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只要阳气足,我们就不怕生病

只要阳气足,我们就不怕生病


1.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

在长期从医经历中,我面对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想活到多大岁数?”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好坏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你对它关心不够,那人生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我们的确应该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早作准备了,这个准备工作花不了您多少时间和金钱,但换来的却是高质量的生命。

高质量的生命就是活到“天年”。那么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了。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地一致。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

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当然是阴气。

阴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人为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自己的阴气,以至于半百而衰,不能终其天年。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还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成正常的,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

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比过去长了,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我想:这些长寿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与现在是不相同的。如今这些整天劳心劳身的人们,他们的身体真的是不容乐观。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肩周炎、血管硬化等病,已过早地在这群三四十岁的人士身上出现了。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人人都有完美的成功和幸福,不希望有谁到了成功的时候忽然身体垮下去。但我不希望看到的这些事情,却天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但我觉得这还说得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我们都还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要记住,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2.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也正是这些难题,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结合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寻,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这个思路一打开,我马上发现,原来,中国历代名医治病养生,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其中,尤以艾灸关元为重点,他认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要灸关元穴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保持强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使小腹丹田处时常像有一团太阳那样温暖,使人其乐融融。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大医都发现了,并且成功地用在临床上;自此,我在治病和给人做健康指导的时候,也把固护阳气作为核心内容,以此为指导,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我让人们用站桩的方法振奋全身的阳气,教人们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阳气,利用食疗等方法去征服阳气的最大杀手--湿气。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一个方法,可判断这个人是否有希望。

有一个方法,可判断这个人是否有希望。

净界法师 

诸位!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还有希望。如果你造罪时,都没有不安的感觉,不管造杀盗淫妄,在造罪之前、在造作的过程以及造罪以后,你都心安理得,这个非常不吉祥!表示你对于罪业完全没有免疫功能,没有一点抗拒的力量,那你这个人完全没有善根。

就是在造罪时,你的内心是完全同意的,没有人反对,那这个就很糟糕,你的生命很难反转。造罪业时,你内心完全举双手赞成,那你这个学佛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没有内善根,你就只是跟三宝结外缘,结缘而已。

所以,诸位!当你在造罪业时,你觉得忐忑不安,非常吉祥!你没有白学佛,表示你内心已经开始真妄交攻了,这是一个过程。每个人在调伏烦恼之前,都有一个真妄交攻的过程,这是好现象。你造罪,本来就应该觉得忐忑不安,这个是正常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驯心若驯象

驯心若驯象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驯心若驯象


调伏内心,就像驯服动物一样。当它孤独绝望、颓废失落的时候,就修如何

面对痛苦的法,把痛苦转化为力量,鼓励自心,给心以勇气,让它重新站起来,走上解脱道。当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时候,就观修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之类的法,以克制过度的傲慢。让心不走两个极端,始终处于中立、正常的状态当中。

唯有释迦牟尼佛,才知道最彻底、最有效的调心之方法,这是其他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等专家,神通超人的外道,以及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成就者、神仙都没有掌握的独门绝技。


佛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很多小国家的国王都是非常虔诚的佛弟子,但有个国王因为不了解佛教,所以没有信仰。

一次,国王获得了一头非常珍贵的大象,他找到一位驯象技术远近驰名的驯象师,让他驯服这头大象。驯象师施展了各种技巧,最终把这头大象驯服得非常驯顺、调柔。大功告成之后,他便请国王来当场鉴定。

他和国王一起骑在大象背上,四处巡视溜达。突然,大象开始疯狂地往前冲,翻了一山又一山,根本不听驯象师的口令。当大象跑到一座森林里面的时候,无计可施的驯象师连忙叫国王抓住一根树干,这样才脱离了象背,大象仍然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前狂奔。

脱离险境的国王气急败坏、怒火冲天。他指着驯象师说道:你胆大包天,居然敢欺骗我!你根本没有驯服大象,却让我坐在大象背上,居心何在?我要把你
的头砍下来示众。

驯象师委屈地回答说:我确实是把它驯服得服服帖帖了,如果您不信,就等两三天,大象自己肯定会回来,到时候就可以一见分晓了。

国王虽然怒气未消,但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便勉强回答说:再给你几天时间,等大象回来,如果不是你说的样子,就一定要砍掉你的头。

