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精要明镜-2024-05

精要明镜-2024-05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我们这次所宣讲的是《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前两天我们从刚开始步入修行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开始逐步宣讲。总的来说,作为一个修行者,刚开始步入修行的时候一定先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行。至于为什么要修行,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关于共同四厌离法的理趣。接下来在如何修行的过程中,修行虽然有很多很多方法,但是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一定要抓住根本去行持。所谓的根本要根据我们当前的条件而执受这样的见地。
但在根本上修行的同时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当然,像我们前两天一再宣讲的,三大功德是不可缺少的。三大功德是心性圆满成就的一种标志,当今我们修学过程中也离不开三大功德: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昨天我们主要宣讲的是如何生起出离心,先从共同外前行开始,比如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么宣讲的真正目的在于要对轮回生起一个坚定的出离心,在接下来修学过程中一切都是为了寻求解脱而修法,这样的上士道出离心是必不可缺少的。

我们前两天也一再宣讲,无论我们平常所行持的善法是远道法相乘、近道金刚乘还是捷径之道无上窍诀大圆满,若要是基础——出离心并没有达到上士道,比如说是下士道、中士道等等,那么即便修学上述的一切修法,最终只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当今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相信从一开始我们就是带着这么一个心愿而进入佛门的,但接下来修学过程中,由于业及烦恼沉重或者是对很多佛法的理趣不了解,就会出现很多很多不圆满的现象,因此,出离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要想生起出离心,一定先要知道轮回过患,你要是对轮回没有生起厌离心,就很难生起一个坚定的出离心。比如即便修行中相应地走个过程,但平常对世间还是蛮执著和羡慕的话,那么接下来无论修学什么法,很容易随着这样的心愿而发展,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即便不是三恶趣,也仅仅是三善道而已。因此出离心非常非常重要!
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平常在修学过程中都能根据自己当前的需要或者修行过程中起现的状况等等,根据不同的条件而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比如一开始宣讲的剖析调伏妄念,主要讲解观共同四厌离法。曾经我们无数次地修过,但是无数次的修法并不代表今天已经圆满,接下来修学过程中是否还需要运用共同四厌离法,要根据自己当前的修行状况而定夺。若要是平常修行不够精进,共同四厌离法中的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是必不可缺少的;若要是对轮回生不起厌离心,平常修学过程中虽然修着不同的法,但心中最大的愿望还是追求世间快乐,依然羡慕、执著于世间,逐渐追求的目标也变成世间的话,那么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最终均变成世间福报,因此观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是必不可缺少的。
别说我当前修行已到达多高的地步,但至于运用方便,是否仅仅按照当前的方法去运用即可呢?但它不是特定的,要根据每个人的现状来定夺而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我们平常说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也就是说有时候妄念或者昏沉非常重,有时候昏沉和妄念相对轻一些,但仍旧具有,有时候妄想和昏沉相对清净一些,因此我们平常在修炼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没有一个特定标准的显现。这个时候一味按照某种方式去对治是不得力的,所以一定要把方便运用得更善巧一些。

