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園中的魔法 | 《维摩诘经》导读 ①
🛁
一位名人 卧病在床
A Celebrity Falls Si
📖
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来自北印度的一个人,改变了人类心灵历史的方向。从此,他的影响既深远又广大,以至直到今天,人们仍有福泽受到他的加持,不仅自然而然地对他本人喜爱而亲近,对他所留传下来的开创性思想和独特的智慧,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依然被他的生平故事深深感动,并且对当时人们所重视的事物感到着迷。他们的对话令我们好奇,听闻他们所渴望的成就,更让我们受到启迪与鼓舞。可是同时,对于现代人而言,这些故事听起来却又完全像是天方夜谭。像我们这种人,如何试图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或者,不要说去欣赏,我们又如何去相信包含在这部深奥伟大经典中的任何字句?
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我们的心。终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就像这位非凡的印度人所说的,除心之外,别无他物。何况,在我们听闻经文美妙故事的过程中,如果可以让自己及他人获得些许的加持,甚或从中汲取一丝心灵上的安慰,又何乐而不为?且让我们一起开展想象力,沉浸到《维摩诘所说经》,或称《维摩诘经》中,那些古老而奇妙的故事吧。
•芒果园中的魔法•
场景 ︳Setting the Scene
📍
《维摩诘经》记录的许多对话都在一片芒果园中发生。无论过去或现在,印度人一直非常喜欢芒果。几世纪以来,他们到处都耕植芒果园。但是芒果本身并不是故事的重点,而是在北印度某一片特定芒果园的枝叶下所发生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每当我想到那个芒果园,想起有无数的智慧教言就在那丰茂的枝叶下被开示、探讨及辩论,内心的感受栩栩如生。我也忆起这位伟大的印度人常用芒果作为例子。他说,人类的成长状态就像芒果,我们一些人外表看起来成熟了,而内心不然;另外一些人内心成熟了,外表则不然;还有一些人内外都成熟,或者内外都不成熟。
我常想,站在那一片芒果园中会是什么感觉呢?你可以想象吗?那些散发着浓郁甜香的芒果,每一个都被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还有恼人的苍蝇,满地冒气的牛粪,皮肤黝黑、犄角油亮的水牛,带刺的长草在干热的风中摇曳。当然,还有赤褐色的烟尘在空气中弥漫。在所有这些当中,有一个人坐着;为了易于沟通,我们以“如来”(Tathāgata)这个标签来称呼他。围绕坐在如来身边的,是他众多的弟子,其中有菩萨、阿罗汉、僧侣、天王、阿修罗王以及人间的国王。当然,国王们各自还有为数众多的随从。
如来的这片芒果园距离古城毘耶离(Vaiśālī)不远。毘耶离坐落在今天的比哈尔(Bihar)境内的恒河北岸,距离德里只有20小时的火车车程。比哈尔是现今印度最贫穷的地区,此地腐败的政客背叛了人民的意愿,他们藉由激化种姓制度的冲突来维系一己的政权,因而臭名昭彰。对比之下,很讽刺的是,在如来的年代,毘耶离是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共和国,它是强大的离车族人(Licchavi)的都城,是耆那教(Jainism)创始人的出生地,同时也是如来在进入无余涅槃之前最后一次开示之所在。
在《维摩诘经》的开场中,我们看到五百位离车族人,一路浩浩荡荡地从毘耶离城徒步走向芒果园,专程来拜见并供养如来。虽然无论走到哪里,如来身边总是有众人围绕着,但是由这五百位男女,各个年轻貌美、衣着光鲜、手持宝伞前来供养的队伍,还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景象!我真希望当时有人备有摄影机,也许像是日本大导演黑泽明那样的人。然而,即使黑泽明大师精准无误的眼睛,也只能像一只小虫仰望无际的天空一般,无法完整捕捉到那一天所有的一切。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对我们这种心胸狭隘、充满怀疑的现代人来说,会有点难以消化。我们的心胸小到像一只木虱在木头上咬出一个小洞,然后惊呼:“这一定就是天空!”事实上,我们的心胸比这个还小,所以无法理解接下来所发生的事。这只是一个无稽的故事吗?有些人可能会这么想,或者,顶多认为这是一个神迹;但是大多数人可能直接将它忽略。所以,我现在必须微调一下大家的心态,让我们至少因此而能试图去了解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请你尝试用开放的心态,在你的心眼中想象这个场景。离车族人抵达芒果园之后,将五百把宝伞供养给了如来;他优雅地接受了所有的宝伞,并且给了加持。剎那间,这五百把宝伞合而为一,而且如来将整个宇宙完全都安置到这把伞之下——不仅包括我们人类熟知的如木星、火星等星球——而是整个宇宙,而且,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正是我们问题开始的所在。
我们僵固、二元的思维总是习惯地认为:在雨天,三个人无法挤在同一把伞下。因此,如来怎么可能把整个宇宙安置于一把宝伞之下?他是展现神通力吗?示现神通是圣者诸多殊胜的功德之一,因此,这不就是最恰当的解释吗?或者,这仅只是一个魔法的把戏?
