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所有人都能从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得到利益

所有人都能从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得到利益 



地藏菩萨和我们的关系
       
地藏菩萨是佛陀座前,大愿第一的大菩萨,是佛陀为我们这些众生派来,专为开解、救拔我们的大菩萨。他的本愿是要度尽此土所有:刚强难化、习恶罪苦众生,他又以种种方便,慈悲的法门,来接引、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

在佛经中,常把我们的心,譬喻成大地,因为大地可以安持一切、摄受一切、长养一切、蕴含一切善法宝藏。具有如是功德的菩萨,名为:地藏菩萨。


2、《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是什么? 

        

本经揭示宇宙中一切众生,生死的奥秘,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连跌入无间地狱的众生,都可以“依法”出离地狱,乃至消除累世的业障,增上福慧。所以,此经是要我们明白: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


3、为什么要为亡者,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及称念地藏菩萨名号?

             
死者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坏去之后,他的“心意识”仍然在起著作用,就好像我们睡着作梦时一样,但处于错愕、窈窈冥冥的“中阴身”状态,不能决定去处。
        
因此亲朋好友借着读经,帮助他提起“正念”,并接引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助他奔向光明、善良、智慧、慈悲的地方,也就是奔向诸佛菩萨的身边,得到诸佛菩萨的引领。称念地藏菩萨名号,是为了唤起一切人,心中本有的:地藏心,也就是向往大愿、大慈、大悲、智慧、光明、解脱之心。


4、为什么所有人,都能从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得到利益?

      
《地藏经》云:若有男子、女人……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在同经中,佛陀说: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转男身;十二者、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从;十八者、眷属欢乐;十九者、诸横消灭;二十者、业道永除;二十一者、去处尽通;二十二者、夜梦安乐;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诸圣赞叹;二十六者、聪明利根;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5、如何亲近供养地藏菩萨?

             
佛陀和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说:在此堪忍世界、五浊恶世、末法时期,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是: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扰,因此我们经常活在:睹世灾乱,心常怯弱,忧畏己身及诸眷属,不得衣食充养躯命,的忧怖之中,遇到的多半是:种种衰恼,不吉之事,扰乱忧怖。
             
正是因为值此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国土,佛陀才在忉利天宫法会上,将我们殷勤付嘱给地藏菩萨,要地藏菩萨以大神通力,慈悲方便救拔我们。而地藏菩萨也在佛陀座前,发下深誓大愿,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地藏经》中一再告诉我们﹕任何人若得闻,地藏菩萨名,见地藏菩萨形,知地藏菩萨功德,即是与地藏菩萨结上初缘,在大逼迫、大恐怖、大痛苦的紧急情况时,只要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地藏菩萨一定头头救拔。
             
地藏菩萨更在“根聚法门众会”上,依据我们末世众生的福报资粮,为我们安排了:供养─敬礼─瞻视─称念读诵─悔过发愿,五步亲近供养地藏菩萨法门。让我们常能亲近他,与他更结深缘,于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得到,他的加持护念、守护长养。
              
地藏菩萨的神力、慈悲、智慧、辩才和深誓大愿,是如是不可思议,地藏菩萨的法门,是如是简单易行,能:速满众生一切所求,能灭众生一切重罪,除诸障碍,现得安隐。
            
问题是:我们愿不愿意,亲近地藏菩萨?我们当然希望得到,地藏菩萨的救拔,但是我们对地藏菩萨的确,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解和错误的认识,让我们不敢、不愿、也不能亲近他。
           
不然的话,就不劳阎罗天子,为我们担心,向佛陀请法,问道: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在自己亲近地藏菩萨的过程中,探讨大家心中的疑问和错认,希望大家勇敢诚实来面对这些问题,重新正确认识地藏菩萨,方能排除一切,亲近地藏菩萨的障碍和干扰,尽快得到地藏菩萨的救拔。


6、亲近地藏菩萨的法门


如何具体进行亲近地藏菩萨:

  
1       每天以灯明、烛火、烧香、鲜花、素果、净水,供养地藏菩萨圣像。条件不足时,一杯净水供养也行。
  
2       每天早、晚敬礼地藏菩萨圣像。次数越多越好。
  
3        每次敬礼时,即瞻视圣像,一瞻一礼。
  
4      每天早、晚称念: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次数越多越好。
  
5       每天或抄写、或读诵《地藏本愿经》一品。情况紧急时,一天读诵一本。

学佛人不用高谈冤亲债主

学佛人不用高谈冤亲债主 


对许多净土行人来说,一个极为熟悉的词语,就是这个:冤亲债主;不仅熟悉,而且十分惧怕;这个你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幽灵”成为了念佛往生的最大障碍!有多少可悲的净土行人被其缠绕,身心倍受摧残!有多少可怜的净土佛子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本来一个沉溺苦轮的生死凡夫,有幸得闻阿弥陀佛慈悲救度,则是应当欢喜庆幸;然而不仅没有被救度的欢庆,反而又背负了难以摆脱的精神枷锁,因此上,念佛往生的这条道上,又人为的设了个大大的障碍——冤亲债主!


都清楚,冤亲债主,就是我们在无始劫生死轮回中的一切有缘众,是冤与亲的业报循环;即是六亲:父母、子女、夫妻等;再者就是朋友、师长、邻里;总之,大凡一个人一生的所遇所见,所知所感的一切有情乃至一切无情,即一切有缘众皆是自己的冤亲债主——讨债、还债;报恩、报怨!在六道生死轮回的恩恩怨怨中相互缠绕,循环不已!

现在的净土行人,所深陷的一个误区,一个怪圈里,就是把这个归结于那些幽冥界凶残狰狞异类;人们学佛,学会的是怎样用佛法对付这些不依不饶的异类,念佛是为了消除与平息他们的恩怨缠绕;这是对阿弥陀佛强缘救度的净土念佛一法的严重失信!

因此,有许多净土念佛行人的内心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冤亲债主;故而一切法从心想生,他们所见当然是这些冤亲,而不是阿弥陀佛了!

