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处方:白头翁、白菊花、银花各20克,枳实、丹皮、生赤白芍各12克,炒黄柏、秦皮、焦山楂、木贼草各10克,黄连、防风、甘草各6克。3剂获效,9剂全廖。

打开思路,“白头翁汤”加减治多种病症:肠炎、尿路感染、遗精、淋巴结核、阴道炎......
中医书友会



I导读:白头翁汤或白头翁这一味药,很多人的印象就是治疗湿热痢疾。如果我们把思路打开,从药的本性入手,可以发现这个药的应用范围很广,凡是湿热湿毒为患都能使用。本文提到如霉菌性肠炎、尿路感染、遗精、阴道炎等均以湿热浊毒下注为表现,尤其能够从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性质进行辨证。另外,治疗瘰疬也是白头翁不太为人所知的特别用法,大家可以记一记。

—本文约4007字,预计阅读11分钟—

白头翁汤发挥
作者/承忠委

介绍:承忠委,字五云,号龙翔,男,1933年4月18日出生,汉族,安徽省芜湖县人。曾任安徽芜湖地区卫校中医教研组长,副主任医师,高级讲师。1948年随父承庚方学医座诊5年,50年代即名噪乡里,1956年于宣城县针灸训练班学习结业,1957年毕业于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即中医学院前身),后历任长新、三元等乡医院院长、湾浊区医院代院长、区卫协会主任等职。近年来在各类国家级、省级中医刊物上共发表文章50余篇,《现代名医医案选析》的主审者,著有《承忠委临证撷萃》等。



白头翁汤是仲师原用治“热利下重”和“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病证的。然临证中将该方妙于化裁,还可治疗霉菌性肠炎、急性尿道感染、遗精、淋巴结核、蜂窝组织炎、霉菌性阴道炎和急性结膜炎等内、外、妇、五官科多种病证。取效满意,现简介如下:
一、霉菌性肠炎
盛某,男,45岁。因饮食肥甘厚味不洁,致上吐下泻,全家食物中毒。经西医急治,家人均瘥,惟其因体质素弱,腹泻久久不愈。
由于连用半月抗菌素,使初期似蛋清的稀便转成脓血样稀便,出血甚时遂转为暗红色糊状便。大便培养有真菌菌落,无致病性细菌,遂诊为霉菌性肠炎。症见:形瘦肉削,面 声微,日排脓血便五六次,终日腹胀隐痛下坠,少有舒时。舌红口干,不欲多饮,脉细沉,苔黄白浊腻。

投以白头翁汤:白头翁、仙鹤草、银花各20克,山药、白芍各15克,白术、槟榔、苦参、秦皮、焦楂、炒荆芥各10克,木香、甘草、黄连、鸦胆子(去壳用馒皮包吞)各3克。


3剂药后,出血减少,但黏冻仍多。遂以薏苡仁30克,白芷10克,易山药、荆芥,复进5剂。便次仅二三行,脓亦大减,腹坠痛顿松,脉扬苔化。后以此方出入调治约20剂,始复如初。

白头翁汤治各种肠道疾患,已为历代医家所公认,吾多喜用仙鹤草(《现代实用中药》云其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岭南采药录》将其主治赤白痢,近时可常见用此药治多种痢疾之报道)、赤白芍、焦山楂、银花、大黄,共收凉血止血,解毒消滞之功。
对阿米巴痢、滴虫性肠炎、霉菌性肠炎,则宗名家章次公之法,常配鸦胆子、川楝子、槟榔、百部以杀虫。对黏液性白冻多者,变仿章氏用桔梗、白芷、败酱草、苡仁以排除痈脓。
然痢虽多热证,并非一概投以苦寒,每辅白术、木香等健运芳化。初起虽配大黄,但痢下通畅后,大黄则弃之,对苦寒太过之鸦胆子,用量亦应谨慎,惟恐胃气受伤,痢更难愈。
二、急性尿道感染
汪某,女,23岁。1979年10月19日诊。
新婚两旬,房事未节,加之恣食辛辣甘肥,遂致尿频急,淋漓涩痛,色如浓茶,甚至血尿,偶夹紫血块。腰楚如折,黄带绵下,其气腥秽,便溏不爽,烦躁难寐,口苦,渴饮不多,脉细滑,舌胖尖红苔薄黄。细询4天前西医已予呋喃坦啶,药后虽小溲略好转,但呕恶不已,胃纳全无。观其形体瘦削,面晦暗。

