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验案解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取“辛甘发散,温热通阳”之药于一方
中医书友会
I导读:桂枝汤去芍药这一味阴药,又加上麻黄附子细辛汤,可驱散身体阴霾。前三案用此方加减助阳解表、温经通痹、温阳利水,皆取其辛温散寒通阳力量加倍。最后一案,则是此方特别的方证。水气互结顽证的,光理气行水没用,有时需要辛温阳药助其“转气”。
—本文约2648字,预计阅读7分钟—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运用
作者/胡国俊
介绍:胡国俊,男,1946年生于皖南新安中医世家,安徽省首批国医名师,全国名中医,新安绩溪胡氏内科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曾任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等。尽得其父胡翘武先生之医学真传,主要著作:《中医临证三字诀》《胡国俊内科临证精华》《壶天秉烛》《杏林耕耥》《肺恙求真》等。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为仲景治疗“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证之主方。
本方乃桂枝汤去苦酸微寒之芍药,合助阳解表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成。专取辛甘发散,温热通阳之品于一炉,功擅温阳散寒,化饮解凝,通阳利气,宣肺解表。故阳虚感寒,风寒痹痛,肺气失宣,水气互结等所变生之诸疾,均可用此方。现举数则验案如下:
一、助阳解表以利阳虚感寒
陈××,男,35岁,1984年4月2日初诊。
素体阳虚,常罹感冒。入春以来,感冒月余未愈,迭进感冒灵、克感敏、速效伤风胶囊及疏风解表之中药煎剂,未效。转诊余时已四十余日,乃感头身疼痛,终日洒浙恶寒,无汗,四末不温,咳痰清稀,纳谷欠佳,溲频色白且长。舌淡润、苔薄白,脉浮弱。
此乃肾阳亏虚,卫外失固,寒邪外袭而留恋不解也,亟宜温助肾阳,辛甘发散为治。
方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10克,麻黄4.5克,细辛3克,制附片、炙甘草各6克,生姜5片,红枣3枚。三剂。
二诊:恶寒减,四末温,药中肯䋜,原方继服二剂即愈。
- 按
太阳为六经藩篱,主一身之表,若阳虚失固,藩篱疏稀,风寒之邪易侵入而留恋不去。阳虚感风寒之证,若徒疏风发散,非但外邪不解,且有损阳伤正虚表失卫之嫌。
麻黄附子细辛汤虽为太少两感所设之方,如遇阳虚过甚,感寒尤重及兼夹它症时,施治此方尚嫌温阳解表之力不足,且麻黄少桂枝生姜之配伍,只专宣肺止咳平喘,而乏解表散寒通络止痛之功;而附子、细辛得大枣甘草之辅助,非但能助不足之少阴,更有温养脾肾微阳之力。
综合全方诚为温阳益肾以固其本,解表散寒以治其标之标本兼顾的佳方,故阳虚感寒之疾,施予本方化裁可获良效。
二、祛风散寒可疗行痹痛痹
胡××,女,22岁,1978年元月7日初诊。
遍体关节游走性疼痛三年,夏已秋微,入冬尤甚,得热则减,受寒转剧。经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中西诸法治疗一年未效。余诊见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清癯,恶风,虽重棉裹体也感形寒怯冷,胸闷不适,偶有心悸怔忡、头目昏眩之感,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沉按无力。
证属风寒之邪侵袭阳虚之体,留滞经络骨节,且有内舍于心之征兆。治拟祛风散寒,温阳益气。
方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桂枝、羌活、独活、生姜各10克,麻黄4克,炙甘草、豨签草、鹿街草各20克,制附片30克(先煎一小时),细辛6克,红枣10枚。五剂。
二诊:疼痛减半,不甚畏寒。唯偶感心悸、头晕。前方去豨签草、麻黄,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七剂。
三诊:疼痛业已向愈,上方去羌活、独活,增炙甘草为30克,减附片为10克,加当归10克,丹参15克,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温阳益气之法善后,巩固疗效。
- 按
关节游走性疼痛,得热则舒,遇寒则甚者,多为风寒之邪互结为患,祛风散寒为法。