在这点上为我们做了生动淋漓的表演,就是陈晓旭的往生:在三百多高僧大德的临终助念中,没有阿弥陀佛的影子,而是“一拨一拨的冤亲债主”!

而在最终又归结于陈晓旭没有真信,没有放下;其实,是不明净土往生之法理,因理上不明,正信自无从确立,那里能有真信!

净土念佛一法,重在正信;因而是难信之法!

然而怎么信,从何能以正确的入信,是应依照佛陀相应的经教,依尊净土宗开宗立教的善导祖师言教来确立,绝非没有章法没有规矩的人云亦云!

如果我们真正认清了自己实实在在的是罪恶生死凡夫,才会把我们的心眼投向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慈悲、不舍的救度!才能真正理悟:“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导祖师为我们清晰无误的指出:

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
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应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当得到大悲慈父的亲缘,近缘,增上缘的三缘慈悲加持摄受,又有大悲慈父的往生保证,我们一定欢喜信受,无疑无虑;决定相续专念,往生必定!

每一个念佛行人在依尊善导祖师的慈教,确立起了净土念佛的正信时,必定是完全明白了这句六字万德洪名的真实意义,从此往后,把我们自己全部交托与大悲慈父;此心此信,固若金刚;什么业障、冤亲,皆在这一句六字中化解消散;此时才真正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必定从这些人为所设的误区中走出,一心靠倒,专念,仰仗大悲慈父的救度,一路安然念佛,回归极乐故乡!
往生极乐,必定成佛,成佛必然广度一切有缘众

礼拜佛菩萨诵经为什么可以消业障?

礼拜佛菩萨诵经为什么可以消业障? 

 
业障是一份因果关系中的恶果,同时它是你种的因所应得的果,那么除了你用另一份善因果去抵消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动它。而善因果就是功德,所以功德可以抵消业障。

修佛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心,修出清静心,分辨心,善心,平等心,慈悲心,去除妄心,贪心,嗔心,痴心,执着心。大家都知道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只有把心修正了修善了,才能保证不种恶因,从而避免恶果,所以修心为修佛第一要旨。
  
念经拜菩萨,并不是说菩萨就把你的业障消掉了,而是因为念经拜菩萨就是功德,“果报不可思议”,“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但正常情况下,功德会按天理的规定自动排序,不会主动去抵消某一个业障。
   
而每当你企求菩萨慈悲,保佑你工作顺利,爱情如意等,菩萨可以动用神通慈悲用你的功德去抵消那一个特定的阻碍你事业或爱情的业障,从而使你变的顺利。你的功德和菩萨的慈悲神通缺一不可,但基础还是你自己的功德,一份善果去一份业障。如果有人只是拼命祈求菩萨而不作功德,不念经,那么菩萨也没有办法帮你。如果业障深,功德浅,所求同样不会成功。
  
明白了这一切,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抓紧时日,利用每一分去修心积累功德。同时因为明白了功德和业障的深浅关系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可以针对自己的业障程度制定相应的短期修行目标:业障深的,平时总觉得什么都不顺,求菩萨念经很多但还不变好,这就是业障缠身阻碍非常。业障浅的,一念经就有感觉,求菩萨每求必应,那么就是本身有功德有修行,就要提高要求,修心积累功德最要紧。
  
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希望大家就能认清自己的命运是怎么形成的,不要在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而是放下包袱,专心修行,把所有等待的时间都用在念经修功德上,那么即使来世还在人界,那我们的每一天也会尽是好的果报,象生活在天上一样

一生受苦很多,是不是前世修的不好

一生受苦很多,是不是前世修的不好 

 慧律法师 
                                   

  问:有的人一生受苦很多,如果按照因果来说,是因为此人前世一定修行不好吗?

  慧律法师答:不要这样讲,一辈子受了很多苦,反而容易入道。不要把苦当作苦,一定要把苦当作是一种增上缘,这是观念的问题。一个人没有经过痛苦的洗礼,我们本身就不会珍惜我们的生命,也不懂得该怎么样修行。

  所以吃苦在佛教来讲的话,不见得不好,逆境越多,成就它就会越大,是观念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吃过苦,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这是上苍给我们一个痛苦,但是它后面有很重要的礼物,那就是能够自觉,能够觉悟,能够成佛。所以用痛苦来包装,然后打开痛苦的礼盒,里面却含有佛性,清净自在的佛性。所以这个是观念的问题。

  不要把今天所受的苦,包括婚姻、经济、病苦,种种的,或者是儿女不孝顺、孤苦无依,把它当作一定是前世的业。当然佛教讲业的话,讲起来非常复杂,非常复杂。

  所以,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要想活得更灿烂,你必需要经过很多的痛苦。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如果没有经过痛苦、挫折,我们怎么能够动心忍性?我们怎么能够更成熟的、更进步的理解人生?

  所以,苦,它是成就圣贤的阶段,就像你爬楼梯一样,每经过一个阶梯往上爬,你会气喘如牛,可是登到最高峰的时候,却看到那么漂亮的风景。没有一个圣贤没有经过吃苦他可以成就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现在是观念的问题,不要把吃苦当作是吃苦,要把吃苦当作是吃补。




  问:是不是因为未成就某些人或某些事而自己受到痛苦?

  慧律法师答:这个当然每种事情都是息息相关的。你今天你受苦,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佛法,不要白白的受苦。也不一定说是成就某一个人,其实人的生命里面都是环环相扣的,因缘生的东西谁也不能说它是独立的东西。所以你个人一定会影响别人,别人也会影响到你自己。

  所以我不认为说是一定怎么样,只能成就某一个人所以我来受苦,应该用一个比较更高超的,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世间没有真实性的东西,没有你、我、他。

  简单讲所有的缘起法、因缘生的东西都是因为执着,因为主观意识承认客观,所以客观环境一直存在,存在你就一直误认为它是事实,这个就会迷茫我们的清净心。

  所以师父还是劝导大家:云南这个区块,佛教比较弱,希望大家好好的听经闻法,不要说只懂得念佛而没有开智慧,这样不行的。一个人只有念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烦恼来了你怎么办?人家讲也不听,劝也劝不来。佛教重视要念佛很重要,可是智慧也很重要啊。我们念佛很重要,智慧也很重要。你有智慧,你才有办法解决生命的迷茫跟你今天所发生的种种的疑惑。知道吧?