比如说,当昏沉掉举过重的时候,仅凭当前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还是没法直接对治,这时候剖析调伏妄念是必不可缺少的。因为随着修行进展,可能很多人慢慢对刻意起心动念形成一种厌倦,认为心性的特点是完全超越一切意识,当今我在修学过程中过分运用这样的起心动念,对我当前的修行一定不是很有利益。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每次修行都要根据自己当前的条件来定夺。
就拿我们当前刻意起心动念来说,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本论注疏宝藏库》之中说:“若能善巧运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起心动念反而是一种好事,而并没有讲解是一种坏事。在《狮吼论》中曰:“其意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能趋入清净修持……”“趋入清净修持”就说明一定得有一个动念的过程,方可达到解脱。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什么?在某个时候要按照这个时候的方法去运用。所以此时不能高攀,也不能过度轻视一系列方便,这样一来我们的修行不会有很好的进展。
因此,就像前面所说的,根据我们当前修学过程中的起心动念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如同刚刚所说的,无论是修共同四厌离法,包括接下来我们还要讲解菩提心和信心,一切都要运用上去。这样运用的好处在于,心性本身的特点是三大功德,今天我们在因地运用的过程中,以三大功德为主修,这样对迅速成办三大功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在修行运用过程中三大功德不可缺少,甚至我们说,随着个人的修行进展,平常无意当中也要多观照三大功德是否逐渐增长,要是有这个条件,这就是解脱唯一不变的真理,一定能获得解脱。
我们再举个例子,单凭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无论当时能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多长时间,基本上都称之为寂止。寂止叫什么?叫世间禅定。哪怕这样的见解达到圆满,最终还是在轮回的范围中。当前我们的修行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做,一切都是为了寻求解脱,那一定要把解脱的方便、解脱之因运用上去,而不是一味我想干嘛就干嘛。这一点我们前两天在讲解直断与顿超乃至这次讲解《精要明镜》时多次提示过。

我们平常一再宣讲,今生能否圆满成就,一切取决于什么呢?首先是方式方法要做对,要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也就是心性的特点。若当前我们所修的法好像有点像心性之特点,但很多还是我想干嘛就干嘛,自私的成分更浓一些的话,成办解脱的希望不太大,因为你的路已经走偏了。所以我们平常一再讲解,初次修法时一定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一位心性已经圆满的导师。他会把成就的整个过程一步一步赐予给你,这时候绝不要添加过多的私心,不要说过多,甚至不要添加一丝毫之私心,要如理如法去修学。

曾经历代高僧大德,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成就者,一切都是如理如法修行而成办解脱的,没有一个是自学成才的。虽然在小乘缘觉宗之中也存在凭借宿世的因缘和今生个人的愿力,独自一人修学,依十二缘起法逐渐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修行者,但这是在暗劫的时候,现前是佛教具有的时候称之为光明劫,在完全没有佛教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个教派,但除此以外,在整个佛教中没有一种传承是自学成才、自学成办解脱的。包括刚刚所说的,也仅仅是获得了寂静涅槃而已,并不是真正的佛果。因此,接下来我们修学过程中一定要追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我们平常也在阅读各式各样的教言,阅读过程中,要把所了解的一切佛教理趣运用到自己当前的修行中,这样对我们接下来修法会起到切实之作用,会创造很好的条件。
就像刚刚所说的,以上我们大概已经把三大功德中的第一个出离心讲完了,但是讲完并不代表我们今天已经圆满,接下来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时时运用起来,并且平常在座间也要多看看与共同四厌离法相关的教材,如《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金刚精要——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文、《圣者言教》《入菩萨行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多去看看,这对我们生起出离心会起到非常非常好的辅助。
