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百喻经(29)

百喻经(29) 


  • 56索无物喻
译文
从前有两个人同行,见有人拉着一车胡麻在高坡中上不去。这时拉车者对那两人说:「帮我推推车,走出这个高坡。」这两人说道:「给我们什么物呢?」拉车者道:「无物给你们。」这两人就帮他推车,到了平地上,对拉车者说:「拿物来给我。」他说:「无物。』那人又要求道:「就给我无物。」另一个人含笑说道:「他不肯给,何必相逼呢?」那人说道:「无物给我们,那必定应有无物的。」另一个人说道:「无物么,这是两个词合起来表示意思,就叫做假名,假借名称来表示而已,并非要有个实物来相应。」
世俗凡夫执着于无物这个假名,以为必有一个相应的实物,于是就追求进入无所有的境界,反而执着于这个无所有。另一个说无物之意的人,则以为它就是无相,因为种种现象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和合,都是空的。明了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对一切事物就无所愿求,若是无所愿求了,也就不造作生死之业,也就是无相、无愿、无作。但并不是实际存在着一个无相、无愿、无作的实境可以去求取,一旦去求取的话,就如那人要求给他无物一样的荒谬,这就是另一个人说无物的意思。
原典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见有一人将胡麻车在崄路中不能得前。时将车者语彼二人:「佐我推车,出此崄路。」二人答言:「与我何物?」将车者言:「无物与汝。」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答言:「无物。」又复语言:「与我无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与,何足为愁?」其人答言:「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
世俗凡夫着无物者,便生无所有处。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解说
这是牵涉到词与物的问题。名实之间,多有不可对应的地方,尤其是论及玄理或显示某类最高境界的时候,往往如此。因而不可执着于言说,不能听闻无相(涅槃)就执着于无相,说无是为了祛除有,目的不在于无。为了挣脱这一层,佛家多藉用一语而又以另一语来祛除的办法,随说随扫,言说本身在作着自我分解的运作。
57蹋长者口喻
译文
从前有位大富翁,左右的人都想取得他的欢心,竭尽恭敬之能事。富翁吐痰时,左右侍奉的人马上用脚蹋掉。有一个愚人,赶不上机会去蹋,便想道:「若是吐在地上,众人即刻蹋掉了。还是趁他想吐的时候,我抢先蹋掉他。」于是长者正咳着要吐的时候,这愚人飞起一脚,蹋在长者口上,踢破了唇,折断了齿。富翁问愚人道:「你为何蹋我的口?」愚人答道:「长者若是痰出口落地,左右讨好的人捷足先蹋了。我虽是想蹋,总是赶不及。所以,痰要出口之际,抬脚先蹋,希望得您的欢心。」
大凡事物都须时机,时机未熟,强行去做,反而得到苦恼。因此,世人应当知晓是时机与不是时机。
原典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蹋却。有一愚者,不及得蹋,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蹋却。欲唾之时,我当先蹋。」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蹋长者口,破唇折齿。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蹋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蹋去。我虽欲蹋,每常不及。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蹋,望得汝意。」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源流
《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鸠摩罗什译)第十四则:外国小人事贵人,欲得其意,见贵人唾地,竞来以足蹹去之。有一人不大健剿,虽欲蹹之,初不能得。后见贵人欲唾,始聚口时,便以足蹹其口。贵人问言:「汝欲反耶,何故蹹吾口?」小人答言:「我是好意,不欲反也。」贵人问言:「汝若不反,何以至是?」小人答言:「贵人唾时,我常欲蹹唾。唾才出口,众人恒夺我前,初不能得,是故就口中蹹之也。」此喻论议时,要须义出口,然后难也。若义在口,理未宣明,便兴难者,喻若就口中蹋之也。(《大正藏》第四册第五二五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