  所以,今天所有存在的主观跟客观,自相跟共相的问题,自相就是你、我、他,共相就是存在的共业所感的世间,其实都是虚妄的东西,没有实在的东西。不要太在意这个世间的缘起缘灭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不好?不要太在意这个世间的主、客二观所产生的对立的东西,这都是妄想

入行论广解(139)

入行论广解(139) 


第一百三十九节课 
现在讲自他相换里面,果之差别中的摄义。
丑二、摄义:
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
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损害自他的功过等之后,总而言之,世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世间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利益自己而形成。
世间上有大大小小的快乐,比如说遇到欢喜的对境,丰衣足食、样样齐全、所求如愿,乃至夏天有一丝凉风、冬天有一缕阳光,从微不足道的快乐至佛菩萨、声闻缘觉的无漏快乐,肯定是有因有缘,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那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我们在漫长的轮回中帮助过众生、利益过众生,从发心方面发了善心,行为上面也真正去做过。以这样的因缘,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快乐,这就像妙药的种子产生妙药的茎叶花果一样,它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样,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体的痛苦、心理的创伤、情绪的不安等,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无始以来自己对自己强烈耽著,从这样的因缘里面产生的,就像毒药的种子产生的茎果全是毒药,不可能产生妙药一样。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当学会正视苦乐,如果今天很快乐,身体没什么病,心里很舒服,吃得也不错,那都是从利益他人的善法而生的。我昨天觉得很快乐,但今天早上头痛,假如我是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应该想:“昨天的快乐,是我曾帮助过众生这个因缘产生的,今天头痛牙痛、心里不舒服,全身都有点痛,是我以自私自利心害过众生所导致的。”若能懂得这种因缘,那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你们学得不一定很多,但是务必要踏实。学一个颂词或一个教义,就要把它牢牢记在心里。以前噶当派有个大德,他记不住《入行论》的所有偈颂,就专门记一个偈颂,一辈子修持的是这个法,给别人弘扬的也是这个法。他对其他法门和其他教言不是特别懂,只懂一个偈颂,后来在他的一生中,弘法利生的事业非常广大。
现在世间熙熙攘攘的众生、来来往往的行人那么多,如果一个人能记住哪怕一个颂词,自己行持,给别人也宣讲,这样的话,功德非常大。当然,记住《入行论》所有的颂词,对其内容通达无障,并且《入行论》不离开你身体,就更不用说了,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华智仁波切的传记中说,有个弟子想见华智仁波切,但被华智仁波切拒绝了。侍者问他为什么不见,他说:“我又没有特殊的境界,也没什么好看的,见了有什么用呢?”侍者有点怀疑说:“您真的没有任何境界?”华智仁波切笑笑,“不过也有一点。”“是什么?”“《入行论》从来没离开过我身体,这就是我的境界。”
在座的道友中,如果不离开《入行论》,经常以这里的教言要求自己、衡量自己,功德应该很大,作用也会非常大。现在东北和南方很多居士传出这样的话:没有学《入行论》或者学得不踏实的个别居士,脾气不好,经常对道友生嗔心,做些不如法的事情,大家都说这是他不听《入行论》的后果。所以,一个人真能学好这部论典的话,性格、行为以及思想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藏传佛教寺院的出家人都觉得,学了这部论典和没有学之间有天壤之别。
当然,我口口声声在这里说,有时候扪心自问,的的确确非常惭愧。这里所讲的教言,自己并没有身体力行,不要说诸佛菩萨的境界,就连凡夫人的利他心也没有。但幸运的是,即生遇到这么殊胜的佛法,我在道理上是明白的,如果道理上明白了,我们也是诸佛菩萨的追循者,肯定会精勤努力的。
佛陀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利他,月称论师说:“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语意,无有为自利,唯行利他众。”对我而言,现在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众生,的确是做不到,但也没有像世间人那样特别地求名求财。只是每天有很多小的分别念,认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很好,别人的事业和自己的事业比起来,好像更重视自己的事业,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心。
其实这些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之根,没有断除的话,很难以获得解脱。法王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讲得非常殊胜 ,跟这里的颂词基本上吻合,中云:“自欲乐生三界苦,利他心生诸善乐,故随人天之导师,应发无上菩提心。”三界的一切痛苦,都是希求自己快乐产生的,暂时和究竟的所有快乐,统统是利他所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随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传承上师等圣者的足迹,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且永不退转。前段时间大家刚学了《佛子行》,里面也说:“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你们应该能背诵吧?要背诵啊!今天能背的人举手……不行,过段时间全部要背。)所有的快乐是利他而成,所有的痛苦来源于利益自己,这个一定要深信不疑。
大家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众生,如果一味地想着自己,根本不管他人,那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格言宝藏论》云:“平时不为他人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平时根本不为别人想,日日夜夜追求自己的吃喝玩乐,这种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牦牛除了吃草喝水以外,帮助别人的想法是没有的。
作为一个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一个大乘修行人,没有利他心的话,那是值得惭愧的。华智仁波切的教言中说:“没有菩提心摄持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不要说成为大乘,就连佛教也算不上。”从修行的角度讲,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是至高无上的密法,但如果没有利他的菩提心,不要说大乘佛教,就连是不是佛教也很难说。
所以修行千万不能变成学术上的研究。我接触过很多信佛的博士、博士生导师,还有专门攻读宗教的博士,他们一直潜心研究藏传佛教到底怎么说的、密宗到底怎么说的,每天拿着电脑笔记本,逢人就问这个原理是什么、来源如何,可是并没有真正的利他心,也没有发愿要成佛度众生。以前法王去美国时,我遇到一些博士,他们一点信心都没有,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上跨来跨去,但口里说的是密宗大圆满,尤其是生圆次第的脉络是什么样的,风脉明点是什么样的。他们看了很多很多书,也比较懂,有时候甚至超过我们,一个人的身上有多少脉,每个脉的脉轮怎么样形成的,这些过程他们讲得非常不错。但是心里没有信心、没有悲心,只是把佛教当作研究,相当于国外有些人一辈子拿着照相机拍动物,从小到老一直做这样的事。虽然他的对境是密法、是大乘佛教,但没有信心的话,完全与佛教背道而驰。
作为凡夫人,尤其是末法时代的凡夫人,尽管根基有一定的限制,可是不管学到什么法,都要想到众生。哪怕是身上感受一点痛苦,也要想到:“这是我无始以来害众生的果报现前,活该!”今生中享受大大小小的安乐,都要想到“这是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或者“这是我曾经利益众生的果报”。明白了因果道理以后,你生生世世都不会害众生,行为一定会逐渐如理如法的。
总之,大家在学习论典的时候,不要变成口头禅,不要成为哲学研究,否则对自己解脱毫无意义。甚至以那种智慧来看待佛教的内在修行时,自己很容易产生邪见,给别人宣说也有极大罪过。
丑三、以实例说明:
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
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利他和利己产生苦乐之理,不用花费口舌笔墨作长篇大论,只要以浅显易懂的实例就可以说明。看看世间,自古以来的愚笨众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断地忙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怜。无始以来是这样,现在仍有无数的凡夫前赴后继,今后还要在轮回中受苦,永无止境。反过来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心要利益众生,从此之后身体力行,确确实实在做。因为这个发心,他生生世世都成为利益众生者,不管是变成什么,国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动物里的鹿王、猴王、骏马,利他心一直没有舍弃过。