在具备以上条件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讲解第二,如何生起菩提心。

【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
自己父母,】

我们今生的父母无论在世还是已经去世,总之,我们今生有父母。同样,我们前世也有过父母,前世的前世也有父母。我们前世的父母到底是谁,又在何处呢?比如说,今生的父母要是不在世的话,他现前又在何处呢?那前世所依止过的父母又在何处?前世的前世父母又在何处?如是往上推,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众生当过我们父母的次数不是仅仅依靠数量能计算的,可以说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当过我们的父母,甚至可能当过无数次。那如今这些父母在什么地方呢?正在三恶趣中受痛苦,甚至即便在三善道中,也在受各式各样的痛苦。
在生起菩提心的时候,第一点,首先要认清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一定要有这个特定的心念。要是没有真正认清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这时候你即便发心,也变成一种偏袒的发心。就像我们平常见到亲人的时候很亲,见到怨敌的时候心中又是另一种感觉,存在贪执和嗔恨两种不同的情绪。但现前我们要想学会平等,首先要认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
就像刚刚说的一样,首先要认知到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那么从我们入胎起,包括十月怀胎的整个过程,直到出生,乃至整个养育的过程中,细致想想,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就是由于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这么大,所以现前轮到我们来回报他们。曾经父母把所有的一切都赐予给我们,当时为了我们即便付出多大的代价,甚至要造多大的罪过,他们也在所不辞。但由于他们曾经为了儿女付出很多的代价,接下来他的这些业力谁去背?只有自己去承受,因此他们现前还在六道轮回中遭受痛苦。
从某些角度来看,众生在六道轮回遭受痛苦的真正原因就是曾经我们作为他们的儿女时,他们造下了很多很多罪业,因此现前还在轮回中飘荡,遭受各式各样的痛苦。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并且已进入佛门,现前已经了解这一系列道理,那么该轮到我回报他们的时候。所以首先要对三界六趣一切父母生起慈悲心。

【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
而发清净誓愿,】

接下来讲解“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不仅仅要生起慈悲心,因为仅仅有慈悲心只是你内心中的一种善意,但是我们现前不仅仅内心中要有一种善意,还要切切实实地让这些正在受痛苦的父母获得圆满的幸福。所以不仅仅要有前面的慈悲心,还要有下面的清净誓愿。
就像我们平常在讲解菩提心的时候,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分为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慈悲缘众生就如同前面所讲解般,首先要认知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知道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以后,接下来再细致观想,曾经在做父母的过程中,他们为我们儿女付出了多少?由于他们所付出的很多都是在造恶业,因此现前正在六道轮回中遭受各式各样的痛苦。
比如即便是我们在外面看见的某一个旁生——一头牛、一匹马,甚至一个小小的昆虫,或者是天上飞的一只鸟,细致观察,它就是我们曾经的父母,但如今变成这样的形象,是由于曾经我们做它儿女的时候,它为了我们付出很多很多代价,做了很多很多恶业。这种恶业无法迁移到谁的身上,只有它自己去承担,所以现前正在遭受这样的痛苦。因此现前该轮到我们回报的时候。以前它一切是为了我们,因而现前正在受痛苦,现前该轮到我们精进修法来度化这些父母。所以第一,要有慈悲心,这就是慈悲缘众生,对一切众生要生起慈悲心。
但是刚刚说过,光有慈悲心,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善意,对父母起不了切实之作用,还要把这些父母安置到清净刹土中。这就叫什么呢?智慧缘大觉,要安置到佛的果位中。比如前面我们讲过,下士道出离心所追求的结果是什么?三善道。中士道出离心最终所希求的是什么?寂静涅槃。如果我现前把众生——我的父母安置在这两个地方,比如六道轮回中的三善道,即便临时稍稍有一些快乐,像我们今天一般,但终究还是痛苦的因,所以我不能把父母安置到这个地方。若要是安置在寂静涅槃中,临时虽然已经从六道苦海中远离,再也不会堕入轮回,但是由于寂静涅槃中还没有呈现佛的一切功德,当下不能救度更多的众生,所以我也不能把父母安置到这样一个果位上。那我要把父母安置到什么呢?佛的果位中。所以为什么说“智慧缘大觉”,“大觉”就是佛的果位,原因就在于此。
