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如果婚姻是一份工……


註:本文轉載自職埸達人

不少打工仔奉信「賣身主義」——嫌「賣身」兩個字不好聽,也許叫「瞓身」工作、委身於工作,還不如稱為「入贅工作」傳神。這裡「入贅」兩個字,男女適用,以凸顯身份的懸殊,愛恨之交纏。

如果婚姻與工作在本質或意識上是互通的話,那麼,打工仔以婚姻觀去理解工作,亦未嘗不可。最近熱炒的「後偷食聲明」,也許可以給「情海翻波」的打工仔一些啟示——打工仔終日浮浮沉沉,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不知道何去何從……要留下來拼下去;還是快刀斬亂麻狠撇老闆;還是姑且吊住條命、騎牛搵馬;甚或,已經麻木,拖得一時不如拖足一世?

不如就換個角度,透過愛情與婚姻的濾鏡,看待工作︰

1/ 感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
打工仔啟示︰別說三言兩語,就算花光一千零一夜,譯盡38國語言,都理不清半個流言蜚語。職場上,不要執意解釋自己,反正夾不來的人無論如何都夾不來,講少兩句保持同事距離就好。

2/ 難過是因為有愛
打工仔啟示︰如果返工感覺不甘、不忿,甚至憤怒、看不過眼,那是因為對工作還有期待,未至於完全「老油條」或「爛泥」。不妨化悲憤為正能量,心悅誠服撞個焦頭爛額,總好過麻木無情地苟且偷生。

3/ 多少的婚姻,遇到挫折、經歷考驗
打工仔啟示︰婚姻與工作本身,就是挫折,就是考驗。與其絞盡腦汁要對抗,倒不如平常心去接受、反省、學習、體會。不強求順風順水一步登天,只要今次比上一次做得更好。

4/ 靜心聆聽自己的心走下去
打工仔啟示︰做人應該忠於自己,有時候,甚麼福利待遇、前景發展等,統統都是其次,最重要是撫心自問,到底想不想、喜不喜歡。只要喜歡,一切都是值得的。

5/ 我們會一起去面對
打工仔啟示︰沒有過不去的難關。無論情場還是職場上,只要勇敢面對,任何的失敗與難堪都總會過去,然後昇華成為故事。

6/ 感恩
打工仔啟示︰要相信,在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有些是過路的、有些是來考驗我們的、有些是來教精我們的,當然亦總有些是來獎勵、保護、愛惜我們的。工作亦然,再豬頭骨都好,在勞累與試煉中,我們變得更能幹、更成熟、更hirable,亦更高人工。

一句講晒︰不是挖人瘡疤或乘機抽水,而是要從痛苦與難過之中,提煉出站起來的毅力與勇氣。在愛情裡面,誰不是患得患失,一邊怕痛(而痛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一邊勇往直前用力去愛呢?既然擁有這份能耐,可以發揮在愛情和婚姻裡,自然就可以運用到工作上,以至其他人生處境中。

CTgoodjobs(http://www.ctgoodjobs.hk)

情緒化和情緒病



社會上多數人對情緒病的看法和印象是什麼?
有人認為情緒化的人是有情緒病,例如友人玉怡一會兒興高釆烈,跟人家談旅遊說購物,沒有冷場,突然或接了電話又或旁人不經意的一句譏諷,面色大變,勃然大怒的動手打人,又或沉臉不語,貌似哭喪。可是與玉兒深交後,才知她比較喜怒形於色,如前中國領導人言「too naive」,胸無城府和孩子氣。情緒化的人未必是有情緒病的。

也有人以為情緒病患者只是大情大性,算不得什麼嚴重精神病。未知各位有否看過美國女星慧雲李(Vivian Lee)主演的慾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她那鬱結深遂的絕望眼神教人良久心情不能平復。美國女星慧雲李(Vivian Lee)曾患上狂躁抑鬱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相信她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復發,如躁狂或輕微躁狂期(manic/hypomanic phase) 的焦躁或狂喜,和抑鬱期(depressive phase)的消沉哀愁,所以戲裡戲外的她別有氣質,並非只有演技而已。大情大性只是表面宏觀,略嫌粗疏,旁人只是門外看風景,未到情深處。

情緒化和情緒病的最大區別是:情緒病(mood disorder)是病,精神病的一大類別,再細分抑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 和狂躁抑鬱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情緒病有其發病時期和康復期,不像「情緒化」般長時間又年中無休;再者,病者因病煎熬,嚴重影响心情、健康、思考和行為,從而對工作、家庭和社交各方面有深遠效果,但「情緒化」多缺乏如此嚴重性質,好友家人未覺有重大精神改變。所以情緒病講求治療,包括服药和心理治療,也要留意避免復發;但「情緒化」卻可能隨歲月和人生經歷而成熟和改變。

精神科專科醫生簡重盛(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及臨床心理學家吳如花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中佬壓力爆煲

註: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

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士們步入中年,賺錢養家、照顧子女、婚姻關係、跑數、轉工等壓力接踵而來,職位越高,壓力也越大,位居中、高管理層的男性,夾在老闆與下屬間更易壓力爆煲。精神科醫生形容港男「愛死撐、不求人」的個性,遇上壓力,容易誘發情緒症狀,曾有不堪工作壓力的男士常為小事發脾氣,連累妻兒情緒也受影響。
記者:梁麗兒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力智表示,近年越來越多30多至50歲的中年男士,因為情緒問題求診,佔臨床個案約25%。當中來自各行各業,中高管理層特別多,診斷包括抑鬱症及焦慮症。多數在家人或朋友勸喻下求診,較少主動求醫。不少患者受到經濟環境差或公司經營欠佳等問題困擾。

脾氣大變殃及家人
「壓力嚟自社會同經濟環境唔穩定、多變動,𠵱家啲人唔會打死一份工,轉工就構成壓力,加上工時長,容易體力透支。返工又要追業績、又要管理員工,當壓力去到臨界點就會爆煲」。他說,不少男士未必察覺自己的情緒問題,例如經常發脾氣或脾氣突然變差,如從不說粗話,突然常「爆粗鬧人」,失眠或睡眠質素下降,如夜晚扎醒、起床後感到很累,又會經常「唔開心」,對事物失去興趣,甚至過度緊張、抑鬱或焦慮,均是壓力爆煲警號。
他說,曾有一對任職高層管理工作的求診夫婦,近40歲的丈夫經常發脾氣,「一對筷子拎遲咗,都會向餐廳經理投訴」,更常為芝麻綠豆小事,責罵同事、妻子及子女。
追業績 管人 難處理
妻子初時誤解丈夫性格暴躁,其後發現問題惡化,連妻子自己的情緒也受到影響,她由當初死忍,到變得緊張焦慮,子女受父親影響至失眠,兩人面臨婚姻破裂。
其後妻子力勸丈夫一起求診,證實丈夫患上抑鬱症及焦慮症,問題源於他無法處理工作上「追業績」及「管人」的兩大壓力,接受治療後丈夫不再火爆,與家人關係改善。
男士害怕中年危機,張力智表示,中年男士要兼顧家庭和事業,健康隨年紀漸長,開始出現問題,如高血壓等,都會帶來身心壓力,成為情緒病高危一族。張力智建議要妥善分配作息時間,將減壓視作生活一部份,有助輕鬆度過每一天。

壓力爆煲症狀
①經常覺得緊張,難放鬆
②頭痛、肌肉痛、腸胃不適及心跳加快
③容易發脾氣及心情低落
④難以入睡、容易扎醒或早醒,或經常渴睡
⑤容易疲倦或體力下降,常感力不從心
⑥對事情失興趣、失去動力
⑦凡事向壞處想、自信心下降、神經過敏或過份憂慮
⑧專注力下降、善忘
⑨生活上經常逃避責任,吸煙或飲酒次數增加
⑩不願工作、遲到早退、心不在焉、工作效率降低或易犯錯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力智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港女照鏡 日花36分鐘自覺老攰肥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為了靚靚,不少女士每日鏡不離手補妝梳頭,有團體調查指港女每日平均在鏡前花上近三十六分鐘,照鏡近六次,可是,大部分女士卻「愈照愈灰」,難以「面對」自己,幾乎每十名女士便有九人於照鏡時會有負面感受,認為自己看上去「老、累、胖」,長年累月覺得「我很差」,甚至形容「鏡是最殘酷的批判者」,對照鏡「敬而遠之」,團體呼籲女士們別盲從社會上單一的審美標準,照鏡時多向自己報以一個微笑去欣賞自己。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與一家個人護理品牌於本月委託獨立研究公司,調查五百零二名十八至六十四歲女士的照鏡習慣,發現受訪者每年照鏡時間多達二百一十八小時,每天平均照鏡五點八次,共三十五點九分鐘,但比全球平均每日六點一次共五十分鐘為少,照鏡主要是為了梳頭或給頭髮造型、檢查整體儀表、臉部皮膚等,而最常照鏡的地方則在電梯及商店櫥窗。
不過,調查發現八成七受訪者照鏡時曾出現負面感受,甚至只留意自己外表不喜歡的地方,主因是不喜歡臉部皮膚狀況,其他原因則是覺得自己看上去較胖、狀態不好、疲憊及頭髮又髒又亂。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婦女事工部督導主任蘇艷芳指,受訪者形容鏡中的自己多為「老、累、胖」,年逾三十歲的受訪者中,更有一成二對照鏡感焦慮,比全球同類調查僅百分之六為多,反映她們怕老及缺乏自信。
勿盲從社會審美標準
蘇艷芳坦言,有受訪者甚至形容「鏡是最殘酷的批判者」,六成受訪者便曾避免照鏡,若長年累月有「我很差」的心態,會造成很大壓力,故建議女士要懂得欣賞自己的優點,別只聚焦在自己不夠好的地方,切勿盲目順從社會上單一的審美標準,如「你不夠瘦,你不夠白」等,又呼籲女士們照鏡時多向自己報以一個微笑,增強自信,以及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留點時間做自己喜愛的活動,藉以放鬆和紓緩壓力。

過量運動 縮短壽命

註:本文原作者勞永樂醫生

適量運動,延年益壽;運動過量卻適得其反,縮短壽命。何謂適量運動?

研究:
1,000名患有冠心病,但情況穩定的60餘歲人士,接受逾十年生活習慣包括運動的觀察。觀察以死亡、心肌梗塞或中風為終㸃。

運動量:
約40%接受觀察人士有中度帶氧運動,例如每周緩步跑2至4次,每次一小時;超出或低於上述運動量者,各佔受觀察人士約30%;約10%幾乎完全沒有運動。

死亡、心肌梗塞或中風:
完全沒有運動人士出現心肌梗塞或中風機會,是經常運動人士的兩倍;前者死於包括心肌梗塞或中風在內所有原因的機會是後者四倍。但同時發現,運動量最高的30%受觀察人士,死於心肌梗塞或中風機會比中度運動量的40%為高。

結論:
中度運動促進心臟及血管健康,減低死亡風險。過量運動增加心臟及血管病風險,可縮短夀命。

我的建議.:
1. 中度運動 ─ 運動量足以令運動中人呼吸及心跳上升,但仍能與隨行者保持流暢交談。
或以「最高心率」估算合適運動量:
A. 「最高心率」= 220 - 年齡〈例如45歲〉/分 = 175/分
B. 合適運動量乃在運動期間,令心率上升至「最高心率」50-85%之運動量。以上述45歲人士為例,若運動量合適,運動期間其心律應為:
50-85% x 175/分 = 88-149/分
2. 運動時間 ─ 每次連續半小時。
3. 運動頻密度 ─ 參考上述研究每周二至四次。
4. 患有心臟疾病、高血壓、肥胖,或其他慢性疾病,久未運動人士於開始運動前,可尋求醫生指示。
5. 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資料來源:
http://www.cbsnews.com/news/too-much-exercise-may-be-bad-for-the-heart/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素食爸爸善用水果餐 培養女兒重健康愛環境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短短兩年間,將「星期一素食」(Green Monday)理念宣揚得有聲有色的聯合創辦人楊大偉(David),最近應邀到素食先鋒的美國分享成功經驗。茹素13年、推動素食兩年,原動力來自四歲和一歲的兩名女兒,她們大啖大啖地吃牛油果,令他最感自豪。
對小朋友而言,牛油果的味道既淡又不算鬆脆,楊大偉的四歲大女兒Chole卻能拿起整個牛油果,一匙一匙地吃起來,令他雀躍非常,不禁興奮地說:「牛油果是超級食物,有多種極高的營養素。」
茹素13年的他,沒有強迫太太和女兒吃素,會讓女兒吃雞肉、魚肉,吸收一定的營養,「但一定沒有吃煙肉、腸仔和牛肉,因紅肉的碳排放量最高,不環保。」他相信,吃是一種教育,教導食物與健康及保護環境有密切關係。
鼓勵女兒吃水果
David的主食是雞蛋、蔬菜、各式菇類、穀物及荳奶。自女兒小時候,家中就經常放滿各式水果,包括草莓、藍莓、菠蘿、蘋果、橙等,他會在女兒面前大啖的吃着水果,喝的是蘋果汁及橙汁。閒時一家人會到農場採摘草莓,採下來便立即吃,讓Chole明白到水果與蔬菜都是日常的事物,可以變成果汁及美食。
有一年女兒生日,David帶她去學整薄餅,又親自把番茄、菇類、洋蔥弄成美味薄餅,盡量減少加入肉類,「讓她看到蔬菜水果也能弄美味的食物來。」
多年來,David刻意不帶女兒上快餐店、麥當勞,不讓她碰薯條、炸雞和汽水,然而女兒上了幼稚園後,開始踏出溫室的玻璃門,作為父親的他明白她正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她會吃薯條、糖果,同學也會開生日會,是避不了的,但希望是1︰9的比例,九成愛吃蔬菜生果。」
日常生活教節約
愛吃雞和魚的女兒,亦開始留意到爸爸不吃肉,David會說爸爸喜歡動物,不會吃雞和魚,他強調:「我希望給她選擇,吃得均衡就可以。」在家中,開電燈、用膠袋和用水時,David都會教導女兒要注意節約,「這是行為上的習慣。」
他深信,女兒培養了好習慣,就能抵抗成長的誘惑。
素食不等如無肉
兩年間,Green Monday約有600間中、小學和大機構食堂響應,最近更與機構組成「Green L.U.C.K. Alliance」,向酒樓宣傳放棄魚翅菜式,以及捐出剩食的行動。短時間造出佳績,令David獲得2003年開始提倡「無肉星期一」(Meatless Monday)的美國邀請,到該國及哥倫比亞大學等分享成功經驗。
David發現當地仍有蓄牧農場之地,難以推行無肉行動,他建議倡導多吃蔬菜、水果較不吃肉好。教導孩子也是一樣,David深信教導女兒多吃水果,較反對吃各種零食、糖果的效果更理想。
撰文、攝影(部分):馮淑嫻
編輯:黃寶恩
(lydia.shfung@gmail.com)
相片:由被訪者提供

