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炼心八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炼心八句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时时刻刻观察己心 [格西朗日塘巴·炼心八句-3]

时时刻刻观察己心 [格西朗日塘巴·炼心八句-3]


巴沃法影 



《炼心八句》

“炼心”的教法
是由阿底峡尊者从印度传入西藏的。

起初,这些修法是秘密的,
只传授给极少数人,
作为给资深行者的高阶修持,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修持,
而这些修持的行者,
必须具备强大的勇气、决心与付出。


格西朗日塘巴著  
The 17th Gyalwa Ogyen Trinley Dorje 教授节选



这首偈颂里的“毁”字,对应的藏文是“玛荣瓦”(marung-wa),英文是翻译为“hurt”,类似伤害的意思,但其实藏文“玛荣瓦”(ma-rung-wa)的含义更接近“让人变得难以调伏”或者“使人变得粗暴、残酷”。

任何人在出生时都不是坏人。然而,特定的处境、状况和自身性格,会促使一个人习惯生起烦恼,再经由熏习的力量,变成了粗暴和不受欢迎的人。

无论是基础乘还是大乘,凡是佛陀教授的法,都是用来对治烦恼的。任何人修持佛法,无论是哪一种法,声闻乘的法、大乘的法或密咒乘的法,无论你对自己修持的法贴上怎样的标签,都必须要能成为对治烦恼的方法。这就是佛法关键的地方,我们所修的法是否具有作用,就取决于这里。

三乘的修持在藏地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因为藏传佛教的独特之处,就是行者个人就能三乘兼修,而这样的修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修持三乘的法,行者首先必须持守三乘的戒律,也因为这样,三乘的戒律就被各别列为是要特别研究与教导的主题。

当我们持守三乘的戒律时,如果是三个不同的人,各自持守其中一乘的戒律,比如,甲持守别解脱戒,乙持守菩萨戒,丙持守密乘戒,这就容易做到。但实际的修持并非如此,而是要三乘的戒律一起持守。
当一位行者同时要持守三乘的戒律时,不同的戒律之间有时会产生冲突。行者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如果用别解脱戒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许就与菩萨戒相违背;如果把密咒金刚乘的修持作为重点,可能就会抵触别解脱戒的戒律。所以,当这些不同的冲突和矛盾并存时,持守就会变得困难。实际上,这正是佛法的行者,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

藏传佛教的精髓,难的就是如何把三乘的戒律融合在一起修持。关于这方面的探讨很多,举例来讲,如果要持守别解脱戒,这个戒就包括了在家居士戒(居士五戒和过午不食),也包括了僧尼的戒律。

之所以要探讨戒律,并不只是为了学术研究,主要是为了要知道,如何用戒律来对治烦恼。居士戒与出家戒是透过规范身、语二门来对治烦恼,我们愿意持守住身、语,不被贪心所驱使。然而,在持守菩萨戒时,情况就不同了。

实际上,佛陀在有些经典中教导,对于一位菩萨而言,贪和执着并不是烦恼。原因在于,菩萨的力量来自慈悲力,而执着可以成为修道的助缘。菩萨的主要修持是慈悲心与菩提心,但问题是我们的瞋恨心跟这个修持是对立的,从根本上我们就要试着去断除瞋恨、对治瞋恨。
而密咒金刚乘的修持,则是以所有的烦恼为道用,也包括贪心和瞋心,但重点要对治的烦恼是愚痴——执着事物实有的错觉。在密咒金刚乘中,我们运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避免将人事物,执着为真实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要生起五方佛部的智慧,以及般若的说法。这样的修持主要就是为了对治愚痴。
总之,所有的佛法都要能用来对治烦恼,三乘佛法的修持,就是三乘的戒律,或者说就是规范身、语、意的修持。无论修持任何一法,都要成为烦恼的对治法。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会空出一定的时间,也许是几个小时,找一个特定的地方或佛堂来修持,但是在其他时候,又会像平常那样被烦恼所控制。如果是那样,我们就不是真正在修持佛法,这不能成为修行。
偈颂里提到“诸行”(一举一动)观自心,因此修行是要跨出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入我们的所有行为中,而不只是在佛堂打坐的时候。要让佛法能对治烦恼,就必须将修持从佛堂中、禅修坐垫上,延伸、扩展到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在与人交往的任何时候,都要把这个牢记在心。
我们时常会这样说,菩萨的行持,就是即便是束紧衣带时,也应该检视这个行为对减少烦恼有没有帮助。当然,这是非常微细的观察,无论如何,当我们在试着克服烦恼时、在修持佛法时,如果想获得修行的勇气,或是如果想让自己的修持具有力量,我们就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旦能做到这样,我们就能具备信心,相信自己确实可以击退烦恼。
我们要将佛法融入到生活中。对于这一点,有时人们会感到有点困惑,也许会认为要当一位修行人,就必须有各种法器,比如要有金刚杵、金刚铃、手鼓和颅器等等,还必须随身都带着念珠。这样做有时就会产生问题,比如说,如果家里只有你一位佛教徒,而其他家人没有信仰佛教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这样实际上就会造成修持佛法的困难。在别人看来,你这样的行为就会显得很怪异,这一点尤其是很多佛教徒的问题。

