亮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有血疱以犀角地黄汤加味;后遗神经痛给予四物汤;发于头面加菊花、僵蚕;发于胸胁加柴胡、桔梗;发于腰骶下肢者加牛膝、逍遥竹;有感染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每日以配方一剂,水煎分两次送服七厘散。治疗90例,治愈35例,有效47例,无效8例。
南通蛇药片:内服南通蛇药片,6小时1次,每天4次。外敷:蛇药片捣碎加蜜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并包扎,2~3次/日,马氏以此治疗36例,3天内速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
蛇伤解毒片:用药片磨粉后加入50%~70%酒精100毫升,制成20%蛇伤搽剂,用于病情重、皮损范围大者,3~4次/日,涂搽。
六神丸:周氏报道取六神丸适量研成极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外敷,3次/日,治疗76例,治愈73例,好转2例,无效1例。
犀黄丸合六神丸:犀黄丸2份,六神丸1份,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外敷,1日1次;病情重者1日2次;治疗3例,均愈。
自拟方药治疗
叶氏自拟五味汤(蚤休、蒲公英、大青叶、连翘、板蓝根)治疗,水煎服,2次/日,最少服3剂而愈,最多15剂,无一例无效者。
沈氏以赤芍苦参汤(赤芍、苦参、黄芩、生薏仁、金银花、连翘、土茯苓)为基本方,随证加味:血疱疹密集者加生地、紫草;有大量血疱疹者加野菊花、黄连;疱溃破而且糜烂者加蒲公英、紫地丁、生甘草;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夜间疼痛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后遗疼痛者加单服蜈蚣1条,研粉分两次吞服。依此治疗,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共治疗80例,治愈78例,有效2例,平均治愈时间8.5天。
汤氏自拟泻青散(柴胡、龙胆草、炒黄连、炒黄芩、栀子、生甘草)内服,日一剂,2次/日,11例均于8天内治愈。
林氏运用内服清肝解毒汤(柴胡、龙胆草、生地、黄芩、木通、甘草、当归尾、板兰根、连翘、蜈蚣,配合艾灸治疗141例,治愈139例。
白氏用解毒缓急汤(贯众、木瓜、生白芍、生甘草)为基本方治疗,热甚加银花、连翘,湿甚加薏苡仁,痛甚加威灵仙、元胡。伴肠胃症状者,加平胃散。疱疹已退仍疼痛者加乳香、没药。治疗46例,均治愈。
徐氏先用芍甘解毒汤(白芍、郁金、延胡索、金钱草、炙甘草、当归、赤小豆、紫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草、泽泻)治疗,每日一剂,水煎服,2次/日,水疱消退。七天疼痛仍未愈者,再改用芍甘活血汤(白芍、郁金、延胡索、金钱草、炙甘草、紫草、白花蛇舌草、丹参、当归、乳香、没药、柴胡),每日一剂,水煎服,2次/日。100例均治愈,水疱消退最短3天,最长7天。
自制药外用治疗
雄黄散:取雄黄8克、明矾6克、蜈蚣2克,共研细末,用香油或冷开水调成糊状,搽敷患处,每日3~4次,三天为一疗程。
复方地冰油:地龙、冰片、丝瓜络(段)、朱砂四药,按3:6:3:1的比例,分别研成细末,过筛混匀,加植物油适量调成糊状涂敷,包扎,1~2次/日。
三味散:龙胆草60克,雄黄30克、冰片10克,共研为细末,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2次/日。
二味拔毒散:雄黄、白矾各等分研为细末,茶水调敷患处,4次/日。
疱疹清毒膏:由芒硝、雄黄、川连、枯矾、珍珠、冰片等组成,辅以蜂蜜调和制成膏剂,外敷,1~2次/日,疱疹结痂,症状消失则停用。
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在病因病机方面,不论外感或内伤致病,普遍认为最终是湿热为患,内有湿热蕴结,外溢肌肤,发为疱疹。认为疼痛是由于湿热阻滞,气血凝带,不通则痛。在所涉及脏腑方面,大多数认为与肝有关,其次是脾、心、胆、肺等。就治疗而言,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法,以活血化瘀、理气之品治疗疱疹疼痛及后遗疼痛。
方药治疗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或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方的自拟方治疗为最多,看来龙胆泻肝汤不失为治疗带状疱疹的常用有效方剂。中成药方面以南通蛇药片、六神丸等用得较为广泛,且疗效较好。
在用药方法及疗效方面来看,单独内服汤药及单纯外用药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别,但内外合治的疗法相对以上两者来说疗效更好。
自拟方药内服,自制外用药外敷及单味药外用治疗,疗效亦较好,但因其是报道者的个人经验及治疗方法,尚须进一步在临床上验证推广。
笔者认为,以清热解毒利湿之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是迅速可靠的,现代药理研究也已证明清热解毒或清热利湿之品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而且现在临床上所使用的中医药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若能运用现代高科技方法,研究出多种方便使用且疗效迅速,治愈率高的中成药,则是医患皆为欣喜之事。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