处方:白头翁、生地、白茅根各30克,苡米、茯苓、车前子各20克,萆薢、竹叶、川牛膝、甘草各10克,秦皮、炒黄柏、石菖蒲各7克,黄连、生姜各5克。


3剂后,尿频急涩痛均减,黄带亦少,大便渐复,烦轻寐安,然纳仍欠馨。去秦皮、黄连,减白头翁为20克,加神曲、佩兰各12克,又3帖,纳增症除。因厌服苦药,嘱其每日以鲜茅根、六一散各30克,开水泡代茶饮,并嘱节房事、戒辛辣,调治一周而瘥。

本证诊为血淋,殆无疑义。其因系恣食辛辣甘肥,蕴生湿热,乘房劳肾阴受损而下趋,灼破尿路血络所致。

《本草汇言》曰:白头翁:“凉血消瘀,解温毒”可“消积滞”(《纲目拾遗》),且“味微苦而淡,气清质轻,微寒” (《本草正义》)。
故以其为君,合大剂滋阴凉血的生地、白茅根,既达利尿通淋,清热止血之目的,对胃气亦不过份伤戕;黄连、黄柏、秦皮均可清热凉血,燥湿止带;为防三药苦寒伤胃,在小量用之的同时,配入了菖蒲、生姜。其余诸药大多甘淡性凉,通淋泻热,共赞白头翁汤成功也。
三、遗精
王某,男,27岁,未婚。梦遗近一载,每周2~3次,迭治鲜效。
诊见面黧形实,纳差眩晕,口苦喜饮,膝软腰酸,肢重乏力,阴囊潮湿,尿黄混浊,便溏稠不爽,舌偏红胖,苔黄腻,脉濡滑。详询嗜酒喜辣,甘肥恣食,故知系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而病作。

投白头翁汤加滋阴固涩之品:白头翁、玄参、山药、芡实、生牡蛎各20克,秦皮、川牛膝、炒黄柏、金樱子各10克,黄连、莲子心、生甘草各5克,砂仁3克。连进5剂,遗精减半,诸恙遂轻,继服7剂而瘳。



《杂病源流犀烛》曰:遗精“有因饮酒厚味太过......有因脾胃湿热,气不化精,分而流注膀胱者,亦混浊稠厚,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正符本病梦遗之因机也。
白头翁汤四药均系苦寒坚肾阴、燥湿热之品,故移用治此种遗精恰合。
然患者苔浊腻,纳极差,为恐苦寒败胃,佐入砂仁、甘草,而此二药合黄柏却组成降心火、益肾水,治遗精梦交的要方封髓丹(《奇效良方》)。
玄参、山药可清退虚热,补肾脾二阴,莲子心、芡实、生牡蛎、金樱子清心止遗,尤妙者,在用大剂固涩药同时,独取一味川牛膝通滑以反佐,殆叶桂“阴虚体质常有梦泄之疾,养阴佐以涩剂,必参入通药可效”(《临证指南医案·遗精门验案》)之义也。
四、淋巴结核
王某,男,17岁。5年前因潮热盗汗,呛咳,被诊为“肺门结核病”。
颈项、耳后、腹股沟、淋巴结亦渐肿大,服雷米封,虽肺结核好转,淋巴结未再肿大,然质地转硬而不消。左腿肿块因受伤搔抓感染,致恶寒壮热,淋巴结迅速肿大,左侧腹股沟尤甚。因农忙未及时诊治,仅自服退热片,发热略退,但5天前左侧腹股沟淋巴结破溃致脓水淋漓,注射青霉素后,淋巴结肿大得以控制,而溃破处却难收敛,仍滋脓液。
诊其脉弦细数,舌红苔薄黄,渴欲冷饮,纳呆便坚,汗出涔涔,低热缠绵,形瘦如削,时有遗泄,腹股沟淋巴结红肿,脓出欠畅,稀薄腥秽。
知气阴早受戕残,而湿毒余邪难去,以白头翁汤合四妙勇安变通。

处方:白头翁、银花各20克,玄参、生黄芪、生谷芽、地骨皮各15克,白芍、天花粉、当归、甘草各10克,秦皮、炒黄柏、白芷各7克,胡黄连4克。


药进5剂,便通纳增,汗止口和,脓较稠畅,肿块渐收,以大贝母7克,生牡蛎15克易胡连、秦皮,接服5帖,热平肿消神振。改服白头翁、银花、北沙参各15克,白芍、当归、黄芪、牡蛎、甘草、神曲各10克,炒黄柏、大贝母各7克,续进5剂以收功。

