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无法表达之处就用放光、入定的方式来做表达
原创 普贤行者 海云和上法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入广大三昧名佛华庄严”。“尔时”是指“如是我闻,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的同时,也就是普贤菩萨在世尊于菩提树下,成佛成道之际。“入佛华庄严三昧”是在第七会重会普光明殿,佛直接入刹那际三昧。在第八会三会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法庄严三昧。
华严经分成七处九会,如果要做深化思惟理路,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它对我们的心灵迹理纹路剖析得非常清楚。重会普光明殿,世尊自己入刹那际三昧;三会普光明殿是普贤菩萨入三昧。重会普光明殿是讲出现差别因果,前面第一、二会是因,这里是果,到这里是因果同时的,所以佛入三昧是同样的。到了第三会是用普贤菩萨表圆融的一体性,由普贤菩萨代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行法与境界,所以会主就转为普贤菩萨而不是世尊。入三昧的人不一样,这里我们修学上要很明确的认知。
对于心灵迹理纹路,我们可以慢慢的进入。刚开始会感到混沌难懂,因为我们缺乏这种训练。每一部华严经的前要,都会表明第几会。我们可将这一会之中的重点都列出来:将入定、不入定,入位、不入位均列出来,然后放光的部份,光从哪边出,何处入,表法的意义,这些都是思惟模式,都是我们心灵内部的东西。虽然它们很抽象,又无法用语言文字去穷尽。
在古代是用语言乃至用歌诵来赞叹,这都是在表示我们描述心灵境界之时,语言是受到限制与障碍的。印度人对心灵的看法是很深刻的,语言文字无法表达之处就用放光、入定的方式来做表达。入定的部份,我们就必须深入去了解,也就是要对经典的语言模式能够了解,否则学佛法不可能了解。
所以有人常说“佛法不要问,做了就对”,那要怎么做呢?你做的到底是事法界还是事事无碍法界呢?这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世间人也在做,你也在做,大家都在做,那你做的是世间法,还是佛法呢?如果你都不知道就不能称修行。修行与世间的做在事相上是相同的,譬如洗碗就是在以家务来修行,一般人只是在洗碗而已,但修行人的做就是行。因为修行人的行中有愿,所以称行愿,以修行人来讲,洗碗是修行。差别在哪里?这要自己多去感受,这个关键差距很大。
这个三昧称佛法庄严三昧,三昧是定成就,定力广大称为广大三昧,佛入三昧不特别强调这个部份,但菩萨入三昧要强调“广大三昧”,这表示菩萨此时入的三昧与佛入的三昧是一样殊胜,这个三昧称之佛法庄严三昧,也就是佛华严三昧之意。换句话说,普贤菩萨入华严三昧,就是佛华严海印三昧。
第九会是讲师子频申三昧,它的境界是一时炳然齐现,一刹那间全部现前,像一幅画现前。入此三昧时,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六种十八相动。六种震动就是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十八相动有“动、起、踊、震、吼、击”。每项各有三相“动、遍动、等遍动”,余五项亦复如此,共为十八相动。十方所有世界,十方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就是当下,所以世界同时动,这个是总体观的部份。
佛菩萨在此入定、入三昧,何以所有佛国土同时震动?这就是性起法界,是总体的,在性起法界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就是个人吃饱,众人都饱。所以一佛菩萨入定,十方诸佛菩萨,往昔同行者皆相应,这只有性起法界才有。缘起法界是个人修个人了,它非整体观的。在性起法界普贤菩萨入三昧,十方世界都震动,这是法界个体与整体均是同一体,所以菩萨在此有所成就,同样的对整个法界,所有世界都有影响,不但影响而且是同时影响,它不是次第慢慢影响的,不是像石头投入水中,涟漪一波波的展开的,它是在这边加压力,那边实时受到压力影响,所以这边一成就,那边就受影响,是同时来的,这就是法界的总体观。所以他一入三昧,十方所有世界马上就震动。此时不但震动,还出大音声,靡不皆闻,十方所有世界同时相应。
这个是非常殊胜的境界,我们很难感受到,所以我们要去体会“总体观、一体性”,才能入如此殊胜的佛法大法海中,这就是一佛乘的观念。否则个人修个人了,那和外道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们现在尚在缘起法界中,要去了解性起法界的一体性的这种总体观不是容易建立的。虽然整体宏观是如此殊胜,当境界一到我们还是个体观,是无法总体观的。因为我们受权教的熏习太深,习气自然会带你到个体观去。
我们所以要一再熏习,其它的就算修不好,乃至会下地狱都不要紧,我宁可下地狱,假如修一佛乘会下地狱,也会从地狱顿超十地。因为这种熏习修学,就能将我们以往权教的意识形态去除,进入实教、法报、实报佛的境界中。虽然会有很多激荡,在信与不信之间,你会有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使我们产生很多复杂情况出来,那无所谓,都是过度时期。当你从权教走出来进入实教之后就不一样了,你的信心就必定非常坚固,你会把所有的噪声都过滤掉。此时,我们若能成就那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善根,要不然我们会转个缘到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去,那时候你就会知道一佛乘的不可思议,贤首佛世界在如来寿量品中很清楚述明。
“然后从其三昧而起”,普贤菩萨入华严三昧后,再出华严三昧。为什么要入三昧,再出三昧呢?因为有的是在三昧中做佛事,有时候是入三昧,再出三昧才做佛事,这不一样的。不一定通通入三昧,在三昧中做佛事,这里是普贤菩萨入华严三昧后,再出三昧做诸佛事。有些时候由此地入三昧,在他方出三昧,贤首品上就讲得很清楚,入出之间不一定在同一点上。这里是强调入三昧再出三昧,入三昧是从三昧中招感十方诸佛菩萨来集,一入三昧十方所有佛国土的上首菩萨,会带着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众来参加。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先打广告,有缘的众生就会来,入三昧等于邀请,出三昧就等于他方诸菩萨都到了。
撷自《八十华严——离世间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