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往生是当下转念头的功夫 不是临命终的事情

往生是当下转念头的功夫 不是临命终的事情 

 慧律法师 


在末法时期,很多人都修净土法门,而不了解保护这一颗清净心的重要。毛毛虫变蝴蝶,毛毛虫怎么变蝴蝶呢?这里是毛毛虫,变……变作蝴蝶,从这里到这里,如果毛毛虫染上病毒,或被鸟吃掉,这个毛毛虫有没有机会变成蝴蝶呢?没机会。

破茧成蝶(资料图)


毛毛虫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这一颗清净心,这一颗清净心,必须在现前当下这一念就要处理它。换句话说,往生就是现在的事情,就是当下转念头的功夫,绝对不是临命终的事情。你能够万法回归当下,用大智慧打破无明、烦恼、习气,步步为营,护持这一颗清净心,这样子念佛:阿弥陀佛……这样子念,保护这一颗清净心,这样下定决心保护它,慢慢慢慢,自自然然牠就会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

漂亮的蝴蝶就比喻作往生极乐世界。这一只毛毛虫就比喻我们在娑婆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烦恼很多,无明又重,习气也难改,这一颗清净心,就像这一只毛毛虫。

我们现在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现在念佛,烦恼不管它,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期待临命终的那一刻,诸位,变成从这一段毛毛虫,马上就要等待这个蝴蝶,中间这个距离呢?毛毛虫要慢慢地转化……才能渐渐变成蝴蝶嘛!是不是?他不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每天都在等什么?每天都在等待变成蝴蝶,那这一颗清净心呢?依旧被烦恼所束缚,佛号派不上用场,百般的烦恼,百般的计较,在生活当中种种的苦痛,还不能警觉,舍不下,亲情,情人爱欲割舍不下,钱财名利也割舍不下,诸位,你想想看,这样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呢?是不是?




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正确的观念,现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对!很好!记得是由现在的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升华,把这个执着、烦恼、分别,种种的习气断除,这样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心性上下功夫,到临命终的时候,我早就学会放下,到临命终,一下子莲花化生,一下子离五浊了。

极乐世界是化生的,莲花化生,没有中阴身,对不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中阴身,你记得,保护这一只虫不要被鸟吃掉,不要被三毒细菌吃掉,不要让这只虫生病,这一只虫生病,还没有转化成蝴蝶就又病死了!什么是病呢?这一只蝴蝶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如果生病,就是无明重,这只毛毛虫就生病,无明少,这只毛毛虫就健康。斤斤计较,这只毛毛虫就生病;什么都忍不下,这只毛毛虫就生病。

所以诸位,用一只生病的毛毛虫,你有把握在临命终转化成蝴蝶吗?没有把握。要怎么样能够把握呢?万法回归现前当下这一念,当你在念佛的时候,记得同时要破除执着,这一只虫才可能活下去。就是这一只虫你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它。这只虫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念清净心,这一颗清净心,你要坚持下去。所以,这个观念,重要的观念,毛毛虫要转化成蝴蝶中间不能出任何的差错;这颗心要直通极乐世界,中间你统统要放下,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如印光大师所说随缘尽分,该放下的统统要放下。

记得,要口业清净,要守口如瓶,要礼敬三宝,三宝是整个佛教的根,敬佛、敬法、敬僧,这是作为一个佛弟子最基本上的要求,连佛都不敬,法都不信,僧都不敬,如何能够了生死呢?连信心都没有。是不是?所以我们应当了解,身、口、意一定要约束好,好好地保护这一颗清净心。

不要把多余的生命浪费在没有用的事情,不要做那些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事情,不要做那一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又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再贪着五欲六尘的享受了!为什么?我们的时间重要,我们的生命重要,我们的道业重要。

记得!练习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包括你在睡觉,一样念佛自在,求生意志坚定不移。我说:常常梦到佛菩萨的人,常常梦到三宝的人,这个人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的。他的意识形态里面统统是三宝,他的意识形态里面统统是极乐世界,他一心一意就是在往生极乐世界,连在做梦统统梦到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人怎么不会往生呢?醒着的时候要往生,连睡梦当中都要往生,这个人必定往生!