这以上称之为愿菩提心。那么现前我想把众生安置到佛的果位,凭借什么力量呢?凭借我接下来的修行。无论我们平常行持什么样的善法,都要想到以我当前所行持的善法来救度一切众生都获得解脱,这就叫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失,这就是一个圆满的菩提心。
当然我们平常也如是在发菩提心,并且有时候还讲解“智慧发菩提心”。我们前面讲解的称为“共同发菩提心”。智慧发菩提心还是和前者一样,也要具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但至于如何具备愿和行,由于当时获得的见解不同,所以接下来树立方式有所不同。首先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心生无缘之大悲是同等的,因为我们先要想到众生有多苦,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为正在受苦的众生而生起慈悲心,这时的慈悲心是有所缘的。但是当见解逐渐赤裸的时候,它的慈悲是无缘的,就如同太阳具有光芒一般,在执受本体中,它的大悲是永远不停止的。
太阳本身没有什么明和暗的时候,比如今天的太阳没有光芒、明天的太阳有光芒,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太阳本身和光是一如的。当然在我们面前可能由于阴天被乌云遮盖而看不见,但这只是在我们面前,太阳本身和光是一如的。也就是说,在智慧发菩提心当中,当在执受本体时,它的慈悲心是无缘的,不需要想到某一个众生才生起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永远具有的,不仅仅具有,还和本体是一如的,称之为“悲空双运”。所以“慈悲缘众生”指的就是这个,它不需要想到一个正在受苦的众生再生起慈悲心,有了这样的见地,他的慈悲心永远如同太阳放射光芒一般任运自在,也叫做无缘大悲。

前面共同发菩提心的时候,慈悲是有缘的,必须要缘一个受苦的众生,逐渐随着个人的见解增长,慈悲心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广大,自然不必说,但是当第一次开始修炼菩提心的时候一定先要这么去想。但后面智慧发菩提心的时候,由于他的见解已达到一定的地步,所以就有所不同了。这就叫做“慈悲缘众生”,这个慈悲是无缘的。
那么“智慧缘大觉”,在共同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对三界六趣一切父母生起慈悲心,并希望一切众生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现喜刹土、莲花生大师铜色吉祥山等等,有一个地点,我要把他安置到那个地方去。但是在智慧发菩提心的时候,佛的刹土并不在某一个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心性本身就是一切诸佛菩萨的坛城。在《二观察续》部中曰:“诸有情皆佛。”一切众生的本性是佛。因此在智慧发菩提心的时候,不需要说还有一个本性,本性已经赤裸了,这个时候的本性是什么?悲空双运,就是佛的境界。此时用不着再把众生安置到哪里去,因为那个时候所缘的众生与慈悲心,乃至大觉之坛城——心性本来就是一如的,用不着再把众生安置到哪里去。因此,它在具备菩提心的几个特点之上是一如的,但运用方式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就要把众生安置到哪里?安置到自己本具有的心性和如来藏中,不需要到外面去寻求。因为我们本来就具有西方极乐世界,但由于被贪嗔痴烦恼以及习气遮障而迷失了方向,导致现前即便进入佛门,也要去寻找一个区域、一个地点,有一个极乐世界。刚开始步入修行的时候当然需要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要是没有的话,连个追求的目标都没有,接下来无法修行,我们要讲解次第的原因就在于此,但是随着个人的修行进展,佛菩萨的刹土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心性当中。
比如要是外在真有一个地方的话,它首先是谁建立的?现前变成什么样?最终它又是怎么样?只要有一个相的时候,它一定是有为法,是变化性的。而心性的特点是超越一切时空,如同《般若心经》中所讲解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本来就是这样的,任运自成。由于佛的境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说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在第四时大平等状态中,永远不会有迁变,因此安置到这样的境界中,永远不会有变化。它也不需要到哪里去,只要能执受这个见解,它就是佛的刹土。
