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维摩诘经》导读 【八】

《维摩诘经》导读 【八】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一位名人 卧病在床 
《维摩诘所说经》导读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解脱与束缚 

“解脱”与“束缚”是什么意思呢?

大乘的一个基本教法是,本基是空性,法道无特质,果报无作意(基空性,道无相,果无愿)。

基于这个教法,如果有一名菩萨相信解脱,并且认为她可以发愿去获得那个解脱,那么她对“结果”的信念,就是一种束缚。

然而,若是这位菩萨以愿一切众生解脱的悲心作为善巧方便来进入轮回,其结果就是解脱。
这就是维摩诘所说的,如果菩萨的禅定虽不散乱却缺乏智慧,那就是“束缚”。 


所以,如果一位菩萨在禅修,她就是在生病;如果她的禅定虽不散乱却缺乏智慧,那就更糟 事实上,此时她就病得很重了。

同样地,现代的“内观”(vipassana) 修行者所珍视的那种心不散乱、一心专注的
安住,也是一种根本上的疾病。 

如果菩萨能够尝到禅定的滋味时(例如藉由安住的修行),她只能免于疾病。

但是,如果她能不停留在安住的状态,而懂得运用必要的善巧方便去超越并拆解“安住”,或换句话说,如果她能够超越“必须要有专注能力”的这种负担时,这位菩萨就会得到解脱。

如果一位菩萨有智慧,但这智慧缺乏任何善巧方便,也就是说,如果她的智慧缺少悲心,这就是一种疾病。但是,如果她的智慧伴随着善巧方便,她就会得到解脱。 

菩萨如何被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所束缚、局限或控制?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束缚?

维摩诘说,所有的见地、情绪、习气、善行,如果没有为一切众生的证悟而回向,就会缠缚菩萨。

那么,菩萨如何运用伴随着智慧的善巧方便来达到解脱?
就是藉由回向一切给所有众生的证悟。

这是用来修持“不执着”极为殊胜的方法!不用说,对于财产、名声、家庭,甚至自我,我们都应该以不执著为目标。

然而,维摩诘似乎是在暗示,还有超越了这一切的东西。他说,对于法道毫不执着,就可以让你从所有其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哇!但这不是只在你已经成为强大而成熟的修行者时,才发展得出来的能力吗?其实不然。维摩诘和文殊师利所说的恰恰相反,即使是像我这种凡人,都能够、也应该开始练习不对法道或果报有所执着。同时,我们也都应该培养将我们的修行回向给一切众生证悟的习惯。 

假设你有机会见证柏拉图与老子之间的一场对话,你也有哲学家的能力去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洞见,你也急切地想向他们学习。

在那之后,你难道不会想要吹嘘你的经验,炫耀你所学到的东西?难道你不会将这两位思想家关于人权、命运、宿命、自由意志等看法牢记在心?这就是我对维摩诘和文殊师利之间对话的感受,但不同的是,他们所探讨的主题远比本体论还要深奥。 

事实上,我应该做的就是去阅读并思维这部经典里的对话,仅只如此,就会让我获益良多。更进一步说,如果我根本不去思考,只以全然开放的心去阅读这些文字,不做任何假设,不存任何期待,那会更好。 

如果我能够毫无迟疑、一心虔敬地投入经文内,我就可以从信心与怀疑的负担中,迅速地解脱出来。

事实上,就因为它是有史以来最深奥的对话的缘故,如果我只是把《维摩诘经》放在房间里的高处而礼敬它,并供养灯、花、香、食,那么我会获益更多。这么做,可以将我对这部经文的理解提升到完全不同的层次。

但是,看看我!我一方面挣扎地想要增长知识并详做笔记,另一方面又想要引用这两人的对话来向你们炫耀,正因为如此,我才写了这个导言。同时,即使只是他们一小段的对话我都摸不着头绪,让我更觉得自己相当卑微。 

舍利弗 

维摩诘和文殊师利正在对话的时候,舍利弗扫视了一下空荡荡的房间“。这儿一张椅子都没有,连个坐垫也没有。” 他想,“这些大菩萨、阿罗汉和大人物老远来到毘耶离拜访这个商人,却没有地方让他们坐下。他的椅子在哪里?”维摩诘马上就知道了他的想法,说:“喂,舍利弗! 你来到这里是为了佛法,还是为了坐在椅子上?” 