诸位,下定决心,了生死在一念之间。


【佛学问答】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善恶矛盾

【佛学问答】如何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善恶矛盾 



       问:皈依佛门之后,如何面对日常的人与人、生活与工作、善与恶的矛盾?
    智随法师答:我们学佛之后会发现这个世间很不圆满,很残缺。人与人之间有矛盾,善与恶之间有对立。不学佛时好象觉得这个世间很好,学佛之后发现世间有很多与佛法相违之事。其实学不学佛世间本来如此,有善有恶。不学佛不太关注,也不知何为善恶。学佛之后,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这些善恶就更明显了。可以说,是佛法让我们认清了善恶。那么学佛之人该怎么来面对这些善恶问题呢?可能很多初学佛的人都会很焦虑,甚至越学佛烦恼越多。不学佛好象还好一点,越学佛这善恶的观念就越发强烈。善恶观念强烈,就会导致我们心中的是非观增强,对外面社会的种种现象极为不满。学佛的人要有智慧来看待这些问题。
一、关于人
【根机不同】
首先从人的角度来看,佛法告诉我们:众生根机是不一样的,要知道人有差异,众生的根机不同,来到这个世间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如同树上的树叶一样,每一片都不同,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人有差异,自然就有高低,有好坏,有对错,有善恶。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每个人的业力形成的。学佛的人就要有理智,必须看清这一点。既然每个人都是活在他的因果当中,在承受他自己的果报,我们理智的看待就可以了,不需要去管他人的善恶,我们管好自己。学佛首先是改善自己,佛法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我们不能拿着佛教的种种戒律、道德来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他们这个不对,那个不对。用佛法的要求来衡量、指点别人,随时用一个尺度来看别人,这样我们自己就会很烦恼。学佛是自我改善,自己改正自己。自己改变了,心量大了,境界高了,你再看其他的,心中就会有变化。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我们如何对待他人。
【尊重他人】
首先,就是要尊重人,人人都有他的因果,人人都在自己的因缘果报当中生存。我们要尊重对方,不论他的好坏。尊重对方,是学佛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以佛的眼光看,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不仅仅是尊重了,那应是恭敬了,不敢轻视每一个人。在《法华经》里面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在大街上看到每一个人,都会顶礼说:“你当做佛,我不敢轻慢你。”不论这个人好坏与否,他都会向他顶礼。后来很多人很讨厌他,扔石头打他。他就躲得远远的,还是继续顶礼说: “你当做佛,我不敢轻慢你。”我们学佛就要有这种观念: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管他好坏善恶,他有佛性,他将来也会成佛,我们要尊重对方,不要轻视每一个未来佛。
从佛的角度是要度化一切众生,我们已经学佛的人,就是先觉者,那么先觉悟的人应该帮助未觉悟的人。你要度化他,就要尊重他——尊重他的人格,敬重他的佛性。
【慈悲相待】
第二点,我们尊重别人,要度化别人,对人就要有爱心,要有慈悲心。我们有慈悲心,才能感化别人,才能去说服他,劝他改恶向善,甚至来信仰佛法,来念佛往生等。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人家与我们自然就有距离。当然,凡夫的爱心是很有限的,这时就要多体会佛心了。我们看众生都是有高低的,凡夫自然以凡夫的心量来面对世间的人。然而我们看佛,他要普度一切众生,他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可以看到一切众生的前因后果、善恶表象。但是,他毫不计较,也不烦恼,他还要发心去救度这一切众生。身为学佛的人就要体悟佛心,体悟佛心之后,我们就会有佛心,会用佛的慈悲心来面对世间的人,去关爱他们。小至家里的亲人、朋友、有缘的人,然后扩大至一切众生,乃至从人道到六道众生。当然,凡夫众生不可能像佛那样有广大的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我们就从有限的范围,从有缘的人身上去发挥自己的作用,把佛的慈悲传给他们,慢慢去感化,可以影响周围的人来接受佛法。
【包容体贴】
第三点就是要关爱、包容、体贴我们身边的人。人人都有烦恼,人人都有缺点。作为学佛的人首先知道自己是凡夫众生,善导大师讲:“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反过来看周围的人呢?大家都是‘彼此彼此’啦,都是凡夫众生。当然,印光大师讲了一句话,就是:“看自己是凡夫,看其他人都是圣人。”祖师虽然这么讲,但是我们做得到吗?很多人都是颠倒啦:看自己是圣人,别人都是凡夫。好像我的修行还差不多,别人都不怎么样。凡夫众生,要把别人当做圣人是很难的。为什么呢?佛法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明白:“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一切佛都是众生。”我们是众生,看到佛都会像众生一样。你看很多大德高僧,很多佛菩萨示现来到这个人间,我们不知道他是谁。举一个事列来说明。在古代有这么一个事例,曾经有一个出家人很想见弥勒菩萨,他发愿在山里打坐修行三年,希望弥勒菩萨示现给他看一看。三年之后,结果一点消息都没有。没有看到弥勒菩萨,他就有点灰心了。然后就往山下走,走到半途看到一个老太婆在那里磨铁棒。
他问老太婆:你磨铁棒干什么?老太婆说:我要把铁棒磨成针。听到这一句话,他深为感动,就反省自己:一个老太婆为了一根针都有如此毅力,我为了见弥勒菩萨,这才三年算什么呢?好,再发心:上山继续修行三年求见弥勒菩萨。结果三年过后呢?还是没看到弥勒菩萨。又下山了,下山之时看到一条狗,而且是一条生病的狗躺倒在路边。它的腿上都灌脓了,而且长了蛆。这位出家人一念慈悲心起,就用自己的嘴把狗腿上的脓吸出来。当他把这件事做完的时候,这只狗突然变成了弥勒菩萨。这位出家人心想:最初三年我没有看见您,然后再三年也没有看到你,没想到现在见到您。弥勒菩萨说:我随时随地都在你的身边。你在山上时,吐口水都吐到我的身上了,你转来转去,我都在你身边,可是你看不见。老太婆和狗都是弥勒菩萨示现的,只是肉眼凡胎不认识而已。
所以一切众生,我们看他是凡夫,说不定他就是哪一位菩萨示现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因此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视自己是凡夫,视一切人都是菩萨。这样可以降服自己的我慢心,不然我们会很高慢,觉得自己修行很好,别人都不如我。有了这种视一切人为菩萨的心,你看别人的对错就很方便了,就很自在了。他是菩萨示现的,不用计较,矛盾的心理自然就化解掉了。不过真要把别人都当做菩萨来看,有时是很难的。如果别人是金刚怒目菩萨,我们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跟菩萨吵起来。如果我们不能把别人当菩萨看待,那起码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我们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要尊重对方、体谅对方、包容对方、善待对方,从而感化对方,不要恶心相向。这是对人的问题。
二、关于事
其次我们来看如何对待世间的善恶。有人就有事,有事就有善恶,怎么来对待善恶呢?
【分辨善恶】
首先,学佛的人要能够分辨善恶,知道善恶。我们学佛的人如果善恶都分不清,那就糊涂颠倒了,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首先能够知道善恶,才能够改恶向善,才能改变人的命运。我们如果善恶都分不清,自然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影响家庭以及周围的人。我们要自度度人,首先从自身做起,能够分清善恶。佛经有一句话讲: “善能分别诸法相。”所有的法相你要能够分别,好坏、善恶、对错、高低,包括佛法的一些基本理论,以及念佛往生的道理都要能够知道明了。我们能够分辨善恶,在这世间才能看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比如有些人说:我不学佛,只要做个好人就可以了。不学佛的人能够做一个好人吗?不学佛的人肯定没办法做一个好人,他没有善恶是非的认识,连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做不到,怎么会是一个好人呢?我们看不学佛的,有几个人能不杀生、不吃肉、不贪瞋痴?所以学佛第一就是要知道善恶是非。
【包容善恶】
第二点,分清善恶之后,我们要具备的就是要有心量,要能够包容善恶。这是一个五浊恶世的凡夫世间,这个世间就是善恶对立的世间。在善恶对立的世间,我们要有包容心,好的要提倡,坏的要包容,要能体谅对方。都是凡夫众生,都难免有习性,有业障,有过失。身为学佛的人,要善能了达凡夫之相,如经所言:“达众生相。”众生有种种善恶之相,我们知道明了即可,不生计较,因果现前,该发生的自然就发生了。
【慈悲感化】
第三点,有了包容心,然后还要有慈悲心去感化对方。当然要看我们慈悲心的大小,慈悲心大的人可以在你的周围波及得很大。慈悲心小一点的人,感染力就不一样。世间有一句话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们“穷”——力量小的人、不能感化他人的人——就可以自己独善其身。比如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善恶很复杂,我们不能影响他人,可以自己独善其身。这个世间是一个大的染缸,我们要尽量保持自己少受污染,多一点清净。我们身为凡夫,有时抵挡不了外界的影响,有一个保护层可以保护我们: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可以保护念佛之人。我们多念佛,自然会少受外界的影响,可以保持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如果你对佛法比较通达,又有人格力量、智慧辩才,那么就可以兼顾影响、度化他人。
我们知道善恶,也能够分辨善恶,然后有慈悲心,有包容心,就可以去感化、度化他人。这就要有一点菩萨的慈悲心肠了,当然这不是我们初学佛的人做得到的,但是可以慢慢地去培养这种慈悲心。
三、究竟而观
【没有善恶,只有因缘】
另外,善、恶是一个对立的概念,其实严格从佛法究竟意上讲:没有善恶,只有因缘。善恶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他示现这种缘而已。每个人在他的这种缘之下,你认为是恶,他自己有可能认为是善,只是他的因缘而已。所以学佛的人,我们不能在善恶上执着。他有他的因缘,他示现这个因缘而已。举个简单的比喻,世间有些人看到在高位贪污的人,心里不平衡。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果在那个位置,是否也会像他那样呢?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在那个位置,很多因缘促使他不贪都不行,很多都是因缘促成的。如果我在他那个位置,也许还不如他。我们应庆贺自己,应怜悯对方。这个世间就是一个染污的世间,是一个五欲六尘的空间。在这个五欲六尘的空间,没有人不被染污的,无人能够保证自己一尘不染。那么我们以佛的眼光来看,这一切都是因缘促成。因缘生万法,善也是因缘生的,恶也是因缘生的。佛法讲:因缘所生的万法,缘起性空——万法的本性都是空的。
【不辨善恶,念佛往生】
如果从大乘佛法讲,对善恶怎么来看待呢?不辨善恶。善恶都是缘起法,都是缘起有本性空。《心经》有一句话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看世间的人、事不要太认真,要看成梦幻空花一样。他是空幻的,是因缘生发出来的,缘一过就不存在了。你如果很执着很在意,就会起烦恼。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安心念佛求往生西方,就更不需要去计较这些善恶是非了。我们是求往生西方的人,这个世间跟我们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也可以说毫不相干,我们只是在这里做一个过客而已。三十年、五十年一过,这个世间就不存在了,在我们面前就消失了。现在只是尽我们的力量,能够影响一个人念佛,就去影响一个人,能够影响三、五个,乃至可以带动一些人,也只是顺其因缘而已。我们只要自信教人信,劝人念佛往生即可。那么不能影响的人,随他个人的因缘,我们不用去计较。古大德有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若真是修道人不见世间之过,我们安心念佛求往生的人,没有心思去计较别人的过失。所以面对人世间的善恶好坏等问题,以简单的心态看待最好,然后就是念佛。我们遇到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无能为力的问题,别无他法,只有求阿弥陀佛加持,一心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如何改变已造罪业?有6种方法

