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 




        我们,本能地爱自己。
        给自己好吃的,好穿的,好住的……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乐此不疲。或者即便心在流血,人前依然强装笑颜。因为要维护一个外表光鲜的自己,以为这就是爱自己。
        可是,却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发现那颗心根本不够快乐,甚至带着很多苦涩。
       每日的忙碌,应酬、家人、朋友……似乎总没有时间去顾及自己那颗心……若非出家,我从来没去真正善待关注过内心,就像关注时装和化妆品那样。
        能不能让匆忙的脚步停下来,好好关照一下内心,不要那些对立、排斥和不平?可是现实里,往往是,宁愿咬牙搞个物质的奢侈,也不愿意对内心好一点点,总是肆虐地让它承受着攀比、愤懑、压力以及各种负面的情绪。
        直到有一天,幡然小悟,再昂贵的化妆品也无法遮掩岁月带来的沧桑,再大牌的衣物也无法装饰内心的愁苦,再至爱的家人也有离去的时候,再稀贵的美食也只不过满足一时的口欲,再多的金钱也无法买走病痛……更终极的是,再怎么样,也逃不脱自己和家人的死亡!
        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对自己对家人真正的爱?……
        活了半辈子仿佛才开始重新思考,重新来过。
        幸而是不期而遇的佛法,让颠倒的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于是,尝试放下各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做法,慢慢回归到生命朴素自然的本分,体味粗茶淡饭的清香、感受粗布麻衣的质真……淡去了不实的浮华,平静了跃动的浮躁……竟然慢慢发现,这样才算好好“活着”,这样才算爱自己,这样才算活出了光彩。又幸而是出家,让这一切在慢慢趋向解脱,不单单是自己,连同他人!
        这时候,才终于明白,真正的爱自己是给自己找一条正确的、有希望的、趋向觉悟的路,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找一位圆满的精神导师;把生命安放在出家修道上,令自己和众生一起圆满觉悟!

认错,是一种修养

认错,是一种修养 


  人生要学习的第一点,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习认错。人不肯认错,都是你一问,就是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都是“你听我说,你听我说,你说的是错的,做的是错的。”总认为自己对,基本上这就是一个错误。

  我有一些徒众,常常会来跟我投诉,什么人不对、什么人不好、哪个人对不起他,我听了以后,真正要让我对他讲一句话:“你本身有问题了。”你如果本身没有错误、没有问题,别人不会给你压力,不会对你那么不好。

  认错是一种美德,认错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很好的效果。像美国的总统克林顿,他犯错了,向全国人民认错,大家也能原谅他。一个小孩子犯错了,爸爸妈妈要打他,他赶快说:“爸爸妈妈,我错了,我下次不敢了。”可能爹妈要打他的手,就打不下来了。



  我在台湾办了一个普门高中学校,有一个老师,大概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年了,也在我们这个学校结婚,生了很多孩子。他说:“现在生儿育女很难,因为每次回到家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是说这个菜不好吃,这个东西不好、那个不好,做父母的好困难啊。”我就告诉他:“以后,你不必讲爸爸很伟大,妈妈很伟大,你跟儿女认错好了。”

  他就照我的话做了。吃饭的时候,儿女又嫌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他就开口说:“孩子们,真对不起你们,爸爸没有用,都不能赚很多的钱,给你们吃的好、住的好,很对不起你们。”

  哎,那些个小儿小女立刻说:“不,爸爸,你伟大!你伟大!好吃,好吃!”从此儿女们改过了。所以,我们向父母认错,向朋友认错,向社会大众认错,或者向佛祖认错,都可以,甚至向儿女认错,向对我不好的人道歉、认错,不少什么,反而显得你很有修养,你更伟大。

  有两个人家,张家的人,家里一家人不和,都经常吵架;李家的一家都不吵架,很和睦。张家觉得好奇怪,他们家为什么都不吵架,就来问李家:“你们家为什么都不吵架呢?”