诸位当中,特别具有批判性与怀疑心者,可能倾向于将整个事件忽略,认为这只是奇幻的佛教神话而已。但不管你现在怎么想,请记住这第一个故事。如果你能记得它,随着经文的开展,你可能会开始理解这个故事的重要性,即使你不能直接接受,至少你不会完全不去思考它。
在我们继续进行下去之前,我必须告诉诸位,“如来”也被称为“佛陀”。事实上,他有许多不同的称谓,比如“人中牛王”、“释迦狮子”、“两足尊”等。他也被称为“应供之王”;应供就是阿罗汉,意即摧毁敌人者。但对于如来而言,他的敌人并非他人,而是自身的烦恼(情绪)以及执着自我的习气。在他身为菩萨的千百个过去世的修行中,他唯一所消灭的,是自己的烦恼与我执,他从未伤害过任何一个众生。
佛土在哪里 ︳Where is the Buddhafield?
🌂
如来加持了宝伞并将整个宇宙置于其下之后,离车族人赞叹了许久,然后他们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佛土在哪里?”
在佛陀在世的那个年代,这个问题有点像现代基督徒问:“天堂在哪里?”
佛陀给了一个很长的答案。首先他说:“这里就是!你坐的地方就是!这个世俗的轮回世间,就是佛土。”
当佛陀持续开示时,最亲近的弟子之一——舍利弗,他环顾四周的尘土、荆棘,当然还有牛粪,心想:“这个地方怎么可能是佛土呢?”
这听起来像是怀疑,不是吗?然而,在这个情况下,舍利弗的怀疑其实是佛陀加持的示现,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法——特别在今天,许多人对精神导师、上师、法道、教法以及同修都产生怀疑的此刻,这个教法更显重要。藉由这个故事我们理解到,即使是怀疑也可以是佛陀的加持。但请记住,并非所有的怀疑都是佛陀的加持。
虽然所有其他的菩萨都能毫无困难地将肮脏贫瘠的比哈尔视为佛土,但舍利弗却看不到。二十一世纪的比哈尔是地球上最吵闹的地方,它无可救药地极度拥挤,每个窗户都传出震耳欲聋的宝莱坞音乐,汽车和人力车的喇叭声日夜响个不停。由于骗子和黑道掌控了整个地方,因此处处危机四伏。我曾经听过有人说,比哈尔邦人害怕当地的警察甚于当地的土匪与黑帮。
舍利弗想:“这样一个遍布石土、灰尘、荆棘、悬崖峭壁,又热气逼人的地方,怎么可能是佛土?”
佛陀立即知道舍利弗心中闪过的念头,于是很快地解释了这里是佛土的理由。然后他加持了舍利弗,令他也看得到他所立足之处就是纯净大乐的佛土,而没有“悬崖”、“深渊”或“危险”。我们暂且称它为“真正”的佛土吧。
佛陀打开了舍利弗的眼界,就像好的艺术老师可以对一件我们本来无法理解的现代艺术作品,指出其伟大与重要性一般。藉由说明艺术家如何重新诠释构图与色彩的规则、作品背后的意图、突破性的创作所需要的勇气、当时的社会对艺术的主流态度等,艺术老师可以对学生显示出,像毕加索这种艺术家为何在艺术界被广为推崇。一旦艺术学生开放地接受了毕加索画风的才华与突破,他们就能理解,起初看起来只是自行车座垫和一副破烂的手把,其实是真正的艺术大作。当然,佛陀加持了舍利弗而令他能视污秽的比哈尔邦为佛土的这件事,所成就的不仅如此,它还在《维摩诘经》中,针对每个人对世界感知的巨大差异这个主题,开启了广泛的探讨。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