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人间小团圆》


比起内地略带文艺的《人间小团圆》这个片名,其实香港片名《香港仔》更符合电影的主题。
香港仔是香港南部的地名,1841年,英军登陆香港仔,询问当地居民所在何地,居民回答香港,因其广东话发音为“Hong Kong”,而后整个岛屿亦被英国人命名为“Hong Kong”。“香港仔”一语双关,即是影片里这一家人原来生活的地方,同时亦是讲述这一群香港人的故事。
以《低俗喜剧》的放浪不羁、《维多利亚一号》的暴力血腥和《志明与春娇》的小清新可以看出,彭浩翔其实擅长很多类型片的拍摄,其长片处女作《买凶拍人》更是一部糅合犯罪与迷影文化的黑色喜剧。纯粹的文艺片亦有,2006年的《伊莎贝拉》带着浓郁的王家卫风格,节奏宁静舒缓,还让担任电影配乐的金培达擒获了柏林电影的银熊奖。
身为“香港仔”的彭浩翔,很久之前就想拍这部电影,筹备五年,几易其稿,最终在赢得内地投资者的青睐之下,以古天乐、杨千嬅、梁咏琪这样的阵容去拍一部文艺片,就连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有余文乐等演员的友情加盟,从星光角度算得上是“豪华”;这群地道香港演员,在片中的化学反应亦算不错。
香港殖民地的身份维持了一百多年,这烙印深深刻在香港的人与事当中,港式口语里夹杂大量英文,道路命名亦有不少英国人名,就连香港仔的英文名也是“Aberdeen”——这是为了纪念当时英国的外交大臣鸭巴甸勋爵而命名。
“殖民地”,这个称谓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似乎意味着此地被殖民、被掠夺,但其实和日军三十年代在东三省建立伪政权,掠夺树木、矿产和大米以及各种珍稀资源,强迫学校学习日文,贬低中文教育,试图把整个东北从文化到资源各个方面悉数掠夺的真正殖民统治有所不同,英国对香港的管制几近宽松,统治期间赋予香港充分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尤其是七十年代大力惩治贪污腐败后,更让香港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随着一九九七年的到来,香港却开始面临金融风暴等一连串重挫,移民潮、失业率、房地产泡沫更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四小龙时的风光已悄然逝去,东方之珠再难璀璨。香港人难免怀念起过去“湾仔一向我大晒,我玩晒”的光荣岁月。
《人间小团圆》一开场,是身为博物馆导游的杨千嬅在片中带领着游客浏览英占时期的军营旧址。英国本是殖民香港的外来客,但此处旧址,乃是当年日本人攻打香港时首当其冲之地,英军在此与日军猛烈作战,保卫香港不受日本人侵略,捍卫香港和平。选择这样的地方开场,彭浩翔将香港人对于英国人的复杂态度表露无遗。
影片当中,整个家庭成员都有各自的问题存在。吴孟达饰演的父亲平常做法事,多年前妻子去世,他与风韵犹存的舞女吴家丽一起生活,但她的身份却始终得不到家里其他成员,尤其是长子古天乐的认同;长女杨千嬅耿耿于怀母亲忌恨自己,就连死后烧给她的衣物都要退还,因此精神状态十分差劲,时常出现幻觉;杨千嬅的丈夫曾志伟是一名医生,纠结在与小护士的外遇和面对妻子的内心自责当中;古天乐是一位“补习天王”,但他却一直怀疑貌丑的女儿并非亲生;而他的妻子梁咏琪是位过气模特,不但面对自己的职业困境,也一直想找机会对丈夫坦白自己整容的过往。而古天乐的女儿在学校被其他孩子欺负、在成长中的疑惑——躺在床上,自己的父母在隔壁的谈论,又有多少被她听到了?
