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對本覺的教誨 – 吉美林巴 所著‧邱陽創巴仁波切 釋義(建議修行人收藏,其他不必)

對本覺的教誨 – 吉美林巴 所著‧邱陽創巴仁波切 釋義

 

 

吉美林巴

~祕密主~

本文乃邱陽創巴仁波切翻譯的吉美林巴的著作,有些譯本將大圓滿寫做「Maha Ati」,其實就是大圓滿。

Maha Ati 」是邱陽創巴仁波切喜歡用的一個詞。有些把本文標題寫為《沒有目標的旅行》,準確地說那是邱陽創巴仁波切英文翻譯文所在文集的名字。吉美林巴是大圓滿龍欽寧體(Longchen Nyingtik)傳承的發掘者,大圓滿的一個特點是直接講述最高境界,這些文字供有心人學習,不過不宜自行修行,應該在具格上師引導下修行。


對那些離棄了物質貪戀,並對最深本質靜心的禪修者而言,此乃驅除困惑和誤解的獅子吼。大圓滿(Maha Ati)超越概念、執取和放棄,是超越的洞察精要,是無改的非禪定(無修)狀態,此中唯有覺察和無執著,我領悟了此點,因此向本具偉大而單純的大圓滿致敬。



      這是大圓滿密續的精要

      蓮師教誨的最深核心

      空行(dakinis)的生命力

      是全部九乘教誨之終極

      它只能由一位傳承上師來傳遞

      而不能僅由語言來傳遞

      雖然如此,我寫下這些

      是為利益那些投身於最高教誨的行者

      此教誨乃是取自法界的寶藏

      而非出自理論和抽象哲學的杜撰



      首先,學生必須找一位已成就並與自己有善緣的上師,這位老師必須是一位傳承持有者,而學生必須有全心的臣服精神和信任,使老師將領悟傳遞給自己成為可能。


       大圓滿具有最偉大的單純。它是其所是!不能用模擬說明,也沒什麼可以阻礙它。它沒有限制,超越所有極端,是明澈的當下,決不會改變其形狀和色彩。當你與此狀態合一,對它進行冥想的慾望即告消融;你從禪修與哲學的鎖鏈中解脫出來,你的內在生髮出信念的蛻變,思想者已逃逸,既不會再從意念中獲益,也不會被意念損害,中性思想也不再欺瞞你。你與超越的洞察和無際的空間成為一體。然後你發現,這條路上的進步表徵是:不再有任何出自迷惑和誤解的問題。


      雖然此教誨是九乘之巔,但行者仍有高接納性、低接納性、甚至無接納性的區別。最有接納性的學生很難找到。有時,老師和學生都無法找到真正會合的契機,在此情況下,什麼也得不到,並且還可能對大圓滿的本質產生錯誤觀念。接納性較少的學生開始時學習理論,逐漸發展感覺和真正的理解。現在很多人把理論當禪修,他們的禪修可能清澈而無意念,也可能放鬆而愉快,但這只是暫時的至福體驗。他們認為這就是禪修,而且沒有更好的了。他們想我已達到覺悟,並為此驕傲。這時如果沒有一位具格老師,體驗就僅是理論性的,大圓滿密續寫道:「理論如同衣服上的補丁... 總有一天會掉下來。」


      人們經常試圖區分〝好〞意念和〝壞〞意念,就像試圖把牛奶從水中分離。要接受生活中的負面經驗很容易,但把正面經驗看作道路的一部分就困難得多。即使那些聲稱已達到最高成就的人,也完全陷入世俗憂擾和名聲中,他們被天魔所吸引。這意味著,他們尚未實現六種感官的自解脫。這種人把名聲看做非凡神奇的東西。彷彿聲稱渡鴉是白色的一樣。而那些完全獻身於法教、不關心世俗聲名和榮耀的人,不會因禪修上較高的發展而自滿。他們每天四時恆修上師瑜伽以接受加持,把自心與上師的心融為一體,打開洞見之眼。 一旦到達這種體驗,就不應置之不顧。瑜伽士應不屈不撓、毫無懈怠地獻身於此。然後他的空性體驗會變得更加平和,或者體驗到更大的明澈和覺察,或者可能認識到思辨的缺陷,然後發展出明辨之智。有些人能夠把意念和無念都作為禪修,但應記住:「那記錄著一切在發生的正是自我緊縮感。」


