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风、外风、类中风证治
肝属木、色青、属风、主筋、藏血,故肝病则面现青色,火旺木焚,故面现赤红色,即为险兆,当速清火。热迫血脉妄行,就是热使血胀,微血管或血管承受不了压力,破裂出血即为肝风,在头为肝风上扬,在肠胃道为肠风下血,其它衄血也与肝火旺有直接关系。
高血压患者,是体内有火,则内生风,故血流速度快,是为了要祛火。冷缩热胀,故压力因火之强弱不等而不同,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外界风邪火加上内火,往往造成严重伤害,若外界风邪火过旺,即使没有高血压,照样出事,故肝风绝非高血压患者的专利。
再则肾水不足者,阴虚生内热,水不足,故微火亦可使之沸腾。然风性本燥,筋则劲强,既明其理,就易治矣!然而经脉无瘀凝阻塞者,即使血压高涨,疏通有道,亦不致如此之横。
后枕的瘀血才是脑血管病变的主凶,有人就是瘀血过多,美容院洗头时,瘀血被挤压进入脑壳内而引发中风现象,非真中风。不要记者们胡乱写你也相信。
治疗之根本在祛火除风,然痰火之证,亦应速除其痰,以免痰阻窍道,就难治矣;若痰阻气道,更有性命之忧。
然真中风之证,万人难活一、二,苟有生者,亦不可皆当风治,谨记!瘀血不除,终难痊癒,病后保养,才是重点。
本篇所列,有真中、有类中,请看官分清施治。
1、肝风上扬,勿动,急刺十宣穴出血如豆大,泻火后随证施治。十宣穴即手经井穴,两手共十二穴,即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冲与少泽。用採血刀放血泻热,热降则压力降,溢出之血,可望重回脉内。中风猝倒,勿乱搬动,以免伤口,更形扩大,外溢更猛,许多患者就在此时身亡,不可不慎。
2、虚邪偏害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邪入脏者也。其邪气浅者,脉偏痛,邪在腑中。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志乱不甚,其言微之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矣!此亦邪深在脏。
3、中腑者其病在表,多着于四肢,故肢节废,脉浮恶风,拘急不仁,外有六经之形证,以小续命汤或疏风汤随证加减汗之,使邪从表出。
大阳经证→头痛、身热、脊强。
阳明经证→目痛、鼻干、不得卧。
少阳证者→耳痛、胁痛、口苦、寒热、呕。
太阴经证→腹满自利、咽干。
少阴经证→舌干口燥。
厥阴经证→烦满囊缩。
4、中脏者其病在里,多滞九窍,故唇缓,二便闭者脾也。不能言者心也。耳聋者肾也。鼻鼾者肺也。目瞀者肝也。以三化汤或麻仁九下之。
5、中血脉者,病在半表半里,外无六经之证,内无二便之闭,但见口眼喎斜,半身作痛,不可过汗,汗多则亡阳筋急,不可大下伤血,惟当养血顺气,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和之。
6、中腑者多兼中脏,如左关脉弦浮,面目青,左胁痛,筋脉拘急,目抽头目眩,手足不收,坐卧不得,肝胆兼病,犀角散主之。
7、脉左寸浮洪,面赤、汗多、恶风、心神颠倒,语多蹇涩,舌强舌干,振悸恍惚,此包络与心兼病,加味牛黄散主之。
8、脉右关脉浮缓或浮大,面黄、汗多、恶风、口喎语涩、身重、怠惰嗜卧、肌肤不仁、皮肉抽动、腹胀不食,胃与脾病。防风散主之。
9、右寸脉浮涩而短,鼻流清涕,面白、多喘、胸中冒闷、短气多汗、声嘶、四肢痿弱、大肠与肺病。五味子汤主之。
10、脉左尺浮滑,面目黧黑、腰脊痛引小腹、不能俛仰、两耳虚鸣、骨节疼痛、足痿善恐,膀胱与肾病。独活散主之。
11,气虚者,右手足不仁,六君子汤加钩藤、竹沥、姜汁。气血俱虚者,左右手足皆不仁,八珍汤加钩藤、竹沥、姜汁。