我们一定要发这个誓言,有了这样坚定的誓言,轮回就可以告一段落。从前在轮回中一直漂泊到现在,现在以这个为界限,这一辈子开始发心,虽然自己是具一切烦恼的凡夫,但心的力量非常强,以后阿赖耶上的种子会苏醒的。华智仁波切说:“宁玛巴一些大德的教言讲过,身语的善根不重要,心的善根最重要。”释尊正因为有了心的善根,哪怕是变成飞禽走兽,善良的本性也不会舍弃,对周围的众生都有一颗善心。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也这样发愿的话,生生世世这种善根都不会退的。
从前有善义、恶义两位王子(善义是释尊的因地),善义的心态跟恶义完全不同。还有佛陀曾转生为美丽的九色鹿王,一天它正在恒河边悠闲地散步,突然听到河里传来凄惨的呼救声,一个人就要被激流卷走了。九色鹿王见此,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把那人救了上来。那人叫调达,得救后非常感激鹿王的救命之恩,鹿王说:“你不用谢我,如果真想报答我,不要跟别人透露我的行踪,就是对我的一种报恩。”调达当即发誓:“如果我出卖您,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散发出恶臭。”后来,国王的王妃梦见九色鹿王,为了得到它,国王重金悬赏求鹿。调达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引人捕捉鹿王。最后正如他所发誓的那样,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国王和眷属都觉得他忘恩负义,非常唾弃他。因此如果内心善良,即使变成了愚昧的动物,善心的本质也不会改变。
这些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停在口头上,不然的话,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也不要是为了一些纪律,现在有个别听课的人,居士也有,出家人也有,星期六和星期天集中时,就是害怕不去的话,到时候得不到法本,被菩提学会开除了。但去了以后也是三心二意,没有好好地学。这种现象不好。你要去的时候应该先发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去,到了那里以后,应该认认真真地听课,所有的内容不懂的话,再怎么笨,一个偈颂也可以弄明白。
在座各位一定要注意,听法不要变成像公务员上班一样,到了钟点就拿着包去听课,下课后就回来了。听法应该有种利益众生的心,时时刻刻想到利益众生。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发心,正因为这样的发心,最后他得到的快乐,是无漏的快乐、如海的快乐。而凡夫人自私自利地希求快乐,结果不但得不到快乐,反而在轮回中遭受极大痛苦。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世间求自乐,不乐恒极苦;菩萨勤乐他,二利成上乐。”凡夫人希求自己的快乐,可是不但得不到,反而在轮回中特别痛苦;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没有想过自己的快乐,只是精勤地利益众生,最终众生得到很大的帮助,自己也超离轮回,获得了成就。
这种现象,从现在领导的行为中也看得出来,有些领导自私自利特别强,一味地贪污,想谋取更高的位置,结果就被单位开除了;有些领导无私地奉献自己,只要有机会利益众生,自己怎么样都可以,最后他的位置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利害关系。《宝鬘论》中这方面的教言比较多,利他的功德、害他的危害这两个必须要搞清楚,若能辨明利害的话,自己肯定会利益众生的。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故,如是分析已,彼等一刹那,岂贪自利益?”倘若懂得了利益众生的功德、伤害众生的过患,菩萨一刹那也不会贪执自利而损害众生,一定会想到哪些对众生最有利。就像有些人搞生意一样,明白什么途径最赚钱、什么方法最亏本后,定会选择一条最好的路。
所以大家应该通过闻思,明白大乘佛法的要义和精华。我们对大乘佛教和五部大论,跟现在有些出家人相比,还算是比较精通的,这可能是傲慢心,不太好。在藏地来说,我们不敢说是智者,因为藏地出家人的水平普遍较高,但与汉地有些寺院的出家人比起来,自己真的觉得精通佛理方面还不错,但修行方面的的确确很差。
不管是藏地、汉地任何一个修行人,对关键问题还是要掌握。尤其是汉传佛教的出家人,一定要强调闻思。《入行论》讲完五本以后,最近作了一个考试,但考试结果发现,汉地佛学院和出家人在学习经论方面,普遍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跟居士比较起来,有时候居士远远超过出家人,都不好意思把成绩公布出来。出家人你舍弃一切世间琐事,整天在寺院里研究佛法,为什么不好好地闻思修行?每天接待,每天开会,每天搞乱七八糟的世间法有什么用呢?相比之下,在家人在处理家庭单位琐事的同时,学得非常好,有时候看起来很感人,他们的有些境界想法相当不错。反而我们出家人,有时候成了佛教的败类一样,连基本的道理都不懂,这样的话,剃光头、穿袈裟对佛法是争光还是有害?大家应该好好想想。
汉传佛教的寺院一定要强调闻思,否则在有些在家人面前,自己也会不好意思。包括我们学院的出家人都给我说过,以后出去有点害怕,外面居士学得特别好,很多问题问起来时,不好回答。因为我们这边的精力主要放在比较深的中观、因明上,《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比较好懂,有些道友可能没有专一。结果一出去以后,一大堆居士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有些出家人就:“嗯,我不在这里了,明天马上买机票到什么城市去。”为什么去?要跑。
真的,出家人还是要闻思,弘法利生者就是出家人,而且出家人有时间、有精力。在家人要忙碌自己的琐事,家里的孩子、许多事情不照顾也不行。现在有些人对自己的家庭很生反感:“我不成家多好啊!这个孩子没生多好啊!我多讨厌我的丈夫和我的孩子啊!”但因缘已经把你系在这上面了,这辈子只有发个善愿,除此之外也没办法。我以前说过,也没有必要非出家不可,但要把学习佛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里讲得很清楚,看看诸佛菩萨怎么做的,我们凡夫人怎么做的,假如还这样继续下去,吃亏的只有自己。
癸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分二:一、真实宣说;二、教诫断除彼因。
子一(真实宣说)分三:一、未见之过患;二、可见之过患;三、摄义。
丑一、未见之过患(虽然现在看不见果报,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相当大):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
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因的话,果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成佛的唯一因是什么?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才是正等觉的因。《普贤行愿品》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么一个过程,大家要搞明白。菩提心在成佛的过程中,是唯一的、根本的因,谁的相续中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再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没有好好修自他交换的话,不要说成佛了,甚至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快乐,为什么?前面也讲了,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利他,如果没有利他心,怎么会获得人天快乐呢?来世虽然现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但一定要相信这个自然规律,假如没有修利他心,未来的佛果根本得不到。有些人想:“我上师非常了不起,上师一加持,嘣——,我马上就成佛了。”你又不是气球,怎么可能呢?有些人想得太简单了,成佛并不是“嘣——”,马上就开花结果了,它需要一种因缘,没有的话,肯定没办法。
当然,你不想利益自己、不想利益他众,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要真的利益自他,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菩提心释》云:“未持菩提心,永世不见佛,轮回利自他,亦无其余法。”在茫茫无际的轮回生涯中,想利益自己、利益他众,必须要一颗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修气功或者搞些乱七八糟的功法,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
大家要深深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是藏传佛教很多大德最精华的修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讲过嘎秋喇嘛,他曾给学院全体僧众灌过顶,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于2000年圆寂,接近圆寂的前一两天,他给眷属们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并说:“我从小到现在,既处过卑地,也居过高位。现在死到临头,一切都没有用处,只有以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迎接死亡。”