       要小心那種微妙的障礙,譬如,試圖分析體驗,這麼做有很大危險。要把所有思想都貼上法身標籤還為時過早。對治是當下、無改、不墮的智能。一旦從哲學思考的枷鎖中解脫,禪修者就會在修行中發展出具有穿透力的覺察。如果他分析座上和座下的體驗,就會走上岔路。如果他不能了解此缺點,就永遠無法達成那『超越所有概念且自由流淌的當下明覺』。而僅有概念的或虛無主義的空性觀點,這是較低乘的特點。


       把空性看作海市蜃樓,彷彿它只是生動的視像和空無的結合,也是一種誤解。這是較低乘的密咒體驗,可透過念誦Svabhava得到。相似錯誤是當思辨的意念平息後,輕視明性而認為心只是空白。真正洞察力的體驗是,對靜止和活躍的意念兩者自發產生覺察。根據大圓滿的教誨,禪定包括看到心裡升起的任何現象,並只是安住其上。在禪定後延續此狀態,被稱為『後禪定體驗』。 一個錯誤是:「試圖集中意念於空,並在禪定後,從理性上把任何事看作幻象。本初的覺察是一種不為意念滋生所影響的狀態。」因此,無論是防備心的游離、試圖壓制念頭,還是局限心念,都是錯誤的。有些人可能誤解了『當下』一詞,以為它是指此時此刻出現在心中的任何念頭。其實當下應理解為以上所述的本初覺察。當人不再分別禪定和非禪定、不再被改變禪定或延長禪定的狀態所誘惑,非禪定(無修)狀態就在心中升起。此處有恆久的喜樂,一切疑惑消失,與感官享受或純粹的幸福都不同。


      當我們說『明性』時,是指沒有怠惰和乏味的狀態。這種和純然能量不可分的明性,無礙地放射光芒。把明性等同於覺察意念以及外界現象的色、形是錯誤的。


       沒有意念時,禪修者完全沒入無念的空間。 『沒有意念』不意味著無意識、睡著了、或感官停止了,而是不為衝突所動。在禪定時,明性的三個徵兆:(樂)喜悅、明、和無念,可能會自然出現,但如果努力創造它們,禪修者就還在輪迴的圈子裡。

有四種對空性的錯誤觀點:

            

一、想像空性只是虛空,而看不到當下的廣大空間;

 

二、向外在源泉尋找佛性,而未意識到當下是沒有道路或目標的;


三、試圖對治意念,而未意識到意念的本質是空、人可以如蛇結自解;


四、虛無主義的觀點——認為空無所有,沒有業因、沒有禪修者和禪修,因而沒有體驗到空性的超越概念。


          那些曾瞥見成就的人,就必須知道這些危險,並透徹研究它們。對空性理論化的誇誇其談很容易,但禪修者可能仍無法應對某些情境。在大圓滿的教義中寫道:暫時的成就,就像一陣必然消失的霧。未經研究這些危險的禪修者,即使嚴格閉關、強制心念、觀想、誦咒、修哈達瑜伽,都決不會從中獲得任何益處,正如《如來集聚續》所說:「一個佛教徒如果不知道孤獨的真正含義,即使在距離人煙五百里遠,毒蛇遍布的偏僻山谷中修行多年,他發展的也只是自負的驕傲。」


      如果禪修者能利用生活中出現的任何現像作為道路,那麼他的身體就是閉關房。他不需要再增加禪修的年頭,也不會在『令人震驚』的意念出現時感到恐慌。他的覺察相續不斷,就像老人觀看孩子玩耍。正如大圓滿密續中寫道:「完全的成就恰似無改的空間。」

                大圓滿瑜伽士可能看來就像普通人,但他的覺察已完全納入當下。他不需要書本,因為他觀顯現和整個存在如上師壇城。對他而言,沒有對道途次第的思考,他的行動是自發的,因此利益一切有情。當他離開物質身體時,他的意識成為法身,就像瓶子打碎,瓶中的空氣和周遭空間合而為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