如何改变已造罪业?有6种方法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佛呢?成不了了。就是说,(如果说)业果不定的话,成无因果了,这是不对的。业果决定的话,众生又成不了佛,这个也不对。

那怎么办?“当知业可转,”固然业果是决定,但是可以转移。怎么转?下边通过比喻告诉你。

“如二水相投,热多冷从热,冷多热从冷,智者善观察,作业知取舍。”好比有两盆水,一盆烫水,一盆冷水。烫水太烫,手伸不进去,就加点冷水;少加一点还是烫,再多加一些,慢慢就成了温水了。这一来洗脸、洗东西都行了。烫水的热量是不是消失了呢?没有。因为水多了,热量分散了,它就不烫了。如果是很冻的冰水,你加热水下去,它也不冻了。这里面,本来很烫的、很冻的水,就是造的恶业。恶业造得太多,你要受这个不舒服的报。但是,如果你做善业,往里面掺冷水,或者掺热水的话,这个业受起来就不那么严重了。温水就既不烫人,又不冻人了,但热量并没有消失。业造了之后不会消失,但是可以转变。这个道理很深,想深入了解的话需要多学经教。

日常法师有个比喻:有一股力,是牵你下地狱的。你通过忏悔、行善等,把这个力转移了,不向地狱走了。是不是这一股力量消失了?没有消失。你反方向的力量大,把它的(力量)抵消了。
所以说,业果不会消失。但是可以转变。承认这个道理,忏悔才有办法。否则业果造了之后,死板板的动不来的,那我们的忏悔法就没有用了。因为它可以转变,修忏悔法、作善事就有用。上海有一个老居士,七十左右的时候检查出癌症。从那以后他尽量放生。现在八十多岁了还蛮好。那就是业报转掉了。这就鼓励我们,过去造的业虽然不好,但并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尽量多做好事,多修忏悔法,会转变的。
这里再讲一个事例,因为有的人现实中遇到类似问题。有一个居士最近写信来。他想出家,但因犯了重戒,罪业不清净不能出家。这种情况下,对首忏没有用,只有用取相忏,就是修忏悔法要见到瑞相。他修金刚萨埵忏悔法,十万为一个单元。他最近写信来,说修了七万多了,最近好多梦。有一个梦是,他腾空跑到一个地方,知道那边有佛,想进去。但是被一个关卡卡住了,要他八百块钱。他身上摸了半天,就二百块,结果进不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修忏悔法已经有一定成效了,但是量还不够,达不到见佛的量。他就回去。回去的时候还是腾空,在空中看到血河、刀山地狱等等,很害怕。这就是说,如果你再不好好忏悔的话,地狱在等你。他后来又做梦,也是腾空,腾空看到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样子。

修取相忏,如果能梦到佛放光加持、摸顶,或者自己吐脏东西等等,那就说明业障已经开始在消了。有一位居士修金刚萨埵忏悔法,就梦到自己口里吐了不少的脏东西,甚至于大便都吐出来了。这表明他已经在消业障了,如果再努力下去,可能业障会完全除净。这说明,真正修忏悔法,不会白费功夫。本来很多人都认为他修忏悔法要见相是非常困难的。见瑞相,不是一次两次,要多次见。结果他修到七万多,见了几次。虽然不太圆满,但是已经接近了。这就是说,好好地修忏悔法,会见效的。业是可以改的。


下边是关于如何忏悔。


我们造了恶业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不是。有四个力量可以灭除黑业(即罪业)。

现行罪如何灭掉呢?“依律制诸法现前忏除。”现世造了的罪业,只要不是根本罪,要把它除掉,就要根据戒律如法地对首忏悔。也就是对了清净比丘之前,或者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四个,或者二十个,去如法地忏悔、羯磨,这个罪可以除掉。

“灭现行罪依律制,”灭现世造的罪要依据戒律制定的方法。“灭过现罪法又六,”灭过去造的罪,有六个方法。“令罪不生精修戒,”要使罪不生,就要好好持戒,防止再造罪。“依师三宝息诸恶。”还有一个力量就是依靠三宝、依靠上师。依止的力量可以除恶。《广论》里加了一个菩提心。发菩提心可以灭除很大的恶。

过去的罪怎么忏呢?有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依读诵甚深经典力


念大乘的甚深经典,如《金刚经》、《大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等。念《金刚经》灭罪的,古今以来例子很多。在藏地最重视《大般若经》,念此经灭罪力量最大。但是《大般若经》卷帙浩繁,不容易念。


依持诵密咒力

持咒也可灭罪。灭罪力量最大的是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依观佛菩萨形像力

观想佛菩萨的相也能灭罪。怎么观呢?观佛放光明加持自己。这不但能灭罪,而且可以转变现世的异熟报。这里讲个例子。

印度以前有个国王,女儿生得极丑。国王怕人笑话,就把她关在内宫,从来不给人看。女大当嫁。照规矩,国王的女儿一定要嫁给贵族。但是,哪个贵族会要这么丑的女人呢?最后找到一个破落贵族,答应嫁给他之后,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还给他造一座华丽的宫殿。国王也提出条件说,“我这个女儿嫁给你之后,你要把她锁在家里,不能给人家看。”怎么锁呢?“用七道门锁在家里,钥匙自己管。”这个人答应了,成了国王的女婿。