老年人流口水小心脑血栓

  专家提出,劳累过度、初戴假牙等等,虽然也可以引起流口水,但是对于原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中风危险因素的老年人来讲,这类人流口水就有可能是脑血栓或者脑血栓的先兆了。并且,这类人流口水有三大特点:
  首先,经常在夜间不自觉地流口水。一个人一天口腔中要分泌100多毫升的口水,即使是夜间仍没有停止。门诊上经常见到一些脑血栓病人反映,自己夜里睡得正香的时候,突然会呛咳,甚至咳醒。这其实是流口水造成的。
  其次,这类患者流口水的时候,并不像劳累或者初戴假牙的时候流口水一样,睡觉时头侧向哪一边就往哪一边流,而是总朝一侧流。这主要是因为脑血栓多会造成咽腔局部肌肉功能不协调,进而出现单侧的吞咽功能障碍。在对这类脑血栓病人进行问诊的时候,很多人会说,自己除了有流口水外,还出现过言语不清晰、一过性的单侧肢体不适、反应迟缓等等。
  再者,部分人流口水还会伴有周围性的面瘫,如口角歪斜等等,这其实都是轻度脑血栓所致。
  因此,专家提醒,如果有的老年朋友近期经常流口水,并且本身就有诱发中风的基础病,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并且,由于脑血栓病人流口水多是因脑干部位出现梗塞所致,因此用CT没有办法检查出病灶,建议直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当然,部分药物也可引起流口水。例如,很多老年朋友所用的盐酸氟桂利嗪本身就可以引起流口水。因此,老年朋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排除药物的副作用,并及时进行治疗。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人物 — 李麗珍 張慧儀 因為不懂愛,所以愛

註:本 文轉載自晴報

多得劇集《女人俱樂部》,帶回久違了的張慧儀和李麗珍。前者因與未婚夫大打出手,最終遠走他鄉;後者由做第三者、奉女成婚到離婚重遇初戀情人,經歷半生感情跌宕。兜兜轉轉再回來,未見女神洩氣,有的只是歷盡滄桑的淡然。
先說張慧儀,離開香港十年再回來,身份是商人。她在廣西有參茸禮品公司;在深水埗有售賣雜貨的店舖;又成功將港式甜品店引入北京、天津、重慶和成都。不過,張慧儀沒有吹噓她的生意做得如何成功,只是輕輕道:「一個女人在內地打拼,不容易。可能我照顧我的囝囝,上天都眷顧我,祂沒有讓我發達,但祂給了我平安、健康和快樂。」她的囝囝叫Hanson,2006年在北京收養的,現時十歲,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真愛有很多種
故事必須從那些年講起,1993年,張慧儀從馬來西亞來香港追夢,參演處境劇《真情》,創下收視紀錄。劇集未播完,形象入屋的她卻跑去拍《強姦3》,意識大膽,被冠以「性感女神」之名。「那時真的有點自我膨脹,覺得自己可以在香港闖出知名度,有種驕傲感及變得自我。」
有一段時間迷上拉丁舞的張慧儀,結識了舞王霍紹裘,甚至達談婚論嫁階段。「家人說那個人不適合我,不過人自我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2003年,遭對方揮拳擊傷臉部的她,最終要開記招為感情畫上句號。「我很混亂,覺得要沉澱一下自己,去一個沒人認識我的地方。不知為甚麼,神差鬼使到了北京。」
Hanson便是在北京的福利院遇到的。在那裏做義工的張慧儀,某天帶着他出外吃雪糕,對方突如其來一聲「媽媽」溶化了她。「我沒和任何人商量,便決定收養他。」
這些年,張慧儀帶着養子穿州過省,由北京打到廣州,廣州再回北京,然後上廣西,最終回到香港。「當年為甚麼我會離開?就是我不懂愛,亦覺得自己找不到愛。尋尋覓覓,原來真愛有很多種,我在我兒子身上得到了真愛。」
沒有最好最差
李麗珍的遭遇,不及張慧儀跌宕,但感情史,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1985年拍攝潘源良執導的《戀愛季節》,已婚的潘被指戀上李麗珍,多次請求太太成全,於87年離婚,但這段戀情最後無疾而終。李麗珍其後陸續有過幾段戀情,96年和音樂人許愿結婚,可惜2000年離婚。「我的性格始終是沒甚麼野心,喜歡平平淡淡,如果不是剛好有部《千言萬語》,已經打算不做了。」
無心插柳,電影為她帶來了金馬獎影后,事業攀上高峰。獨自帶着女兒許倚榕的她,其後陷入三角家庭醜聞,直至重遇潘源良,才算比較穩定。對於黑暗日子,李麗珍選擇淡然處之。「否則可以怎樣?在當下的環境找你最開心的日子,一定可以找到。有人要穿名牌用名牌才開心,有人只是煮煮東西、親手製作一隻公仔已經開心,不要為自己設定甚麼是最好與最差,路是自己走出來的。」事業的低潮期,李麗珍跑去修讀專業珠寶設計課程,她說如果將來年紀大,做不了甘草演員,可以做設計。做女人當如是,坦然面對過去,活得勇敢。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簡單

註:本文作者張灼祥

在書店站着翻看了兩本與怎樣過簡約生活的「心靈雞湯」著作,作者在序言寫悟出想過有「意思」生活的原委:都是有一類似過程與體驗,年輕時可不會理解的。要到塵世浮沉多年,才會明白其中道理。
綜合兩位作者經驗之談及建議,用幾句話就可以交代清楚:其一是避免出席一切不必要的應酬(作者說年輕時花了很多時間去見不想見的人,去做不樂意做的事,卻沒有說打工仔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去見不喜歡的人,做單調而又沒有意思的工作)。其二是要盡量少花不該花的金錢。其中一位作者說自己是天生購物狂,花了很多錢去買可有可無的消費品,生活並沒有因而改善,人亦沒有因而快樂起來(每季買的衣服,不可過多,不然的話,花多眼亂。按過往經驗,作者說一年下來,至少有一半衣服沒穿過)。其三想過簡單而快樂生活,很容易做到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甘心樂意這樣做而已。
有一個時期(特別是出外旅遊),在機場書店總會買一本「心靈雞湯」,取其容易消化,下機前已可把書看完,好像有所得着了,明白一點人生道理了。下了機,出了海關,仍未到酒店,在飛機上看過的著作,已忘記得七七八八。再過一天,甚麼都記不起來。勵志的文章,寫得更漂亮,也不管用,對我們日後生活,沒有幫助。
「心靈雞湯」作者說的可是經驗之談,不能說他們所說的一番話,沒有道理。這等道理,其實我們也會說,是沒有作者說得那麼有系統,那麼有說服力而已。
已有好幾年沒有購買這類著作。想過簡單生活,最好是不要再看「心靈雞湯」。看了,我們不會因而變得聰明起來。而這類書籍(當然也是消費品來的),看過後不好送人,留着亦沒用(不會再翻看的了)。
想過簡單生活,先決條件是:我們得要有此條件:可按着自己意願過日子(可以這樣,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咳嗽時三個千萬不要做的習慣

你有沒有發現每當患上咳嗽卻會出現「長命咳」的情況?

「咔、咔、咔…」有沒有發現最近在辦公室周圍有此起彼落的咳嗽聲音?尤其香港近日不斷下着大雨,天氣非常悶熱而潮濕,在全身流汗濕透的情況下,突然進到冷氣房,此時會出現風寒/風熱外感等「攝親」而致的感冒。再加上中央冷氣的循環系統,病菌迅速散佈。全個辦公室變成「病菌災區」!
但你有沒有發現每當患上咳嗽卻會出現「長命咳」的情況?事實上,當大家患上感冒咳嗽時,請注意千萬不要有以下三個習慣,以免加重病情。

註:本文轉載自楊明霞醫師

香港近日不斷下着大雨,天氣非常悶熱而潮濕,在全身流汗濕透的情況下,突然進到冷氣房,此時會出現風寒/風熱外感等「攝親」而致的感冒。

(一)勿食喉糖
每當我們喉嚨發癢的時候,總會不其然含一粒喉糖。開始的時候或會舒服一點,但卻有機會換來「長命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糖類的食物容易令脾虛濕困,令痰濕加重,使咳嗽纏綿難癒。
(二)暫時不要進食水果
雖說水果含維生素C可增強免疫力,但水果中的果糖容易刺激咽喉,令咳嗽加重。另一方面,大部分的水果性質相對寒涼,會加重寒咳(痰色白或透明,而且清稀)。或許你們會說坊間有燉橙治療咳嗽的說法,然而這只適用於乾咳的情況,對於痰濕型的咳嗽卻沒有幫助,反之會加重。

大部分的水果性質相對寒涼,會加重寒咳(痰色白或透明,而且清稀)。

(三)勿進食生冷食物或飲品
生冷的食物容易刺激咽喉加重咳嗽情況。人體內是一個恒温的環境,很多時候會因為進食生冷食物或飲品,而令咽喉受刺激而令咳嗽惡化。同時生冷食物易令脾胃虛弱,亦會令痰濕加重。
所以為免有煩人的「長命咳」進食的東西請多加注意啊!







遺傳 飲食易誘 痰濕體質胖變


以亞洲區(中國人為主)體質作指標,肥胖是指男女一般身體質量指數(BMI)值高於23,或有中央肥胖問題。中醫學認為致胖成因很多,當中「單純性肥胖」是指肥胖非由其他疾病引致,而是源於遺傳體質及飲食習慣。文:香港電台、香港中西醫結合學會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脾虛胃熱引發
  中醫師洪鴻彬(上圖)指出,導致肥胖的原因複雜,包括基因及新陳代謝等。肥胖可引發很多其他相關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血壓高、中風等,絕不可輕視,故它可說是種「病」,須長期治理。研究顯示,單純自助減肥只有百分之十可維持成效一至兩年,於營養師幫助下可增至百分之四十,若用「行為治療」即定期參加輔導及互助小組,成功率可達百分之六十。若BMI高達35或40,可考慮服用藥物或做「縮胃」手術。
  肚腩肥膏致病
  中醫將肥胖分成不同證型,當中不少與痰濕有關,乃一種致病因素。消化能力不佳人士,食物未能變成滋養臟腑的營養,反而形成了痰濕,變成「肚腩」,有肚腩者屬較危險族,因肚內肥膏易致病。
  部分女性經常笑言自己只是水腫而不是肥,中醫學上認為,水腫亦屬痰濕的一種,另外脷苔厚而有潺,乃表徵之一。痰濕不可小覷,過度積聚會形成高血壓、心臟病等。然而,痰濕體質者不一定肥胖。第一種分型為脾虛痰濕,飲食習慣不佳人士,較多屬於這類型。這種人的體質通常較弱,消化能力常較差,故胃口亦不特別好,要用溫性藥。相反,胃熱痰濕的人胃口通常很好,甚至不懂節制,因而導致肥胖。這種人的脷苔通常較黃,應選用較寒性的藥。
  影響生育能力
  另一種常見的致胖體質是肝鬱氣滯,營養的輸送,需要氣的推動,氣的流動,與肝有莫大關係。心情不佳、工作壓力大,易致肝鬱氣滯而形成痰濕。這情況下,疏肝是對症下藥之法。此外,脾腎兩虛是另一個臨牀解釋。腎虛會致痰濕易積聚,這類人常見胃脹腰痠。不論男女,其生育能力均會受影響。最後一種是相對少見的陰虛內熱,患者通常身形肥胖,手
心、腳心發熱,睡覺時常見出汗,可用滋陰清熱方法調理身體。
  經科學研究證實,針灸屬較安全及有效的療法。針灸可控制食欲、增加胰島素敏感度,以及幫助消除肥胖導致的炎症。常用穴位包括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及關元,選用經脈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和任脈為主。具體治療方案視乎患者情況及實際需要而定。預防勝於治療,即使針灸於首半年的效果很顯著,但部分人也會出現反彈,到頭來還是要配合飲食及運動,方可改善。無論中西醫,均強調做運動極為重要。
  常用良藥
  最常用來減肥的十種中藥,包括北芪、丹參、大黃、山楂、荷葉、澤瀉、茯苓、陳皮、白朮及蒼朮。肥胖者必須尋求中醫診治,才可根據辯證決定用藥成分及分量。一些食療方如番茄山楂湯及消脂健身飲亦具功效。病者應先諮詢中醫意見,視乎個人體質而決定飲用次數。
  •番茄山楂湯(胃酸較多者慎用)
  材料:番茄二百克、山楂三十克、陳皮十克、水適量。
  製法:山楂、陳皮分別洗淨,山楂切片及去籽,陳皮切碎,放碗中備用。番茄放溫水內
浸片刻後洗淨,剁成番茄糊。鍋內加水適量,放山楂、陳皮,中火煮二十分鐘,加入番茄糊拌勻,改以小火煮十分鐘即成。
  •消脂健身飲
  材料:焦山楂十五克、荷葉八克、生黃芪十五克、生薑兩片、生甘草三克、水適量。
  製法:以上各味加水適量,同煎成湯,代茶飲用或每日飲三次。
  註:飲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
  ■脾虛痰濕者胃口一般不佳。
  註:FM 926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逢周一至五,下午一點至三點。
 




























念佛時睡着了怎麼辦?

註:本文原作者林夕(蘋果曰報:常言道)

念佛之人問上師:「念佛時常常睡着了,覺得修行的心不堅定,如何能除此障?」原以為睡着就睡着了,還能怎麼辦?但上師回答:「請在醒着時念佛。」
上師分明沒有理會念佛人的困惑,叫人醒着時才念,但念佛明明是打瞌睡的因,一念,又由醒入睡,習性沒改,即永遠念不成佛,答了等於沒答。上師果然不愧為上師,識答問題係要答呢啲,用禪宗公案答非所問的答法,製造所謂「機鋒」,蠢問題智慧答。否則老老實實解答,如何還能傳為佳話。
像我等愚癡人,一定會先斤斤計較把事情細節弄明白,然後做出一個冗長、世俗,毫不有型的開示:
「你念的什麼佛,是念佛號還是念佛經,是念抑或研讀?為什麼要念佛?念佛若求心安,一念即有睡意,也是求仁得仁,沒有比安睡更心安的事了。若像淨土宗所倡導,多念佛號能往西方淨土,睡着這不生不死狀態,也離湼槃不遠矣。
若為求修行精進而念佛經,先搞清楚念的是入門版還是升級版。若是沒本事沒底子,看不進去而瞌睡,這是教材問題,選有註釋解讀的念。若念佛時常常睡去,會擾亂了睡眠時間,該睡時又睡不着了。當然,許多人因煩惱而失眠,念佛目的之一不外乎破煩惱,若念佛就是你的天然無添加物的安眠藥,你的目的也就是你的答案,多省事。」
如此嘮叨,發問者大概又要睡着了。這問題其實不蠢,但太實際了,問大師算是冒犯,想醒着念,可以拿別針刺股,可以事先猛灌咖啡濃茶之類奇計淫巧方法的。不然,效法AV仁一心二用,邊用色來激活腦袋保持清醒,邊念佛來破色障,也不失為人間佛法的上佳修行。
上師這世俗問題智慧答,我看到的壠發是:若你念佛會睏,看不耐煩,那書不過是死書,念之無益,不如順本性一頭睡去。修行有無量修法,而要修的,不是忍睡的意志力。當然,若學校老師見學生念書會睏,讓他們醒來時再念也無妨,如上師般寬容無執,那書反而又沒那麼沈重,看得下去了。

愛的最大敵人,就是愛

註:本文原作者林夕( 蘋果日報,常言道)