  李家的人回答:“你们家的人,都是好人,都是对的,没有错,所以会吵架;我们家不是,都认错,都觉得自己不好,所以我们家就不吵架了。”

  “这是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好人的家里吵架,坏人的家里反而不吵架?”李姓的人就说:“你们家的人,都要做好人,都认为自己对的”。

  举个例子说,一盆花摆在这里,不小心,你们家里有个人把它打在地上摔坏了,打破的人即刻就大声的讲:“谁把这个花放在这里?”他不认为自己打破这个花是错的;另外一个人就说:“是我放的,谁叫你把它打倒呢?”就吵起架来。

  大家都认为自己有理,是对的;我们家不是这样,这盆花一个人不小心打坏了,立即就说:“对不起,对不起,我把这个花打坏了。”另一个人就说:“哎呀,不怪你,是我不应该放在这个地方。”我们家都是自己认错,当然我们就不吵架了。

  我今天讲的生活学,可能都很浅显,但是内中深藏了另类一个想法,要有一个反思,可以说,比昨天讲的生死学、前天讲的生命学,还要难懂、难行!

  学习认错,是真美好!这是一个大修行。

你要有很多功德,才会遇见那个把你从梦中唤醒的人

你要有很多功德,才会遇见那个把你从梦中唤醒的人 



  金刚乘以具有许多善巧和方便闻名,其中有些很简单,最重要的一项是「净观」,对上师的虔诚心是净观的精髓。

  胜乐金刚续的注释中说:「透过上师的加持和慈悲,可以在一刹那得到大乐、证悟空性以及轮涅合一。」这段话就是谈佛性。

  佛教最究竟的教授说,你具有佛性;换句话说,你已经具备完整佛陀的品质,但你需要认知这件事,因为无法认知,所以你才在轮回中飘荡。

  根据龙树的讲法,佛没有说需要舍弃轮回才能成佛,佛是说你需要见到轮回即是空性,轮回没有真实存在的本质,这和说你需要认知到自己基本的佛性是一样的。

  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认知内在的佛,其中最快、最容易的是接受上师的加持,这是为什么需要对上师有虔诚心。

  例如,你可能正在作恶梦,梦中有个恶魔,突然间,有人对你泼了一桶冷水,你醒来了,冷水并不真的使恶魔消失,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恶魔,这只是一个梦。

  但另一方面,作恶梦时,你的痛苦是真实的,这个对你泼冷水的人是真的非常仁慈和特别。

  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就可以遇到这样的人,对你泼冷水;反之,如果你没有功德,你可能永远无法从恶梦中醒来。

  上师的传承开始于金刚持或普贤王如来,老师告诉我们,金刚持或普贤王如来就是我们心的本性。

  也就是说当我们往上追溯这个传承,最后找到的是我们的心,也就是自己的本性。上师并不是一个全能的教父,需要崇拜及服从,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上师是自己佛性的显现。

  在普通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上师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小孩可能不知道热铁会灼伤人,所以他的父亲会告诉他,并保护他不被灼伤。上师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时候,也是为了保护你。

  在金刚乘,上师所做的更重要。你一定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你的身、语、意和五蕴,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的,但我们不能证得。

  如敦珠仁波切所说:「正因为真理这么简单,所以人们无法了解;像是我们的睫毛,它这么靠近,以致于无法看见它。」

  不能认知的原因是缺乏功德,上师的角色是给予我们灌顶,并介绍这种清净

  — 最后,直接指出心的本性。


  检视上师

  伟大的持明吉美林巴曾说:「刚开始时,先分析上师是很重要的。」如我之前所言,我们与生俱来就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因此很容易成为猎物。

  我们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错误,以致于最后难以解决。

  开始跟随一位上师之前,应该对佛法先有很好的了解。我并不是说你要完全了解,但至少要有一些认识。

  你应该分析、怀疑、批判、争辩,并试着利用逻辑和思考的方法找寻错误。

  但当你在做这些的时候,不应该像新闻记者寻找错误一样,这里的目的是找寻道路,不是找寻错误。

  所以在研读佛教时,应该想想这条道路是否适合你?是否有意义?这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去纽约,雇了一个导游,我们至少对纽约在哪里应该有点概念。去找个导游,但自己却完全不知道纽约在东方、南方或西方,这是我所谓的「灵感的疾病」。

  只是找一个外貌、谈吐以及行为具有吸引力的导游是不够的。你应该对纽约在哪里至少有一些知识,如果在旅行的途中,导游有些怪异的举动,你会觉得还好,因为你知道自己是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可能引导你走陌生或崎岖的道路,但只要你知道自己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没有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路径,你就不得不完全信任一个声称他了解一切的导游。

