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为什么你总是不快乐?
养心读书会
如果常依各种贪欲奢望来满足自己,就如同在火上加柴薪愈趋旺盛,结果只能是毁坏相续中的盛德和世人共赞的美誉等。是故应以知足少欲为所行之准则,必然会自得其乐。
恒时若依诸贪欲,如火加薪日炽盛,彼毁盛德声誉等,是故知足则安乐。
世人对财、色、名、食、睡的贪执都是无止境的,如《四百论》云:“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
如有依土虫,爱土终不息,如是爱欲人,欲望增亦尔。”如乾隆帝之大臣和坤,所贪之财胜过国库之多,仍不厌足,后被清查,没收充公,将其囚于牢狱。
他才反省深思悔叹到:“人生百年如一梦,多年贪财岂应理,至今思之遂已晚,为财贻误此生事!”
几年前的某歌手,曾因贪女色而三番五次成为狱中囚,其“悔恨歌”流行一时,警诫世人。
有些人为了贪名声地位,而趋炎附势或以钱买官,讨好卖乖,拉着领导的鞋后跟往上爬,失去了正常的人格,遭来世人的讥讽。
这些人对其各自所贪,起初贪一份,后来无法自制,得寸进尺,得尺进丈,贪欲心之增长犹如于旺火上加薪之势,日胜一日,往昔的盛德威望等一切,皆被贪欲之火化为灰烬。
以贪累形,得不偿失,今生失毁一切威德盛誉,来世也只有自食其果,所以应以知足常乐、少欲安心为座右铭。
古人颜回一瓢一食尚足矣,古德亦有山洞三衣为依者。凡贤圣人中,家财万贯妻妾成群者,曾见有几多?
因此,大家应如噶当大德所说:“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这样,今生德望增长,来世安乐无疑。
一个人虽然拥有了大地上所有的欲妙,具足一切受用,但仍然不能满足其欲望希求之心,还会生起更强烈的贪求心,所以应当遏止贪欲,知足少欲才是。
一人虽具大地上,所有欲妙诸受用,不得满足复生贪,故当少欲知足也。
世间凡夫常以自己的错觉而误将所寻得的暂时满足作为一种快乐,然而欲望犹如无底洞。
除了少欲知足以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填满它,得十贪百,得万希亿。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无论是穷富都会有粗细不等的贪欲烦恼。
像南方某市的一位老总,他的固定资产上亿,高级豪华轿车有七辆,每天的消费很多,但他还是每天像绿头苍蝇一样,唯利是图,忙着交易,没吃过一顿安宁饭。
看上去他一点也不厌烦,没有半点满足感,有可能把地球装在口袋里,他还嫌不够。
正如《因缘品》云:“天降粮食珠宝雨,多贪凡夫也难足,智者以此知欲乐,无穷过患之害性。”
有些地方的出家人,自己拥有小车、别墅、大哥大,存款上万,施主供养至少上千才肯接受,还拼命白天赶经忏、打水陆,交叉做几堂佛事,晚上还高价为人超度。
又不舍得上供下施,贪这么多钱可能去贿赂阎王爷吧,否则干什么用呢?除了增添防盗之烦恼,肯定对道心毫无助长。
所以,这些贪财鬼守财奴应反思一下:究竟这些钱财对你的今生来世有什么帮助?事实上,真正的快乐不是贪求得来的,而是像佛陀和历代大德那样知足少欲才能获得。
具足知足少欲则是拥有了世上最胜妙的财富,言行掌握分寸则是极殊胜的行为;自始至终情谊绵长,并且具大慈悲心,这才是世间最尊贵的君主。
具有知足胜财富,了知分寸胜行为,始终如一情谊长,具大慈心胜尊主。
世人谁都希望自己富有,然而最殊胜的财富,唯有知足者才拥有,因对自己的现状满足,别无所求,故无有缺少。
否则,即使具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他仍不满足,还是觉得自己很贫穷,心里很痛苦。深居山洞的米拉日巴尊者,虽然小偷在洞里也难找到食品,他自己的内心却很富有。
现代有些大法师,言行有分寸,说话恰到好处,为人处世适可而止。
对等同的人十分谦让,不会喜新厌旧,随便结交,对待亲近他的人,他很善于根据各人的性格习气,以不同的方法调伏
对待弟子中那些身心疾病十分严重者,特别悲愍,常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他们交流心得,拿出钱财药物广作惠施。
看到小蜘蛛也轻轻将它放进房间火炉旁边,以免它冻死。平时,他为救出屠宰场中待宰的牦牛而费尽周折,尽施己财,竭力放生。
以至于不知其大名的人们,只要一说“放生堪布”,便会知晓。如是慈悲的胜尊,只要一提到他,个个都是赞不绝口。
人们视为日月的圣君,对人们深具慈悯并且情长如流水,亦像山王一样稳固可靠。正如俗话说“衣服是新的好,人是旧的好”,也是说明故交老友可靠的为人准则。
这一点,佛教僧团内是励力提倡的,师徒永不分离,到老死乃至生生世世,这是最长的佛法情谊,也是大家所共同祈求期盼的。
像历来很多大成就者均是依止善知识几十年,善知识也始终如一,慈心护持弟众的慧命,这样的怙主才是最殊胜的尊主。
所以,修学大乘的行人,以后理应知足少欲,行为掌握分寸来严以律己,具大慈心来善待他人。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