浸信會播道會宣道會聯手,以「愛爸媽。愛我家」做題目,搞集會,招得三萬信眾參加。奇怪,愛爸愛媽愛我家,有得愛的話,誰不愛?這樣穩賺不賠的普世佳音,以三大教會的力量,號召來三萬人,不知算多還是少。622投票活動,雖然事關愛我們住的地方愛下一代的生活,但沒有這麼團結的勢利主催,以愛公提愛公提我愛公提做題目,怕連這個數目也比不上。
那集會到底有什麼節目,那三萬人在現場都幹了些什麼,可以更愛爸愛媽愛我家呢?搞手事前有聯合聲明說,確信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與家庭制度,為上帝旨意,親手設立,除此配搭外,沒有其他更合乎上帝心意的婚姻制度。由此看來,人之所以會愛爸媽愛家,首先是上帝愛上自己的設計,如何更愛更愛爸媽家?一男一女一夫一妻制之下,合乎上帝心意,維護了家庭價值,價值觀正確,愛自然一生一世。
有人認為香港面臨關鍵時刻,失驚無神講愛一男一女,是衝着同性戀者而來,「不要被同性戀運動有機可乘」。可能,但未必。少數人的心不宜度大多數人之腹,一夫一妻終身制最主要的敵人,首先就是那一男一女,其次才是異性外遇。潰爛從內部開始,若非夫妻間自己愛到力有不逮,筋疲力盡也熬不到一生一世,三心兩意才引致小三小四出沒。
愛的最大敵人,就是愛。
愛若能恆久忍耐,若能勉強到老,第三者也都無機可乘,關同性者什麼事。教會不應搞錯敵我矛盾,以此愛攻擊彼愛。
在這次活動真正中槍的,是本身已經躺着流血的單親家庭。有爸沒媽有媽沒爸的,本來或已相安無事,一樣有家有人可愛,不過分開來愛罷了。如今慘遭神聖提示,這不是真正的家庭。家不成家,破碎家庭的傷口上,灑下了在聖經上非常神聖的鹽巴,怎麼辦?在「這配搭以外」製造出來的私生子女,有沒有資格正確地與父母互愛?教會的物業佔地如此寬敞,怎麼愛卻弄得這麼狹窄?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假好人可怕背面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被伴侶欺負瞧不起。伴侶其實對她蠻好的,可偏偏她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其實不過是伴侶沒有依她想要的方式回應她、滿足她,於是她負面地想到最壞。
  她是典型的例子,表面做盡好女人要做的事,對每個人都很好、很客氣、說好聽的話、喜歡照顧人,又給人家買東西和送禮物,希望贏得別人對她的認同和喜愛。其實,她是不想別人對她不好,害怕被人攻擊、批評和排斥,所以做盡討好別人的事情。可回到家裏,她對伴侶的要求和臉孔又不一樣了,雖然還是那樣表面做着照顧對方的事情,可是她把甚麼不滿都屈在心裏,假裝包容,其實滿腦子怨氣、邪念、鬱結和不忿,放下假面後,把所有人都想成為惡人、壞人,害她、針對她及對她不夠好。
  過分自我想當然
  她說:「我明明已拉着臉讓他知道我不高興了,希望他來逗我一下,偏偏他像沒看到一樣。他明知我希望他多一點時間陪我,明知我想到某餐廳吃晚飯,想去某地方過生日,他都沒主動地為我做到,要我說出口就沒意思了。我直覺覺得他是故意的,他不可能不知道我的心意,正常人都應看得出我要甚麼啦,他分明就是瞧不起我,給我擺架子,不想人家覺得他怕女朋友,也藉此避免我日後多打他主意及要求更多吧。說到底,他就是沒心沒肺,對我沒誠意,他對他的家人比對我好,我親眼看到他對他媽媽和妹妹,甚至同事都很細心,看到這就心傷。證明他不是不懂得細心的男人,他就是沒放我在眼內而已。某天我忍不住爆發了我的不滿,他居然反問我原來我有那麼多不滿,為何那麼久了一直沒有表達出來,還一直笑着說沒事沒關係?天,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我很委屈啊。明明是他不對,現在卻推到我身上,怨我收藏不坦白。兩個人在一起甚麼都要說明白嗎?這樣做情侶真沒趣。也許這就是我的命,即使我不斷對人好,大家都在負欺我,佔我便宜,最終還是瞧不起我,背後想整我的。我命苦,我認了。」
  缺乏真好人條件
  一副委屈的苦臉,不認識她的人還是會中計的,以為她真的是好人難做,別人都欺負她,很值得同情。可是事實上,像她這種自命可憐的受害者,不過是怨恨心強的弱者和假好人,她們怕得失別人,做人收藏,眉間總帶着烏雲,心胸缺乏真好人的條件。事實上她們絕不包容,心沒善念,只覺得全世界都忽略她們的感受,可從沒想過自己對別人的埋怨、要求和失望,不是因為別人都想害她及瞧不起她們,而是因為她們只想把所有人變成自己一樣,讓她們感到被討好。這是絕對自我中心的人,最看不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的也是這種人。她們是為身邊人不斷傳播負能量的源頭,特性是不表態,卻在背後埋怨,把負能量散播出去。身邊的伴侶難以摸清她們的底蘊,其實也會受傷也是受害者。
  看清自己和身邊人,別做假好人。圖:新華社
  ■自命可憐的受害者,很多時可能是怨恨心強的弱者和假好人。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
  (素黑療情)
  今日館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人间小团圆》


比起内地略带文艺的《人间小团圆》这个片名,其实香港片名《香港仔》更符合电影的主题。
香港仔是香港南部的地名,1841年,英军登陆香港仔,询问当地居民所在何地,居民回答香港,因其广东话发音为“Hong Kong”,而后整个岛屿亦被英国人命名为“Hong Kong”。“香港仔”一语双关,即是影片里这一家人原来生活的地方,同时亦是讲述这一群香港人的故事。
以《低俗喜剧》的放浪不羁、《维多利亚一号》的暴力血腥和《志明与春娇》的小清新可以看出,彭浩翔其实擅长很多类型片的拍摄,其长片处女作《买凶拍人》更是一部糅合犯罪与迷影文化的黑色喜剧。纯粹的文艺片亦有,2006年的《伊莎贝拉》带着浓郁的王家卫风格,节奏宁静舒缓,还让担任电影配乐的金培达擒获了柏林电影的银熊奖。
身为“香港仔”的彭浩翔,很久之前就想拍这部电影,筹备五年,几易其稿,最终在赢得内地投资者的青睐之下,以古天乐、杨千嬅、梁咏琪这样的阵容去拍一部文艺片,就连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有余文乐等演员的友情加盟,从星光角度算得上是“豪华”;这群地道香港演员,在片中的化学反应亦算不错。
香港殖民地的身份维持了一百多年,这烙印深深刻在香港的人与事当中,港式口语里夹杂大量英文,道路命名亦有不少英国人名,就连香港仔的英文名也是“Aberdeen”——这是为了纪念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鸭巴甸勋爵而命名。
“殖民地”,这个称谓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似乎意味着此地被殖民、被掠夺,但其实和日军三十年代在东三省建立伪政权,掠夺树木、矿产和大米以及各种珍稀资源,强迫学校学习日文,贬低中文教育,试图把整个东北从文化到资源各个方面悉数掠夺的真正殖民统治有所不同,英国对香港的管制几近宽松,统治期间赋予香港充分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七十年代大力惩治贪污腐败后,更让香港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随着一九九七年的到来,香港却开始面临金融风暴等一连串重挫,移民潮、失业率、房地产泡沫更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四小龙时的风光已悄然逝去,东方之珠再难璀璨。香港人难免怀念起过去“湾仔一向我大晒,我玩晒”的光荣岁月。
《人间小团圆》一开场,是身为博物馆导游的杨千嬅在片中带领着游客浏览英占时期的军营旧址。英国本是殖民香港的外来客,但此处旧址,乃是当年日本人攻打香港时首当其冲之地,英军在此与日军猛烈作战,保卫香港不受日本人侵略,捍卫香港和平。选择这样的地方开场,彭浩翔将香港人对于英国人的复杂态度表露无遗。
影片当中,整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问题存在。吴孟达饰演的父亲平常做法事,多年前妻子去世,他与风韵犹存的舞女吴家丽一起生活,但她的身份却始终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长子古天乐的认同;长女杨千嬅耿耿于怀母亲忌恨自己,就连死后烧给她的衣物都要退还,因此精神状态十分差劲,时常出现幻觉;杨千嬅的丈夫曾志伟是一名医生,纠结在与小护士的外遇和面对妻子的内心自责当中;古天乐是一位“补习天王”,但他却一直怀疑貌丑的女儿并非亲生;而他的妻子梁咏琪是位过气模特,不但面对自己的职业困境,也一直想找机会对丈夫坦白自己整容的过往。而古天乐的女儿在学校被其他孩子欺负、在成长中的疑惑——躺在床上,自己的父母在隔壁的谈论,又有多少被她听到了?
父辈与子女的沟通出现问题,吴孟达所指代的,是两代人的隔膜;古天乐的问题在于对女儿前途的忧虑,他说“长得漂亮的才有前途”,是物质主义消费观念弥漫的当下所折射出的现实;梁咏琪的职业困境,同样亦是在这个大男子主义下普遍对女性歧视的凸显。至于曾志伟的外遇就更明显不过,人到中年的成功男人,似乎多多多少都过不了这一关。
如果关注这一家人所遭受的现实难题,影片本身的情绪则容易令观众捕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中有些难题可能令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观众感同身受。正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所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困难,可这些困难也总要去面对,去化解,然后再迈步走向下一个困难。
《人间小团圆》里缺失的一环,是对于这些困境的处理方式。如影片里的曾志伟,经历了一场炸弹的虚惊,便令他和小护士划清界限,回归家庭?杨千嬅做了一场奇幻恶梦,便能令她放下心中对母亲的情结?梁咏琪参加一次暧昧的饭局,便能令她重拾职业信心?古天乐对女儿的嫌弃,和吴孟达的父子情仇,也因为在平板电脑上看一段《星球大战》就能冰释前嫌?对,还有一家人齐心协力拯救鲸鱼。这个是重点,放在后面谈。
缺乏戏剧意义的高潮,可能是《人间小团圆》最大的问题所在。不过这可能正好是彭浩翔的刻意安排,因为他过去的作品里,这种高潮的营造比比皆是,比如在《AV》里,就真的以和AV女优拍摄床戏来营造“高潮”。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和父母的矛盾,和朋友的隔阂,和爱人的争吵,不也是消消气后便算了?没有隔夜仇的日子里,平淡的生活这么静静流逝。
有人认为影片的价值观有问题,古天乐怎能嫌弃自己女儿到那个地步?可这不正是社会现实吗?更何况这并不能代表影片真正的价值观。古天乐在天台上和女儿一起吃榴莲,这水果臭到令人掩鼻,但如果真的吃了,却发现甘甜可口,且营养价值极高。这还需要我提炼出影片阐述“内在美”的重要性吗?关注这些细枝末节,倒不如关注影片的深层次含义。
取名《香港仔》,再加上那套充满隐喻的《出埃及记》,这部电影内含有多少彭浩翔对于时代的看法,不得而知。
影片里,吴家丽是一名夜总会的老舞女,60、70年代香港经济繁荣时,夜总会文化悄然兴起,各行各业的老板都习惯在夜总会里和人谈生意,当然也少不了有背景的黑社会大哥在这里呼风唤雨。鱼龙混杂,烟雾缭绕,有钱的老板和衣着暴露的漂亮女人,再加上灯红酒绿的镭射光线,夜总会成为香港某种意义上的灰色标记。但九七之后,夜总会生意不再景气,就连属夜总会行业里龙头的杜老志、大富豪也接连歇业,这甚至令彭浩翔拍摄了一部《大丈夫》来悼念。而邱礼涛在《性工作者十日谈》里,也引用刘美君的《最后一夜》,在拉闸停业的落寞里,歌声响起:“最后这一晚就快消逝,以后未来是个谜……”
吴家丽饰演的舞女年老色衰,只能和做法事的吴孟达一起苟活,还得在他的子女面前强装欢笑,忍受长子对自己明目张胆的厌恶。辉煌的夜总会时代早已是过去式,英军保卫香港的年代也早已是过去式,影片里穿插的粤语老歌,其辉煌也早已是过去式……吴孟达怀念自己过去在海上捕鱼的时光,又对“上岸”后的心态表示了叹息:“捕鱼的人从上岸那一刻就已经死了,起码是死了一半。”
海滩上搁浅的鲸鱼,从澳洲漂洋过海而来,它并不属于这里;古天乐想尽办法做亲子鉴定,他怀疑自己的女儿并非亲。搁浅的鲸鱼最终靠戏里的一家人以及更多的热心市民,重新回到大海的怀抱,赢得生机;但搁浅的香港,又该何去何从呢?

讓孩子愛上新鮮的味道



圖片: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早前舉行數場二手童裝交換Party,很多媽媽到場支持。說起二手童裝,媽媽們會想到「慳錢」、「環保」,原來還有親子和教育的作用。

育有一子一女的綠色媽媽Bella,創舉社區天然肥皂品牌「區區肥皂So Soap」。她是二手衫的支持者,她分享說:「在街上或餐廳經常會看見父母要孩子小心弄髒衣服,但小朋友其實需要探索的空間,不應有顧慮。我很愛帶孩子接觸大自然,他們穿二手衫,就不用擔心弄髒衣服,可以更自在地與泥土接觸。」

除了穿衣,Bella對孩子的飲食也甚有心得,她會選擇最新鮮的食材,鮮有讓孩子吃加工食物。很多媽媽都為孩子不肯吃菜而煩惱,但Bella從來沒有這種困擾。「因為我們吃的都是本地農場種植的有機菜,兒子吃出菜的新鮮好味道,自然就愛吃。」

曾經有一位本地農夫分享,若希望孩子愛吃菜,就多帶他們到農場,甚至讓他們嘗試親手種菜,當他試過自己親手摘下的蔬菜,一定愛上那種味道,因為孩子經歷了食物的成長。

寸金尺土的香港,生產食物似乎很難,但Bella並不同意。「其實自給自足並非不可能,現時有不少人都在天台或露台種菜,而其實只要可以在天台養兩隻雞、一隻牛,就足夠供應整幢樓宇的雞蛋和牛奶需求。」

或許香港的生活確是太方便,我們只要走到超市,就可以買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食物,蔬菜和肉食都已經包裝妥當,很容易忘記食物是生命,孩子在這種環境成長,亦會以為一切都是隨手可買。

可以讓孩子了解食物生產的過程,明白當中需要陽光、水份和時間,他們會更珍惜和欣賞大自然,建立正面價值觀。

如果……萬一……孩子是同志

性傾向這議題,最近在家長界鬧得熱哄哄。持相反意見的,總是咬牙切齒,似乎都想要把對方降服。有幾個家長朋友不約而同的問我,「你想你的孩子是同性戀嗎?」
答這之前,先得說段往事。

高中階段,有一位死黨結交了校外一個男生,她和他非常投契,很快便成為拖友,雙方甚至連家長都見過了。那男生青靚白淨、對女友總是無微不至。在我們幾個死黨眼中,這一對,是打風都吹不甩的。

只是幾個月後,那男生突然不辭而別,死黨不明不白,對這段感情的結束茫無頭緒,終日以淚洗臉,返學哭、集會哭、上課哭、吃飯哭、放學哭……看得人心都痛了。我們日夜陪伴,好不容易才熬過那段苦澀的青蔥歲月。後來,她才從朋友的口中得知,原來那男的移情別戀了,而第三者,竟是一個男生!

這算是我人生中第一個與同性戀有關的經歷。我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感覺,我全身起了疙瘩,這事情,對當時的我來說,是絕對超越了認知與想像的。從那時起,我一直戴著深深的有色眼鏡看待同性戀者。

後來當了記者,工作上接觸很多專業人士,醫生、社工、心理學家等等,在他們口中知道更多關於同性戀的事情,也親身遇上了一些同志朋友,了解多了,這歧視才慢慢淡化。後來,當了人媽媽,有了自己的孩子,也聽了更多同志朋友在社會上的遭遇,我那副有色眼鏡,才終於擲掉。

我大膽假設,應該沒幾多父母會想自己的孩子是同志吧?只是,又有幾多父母膽敢說,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是同志呢?

今天社會上的討論,正正把華麗外衣下的灰塵都抖出來了。社會上很多人,對同性戀仍有很深的歧視。(如果連這點都有懷疑的,我真心建議你去看看蘇美智的《我們的同志孩子》,我當天捧著它在咖啡室讀啊讀,都看到哭了。)今天的同性戀者,可能不比十年前的同性戀者好過多少。如果……萬一……我的孩子是同志,這條路,要怎麼走下去?