过了两三天,正如驯象师所言,大象的确自己回来了。驯象师为了证明大象已经被自己驯服,便将一个烧红的铁球放在面前,并给大象下了一个口令,大象当即毫不犹豫地准备用鼻子去抓那个烧红的铁球。驯象师当即对国王说:因为它已经被我驯服了,所以一定会去抓这个铁球,但抓了以后,它一定会马上死掉,国王您看着办,如果您需要这头大象,就一定要制止它去触摸铁球,否则就来不及了。

起初还将信将疑的国王看到大象真的扑向铁球时,不得不相信了,连忙出手制止了大象的愚莽之行。但国王同时也百思不解,便好奇地问驯象师:为什么那天你一再下口令,它却充耳不闻、一路狂奔,今天却如此服帖呢?驯象师说:我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却无法驯服大象的心。因为大象闻到母象发情时的气味,所以生起了贪心,在贪心的驱使下,就会失去理智,又怎么会听从我的口令?今天它恢复了常态,所以会对我言听计从。

国王听了驯象师的陈诉,才心服口服。之后若有所思地问道:天下有没有人能够驯心呢?驯象师说:有,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国王顿时对佛陀生起了无比的
信心,连忙前往释迦牟尼佛座前皈依、供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世间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可以控制人的部分语言和行为,却无法调伏人心;驯服内心的唯一导师,就是佛陀。

以上所讲的,就是调伏自心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些方法,很多人在遇到沉重打击的时候,会极度绝望,甚至以自杀的极端行为,来让自己宝贵的生命走到尽头。据2003 年《光明日报》报道:仅于 2003 年,中国就有二十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夫俗子都有这样的通病,遇到一点点痛苦,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稍有一点点世间成就,又立即变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人类历史上诸种不堪回首的惨剧,绵延不断的战争,都是心造出来的,都是欲望无限膨胀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西方惨无人道的黑奴买卖,可以持续长达四百年时间,把黑人当成猪狗不如的商品来进行交易,这是多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啊。这一切,都是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控制的极端表现。

所以我们要调伏自心,不让它主宰我们的肉体,让我们饱受痛苦的折磨,甚至走向绝路;通过调心,就能给它以勇气,从而把痛苦转化为力量;并给它以希望,使它重新走上解脱道。

痛苦或幸福,都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之路中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调服内心,又如何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呢?

以后不管是修行,还是面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波动,都要用佛法去调整心态,这种做法不但当下对大家有利,而且对所有生命的未来,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缘起。

上述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人也意识到要将佛法融合到现实生活当中,但如果没有修行,没有正知正见,又用什么东西来融入现实呢?

出座之后的修法,就是将入座时体会到的正知正见,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希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能尽量运用、落实这些修法。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我们千万不要错过。假如今生今世没有修出什么结果,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就非常难说了。所以务必要珍惜这些修法,珍惜这个机会。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丰富、更发达,但现代人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忙碌、更紧张。巨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已经把我们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我们太需要修行了!只有修行,才能最终自利利他。

我们现在虽然压力很大,但获得了暇满人身,还是比较幸福、比较自由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修行,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是任何人都说不清楚的。尽管大家都在说“明天更美好”,但会不会美好,谁敢打包票?自然灾害、饥荒、战争、暴动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把握住当下吧!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出现、消失...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出现、消失...

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中转世再生的概念,主要是和心的连续性有关,而不仅只是平常所认为的转生进入不同身体而已。每件事物都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而出现、消失,这与佛法中出生、死亡和转世的理论完全一致。

身体和心无疑地非常接近、互相依存,但是两者还是不同:身体的功用就像容器,心就像容器内所装的东西。身、心两者各有它们创造和延续的因缘,这些因缘中,只有一些是两者共通的,譬如身体被打了一巴掌,心也会感到痛苦。一般来说,身和心是不同的现象,举例而言,大家都知道,身体老化的时候,心仍能保持年轻。