贵族常要赴宴。人家赴宴都带上眷属,而他每一次来都是一个人。大家就难免议论了:他总是一个人来,不带他的妻子。有两个可能性:一是他的妻子长得丑,带不出来;一个是长得太好了,怕人家看了动念头。他们就想办法要看看他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有一次他们把他灌醉了,把他身上的钥匙偷偷拿了出来,然后到他家里,把七道门全部打开了。大家看,醉酒是最容易误事的,所以我们佛教徒不准饮酒,就是怕醉酒之后什么戒律都照顾不到了。他醉了之后,把国王的交代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去赴宴的时候,他妻子关在房里非常苦恼,心里想:人家的女人都能去赴宴,我真是命苦,一天到晚关在房子里,好像坐牢。她就在佛前虔诚礼拜、忏悔。就在她至诚恳切忏悔的时候,佛像在她面前现出来了。她看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放光加持她。她看着佛的眼睛,她的眼睛有神了,看着佛的鼻子,她的鼻子端正了。她目不转睛地观佛的相好,而她整个的身相、面相全部改变了,变得非常端正庄严。

正在这个时候,那些人打开锁进来了。他们一看见国王的女儿,都被她庄严的相貌镇住了——怪不得他不带自己的妻子出来,原来是天人一样的一个人。后来这个女婿回来也吓了一跳——这个人哪里来的?这么漂亮。听她一讲,才恍然大悟。

这就是说,观佛的形像可以灭极大的罪。她过去造恶业感得相貌丑陋的罪,通过观想完全灭掉了。

对现在犯戒的罪,可以通过对首忏如法地羯磨忏悔。对过去现在的罪,有六种方法可以忏悔。第一种,读诵大乘经典。第二种,依止密咒力。第三种,观佛菩萨形象的力。下面讲其余三种。


依礼拜供养造塔像及施等力


礼拜、供养、造佛像、造佛塔、行六波罗蜜,这些力量也能灭罪。丛林里边很多人,犯了过失就做苦役,或者做净头师,或者在大寮里边发心。六波罗蜜里边的忍辱、布施等等都能灭罪。造佛塔、佛像灭罪的力量极大。所以一般听见哪里造佛像了,都要随喜。


依称赞佛菩萨功德名号力

就是持佛菩萨的名号。念过《普门品》的都知道,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可以灭罪。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也能灭罪。 “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等于一个咒。所以说,念佛念咒都能够灭罪。


真空信解力


观一切法空的道理。前五种是事忏,这一种叫理忏。真正能够把罪根忏清净的,就是理忏——观空性。到了不见有罪相可得,那就真正地忏干净了。所以说,如果我们心里还有一个罪在那里,就干净不了。如果连罪都空掉了,能忏所忏都是平等平等,才是真正把根子拔掉。但是理忏不排斥前面的事忏;事忏理忏要结合起来。不是不要事忏,只要观空。

这六种方法,我们这里常用的有这么几种:礼拜,就是大礼拜。这是最吃力的礼拜,灭罪的力量也最大。念咒,藏密的传承里,金刚萨埵是威力最大的咒,灭罪的功效最大。还有就是就是观空性。读诵大乘甚深经典,我们汉地最习惯的是《金刚经》、《心经》,几乎信佛的人都在念。《大般若经》是力量最大的,但是部数太大。《金刚经》是其中第九会。《大般若经》共十六会,六百卷。第一会最长,以后次第减短。到第五会《小品般若》最简短。第六会以后是从局部的方面去发挥的。《金刚经》属于第九会,都是《大般若经》里边的。所以念《金刚经》灭罪的功效很大。我们汉地基本上都知道这个方式。这是灭过去现在罪的六种方式。

我们强调一下,依密咒力的金刚萨埵忏悔法对犯戒的罪是最有效的。所以如果有犯
戒的,就修金刚萨埵忏罪法。十万假使不见效的话,就二十万、三十万、四十万地修下去了。昨天我介绍的那位居士,他修了七万多就已经有点见效了,如梦中腾空、见到佛菩萨。还差一点,没有加持。如果他努力不懈的话,把十万修完,或者再加一个十万,两个十万,大概能忏干净。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01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01 


译者前言
  在中文世界生活的人,对佛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一方面,佛教是大家周边最烂熟的现象,例如众多的佛寺、佛堂、满街碰到的出家人、流行文化里的佛偈禅理、武侠小说中用佛教名相改编的武功招式和变成日常用语的佛学术语,如“方便”、“缘起”、“因果”、“化身”、“无常”……,几乎每个人都会认识一些佛教徒,或碰到手腕系着佛珠链的人——佛教就在大家的身旁;但是,佛教却不一定是大家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数中文世界的人,对佛教的接触都是偶发的、片面的,对佛教的理解也是被动的、零碎的。
  所以,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大多数中文世界的人并不是生活在佛教文化里(不像泰国、西藏等地),大家都知道很多佛教的资讯,但是并不能有条理地说出佛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有人鄙视佛教;有人好奇;有些人对佛教没有深究,却有自己的见解;也有人觉得与佛教互不相干,认为佛教是那些佛教徒的事,是异国情调;也有人想学佛,但却不得其门而入。
  学佛的途径有万千种,其中一种补充的方法就是看书——佛教不认为文字能说明一切,但是并不排斥文字。
  书和人一样,是要讲缘分的。在书海中,哪一本书你会真的看进去呢?
  我们找来了一本好书,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我们觉得这本书——《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既适合初学者,也能使资深的佛教学者感到惊心动魄、充满挑战;非佛教徒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荡脑力。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的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是一位出色的老师,禀承藏传佛教里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他以自己浅白的文字和编选角度,将佛教扼要地作出说明,使读者很快地进入状况,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如果你只想好好地看一本佛教入门的书,请考虑选择本书,你不会失望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对佛教已经有一定的成见,说不定本书会让你对佛教完全改观。
  如果你是佛教徒,请以本书印证你的修行。
  陈冠中
序 自我的观点
  当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种想法时,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或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种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吗?最重要的是,你能确定这些的确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观点吗?
  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非常重要,因为你的观点决定了你怎么看待事物,而你看待事物的方式正是你所有概念、感觉与行动的基础。由于你的生命完全是由自己的概念、思考、感受、行动所组成的,所以任何决定你的观点和看法的事物,对于你的生命也一定有极大的控制。
  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可能你认为自己并不是个容易被操纵的人,也认为自己的判断不会受外力左右,但是,你又是怎样知道这点的呢?我们可能一直都受着影响却毫不知情。通常当我们被影响时,自己完全不知道,因为我们想像自己是和所生活的环境互相分离的,所以各种影响力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溜了进来。
  你的心一直毫无选择地吸收各种影响力,在你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这些内在化的影响力成了你的想法、感觉和信仰。它们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了你对于自己和真理的看法,你甚至认不出它们是外力所造成的,反而以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完全地忠于自己。