我们要了解,佛教不是用来在大众面前表演的,当然,有时佛教徒的身分会自然显露出来,那是没问题的;但刻意表现出自己是佛教徒的做法,就不符合佛法。实际上,这样就变成世间八法。当你故意要让人留下“他们看得出来我是佛法修行人”的印象时,就不再是佛法修行,事实上,这就是与佛法相违背了。
当我们说“把佛法融入生活”,指的就是能够用佛法来对治烦恼。佛法不是只在禅修的房间里才修持,如果我们的烦恼只有在禅修时才生起,那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事实不是这样。烦恼无处不在,我们在工作时、与他人交往时,随时都会有烦恼。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佛法,作为对治的方法来降伏烦恼。
提到要运用对治法来降伏烦恼时,比如瞋心,我们或许会误以为是“我要压制怒气”,“要把瞋恨强力铲除、摧毁”。藏文有一句俗话说:“胸中有烈火,口中不冒烟。”就是即便怒火中烧,也不能露出蛛丝马迹。实际上,“对治瞋恨”的意思并不是这样。

说到要“运用对治法”,人们确实就会认为,应该要压制瞋心、耐心忍受,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只是让你的心中累积了瞋恨,带来更多痛苦而毫无益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提倡要把自己心里的感觉表达出来,所以,当人们听到“要对治烦恼”时,就会认为是要压制和否定烦恼。并不是这样的,因此,在你读到偈颂“强行摒除之”这句时,就会有误解的危险。

这就是这首偈颂所要表明的,为什么烦恼会让我们变得难以调伏,不再温和、不再平静。每个人都有痛苦,所以要视烦恼为过患。认清烦恼为过患时,我们就不会再执迷,就会对烦恼产生反感和厌恶。当我们对烦恼产生厌恶时,烦恼就会自然平息,不再需要压制它,也没有必要去摧毁它。一旦认出烦恼是过患,它就会减弱。这才是对治烦恼的根本办法。

为了找到烦恼的解决方法,我们就需要内外两种不同的助缘。比方说,可以想想以前,就像电影中有国王的古代,有甲、乙两位国王,因为彼此不合而决定发动战争。甲国王准备攻打乙国王时,如果他有军事头脑,就会等军队充分准备好再派兵出征。他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备战——招兵买马、训练、装备。再来,他必须派间谍到乙国的都城去勘查敌情,观察乙国的经济状况、民生、民情以及军事实力,了解国王的威望如何,是否受到百姓拥护?