回答那條問題:我不想我的孩子是同志,因為在香港,這條路實在太艱難了。沒一個父母想子女走一條崎嶇的路,正如我不想孩子嫁入豪門一樣。

在所謂鼓吹與歧視之間,有沒有一條路可走呢?

誰應吃阿士匹靈護心?


註:本文原作者是勞永樂

圖片:Getty Images

不少人視低劑量阿士匹靈〈low dose aspirin〉為保護心臟及血管藥物,可預防心臟病及中風,認為日日如維他命般服用無妨。而且,阿士匹靈屬不需處方藥物,在藥房、超市、便利店均有出售,市民可沒醫生指示下,自行購買服用。 


然而,檢視現有證據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日前作出以下忠告:

1. 現有證據不足支持普及應用阿士匹靈作為心臟病及中風的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

所謂一級預防,就是預防從來沒有心臟病及中風人士患上心臟病或中風。因此,若你從沒患上述兩種病,亦沒令此兩種病出現風險增加的情況,如糖尿病或高血脂等,FDA並不建議服用阿士匹靈。因服用阿士匹靈的嚴重副作用,包括腦出血、腸胃出血等,可能得不償失。

2. 現有證據足以支持應用阿士匹靈作為心臟病或中風的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

所謂二級預防,就是患上心臟病或中風後,預防心臟病或中風再發作或惡化。「患上心臟病」,不單指曾出現心肌梗塞,亦包括出現心絞痛或其他心臟病病徴,及曾接受冠動脈手術人士。患有可令心臟病或中風出現風險增加情況,如糖尿病或高血脂等人士,亦可包括在二級預防之內。如你屬此類,FDA建議你按醫生指示,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

低劑量:
所謂「低劑量」,通常指成年人每天服用 75mg,相對每粒成年人阿士匹靈的 325mg,這屬極低劑量,但不同醫生處方,可由每天75mg 至 325mg 不等。

我的建議:
1. 不是人人需要或應該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
2. 閱讀本文,分清楚何謂一級預防,何謂二級預防;如你屬二級預防範圍內人士,你有理
    由服用低劑量阿士匹靈;但
3. 必須在醫生指示下服用。

資料來源:
http://www.fda.gov/drugs/resourcesforyou/consumers/ucm390574.htm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交通災難頻生 韓反思「快點文化」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日報

南韓是港人旅遊熱點,惟當地近期接連發生海陸空交通事故。該國輿論也不禁反思,是否締造了經濟奇迹的「快點文化」導致了「安全麻木症」。
作為發達國,南韓屢屢出事令人感到意外。客輪「世越號」(前譯歲月號)上月16日沉沒,成為南韓數十年來最致命海難,船員失職使多數乘客錯過逃生機會,全船476人僅172人獲救。
首爾地鐵繼而先後發生追尾及逆行事故,兩者皆或涉及人為疏忽;追尾更發生在旅客經常乘搭的路綫,導致238人受傷。
去年經歷三藩市空難的韓亞航空亦再惹非議。上月一班載有253人的客機從首爾起飛後引擎故障,機組卻未有理會,按原定路綫前往塞班島,幸安全抵埗;公司將接受交通部懲處。
韓媒:社會患「安全麻木症」
連串事故掀起南韓一股反思潮。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政宰指出,世越號海難改變了很多東西,總統朴槿惠犀利堅定的眼神也不例外。《中央日報》評論形容南韓患上「安全麻木症」,正逐步邁向高度危險的社會。
《珍島日報》則認為,海難與南韓人的「快點快點」(ppalli ppalli)心理有關。「快點快點」是不少韓人的口頭禪;韓聯社文章稱,幾年前羅馬鬥獸場部分保安遇到韓籍遊客時會揮手說「ppalli」,因為他們經常聽到這個詞,誤以為這是打招呼用語。
「快點文化」是南韓實現「漢江奇迹」、迅速躋身發達國的功臣。
南韓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GDP)在1970年起的30年間增長74倍,遠超日本的21倍。
效率是「快點文化」的核心價值,韓人善於運用有限資源,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目標,只是往往付出安全的代價。
南韓2012年因工死亡個案有1,134宗,相比下人口多5倍的美國只有4,383宗;同年南韓行人的死亡率在經合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國家中居首,美國國務院今年報告更指韓人駕車時看電視情況普遍。

企業與監管部門勾結 釀巨災
中央大學社會學學者申光榮坦言,南韓存在一種只要取得成果,即使手段違規也算合理的風氣;爆炸式增長背後是企業與監管部門勾結,走捷徑賺快錢。
韓媒披露,放走壓艙水以便超載的船運公司,遠不止世越號所屬的清海鎮海運一家,「超載被抓只是運氣不好」。
南韓以往也多次發生人為巨災。1995年,首爾著名購物商場三豐百貨店倒塌導致502人死亡,原因是三豐集團建築時隨意改動設計,多名高層及受賄官員因此入獄。2003年造成198人喪生的大邱地鐵縱火案,鐵路公司亦被揭車廂物料易燃及嘗試掩蓋真相。
然而南韓輿論也開始意識到,「發達國」招牌不可僅靠經濟增長支撑。李政宰認為韓人應該改變思考模式,不再視安全為投資賺錢的障礙,因為安全本身就是一種可出口的值錢商品,能成為國家競爭力,這觀點也很值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學習。












識揀自然瘦 – 8 款食物小心選擇


減肥不一定捱餓,捱餓又不一定瘦,關鍵在於選擇合適的食物。今日介紹8 款食物給大家,當中4 款稱為減肥best food,另外4 款是減肥worst food,懂得選擇自然愈食愈瘦。best food 1 – 希臘式乳酪

比起一般的yoghurt,Greek yoghurt 的質感更厚實,其益生菌亦是最豐富的,能幫助腸胃消化,減少腸道內的氣及便秘,令肚腩扁扁。將Greek yoghurt 加入穀麥、蜜糖,就是一頓非常好的早餐。





worst food 1 – 無糖汽水


不論無糖、低糖或普通汽水,減肥期間都盡量不要飲用。因汽水中的氣會充斥肚子,令肚子看起來很浮腫,變成肚腩。如想飲一些有味道的飲品,可選擇茶類。
best food 2 – 十字花科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西蘭花、椰菜、蘆筍、青椒及黃豆等,蘊含豐富的維他命A、C、K 及豐富的礦物質,多吃不胖且能提供足夠的養份。
worst 
food 2 – 精製澱粉質


精製澱粉質包括白米、白麵粉等經加工的澱粉質。這些澱粉質易於消化,令胰島素及血糖急升。過高的胰島素會令脂肪的儲存率自然上升。
best 

food 3 – 全麥

將你日常吃的白飯、白麵包變為糙米、麥麵包,減肥效果更快見到。這是因為全麥能提供與一般米飯類相若的澱粉質,卻減少一半糖份,而且燃脂功效更快。
worst food 3 – 濃味食物




太濃味的食物(尤其是過咸、鹽份高)會引致水腫,這樣便令整個人看起來胖胖的。每日應以進食少於2000mg 的鹽份為目標。


best food 4 – 單元不飽和脂肪




單元不飽和脂肪來自油菜籽油、橄欖油、果仁及牛油果等。有研究顯示,以單元不飽和脂肪來取替日常的油份,即使餐單及運動量不變,亦可減去更多肚腩脂肪。



worst food 4 – 蕃茄醬



不論是沾薯條的蕃茄醬還是一瓶瓶的意粉醬,當中都蘊含大量糖份,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吸收過多。如要於減肥期間煮茄汁意粉,最好是自行調製醬汁。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肥胖增年輕乳癌患死亡率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肥胖可能會增加年輕乳癌婦女的死亡率,和過去認為肥胖有助年輕女性預防乳癌的研究相反。 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檢視涵蓋8萬婦女的70個臨床試驗數據後發現,還沒進入更年期、罹患雌激素受體(estrogen-receptor)陽性的乳癌患者,肥胖會增加1/3死亡率。 雌激素受體陽性是乳癌最普遍的形式,占全部病例約75%。 研究說,肥胖會增加年輕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病患34%死亡率。相較下,肥胖不影響更年期乳癌患者或者雌激素受體陰性患者的死亡率。 研究經費來自英國癌症研究協會(Cancer Research UK)與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子女主見強 專家:多認同 建互信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對青少年而言,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是人生的一個關口。坦言不愛讀書的江子傑(Peter),當年DSE只得五分,他只想從事高級餐飲業,先後獲有名酒店及餐廳賞識,平步青雲。這類主見極強的孩子,專家認為不壞,建議父母放下身段,以有商有量的方式建立互信關係。
到現在,Peter對於自己不愛讀書、DSE試場上坐15分鐘便走、人生第一張公開試成績單只得五分,依然沒有後悔,「我覺得對得住父母,勤力工作,沒有吸毒、抽煙、加入黑社會。」現年25歲的Peter說起話來理直氣壯,信念極強,對讀書和工作有自己一套堅定不移的看法,「我覺得除了英文外,以前所學的知識,包括數學程式全都沒用。」
獨愛餐飲行業
從小,Peter便認定課本的知識沒有實用價值,任父母如何鼓勵也沒有用。DSE失敗後,他於本地一所私人學院修讀一個與澳洲合辦的酒店管理高級文憑課程,學習酒店及餐飲實務知識。酒店課程實用性廣,吸引了他投入學習,未畢業已被香港的四季酒店聘請作侍應,於是自19歲開始便開展餐飲業的工作。
剛畢業便在有名酒店工作,幹了不久更有人賞識挖角,有一位在澳洲開餐廳的顧客在酒店吃飯時主動羅致他到澳洲工作,他卻拒絕了:「我一定要在這裏做滿兩年,不能輕易離開,這樣才能鞏固我在餐飲界的聲譽。」結果,在酒店做滿兩年後,他才答應該僱主到澳洲工作一年,而當酒店以更高之位挽留他時,他倒過來對經理說:「我想到外地擴闊眼界。」
多聽孩子意見
對於Peter這種主見強,令父母束手無策的孩子,專門為兒童及少年作輔導的心理治療師黃曉紅倒大加讚賞:「他能獨立思考自己的事,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努力去做,這是十分好的。」她說她的兒子也是主見很強的孩子,小時曾立志當巴士司機,對巴士型號十分投入,大一點遇到寵物有病則說要當動物學家,再大一點經歷婆婆大病後則立志要做醫生,去年真的成功進入了港大醫學院。
她認為孩子的想法,父母不要先否定,多說「好呀」,聽他們意見,然後再說:「你的想法這樣,而我的想法是這樣。」這樣有助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他們一旦找到自我興趣,便會充滿熱誠去追求。」
她提醒今屆DSE的學生不要只看重考試成績,多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並努力去做。
承諾父母不學壞
在成長路上,Peter不聽父母的勸導,似乎深明自己的路該如何走,「我知道自己可以該做甚麼,想要甚麼。」他做事有拼勁不怕吃虧,每天上班提前15分鐘到達,說這樣「能讓流程順暢一點。」加班後,他不介意沒有補薪,「那幾十元算甚麼?」
他在意的是別人對他的讚賞和認同。他喜歡在體驗中學習,不愛長輩囉嗦,自己的事自己會去想,「我知道家人疼我,早上等我起床一起吃早餐,送我上班,會問我吃得飽不飽。」然而他不愛與父母溝通,心中確定不會走歪路便對得起家人。在澳洲工作過,回來後他開始想到學歷的重要,「想拿一個學位。」走過一小段人生路後,他終於明白上學仍然重要。
撰文、攝影(部分):馮淑嫻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呵護椎動脈 預防腦「中風」

近期臨床常見50歲以上患者因長期受頭暈和後頭枕部疼痛困擾嚴重影響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患者表現煩躁、焦慮等心理障礙,部分患者在耳鼻喉科、骨科、腦神經科等多科就診,曾進行腦MRI、頸椎X‭ ‬光照片等檢查,多數未見明顯陽性特徵。他們大多需長期面對電腦和伏案工作,經過休息和適當運動後頭暈頭痛得以緩解,詳細身體檢查結果初步診斷:椎動脈慢性供血不足。建議患者作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

椎動脈供血不足因其發病緩慢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慢性供血不足症狀:多種相對刻板的主訴例如眩暈、言語含糊及走路不穩等。其症狀特點:1:程度可變化,可緩解;2:症狀間歇性,多與頭頸部活動或身體位置相關;3:頭顱CT及MRI檢查往往也很難發現腦形態學上的變化,是腦卒中的高危人群。

如何預防椎動脈供血不足:
1:正確坐姿,避免長時間伏案,一般連續伏案工作不超過2小時;

2:頸部保暖:避免冷空氣直吹後頸部(風府穴至大椎穴);

3:選擇符合患者頸椎生理曲度高度的枕頭或藥枕;(如風寒:可加川芎、桂枝等溫經散寒活血中藥藥枕,陽亢:選菊花、決明子等平肝潛陽作用藥枕)

4:雙掌擦頸‭ ‬十指交叉貼於後頸部,風府穴至大椎穴間左右來回摩擦30次,局部微熱為度,每天3-5次均可。

5:長期伏案工作患者:每天按摩風池、風府、完骨‭ ‬、頸百勞、大椎、肩井等穴早晚各一次,強度局部酸痛或微熱為度,或上述部位熱敷均可。

6:健康飲食:如少肉多魚,遠三白‭(‬糖、鹽、豬油‭)‬,近三黑‭(‬黑芝麻、蘑菇、黑米‭)‬等。

香港浸會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高級講師汪艷娟博士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電流刺激大腦 助控制夢境走向

 科學家今天表示,透 過1種無害的電流刺激睡夢中人的大腦,可以讓人做「 清醒夢」。這項發現增進了我們對做夢機制的理解,有 朝一日或許有助於治療心理疾病和壓力後創傷症候群。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清醒夢是2種意識狀態的中間 階段。 清醒夢介於所謂快速動眼期(REM)夢境和清醒之 間。 清醒夢據信是人類獨有的睡眠狀態,在做清醒夢時 ,間接意識裡的元素與REM夢境結合,其特徵是做夢的 人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夢,有時甚至能控制夢的走向。 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J.W. Goethe University )學者佛斯(Ursula Voss)帶領的研究團隊,利用1種 稱為經顱交流電刺激(tACS)的技術探索清醒夢的成因 。 這項裝置由2個裝有電極的小盒子組成,放置在頭 顱旁,會向大腦送出非常微弱的低頻率電訊號。 研究團隊找來18歲至26歲的15女12男,這些人有4 晚待在睡眠實驗室。 受試者經歷2到3分鐘的REM睡眠後,科學家使用經 顱交流電刺激一組受試者,並以無電流輸出的安慰治療 處理另一組受試者,過程都是30秒左右。電流強度低於 能感覺到的程度,因此受試者不會被電醒。 受試者醒來後,研究人員詢問他們的夢境。 佛斯告訴法新社:「受試者的夢境都很像,多數都 是『從外面看著自己』、從外面看著夢境,就像在螢幕 上播放一樣。」 「也常有受試者說,知道自己正在做夢。」 研究人員以2赫茲、6赫茲、12赫茲、25赫茲、60赫 茲、100赫茲頻率測試受試者。 佛斯說,以25赫茲頻率刺激受試者時,能任意控制 夢境發展的受試者變多了。 這項刊登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Nature Neuroscience)的研究暗示,對額顳葉進行經顱交流電 刺激,或許有助於修復功能失調的大腦,處理精神分裂 症和強迫症。 研究也說,理論上,這項技術有朝一日或許能幫助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改變夢境情節,幫助他們克服一 再遭遇的夢魘。(譯者:中央社樂羽嘉)