那么接下来,行菩提心呢?当然也不需要另外再修一个法,悲空双运本来就是在行持一个无修之大修的见解,是不在修行中而又在修行的一个很大的修行,叫做无修之大修,它就是行菩提心。
无论是共同发菩提心还是智慧发菩提心,我们平常无论修学什么样的法,这是不可缺少的。从某个方面来说,菩提心本来就是心性,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按照次第宣讲过程中,又讲个出离心,又讲个菩提心,又讲个信心。但是当见解逐渐增长的时候,不需要再树立三大功德,三大功德同时在见解中圆满。
但现前为什么要这么分开呢?就像我们平常在修学正行的时候,我们当前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解脱本身的特点是什么?便智双运。但不光讲解便智双运,有时候有一身印证、二身印证、三身印证……一身印证为法身,二身印证为法身和色身,三身印证为法报化三身,四身印证再加上自性身,五身印证是五种智慧,六身印证为六度波罗蜜……有很多很多印证方式。但是为了便于我们了解什么是解脱,所以平常多数讲解便智双运。心性本身的特点是便智双运,方便和智慧达到平等的时候就叫解脱。
现前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寻求解脱,因此我们当前的修行也离不开解脱本具有的特点:方便与智慧。但在运用过程中,由于个人的条件,当下不能达到双运,所以我们只能按照交替来做。当达到双运的时候,已经超越心识,在大智慧境界中,而现前我们仍旧在心识的范围中,但必定也要按照解脱本身的特点来行持,那就是方便和智慧。为了便于我们当前的修行,我们用另一个名称来代替,叫观察修和安住修。
我们第一时间不能做到便智双运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的能力不够。虽然我们在追求便智双运、止观双运,但我们现前由于能力很弱,做不到这一点,这时候就分开来做,方便的时候方便,智慧的时候智慧,也就是观察修的时候观察修,安住修的时候安住修。但是当没有达到便智双运、止观双运之前,若变成单方面的修行,哪怕看似你的修行进展得多么快,一定不是解脱。要记住,解脱的特点是便智双运。所以这时候我们根据个人的能力,方便的时候方便,智慧的时候智慧,如是修行,慢慢慢慢达成便智双运。前面这个过程是必不可缺少的。

因此我们平常在印证见解的时候,虽然后期有很多印证见解的方便,但是前期不作很多印证,因为当时我们的修行基本上还是混合体,也就是说既有世间的成分,又有出世间的成分,两者都混合在一起。这时候若要是做一些辨别,反而会把自己当前的修行打破,接下来再想去寻找与当前见解不同的另外一个见解,根本无从可觅,这时候只能放下所有的修行。因此前面修学过程中不宜辨别,就按照平常导师如何宣讲的,乃至我们平常一再讲解的一些修学方式,慢慢去护持它,这样你的见解就会越来越增长。说得更白一些,这么修学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根据当前我们每个人的条件而树立如何修行之方便。
因此,我们刚刚所讲解的三大功德,或者说菩提心当中所具备的条件,为什么要分为几个阶段慢慢去圆满呢?因为我们当前的能力还不够,所以这个时候一个一个圆满,就达到所有都圆满的地步。要一步一步修学。
总的来说,菩提心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平常说“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令善根转变成无量”指的是什么?比如我今天修行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成办解脱的话,那修一个法只有一个功德,因为你的心量很狭隘,仅仅为了自己,因此无论修学什么样的法,修一个法只有一个功德。若要是心量再大一点,为了十个众生而修行,比如你家里有十个人,你想到自己当前出来修行,而他们并没有这么好的善缘,因此你平常修学过程中时时想到为这十个人一起修法的话,那你修一个法就有十个功德。不是一个功德分为十份,而是如同一个功德般的十份功德。若要是再扩大,想到为了一百个众生成办解脱而修一个法的话,那你修一个法就有一百个功德。若能通达前面所宣讲的一切道理,并且在修学过程中时时立誓,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成办解脱而修学佛法的话,那你修一个法,这一个法就变成无量之功德。
平常我们也一再说,如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本身就很重,所以即便我现前进入佛门,每天修行的时间还是很有限的,而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罪业又那么沉重,那仅凭借有限的修行,让我迅速得以解脱,有可能性吗?单看我们今天或者今生所做善行的数量,真的如同你想的一般,是有限的,但是我们现前有了菩提心,若要是在修行过程中时时以菩提心摄持的话,每一次修法就变成无量——无法用数量来计算的功德,凭借这样强大的力量来消尽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习气烦恼,这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曾经历代高僧大德在短短的时间中成办解脱,主要原因就是有了这些殊胜辅助,那么今天我们也不例外,每次修学过程中,哪怕一天修行的时间有多么短暂,比如每天念诵的心咒仅仅是一句两句,但只要有菩提心的摄持,一切均变成无量之功德。