坦白说,舍利弗一点也不在乎他坐哪儿,但是因为接下来关于“座位”以及“想坐下的欲望”的讨论非常重要,一定又是由于佛陀的加持,把这个想法塞进了舍利弗的脑袋,否则这些超凡人物绝不会在琐事上浪费时间的。

椅子,或任何一种座位,都跟想要在某处建立一个家,或居住、筑巢的渴望有关;它代表让你舒缓双脚所承载的重量、占有领土、呆滞不动。

这些都很重要,因为经文在此处开始讨论“阿赖耶”(ālaya) 这个主题。 


如果我们做了坏事,又不想办法补救的话,就必须承担后果;如果我们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利益。

但是在任何一种结果成熟之前,那些因和缘的力量去哪里了呢?它储存在何处,停留在哪里?它的“座位”在哪里?
一定是在某处。

在这段对话中,“座位”代表着依附、基地或基础,以及从这一世传递到下一世的东西。基本上,谈的是“业”的延续。

现今,就连科学都发现,一个去年被判刑坐牢的小偷,一年后,在细胞层面上而言,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了。

但是在相对的世界中,我们仍然相信连续性,相信因、缘、果的延续,有为数甚多的论述讨论过这个主题。

但在维摩诘与文殊师利的对话中,我们发现佛教教导我们,并没有一个真实、永恒、独立存在的灵魂将我们带到下一世、天堂或证悟,也没有真实存在的本基。 

维摩诘用既嘲讽又斥责的口气,回答了舍利弗关于他们应该坐在哪儿的问题:“那些渴望有座位可以坐下的人,不是在寻求佛法。”

希望有个座位,他说,意味着你在寻求一个基础、一个依附、一个教条、一个系统,代表你想要筑巢。 
我觉得,维摩诘将我们这些迷惑的人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判断、讨论、思考和评估事物的方式,看成和牛粪掉到地上的方式没什么不同。

牛粪一旦落地,它就不动了。
我们也一样;一旦陷入某个想法,它就根深蒂固地烙刻在我们心中。
所以当舍利弗想找个地方坐下来,维摩诘就抓住机会解释,想要座位就表示想要在某个地方安顿下来的渴望。
他说,如果你想要安顿,你就不是在寻求实相、寻求佛法。见到实相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地让我们脚下的地毯被抽走,也就是表示没有机会安顿。

实际上,这意味着没有所谓的渴望安定、没有坐下、没有座位 这就使得事情开始变复杂了。 

“但我确实是要佛法。”舍利弗坚定地说,“我不是只想找个地方坐,当然不是!我之所以提到座位,是因为我来你家做客,由于你是主人,我向你提起没有座椅或坐垫可坐,是很自然的事。这并不表示我到 这里来不是为了佛法。” 


“但是舍利弗,如果你渴求佛、法、僧,”维摩诘反驳道,
“那你就不欲求实相,你所寻求的是安顿在某个地方。就你而言,你想在佛、法、僧这三大席位上安顿下来。如果你寻求的是实相,你就不会愿意只是勉强安顿于对苦谛的理解,或者拥有去除苦因的能力。”

这些话是相当重大的宣言! 如果你真正想要究竟实相,就不会只是勉强满足于痛苦的止息。

如果你真正想要理解实相,就不会只是勉强满足于在法道上修持。哇,维摩诘真猛!但是,无论他的话乍听之下有多么矛盾,事实上并非如此。 

“不管你想安顿在何处,不管你寻求的是何种‘安顿’,那都不是实相 即使你安顿于证悟也是如此。
你就像只苍蝇,苍蝇喜欢安顿在粪便,或者任何发臭的东西之上。

证悟的味道很强烈,所以你被它吸引。 
但是,你真正想做的是抵达到证悟,然后安顿在那里。你想把四肢都黏贴在证悟上,因此可以永远待在那里。
这就是你在寻求的那种安顿!

你不是在寻求实相。所以,舍利弗,如果你真正渴求佛法,首先必须要学习如何不渴求佛法。

维摩诘以一大段语带讽刺的话,揭示了“渴求佛法”的真正含义,以此驳斥了舍利弗声称他是真正渴求佛法。但是在他说完所有想说的话之后,维摩诘神奇地召来前所未见的最华丽宝座,让每一位佛陀的大弟子都有地方坐下。但是有个问题: 这些宝座都非常巨大,而且高得让人够不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