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圓滿前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圓滿前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祖古乌金仁波切~念头源自无概念的觉醒

祖古乌金仁波切~念头源自无概念的觉醒


奥明宫学馆 

  我们要清楚地了解,疑虑纯粹只是另一个念头。如果你认识它的本质,念头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你认识其本质时,念头无法停驻。所有的执着消失了,这种的了无执着自然而然地揭露了当下的觉醒。念头无法停留,这是念头的特征,在你认识心性的那一刻,它就消失了。

  当疑虑试图绊住你时,要了解疑虑只不过是一个念头。念头源自无概念的觉醒,当你认识这无概念的觉醒的基础时,念头消失了。如果我们能够住于无碍的空觉之中,包括疑虑在内的所有念头,都会消失殆尽。

  你越松弛,你就越容易看见自性。
  你越紧绷,自性就越隐藏。

  大圆满教法强调分析“无生”、“无住”、和“无灭”的重要性,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前行),因为了悟念头没有起源,即是遇见一切诸佛的法身品质;了悟念头没有住所,即是遇见报身;了悟念头没有任何去处,就是遇见化身。简而言之,你要了解心的这三种品质为无碍之空觉:空虚的本性、觉察的本质与无碍的能力。当你认识到这无碍空觉是你的自性的刹那,你就遇见了法身、报身和化身等三身。

  我们可以使用虚空作为比喻,但不尽然。心可以感觉快乐或悲伤,但是虚空没有感受。如果你想要知道心大略是什么样子,看一看虚空。如果你想要知道心的真实意义,那就去认识心性。

  佛陀说:“心是空觉”,
  是虚空与心之间的区别。

  某些人把觉察比作一个灿亮的“东西”,如同“明光”般闪耀,它代表一种觉醒感,一种清晰觉醒的品质,空无任何本体。并且自然而然地保持警觉。心不限于只有空虚或只有觉察,它不是两者之一的,这无别的双运称为“能力”:智慧与慈悲的能力、帮助他人的能力。

  本觉不是愚蠢而不动脑筋的,那是因为二元分立的执着已经停止了。本觉是一种不停息的自生觉醒,不是时而丧失,时而重新获得的事物;它如同河流,如同照耀的太阳那般从不间断。

  在修持时,我们没有必要在心理上去承认空虚的心,而去想“它现在是空虚的,它是空虚的”,这种想出来的空性完全没有用处,它仅仅是一个念头。

  一旦越来越习惯于无概念的觉醒,你就仿佛抵达一座完全由黄金打造而成的岛屿。在这之前,你要精进不懈,不是精进不懈地禅修,而是精进不懈的保持不散乱。

  切勿认为只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就能够通过修道,了证越来越多的本觉,直到完全了证本觉为止,这不是诸佛的教导。证悟从一开始就是本然而任运地呈现,我们越从事充满概念的禅修,证悟的本质就越受到障蔽。我们的禅修遮蔽了任运展现的品质。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乌金仁波切~关于大圆满的前行,你真的知道吗?

乌金仁波切~关于大圆满的前行,你真的知道吗?

祖古·乌金仁波切 奥明宫学馆 

大圆满前行
祖古·乌金仁波切
本文摘自祖古·乌金仁波切未出版之教法,针对《智慧之光》(The Light of Wisdom, Rangjung Yeshe Publications,2001)第四册(附注)(Endnotes)所作的导言。
大圆满的前行法有两种安排。在《智慧之光》(The Light of Wisdom)、《次第道智慧藏》里,大圆满前行法的先后顺序稍微不同于《无上本智》(藏 Triyig Yeshe Layna)①和《本性自生》(藏 Neluk Rangiung)②里的次序。在那些法本里,修行法门被称为「外」、「内」、「秘密」参辨(藏 rushen)。「外参辨」是六道轮回众生的觉受的法则;「内参辨」是在众生体内六个种子字的清净;「秘密参辨」是指金刚姿势(vajra posture);四种语瑜伽(four speech yogas);检视念头的生、住、灭;安住在本然之中;以及维持清新。根据《智慧之光》的说法,金刚姿势、四种语瑜伽、检视念头的生(住、灭)、安住于本然之中,以及维持清新,构成「立断」的前行。唯有「顿超」的前行———六道轮回众生的觉受法则和六种子字的清净两者,被称为「参辨」。在过去,无垢友时常每年在王舍城(Rajgir)的灵鹫山,以六个月的时间修持「参辨」。他以半年的时间修持此法,事实上,前行法是证得虹光身的根本。话说:「前行法是重点。」这或许是因为所有的串习和障蔽都透过前行法而净化。阿底瑜伽分别轮回与涅槃的修行法门极为强而有力,极具清净力。修行者越接近心,他所获得的加持就越大,教法就变得更甚深。