  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可能意外的找到一个可以信任的导游,真的到达纽约,但如果我是你,我不会完全信任这种意外的成功。先分析这条道路,然后如果喜欢的话,你可以有一个、百个或千个上师。


  接下来要怎么做呢?一位伟大的萨迦派大师蒋扬嘉程说:「首先必须思考、深思熟虑,制造出虔诚心。」

  需要造作出虔诚心,也就是视上师为佛,使自己相信这件事。过一阵子,到了第二阶段,你会没有困难的看上师是佛。

  最后,在第三阶段,你会证悟到自己就是佛。这是金刚乘特别的方法。

  如我刚开始所说,我没有真正的虔诚心,没有视上师为佛,但我试着这样去思考、去想他是佛,这就是造作或捏造的虔诚心。

  开始时,认为所有我们看到上师的错误,都只是自己的投射,真实的情况是上师具有所有佛的品质,上师是佛、法、僧,他是一切。

  这样一遍又一遍的思维,也许你会觉得无意义,但实际上这非常逻辑的——毕竟一切唯心。因为自己的染污,所以一开始很难视上师是佛,我们必须一再的练习来习惯它,然后一定可以如此运作。

  寂天菩萨曾说:「如果习惯了某事,这世界就没有什么困难的。」假设你生命中第一次走进酒吧,介绍认识了某人,因为以往业力的牵引,此人持续的给你有关混合不同的饮料的灌顶、口诀和教授,龙舌兰酒加柠檬,不甜和甜的马丁尼饮料的各种细节。

  你是个非常虔诚和精进的学生,你练习喝酒。刚开始,酒会烧伤喉咙、伤害胃、也会醉,令你呕吐,隔天早上醒来时还头疼。但你以很大的热诚持续这样做,这就是所谓的加行。

  你不断的去找这个人,即使有时候他让你觉得难受,也不在乎,你是个非常精进的学生。

  直到有一天你的心和他的心合而为一:你知道所有有关酒的事,你知道如何饮酒。在这件事上,你是一个完美的饮酒传承持有人,你可以开始教导别人了。


作者:宗萨仁波切


科学家最新发现:意念对健康的影响,大到不可思议!





戴维·霍金斯发现,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用负面的意念,他们喜欢抱怨、指责、仇恨别人,不断指责别人过程当中就消减自己很大的能量。这些意念的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些人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疾病。
没有爱会生病

振动频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磁场。“很多人生病是因为没有慈悲心、爱心、宽容、柔和等,只有痛苦和沮丧,通常这些病人的振动频率低于200,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疾病。”

霍金斯博士说:只要看到病人就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生病,因为从病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一个和爱相关字,只有痛苦、怨恨、沮丧,包附着他全身。

振动频率高者能带来美好的磁场


正能量层级显示

研究发现:最高的振动指数是1000,最低的指数是1。目前,在这个世界上,他看到振动频率最高的是700,他的能量特别足,这些人出现的时候,能够影响一个地方的磁场。
当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瑞萨女士出现在颁奖台上的时候,全场气氛相当好,振动频率很高,她的磁场让全场的人都感受到她的能量,美好和感动充满其中。

当能量很高的人出现时,他的磁场会带动整个万事万物变得美好祥和,而当一个人有很多负面意念的时候,伤害的不仅是他自己,也让周围环境磁场变得不好。

振动频率不同的人有哪些表现


负能量层级显示

霍金斯博士说他做过百万次案例,在全球调查过不同的人种,答案都是一致的。只要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个人就会生病。200以上的就没有病。

200以上的意念通常表现是:喜欢关怀别人,慈悲心、爱心、行善、宽容柔和等等,这些都是高的振动频率,达到400到500。

相反,喜欢嗔恨、发怒,动不动就指责、怨恨、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很少考虑他人感受,这些人的振动频率很低,这些低的振动频率也是导致癌症、心脏病等种种疾病的原因。

他从医学的角度告诉人们,意念真的是不可思议,意念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

可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些正面的念头,以及一颗慈爱的心,是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

古人说,大德者寿,诚不欺我!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佛法其实是设计用来翻转你生命