如果乙国经济繁荣、武力强大,最重要的是百姓也支持和爱戴国王,那么不论怎样全力进攻,都难以获胜。这个时候,甲国王可以做的是,指示他的间谍开始散布谣言、煽动叛乱、制造分裂,影响民众对国王产生反感和怨恨。只有这时,外部进攻与内部反叛同时里应外合时,甲国王才能够拿下乙国都城。
我们对治烦恼时也是如此。首先,要先做好准备:做大礼拜、念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献曼达、修持上师相应法。我们需要先做很多外在的前行,也包括向上师祈请。所以,要对治烦恼,首先就是自己要有所准备。
当我们准备好要去对治烦恼时,最重要的是,如果内心深处并没有生起对烦恼的彻底厌恶,那么无论外在做了多少对治法也好,或是做了多少集资净障,都没有用,都无法成为对治烦恼的方法。不过,如果我们是发自内心的去修持这些前行,将来就能够真正的舍弃烦恼,关键是要在心中对烦恼生起真实的厌离。
当我们同时具备了内在的厌离心,和外在善行的强力助缘时,才有可能在与烦恼的作战中获胜,因而克服烦恼。简单来说,即使我们最后能够战胜外在的一切,却可能依然无法战胜自我。我们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最终极可怕的老板,这就是为什么在对治烦恼时,把它视为过患会这么重要。
对治烦恼对我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烦恼和对治的方法是分开的独立个体,那就简单了!但情况并不是这样,烦恼和对治的方法,都来自于你自己,所以才会让人感到困惑。
我们也许会尝试去运用对治法,但如果所对治的只是外境而非自身,那就不会有效。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看着自心,而内心却常常把根深蒂固的烦恼当作挚友,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运用对治法,内心其实却未必如此,就是这个原因,对治烦恼就变得非常复杂了。



1

问答

问:我们在处理烦恼时,内心会变得紧绷而愈来愈难放松,怎样才能以一种更为轻松开阔的方式面对烦恼呢?
答:在处理或对治烦恼时,关键是不要太过严肃。不然的话,如果我们太严肃、太勉强和紧绷,烦恼本身反而会变得更难以对付,到时候我们也就更无能为力了。我觉得要试着用一种游戏的心态来面对烦恼,不然就会变得自责,觉得“哦,烦恼赢了!我被打败了,我输了!”

所以,我们要像小孩子在玩那样,对什么都不会害羞,只是出去开心的玩,不会担心别人怎么看或是谁的错。我们要用玩的心态来面对烦恼,对烦恼说:“好呀,来吧!我会打败你的!”我们要更放松一点,用更开阔的心态对待烦恼。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就能了解,自己对付烦恼的能力有多强,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总之,你只需要打开心胸、放松一点,用玩耍的心态去面对,烦恼就会变得更容易处理了。


2

问答

问:人是怎么开始有烦恼的情绪呢?

答:《阿毘达磨俱舍论》中讲到,烦恼生起的三个原因:未断随眠、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这是因为我们自身烦恼的习气很深,同时又有让我们生起喜欢和不喜欢的对境而产生的。
特别是生活在都市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吸引你或不起眼的事物,还有网络等等媒体,也一直把这些送到我们面前。另外,我们也会非理作意,用错误的方式看待事物。这些种种,让烦恼更容易出现,也就是因为这些会产生烦恼的因缘俱足,所以我们现在才会生起这么多的烦恼。

3

问答

问:当今世界,我们被各种推销欲望和渴望的信息轰炸,那么应该如何区分烦恼和善呢?

答:现今世界的发展非常快速,我们没有时间思考快速到底好不好,还觉得以此为傲。但是,想想全世界的人、所有大企业的老板、脸书的创立者、微软的创始人、苹果的负责人,或是其他类似的公司,你如果问他们,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他们也无法回答,因为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未来十年会发生什么、会怎样。事物变化得太快,是这个时代运作的方式,因为变化如此之快,使得我们无法辨别好坏。
总是有新产品不断出现,不论我们走到哪里,在街上还是在室内,播放广告的电视荧幕到处看得到,现在连走进公共厕所都可以看到广告。所以,我们没有机会可以真正去思考判断,这的确影响和干扰了我们的心。这样的后果,是看到吸引我们的东西时,就会无法思考的开始执着和贪心,或是吝啬、小气。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变成这样。
因为这样,我认为,这是由于不能分辨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把这两个搞混了。如果可以把“需要、想要”跟“善行、不善行”对照的话,就可以把“需要”当作是“善行”,“想要”当作是“不善行”。
当我们觉得“需要”东西时,就必须要辨别、思考和验证它,要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有什么需要它的理由吗?”而对于“想要”的,我们往往不去追究原因,只要“想要”就足够了,“我要那个”、“充满渴望”,这样单一的念头就足以让我们行动,不需要其他理由。
知道自己是“需要”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的,就像是我们有“善行”的时候。当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善行让心能够自主,而不善的心念现起时,心就会失去弹性、失去控制。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去问自己:“在这个当下,我能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如果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有一点空间,去判断什么是该选择的,什么又是该放弃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