由于身、心关系密切,二者自然会彼此影响。当其中一者受到干扰,另外一者就会感到震惊、悲伤、偏执,以及其他各种身体或心的痛苦。

但是身、心毕竟是不同因缘的产物,因此要止息这两种连续现象便需要不同的因缘。年老、意外、饥荒等耗去了身体的因缘,但却不能耗去心。就像打翻了一碗米,碗被摔得完全粉碎,不再是个碗了,而米却依然还是米。很幸运地,所盛物永远不会成为容器,否则“蛋炒饭”就可能成了“蛋炒碗”了。

由于心识之流的因缘在身体死亡之后仍然继续,所以除非有什么阻碍,否则心识便继续下去。只要仍有自我,就有二元对立,那就造成业力;而业的能量,就是不管身体发生什么,都让心识之流持续下去的缘。心的连续就是所谓的再生。因为心具有色蕴的习惯模式,所以转生通常和取得某种物质形体有关。

然而要出现转世,即心识的相续,倒不见得身体一定要死亡才能发生。每当一件事物终止、另一件事物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再生了。如果我们生气,就生在地狱中;接着,为了安抚自己,以服用镇定剂或毫无节制地进食来麻痹自己,让心变得愚昧,那么我们就在畜生道中投生了一阵子——这就是业和再生在每一刻中的运作状况。前一刻的心使得现在的心出生于某种境界,现在的心又创造出缘起,决定了将来心的状况。成佛是相续心识的唯一障碍和对治方法。

成佛摧毁了“自我”的妄见,从根切断了心的相续;也可以说,把种子烧毁了或者关掉投影机,电影便完全消失。

转世再生和永恒的灵魂毫不相干,佛教中并没有永恒的心这种概念。虽然今天的心和昨天的心不相同,但没有昨天的心,就不会有今天的心——两者不同,却又不是完全不同。心就像河流,是连续或是过程,现在的状况和以前的状况,并不是相同的,也不是不同的。

就算是几分钟或几秒钟之前的心,现在也已经改变了、已经不同了。如果昨天和今天的心完全一样,那么就不需要记忆;在这种情况下,你也不可能忘掉任何东西。无常和变易使记忆、遗忘和所有心灵过程成为可能。

如果心是永恒的,你就无法加入或减去任何东西,因为永恒是不可移动、不可变易的,永恒也不受时间、空间、方向,特别是活动的影响。心的活动必然包含变易,这就是无常。与心的移动和变易有关的念头和意识,对于永恒的心不可能有任何影响,因此,永恒也是无法表达的。如果你的心是永恒的,改变对于某种事物的感受就不可能,因为根据定义,永恒否定了变易的可能性,而移动与成长包括在变易之中。永恒的灵魂也不会比较好,因为这种改变会扼杀了灵魂的“永恒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中医的很多术语其实都是相通的

中医的很多术语其实都是相通的

气虚,即阳气虚。阳气,就是功能、能量、热量。阳气不足,就是指人体的功能不足、能量不足、热量不足。但气虚偏重于指人体温煦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阳虚重点指人体的温煦功能不足。阳虚和气虚实质上是一回事。

血虚
血虚,即血液不足。广义的血虚,也包括人体的津液不足,营养不足。血虚与西医所谓的贫血近似,但范围比贫血更为广泛。贫血主要指血液中红细胞不足,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血虚除了上述两个指标之外,还包括血液总量不足。所以,很多血虚患者,西医检查并不贫血,就是因为他们只是血液总量不够,但是血液中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含量都还是可以的。

气血两虚
气者,功能、能量。血者,血液、津液、营养物质。气血不足,就是说,你身体的功能不够用,功能低下,同时身体的血液、津液、营养物质也不够用。总而言之,是身体的正气不足,身体各方面功能低下,同时营养供应跟不上,贫血。气虚血虚,是全身性的表现,是根本病机,是各个脏腑共同的表现,基本不存在某些脏腑气血不足,另一些脏腑气虚过盛的表现。(气虚不足而现肝胆火旺的情况,存在一个表述误区,后面会讲到。)


气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生血,血载气。气旺则血足,气行则血行。简而言之,血是人体自身制造出来的,所以人体功能有没有足够的造血能力,是血是否充沛的关键。因为现在人都不缺饮食,营养的摄入都很充沛。能不能把吃进来的营养吸收转化,制造出血液来,是血液充沛与否的关键。所以,现在绝大多数所谓血虚、气血两虚,都是因为气虚引起的,所以关键在于补气。气足了,血液自然充沛。如果气不足,补再多的营养和保健品,都无济于事。相反,营养摄入过量,运化不掉,反而产生大量的垃圾,形成痰湿,危害健康。因此,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不管你是气虚、血虚还是气血两虚,都一律要补气,否则就是做无用功。