12、脱属寒,闭属热,不可错用,误者死。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为闭证,用苏和香丸、三生饮、牛黄、至宝类。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开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均为脱证,宜大剂理中汤灌之,急灸脐下,或有生者。中脏是闭而非脱。中腑中血脉之证,断不可用,误用邪深不解。
13、角弓反张者,痉也,依痉病例。
14、口噤者,热伤筋急,用甘草寸许两支,炭火上涂麻油炙干,扳开齿令咬定,一、二时许更换之,内服秦艽升麻汤。
15、不语者,以风寒客于会厌,脾、心、肾之脉皆通于舌,故卒热无音,若因痰迷心窍,当清心火;若因湿痰,当清脾热;若因风热,当清肝火;若因风痰,当导痰涎;若因虚火上攻,当壮水之主;若因虚寒厥逆,当益火之原;神仙解语丹、涤痰汤、加味转舌膏、八味丸,随证施用。取少许龟尿,点舌下神效。
16、风寒客于肌肤,始为痹,复伤阳经,随其虚处停滞,与血气相搏,故风痹而手足不随。寒者脾土太过,当胁其湿,虚者脾土不足,当补其气,血枯筋急者,四物汤主之。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痰多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17、偏枯证皆因气血不周身所致,风气通于肝,风搏则热盛,热盛则水涸,水涸则气不荣,精乃亡。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顺风匀气散、虎骨散、虎胫骨散,随证施治。外用蚕砂三大袋,蒸热,着患处,冷再换,以瘥为度;内用羊肝、入粳米、葱白、姜、椒、豉煮熟,曰食一具,十曰止,大效。
18、口眼喎邪,多属脾土,先烧皂角薰之,以逐外邪,次烧木香薰之,以顺血脉,酒煎桂枝,取之浸之左喎擦右,右喎擦左,服清阳汤、秦艽升麻汤或两方合用,外感加葱白。或用牵正散酒调服,或用改容膏亦佳。
19、遗尿多属气虚,宜参芪汤少加益智仁,频频啜饮。
20、痰涎壅盛,稀涎散吐之。湿痰用二陈汤、星香散加竹沥、姜汁。虚者六君子合星香散。脉沉伏无热者,三生饮加全蠍乙个,养正丹可以坠下痰涎,镇心安元气。肥人湿中,气盛于外而歉于内,必气结而肺盛,肺金剋肝木故痰盛,治法以理气为急。
21、中腑者多身痛,为风气所束,经脉不合,宜铁弹丸,虚者十味挫散。
22、心神不足,痰滞于心包络而昏冒者,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紫雪辈。
23、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内有中风之患,宜服愈风汤、天麻丸。预防者,当养气血、节制饮食、戒七情,远房事为宜。
24、痰涎壅盛,宜吐之。无汗表实,三圣散。有汗里实,用瓜蒂散或全蠍散吐之。甚则用五元散或巴矾丸。(以上出自医宗必读)
25、形气实者,口眼喎斜,肌肤麻木,风气攻注,骨节疼痛者,乌药顺气散主之。
26、形气实者,喎斜,瘫痪者,换骨丹主之。
27、因虚召气,中人经络,半身不遂,心清语蹇,舌软无力难言者,宜黄耆五物汤。舌强难言,神气不清则为痰火,禁用此方。
28、形气俱虚及风燥者,搜风顺气丸主之。
29、痰涎壅塞,神昏不能言语、口眼喎斜、形气满盛、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为紧急之闭证,牛黄清心丸主之。
30、气粗盛、无汗、四肢拘急、身体偏痛,乃表邪固闭,千金还魂汤主之。
31、腹满二便闭、神昏、口噤不开、结痰喉开不下,宜吐下兼行,夺命散主之。
32、中风寒、六脉沉伏、四肢逆冷、痰气湧盛,寒盛气实者,三生散主之。
33、中风热、六脉浮数、面赤、身热、心烦者,祛风至宝丹主之。
34、中风、痰涎湧盛、喎斜、瘫痪、小儿惊痰,均宜青州白丸子。
35、痰火内发,神短忽忽、言语失常、上盛下虚、头眩脚软者,清热化痰汤主之。