《药性论》云:白头翁“主项下瘤疬”,《本草备要》更明言可治“瘰疬”,今贤张仁宇等单用该品治瘰疬危证(《中医杂志》1966年2期38页)。
故选用白头翁汤(经胡连代黄连,取其可通便清虚热而止遗泄)清解湿毒敛疮生肌、合《验方新编》之治脱疽溃烂、局部红肿热痛、脓水淋漓、烦热口渴的四妙勇安汤(玄参、银花各90克,当归60克,甘草30克)。
虑其疮口难敛系气阴受损,故佐芪、芍、花粉、地骨皮。因脓出欠畅且纳差,遂使以白芷、谷芽。诸药均能与证相符,因而获效较佳。
然张凡指出,市场所售白头翁品种有16种以上,而以毛莨科的为正品,其抗菌消肿,溃脓收敛作用最好,临证当注意选用,以利提高疗效。
五、霉菌性阴道炎
高某,女,40岁。带下淋漓已3年余,某医院诊为“霉菌性阴道炎”,经用制霉菌素好转。
近因雨季野外劳作,致带浊赤白频下,外阴瘙痒,时有灼痛,坐卧难宁,心烦少寐。伴眩晕纳差,口渴便干,小溲赤涩淋痛,舌偏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此乃湿毒下注冲任,损伤带脉,蕴酿成霉菌性带下。

处方:予白头翁、土茯苓、苡仁、生地各20克,秦皮、川牛膝、萆薢、苦参、泽泻各10克,黄连、甘草各7克。


5剂后,带下减少,痛痒亦轻。去苦参,加滑石20克,续服7帖。另用苦参、秦皮、黄柏、蛇床子、白头翁、白鲜皮各20克,煎水坐浴,日1~2次,连用7天,诸症基本向愈。内服外用方又迭进10剂,终收全功。多次检查未见异常,后未复发。

赤白带下系感受湿毒所致,而白头翁为“解湿毒”要药。《本草正义》云黄连疗“痔漏崩带”,《本经》言黄柏“主女子漏下赤带”,《别录》曰秦皮“疗妇人带下”,由四药相合而成的白头翁汤,实乃治湿毒带下的主方,加之所合之药,旨在清热凉血、利湿解毒,于证极合。然因霉菌性阴道炎较顽固,故连服20余剂,加之外用,始收全功。
六、急性眼结膜炎
郭某,男,19岁。四天前晨起后突感眼睑红肿,继即热痛、涩胀羞明,某医院诊为“传染性急性眼结膜炎”。内服消炎片,外滴眼药水,但3日未见显效。
眼睑结膜红肿,涩痛羞明,眵多黏结,并有水样分泌物外溢,询知平素性情躁急,嗜食辛辣,病前曾有冒暑远行及饮酒致醉史,近10天常小溲短赤,便溏欠爽,夹黏冻,察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数。
知系递上暴张之肝阳与外触之暑热火毒相合作祟,故投白头翁汤加味。

处方:白头翁、白菊花、银花各20克,枳实、丹皮、生赤白芍各12克,炒黄柏、秦皮、焦山楂、木贼草各10克,黄连、防风、甘草各6克。3剂获效,9剂全廖。



《日华子本草》云白头翁可“治一切风气明目......”,而《纲目拾遗》则曰其“去肠垢,消积滞”。
故对郭男因外袭之风热暑毒与内里食滞所化之火相合而导致的眼疾,白头翁汤诚为首选之方(因方中其他三药,亦可解毒消滞,清热明目),加菊花、银花、木贼草,协同散热解毒明目,丹皮、赤芍清凉血热,枳实、山楂消滞止泻,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调补气血。
尤妙者独用一味辛温之防风以反佐。考《本草正义》云其“疗风眼”,“治风邪而目盲无所见”,而近贤眼科大家韦文贵则根据“目为上窍,用药非轻则难直达病所”之理。在自拟57个经验方和69个常用的前贤方中,有30方用防风,为入选率最高之品。故以其引领诸药直达目窍,并中和白头翁汤苦寒之性,实为一箭双雕,非对药性了如指掌,选药难得如此贴切。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