佛法其实是设计用来翻转你生命 


1、大家愈来愈认为,当自己受到钦慕或赞美时应该感到快乐,受到轻蔑或批评时应该感到不快乐。因此,那些希望被世人看成是正常的人,很难冒险飞出「世间八法」的巢穴。然而,圣者对此毫不在乎,因此从世间的观点来看,会认为他们是疯狂的。

2、真诚地想要修持佛法的愿心,并非出于对自我快乐的欲求,也不是希望被人认为是个「好人」,当然更不是想要让自己不快乐,或成为一个「坏人」。真正想要修持佛法的愿望,来自于达到证悟的渴望。

3、误认为修持佛法会让自己平静,而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个极大的误解。佛法并非一种治疗;相反,佛法其实是专门设计用来翻转你生命的。因此,当你的生命四处碰壁时,为何要抱怨呢?如果你修行,而生活却未翻覆,那么这是你的一切所为皆未生效的徵兆。

4、积聚功德要从发菩提心开始,中间要以菩提心为伴,然后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来积聚功德,你都要有防毒机制,知道在胜义谛层面,这些现象都是幻相。最后,把你所积聚的全部功德回向给迷恋轮回和世俗谛里面的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能够解脱。

5、如果你要的只是感觉良好,那不如去做个全身按摩,或是欣赏能提振精神、歌诵生命的音乐。佛法教授并非设计来让你开心的,相反的,它是特别用来暴露你的缺失,让你感到极为糟糕的。

6、康楚仁波切建议我们要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因而生起伤悲之心”。何谓伤悲之心?想像有一夜你在做梦,虽然他是个好梦,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自己终究会醒来,而这一切都会结束。



7、我们必须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们因而能衷心体悟死亡的确定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这个事实——自己与所有认得的人都随时一步步接近死亡。

8、蒋贡康楚仁波切曾说: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轮回中有某个小部分可能还会有用,或甚至能对世俗问题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灵探寻者。

9、若是相信生命中的问题会自动解决,相信一切损坏的东西都会自动修补,相信在轮回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奋斗的,那就不可能培养出一种真诚的、完全投入的态度来修持佛法。对佛法修持者唯一有用的见地是:痛苦没有解答,轮回亦无法修补。

10、佛法就是真谛。佛陀直截了当、不加渲染或掩饰地述说了真谛,不论是针对无常真谛的恐怖、烦恼的折磨、世界的如幻本质,以及最重要的、深广的「空性」真谛,他都从未给弟子们玫瑰色的眼镜片来柔化它们。所有这些真谛都不容易理解,甚至也很难让人愿意去理解。

11、对于心灵之道的新进者而言,一个首要的工作就是调整自己的基本假设,然后伪装它!将轮回「装作」是令人厌恶的,一开始可能会感觉奇怪又不自然。但经由一再地修心来接受这个事实,真正出离的感受终将在你心中培养出来。

12、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生命中的每个面向、每个刹那都是如幻的,生命只不过是感官幻相的相续之流而已。从幻相中解脱,就是将虚妄的显相所带来的一切限制完全去除,从而全然转化我们的态度。因此,「解脱」意指从误认幻相为真实的迷惑中解放出来。

作者:宗萨仁波切
摘选自:《不是為了快樂》

对名声、性爱、权力和财富的渴望

对名声、性爱、权力和财富的渴望 



  识别理想与渴望

  我们能区分慈悲的理想与有害的渴望,这两者完全不同,然而有时我们却误以为渴望就是崇高的理想。通常我们会愚弄自己,以为这样内心会更加平和些。无知会引生贪着(贪婪执着之意)的欲望。我们错误的认知在于认为获得某物就会快乐,然而得到之后,却又继续渴望,并遭受痛苦。

  为了说明这一点,佛陀用了一个鱼饵和鱼钩的譬喻。若看见了鱼饵,就认为它会带来很多快乐。然而,咬食鱼饵时,却被鱼钩钩住。现在人们去钓鱼,用的是人造饵。这种鱼饵不是真正的昆虫,而是用塑料制成,且很有吸引力。当鱼看见饵料,不知其中藏有钩子,便一口咬住,结果被钩住钓到岸上。

  我们就像被钩住的鱼。是什么东西这么有吸引力,竟然引诱你,使你想要得到它?即使你明知道会被钩住,还是咬住不放。名声、性爱、权力和财富是四种藏有钩子的诱饵,只要你渴望其中一种,就注定遭受痛苦。富有时,觉得自己位高权重,有这么多条件支持你去追逐这些欲望。然而,这样却可能会毁掉自己、家庭甚至公司,通常这种毁灭还会损害环境和社会。