然本例系风寒之邪侵袭阳虚之体,留滞经络骨节,施治之法,又当温阳益气以扶虚体,如此立法遣药,仲景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诚为首选之方。本方以附子、大枣、炙甘草温阳扶正,且可充填空虚之脉络;麻黄、桂枝辛散通络以祛行痹之风邪;生姜、细辛逐寒止痛以解痛痹之寒凝。药虽七味,但配伍谨严,甚合风寒痹痛之症。
三、宣利温运以治阳虚风水
薛××,女,18岁,1982年11月19日初诊。
六周前因咽痛,发热恶寒,经治稍痊,未至半月全身皆肿,入院检查: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诊为急性肾炎。住院一月,肿势有减,但尿常规未见改善,出院又请某中医处以疏风清热,利水退肿之中药数剂,乏效。来诊时,患者全身漫肿,以头面为剧,恶风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觥白无华,胸闷气急,咳嗽少痰,纳差,便稀溲少,四肢清冷,舌淡边呈齿印、苔薄白,脉浮取无力,沉按细微。
脉证合参,纯系初失表散,肺气失宣,又予数剂清热之品致阳虚失运,水气不化,风水交搏泛溢肌肤。治当上以辛温宣肺解表,下以甘热助肾化气。
方拟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麻黄、附片、炙甘草各6克,桂枝、生姜各10克,细辛2克,大枣3枚,木贼15克,茯苓皮30克。五剂。
二诊:药后溲频量多,肿消殆尽,咳减胸廓舒适。查:尿蛋白(±)。唯余恶风形寒,纳差神疲之症,予上方去木贼、细辛,加黄芪30克,白术10克,七剂后诸症悉愈,后予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附片蜜丸以资巩固。
- 按
风水之证因其起病急,肿势甚,多兼恶风发热畏寒之表证,故有阳水之称。然本例风水之疾兼阳虚失运,水气不化,此又属阳水中之阴证也,法当平温宣肺以治上,温肾助阳以治下,故投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木贼、茯苓皮健脾利水,俾阳充复运,肺有治节,水道通利,风寒外解,故获疗效。
四、斡旋大气腹胀消无芥蒂
刘×,女,20岁,1984年4月18日初诊。
素体硕健,近三月来腹部渐大如箕,状若十月怀胎,该女既未婚配且月事也届时即潮,来诊时腹胀难忍,上至剑突,下至耻骨,按之柔软,肝脾未能触及,溲少便秘,纳谷欠馨,神情淡漠,舌淡,脉弦紧。询之方知家中不睦,情志抑郁,初未介意,也未医治,故腹胀如此。先予芳香理气之品十剂无效。正踌躇疾甚无措时,忽忆仲景有转大气一法,
急拟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予服:桂枝10克,麻黄、防风、桔梗、生姜各6克,制附片、细辛、炙甘草各3克,红枣3枚。五剂。
二诊:药后腹鸣气动,胀势日渐消减,食纳有增,溲便得畅。后予原方再进五剂即愈。
- 按
腹胀之疾虽有水、气、血之别,但三者又不可截然分开,或水气互结,或气滞血瘀,或水气血三者混为一家。然胀之初起,以水气交结不解者为多。水气一结,痞阻上下,阳气被遏而失温煦运行之力,水气则滞结日益转剧,遂致腹部膨隆,渐大如箕,但按之柔软中空。
虽疏肝解郁,健脾行水不为功,诚如张三锡曰:“腹胀属寒者多,属热者少,故治胀每用辛温散气之药多效。即使湿热作胀,亦必赖辛温以散气,气散则胀满亦宽”(《医述·卷八肿胀》)。
故只利水行气徒劳矣,治此者当宗仲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法,然转大气决非理气之品所能为,必借辛温通阳之剂,使郁遏之阳气获释,升降运行自如,方能使滞结之水气消无芥蒂,故仲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诚为此病证有效之方也。
deepseek(AI)的学习笔记
1、阳虚感寒别硬扛:感冒久不愈伴怕冷、手脚凉,别光发汗,桂枝汤去芍药合麻附辛,温阳解表两不误,麻黄用量宜轻(3-6克),防过汗伤阳。
2、关节冷痛要温通:风湿痛遇寒加重,附片必用(15-30克)且先煎久煎,配羌独活祛风湿,后期加黄芪固本,防风寒入心。
3、水肿误清热反伤阳:急性肾炎水肿别盲目利水,面白怕冷、尿少便溏是阳虚信号,麻桂宣肺+附片温肾,茯苓皮30克利水不伤正。
4、顽固腹胀别只理气:气鼓按之柔软,疏肝无效快转思路,麻桂附辛通阳“转大气”,桔梗升提+防风透邪,气行胀自消。
5、阴虚湿热踩雷区:舌红苔黄、口苦尿赤禁用!此方专治“寒湿阳虚”,误用火上浇油,心衰水肿、慢阻肺寒喘最对证。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新中医》(1987年第4期)丨作者/胡国俊
•荐稿/小贾丨校对/黎阳丨导读/依伊丨排版/宋衢丨视觉/十三丨值班、审核/居业。
•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