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太在意自己的苦乐,
总是在期盼别人的关怀和肯定,
只有从外境的反馈中才能得到安全感,
那么他所感受到的生活一定是孤独和痛苦的。
一颗快乐、有力的心源于给予和付出,
关心别人的苦乐超过关心自己。
如果总想从他人身上获得“安全感”,
反而会越来越慌张、恐惧。
佛法告诉我们“莫向外求”,
当自己在很多小事上胡思乱想的时候,
要意识到自己的心又跑开了,
赶快把它收回来,
不打妄想。
要发愿做一个给别人带来爱和关怀的人,
让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有方向。
如果一直渴求外在的温暖和关怀,
自己的内心就一直是冰凉的、枯竭的,
对外在的依赖太强,
让自己的快乐变得极度脆弱。
只有开发出自己内心的温暖和力量来,
才能不再随着外境摇摆、痛苦。
多去关心、帮助更多人,
才能触及到生命真正的意义,
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总是想着如何更好的爱自己,
却会带来更多痛苦。
如果缺乏了对“人生而为何,
死往何去”的探究,
我们的生活就很容易在肤浅的欲望层面、
短视的利益层面徘徊,
内心深处没有被触及,
所以常常感到莫名的疲惫和茫然。
有的人放弃了努力,
停留在欲望的满足中麻醉自己;
有的人不甘止步于此,
需要更高的追求。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
要尽力帮助、宽慰,
帮助他度过难关。
不要鼓励他的嗔心,
多引导他去想办法,
把心打开。
怎么劝人帮人,
要看时机和业缘,
还要有智慧,
善观他意、善护他意,
应机而说。
人的烦躁、焦虑,
都是因为在一个点上执著不舍,
失去了观待整体的力量,
丢掉了整个心灵的平静。
只有令心静下来才能有创意。
一棵果树,
要在根上浇水才能结果,
若只往枝叶上浇水施肥,
怎会有用呢?
内心是我们一切智慧与力量的源泉、根本,
要回归内心,
而非攀求外在。
我们起烦恼的时候,
会有一个特别鲜明的心相:念念都在想自己。
焦躁、恐惧、急于求成……
无不如此。
忏悔、修善、转心。
改变自己错误的心念、行为,
降伏烦恼,
转恶业为善业、净业,
障碍也就会消除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