  想一想,为什么你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其他人?你的政治见解从哪里来?你为什么会被某种男子或女子所吸引?你怎么样取舍孰是孰非?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必须拥有某种汽车或住在某个地方才行?你对于成功、失败的看法从哪里来……?如果你对自己完全诚实,就会知道,几乎没有一种“你的”想法和感受真正是你自己的,它们大部分都是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影响力的结果。
  就算我们接受你完全不受外物的影响,但是你仍然从“自我”的观点来判断、观察及体验世界,你可能会想:“那有什么不对?自我难道不是我自己吗?也就是那个会哀伤、高兴、骄傲、沮丧、振奋、进步、丧气、伤心、被人赞美的自己吗?自我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自我就是我,很明显地,它并不是由学校、父母、社会或其他外在的地方而来的。从自我观点而来的体验,是我唯一的体验,因此它一定是真实的,哪来什么问题呢?”
  现在,先暂时不管自我是不是你所受影响的总和,也许你应该考虑,从自我观点所体验到的生命究竟有多真实、有什么价值。自我永远觉得它的判断、观察和体验都很重要,因此对每件事都小题大作,无法放松地随事情自然发展;而只有当自我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才不会再小题大作。例如,自我可能决定,如果它表现得很冷静、不生气,别人就会很佩服它;为了这样,它可能去寻找一些状况,让别人要求它帮忙,打扰它、侵犯它的领域,这些都是它认为很严重的事,目的就是要让自我有机会说:“没问题,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除非有件大事无法让它假装成小事,它才不会这样说!这种情形并非是道德或伦理上的对错与好坏,经过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起自于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再把这些根本没有实质的事物小题大作所造成的。

  自我的基本性质就是对于它自己的一种坚固和持续的感觉,还加上了一种持续的不安全感。对于不安全感的立即反应就是期待和恐惧,而自我的期待和恐惧是没有穷尽的、难以满足的、困惑的、有系统的、紊乱的、有次序的、逻辑的、疯狂的、理性的(在一大群不合理之中)、狡猾的、感性的,以及鬼鬼祟祟的。
  自我几乎能够将任何事物都转为己用,并用一切方法为自己辩护,甚至应该摧毁自我的老师和教法也被利用了——自我被自己充满了,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能够进得去。虽然自我伪装开放的态度,但真正的开放根本不可能,充其量它只能伪装、模仿、代表,使别人相信以及减少个人色彩。
  自我能够天花乱坠地谈“无我”,利用无我作为自己的装饰——自我扭曲了一切事物,它因为谦卑地表现而生起骄傲,为了感觉优越而表现慈悲,教授佛法是为了感到学富五车,假装慷慨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财富。自我也可能是一位伪装大师,例如,当面临严重威胁时,为了保护自己,自我就会很有技巧地穿着敌人的制服,也许出家或闭长关,而它会利用闭关这段期间去舔拭自己的伤口,出关之后变得更强壮、更狡猾。
  从自我的观点来看,成功或失败,完全决定于它是否能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某件事。佛陀所谈的“成佛”,对自我来说,可以说是完全地失败。因此,我们宣称要追求的成佛,根本不是真的成佛,而是“自我的成就”;从自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更微妙、更宏伟的成功。
  这一切是否代表了整个情况已经无可救药了呢?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表示,因为愚昧,你错误地相信自我就是你,而你就是自我。那个你认为是自己的东西并不是你,只是一种幻相,由于迷惑,最初你误认它是你自己,然后又浪费一生来满足它、让它快乐,这样的企图才是唯一没有希望的。这就像除非你知道自己在作梦,否则无法逃出梦的陷阱一样——要让自己解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错误,然后从其中醒悟过来,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也是这么复杂。
第一章 正确的见地 第一节 见地
第一节 见地
  在讨论正确或错误的见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见地”,以及为什么任何哲学、宗教或意识形态都须要有某种见地。简单地说,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论觉察到了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这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除非哲学或教义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图,否则就无法告诉你如何才能达到它所设定的最终目标,它顶多只能送给你几种不同的车子,让你在一堆没有街名的迷宫中行驶。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盘医理来治病的医生,或者去找另一位只根据你的某些症状就随便从柜子上拿些东西给你的医生之间的差别。
  假设你约定某个时间去应征工作,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面谈的人很敏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面谈时该如何应付他——要是没有这种消息,你就只能盲目地处于那个状况之中了。

  有些方法或许很刺激、震骇、富有异国情调又多采多姿,这些方法也能够产生许多结果。但是,没有基本的见地,你就不知道现在位于何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目标,而没有基础和目标的方法,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廉价娱乐而已!今天有许多自称是老师的人,提供许多缺乏基本见地的修行方法,却根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序文里,我们讨论过自我的见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见地为基础来决定:这是美的,这是丑的;这可以滋养我,我要它:这是个威胁,我必须避免它。这些决定创造出某些模式,使我们在特定状况下,以有条件、特定的方式来感觉、思考、回答、行动和反应。接着,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状况加以粉饰修改,使它能够并入这些模式中,进而证明了自我观点的正确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据自己的观点作为修行的途径,它经常思考、分析,时刻注意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修行结果,产生了数不清的行动去追求自我见地所认可的成就或证悟。
  我们一直都是不假思索地接受自我和它的模式,它们从开始就很健全,今天一样这么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缘所产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是经过不断训练、不断滋养的因、缘下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当一个弟子向老师抱怨,为什么精进修行十二年还是烦恼炽盛、大乐仍旧遥不可及时,老师反而觉得好笑——如果学生灵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进修自我的一半,那么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成佛了。
  虽然我们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自我,但是只要对于“无我”有一点了解,就能够切断自我的多重面具,而发现:在自我的面具下,什么都没有!知道了这一点,真令人振奋:自我是个道地的大骗子,它没有真实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无我才是我们真正的状况,面具可以拿下来——没戴面具根本就没有面具可拆。
  “见地”永远要依靠持有见地的人。见地是你所立足的那个平面,见地是你决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标准。广义上来说,见地可分为两种:传统性的见地与理论性的见地。

  “传统性的见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从人类到蚊虫,每个众生都有他独特的见地。除此之外,还有群体的见地,这是指某个特定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相似观点。绝大部分的人类中,对于什么叫做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团体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观点。贪欲炽盛的人,认为女人非常可爱,把她们当作性对象;同样的一个女人,对于一位持戒精严的修行者来说,就是丑陋、恶心、臭秽、不净的,有些宗教狂热分子甚至把女人当成低等生物。人类认为身体很珍贵,从蚊子的观点而言,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卖着许多美味饮料的酒吧。
  更精确地讲,传统性的见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论分析系统影响的见地。这种见地以常识来接近真理,不牵涉到分析,它认为事物表现出来的状况理所当然地就是真实的状况。譬如,农夫根本不用分析就知道牛有没有角,他只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后把看到的现象当成事实;他也不会去想,到底牛角从哪里来,或是牛角的本性如何。
  “理论性的见地”就是以某一种特定的分析系统去看待心、现象和组成“实相”的其他部分。这种见地包括了多数主要宗教(这是指除了纯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统的宗教),同时也包括了某些哲学体系与某些现代科学。
  大体而言,我们对有些事物抱持着传统性的见地,对其他事物则抱持着理论性的见地,有的时候则在两种见地之间换来换去。