我看过他的传记,确实很感人。在文革期间,准备批斗他时,他就事先发愿:“我今天要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忍辱,众生的痛苦由我来代受。”会场上有很多野蛮人对他拳打脚踢时,他不生一丝记恨,尽量安住于空性当中。批斗结束之后,有时间的话,他就默默地念《普贤行愿品》,将一切功德回向给以批斗他的人为主的一切众生。有时候念不完就被拽出去了,他就心里默默地回向:“今天我幸好没有对任何人生嗔心,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后来政策开放时他也说过,在那个时候,他的修行应该是很不错的。有些人平时跟道友交往时,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吵得不可开交,这种行为真的非常可笑。要利他的话,必须以生命和身体为代价,并不是讲各种条件、各种原因。
藏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一辈子就是修自他交换,最后离开人间的时候,也是以此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不仅是高僧大德,一般的修行人也有这种情况。以前有个觉姆叫华措,法王在世时,她经常打扫我们的经堂。后来她生病了,病得很严重,临死的时候,她一直在发愿:“我今天痛得特别厉害,但愿所有众生的痛苦加在我的身上,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一边这样说,一边离开了人世。
法王如意宝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有一次课堂上也说过:“没想到她有这么高的境界,她也不是法师,只是一般的出家人,平时给僧众做点善事而已。”后来法王跟嘎多堪布开玩笑:“你有时候认为女众修行不好、境界不高,你看华措圆寂时怎么样修自他交换的。你作为一个戒律法师,天天传戒,天天讲大乘菩提心,但是你圆寂的时候,会不会也这样修持自他交换?”当时一边是开玩笑,一边也是提醒我们身边的人。有时候自己认为是法师,精通显宗密宗的教法,但连这一点境界都没有的话,确实非常惭愧。所以大家在临死时,或者遇到违缘时,一定不能忘记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最根本的修行,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也不能放弃。华智仁波切在竹钦时,有个大磐石,他说:“这个大磐石是我菩提心的纪念品,每当看到它,我就会想起菩提心。”你们也有些乱七八糟的世间纪念品,以前自己最执著的,可以全部扔到大海里,现在唯一的纪念品就是要菩提心的纪念品。菩提心的纪念品依靠什么能提醒你,自己应该想一想。现在的在家人大多数都离不开手机,可不可以把手机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出家人的话,每天拿着的包或者什么,都可以当作菩提心的纪念品。反正每天看见这个东西时,就要想到菩提心,想到利益众生。
如果能像华智仁波切那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马上想起菩提心。否则,自己平时认为自己还可以,然而遇到死亡的恐怖或暂时的违缘时,菩提心马上就荡然无存了。我有时候遇到一些难以对治的对境,那个时候菩提心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过一会儿想起自己发过菩提心,觉得非常惭愧。很多道友可能也有这种感觉。因此,没有修自他交换菩提心的话,获得成就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在看不见她的果报,但只要尽心地修持,绝对会功不唐捐。
丑二、可见之过患:
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
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后世果报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那么这个颂词中,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因为这些对现在的世间人讲多了,他们反而生厌烦心,起不到什么作用。世间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对后世的深奥道理,因为看不见、听不见,所以他们嗤之以鼻。因此暂时不谈来世果报如何,只是拿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比喻利他的重要性。
有些人没有吃的穿的,就到一些单位去打工,做事情。(仆人不一定非要扫地,其实为别人做事情,就是仆人。我们是众生的仆人,现在的领导、公务员常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公仆的话,换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不太好。)他为什么给别人打工呢?就是为了自己谋求一点利益,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做事的。但是仆人要有利他心,这个很重要。作为主人的话,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实际上就是想自己事业成功,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应该有利他心。
没有利他心会有什么损害呢?如果仆人一味地想着钱,根本不顾主人的事业,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盗,或者以狡诈的行为来骗取利益,结果一旦被发现,他自己的饭碗也丢了。作为主人的话,有些主人很吝啬,一直想着事情做圆满,却不愿意给别人支付薪水,用轻视的目光来对待他,这样之后,工人不可能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做些手脚,最后主人的事业也不能成功。从两方面来看,假如主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事业不能圆满;假如仆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温饱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去汉地的城市,每到机场就喜欢看书,在那里买书。买书的时候,有一大堆书是讲企业家怎么搞企业、老板怎么对待下属、下属怎么应付老板……其实只讲一个就可以了,就是要互相负责任、互相帮助。如果仆人不仅是赚钱,还要帮助老板,对他负责任,老板也想“下面的人全是依靠我的,我应该尽量帮助他”,彼此都会有圆满的结果。
我认识一个人,真的非常好。她办一个厂,并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看到很多下岗的人很可怜,就给他们找一条出路,让他们有饭吃,对他们的工资待遇等方面,也比其他厂的工人高,这样之后效益自然而然增上。她不是一味想赚钱,一方面是帮助别人,一方面也是得一点生活资本。但那些人也毕竟是人,大家都知道:“老板对我们如是慈悲,别的地方没有这么好的待遇,我们应该一心一意地做。”因此即使她不在厂,他们还是很自觉地工作。
现在的社会就是缺少利他心,如果没有这颗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积德、心地善良的人,处处都会有快乐,所以我们对身边的每一个众生,甚至一草一木,都要以利他心来对待。倘若有了利他心,即使修行没有很高的境界,但也是菩萨的行为。
以前喜马拉雅山有许多修行人,有个老喇嘛和道友在那里修行了很长时间。老喇嘛打坐的岩石前面有一清澈的湖泊,每天有很多小虫掉进去,老喇嘛一见这种情景,就支撑起衰老的身躯,马上去把这些小生命救起来,放在安全的地方。日复一日,他不断地这样,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
老喇嘛天天晃来晃去,终于有一天,他的道友看不下去了。
一个年轻人关心地说:“你不要天天救小虫,还是打坐吧,如果你打坐开悟了,就可以度化更多的众生。”
还有个年轻人说:“你闭着眼睛,就看不见了。”
另有一个人说:“你应该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对你修行好一点。”
老喇嘛听完他们的劝告后,说:“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实在无法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众生被水淹死。你们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是我想,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
这句话真的特别感人,连一个小虫都不救的话,声称要救天下的众生,恐怕是不现实的。不管你闭着眼睛也好,到别处去也罢,或者口口声声说证悟以后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这些都是一种空话。“不救一虫,何以救天下?”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平时在路上看见一只小虫,或者有人找不到路了,问你某某地方在哪里,不要像有些道友那样——“不知道!你自己去找吧!”这样的行为不是特别如法,应该有个温和的态度。
当然,指路也要掌握分寸。在我们这里,有些人出家了,家里人来抓他时,跟你打听某某师父在不在,“在在在,你跟着我吧。”这样是很危险的。以前我们这里有人想出家,她丈夫跑过来了、他妻子跑过来了,巧言花语说:“听说他没有钱,我是来送钱的。你看我钱包里装的钱,你可不可以帮我找到他?”有些人就发善心,把他送到门口上,结果把想出家的人拽回去了,那个时候就不是送钱的了。
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在学院当中,有些人出家后有一些违缘,这方面我们要看那个人的眼色,是来送钱的还是来抓他的,先研究一下该不该指路。如果无利无害,问你坛城宾馆在哪里,你就可以把他带过去,顺便把行李送上去,但是要找某某道友的话,你一定要问清楚,让他盖手印,开玩笑!
总之,做善事和做恶事有很大差别,佛经中云:“从诸善业感安乐,得见无边诸佛土;从不善业感众苦,堕诸恶趣燃烧处。”行持善法能感受快乐,甚至现见诸佛菩萨的微妙境界;行持不善则感召一切不顺,来世堕入恶趣受无量燃烧之苦。这些现象,其实在今世也看得出来。