36、风痱、偏枯、邪浅者,黄耆五物汤主之。甚者,不能言,志乱神昏,乃肾虚内夺,少阴不至而厥,邪己入脏,病多凶,宜地黄饮子。
37、痰火内发,迷人心窍,令人精神恍惚,舌强难言,涤痰汤主之。热甚者加黄连、黄芩。二便闭者,礞石滚痰丸攻之。
38、瘫痪者,非肝木之风,亦非外邪之风,由作息失宜,心火暴甚,热气拂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卒倒无知,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化火,名曰「火中」。心火盛者凉膈散。肝火动者,小柴胡汤。水虚火炎者,六味地黄丸。痰多者,贝母瓜蒌散。
39、因虚召风,名曰「虚中」。皆属气盛,过于劳役,损耗真元,脾胃虚衰,痰生气壅,宜六君子汤。虚而下陷者,补中益气汤。房劳者,六味地黄丸。(以上出自杂病心法)
40、东南之人,海岛居民,多由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气,清燥汤主之。脾胃本虚,不能制湿或饮生冷,水湿之物或厚味醇酒,停于三焦,注于肌肉,则湿从内生,宜渗湿汤。外中湿者,或山岚瘴气,或天雨湿蒸,或远行涉水,或久卧湿地,其证头重肢痛、四肢倦怠,腿膝肿痛,身重浮肿,大便溏泻,小便黄赤,宜除湿羌活汤,虚者独活寄生汤。
41、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宜姜附汤或麻黄附子汤。
42、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或渴,此「暑中」也,先以苏合香丸或来复丹灌之,或研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取其通窍,再用皂夹灰、甘草末和匀,新汲水调下,待稍醒,辨证与药。
静而得之谓「中暑」,属阴证,当发散。此或纳凉于广厦,或过食生冷,头痛恶寒,肢节疼痛大热无汗,阴汗所竭,阳气不得发越故也。轻者香薷饮,重者大顺散。
动而得之谓之「中热」,属阳证,热伤元气,非形体受病,或行走于长途,或务农于赤曰,头痛、燥热、肌肤大热、大渴、多汗少气,苍术白虎汤主之。热伤类似厥者,切勿即与冷水,及移卧阴凉冷地,宜置日中或令近火,以热汤灌之即活。误则多死。
43、七情内伤,气逆为病,痰潮皆塞,牙关紧急、身冷、气口脉沉,名曰,「中气」。与中风似,然中风身温,人迎脉浮为异。气中,急以苏和香丸灌之,醒后,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或木香调气散与之。有痰者,星香散主之。若其人本虚,痰气上逆,关膈不通,则宜养正丸。
44、醉饱过度,或感风湿或者气恼,以致痰塞胸中,胃气不行,忽然厥逆昏迷者,口不能言,肢不能举,不可误作中风中气,此为「食中」,宜煎姜盐汤,探吐。风寒者,藿香正气散。无它证者,只宜平胃散类。
45、祭塚入庙,弔死问丧、飞尸鬼击、卒绝客忤、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关口紧、昏晕不知人,宜苏和香丸灌之,少醒,与调气平胃散。(以上出自万病回春)
46、脉洪大,大汗出、大烦渴、下血清新、肠风下血,人参白虎汤主之。天生白虎汤——西瓜,亦可。
47、肠风脏毒下血,槐花散主之。
48、肺有郁热,咳嗽吐血、衄血下血,龙脑鸡苏丸。
49、伤寒胃火热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肠胃溃疡,犀角地黄汤主之。
50、入室向火,过热过寒,左颊汗出,偶尔出户,为贼风所侵,觉右颊拘急,口喎于右,此火逼其热,非中风也。当和其气血,解火伤,火平则喎自正,和血息风汤主之。
中医生理概论图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