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怎樣讓性格越變越好?

註:本文轉載自華爾街曰報

— 幾年前的一天,布蘭登‧格林(Brandon Green)坐在沙發上,琢磨著他在工作中犯的一個小錯和可能釀成的後果。這時格林的室友走進來,開始跟他講那天他遇到的趣事。但格林並沒有笑出聲來,甚至連微笑也沒有。他只是皺著眉頭,一言不發。

當時格林的室友對他做了一番很有價值的分析。他說:「沒關係,你不笑只是因為你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29歲的格林來自洛杉磯,是一名網絡分析師,他說:「當時我悟到了些什麼。我意識到自己可以繼續像從前那樣怨天尤人,也可以嘗試做些改變。」
人的性格有沒有可能明顯改變?專家說可以——只是很難。
過去幾年展開的幾項大型研究顯示,受生活事件影響(比如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或者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進展),人的性格會在成年的過程中自然地發生變化。
從20歲到65歲,責任性等正面性格特徵會增強,而神經質等負面性格特徵則會減弱。大多數人往往會變得更隨和,更有責任感,情緒也更穩定——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性格會變好。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成熟定律」(Maturity Principle)。
研究人員很早以前就發現,友善、開朗、有責任感的人往往比害羞、沒有責任感和不愛交際的人更快樂。但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保持快樂的心情也許有助於改變你的性格,這項新突破可能會對心理治療師產生諸多影響。
今年1月份刊登在《人格研究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網絡版上的一項研究對逾16,000名澳大利亞人的性格和幸福感數據進行了分析,這些研究對象在2005年到2009年期間接受了多次調查。研究者發現,2005年感到快樂的人在接下來的四年裏情緒往往變得更穩定,更有責任感,更隨和,另外最有意思的一點也許是,他們還變得更加內斂。
緬因州沃特維爾(Waterville)科爾比學院(Colby College)心理學研究員、科爾比人格實驗室(Colby Personality Lab)負責人克里斯托弗‧索托(Christopher Soto)參與了這項有關幸福感的研究,他表示,研究人員所說的「性格」是指「在不同時間和場合下始終保持一致的思維、感覺和行為特徵模式」。他說,性格50%是天生的,50%取決於後天。
根據大五性格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model),人的性格可劃分為五大類別或範疇,分別是開放性、盡責性、親和性、神經質和外向性。該模型是幾批研究者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建立起來的。
每大類別中都包括一些特徵和特定行為。比方說,外向性中包括合群和熱情等特徵。神經質中則包括憤怒、焦慮和脆弱。
專家們稱,一些性格類型的人會比其他人更成功。索托博士說,比較盡責的人在職場和學校裏往往表現更出色。親和度高、情緒穩定的人往往擁有更滿意、更穩定的戀愛關係。外向型者則更擅長從事人際交往和創業方面的工作。
索托博士說,人的性格哪怕只出現稍許變化,也會對感情、職業、健康和幸福產生重大影響。這個消息可謂是喜憂參半。但由于性格特征從本質上來說是比較穩定的,改變起來會需要很長時間。
索托說:「你應該從改變行為做起,接下來,如果你能長期保持這種新行為,這種行為就會被鎖定下來。」他說,如果能獲得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你可以在幾個月之內看到持續的變化。你也可以學著自己管理你的性格特徵,只是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
那麼,你應該從哪做起呢?加州德爾馬(Del Mar)的心理學家理查德‧萊瓦克(Richard Levak)表示:「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性格中有哪些因素對我們構成了影響。如果我愛發牢騷,好爭辯,還有點多疑,我總是因為跟同事吵架,老是責怪別人而被解雇,那我就必須意識到得改變一下。」
萊瓦克說,這和糾正暴飲暴食這種壞習慣相似。要想減肥,你就得認識到自己什麼時候以及為什麼會暴飲暴食。萊瓦克博士表示:「如果你有戒心過重和好鬥的傾向,你就要對自己說:『好的,當我老板過來跟我說話,而我立馬感覺老板在挑我的刺,想要自我防衛的話,那我就是反應過激了。』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爭吵。」
不要把期望值定得太高。耐心一些。索托博士說,要把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變成習慣,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不要太擔心其他人的反應,因為你的變化通常是他們樂于見到的。
澳大利亞悉尼的行為策略師沃倫‧肯諾(Warren Kennaugh)幫助個人和團隊培養有助成功的行為,他說,從小處做起非常重要。確定你第一步要做什麼,然後進行練習,不要擔心最初的結果。他說:「這就像學踢足球一樣。你關注的是腳法,而不是能否射門。」
肯諾說,應該讓身邊的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他表示:「他們不僅能為你提供支持,而且你的改變也意味著他們的改變——如果你不事先告訴他們的話,他們也許不想要或者沒有準備好接受這些變化。」
格林說,他不得不承認室友對他性格的評價是正確的。他說,自打記事以來,他一直都有種消極感和挫敗感,「孤僻內向」。他經常掙扎在嫉妒和憤怒感中,為保護自己免受這些感覺困擾,他會刻意迴避戀愛關係。作為一個內向的人,他在社交場合也會感到不舒服。
於是格林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他總共進行了18個月左右的認知行為療法,剛開始是一周兩次,然後一周一次。他閱讀心理自助書籍,並在日記中記錄和分析他的感想(有時候他一晚上會花一個半小時寫日記)。他開始攝影,這項愛好能讓他走出去跟人聊天。他還通過博客記錄他所做的努力,以期幫助別人。
格林說,對他幫助最大的是學習去質疑自己消極的世界觀。無論是在某些特定時刻(比如開車時有人擋了他的道)還是在冷靜的時候(當他可以反思給他帶來壓力的事情時),他都會試著自我質疑。他說:「如果你比較消極,感覺壞事隨時隨地都會發生,你就得自問這些是否都是源自你自己,因為你是帶著一種消極的心態在生活。」
格林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很大的變化。他說,他依然內向,但已經可以比較輕鬆地與人交流,分享與自己相關的信息和結交朋友了。
他說:「學會內省,努力以誠待人待己,這些對我幫助很大,讓我逐漸變成一個更快樂,更開朗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