带你看看地球上的六道

带你看看地球上的六道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不要以为六道存在于外面某处,如果不注意,未来就会去那个地方;我们不要那样想。我们应该想,所有这些道──地狱、饿鬼、畜生……──都存在这个世界里。




甚至就外在来说,看看我们的世界,只要看看CNN 的美国新闻台,或者像是福斯新闻台,你会看到美国生活在天道,因为美国人甚至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存在,他们认为自己是一切,每个人都得听他们的。假如有人不顺从,他们就会想:“怎么会这样,简直是亵渎神圣!”这是他们的思考方式,美国有点像是天道,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和愚昧,以及高楼大厦和车子。他们大概消费了这世界所生产的东西的一半,而这一半的东西只是为了养活全球百分之二的人口。他们发起战争,无辜的人遭到杀害。“我们是最好的,我们的民--主制度最好,大家都必须这样做。”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

然后,如果你去像是衣索比亚或南非等地,我去过那边,太令人震惊了。他们从农场、红十字会收到数量庞大的粮食援助,却仍有数以千计的儿童饿死。原因非常荒谬,只因为没有人将食物从贮藏中心运送出去。我觉得这一定就是饿鬼道,因为“囊颂”对饿鬼道的叙述里提到,有些饿鬼即使有食物也吃不到;就在触手可及的距离里,他们却无法享用。他们因饥饿而受苦,总之就是那种感知。