WHO:每10秒有1人因酒精死亡

WHO 今 天說,酒精每年在全世界造成330萬人死亡,人數多過 愛滋病加結核病和暴力致死的總和,並警告指出,飲酒 有上升趨勢。 世界衛生組織說,包括酒駕、酒精誘發的暴力和傷 害以及引發的多重病症和失調,每年全球每20人死亡就 有1人是酒精所導致。 WHO精神衛生暨藥物濫用部門負責人薩克納( Shekhar Saxena)在日內瓦告訴記者:「這實際上意味 ,每10秒就有1人因酒精死亡。」 WHO說,酒精於2012年造成約330萬人死亡,等於全 球死亡人數的5.9%(男性7.6%,女性4.0%)。 研究指出,愛滋病死亡人數占2.8%,結核病占1.7% ,而暴力造成的死亡僅占0.9%。 報告說,傳統上飲酒量低的國家,如中國大陸和印 度,在財富增加後,有越來越多人養成喝酒習慣。 非傳染性疾病和精神衛生部門助理秘書長徹斯特諾 夫(Oleg Chestnov)發表全球飲酒行為及對公共衛生 影響大規模報告時表示:「必須做得更多,以保護人們 免受飲酒對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 WHO的報告發現,飲酒與200多種健康情況相關,包 括肝硬化和若干癌症。飲酒過度也使人們較易感染諸如 結核病、愛滋病和肺炎等傳染病。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三十而立

註:本文原載自生活慢拍

還有兩個多星期便步入30歲,近日發現自己突然多了一個小小的貌似肚腩的物體,令本已有點不安的情緒更多了一點驚恐。


不斷成長,不同年齡給我的感覺也大大不同——

11歲,第一時間嚷著要去拿兒童身份證,感覺很神奇。

16歲,覺得自己大個了,而且可以大搖大擺入機舖,保安查身份證時也大模斯樣給他們查個夠(神情還有點囂張)。

18歲,是終於取回很多自主權的年齡,是成年人的標記。拿著那張成人身份證,終於可以投票,可以看三級片,可以入投注站買六合彩、可以入馬場、賭場(那時候澳門賭場是18歲可入場的)。

20歲,由一字頭走到二字頭,也由中學走到大學,開始害怕自己成長得太快,害怕青春一去不返。

21歲,開始合資格參選區議會和立法會,也終於可以在沒有父母簽紙之下結婚。雖然對很多人而言是不重要的,但到了這天,人生極大部份的權利也交到我們手中。

26歲,過了二字頭的一半,很難再說自己「後生」了,填問卷也不能再填「18-25歲」那一欄。21歲至26歲,可能是人生成長最快的其中一個階段。在這個年紀踏入職場,從學校步出社會,面對很多疑惑,經歷很多挫敗,真正認識和體驗到現實社會的運作。

30歲,由二字頭變三字頭,小朋友開始不再叫「哥哥」叫「叔叔」,身形在工作幾年後開始走樣,那一點點不安,其實源於不能再瞞著自己,要面對已經長大成人的關口。

孔子說他自己「三十而立」,現今世代卻把人個個當成孔子有這樣的要求;孔子的「三十而立」是價值觀和志向的確立,現今世代卻變了成家立室、建基立業的「立」。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小時候總希望快點長大,不要做細路;現在卻常會懷緬童年時天真瀾漫、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們不能逃避成長,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怎樣成長,選擇讓自己活怎樣的人生。這樣想來,三十歲,其實又有乜好驚?

腎臟健康不能掉以輕心

註:本文轉讓自醫院管理局文章

每天喝八杯水這個健康貼士,相信大家不會陌生,但未必知道其對身體的好處。多喝清水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保持足夠尿量,預防尿道炎及腎石,可保護腎臟。

 腎臟功能如長期受到嚴重損害,身體內的廢物會累積,影響腎的運作,就會演變為慢性腎衰竭。腎衰竭初期階段徵狀並不明顯,如小便帶血、帶泡沫(蛋白尿)、貧血或疲累,必須盡早約見醫生作檢查。另外,足踝或眼皮浮腫一般認為與心臟或肝臟疾病有關,但亦是腎衰竭的徵狀,因此在排除心肝疾病後,不能掉以輕心,需進一步檢查,以判斷有否患上腎衰竭。

末期腎衰竭病人需要接受替代治療。而替代治療主要分為四類,包括腎臟移植、腹膜透析(俗稱洗肚)、血液透析(俗稱洗血)及紓緩治療。

病人是否必須先接受洗肚才可洗血?瑪嘉烈醫院腎科部主管馮加信醫生表示,一般而言,本港公立醫院會按病人臨床情況安排接受洗肚或洗血治療,但大部分均以洗肚為先。這可視為分階段的治療,當病人情況不能再接受腹膜透析治療,便可接受另一階段治療,即血液透析。亦有機會是患者接受了洗血後,卻更換為洗肚;又或是接受移植後,其腎功能受損而需接受洗腎,病人治療方案主要是按其臨床情況而決定。

以前末期腎衰竭病人須返醫院洗腎,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世界趨勢均傾向病人在社區甚至家中接受治療,除可提升生活質素,家人照料亦對病者治療起正面作用。醫院管理局現有多項計劃,讓腎衰竭病人可選擇社區或家中治療,公立醫院會定期跟進病情及洗腎情況。

其中一項是「共析計劃」,此公私營合作計劃讓在公立醫院接受洗血及病情穩定的腎衰竭病人,只須繳付與公立醫院相同的費用,可到計劃內的社區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洗血服務。截至2014年2月,已有超過二百三十名病人參與計劃。計劃可讓病人有更多的治療選擇,同時可加大整體服務量,及加強公院與社區合作。

家居血液透析計劃於2006 年引入香港公立醫院,讓有自理能力病人可在家中接受洗血,毋須每兩三日返醫院洗血,回復正常生活步伐。醫護除評估其家居是否適合擺放洗血機,包括房間可否容納,水壓是否足夠等,亦會訓練病人洗血程序,病人在接受八至十二星期訓練,並通過評估便可隔晚在夜間自行洗血,醫護亦定期跟進病人,確保治療成效。

馮加信醫生補充︰「根據2011 年的分析,家居洗血可提升療效,包括提升毒素清除率,血色素有20%增長,三分一的病人不再需要注射補血針,86%病人不用服食降磷藥,降血壓藥可減少一半。」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

8成港男 有病不求醫


男人中年身體「走下坡」,香港男士健康學會調查發現,逾七成受訪男士患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但八成人都諱疾忌醫,部分人因大男人心態而延醫。五十歲時發現患良性腦瘤的食衞局局長高永文,提醒男士年年驗身。
由醫生及專業人士組成的香港男士健康學會,今年三至四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逾千人,包括三十五至六十四歲的男士和有男性伴侶的女士,另有一百名醫生。受訪者普遍認為男士於四十五至五十四歲,身體開始「走下坡」。
四十五歲起 身體多「走下坡」
四百九十七名受訪男士中,逾七成患一種或多種疾病,以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及消化問題的人最多。
該會召集人傅錦峯醫生指,近八成男士出現病徵後不會即時求醫,近四成人更「痛到頂唔順」才看醫生,兩成人確診時已病情嚴重至需即時動手術。他指男士諱疾忌醫,與他們自覺身體仍強壯、「小病自然好」有關,部分人因工作忙碌或病徵尷尬而未有即時求醫。此外,逾半男士認為病情穩定後便自行停藥及減劑量,亦會選擇不覆診。
廚師有病拒覆診 住院十九天
該會委員周榮新醫生稱,曾接觸一名四十歲男廚師,零九年因甲狀腺分泌過高入院;出院後因工作忙未有覆診及定期體檢,結果今年復發,住院十九天,五天在深切治療部度過。他指病人現已康復,但仍需定期食心臟藥及薄血藥,呼籲男士勿諱疾忌醫。
五十五歲的陳先生(化名)便因延遲求醫而虛驚一場。六年前他已知患高血壓,但妻兒從內地來港定居不久,經濟負擔重,他怕手停口停而沒正視病情。早前他在工作時暈倒,還以為自己中風及死神來了,幸虧只是感冒致體力不支。經此一役,他終於正視病情兼做身體檢查。
高永文曾患腦瘤 籲年年體檢
現年五十七歲的高永文,也是五十歲時發現患病,當年他參與「苗圃行動」到雲南步行籌款,途中突感頭部劇痛,需緊急返港治療,證實患良性腦下垂體瘤,手術後已康復。昨日他出席男士健康學會成立典禮,他坦言病後每年做身體檢查,看腦下垂體有否異常;每三個月抽血檢驗,每兩年亦做大腸鏡檢查,確定有否瘜肉。
為強人形象 警號也不顧
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指,中年男士多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心態逞強,通常有病也拒絕求醫或做體檢,「他們想維持『強人』形象,明知身體響警號都唔理。」他又指有些男士因經濟壓力,對健康危機意識不高,寧願省錢也不做檢查。
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亦指出,不少男士對健康問題採取鴕鳥政策,以為不知道就等於沒問題,不用費時間及精力處理,說到底是基於他們心裏怯懦,害怕處理連串健康問題。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第一份工教曉我們的8件事


每個人都由無數個第一次提煉而成︰第一次睜開眼睛看世界、第一次駁嘴、第一次戀愛、第一次痛恨一個人、第一次返工、第一次為辭工而惶惑不安……當時,每一次都刻骨銘心、死去活來。而隨著時間流逝,曾經揚言「打死都唔會唔記得」的還是被沖淡淡忘了,然後我們再一次張開眼睛看世界、駁嘴、戀愛、痛恨第二個人、返新一份工、又辭咗份工。


我們可以忘記世界除了黑白還有幾多種顏色;忘記上次戀愛有幾甜蜜、分手有幾痛;忘記辭職時有幾僵幾難堪,但忘掉豬忘掉狗忘掉初戀男/女朋友,都不能忘掉第一份工教曉我們的8件事︰

1/ 80%(或以上)工作是對人的工作
要有心理準備,得花上達80%辦公時間去處理人事,實屬正常。

2/ 職場生活可以非常刻板
並非一般「有數得計」的刻板,而是比任何可以想像的刻板還更刻板。返多幾份工,便更能體會,再有趣的行業和工種,都總有瑣碎的雜務。

3/ 總是要與不順眼的同事共事
雖說同事有得揀,但一樣米養百樣人,世界上人種眾多,順眼與不順眼的比例大概相約。最治標治本之法,莫過於提高對「難頂」的接受能力,否則不順超的人還是會一直遇到。

4/ 剎那光輝並不代表永恆
別以為搵到份工就可以一了百了、一勞為逸。職場瞬息萬變,老闆亦一啖砂糖一啖x,風向隨時轉呔,沒有甚麼可以保證永久。打工仔只能夠「活在當下」,並時刻警惕、裝備自己,千萬別一朝得志。

5/ 不要人講就信
職場中最信不過的語言偽術,非「公司相當滿意你今年嘅表現,你畀啲心機做,出年情況許可,一定升你」、「得閒飲茶」、「信我,你一定要信我」莫屬。

6/ 別將喜怒都寫在臉上
不是提倡喬裝、扮嘢,甚至口蜜腹劍,但辦公室絕非抒發個人情緒和彰顯個性的舞台。

7/ 明白「以為的」不一定是真的
其中一個最universal的例子是︰最平步青雲的人,不一定是最優秀的那位。Well,是這樣的,「優秀」可以表現在很多不同範疇。

8/ 沒有誰沒有誰不可
少一個員工,(正常的)企業不會倒塌,打工仔沒有自大到以為公司無咗自己唔得的餘地;同樣道理,打工仔亦不會無咗公司唔得——看看自己,誰不是如此這般一路走來?

一句講晒︰工,可以無限轉;人,亦可以無限識無限飛。但透過不同的工作經驗、與不同的人的相遇相處中學到的,卻一世甩不掉,並將以「利疊利」的方式影響往後的人生。今天的我,是昨天的昨天的昨天的……我的總和,重點不在於做第一份工,還是第二、第30、第400份工,而是有沒有因為經歷而成為一個更優秀、更值得被珍惜的人。

CTgoodjobs(http://www.ctgoodjobs.hk)

教仔太緊張 港媽屈到情緒病

【晴報專訊】香港家長出名緊張子女學業,有80後雙職媽媽為谷四歲兒子考入心儀小學,安排每周六天上興趣班,課後親自教生字,壓力大增致吃不消,終患上情緒病。有醫生指近年因管教子女致情緒困擾求診個案倍增,籲家長減壓及正視問題。
親子討論區常有港媽呻子女難教,全職媽媽Bobo發帖指,她最近常發兒子脾氣,見他刷牙唔正經也罵,覺得兒子很討厭,直言「唔想見到佢,唔想聽到佢把聲」。她怕自己有抑鬱,跟丈夫商量卻被敷衍,遂上網求助減壓方法。
類似Bobo的個案趨普遍,精神科專科醫生黎大森指,部分港媽將焦點放重成績及課外活動,與子女同樣受壓。「孩子被迫得太緊,易反抗及哭鬧,家長以為他們情緒有問題,經求診及評估,才知有情緒問題的是家長!」
黎指這類求診個案月約有四宗,較四年前增一倍。曾有80後全職媽媽為催谷四歲兒子的成績,一周六日為他安排興趣班。「每日上堂至七、八點,每日回家學10個英文生字,學唔識兩個人都無得瞓!」有次兒子在街上哭鬧不肯學琴,母親一怒下打仔,被途人舉報疑虐兒,後來轉介她看精神科,始發現患上焦慮症及抑鬱症。「原來佢兩年前已為教仔擔心得寢食難安,怕兒子成績差或哭鬧失禮人前,漸疏遠朋友。」
熱綫月接百宗求助
防止虐待兒童會總幹事何愛珠說,近年因管教子女求助個案趨增,該會的熱綫每月接獲近百宗求助,較過去一、兩年增加逾六成。「家長緊張子女的學習,壓力大到控制不了情緒,結果發洩在子女身上。」
她呼籲家長正視情緒問題,不要以繁忙為由,拒絕輔導,否則只會賠上親子關係、健康及家庭和諧等代價。
全職媽媽壓力大 情緒更易觸礁
全職媽媽及雙職媽媽,哪一個較易因管教子女出現情緒問題?黎大森指,由於全職媽媽跟子女相處時間長,了解他們的強弱項,可能會要求完美,易激發子女反抗性,令全職媽媽感覺管教壓力增加。反之,雙職媽媽因為工作關係,會珍惜跟小孩溝通及玩樂時間,有助促進親子關係,據他經驗所得全職媽媽因管教子女出現情緒困擾機會較高。
他又指,開學前及小五、小六呈分試期間,都是港媽壓力爆煲的高峰期。「佢地擔心子女開學唔適應,特別是幼稚園升小學,或小學升中學。若子女讀小五、小六,則擔心呈分試考得不好,影響報考心儀的中學。」

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中風先兆預防與保健


圖片:Getty Images

中風是一種令人聞「風」色變的嚴重性疾病,也是都市殺手病,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中風具有起病突然、病勢急速、病情多變之特點,給人防不勝防的感覺。其實,大部分病例在發生中風前都有跡可循,如《黃帝內經》說:「中風者,俱有先兆之證。」並指出:「凡人如覺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之內必有大風之至。」故此,學會辨識中風先兆,及時預防,並配合日常調護,將有效防止中風發生。

要預防中風,必須認識中風先兆的症狀表現,包括手指麻木刺痛,或突然半身、面部無力;言語不清、說話不流利或嘴角流口水;行動不穩、身體失去平衡;頭暈、單眼或雙眼視物不清;頭痛頭脹、惡心欲嘔。凡出現兩、三項以上不適症狀者,應及時就診。日常亦可用藥膳、茶療保健:

藥膳方──牛膝青皮煲瘦肉
材料有川牛膝15克、青皮5克、三七粉3克、蜜棗1枚、瘦肉200克。首先將瘦肉洗淨切塊、連同牛膝、青皮、蜜棗放入瓦罐中,酌加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後改文火煲1個半小時,兌入三七粉攪勻,加鹽少許,調味即成。可飲湯食肉,每周2至3次。10次為1個療程。這道藥膳具有活血通絡,理氣化瘀的功效。川牛膝活血通絡,引血下行;青皮理氣行氣;三七粉行血化瘀;蜜棗養血調味;瘦肉健脾補虛。諸物合而成湯,適合瘀血阻絡,症見頭脹痛、肢體麻木乏力之人士預防中風飲用。

茶療方──三七花杞菊茶
材料包括三七花5克、枸杞子5克、野菊花3克。將三種材料放入茶杯,先用涼開水漂洗,再沖入600毫升沸水,加蓋燜泡3分鐘即可飲用,飲時亦可加少許冰糖調味。這道茶療方可代茶飲,每日1次,反復沖泡飲至味道變淡為止。10次為1個療程。三七花功能清肝熄風,善治肝陽上亢、頭昏頭痛;杞子補肝腎益精血;菊花清肝疏風。諸物合用沖泡,適合肝陽上亢,症見頭痛頭暈之高血壓人士預防中風飲用,具有清肝熄風,滋陰潛陽的功效。

此外,平時應適量運動,注意休息,保持情緒穩定,戒煙酒;適合食黑木耳、芹菜、香菇、山楂、麥片等食物;飲普洱茶或綠茶,對預防中風亦有幫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持續及專業教育部二級講師梁浩榮醫師

罹自閉症肇因 遺傳與環境相當

 瑞典大型研究顯示,評估 罹患自閉症的原因,基因跟環境因素同樣重要。 根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報告,研究人 員發現,經由遺傳罹患這種神經發育疾病的機率約為 50%,遠低於先前研究認為的80到90%,致病可能性跟環 境因素相當,這點讓他們感到意外。 研究人員是根據1982年到2006年對200多萬名瑞典 人的研究資料得出這項結果,在了解自閉症是由基因或 環境造成上,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研究。全球每100名 兒童約有1人患自閉症,美國每68名兒童就有1人患病。 紐約西奈山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西維爾自閉症中心(Seaver Autism Center)的研究報告執筆人瑞欽柏格(Avi Reichenberg)說:「研究結果讓我們感到意外,我們 沒有預期到環境因素對自閉症的重要性這麼強烈。」 研究報告未指出產生影響的環境因素,但表示,大 體上來說,可能包括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妊娠併發症、 母體感染或懷孕之前與期間服用的藥物。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子女2歲起 倡父母日伴讀20分鐘


港爸港媽往往過於重視學業成績。
剛進駐本港、主張教導學生思考及自學的Nord Anglia International School香港分校創校校長Brian Cooklin教路,不應只應付考試及面試,培養子女閱讀及終身學習才最重要。
他建議本港家長在子女2歲開始每日伴讀20分鐘,即使是名著都可以;而對不愛閱讀的小朋友則以「小藉口」要求他們代勞向父母說故事;子女5歲開始則可自由選擇興趣活動。
坐落藍田港分校 於9月開學
標榜訓練學生批判分析和思考、坐落藍田的英國國際學校Nord Anglia International School將於今年9月開學(見表)。

有近40年教學經驗的Brian Cooklin接受訪問時大談培養小朋友學習興趣的方法,認為任何年紀都要學習,因此自小培養閱讀習慣是不二法門,並非單單只為應付面試或考試。
Brian認為,培養子女最重要是溝通及鼓勵,正如教練對運動員如不斷重複「無可能、你做不到,你無能力」,久而久之,運動員就會真的有心無力。
女兒3歲時 聽莎士比亞名著

他建議家長在子女2歲開始便可每日伴讀15至20分鐘;育有一子一女的他以自己為例,女兒喜歡聽故事、看書,早在女兒3歲時,已讀莎士比亞名著給她聽。
相反兒子對閱讀毫無興趣,Brian惟有略施小技,如在處理家務時告訴兒子,自己正在追看故事,情節十分緊張,不想錯失,請代為讀出;又或藉自己近視作藉口要求兒子代勞,「看不到遠方的句子或篇章」,當時兒子只有5歲。

有時亦要投其所好,Brian的兒子對欖球有興趣,他會陪讀欖球報道,然後再討論,重點要讓子女感到父母亦同樣有興趣,長遠子女會習慣閱讀,更可藉此學生字、不同標點符號的運用;Brian建議父母可聲演不同故事角色,增加故事吸引力。
事實上,學校亦將會採用類似方式吸引學生學習,舉例5至6歲入讀第一班,會教導英語、歷史、地理、繪畫等,但會透過不同方式如看電影、短片、專題練習甚至話劇,讓他們融合課程的情況學習。Brian更指出,透過話劇讓學生可以代入不同性格,從而發掘他們不同特質。
功課與學習成效 沒證據有關

港爸港媽緊張子女發展,有興趣報讀的家長亦經常向該校查詢學校課程以及功課量,Brian卻認為,每周只有3天需要做功課,而每次不多於半小時已足夠,因無證據證明功課與學習成效有關,極其量可增加記憶力,甚至直言功課只為家長而設。
他認為5至6歲小孩的生活,應讓他玩愛玩的,學有興趣的東西,而興趣班不應是一種懲罰;至於平板電腦,Brian認為絕對不能「放低」讓子女看卡通,最理想應有家長陪伴用作繪畫或寫字。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頹廢䏻摧滅愛

註:本文轉載自素黑療情

大家兩情相悅,互相吸引,然後能愛在一起,本來是很美好的愛情。但經歷會令本來單純的愛變質,也是對愛侶最大的考驗。
  她被他對夢想的堅持所吸引 ,他則被她對夢想的認真和生活在較差環境依然積極的態度所感動。二人相處差不多半年了,那時她正處於個人職業的開展期,他還在大學唸研究院時候。每周相處時間不很多,然後她的母親因生病入院,令她整個人處於緊張狀態,工作和母親的急病令她開始害怕所努力的一切都是徒勞。最後她的母親逝世了,她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頹廢,精神一直沒有恢復回來。
  冷淡男友 導致分手
  她把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工作和思念母親上,沒理會男友,這種愧疚慢慢變成了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她把這種消極態度轉化成惰性,對他冷淡,不聞不問,他也為此焦急過,還一直陪在她身邊,可是她卻沒注意到。
  漸漸地,他們的感情起了變化。上個月,他考博士班失敗,她雖然陪在身邊,卻甚麼都沒有做,連一句鼓勵說話也沒說,她害怕說錯話令他更難受,沒想到這樣反而令他更失望,最後他提出分手,那個晚上,二人都哭了。
  她說:「這段期間我一直活在愧疚和自責中,當然還有不捨。後來透過讀你的書籍自療。這段時間我慢慢改變對這份感情的態度。剛分手因為不捨,總是想努力挽回,現在發覺不能生活在過去,我應該改變自己,如果可以,希望他能感覺到。我想為愛好好付出一次,不再像以前,總是有所保留。不過,我又感到愛不起,經歷了生離死別,已令我很累。」
  有幸遇上 坦誠相愛
  假如你沒有和愛人同步成長,或者沒讓自己成長過來的話,愛是很脆弱的,它可以很快地從激情轉化為淡薄和虛無,即使愛人還在身邊,你也會錯過了這緣份,要到關係完結了,才猛然發覺自己沒好好愛過,一切已無法挽回。
  當你沒有為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扎根時,你是很難好好地去愛和被愛的,因為你很容易被外邊發生的事情影響情緒,容易失去生趣,即使有人在照顧和愛護着你,你也不懂得如何回應,和對方互動愛的能量,只讓對方付出,你來消費,彼此也不享受。
  我們都是這樣把愛活埋,無緣無故熄滅了愛的火花,只剩下分手的遺憾。回頭看只會更加否定自己,後悔為何沒好好把愛留着,斷送了青春。
  我們要面對成長中不同經歷,學習適應和處理,然後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有幸遇上一段愛情,應好好珍惜,感恩有對方的同在,讓自己生活得更好,讓對方提升生命的質量。不好的際遇容易磨人,但人是經過鍛煉才能堅強成長,而且花不起時間頹廢,因為大家都不是一個人生活。我們的頹廢會令身邊人也頹廢,這是共業。大家有幸相遇,應坦誠表達你的愛,收藏只能令你後悔一輩子。圖:星島圖片庫
  ■大家有幸遇上,應坦誠相對,好好珍惜這段感情。
  此欄內容部分是找作者素黑提供情緒及心性治療的女男故事。為保障受療者的私隱,名字將以假名取代。你若希望提供親身個案,請電郵至blacksosoblack@hotmail.com
  素黑
  逢星期一刊出
  (素黑療情)

衞生署示警 痛風提早突襲

註:本文𨍭載自星島曰報

港人普遍忽略飲食調控,高脂膳食令近年痛風症個案急增及愈趨年輕化。為此衞生署最近大力推廣防禦運動,鼓勵市民奉行健怡飲食,盡早防患。文:Kk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出現二十多歲病例
  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陳穎心(上圖)表示,痛風症患者近年確有年輕化趨勢,由過往長者病人居多,到現時二十多歲患者也有不少,此現象喚醒大家應從年輕開始防患。「痛風症是指體內含過量尿酸,尿酸鹽積聚於關節,引致發炎及疼痛。一般於手足關節位,尤其腳拇趾病發居多,也可於其他部位,甚至耳輪出現突發性紅腫、灼熱及劇痛。食物中的普林(Purine又稱嘌呤)進入人體後,經新陳代謝轉變成尿酸,可加速誘發痛風症。」她表示,高危患者平日應少吃高普林食物,例如內臟、沙甸魚、青口、帶子及乳酸飲料等。
  四大防禦守則
  1. 勤飲水:每天攝取足夠水分,加速排走尿液中多餘尿酸。建議每日最少飲八至十二杯水,保持適當排尿量。
  2. 戒酒精:酒精會增患痛風症風險達28%至75%,因酒精本身乃高普林飲料,而且會抑制尿酸排走,尤其是啤酒。
  3. 控體重:肥胖人士屬痛風症高危患者,欲減風險,首要先控制體重。
  4. 低普林飲食:少吃高普林及高脂食物,例如內臟及肉類濃湯等,均屬高普林且高膽固醇食品,最好少食。高危患者或已有痛風人士,中普林食物亦不宜過量,例如豆腐、肉類、菠菜及莧菜等,最多一星期一次及吃少量為佳。
  患者建議膳食
  •A餐 •B餐
  早餐:肉片湯通粉、脫脂奶 早餐:脫脂奶蛋花麥皮
  午餐:白飯、番茄煮魚柳、蘋果 午餐:雞柳洋葱蒜香意粉、橙
  晚餐:白飯、肉碎蒸水蛋、薑汁炒芥蘭、提子 晚餐:白飯、三色椒炒牛肉、清炒菜心苗、啤梨
  高危因素
  1. 肥胖:過重人士通常伴隨大吃大喝、少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較易患上痛風症。
  2. 高齡:大部分患者病發年齡於四十歲後,中年人士應多加注意關節有否紅、腫、發熱及劇痛等徵狀,如有應及早求醫。
  3. 男性:一般以男性患者居多,女性於更年期後亦較易有痛風。
  4. 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荷爾蒙失衡人士,痛風症風險較高。
  中醫教緩痛
  註冊中醫師徐俐(左圖)表示,若痛風症急性發作,並沒特殊食材可立即舒緩痛楚,但建議患者多喝清水促進尿酸排走,同時可用冰敷減輕疼痛。用中藥粉(大黃、澤蘭、桃仁、黃柏、黃芩、薄荷及側柏葉各適量)調成糊狀冷敷患處,或局部針灸也可有效減痛。
  減痛湯水
  鮮土茯苓枸杞根鯽魚湯
  材料:
  鮮土茯苓 45克
  枸杞根 30克
  生薏米 30克
  中型鯽魚 1條
  水 適量
  薑 數片
  鹽 少許
  製法:
  各材料洗淨,以薑片煎香鯽魚。煲滾水及放入各材料,慢火煲一個半小時後,調味即成。
  功效:
  鮮土茯苓及薏米助患者加快排走尿酸,舒緩痛症。如屬急性發作,可煲多些當水飲用。
  註:飲用前先諮詢醫生意見。
  

摒除壞習慣 3700萬人免早死

 研究今天指出,限制菸酒與 鹽份攝取,以及遏止高血壓、高血糖與肥胖,屆2025年 時可助高達3700多萬人免於早死。 如果全球能夠達到降低這些風險的目標,在2025年 ,全球過早死於心臟或肺部疾病、中風、癌症或糖尿病 的人口,男女比例將分別減少22%與19%。 研究說:「從全球來看,這項進展相當於避免至少 1600萬名30至70歲的人早死,以及讓2100萬名70歲以上 的人多活15年。」 目標在於減少30%吸菸量、10%飲酒量以及30%鹽份 攝取,以及降低25%高血壓比例,並且遏止肥胖與糖尿 病的普及率。 研究發表在「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 研究共同作者、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艾沙提(Majid Ezzati)說:「中低所得國 家將獲益最大,可避免多達3100萬人早死。」 在這項研究中,早死定義為在30歲至70歲間死亡。

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膳食纖維 保心保命

註:本文作者勞永樂醫生

多吃糙米、粗麥包有益,其中一個原因是這等食物的膳食纖維含量高,有助健康人士預防心臟及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及中風。最新研究顯示,已出現心肌梗塞人士病發後才多吃高膳食纖維食物亦未算太遲,因此舉仍可減低心肌梗塞復發及由其他疾病引致的死亡。

研究:兩項膳食觀察,由參加者健康時開始,經歷他們出現心肌梗塞及病後生活,直至死亡為止。共觀察了2,258名女性〈在她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8.7年〉,1,840名男性〈在他們首次出現心肌梗塞後平均觀察了9.0年〉。

結果:排除其他因素後發現,在心肌梗塞出現後
1.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所有原因的死亡31%;及
2. 增加吃膳食纖維減低心臟及血管疾病死亡35%。

在膳食纖維中,只有縠類〈cereal 〉膳食纖維,包括糙米、粗麥包,含麩〈bran〉五縠製品,明顯有效,足以減低心肌梗塞出現後,所有原因的死亡25%;但水果及莢果〈legumes〉膳食纖維,卻無此明顯成效。

結論:增加吃膳食纖維尤其來自糓類,有助減低心肌梗塞病人在病發後所有原因的死亡,愈吃得多成效愈大。

我的建議:不論家中是否有心肌梗塞病人,榖類食物,宜一半選用粗糙〈或稱全榖〉品種,例如煮飯宜用一半白米一半糙米,吃麵包則一天白麵包一天粗麥包,早餐榖類〈港稱「粟米片」,但成分不一定是粟米」〉則選麩含量高的。當然,若能循序漸進,達至只吃粗糙穀類,放棄如白米等精緻穀類,保心保命效果更佳。

資料來源:http://www.bmj.com/content/348/bmj.g2659

怎樣讓性格越變越好?