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到,平常要是仅仅为了数量而修行,还不如先发个菩提心再修行,要是拥有菩提心,在清净发心的前提之下,哪怕接下来修行的时间有多么短暂,一切功德都变成无量的。但要是一天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而发心很狭隘的话,那么得到的功德都是有限的。因此,平常发菩提心是必不可缺少的。每次修学之前先要问问自己,我今天的发心如何?若要是发心不清净,并且感觉当时习气烦恼过于沉重,即便我想改变都改变不了的时候,那接下来修行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当然也不是说搁置一旁,还是需要继续调伏。
总的来说,就如同刚刚所说的,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令善根转变成无量就叫菩提心。曾经历代高僧大德是如是修行而成办解脱的,那今天我们在修学过程中,每次善行都离不开菩提心,这是必不可缺少的。
这些听起来好像是一再讲解菩提心的理论,但现实中,比如当时间充足的时候,每次修行都离不开三殊胜法——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每一座中都离不开。这个时候我们刻意并且更专注地把这三个清净法修得更圆满一些。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可能仅有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我们可能想,几秒钟的时间也来不及前面先发心,再进入正行,后面再回向,这得要很长的时间。但这就告诫我们,平常当时间充足的时候,把每个阶段都修得圆满一些,这样会形成什么?会形成一个很好的习惯、一种暖相、一种很好的经验,因此每当你在念诵一句佛号的当下,前面不需要说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修这个法,不需要,当你在念诵“嗡玛尼贝美吽舍”的时候,发心、正行和回向同时具备。不是由于我们的见解有多高,而是长期修行,时时很专心,并且很圆满地修行这三清净法的缘故,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惯性。
就像我们很多人,平常当前面有脏东西的时候,用不着说刻意去擦它,习惯性地顺手就把它擦掉了,这些都变成一个人的一种惯性、一种习惯。这只是一个例子,因此平常要是座上把三殊胜法修得圆满一点,这样的暖相就形成一种习惯性,那么到后期哪怕念诵一句佛号的时候,也用不着分为三个阶段,念诵佛号的当下它就是发心、正行和回向。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大人来教,当我们在学的时候,某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几个过程来圆满它,但是慢慢慢慢熟悉以后就用不着想那么多了,只要一说到就知道是它,其中一切都具备了。就拿“母亲”来说,第一,母亲一定是一个女性,但不光是个女性,还是生你、养你的这个恩人,这就是你的母亲。前面在讲什么是母亲的时候可能需要讲解很多道理,但是后期我们在说“母亲”的时候,用不着再想她必须是个女性,还是生过我、养过我的那个亲人,这才是我的母亲,不需要,当说到母亲的同时,一切都已经具备。同时不是指里面含摄有这些条件,而是当时已经分明了解就是这个!为什么“母亲”有一种亲近感,就是由于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的代价,所以这个名称那么亲近。不是指的含有这样的道理,而是当说这句话的同时能感受到这一切。这就是习惯以后的结果。
所以我们平常发菩提心的时候也同样一个道理,平常时间充足的时候,一定要把菩提心修得圆满一些、广一点,不要仅仅口中说“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都能成办解脱,因此我开始修法”,下面就开始念诵和打坐了。仅仅走个过程,你的印象一定不会很深的。
我平常也告诫很多修行者,哪怕你今天成熟口诀法没有修到很高的地步,但是共同四厌离法自从第一次进入佛门到今天一直都在观修,你要是对无常的道理生起足够的暖相,那么平常即便在梦里也知道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对眼前的形象就不会过分去执著。但是为什么我们梦里还是一样会执著它是真实的呢?平常所了解的一切无常的道理完全无法运用,就说明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走个过程,虽然我懂得这么一个理论,但是没有这种感受,没有这样的觉受,没有这种暖相,没有变成一种惯性、一种力量,就导致在梦中无法运用,主要就是仅仅走个过程的原因。所以接下来我们修什么法都应该细致一点,要细一点。修行要是不够细致的话,难免会产生刚刚所说的这一系列现象。