你若是要看阿修罗道,就去中东看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们从一开始就为了各种原因而争战,像是嫉妒;他们的战争甚至几乎不再是新闻了。我们的心对此已变得麻木,比如说有六个人因自杀炸弹攻击而死于耶路撒冷,我们仍然喝可乐、啜饮卡布奇诺咖啡,这个新闻进不了我们的脑袋,因为它已经太常发生了。所以即使是在这个地球上,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罗道。

在某些地方,我们也能发现地狱道。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幸运,而阿富汗的小孩,不管男孩女孩,七、八岁就扛枪!他们比自己扛著的枪还矮小,却要去打仗。我想,也许新加坡有点像是天道,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基本上这是个消费型社幷会,我们为什么消费?我们为什么喜欢麦当劳?没什么理由。其实我可以给你们一百个为什么不应该喜欢它的原因:垃圾食物、有害健康……但是麦当劳的生意就是很好,为什么?因为我们陷入广告的陷阱。这显示我们是如此愚痴,就像动物一般,一头饥饿的驴子只需要一根胡萝卜在它前面。所以同样的,当我们看著Guess 牛仔裤、Banana Republic、Gap 或佐丹奴的15.99 低价、折扣、大减价、清仓拍卖,还有耶诞节要到了,即使像是耶诞节这类神圣的概念也被转成消费者的好机会,很快我们就会有“佛诞节”购物。现在没有那么多佛教徒,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有“哦,佛诞特价!佛诞蛋糕、佛诞水”或像这类的东西。我们会吃这一套。

我们都有自己的痛苦。因为这是人道,所以有生、老、病、死。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并不想要,想要的却得不到。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其实过得还不错。例如,假如我在这世上能活八十年――这可是不小的期待,这是很大的希望。假如我会活八十年,因为像是交通、污染等等,所有一切都很危险,很多因缘都有可能杀了我、毁灭我,而我冀望能活到八十岁,那么超过一半的生命已经过去了,我只剩下三十九年可活。在这些年中,什么是我真正需要的?也许我需要的不超过十条牛仔裤、六十件T 裇、两支手表、两百条牙膏、一百支牙刷……我们可以像这样估算。

假如我们这样做,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花费太多钱,生活可以是俭约同时又很舒适,不过我们不这样想。例如逛街时,我们买东西就好像自己会活一千年似的。十条牛仔裤不够,我们有些人的衣橱里……你有多少件外套?差不多四十件!大部分时间,你甚至不穿,多么浪费,还不如去摩洛哥好好旅游或者尝尝新的食物,而不是一再地花钱在这种消费品上,那只能满足你一个下午而已,明天你看到不同的时尚潮流,于是又想要那个。作为消费社幷会的受害者,正是我觉得我们像动物的原因,就像面前有根胡萝卜的驴子。我们就像这样,广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保险,天哪,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你提供保障,这是基本现实;没有保险能够完全保障你,你总是要死的。而当你死的时候,你甚至看不到别人是如何享用你的财产。我们是如此的无明,特别是在儒家社幷会里,我们深爱家族名号、荣誉等等。谁知道呢,也许你是某位祖先的转世,你在对自己礼拜。但是我们有这种错觉:向祖先及家族致敬。人们自杀,像是日本人对此有惊人的艺术表现,他们有关于如何自杀的传统!看切腹(Harakiri)的电影,我相信他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陷在所谓的荣誉里。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是畜生、地狱、饿鬼道众生。

当我们去加州或走在乌节路(注:即Orchard Road,新加坡的购物大街)上,这是天道。基本上这是个感知,而这些感知来自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遏止的嗔恨、深重的无明、完全麻木的骄慢、偏执狂般的嫉妒。每当我们观看事物,那就是我们所见到的。

正因如此,才有了佛教的褝定。褝宗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禅宗的观念对现代人特别好。当你褝修时,什么都不做,只要去褝寺里坐著。他们只跟你说坐、坐、坐、坐……九个小时、六个小时、三个小时,只是对著一面墙坐著。这是很棒的主意,因为当你坐著时,至少感知的这扇门是关上的,所以你终于向内观看。

今天回家试试看,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上两分钟,什么事都不做。你做不到,你没办法坐上两分钟什么都不做。你会开始找遥控器来开电视,或找小说或报纸来读,你会做所有这些事情,而甚至这些事也都会变得无趣。你打开有五百个频道的电视,一台一台转过去,现在你可以用电视频道来算咒数〈笑声〉。然后你读点东西,但是那不能满足你。接下来做什么呢?你打电话给朋友,办派对;一个有月饼的正常派对变得有点无聊,所以必须是个有点稀奇古怪的派对。

我曾经去过甚至连这些都还不能让人满足的地方,我不太确定新加坡如何。我们的心已经到了不能独自端坐的状态。为什么?太无聊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需要娱乐。我们需要许多的娱乐,一个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有五百个频道,娱乐愈多愈好。但是,娱乐愈多意谓著更多的厌倦,因为你是在限制自己。你试了所有一切,逐渐地,你开始失去参照点,然后就产生抑郁,变得非常忧郁。

有没有这样想过?四十年,每天你吃早餐、中餐、晚餐,跟朋友碰面,和朋友起争执――一个月不跟他们说话,然后和好。同样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发生,而我们仍然希望在其他地方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将在某处定下来,这不是说移民到纽西兰,我们说的是真正的生活还没开始。是的,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准备要在某处生活,在某处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发展出来的一种心态。佛旅网


不要以为六道存在于外面某处,如果不注意,未来就会去那个地方;我们不要那样想。我们应该想,所有这些道──地狱、饿鬼、畜生……──都存在这个世界里。




甚至就外在来说,看看我们的世界,只要看看CNN 的美国新闻台,或者像是福斯新闻台,你会看到美国生活在天道,因为美国人甚至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存在,他们认为自己是一切,每个人都得听他们的。假如有人不顺从,他们就会想:“怎么会这样,简直是亵渎神圣!”这是他们的思考方式,美国有点像是天道,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和愚昧,以及高楼大厦和车子。他们大概消费了这世界所生产的东西的一半,而这一半的东西只是为了养活全球百分之二的人口。他们发起战争,无辜的人遭到杀害。“我们是最好的,我们的民--主制度最好,大家都必须这样做。”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