最殊胜的福田

最殊胜的福田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

在一切福田中,具有圆满断证功德的佛陀是最殊胜的福田。《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说:“于诸福田中,佛福田为最,若欲求大果,当供佛福田。”《长阿含经》中说:“天及世间人,唯佛为最上,欲求大福者,当供养三宝。”所以,佛陀是一切福田中的最胜福田,如果想获得大福报,就应当精勤供养佛陀。现在虽然见不到真正的如来,但在佛像前作供养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有些人通过虔诚供佛,出生了非常稀奇的功德。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一位死后肉身不坏的“香河老人”,香河老人名叫周凤臣,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于1992年11月24日逝世,世寿八十八岁。老人去世后,家人遵照她生前的交待,将遗体安放在老家的土炕上,在没有任何防腐处理的情况下,经过十多个春秋,老人的遗体一直没有腐烂。许多人认为这是个谜。实际上,周凤臣老人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生前她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天早中晚三次供佛,一辈子从没有间断过。老人晚年行走不便,就扶着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挨到佛前供佛,实在动不了时,就在床上燃三炷香,让重外孙女帮她把香献到佛前。逢人送来水果、点心,老人都要先供佛,然后自己再食用。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老人对佛陀的供养一直没有中断。我想,周凤臣老人能成就不坏肉身,这也许就是供养的功德所致吧。藏族人也有随时供养的好习惯。前几天,有六个读书时的同学来看望我,我请他们喝酸奶,有三个人在喝之前,首先作献新供养,我说:“你们还可以,还有古人的传统,随喜你们。”其他三个人没有作献新就喝了,听了我的话,这三个人有点不好意思。
 

此外,僧众也是殊胜的福田,供养僧众的功德也非常大。《前行备忘录》中说:“‘活生生的佛陀、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僧众。’供养僧众能够获得供养三宝的福德,供养佛、法虽然能得到供养的福德,却得不到对境接受的福德,而供养僧众既能得到供养的福德,也能得到接受的福德。”如果自己没有许多钱,在别人供斋时,即使随喜一袋奶粉,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最近有几个青海的藏族居士到佛学院供斋,虽然他们供养的钱不多,但看得出来,他们对僧众非常有信心,供养的心非常虔诚,我非常随喜他们的供养。
 
如果由于往昔没有积累福德,导致今生自己非常贫困,没有财物作真实供养,也可以用鲜花、净水、蓝天和白云等无主物作供养,甚至通过观想作意幻供养,这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寂天菩萨曾说:“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种人确实是没有福报了。当然,现在很多人的行为有点颠倒,有钱人舍不得作真实供养,反而要去意幻供养,没钱人本来可以作意幻供养,但非要把所有的钱财供养出去。我觉得穷人应在保证生活的前提下作供养,没必要把全部财产都供养完,否则要想长期行持善法有一定的困难。当然,如果自己的心特别清净,供养的心非常真诚,确实把一切钱财看破了,那也可以毫无保留地作供养。

——选自索达吉堪布仁波切《预科系净土教材》

入行论广解(178)

入行论广解(178) 