【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

前面所讲解的就是菩提心。若要是不具备以上所传讲的菩提心,“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对众生起不了什么利益。要想对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起到切实之利益,平常修学过程中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不仅仅平常要如是立誓,在当前修学等持的过程中更需要了解怎么去利他。比如我们平常所修学的等持,时时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中,为什么叫做明空不二呢?因为明就是境,空就是心性的本体,两者达成一如的时候就称之为心性的特点。要达到境心一如的目的是什么呢?当一切外境和心性完全达成一如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外境不能自在。
比如我们平常仅仅心里想一下把眼睛睁开,眼睛就自然睁开了,我想把眼睛闭上,心里想一下,眼睛就闭上了,好像这个心识就是一个开关一般。比如我们平常把开关一开,灯就亮了;一关,灯就灭了。包括现实中身上的很多缘起法,比如我想把手伸出来,手就伸出来了,我想把它收回去,又会收回去,就这么自在。当然,这只是从某个角度所说的实实在在的因果、缘起法,若现前一切法都达到这样的话,就没有一个不自在的。
曾经喇嘛仁波切说,他在某某圣地上留下一个脚印。当时上师还开玩笑说,他们当地有个老和尚问:“那个洞那么高,你是怎么把脚踩到上面并且留下脚印的?你的高度和山洞相比,山洞比你高多少倍,你怎么能把脚放在那么高的岩石上面,还留下一个脚印?”这是他完全不懂的原因。当境心达成一如的时候,什么事情不自在呢?一切都得以自在。包括度化一切众生,在悲空双运中,若要是能时时执受这个境界,凭借这个力量,一样可以让众生得到很大的利益。
所以平常我也在想,如今很多很多信众都把自己所拥有的财物供养给僧人,那么作为一个僧人,平常无论是祈福还是超度,怎样才能对众生起到切实之利益呢?我们平常的做法是,我要念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我现前的心是清净的,法性是不变的,因果是不虚的,再加上念诵的心咒具有强大的力量,如是去念诵,通过这样的缘起法而让他得到功德。也就是我念诵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吽”,观音心咒有功德,再对他起到利益。
但对于平常修学等持的人来说,观音心咒的核心就是心的本体,若要是能执受本体,就如同前面讲解菩提心一般,它的妙用、妙力——悲心是永远不停止的,叫做无缘大悲。因此,当众生、慈悲以及空性完全达成一如的时候,就用不着说我做什么事情对他起到利益,就在这个境界中能对众生起到切实之利益。正如喇嘛仁波切所说,他在光明境界中能救度无量众生获得解脱,指的就是这个。
因此,平常我们就在行持这样殊胜的法。至于当前能否达到完全一如,当然,我们现前还是在修行的路途上,但是哪怕对这个见解有所认知,或者是在接下来修学过程中有一点点感觉,它的功德已经不可思议。因此,接下来要懂得怎么去利他,无论是超度众生,还是祈愿一切众生得到幸福,若一切都能在这个境界中去超度和祈福,功德是大于一切的。
我们平常这么宣讲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呢?毕竟我们现前正在修学大圆满等持,这个时候如果一味讲解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中、安住而无分别状态中,无论怎么安住,仅仅是一个寂止。就像很多烦恼沉重的人,他不知道怎么去安住,但是要让自己内心得以清静,一定要忘失刚刚这些烦恼,所以就到酒吧去饮酒,借酒消愁,喝了很多酒以后,酒的力量会麻醉你的神经,所以前面很多烦恼的事情就忘了,就认为临时没有烦恼。但是依靠这样的方式,当酒醒以后,他的烦恼并没有消减,还是会具有的。这些都是幼稚的心态、小孩子的做法。但是当一个人烦恼到极顶的时候,实在没法承受这个烦恼的压力,所以他逐渐就变成一个小孩子了。他不知道怎么通过大人的行为来对治烦恼,那怎么办?只能变成小孩子来欺骗自己。
