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效不更方” 与变方。
原创 赵五味 五味学苑
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常常会面临一个关键的问题:当医生为病人开完药方后,病人按照医嘱服用了一段时间,比如 5 天、一周或者 10 天,再次回来复诊时,这个药方究竟是该继续沿用(守方),还是需要进行调整(变方)呢?这看似简单的抉择,背后却蕴含着中医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于很多病人来说,他们往往不太理解医生在这方面的考量。在他们的认知里,既然重新挂了号来看病,医生就应该重新进行详细的诊断,开出一个与之前不同的药方。他们觉得每一次复诊都应该有新的变化,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得到了新的治疗。然而,中医的诊疗并非如此简单。医生在病人服用几副药后来复诊时,会仔细观察病人症状的改变,以及整体气脉的变化情况。
如果药方对症,病人在服用药物后,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气脉也逐渐趋于平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很可能会选择让病人继续服用原药方。因为这说明当前的药方是有效的,能够针对病人的病情发挥作用,继续服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疗效,直至彻底治愈疾病。但如果病人服用药物后,感觉效果并不理想,或者与预期的疗效有所偏差,那就需要重新审视药方了。
以湿热症状的治疗为例,湿热状态在中医里是比较棘手的一种情况。有时候,医生可能会选用葛根芩连汤合并五苓散来进行治疗,但如果发现效果不佳,就需要考虑更换药方。这时,医生会重新对病人进行诊断,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选用三仁汤或者其他更适合的方剂。然而,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也有 “效不更方” 的说法。也就是说,当药方确实有效时,即使病人可能出于各种原因希望更换药方,医生也可能会坚持原方,只是对个别药物进行微调。这种微调看似改变了药方,但实际上整体的治疗思路和方向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围绕着病人的病机进行调整。
那么,药方的变与不变,究竟应该取决于什么呢?它既不取决于病人的期待,也不取决于医生想要证明或表现什么,而是仅仅取决于病人的病机、气脉以及症状等方面的变化。医生需要判断病人是否真的需要对药方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基于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审慎决策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看近代中医大家岳美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岳美中在中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有一次,他的二女儿患上了肾炎,岳美中为她选用了济生肾气丸这个药方。女儿按照父亲的嘱咐,连续服用了 40 多天。然而,在这 40 多天里,女儿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疗效,于是便多次向父亲提出是否应该更换药方。岳美中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他深知女儿的病情和这个药方的作用。他没有因为女儿的要求而轻易改变药方,而是坚定地让女儿继续服用。女儿对父亲的医术深信不疑,虽然心中有些疑惑,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话,继续服用济生肾气丸。又过了几天,奇迹发生了,女儿的病情开始大有好转。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在中医治疗中,有时候不能仅仅根据短期的疗效来判断药方的有效性,更不能因为病人的主观意愿而随意更换药方。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药物的作用并非总是立竿见影的。像一些外感疾病,由于病邪侵入人体的时间较短,病情相对较轻,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服用药物后可能很快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然而,对于一些脏腑的疾病,尤其是那些由于历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治疗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俗话说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些慢性疾病就像是隐藏在身体深处的 “敌人”,它们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因此要彻底治愈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关于疾病治疗和药物应用的相关论述。它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疾病的复杂性,认为治疗疾病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医生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药方的选择和调整至关重要。守方还是变方,都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精准判断。
曾经有一位老中医,他在治疗一位患有多年脾胃虚弱的病人时,就深刻地体会到了守方与变方的重要性。病人一开始服用药方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完全治愈。老中医仔细观察病人的变化,发现虽然症状减轻了,但脾胃的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于是,他决定继续沿用原药方,但对其中的几味药物进行了微调,增强了健脾和胃的功效。病人又服用了一段时间后,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彻底康复。这个案例再次证明,在中医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守方和变方的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