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密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密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也是一个幻相

宗萨钦哲仁波切~佛也是一个幻相

奥明宫学馆 

佛陀母亲的名字是摩耶,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名字,因为其意为“幻相”,一位王后的名字是“幻相”,这值得细思。这不是一个随便取的名字,在金刚乘中我们会说:就连佛也是一个幻相——由幻相所生的幻相。

因此佛陀之母:摩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名字,尤其当你不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名字,而是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来思维的话,“幻相”是一个贴切的名字。

往往我们用到幻相这个词时,我们会认为自己在谈不存在的东西,但幻相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幻相指的是非常不可思议、非常魔幻的现实。(《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这个现实,就是在那儿又不在那儿的若有若无的事实,“若有、若无”,并非两个分开的个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幻相”此词的精髓,这也是这个世界一切显现的方式,不只是我们看到听到的表相的世界,我们内心世界也是如此的幻相。而且它的力量非常强大,若你不知道如何处理幻相,你就会纠缠于其中,但这个让你纠缠其中的幻相,也正是能让你解脱的幻相。(阿底注:对于“幻相”不知为无明,了知为觉悟。)

因此,佛陀去造访摩耶夫人(幻相)的行为,事实上改变了一切的维度。释迦摩尼佛是一个化身佛,是一个示现,示现让我们理解实相,而且他必须提醒我们:我们是幻相,我们受到幻相的包围,幻相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

在弥勒佛的偈颂中非常美妙地呈现了(念诵……)这是对母亲的礼敬,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解读,若你以佛教经典的空性来解读,那么一切佛、一切万物的母亲就是空性。如果你是以摩耶来解读,不只是历史上的这位摩耶王后,而是一直都存在的幻相,那么弥勒佛所说的大意就是:

这是由于“您”(当我说“您”时,你可以认为这是空性、如来藏或一种自相矛盾的幻相),所以阿罗汉声闻才想要出离,如果不是“您”,他们就没有想要出离的哀伤、就没有对世界有厌离感。因为“您”,才会让我们有这样感受:好像什么东西既在那儿又不在那儿。正因为这样的感受,这些阿罗汉才有想远离这一切的冲动。

母亲,因为“您”,所以菩萨们(大家记得吗?之前阿罗汉有远离这一切的冲动),由于这位母亲,这个空性与幻相,菩萨才不想获得解脱,才想要留驻此处而为众生行事,正是因为“您”的缘故,才会如此。

正是因为这本具的、存在于一切之中的般若智慧,菩萨才不能忽视有情众生、才无法把众生抛之脑后,菩萨充满了悲心,正是因为“您”的缘故。

不只阿罗汉想要出离轮回,不只菩萨不想住于涅槃,正是因为“您”——空性、幻相、般若智慧,所以一切佛才能作为佛来行事,所以一切佛的事业永不止息,这是因为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空性。(阿底注:空性或者说幻相,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虚无主义是对空性最大的邪见。)
为此,我应当向一切如来之母、一切缘觉之母而顶礼。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佩玛·丘卓|这珍贵的生命犹如一场梦境,纵使是好梦,仍是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视生命为理所当然,就浪费了我们的福报

佩玛·丘卓|这珍贵的生命犹如一场梦境,纵使是好梦,仍是稍纵即逝,如果我们视生命为理所当然,就浪费了我们的福报

养心读书会 

来源香巴拉佛教中心(ID:SHAMBHALA-)。我们尊重原作者,如有不当请告知删除。

若我们不断地重新发愿又打破它,那么很久才能登上菩萨地。然而,我们不会永久耽搁下去。虽然第九颂字面上是这样说,但我们不会永远沦落恶趣。在佛教思想中,没有永远诅咒的观念。某些内心境界看似没完没了,然而纵使是最糟糕的痛苦,也是无常的,总有出头之日。

话又说回来,我们若还继续加强旧有习气,不再向往成长,就大大减慢了成佛的过程。犹豫的习气是有后果的,我们会愈来愈躁动,愈来愈不满足。我们开始视自己为延误者、失败者、成事不足者。另一方面,我们若对业力的运作有所正知,便会明智行事,也会运用珍贵的人身作为成佛的途径,而非迈向地狱的道途。

因此,我将恭敬力行
我所发的愿菩提心。
今后若不勉力而行,
将步步趋向更痛苦的恶趣。

与时推移,我们不是觉醒,就是陷入更深更沉的睡眠之中,这要视我们如何训练内心而定。因此,我们不是变得更柔软随顺、更积极探索,就是更顽固僵化。愿我们都能按自己的承诺行事。

为了饶益一切有情众生,
无量诸佛先后降生又谢世了,
而我,却因为恶业,
无福被佛陀亲自教导。

佛的怙佑普照众生,但有三种心态让我们无法蒙受持续的怙佑。这三种心态可以比喻为三种“钵”:盈钵、毒钵和漏钵。

钵中的水若满盈到钵缘,如同内心充塞着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们已经全知道了,我们有过多固定的想法,没有一桩新的事物影响得了我们,或者让我们质疑自己的假设。

盛装毒素的钵,如同内心愤世嫉俗、吹毛求疵,一切都被这种苛责的心态所污染,不开放,不愿意探索法教,自以为是,等等。

钵底有洞,如同散漫的心:身体在,心却迷失在诸多念头中,成天忙着计划到哪儿度假或去哪儿吃大餐,老师教了什么则完全充耳不闻。

寂天菩萨了解到,接受佛的怙佑却不能从中得到利益有多么悲哀之后,他决心内心开放而且正知,免得事后徒自悲伤。他说,除非我们理解因果运作,否则不会有任何改善。这是必须严肃思考的讯息。

若我今后依然故我,
这就是我的命运了,
我会沉沦恶趣,
遭受痛苦捆缚、割杀、撕裂。

在我们的行为中有一种重复的模式,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遇见困难的情况,就特别容易引发我们的习气反应:退避或抽身,尖叫或哭泣,变得骄慢或自卑。这些寻求安全感、避免不如意的策略,只会增加我们的不安。唉,它们是会让人上瘾的。虽然后果往往是苦,但我们还是一试再试。

正知犹如护卫者,保护我们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也不再增强同样的习气模式。我们确实可以逮到自己被羁绊的那刻,而且避免被shenpa所扰动。

值逢诸佛示现世间,
我对佛法生起真信心,又获得人身,
这都是修习善法的难得机缘。
哪一天才能再度获得呢?

在寂天菩萨的法教中,有几个一再出现的主题。其中之一便是生而为人珍贵难得,但我们却追求太多而虚掷了此生,尤其我们毫不知何时会失去福报。第十六至二十六颂针对这个主题有更多发挥。

不错,今天我精神矍铄,
丰衣足食,毫无烦恼。
但生命却无常虚假,
此身不过是短暂借给我而已。

这珍贵的生命犹如一场梦境,纵使是好梦,仍是稍纵即逝,不可捉摸。如果我们视生命为理所当然,就浪费了我们的福报。

  ——节选自《生命不再等待》佩玛·丘卓讲解《入菩萨行论》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