父辈与子女的沟通出现问题,吴孟达所指代的,是两代人的隔膜;古天乐的问题在于对女儿前途的忧虑,他说“长得漂亮的才有前途”,是物质主义消费观念弥漫的当下所折射出的现实;梁咏琪的职业困境,同样亦是在这个大男子主义下普遍对女性歧视的凸显。至于曾志伟的外遇就更明显不过,人到中年的成功男人,似乎多多多少都过不了这一关。
如果关注这一家人所遭受的现实难题,影片本身的情绪则容易令观众捕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中有些难题可能令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观众感同身受。正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所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个不同。人生总是充满着各种困难,可这些困难也总要去面对,去化解,然后再迈步走向下一个困难。
《人间小团圆》里缺失的一环,是对于这些困境的处理方式。如影片里的曾志伟,经历了一场炸弹的虚惊,便令他和小护士划清界限,回归家庭?杨千嬅做了一场奇幻恶梦,便能令她放下心中对母亲的情结?梁咏琪参加一次暧昧的饭局,便能令她重拾职业信心?古天乐对女儿的嫌弃,和吴孟达的父子情仇,也因为在平板电脑上看一段《星球大战》就能冰释前嫌?对,还有一家人齐心协力拯救鲸鱼。这个是重点,放在后面谈。
缺乏戏剧意义的高潮,可能是《人间小团圆》最大的问题所在。不过这可能正好是彭浩翔的刻意安排,因为他过去的作品里,这种高潮的营造比比皆是,比如在《AV》里,就真的以和AV女优拍摄床戏来营造“高潮”。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和父母的矛盾,和朋友的隔阂,和爱人的争吵,不也是消消气后便算了?没有隔夜仇的日子里,平淡的生活这么静静流逝。
有人认为影片的价值观有问题,古天乐怎能嫌弃自己女儿到那个地步?可这不正是社会现实吗?更何况这并不能代表影片真正的价值观。古天乐在天台上和女儿一起吃榴莲,这水果臭到令人掩鼻,但如果真的吃了,却发现甘甜可口,且营养价值极高。这还需要我提炼出影片阐述“内在美”的重要性吗?关注这些细枝末节,倒不如关注影片的深层次含义。
取名《香港仔》,再加上那套充满隐喻的《出埃及记》,这部电影内含有多少彭浩翔对于时代的看法,不得而知。
影片里,吴家丽是一名夜总会的老舞女,60、70年代香港经济繁荣时,夜总会文化悄然兴起,各行各业的老板都习惯在夜总会里和人谈生意,当然也少不了有背景的黑社会大哥在这里呼风唤雨。鱼龙混杂,烟雾缭绕,有钱的老板和衣着暴露的漂亮女人,再加上灯红酒绿的镭射光线,夜总会成为香港某种意义上的灰色标记。但九七之后,夜总会生意不再景气,就连属夜总会行业里龙头的杜老志、大富豪也接连歇业,这甚至令彭浩翔拍摄了一部《大丈夫》来悼念。而邱礼涛在《性工作者十日谈》里,也引用刘美君的《最后一夜》,在拉闸停业的落寞里,歌声响起:“最后这一晚就快消逝,以后未来是个谜……”
吴家丽饰演的舞女年老色衰,只能和做法事的吴孟达一起苟活,还得在他的子女面前强装欢笑,忍受长子对自己明目张胆的厌恶。辉煌的夜总会时代早已是过去式,英军保卫香港的年代也早已是过去式,影片里穿插的粤语老歌,其辉煌也早已是过去式……吴孟达怀念自己过去在海上捕鱼的时光,又对“上岸”后的心态表示了叹息:“捕鱼的人从上岸那一刻就已经死了,起码是死了一半。”
海滩上搁浅的鲸鱼,从澳洲漂洋过海而来,它并不属于这里;古天乐想尽办法做亲子鉴定,他怀疑自己的女儿并非亲。搁浅的鲸鱼最终靠戏里的一家人以及更多的热心市民,重新回到大海的怀抱,赢得生机;但搁浅的香港,又该何去何从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