气郁
气郁就是体内气运行不畅。但是这个气不是说体内有空气,而是说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身体功能运行不正常,功能分布不均匀,就是气郁。有时候气郁患者会腹胀,肚子里面有气,揉揉肚子,放几个屁就好了。所以有人说气郁就是体内有空气。这是以偏概全。气郁可以导致肠道蠕动缓慢,肠道蠕动慢,内部的空气(有吃饭带进去的,也有食物分解产生的)不能及时排出而造成腹胀。这只是消化道的特殊情况,与整体的气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中医讲究经络,认为气机运行是通过经络进行的,因此气郁都是因为经络不通。尤其是肝胆经,是负责全身上下气机条畅的,肝胆经不通,则气机不畅,即气郁。所以气郁和肝胆经的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关。所以气郁和肝气郁结基本是一样的。那么要想解决气郁,就要疏理肝气,即疏肝行气。

血瘀
血瘀就是血液运行不畅,血细胞在循环末梢停滞、或运行缓慢。有些血细胞在某处停留太久,超过其寿命,就会死亡、分解,代谢垃圾则长期堆积。皮肤是循环末梢,最容易产生淤血和代谢垃圾,如果排出不畅,就会沉淀,形成各种斑点。下腹部是另一个特别容易形成淤血的地方,尤其是女性,如果月经不畅,淤血就会堆积,影响健康。因此,建议多走路,以肢体运动,驱动血液运动,减少淤血。

气滞血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血瘀多数都是因为气滞所致。因此,解决血瘀,首先要行气,行气就要疏理肝胆经。当然,也可以直接活血,中药有很多活血药,比如川芎丹参等等。血液运行畅通,气机运行也就畅通。所以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从哪个角度入手都行。只不过,活血有限度,尤其是育龄妇女,活血过度,会造成出血不止。所以活血最好是从行气入手,辅以活血,比较安全有效。

行气活血
行气就是使气机运行顺畅一些。行气最好是疏通经络,尤其是疏通肝胆经。具体方法有很多,吃药、理疗都可以。柴胡、陈皮、青皮、香附等都是常用行气之品。活血就是使血液运行顺畅一些。活血可以先行气,以气推动血液运行;也可以直接活血。药疗理疗都可以。丹参、川芎、红花、桃仁等都是常用活血之品。

阳虚
阳虚就是指人体功能不足、能量不足、热量不足,尤其侧重于温煦身体的功能不足。阳虚和气虚是一回事,只不过侧重面不同而已。现在阳虚体质的人非常多,比比皆是。就其原因,与现代人体温普遍降低有关。现代人体温大约比50年前下降1℃左右。原因主要有:太阳照射少、体力劳动和运动少、空调冰箱风扇大量使用、冷饮啤酒大量饮用、寒性果蔬大量食用、农药残留高、环境污染严重、过度熬夜、性生活过度、西药和抗生素等大量滥用等等。现在导致人体质阳虚的因素太多,不胜枚举,所以阳虚的人很多。 
阴虚
阴虚就是指人体的营养不足、津液不足、血液不足;尤其侧重于津液不足。阴虚和血虚类似,只是血虚更偏重于血液不足。其实都是人体组成的物质基础不足。现代人营养充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了又不活动,营养在体内大量堆积。因此,现代人往往都是营养过剩,也就是阴盛。阴盛分两种,如果阴液以津液和身体所需的形式大量存在,则是好事,是健康;如果阴液是以痰浊水饮的形式存在,以代谢废物的形式存在,则是坏事,不健康。现在不也有很多营养不良的人存在吗?他们是不是阴虚呢?

他们不是阴虚。因为他们营养不良,不是因为营养供应不足,而是因为身体功能不足,脾胃虚,供应的营养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营养不良。那么这种营养不良的实质,是身体功能不足,是阳虚。所以把这种情况看作阴虚就大错特错了。现在也有很多人,有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眼干等多种热像,与中医教科书上讲的阴虚症状一样,难道不是阴虚吗?