註:本文轉載自華爾街曰報

— 幾年前的一天,布蘭登‧格林(Brandon Green)坐在沙發上,琢磨著他在工作中犯的一個小錯和可能釀成的後果。這時格林的室友走進來,開始跟他講那天他遇到的趣事。但格林並沒有笑出聲來,甚至連微笑也沒有。他只是皺著眉頭,一言不發。

當時格林的室友對他做了一番很有價值的分析。他說:「沒關係,你不笑只是因為你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29歲的格林來自洛杉磯,是一名網絡分析師,他說:「當時我悟到了些什麼。我意識到自己可以繼續像從前那樣怨天尤人,也可以嘗試做些改變。」
人的性格有沒有可能明顯改變?專家說可以——只是很難。
過去幾年展開的幾項大型研究顯示,受生活事件影響(比如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或者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進展),人的性格會在成年的過程中自然地發生變化。
從20歲到65歲,責任性等正面性格特徵會增強,而神經質等負面性格特徵則會減弱。大多數人往往會變得更隨和,更有責任感,情緒也更穩定——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性格會變好。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成熟定律」(Maturity Principle)。
研究人員很早以前就發現,友善、開朗、有責任感的人往往比害羞、沒有責任感和不愛交際的人更快樂。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保持快樂的心情也許有助於改變你的性格,這項新突破可能會對心理治療師產生諸多影響。
今年1月份刊登在《人格研究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網絡版上的一項研究對逾16,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和幸福感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對象在2005年到2009年期間接受了多次調查。研究者發現,2005年感到快樂的人在接下來的四年裏情緒往往變得更穩定,更有責任感,更隨和,另外最有意思的一點也許是,他們還變得更加內斂。
緬因州沃特維爾(Waterville)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心理學研究員、科爾比人格實驗室(Colby Personality Lab)負責人克里斯托弗‧索托(Christopher Soto)參與了這項有關幸福感的研究,他表示,研究人員所說的「性格」是指「在不同時間和場合下始終保持一致的思維、感覺和行為特徵模式」。他說,性格50%是天生的,50%取決於後天。
根據大五性格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人的性格可劃分為五大類別或範疇,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親和性、神經質和外向性。該模型是幾批研究者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
每大類別中都包括一些特徵和特定行為。比方說,外向性中包括合群和熱情等特徵。神經質中則包括憤怒、焦慮和脆弱。
專家們稱,一些性格類型的人會比其他人更成功。索托博士說,比較盡責的人在職場和學校裏往往表現更出色。親和度高、情緒穩定的人往往擁有更滿意、更穩定的戀愛關係。外向型者則更擅長從事人際交往和創業方面的工作。
索托博士說,人的性格哪怕只出現稍許變化,也會對感情、職業、健康和幸福產生重大影響。這個消息可謂是喜憂參半。但由于性格特征從本質上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改變起來會需要很長時間。
索托說:「你應該從改變行為做起,接下來,如果你能長期保持這種新行為,這種行為就會被鎖定下來。」他說,如果能獲得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你可以在幾個月之內看到持續的變化。你也可以學著自己管理你的性格特徵,只是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
那麼,你應該從哪做起呢?加州德爾馬(Del Mar)的心理學家理查德‧萊瓦克(Richard Levak)表示:「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性格中有哪些因素對我們構成了影響。如果我愛發牢騷,好爭辯,還有點多疑,我總是因為跟同事吵架,老是責怪別人而被解雇,那我就必須意識到得改變一下。」
萊瓦克說,這和糾正暴飲暴食這種壞習慣相似。要想減肥,你就得認識到自己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會暴飲暴食。萊瓦克博士表示:「如果你有戒心過重和好鬥的傾向,你就要對自己說:『好的,當我老板過來跟我說話,而我立馬感覺老板在挑我的刺,想要自我防衛的話,那我就是反應過激了。』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爭吵。」
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耐心一些。索托博士說,要把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變成習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不要太擔心其他人的反應,因為你的變化通常是他們樂于見到的。
澳大利亞悉尼的行為策略師沃倫‧肯諾(Warren Kennaugh)幫助個人和團隊培養有助成功的行為,他說,從小處做起非常重要。確定你第一步要做什麼,然後進行練習,不要擔心最初的結果。他說:「這就像學踢足球一樣。你關注的是腳法,而不是能否射門。」
肯諾說,應該讓身邊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他表示:「他們不僅能為你提供支持,而且你的改變也意味著他們的改變——如果你不事先告訴他們的話,他們也許不想要或者沒有準備好接受這些變化。」
格林說,他不得不承認室友對他性格的評價是正確的。他說,自打記事以來,他一直都有種消極感和挫敗感,「孤僻內向」。他經常掙扎在嫉妒和憤怒感中,為保護自己免受這些感覺困擾,他會刻意迴避戀愛關係。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他在社交場合也會感到不舒服。
於是格林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他總共進行了18個月左右的認知行為療法,剛開始是一周兩次,然後一周一次。他閱讀心理自助書籍,並在日記中記錄和分析他的感想(有時候他一晚上會花一個半小時寫日記)。他開始攝影,這項愛好能讓他走出去跟人聊天。他還通過博客記錄他所做的努力,以期幫助別人。
格林說,對他幫助最大的是學習去質疑自己消極的世界觀。無論是在某些特定時刻(比如開車時有人擋了他的道)還是在冷靜的時候(當他可以反思給他帶來壓力的事情時),他都會試著自我質疑。他說:「如果你比較消極,感覺壞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你就得自問這些是否都是源自你自己,因為你是帶著一種消極的心態在生活。」
格林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很大的變化。他說,他依然內向,但已經可以比較輕鬆地與人交流,分享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和結交朋友了。
他說:「學會內省,努力以誠待人待己,這些對我幫助很大,讓我逐漸變成一個更快樂,更開朗的人。」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婚姻「保鮮」在於溝通

註:本文轉載自太陽報

一項調查發現,近四成夫妻認為溝通是維繫婚姻的重要基石,有夫妻雖然彼此性格南轅北轍,但依然恩愛如昔,「保鮮」之道在於溝通,故經常於周末時結伴做義工、跑步拍拖,每晚臨睡前均會抽空閒聊,「好多人成日將個忙字掛喺嘴邊,而忽略咗另一半,但其實都係睇你點分配時間啫!」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期間,以問卷成功訪問一千三百六十名市民,圍繞婚姻觀及婚姻壓力等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三成九已婚受訪者認同溝通是維繫婚姻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關懷伴侶及確保有時間相處,各佔三成五及一成三。另外,九成半受訪者同意「從一而終」是婚姻的核心價值。
受訪者:吵架設一分鐘發言
馮氏夫婦結婚六載,雖各有正職,馮先生更因積極備戰考取會計師牌,時間更是不敷應用,但他形容「陪老婆」是必做的事,因可更了解對方,閒時亦會花心思互送小禮物調情,更已協議吵架時互給對方「一分鐘發言」,先聆聽後回應,故至今兩人少現爭執,且甚有默契。
明愛荃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督導主任陳林綺雲認為,本港工作時數長,導致不少夫妻聚少離多,相處時間不足,久而久之,伴侶間常藉詞忙碌而忽視對方,導致婚姻關係出現危機。她又表示,時下電影、電視劇集多涉及婚外情、離婚等題材,令現代夫婦不禁對自身婚姻產生懷疑,憂慮未能同偕到老,建議夫妻間應坦誠相處及互相尊重,亦可抽空拍拖,享受二人世界,有助建立和諧持久的婚姻關係。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廣東5萬干部赴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心靈洗禮


2014年04月29日17:26    來源:羊城晚報    
原標題:5萬干部“親臨其境”接受心靈洗禮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尹安學 通訊員 粵紀宣
被落馬貪官的懺悔之音籠罩,實時觀看貪腐官員的獄中生活,看到一個個曾經的“風雲人物”淪為痛哭流涕的階下囚……大膽創新、以多媒體先進技術呈現的“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給參觀者帶來了心靈的震撼。
一年來,已有5萬多名黨員干部來此接受過教育,其中廳級干部超過4000名。一些人看了一次不過癮再來一次,每次來都駐足深思,接受心靈洗禮。有人說,這是見過的最好、最震撼人心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貪官在場定會嚇出冷汗”
被安排參觀“廣東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開始,來自廣東省直機關的李處長並沒當一回事。坐大巴,跟同事有說有笑地來到基地,李處長一下大巴,就覺得教育基地庄嚴方正,大氣質朴,如洪鐘巨鼎巍然矗立。
這個建筑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教育基地位於廣州番禺監獄旁邊,使用了多種現代手段,給參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
走進韶關市原市委常委、政法委原書記、公安局原局長葉樹養受賄案展示區,仿佛置身於葉樹養的秘密場所:葉樹養對受賄得來的巨款既怕“露富”不敢亂花,又怕存到銀行被人發現,就將錢裝進了保險櫃,藏在老屋的雜物堆中。
雜物堆的場景,完全按葉樹養藏匿贓款現場原樣還原。李處長伸手觸摸了一下“藏錢”的保險櫃,瞬間響起刺耳的警聲,周圍警燈閃閃,仿佛當場被抓。
在四樓,李處長看著紀委查辦案件中繳獲的字畫、瓷器,一段視頻過后,腳下呈現出“萬丈深淵”——薄薄的“冰面”不斷呈現出“貪”的字樣和金錢的影像。踩踏到地面“貪”字時,“冰面”立即“崩裂”,露出一個“黑洞”。李處長說,“如果貪官在現場,一定會嚇出冷汗!”
這時,解說員給予了恰到好處的提醒:為官從政當如履薄冰,在今天的透明時代,如果禁不起誘惑,必將跌入萬丈深淵。
教育形式新穎內容發人深省
“我向組織部門道歉……我非常非常地后悔……我想我的家人……我對不起黨和人民……”走進懺悔之音展廳,巨大的屏幕上正播放著一位位落馬貪官的哭訴與懺悔,四周還放置著多個小型電視機,參觀者可以選擇播放不同的落馬貪官懺悔的視頻。
“天眼”展廳裡,密布著雪亮“眼睛”,注視著參觀者,警示大家切勿迷失在“貪欲之心”中,“莫伸手,伸手必被捉”。這裡還有一面“正衣鏡”,可設置不同的誘惑影像,一旦觸碰即會碎裂,並出現警示語,提醒觀者要時刻警醒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全國有很多類似的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但類似廣東這種使用新穎的表現手法和高科技手段的並不多見。
廣州市公安局活動負責人說,參觀之前很多干部都不理解,參觀完后他們都覺得這樣的教育形式的確發人深省。
基地留言簿上,我們看到很多參觀者的留言:“太震撼了,形式太新鮮了”、“心靈震撼,靈魂洗滌”。
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錢,到底收還是不收?” 360度環形熒幕中,演繹著一段貪念與良知的博弈。父母健康、妻子賢惠、女兒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偶一日,朋友請求“幫忙”,並送來巨款。他坐在辦公室內,良心、責任、法律、金錢交織在一起……最后,金錢打敗了良知,他鋃鐺入獄。
一個個畫面用親情的呼喚敲打著良知與人心。
“女兒來監獄看我,問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很想和媽媽一起吃個飯,抱抱媽媽!女兒話還沒說完,我已失聲痛哭,心都碎了。”在教育基地,中山市原市長李啟紅淚如泉涌,哽咽地說:“在監獄裡聽到老母親過世的消息,我渾身發麻,差點暈倒。沒有見到母親最后一面,隻能在被窩裡偷偷流淚。”聽到這裡,在座的部分黨員干部流淚了。
現身說法的全過程,整個大廳鴉雀無聲。一位市委書記說:“以身邊的案例教育黨員干部,讓人震撼,印象深刻。黨員領導干部再忙也要加強學習,尤其要學習好黨紀政紀法紀,不在廉政問題上犯錯誤,栽跟頭。”尹安學、粵紀宣

房顫患者經醫生平衡風險 薄血藥治療有效預防中風

由於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之多,一般都需要服用抗凝血藥(薄血藥)以預防中風。然而有少部份患者在治療期間,因擔心如出血的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事實上醫生決定有關治療方案前,已平衡患者用藥以預防中風的效益高於其出現出血副作用的風險。是次邀請到心動聯盟召集人暨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醫生為我們講解更多。

房顫防止中風四步曲

一. 房顫患者中風風險高達5倍

二. 服用薄血藥:
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
無可避免增加出血的風險
 醫生在處方藥物前已平衡以上兩大要點

三. 研究證實較新式抗凝血藥,如「達比加群酯」有效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及可降低由藥物帶來的腦出血風險。

四. 如有任何問題,請先與醫生商討。切勿自行停藥,需依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用。

房顫中風後果極為嚴重  預防中風為首要任務

要了解房顫服用薄血藥的重要性,首先最重要是認識房顫與中風的關係。黃品立醫生表示:「由於房顫患者的心臟跳動出現問題,令血液滯留於心臟的時間增加,繼而形成血塊。當血塊隨血液流形腦部時,便有機會堵塞血管,造成中風。房顫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五倍。九成房顫引起的中風都是缺血性。而房顫引致的首次中風更可分別造成兩成患者死亡及六成患者傷殘。另外,中風患者一年後的死亡率高達五成,因此預防中風是房顫患者的首要任務。」

抗凝血藥治療效益大於副作用風險

經醫生診斷後,一般中風風險中以上的患者皆需要服用醫生處方的薄血藥以預防中風。#然而有部分患者由於擔心薄血藥的副作用,如出血風險,而考慮自行停藥。黃品立醫生解釋:「薄血藥治療是透過稀釋血液濃度,以防止房顫患者的血液在心臟中形成血塊而阻塞腦部血管,故此類藥物無可避免增加出血風險。」然而醫生在處方薄血藥治療前,已考慮及平衡以下兩大要點:

一. 治療目標以減低中風為主
由於房顫引起中風為患者及照顧者造成極深遠的影響,故需服用薄血藥物以有效預防中風。

二. 藥物引致的出血副作用風險低於中風風險
縱使抗薄血藥會增加患者的出血風險,其實醫生在用藥前會先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經檢查及詳細的評估後,合適服用薄血藥的患者只要按照醫生的意見定時服藥及避免增加出血風險的生活習慣及活動,預防中風的效益是遠高於出血的風險。

因此患者在服用薄血藥的時候無須過份擔憂,可安心依照醫生的指示定時服用。

國際臨床研究證實治療效用及風險

國際權威醫學組織,如歐洲心臟協會已於2012年發出指引,建議「中至高」風險的房顫患者優先服用較新式的薄血藥,如「達比加群酯」(Dabigatran)等,次選傳統薄血藥「華法林」。而一項針對房顫預防中風的國際大型臨床醫學研究RE-LY®,分析了全球18,113名房顫患者使用「達比加群酯」的數據作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

一. 藥效有效預防中風及全身性栓塞
與傳統薄血藥華法林相比,使用「達比加群酯」可有效降低中風及全身性栓塞風險

二. 出現腦出血風險更低
與華法林相比,患者服用「達比加群酯」後,腦出血風險則降低達七成,表示較新式藥物可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靠的預防中風治療。(視乎患者服用的藥物劑量)

以上的數據指出,較新式薄血藥「達比加群酯」無論在預防中風的療效,及減低由藥物帶來腦出血風險的安全性都大大提高。事實上,各種薄血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及副作用,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而提供合適的建議。

樂觀面對病情 切勿自行停藥

黃品立醫生勉勵患者:「不少患者一想起需要長時間服藥,加上對治療方案的認知不足,便有機會過份擔憂藥物有機會帶來的副作用,甚至自行停藥。然而這樣是十分危險。最重要是保持樂觀的心態,並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定時服藥,同時增加對於疾病及治療的了解亦極為有幫助。」若患者持續出現不正常瘀痕、腹痛、頭痛、虛弱等出血徵兆,應及早求醫。最重要的切勿自行購買或停藥,如對治療有任何問題,請向醫生查詢。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心房顫動的資訊,請瀏覽http://www.afalliance.hk
# CHA2DS2-VASc及HAS-BLED可用於計算分別中風及出血風險

(資料由心動聯盟提供)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讀書尋樂避痴呆


生平所好, 惟工作, 讀書, 和旅遊而己。要能長期維持此目標, 必先有健康的身體, 尤其是不能有痴呆症。
痴呆症的原因很多, 以避免三高 (高血壓,高血糖, 高血脂) 為基本, 控制飲食¸多作運動, 不外老生常談。