然后,如果你去像是衣索比亚或南非等地,我去过那边,太令人震惊了。他们从农场、红十字会收到数量庞大的粮食援助,却仍有数以千计的儿童饿死。原因非常荒谬,只因为没有人将食物从贮藏中心运送出去。我觉得这一定就是饿鬼道,因为“囊颂”对饿鬼道的叙述里提到,有些饿鬼即使有食物也吃不到;就在触手可及的距离里,他们却无法享用。他们因饥饿而受苦,总之就是那种感知。




你若是要看阿修罗道,就去中东看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们从一开始就为了各种原因而争战,像是嫉妒;他们的战争甚至几乎不再是新闻了。我们的心对此已变得麻木,比如说有六个人因自杀炸弹攻击而死于耶路撒冷,我们仍然喝可乐、啜饮卡布奇诺咖啡,这个新闻进不了我们的脑袋,因为它已经太常发生了。所以即使是在这个地球上,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罗道。

在某些地方,我们也能发现地狱道。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幸运,而阿富汗的小孩,不管男孩女孩,七、八岁就扛枪!他们比自己扛著的枪还矮小,却要去打仗。我想,也许新加坡有点像是天道,他们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基本上这是个消费型社幷会,我们为什么消费?我们为什么喜欢麦当劳?没什么理由。其实我可以给你们一百个为什么不应该喜欢它的原因:垃圾食物、有害健康……但是麦当劳的生意就是很好,为什么?因为我们陷入广告的陷阱。这显示我们是如此愚痴,就像动物一般,一头饥饿的驴子只需要一根胡萝卜在它前面。所以同样的,当我们看著Guess 牛仔裤、Banana Republic、Gap 或佐丹奴的15.99 低价、折扣、大减价、清仓拍卖,还有耶诞节要到了,即使像是耶诞节这类神圣的概念也被转成消费者的好机会,很快我们就会有“佛诞节”购物。现在没有那么多佛教徒,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有“哦,佛诞特价!佛诞蛋糕、佛诞水”或像这类的东西。我们会吃这一套。

我们都有自己的痛苦。因为这是人道,所以有生、老、病、死。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并不想要,想要的却得不到。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其实过得还不错。例如,假如我在这世上能活八十年――这可是不小的期待,这是很大的希望。假如我会活八十年,因为像是交通、污染等等,所有一切都很危险,很多因缘都有可能杀了我、毁灭我,而我冀望能活到八十岁,那么超过一半的生命已经过去了,我只剩下三十九年可活。在这些年中,什么是我真正需要的?也许我需要的不超过十条牛仔裤、六十件T 裇、两支手表、两百条牙膏、一百支牙刷……我们可以像这样估算。

假如我们这样做,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花费太多钱,生活可以是俭约同时又很舒适,不过我们不这样想。例如逛街时,我们买东西就好像自己会活一千年似的。十条牛仔裤不够,我们有些人的衣橱里……你有多少件外套?差不多四十件!大部分时间,你甚至不穿,多么浪费,还不如去摩洛哥好好旅游或者尝尝新的食物,而不是一再地花钱在这种消费品上,那只能满足你一个下午而已,明天你看到不同的时尚潮流,于是又想要那个。作为消费社幷会的受害者,正是我觉得我们像动物的原因,就像面前有根胡萝卜的驴子。我们就像这样,广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保险,天哪,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你提供保障,这是基本现实;没有保险能够完全保障你,你总是要死的。而当你死的时候,你甚至看不到别人是如何享用你的财产。我们是如此的无明,特别是在儒家社幷会里,我们深爱家族名号、荣誉等等。谁知道呢,也许你是某位祖先的转世,你在对自己礼拜。但是我们有这种错觉:向祖先及家族致敬。人们自杀,像是日本人对此有惊人的艺术表现,他们有关于如何自杀的传统!看切腹(Harakiri)的电影,我相信他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陷在所谓的荣誉里。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是畜生、地狱、饿鬼道众生。

当我们去加州或走在乌节路(注:即Orchard Road,新加坡的购物大街)上,这是天道。基本上这是个感知,而这些感知来自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遏止的嗔恨、深重的无明、完全麻木的骄慢、偏执狂般的嫉妒。每当我们观看事物,那就是我们所见到的。

正因如此,才有了佛教的褝定。褝宗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禅宗的观念对现代人特别好。当你褝修时,什么都不做,只要去褝寺里坐著。他们只跟你说坐、坐、坐、坐……九个小时、六个小时、三个小时,只是对著一面墙坐著。这是很棒的主意,因为当你坐著时,至少感知的这扇门是关上的,所以你终于向内观看。

今天回家试试看,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上两分钟,什么事都不做。你做不到,你没办法坐上两分钟什么都不做。你会开始找遥控器来开电视,或找小说或报纸来读,你会做所有这些事情,而甚至这些事也都会变得无趣。你打开有五百个频道的电视,一台一台转过去,现在你可以用电视频道来算咒数〈笑声〉。然后你读点东西,但是那不能满足你。接下来做什么呢?你打电话给朋友,办派对;一个有月饼的正常派对变得有点无聊,所以必须是个有点稀奇古怪的派对。

我曾经去过甚至连这些都还不能让人满足的地方,我不太确定新加坡如何。我们的心已经到了不能独自端坐的状态。为什么?太无聊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需要娱乐。我们需要许多的娱乐,一个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有五百个频道,娱乐愈多愈好。但是,娱乐愈多意谓著更多的厌倦,因为你是在限制自己。你试了所有一切,逐渐地,你开始失去参照点,然后就产生抑郁,变得非常忧郁。

有没有这样想过?四十年,每天你吃早餐、中餐、晚餐,跟朋友碰面,和朋友起争执――一个月不跟他们说话,然后和好。同样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地发生,而我们仍然希望在其他地方生活。我们都认为自己将在某处定下来,这不是说移民到纽西兰,我们说的是真正的生活还没开始。是的,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准备要在某处生活,在某处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发展出来的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