当然不是阴虚。因为这些症状是阴虚常见症状,但不是阴虚的特异性症状,阳虚也可以有这些症状。比如阳虚而肝郁化热者,就可以见到这些症状。可以说,现在具有这些症状的人,基本上都是阳虚而肝郁化热者,极少有阴虚者。

阴阳两虚
阴阳两虚就是阳气和阴气都不足。阳虚日久,必然损及阴液,即阳损及阴;阴虚日久,必然损及阳气,即阴损及阳。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必然是上述两种情况导致的。绝对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阴阳两个方面商量好,按照同一个步骤,一起虚下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阴阳两虚,要么是阴虚引起的,要么是阳虚引起的。阴虚引起的阴阳两虚,重点滋阴,不可温阳,也不必虑及阴盛伤阳,阴气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呢,哪有能力伤阳?只有阴足之后才可兼补阳气;阳虚引起的阴阳两虚,重点温阳,不可滋阴,也不必虑及阳盛伤阴,阳气还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呢,哪有能力伤阴?只有阳足之后才可兼补阴气。万不可一开始就阴阳双补,平均用力,否则往往迁延不愈,甚至变证丛生。无论阳虚,还是阴虚,都是全身性的病机,所有的脏腑都是同样的病机,不可能有些脏腑是阳虚,有些脏腑是阴虚。(阳虚而现肝胆火旺的情况,存在一个表述误区,后面会讲到。) 

脾虚
脾的功能不足。脾的功能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消化功能(消化、排便、胃排空、肠道蠕动等等消化道功能)、运化功能(包括消化吸收、营养分解转化、气血生成、代谢废物排出等等)、升清功能、统血功能、肌肉运动功能等等。不同的脾虚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有很大不同,就是因为脾主管的功能太多。我们平时说的气血不足,其实就是脾虚。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不同的是,说气血不足,是从气血辩证的角度说的;说脾虚,是从脏腑辨证角度说的。两种说法,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脾气虚、心气虚、肺气虚、肾气虚
气虚就是功能不足,是全身性的病机,各个脏腑都一样。不可能这个脏腑气虚,别的脏腑气盛。但是,人体各个脏腑的素质不同,有的脏腑比较强壮一些,有的脏腑比较弱小一些。十个手指头都不一样长嘛,很正常。那么,同样都是气虚的情况下,比较柔弱的脏腑就容易出现症状,比较强壮的脏腑就不大容易出现症状。但不出现症状,也不是说很强大,只不过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而已。如果这个人脾胃比较弱,必然脾胃系统、消化系统率先出现症状,那么这时我们就说他是脾气虚;如果这个人心功能比较弱,必然率先出现心系统的症状,这时我们就说他是心气虚。

同理,也就有肺气虚、肾气虚等等。不管是哪个脏腑出现气虚症状,都不要忘记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要从补脾胃入手来补气血,同时兼顾出现症状的脏腑,即可标本兼治。

有没有肝气虚?
当然有肝气虚。气虚是全身性的病机,只要全身都表现才气虚的病机,肝气当然也不足。但是,中医一般很少提到肝气虚。甚至有肝气常旺、肝常有余的说法。临床上也常有脾虚气血不足而呈现肝火旺的现象。为什么别的脏腑都气虚,都功能低下,唯独肝能够得天独厚,功能不减吗?当然不是。

实际上,整个人都气虚功能不足,肝的功能当然也不足。但是,肝是负责全身气机条畅的,肝的功能不足,条畅气机的能力当然不足,所以必然气郁,郁久必然化火化热。这些热象,往往体现在头面部,体现在肝胆经的范畴,所以中医叫做肝火旺,叫做肝气盛、肝气有余等等。实际上,这里的热象、上火,不是真正的功能过盛,而恰恰相反,是功能不足的表现,是肝气虚的表现。这是肝的独特生理功能决定的,是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所以,一个人气虚的话,肝气也虚,只不过会表现出虚假的“过度、有余和热象”而已。

脾阳虚、心阳虚、肺阳虚、肾阳虚,肝阳虚
脾阳虚、心阳虚、肺阳虚、肾阳虚, 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一个阳虚而已。和气虚一样,阳虚也是全身性的病机,是全身性的功能能量、热量的虚衰,不能温煦身体。一个人阳虚,必然是身体各个脏腑都阳虚,道理见上面气虚条目。如果一个人为阳虚,同时脾又比较薄弱,就容易出现一些脾系统的症状,于是我们称之为脾阳虚。

