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

窮小子變CEO:貧窮並不浪漫


林正財,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人生兜了一圈,又回到牛津道的母校。「未見過月缺,唔會知道月圓嘅靚」。與學弟妹分享人生,這個出身貧苦的CEO直言:「真正的貧窮,沒想像浪漫」。曾經無望的錦田薯仔,慶幸遇上泥屋後那個總叫他幫忙執石仔的好心婆婆,還有惠贈他家一頭豬的嘉道理爵士。「貧窮嘅體驗,讓我學識同理心、明白別人的真正需要」。助人自助,老生常談,但對於他來說,卻是不一樣的體會。
記者呂麗嬋

40年過去,牛津道變化不大。低密度的巨宅,林蔭小道,名校林立,未搬遷的英華書院,也座落於此。寧靜的富人區,曾幾何時,卻讓林正財自卑得抬不起頭。「細個好窮,別人帶個飯壺返學當午飯,我就帶個空嘅飯壺,領營養餐回家,分開兩餐食」。爸爸是三行工人,小學時遇交通意外失去工作能力,只媽媽打住家工撐一家七口生活。80年代經濟起飛,他家卻身處平衡時空,沒領綜援,三餐不繼。

當年錦田水患嚴重,每逢夏天雨季,水湧入屋,浸到上屋頂。「二家姐都係因為咁,浸死了」。小學成績好,全班只兩人有資格「出城」升中,他是其中之一,考上BAND1英中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時年1973。「寄住姐姐土瓜灣屋企,有部織布機,喺走廊會遇到道友嗰種舊樓」。朝行晚拆,逢週六回家,拿著書單,連彌敦道都未去過。家人都在為生活掙扎,無人有暇確定他其實讀中幾。

「最記得有次去同學屋企,佢爸爸係警司,住何文田警察宿舍,大到會迷路」。著校服還不覺,放學了,找不著一件像樣的便服,貧窮,像刻在額頭的印記,焦慮到失眠。「連自己都睇唔起自己,覺得唔屬於呢度」。小時候的他,自卑得認了命。由錦田到牛津道的距離,很遠,看不見盡頭。「嗰時逢週末返錦田,巴士攀過大帽山,成日死火,總胡思亂想,巴士滾落山死掉也不錯;見到運送鐵枝的貨車,又會諗,跣落嚟插到入車箱,一了百了」。

70年代,啟德機場未搬,一個人坐在學校天台徘徊,看飛機升降,人生很灰暗。父母是文盲,兄姐也只讀到中三,真正的窮,林正財直言,一點也不浪漫。「可以壓到你無氣抖,為錢爭執,無晒尊嚴,否定自己嘅價值」。在最灰沉的日子,他遇上一個婆婆。「佢住喺後山,有個小花園,成日俾幾毫子,要我幫佢執石仔,有時隔個星期就叫,我好奇怪,明明之前執得好乾淨,點解又有…大個咗先弄明白,婆婆只係想搵個理由俾錢我」。

執之不完的石仔,還有那隻長大了仍忘不了的肥豬。剛過去的假期,他在面書就放了一張相,寫著「與恩人合照」。其實,他只是去了嘉道理農場,與嘉道理的雕像合照。「當年佢已好前衛,識得扶貧,唔係救濟,會送豬仔俾貧困家庭,當年我哋係受惠者之一」。由嘉道理爵士的養豬計畫,到後山好心婆婆的執石仔工作,讓他明白,助人自助,不單是口號,還是切膚的體驗。中四那年,他在牛津道,遇上人生的轉捩點。

「呢一年,我信了耶穌」。中三考包尾,會考只剩十幾個月,急起直追。「呢度嘅老師都好好,唔會因為你之前成績唔好,睇死你一定唔得」。入讀最差的班級,會考5A,他是第一人。預科兩年,寄住死黨的家,爭取時間讀書,別人的父母,一樣親如家人。往後考進港大醫學院,成為兒科專科醫生、最年輕的顧問醫生,甚至CEO,致力推動紓緩治療,甚至加入投資共享基金,協助落實扶貧計劃,已是鎂光燈下的人生下半場。「未見過月缺,唔會知道月圓嘅靚」。只差一線,沒遇上那些扶上他一把的人,也許已是不一樣的人生,他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