第一百七十八节课
下面学习第三个问题:断除实执。
这是个大科判。前面已经讲了“认识智慧之自性”、“深入对境无我”,其中“认识智慧之自性”宣讲了智慧波罗蜜多,“深入对境无我”讲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现在开始讲第三个“破除所断实执”。
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庚一、总说:
《智慧品》所讲的内容就是般若空性,这是佛陀二转法轮最究竟的甚深意义。这样的法门对我们每一个众生来讲,可以在阿赖耶上种下解脱的种子,即使没有完全听明白,只要耳边传承的声音没有断,就有非常大的功德。《广般若经》云:“若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至心听闻、受持、读诵、书写,乃至以种种严饰一切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所获功德深广量无边际。”所以,我们对讲般若空性的法本一定要恭敬供养,就算没有其他能力,也可以在《金刚经》、《心经》、《般若摄颂》等法本前磕头、点香,这样做不是特别困难,但功德却非常非常大。
麦彭仁波切在讲《般若摄颂》的开头说:“讲闻《般若摄颂》,即具足讲闻一切般若的功德。”听受或宣讲《般若摄颂》,就能得到听受或宣讲《大般若》、《中般若》、《略般若》等一切功德。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听一堂课没什么,它的功德不可思议,即使你的心没有专注,光是耳边听到它的声音,功德也是无法衡量。《极乐愿文大疏》说,有一位比丘读诵《般若摄颂》时,屋檐下有一只燕子听到了这个声音,以此听闻法之善业力,它死后转得人身,一出生便会读诵《般若摄颂》。
从旁生到人类,凡是聪明、有智慧、有辨别能力者,都是由往昔听闻过佛法而得来的,所有愚昧无知者也是无始以来未曾闻法所造成的,故而,我们一定要对大乘般若法门有非常大的恭敬心和欢喜心。因为空性缘起法能斩断轮回的根本,所以圣天论师说:“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通达了缘起空性的道理,愚痴、实执则不会产生,因此,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全力以赴地弘扬般若法门。
作为一个佛教徒,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你们不要认为“我是一般的出家人,我是普通的居士,根本没有资格弘扬般若法门”,千万不能这么想。佛陀宣说的甚深法门,是治疗一切世间疾病的妙药,若能遇到具缘的殊胜法器,我们一定要推荐给他,这样对生生世世也有非常大的利益。同时,我们还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一定要听闻佛法,纵然明天就死亡,今日也要听闻一句法义。”萨迦班智达说:“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今生虽不成智者,来世如自取储存。”即使明日就离开这个世间,今天还是要认真学习世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就算今生无法变成智者,不能成为格西,也不能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到了来世,会像从银行中取款一样,随时用上这些知识。
有些人对佛法的智慧相当敏锐,当天我讲的课,第二天他能像录音机一样重复,教证、公案可以原原本本讲出来,而且讲的方式远远超过我的语法。我讲法时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还有很多病句,而他们讲得非常清楚,听起来也很舒服,这就是前世的一种善缘。不然的话,每个人都在洗耳恭听,为什么有些人记得这么清楚,有些人却连字面意思都解释不来?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大家对佛法应当有强烈的希求心,上师如意宝以前经常说,尼众有一位日巴堪布,他晚年时眼睛看不见,就让觉姆在他耳边念经文,然后依此给别人传法,一直到往生为止。所以,我们在有生之年,要么自己好好闻法,要么给别人讲经说法,千万不要认为该“退休”了。我们这里的法师不应该跟世间人学习,世间人工作几年后就想好好地休息,而我们不能有这种发心。“退休”这个词是世间的说法,如果从某些法师口里说出来,我们肯定会爆发一个“内部战争”。
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乃至生生世世都应该弘扬教法、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尽管常乐我净这四种颠倒根深蒂固,完全推翻非常困难,但这方面一定要长期努力。月称论师说:“诸法皆无常,无常皆不净,不净皆痛苦,痛苦皆无我。”四颠倒依靠长期的闻思才能断除,并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就可以了。有些人听了三四堂课后没有什么感觉,发现自己还有贪心、嗔心,就开始抱怨佛法不殊胜,这是非常可笑的行为。你在学校里上三天的课,难道就可以大学毕业了吗?学习甚深般若法门,应该有一种耐心、恒心和恭敬心,要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于佛法方面——佛法的精华就是修持空性和利益他众。
当然,我们每个人的根基、缘分、爱好都不相同,再加上生活环境迥然有异,故各自的收获千差万别。尽管如此,佛法的功德和加持不可思议,只要听受了,就一定会有意义。甚至对其产生邪见的人,虽然暂时会堕落,最终也能依此而得解脱,与没有听过空性的人比起来,还是前者的功德大。
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这一颂主要是让我们断除实有的执著。以上通过反反复复的分析辩论,有实宗 承许心境实有的观点,极难站得住脚。
执著心境成实的有实宗,或是认为微尘实有,或是认为心识实有,或是连这些也没有抉择到。他们对虚无缥缈的显现极为执著,然依靠教证、理证进行观察,(后面会用几种中观不共因来抉择,前面也用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等很多推理,)最终得出结论是:实有法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执著实有是一种错误、荒谬的见解。
万法中如果有一个实有,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一切法皆不会呈现,颂云:“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因为诸法连微尘许的成实都不存在,形形色色的法才能了了分明地呈现。依传承上师的这些教言进行观察,我们就会了解,万法的本质不会有任何实有,不然,诸佛菩萨的智慧应该可以照见,通过理证也可以成立。但是,通达这一点的人非常少。每个人都作茧自缚,用自己吐的实执之丝,把自己缠得死死的。有时候我在大城市里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有的认为地位很重要,有的觉得感情必不可少,有的声称财富是万能的……不断产生一个又一个执著,将自己捆得动弹不得。很多富人明明吃穿不愁,几辈子的生活都没有问题,但因为没有证到空性的缘故,总是被自己的种种执著所俘虏,沉溺于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听说在热带地区,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猎人把椰子掏空,中间留一个小洞,洞里放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能让猴子空手伸进去,而无法握拳拿出来。不一会儿猴子闻香而来,手伸进椰子洞中抓食物,由于手里握着食物,便缩不出来。当猎人来的时候,猴子惊慌失措,但因不舍手中食物,最终只有乖乖落入猎人之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一切的烦恼与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执著,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困扰我们。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将执著之“手”张开,放下种种妄想,如此一切忧愁痛苦自然会荡然无存。
《五灯会元》有一个公案说,有位外道仙人名叫迦罗,他已得五神通,并善于讲法,但未能解脱生死。后来听说佛陀的殊胜功德,他心怀仰慕,双手各持一花来供养佛。佛陀说:“放下。”仙人遂放下左手的花。佛陀再次说:“放下。”仙人又放下右手的花。佛陀又说:“放下。”仙人疑道:“我现在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放下了。”佛陀告诉他:“我并不是让你放下花,你应该放下的,是对六尘、六根、六识的实有执著。”仙人言下顿悟,当即超越生死轮回。
因此,众生之所以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就是没有证悟般若空性。我们听法的时候,觉得空性很有道理、佛陀的智慧很了不起,但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比较重,一遇到不顺心的对境,不要说放下万法,就连别人侮辱自己的一句话也放不下。倘若一句话都放不下,万法怎么能放下呢?一句恶言都不能观空,万法皆空又从何谈起?听说有一个瑜伽士,认为自己证悟了空性,开口闭口都说“万法皆空”。后来有个人故意逗他,让他特别生气,那人就说:“你这么一点小事都空不了,万法怎么皆空啊?万法中难道不包括这一法吗?”瑜伽士当场羞愧难当。
所以,修行人千万不要有增上慢,本来自己没有证悟,却认为已经证悟了,到处宣扬自己有功德、有神通,这种现象不是很好。尤其是现在末法时代,很多人特别喜欢听神通神变,水平比较低的佛教群体中,经常有一些不伦不类的人口口声声说有鬼有魔,还授记别人“你马上要死了,以后变成什么什么”,故意诱惑人、欺骗人,故大家理应善于取舍,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外境和心识二者,只要互相依存,就不能成立为实有。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
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对方说:“色声香味触法之对境实有,可由心识实有而成立。譬如,瓶子、鲜花、转经轮诸如此类的东西实有,是因为我的眼识看到了,或是我的身识触到了,故此外境肯定实有存在。”
破曰: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外境实有要由心识来成立,那心识实有又由什么来成立呢?假如心识自身尚未成立,一个未知数怎能作为能立的依据?
对方解释道:“心识实有可由对境来成立,因为看见了红色的转经轮,所以我的眼识肯定存在。如果眼识不真实,怎么能看见外境呢?”
稍加观察,这样承许非常可笑。所知由能知来成立,能知又由所知来成立,这两个一直辗转不停,互相作为能立来证明对方实有,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实有的法若是真正存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证实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它的本体都不成立,依靠多少个法来建立也是徒劳无益。
