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淺談下肢潰瘍治療


下肢潰瘍是外科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慢性下肢潰瘍更屬於疑難病症,這種潰瘍長期不能癒合、 或癒合後仍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有些潰瘍甚至會「癌變」或需要「截肢」。 形成下肢潰瘍的原因有創傷、感染、血管淋巴疾病、神經營養障礙等。在所有的下肢潰瘍中,絕大部份是由靜脈性疾病導致,僅不足一成是由動脈性疾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經性疾病、新陳代謝失調、血液系統紊亂和脂膜炎等所致。中醫將該病稱為「臁瘡」、「裙邊瘡」、「褲邊瘡」、「脈痹」、「脫疽」等,俗稱「老爛腿」。 

下肢潰瘍有以下多項臨床表現,包括多發生於長時間站立、久坐或重體力勞動的人員,或繼發於小腿靜脈曲張等。常有局部外傷史。易繼發靜脈炎、丹毒甚至骨膜炎、象皮腿等。同時也好發於小腿下1/3,踝骨上三指內臁或外臁部位。一般初起時多先癢後痛,鮮紅漫腫,繼則破潰,滋水淋漓,形成潰瘍。如邊緣發生神經瘤時,則感陣發性劇痛。此外,會出現損害為少數孤立、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錢幣大小的潰瘍。邊緣整齊或不規則,肉芽生長緩慢、蒼白,表面有脂肪樣或纖維樣苔狀覆蓋物及漿液性分泌物,有時表面形成壞死,周圍皮膚堅硬緊張。長時間的坐立或久站,或經過一天勞作後,常見下肢腫脹,有凹陷性水腫。治療經過較慢,常遷延數月或經年不癒。瘡周皮膚成片地呈暗紅或紫紅,或併發濕疹。偶有極少數潰瘍,纏綿多年不癒,瘡口呈菜花狀,而變成即癌症。

中醫學在治療下肢潰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本病的主要因素是瘀滯、本虛及腐變,致使濕邪蘊結化熱,經絡阻滯,瘀血凝滯,水濕外滲停滯,流注下肢,脈道不通,肌膚失養。中醫對該病的治療堅持「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在臨床上通過「望」、「聞」、「問」、「切」,將該病分為不同的症型,常見的為熱毒型、寒濕型、氣虛血瘀型、陽虛型、脾虛濕困痰阻型、陰血兩虛型等。雖為同一種疾病,但對不同的症型,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內服方主要是四妙散、萆薢滲濕湯、通絡解毒湯、參苓白術散、補陽還五湯等辯證加減。

「細節決定成功」這句話用在下肢潰瘍的治療上尤為恰當。本人認為對於下肢慢性潰瘍,首要的是加強預防觀念。對於能引起下肢潰瘍的疾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等應給予積極治療,以防止產生潰瘍。如患者有足癬時應積極治療以預防感染。注意避免受任何外傷。對於已發生潰瘍的病人,應用各種方法治療,控制局部感染。為了減輕水腫,建議患者抬高患肢及多臥床休息。靈活採用中醫中藥治療,對於一些潰瘍使用艾灸法可以加速潰瘍的癒合。在傷口己初步癒合後,不要過早下床或直立活動,即使下床活動一定要使用彈性繃帶包紮,以防止復發。雖然都是下肢潰瘍,不同的人,不同的時機,不同的發展過程,預防和治療都有很大的差異,要多向醫生諮詢。對於脈管炎引起的潰瘍,切勿採取熱療,過熱治療往往起到相反的效果;飲食上煙酒辛辣食品是潰瘍形成的幫兇,平時一定要多加注意;久坐、久立能促使下肢潰瘍形成和發展,並且對癒合不利,抬高患肢及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定的肢體活動對潰瘍的恢復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適當、合理的鍛煉能起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作用。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臨床部一級講師周忠亮醫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