你可以从分别三门的修行着手。首先是针对身体的金刚姿势。接着是四种语瑜伽,即封印(seal)、增长力量(develop strength)、柔软轻安(make pliant)和用于修道 (take to the road)。在那之后,你修持念头生、住、灭之检视。最后,你要安住于本然,维持清新。

根据大圆满的说法,当你已经分辨心没有一个来处、住处和去处之后,安住在本然状态之中,即是非造作之「止」之始。在那之后,所谓「维持清新」即是把这种本然融入你的日常活动之中。你投入「作」(action)之道,不离本然状态,同时了无散乱和固着。大多数人即使是不散乱,但仍然固着于对境,并且辨别对境说「这是地毯,这是窗户」等,他们持续不断地固着或思考。但是当散乱时,你完全没有觉察且未注意到念头是什么,而完全地沉溺其中。话说,在散乱之道上,魔罗③ 的强盗伺机埋伏。
如果你已经认识明觉,那么你就完全没有必要散乱。一旦你已经认识明觉,不让心四处游荡即是最重要的重点「喔,我的心散乱了,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应该要去看看我是否已经散乱?去检视只不过是一种固着,因此没有必要去检视」,这种想法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有这种想法,那么就会丧失一切,你就丧失了正念。

有时,学生们会纳闷,修行者是否在安住于本然、维持清新的期间见到心性。如果修行者能正确地修持这些法门,那么「安住于本然之中」,即是安住于明觉之中,「维持清新」即是在任何活动期间,不丧失它的连续性。在大手印的「止」和「观」的系统之中,头几个步骤被称为「专一」(one-pointedness)和「离戏」(simplicity)。在「专一」的步骤中,修持「止」;「离戏」的步骤中,修行者主要修持「观」。在这两者之中,仍然有一些「概念心」的活动。大圆满的修行则稍有不同,安住于本然是指「止」,维持清新是指「观」;然而在此,它们不像在大手印体系里那般被称为「止」和「观」。如果它们被如此称呼,就会牵涉一些概念,但是打从一开始,大圆满的修行就了无概念,了无充满概念的心。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应该从一开始就介绍心性呢?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椎击三要》被放在后面呢?」这种安排并没有错。此三要是在「见」之下,而「安住于本然」和「维持清新」两者则属于前行法在大圆满的系统之中,「止」和「观」被称为「前行法」。让我再重申一次,「安住于本然」是指了无造作,而「维持清新」是指不丧失本然之连续性。如果修行者已经在大圆满之中被引见心性,但是没有本然,那么他无法成就任何事情。在康区,有句关于这个情况的俗话说:「内部从外显露。」如果门是开启的,那么即使站在门外面,你仍然可以看见房间最内部的所有影像。虽然根据章节的先后顺序,「本然」被安置为一个前行法,但是这不表示修行者应该放弃它,而要试着去取得更崇高、更深奥的事物。之所以要介绍心性,这是因为在一开始它就有用处如果修行者尚未被引见心性,那么他仍然可能获得《椎击三要》的教法,而不认识心性,不是吗?
简而言之,修行者被引见「无造作」「本然」,一般而言是指「止」和「观」。话说,有时前行比正行更深奥(阿底注:这里提到的前行,是指无造作的止不离本然的观。),即将被引见心性的人将会在此时认识心性,如果那个人被认为应该认识心性,那么这见地是相当了不起的。也有立刻指出心性这样的传统,有时你会听说某个学生在不寻常的情况下认识心性的奇怪故事④,因为如果他具有「业」的潜能,认识心性就不会总是符合传统的先后顺序。所以,有某些人会在前行法期间被引见心性。在大圆满之中,「安住于本然」和「维持清新」属于前行法,而《椎击三要》则是正行

注释
①《无上本智》是《龙钦心髓》(Longchen Nyingtig)的大圆满导引文。

②《本性自生》是第一世敦珠·林巴(Dudjom Lingpa)的大圆满论注。
③「魔罗」是指可怖或恶毒能量,一般指诱惑者,制造精神修行与证悟的障碍。

④举例来说,阅读《大成就者之歌》(Blazing Splendor)里关于俄清喇嘛(Ngaktrin Lama)的故事。在他八岁时,一个负责护法佛堂唱诵事宜的老喇嘛,对俄清喇嘛指出心性。(译按:那位老喇嘛对当时身为转世祖古、年幼的俄清喇嘛说:「不要迷惘,看着你自己的心!」俄清喇嘛当下就认出了心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