  我们内心保有的强烈渴望是去服务所爱的人,还是服务自己、其他众生以及我们的星球,或者是去力争没有真正营养价值的诱饵呢?我们也许在欺骗自己,认为财富、权力和名声只是一种手段,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效地给别人带来快乐,提供工作或改善环境。然而,我们可能会被自尊心和责任感引入歧途。

  因此,我们不该欺骗自己,必须保持真正的忠实,深入修习,以便发现渴望和动机的真正本质。我们还要区分沉迷于渴望和真正快乐之间的不同。快乐有很多种形式,但是真正的快乐不会是来自对名声、性爱、权力和财富的渴望。


  佛陀曾如此描述过狗的本性:狗见到一根丢出去的骨头,奋力追赶骨头,即使骨头上点肉不剩,也咀嚼个不停。狗从骨头中不会获得养分,但还是咬着不肯放。我们的态度何尝不是如此,贪婪从未带来满足,然而我们却依然贪婪。

  佛陀也以逆风举火把为例:火把会烧着自己的手指。同理,感官上的欲望也会烧着你。这种欲望不会给你真正的快乐,不仅会烧到你,还会毁掉你。

  佛陀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口渴之人,走进一间看似无人的屋子,看到屋子里放着一瓶水。他一见到水,便想一口喝了。正要拿水倒向嘴里时,有个人过来告诉他:“这水不能喝,里面有毒。”但由于口渴难耐,结果他还是把水喝下去了。我们对性爱、权力、名声和财富的渴望也是如此啊。

  有时候理智会告诉你,执取上述四种渴望都是危险的。你明知会受苦,却无法抵抗,只好乖乖地跟着渴望走。若没有明智的朋友、精神团体的保护和帮助,尽管你有较好的判断,通常还会执取诸如此类的渴望。


深入关照渴望之物的本质

  我们渴望某种东西,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所渴望之物的真实性。我们只需深入观照追逐名利权情之物是如何带来诸多痛苦和些许满足的,大可不必对名、利、权、情存轻视的态度。这些渴望犹如盐水,喝得越多,越觉得口渴。我们不停地追求金钱,相信等到(或只有等到)赚够一定数额的钱后才会快乐。然而,等到那天真的到来,手头拥有以前期待的那笔钱后,却还是感到不够,因为总是想要更多的钱。

  沉溺于贪着会害了我们。佛陀最后以从屠夫那里偷肉的小鸟为例。小鸟叼着肉在天空飞翔,突然跟来一只更大的鸟,想夺取小鸟嘴中的肉,可是小鸟却咬住不放。如果小鸟咬住不放,大鸟为了得到肉就会攻击小鸟。小鸟多少知道大鸟会攻击,但依然死死咬着不放。

  事实上我们追逐的只是一个幻象,若具足正念,就能明白根本不值得去做。如果深入探究执取之物(比如钱)的本质,就会知道钱不是我们必须渴望的东西。其实应付基本开销,我们不需要很多钱。如果深入看到贪着之物的真正本质,就会放下贪着,得到疗愈,最终感到自在。

  无知是所有欲望的根源

  我们知道追逐渴望之物是危险的。快乐是有可能得到的,但不是通过放纵欲望和感官愉悦获得的。明了无知是所有欲望的根源,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确切地知道欲望会带来什么危害和痛苦,那么这种欲望就会消亡。身患艾滋病会痛苦万分,还可能死去,之前若清楚了解这点,就会小心翼翼地避免感染艾滋病。因此,理解是正确行为的基础,而无知则是错误行为的诱因。

  衡量行为的正确与否,就看该行为是否带来痛苦。若是给我们以及周围的人在当下或未来带来痛苦的,就是错误的行为。若是给我们以及周围的人在当下或未来带来安乐的,就是正确的行为。由此可见,衡量这个行为的标准是简单明了的。

  换句话说,来自正念、专注、智慧的行为是正确的,而违背正念、专注、智慧的行为是错误的。痛苦和快乐是互为补充的一对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参照此一标准更加看清自己的境况。如果运用这对标准,就会明白是非曲直,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作者:一行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