因此,就像刚刚所说的,临时即便能让一切烦恼得以清净,但是由于仅仅在一个寂止状态中,和解脱是没有太多关系的。前两天说过,对于次第根机来说,我们初次修学寂止期间,虽然寂止之中也包含了胜观,就像《时轮金刚》所讲解的,“寂止如大海,胜观如一条鱼”,从那时候的见解开始入手。但这是一个过程,如果把这样的见解当成自己的目标的话,那是大错特错的。当然,如果这样的行为不是为了寻求解脱,仅仅是为了临时消尽一切烦恼,那么已经具备这个条件了。但要想寻求解脱,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接下来修学过程中,根据每一个人的条件,一步一步修学相应的法。第一时间我该怎么去对治?我们前两天在讲成熟口诀法的过程中说过,整个过程离不开止观交替来做,但至于观应该怎么观呢?观又分为很多个层次,止又分为很多个层次。所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一定不能高攀。要是把前面没有做到的先搁置一旁,只要能了解一些道理,我就开始修学很高的法,最终一定还是以失败告终。
要记住,你要是想修建三层高的楼,一定要从下面的地基开始,一楼、二楼,一直建到三楼,若要是完全没有下面的基础条件,直接建三楼,这是不可能的。但要是轻视下面的基础,下面稍稍建一建,把三楼做得好一点,这样也很快就会垮掉的。这就说明什么呢?前面符合自己条件的一切法一定要扎根,要精心去修学。
我们平常也在修很多法,但是总觉得个人的修行没有很好的进展,做是在做,还是不过如此,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时间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过于高攀。当前面的基础条件没有扎实、完全没有得到觉受之前,就开始进入更高的禅定,这样一来,最终也不过如此。前两天我们在讲直断与顿超期间一再讲解这样的误区,今天还是如是讲解。
因此,以后修学过程中,像刚刚所讲解的这些道理一定要铭记心中。若要是没有把平常所了解的一切法运用到修行中,一切变成一个口头禅,哪怕你口里说得有多么好,也不过如此。因为解脱不是来自于口,而是来自于心。心没有清净之前,哪怕口说得有多么好,也就是那么回事。就相当于一个乞丐在说他有多么富有一般,乞丐什么都没有,口中可以把自己说成一个很富有的人,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就容易变成像乞丐说自己拥有很多财富一般。因此,平常既要了解很多道理,又要把一切道理运用到修行中,要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心有多少改变。
以上我们讲解了第一次进入佛门时,先去了解为什么要进入佛门,接下来如何修行佛法,一步一步宣讲到今天。前两天我们讲解的是站在根本的角度中修学,那根本是谁呢?当然是心为根本,这一点我们在修成熟口诀法“决断心之根本”的时候,从教证和理证中都已经说过很多很多次。但这一点即便没有得到那么多的印证,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一切万物都是心在支配,所以我们时时要观照自己的心。那么,既然心为根本,心就是一个起心动念,这时候应该怎样去调心、怎样去运用心?接下来开始讲解三大功德。昨天讲的是出离心,今天讲的是菩提心,文字虽然稀少,但是我们把每个阶段都归纳到个人的修行中宣讲,这样在接下来修学过程中对我们的修证一定是有帮助的。
若不是这样,一味按照我想干嘛就干嘛,这样还是有所不够。虽然我们心中时时期待着依靠当前的修行速证佛果,但是由于方式方法没有用对,即便付出多大的代价,最终可能还是什么都得不到,这样的修学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因此先要懂得方式方法。但这一点我们平常在个人的修学过程中详细地解释了怎么去修学,在讲解类似的理论时也在宣讲该怎么去修学,这些都要记住,并把一切运用到修行中,要做到最恰当、最圆满。
这就是我们以上所宣讲的菩提心。上面出离心和菩提心已经讲完,接下来开始讲解信心。
我们每天讲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今天时间又已经过去了,就这样,明天再慢慢讲,基本上就是以聊天的形式。今天就说这么多。
但这些都很重要,虽然文字稀少,但无垢光尊者在这部教言中说:即便你亲自见到我无垢光尊者,也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法为你宣讲。就是说哪怕你亲自见到我,也只能为你讲这么多,没有什么更高的法可讲。无垢光尊者示现在人间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们亲自去谒见无垢光尊者是不可能的,但是无垢光尊者在宣讲这部教言的时候说,即便你亲自见到我,也没有比这个更高、更好的法为你宣讲,这就是我的全部。无垢光尊者成就了,依靠这样的密意,今天我们要学习无垢光尊者的事迹以及他的密意,这个时候就要把一字一句都用到修法中。
我们平常说我不会修法,今天若要是完全了解无垢光尊者的密意,还有什么不圆满的呢?我们说佛法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是针对八万四千种根机而宣讲的,当我们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符合个人的条件修学,就已经圆融一切。这时候了解更多当然多多益善,这也是一个修行者的庄严,但是即便不懂,按照当前所讲解的法如是去修行,一切就在其中圆满。就这么好好修行,明天再继续往下宣讲。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