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宗萨钦哲仁波切】《活着即是迈向死亡


》试着利用这个“观察者”帮助你避免陷入太多棘手的、情绪化的复杂家庭问题中

...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陀说过,最殊胜的正念,即记得:
生命无常,死亡不可避免。
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

有些人会直觉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终了 -- 虽然他们年轻健康,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原因会死,但他们可以感觉到死亡就在不远处。有些人知道他们会死,则是因为被诊断出不治之症。除非是修行人,否则大多数人会在这个时候惊慌失措,变得抑郁,失去希望。然而,大多数修行人非但不会恐慌,反而会意识到死亡是个大好机会,让自己能够更进一步地强化佛法修行,并且逐渐淡出填满自己世俗生活的那些无意义活动。


无论是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活,或者认为自己面前还有大把的美好时光,死亡都是你迟早必须面对的现实。就佛教教法而言,你越早面对它越好。


死亡毁灭一个人:对死亡的想法拯救他。
——E. M. 福斯特

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自己,即使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你会死亡

每天都有人死去。在生命的某些时刻,大家都会发现自己正站在临终亲人的床边。然而,有多少人真正相信死亡将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

听到自己即将死去时,一个常见的反应是觉得自己被欺骗了,而且不公平。潜意识里,我们会想:“为什么这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是现在?我还年轻,不是九十九岁了!如果我很老,那我能明白,因为显然那是我的大限临头。但为什么是现在?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

所以对于死亡的第一个准备,就是让自己确信: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但你将死亡是绝对肯定的事情。

其次,你不是唯一必须面对死亡的人。我们大家全都不得不死,所以没什么不公平的。

......“每当你认为“我要死了!”的时候,观想上师仁王在你头顶上,生起强烈的信心。然后思维:“不仅是我,一切有情都受制于死亡法则,没有人是豁免的。虽然我们在轮回这里已经重复经历过无数次的出生与死亡,但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死亡之苦,以及这些出生全都毫无意义。不过,现在我要确保这一次的死亡是有意义的!” 
——顶果·钦哲仁波切

迈向死亡的过程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没有人期望婴儿一出娘胎就去立一份遗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 -- 也许五十岁,或者更好的是四十岁的时候 -- 你应该审慎思维自己在死前想要做些什么、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试着享受你的生活。去马丘比丘或马达加斯加,或者任何你一直梦想造访的地方。对于你需要购买和拥有的东西,要实事求是。扪心自问:我真的需要另一辆法拉利吗?我真的需要在银行里有那么多存款吗?提醒自己,照料昂贵的玩具和银行账户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压力,而不是快乐 -- 当然,除非你极为喜爱慈善事业,正在计划善用自己的充裕现金。

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看待自己周遭的一切人事物,就好像这是你最后一次见到他们。


好好处理在家庭、朋友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或争议,现在是厘清所有误解、解开心中芥蒂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最好准备,就是过上充实的生活。享受世界上最美味的茶,要好好地泡茶并且不要用塑料杯喝茶;穿上你一直渴望穿着的衣服;读你一直想读的书。做你一直想做的所有事情,无论那些事情是多么离谱或惹人厌。而且是现在就去做,因为你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我们人类热爱物质享受,而且我们人人都想要快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投入这么多精力囤积金钱和物品的原因。然而,我们为图舒适安逸所做的一切,最终却全都变成无穷压力和心痛的根源。这难道不是很讽刺吗?

如果你拥有金钱财产,现在就要决定在你死后如何使用它们;做好财物方面的安排,立一份遗嘱。或许你可以把自己的世俗物品和房子留给你的孩子、侄女或表兄弟?或者捐给救豹基金会?或者捐给癌症研究?

尽量更有觉知地行动。购物时,要头脑清醒。停止购买、囤积无用之物,不要成为一个囤积一切的人。如果你想要做规划和长期投资,做的时候要充分了知:可能这些投资回报还没到期,你就已经死了。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家庭关系造成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当我们接近死亡的时候。在诸如中国之类的地方,家庭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社会单位。迄今,关于各个家庭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维续着僵化且往往压抑的文化期望和社会期望:父亲必须始终履行中国父亲一贯履行的职责;孩子必须取悦父母,就像中国孩子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一样。但是这些家庭纠葛有多大的助益呢?

父母肩负着必须抚养孩子的期望,无论代价为何。但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一味的奉献吗?这对孩子有好处吗?投身至少二十年的时间将孩子抚养长大之后,许多中国父母在孙辈开始出现时,又不得不接着应付另一层家庭羁绊。对于这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家庭涉入,难道不应该有某种截止期限吗?

与父母一样,中国孩子们承受着必须符合社会期望的巨大压力,包括长大后应该负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但实际上,任何有志成为高尚人士者都应该心甘情愿地尽力照顾自己的父母、家人和朋友。

当然,没有理由不享受家庭生活;不过,就为死亡做准备而言,应该尝试有意识地参与其中。永远记住:迟早你会死亡。带着这样的见解,试着在你游走于家庭生活之际,观察你自己。如果那个“观察者”始终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念头和行动,家庭义务与执着对你产生的限制性就会降低。

无论你做什么,永远记住:不可预知但必然会发生的死亡就在不远处;而且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你是独自死去。所以,试着利用这个“观察者”帮助你避免陷入太多棘手的、情绪化的复杂家庭问题中。


(未完待续...)
本文转载于仁波切官方公众号:骑着蓝色狮子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