穩定的工作也很重要。 自僱者還容易, 每天返公司就可以, 養成個習慣, 照規律辦事。 沒有工作的退休人士也應該為自己列出一個時間表, 製作一個每日外出的日程, 一三五打太極, 二四六上 課, 星期日與家人外出等。

很多長者都每日夾著幾份報紙, 在快餐店度日。以目前香港的流行報章而言, 多讀實在對腦健康有害無益, 避之則吉。每日的標題都是殺人放火, 大事渲染,。為什麼我們每日都要暴露在人間的悲劇上? 尤其是政事話題, 同意的必義憤填膺, 不同意的就大聲謾罵。宣洩過後不等如就會歸於寧靜, 從此太平。過度刺激只會損害你的腦細胞, 加速凋謝。年青時還可以補償, 年紀大了就不行; 由此得益的不過是利益集團, 損失者可能是自己。

欲保持腦部活力, 必須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閱讀的題材很多, 各適其適。最重要的是提供一種樂趣。你得到一些知識, 你會覺得有滿足感 (多巴胺分泌出來) 。這種快感就為腦細胞提供養份 (BDNF增加), 神經細胞因而增生 (neurogenesis), 細胞間的連接增強 (synaptogenesis), 記憶力增加, 於是你不會善忘。

例如你喜歡旅遊, 到了俄羅斯, 欣賞華麗的皇宮, 你會想起電影 [戰爭與和平] 中的場面, 拿破崙的歷史。到了烏支別克¸你會讀一些關於帖木兒帝國的故事。旅行結合史地知識給你深刻的印象, 兩者連繫起來, 就是美好的回憶, 促進腦部活動。所謂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就是如此。

筆者見過不少旅遊發燒友。 世界五大洲, 無處不是他們的足跡 。除了吹噓他們也曾到此一遊之外, 對當地的了解不深, 這就是沒有將兩者配合起來的緣故。當然這也算是一種成癮現象, 對他們也是追求滿足, 是促進多巴胺分泌, 也是有益的。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
精神科專科醫生 勞振威

孩子做家務 贏在起跑綫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曰報

本港家長怕子女辛苦,孩子少做家務,但西班牙擬立法,要求未成年孩子要盡做家務的責任!做家務成法律責任,嚇人一跳,在港不可行,但讓孩子多做家務的好處,大家不得不知。
西班牙擬立法 兒童須做家務
小孩子都愛玩耍,誰願多花時間執房、洗衫?不過西班牙近日就有新奇舉動,意圖迫孩子做家務。據當地傳媒報道,正在審議的保護兒童法案,列舉了多項兒童的責任,最受注目的便是18歲以下的孩子,有幫手做家務的責任!其餘還有遵守校規、尊重老師等,但法案沒有列明違規的懲罰。
法案已初步通過國會審核,將進行表決,最後能否通過,尚成疑問。但有趣的是,西班牙早已有迫人做家務的先例,2005年修改婚姻法例,要求丈夫分擔妻子的家務負擔。但是看來效用不太大,去年有調查指,西班牙男性平均只分擔家中20%的家務。
故此,該國立法迫孩子做家務的做法,出現爭議並不叫人驚訝。有人便指,孩子不願做家務,難道家長去報警嗎?亦有人稱,做不做家務是家事,立法實在荒唐。
無可否認,立法迫人做家務,不見得可行,亦會被指干預太多,惟現今孩子愈來愈少做家務的問題,值得注視。在過往年代,孩子幫手做家務,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時至今日,家務已不是孩子的重要任務,做家務的時間自然少得多。全世界也有類似情況,美國有調查指,現今6至12歲的孩子,平均每周做家務3小時,看電視卻有14小時。
本港就更加不在話下,很多家庭聘請外傭,孩子做家務的機會更少,去年有調查指,62%本港家長稱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不少家長亦不介意,認為家務就應由父母或外傭負責。
有外傭在家,令很多孩子不必動手,但就算沒有外傭,家長是否也怕孩子辛苦,或覺得孩子年幼,寧願自己代勞?孩子若有時間,不少家長寧叫孩子練琴、做功課、補習等,力求孩子在學業競爭上跑前,惟久而久之,孩子長大成人後,不懂煮飯洗衫,甚至連水果削皮也不會的例子,屢見不鮮。
把家務排除於孩子的時間表之外,並不健康,事實上不少外地專家提醒家長,從小就該培養孩子做家務習慣,愈小愈好!美國優良家務管理研究所總監Miriam Arond指,孩子兩歲半起,就可教他們收拾玩具、排列襪子,進小學後可以幫手抹枱抹凳,8、9歲可洗碗。
做家務有益 學自理建責任心
做家務可為孩子帶來不少好處,不少專家便指出,可提升責任感、自理能力,有利於家人關係,更有助日後人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發現,從3、4歲起培養孩子做家務,可令他們在20歲後的人生更成功,包括在學業、事業、與親友關係等領域。
事實上,做家務更可助孩子建立自信,令他們自己也開心,美國加州大學在2010年曾分析一群孩子的日記,發現做家務可令孩子感到對家庭有貢獻,是有用之人,令他們更快樂。
所以,家長還有理由不鼓勵孩子做家務嗎?對不少家長來說,一面想孩子幫忙,另一面卻又寧願子女多讀書、多拿幾張證書,認為比起做家務更具「效益」,但想一想,世界瞬息萬變,未來哪一個專科、哪一門知識最熱門,大家也不知。但肯定的是,孩子有自信、責任感、懂得自理,才有永恒不變的競爭力。
今年網絡曾熱傳一名日本5歲女孩阿花的真人真事,她的媽媽不幸患癌,但病逝前堅持每天教女兒做家務,要她整理衣服、打掃、與爸爸煮晚飯等,更把經歷出書,書名正是《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能活下去》,感動不少人。大家也感歎,比起只叫孩子讀書,這樣的教育才真正讓孩子一生受益。
父母皆愛錫子女,但讓他們一直安坐梳化看電視,連手指頭也不用動,又或整天只叫他們埋首功課,並不等同對他們好。讓孩子做家務,本港不可能立法強迫,但可從每一個家庭做起,培養孩子每天執房、打掃的習慣,真正讓孩子贏在起跑綫之餘,不是也幫自己一點忙嗎?

贏在起跑綫之後……陳慧嫻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陳慧嫻說,做歌手像一場比賽,入了場便想贏。以上半場來說,陳慧嫻可謂獨領風騷:出身名校瑪利曼中學,有個入境處助理處長爸爸,在事業最高峰期毅然遠赴美國升學,瀟灑得令人以為她應該會永遠紅下去。
當然,世事不會永遠都盡如人意,陳慧嫻也經歷過隱退、復出,然後短休再復出,起起伏伏30載,六月將回歸紅館舉行《Back To Priscilla 30周年》演唱會。「有這個計劃,主因是過去幾年我一直在內地做商業演出、巡迴演唱會等,香港歌迷問我為甚麼不回來?我突然想起今年是入行30年,再想想上一次紅館演唱會已經是2003年,就想不如回來吧!始終香港是我的出身地。」
對爸爸的諾言
讀中五時被發掘入行,與黎芷珊、陳樂敏一起灌錄唱片《少女雜誌》,憑一曲《逝去的諾言》一炮而紅。陳慧嫻說六歲已愛上唱歌,中、小學期間,除了合唱團,任何校內歌唱比賽、聯校表演、朗誦比賽等都有參加,是天生有表演慾的人。「我很多親戚如舅父、姨媽等,全部喜歡音樂,從小受到他們薰陶,我也很喜歡唱歌。」不過,做歌手就在她意料之外,「真的是突然有人找我去試音,當時我未想過長大後要做甚麼,做歌星對我來講,更是非常遙遠的事,只是覺得不要浪費機會,我問過爸爸,他堅持無論如何我要先完成大學課程。」
最終,陳爸爸答應讓陳慧嫻一試,條件是不可忽略學業,她亦真的做到。80年代中簽約寶麗金,推出《跳舞街》、《傻女》及《千千闕歌》等熱爆一時的歌曲,事業攀上高峰。「到《跳舞街》時(1986年),我已經入讀浸會學院英文系,因為愈來愈忙,經常走堂,於是告訴爸爸,不如退學先唱歌,等我與唱片公司合約滿了,再去完成大學課程。很多人問我赴美讀書捨得嗎?其實根本沒得選擇,是我對爸爸的承諾,基本上未唱歌前已知道這條路要這樣走,一早有心理準備。」
變幻才是永恆
95年從美國讀完心理學回港重投樂壇,當時已新人輩出,王菲、林憶蓮等各領風騷;寶麗金亦已非之前的寶麗金,有黎瑞恩、湯寶如及王馨平等小花坐鎮。聲勢大不如前的陳慧嫻,98年改投新藝寶,因事業走下坡,被指壓力過大患上焦慮症,逐漸淡出。「以前好勝心很強,始終這一行有點比賽成分,甚麼都要最好的,又要唱片賣得好,壓力自然大。年輕時自我中心太強,有時顧着鬥爭便忘記了身邊人的感受,遇到難題時很容易便激氣。」
陳慧嫻不打算隱藏她的低潮期,跌倒最重要懂得爬起來。「這麼多年來經歷了很多事,現在任何事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對人多了幾分寬容,自己也輕鬆了。大約三、四年前吧,我有隻貓突然死去,是前一分鐘牠才吵着向我要東西吃,我不給,下一分鐘工人已告訴我牠出事。我很難受,以前都經歷過有其他貓死去,但那次像突然開了竅,叮一聲,知道甚麼叫變幻才是永恆、世事無常,原來有些東西是會突然間失去。」她說開始明白做人不應太執着,這個世界是圓的,好的不會永遠都好,壞的亦不會永遠跟着你。所以現在的陳慧嫻,心很靜!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淺談下肢潰瘍治療


下肢潰瘍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慢性下肢潰瘍更屬於疑難病症,這種潰瘍長期不能癒合、 或癒合後仍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有些潰瘍甚至會「癌變」或需要「截肢」。 形成下肢潰瘍的原因有創傷、感染、血管淋巴疾病、神經營養障礙等。在所有的下肢潰瘍中,絕大部份是由靜脈性疾病導致,僅不足一成是由動脈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經性疾病、新陳代謝失調、血液系統紊亂和脂膜炎等所致。中醫將該病稱為「臁瘡」、「裙邊瘡」、「褲邊瘡」、「脈痹」、「脫疽」等,俗稱「老爛腿」。 

下肢潰瘍有以下多項臨床表現,包括多發生於長時間站立、久坐或重體力勞動的人員,或繼發於小腿靜脈曲張等。常有局部外傷史。易繼發靜脈炎、丹毒甚至骨膜炎、象皮腿等。同時也好發於小腿下1/3,踝骨上三指內臁或外臁部位。一般初起時多先癢後痛,鮮紅漫腫,繼則破潰,滋水淋漓,形成潰瘍。如邊緣發生神經瘤時,則感陣發性劇痛。此外,會出現損害為少數孤立、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錢幣大小的潰瘍。邊緣整齊或不規則,肉芽生長緩慢、蒼白,表面有脂肪樣或纖維樣苔狀覆蓋物及漿液性分泌物,有時表面形成壞死,周圍皮膚堅硬緊張。長時間的坐立或久站,或經過一天勞作後,常見下肢腫脹,有凹陷性水腫。治療經過較慢,常遷延數月或經年不癒。瘡周皮膚成片地呈暗紅或紫紅,或併發濕疹。偶有極少數潰瘍,纏綿多年不癒,瘡口呈菜花狀,而變成即癌症。

中醫學在治療下肢潰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本病的主要因素是瘀滯、本虛及腐變,致使濕邪蘊結化熱,經絡阻滯,瘀血凝滯,水濕外滲停滯,流注下肢,脈道不通,肌膚失養。中醫對該病的治療堅持「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將該病分為不同的症型,常見的為熱毒型、寒濕型、氣虛血瘀型、陽虛型、脾虛濕困痰阻型、陰血兩虛型等。雖為同一種疾病,但對不同的症型,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內服方主要是四妙散、萆薢滲濕湯、通絡解毒湯、參苓白術散、補陽還五湯等辯證加減。

「細節決定成功」這句話用在下肢潰瘍的治療上尤為恰當。本人認為對於下肢慢性潰瘍,首要的是加強預防觀念。對於能引起下肢潰瘍的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等應給予積極治療,以防止產生潰瘍。如患者有足癬時應積極治療以預防感染。注意避免受任何外傷。對於已發生潰瘍的病人,應用各種方法治療,控制局部感染。為了減輕水腫,建議患者抬高患肢及多臥床休息。靈活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對於一些潰瘍使用艾灸法可以加速潰瘍的癒合。在傷口己初步癒合後,不要過早下床或直立活動,即使下床活動一定要使用彈性繃帶包紮,以防止復發。雖然都是下肢潰瘍,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發展過程,預防和治療都有很大的差異,要多向醫生諮詢。對於脈管炎引起的潰瘍,切勿採取熱療,過熱治療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飲食上煙酒辛辣食品是潰瘍形成的幫兇,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久坐、久立能促使下肢潰瘍形成和發展,並且對癒合不利,抬高患肢及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定的肢體活動對潰瘍的恢復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適當、合理的鍛煉能起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作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醫師

焦慮

註:本文原作者是曾繁光,前青山醫院精神科醫生

你躺在牀上,感到很累,眼皮重得無法睜開來,可你無法入睡。輾轉反側,起來上廁所;輾轉反側,你覺得街上的行人格外擾人,也感到住在樓上的人整夜在走來走去。好不容易睡着了,卻又突然醒來,想起剛才的夢,你實在膽顫心驚:一位老顧客拿着菜刀追斬你,指你多收了他幾十年的錢,你感到莫名的害怕,睡意全消。
  天空開始泛白,你把被子蒙頭繼續睡,也許太累了,鬧鐘響了你也不知道。老闆突然在你面前出現,你張開眼看鬧鐘,彈了起來:「這回糟透了,快九時多,今天一定遲到了!」
  你整個人都在顫抖,雙手在顫動,心又跳了,你感到腦部像給巨石壓住,你感到無法呼吸。你快速穿好衣服,連早餐也沒吃便出去了。
  港鐵車廂裏,人很擠,你無法呼吸,像快要窒息。另一方面,你感到自己的胃在劇烈收縮,一陣濃酸從食道湧上喉嚨,你感到胸部在燃燒,胃酸走了,一陣又一陣的空氣從胃裏湧上來,你感到惡心。
  你知道跟着是肚子痛,然後必須到廁所去,排便之後肚痛的情況會得到改善。有時你會肚瀉,可以一天上廁所七、八次。
  事實上,你的腸胃向來不好,經常肚痛和腹瀉,看過好幾次腸胃科醫生,內窺鏡檢查也做過幾次,結果都是一切正常。但十多年來,你的肚子也一直在痛。它最痛時總是在上午,到了下午會好一點,放假時卻半點痛楚也沒有。你清楚知道,你的肚痛跟壓力有直接的關係。腸胃科醫生也曾建議你去看精神科醫生,但你一直不相信自己有焦慮問題。你飽受肚痛和肚屙之苦,可你又不敢去求助,就這樣折騰了十多二十年。
  還有,你的脖子、肩膀都給拉得很緊,有時更隱隱作痛呢!
  你的情況愈來愈壞,有好幾個月已不能集中精神工作。跟朋友一起,總給人一種心不在焉的感覺。
  你的記憶也出現了嚴重問題,你經常忘掉了約會,有時連錢包也沒帶便上班去。
  平日愛到酒樓飲茶的你,近兩年已絕迹於酒樓,你受不了那麼嘈吵。坐在酒樓一會兒,你便渾身不自在,希望盡快離開。若不能走,你會很易發脾氣跟別人吵架。
  十多年來的恐懼、害怕與不安,皆源於你的廣泛性焦慮障礙。
  依心集曾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