心识到底是不是实有,你们也应该观察一下。有些人可能认为:“心应该是实有吧,因为能见外境之故。外境应该实有吧,因为我的眼识可以见到它。”这种想法并不正确,若正确,则可经得起任何观察,但由于在理证面前难以安立,因而它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
其实,外境与心识如梦幻泡影,都是假象。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人,通达这一点的少之又少。真正有福报的人,通过闻思修行及长期串习,在他们眼中,对众生特别执著的东西,就像老人看小孩的玩具一样,丝毫执著也没有。可是这种高深的境界,世间高等学府中是学不到的。甚至有些教授一辈子教书,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实执,觉得外境肯定存在,假如自己一个月没发工资,非跟领导吵架不可。
没有证悟心境皆空的人,哪怕到了白发苍苍,对财物和感情仍是特别特别执著。几年前在台湾发生了一件非常轰动的事:一位91岁的老公公,娶了一位89岁的老婆婆。他们举行结婚那天,台湾和新加坡各大报纸纷纷报导,婚礼现场也来了大量新闻记者,有些还故意捉弄他们……现在很多人对万法无常、生老病死一点感悟都没有,即使人生到了尽头,对自他身体的真相还不了解。有些人不懂无常的道理,一照镜子发现多了几条皱纹,就痛苦得不得了。其实若通达了一切皆空,或者懂得无我、无常,肯定不会这样执著。
当然,对般若空性的闻思,我们一两天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像天亮了一样,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但这些教言一针见血,若能再三思维、串习,定可逐渐穿破我们的无明,铲除我们的实执。只有闻思的功德越来越明显,你才会非常感谢诸佛菩萨的殊胜教言,同时也会感恩相关人员。(师笑)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对方若认为,心识依靠外境成立,外境又依靠心识成立,心与境就会是互相观待的,如同左与右、此与彼、黑与白、长与短一样,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既然二者是相待才有,就不可能实有自性。《入中论》云:“若互相依而成者,诸善士说即不成。”观待而成的法,诸位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绝对不会是实有。《解义慧剑》讲四理中的“观待理”时也说:“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果法必须观待各自之因,只要是观待,就不是真实存在。
学习佛法,光是口头上会说,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每一个推理、每一个比喻应该切入内心,通达它的意义之后,佛教才能真正打动你,你的内心才会收益匪浅。如果学得马马虎虎,自己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从前有个师父收了两个弟子,一次两个弟子外出时,路上发现了大象的脚印。其中一个说:“这是一只母象,它怀着一只小象,母象一只眼睛是瞎的,象背上还坐着一个妇人,这妇人怀着一个女儿。”(他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呢?你们应该比较清楚,我在这里不啰唆。其实我不说的话,有一种神秘感,反而效果更好!——众笑)另一个人不相信,追到前面去看,发现与那人说的一模一样。他回去后问师父,师父告诉他:“这些道理我都讲过,你们学习就得用心去思考,只有细密才能通达,粗心大意的人是无法通达的!”
所以大家听闻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我们学院遵循上师如意宝的良好传统,听经闻法时威仪很如法,什么事都不做、什么话都不说,但是外面的有些居士,一边听法一边接电话、发信息,或者吃吃喝喝、东看西看,这种现象不太好。佛法那么深奥,我们智慧不太浅的人认认真真听受,有时候还听不懂,而没有智慧的人边听课边打电话、做其他事,甚至照镜子化妆,那还不如不听。讲经说法的场合,并不是美容店!所以听法的时候要用心,寂天论师所讲的每一个字都有甚深含义,大家务必要深入体会。我自己虽然不敢说很精进,但在每次听法的过程中,至今没有一次敷衍了事。
有些人听了一年的法,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到处给别人炫耀。其实一年算不了什么,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好。而且在依止的过程中,听法一定要细心,如果只是大概了解,恐怕不能体悟它的内涵,只是种下善根而已。当然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即便只是种下善根,也能逐渐获得解脱。曾有位比丘在河边传法时,一个老人倚着拐杖听了一会儿,当时拐杖压死了一只青蛙。因青蛙听到法音的缘故,死后转生于天界中。所以我们在听课时,来一些蚂蚁或者其它旁生的话,它们也会获得极大的利益。
心境观待则不成实的道理,还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没有儿子就无法成立父亲,父亲必须观待儿子才能安立,儿子没有降生之前父亲不可能存在,因此父亲没有真实的自性,只是一种假名而已,他仅以少许不净种子,便说这个儿子是我所生,《入中论》云:“世间仅殖少种子,便谓此儿是我生。”但实际上,正如佛陀在经中所云:“胎生者,乃由业识、父母精血和合而受生。”自性实有的父子并不成立。同样,外境和心识需要互相观待,故如父子一样也是假立之法。如果说外境要靠心识来安立,心识要靠外境来安立,以此而成立心境实有,这就像是两个小偷说对方没有偷东西,自己可以证明一样,这种推理方式极其荒唐。外境存在是因为亲眼所见,眼识存在是因为见到了外境,这种成实难道有可信度吗?
空性法门,并不是教理上说说而已,我们应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剖析,最终发现它的理念无与伦比。有智慧的人学习佛教非常有必要,学习了以后,才能体会到佛陀的智慧确实了不起,而自己的智慧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渺小,于是自然而然对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生起无比的信心。
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如芽从种生,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凭何知有识?
前一偈是对方的提问,后一偈是我们回答。对方辩解道:“心与境二者之所以成立为实有,其实并不是由于观待关系,而是由于因果关系。就像苗芽生于种子一样,心识是从外境中产生的。依种子而生苗芽,依外境而生心识,这个因果规律是明摆着的,因此,可从存在的心识推知外境真实存在。”
破曰:这两者是不相同的。苗芽从种子而生,我们可以通过现量、比量了知,而心识从外境而生,这个由谁来了知呢?假如说由心识来了知,此处的心识是尚待观察之量,未知数无法作为能立的根据。而且,如果心识由另外的心识证知,则难以避免无穷无边的过失;如果心识由自身证知,前面已经破过了,自证于胜义中不成立,它只在名言中存在。而名言中的自证,对方根本不承认,如果承认的话,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辩论了。
或者,还可用种子与苗芽不一、不异的方式来驳斥。法尊法师翻译的《广大游戏经》 中说:“有种芽亦尔,非种即成芽,非异亦非一,法性非断常。”种子和苗芽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没有种子不可能产生苗芽,但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正因为如此,法性不堕于常边也不堕于断边。
这种缘起性空,是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名言中未经观察时,种子可以产生苗芽,外境也可以产生心识,一切显现无欺而存在。但真正去剖析的话,诸法皆无有实体,因果差别只是在空性中如镜中影像般显现。若有一法成实不空,那么造恶业产生痛苦、造善业产生快乐、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等都不成立,如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希望大家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对般若法门要有信心。现在有些人对般若、禅宗、闻思一概不承认,自己受持一个与众不同的法门,是外道还是佛教也很难说。如今,奇奇怪怪的佛教法门非常多,大家要学习的话,一定要选择有历史来源、传承未断的教法,否则,很多所谓的“大成就者”宣说出来的法,到底能否成就也不好说。
在佛教历史上,真正有成就的大智者,一般不会宣扬自己的功德,即便是修持多年的修行人,言行举止也很谦虚。最近我家来了一个客人,他是我20年前关系最好的朋友,我还没有上学前,当时他放山羊,我放牦牛,我们俩的见解、思想、行为一致,经常到山上刻观音心咒、念观音心咒。后来他出家了,我很羡慕,慢慢也从学校里逃出来出家。他现在闭关20多年了,平时很少很少出来,这几天住在我家。在接触的过程中,我随时可以发现他跟我完全不同,生活非常知足少欲,不像有些人,刚出家时热情很高,高压锅马上送给别人,再过二十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但那个修行人永远都这样知足少欲,他绝对不会说“我是谁的化身”,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即使他有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也是尽量地隐藏着,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你们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外面打的广告特别厉害,自己一定要三思啊!在这个世间上,大公司就算不打广告,国内外的客户也是比较了解的。
其实我真的比较担心,有些人对佛法生起一刹那性的信心很不容易,就像盲龟值木一样非常难得,但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被有些人利用了,最后误入歧途的话,非常可惜。因此,大家一定要先寻找具法相的善知识。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说,末法时期具足所有法相的善知识很难找,但最基本的条件是,这个上师必须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找到这样的上师以后,务必要寻求真正的佛法,不要听一两天就可以了。现在很多人可能是因为社会的压力、世间的诱惑吧,没办法真正展开闻思修行,很多人闻思时间太短了,一两年就开始打退堂鼓。其实我们活多少年,就应该闻思多少年,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有一句教言我最喜欢,他说:“活到老,修到老。”一定要有这样的恒心。否则,在这个上师那儿听一两天,好像没有什么味道,又到那个上师那儿去听听,又觉得讲得不好……这样得不到什么利益。学习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若能如此,相续中的实执才会逐渐减少,今后求什么法都会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