同理,也就有心阳虚、肺阳虚、肾阳虚等等。无非是阳虚体质前提下,症状偏重的侧面不一样而已,表现的侧面不一样而已。

那么有没有肝阳虚呢?中医很少提肝阳虚。但肝阳虚也是必然存在的。一个人阳虚,各个系统都会阳虚,功能都会虚衰,肝系统也不会得天独厚逍遥法外。但是,很多阳虚的人,却明显呈现出肝火旺的局面。道理和上面“肝气虚”条目一样,其肝火旺正是由于他阳气虚衰所致。上面已经讲的很清楚,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脾阴虚、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肝阴虚
脾阴虚、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肝阴虚,其实就是一个阴虚而已。和上面的道理一样,阴虚是全身性病机,一个人阴虚,各个系统都会阴虚,谁也不能例外。区别就是看哪个系统更薄弱,哪个系统就率先呈现症状,于是就有了不同系统的阴虚。治法也大致相同,整体滋阴,稍微照顾一下具体出现症状的系统就是了。

在阴虚体系中,乃至在血虚系统中,肝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一样,不需要特别解释。但是脾阴虚,稍微特别一点。中医有个理论,叫脾无阴虚。实际上,这个理论是脾胃一起讲,讲脾胃阳虚,就说脾阳虚,其实脾阳虚把胃阳虚都包括进去了;讲脾胃阴虚,就说胃阴虚,实际上是把脾阴虚包括进去了。脾胃本来是一家,这样说也无妨。同样的道理,在六经辩证系统中,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就是把消化系统的实热证归于阳明胃,把虚寒证归于太阴脾。只要明白原委,就不会弄乱了。

心血虚、肝血虚
关于血虚,也是全身性的病机,也是各个脏腑都一样的。但是中医比较经常提到的主要是心和肝两个系统。因为心主血,肝藏血,这两脏和血液关系密切,所以这两个方面提得比较多。其实,血虚患者,其他方面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血虚而出现肾系统的症状,中医就讲精血同源,血虚而致肾精不足。或者讲乙癸同源,肝血不足而致肾精不足等等。反过来,肾精不足而致肝血不足,也是可以的。看你辩证的角度站在什么角度上。

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和肾阴虚基本一样,都是说人的生理必需的物质基础不够。但是肾阴虚偏重于津液的不足,主要体现为燥象。肾精不足,更宽泛地涵盖肾系统的一切物质基础的不足。一个人物质基础不够,同时有明显燥象,那就是肾阴虚,如果没有明显燥象,那就是肾精不足。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就是中医病因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外界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合称六淫。其实,风寒暑湿燥火都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自然气候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在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导致人体发病,那就是正常的气候;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就会导致发病,于是就是致病因素了,就是六淫。但是,这个限度是不同的。有的人体质强壮,承受的限度就强,有的人体质弱,承受的限度低。所以,同样的气候条件,对体质好的人来说就是正常气候,对体质差的人来说,就是致病因素了。

所以,同样条件下,有人生病,有人不生病,这虽然和外界因素有关,其自身的体质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中医讲,生病是六淫所致;西医讲,生病是病菌病毒所致。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其实,两方面说的都对,只是角度不同而已。首先,病菌病毒到处都有,我们根本无法消除和避免。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病菌病毒,我们身上体内也都有各种各样的病菌病毒存在。但是为什么不生病呢?因为我们有比较强的抵抗力,中医说法,叫正气充足。但是,如果我们的外环境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过度了,超过了我们能够承受的限度,那么我们的抵抗力就差了,正气就会受损。那么这个时候,病菌病毒就会趁机发作,于是发病了。

所以,人发病应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病菌病毒的存在,一个是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一不可。但是,中医没有认识到病菌病毒这个层面,只强调了外界气候因素的作用;西医对气候因素的认识不足,片面强调了病菌病毒的作用。所以说,在发病原因上,中医西医的说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两个方面都看到,才是全面的。

风
风分外风、内风。外风就是指外界的风邪,内风主要是指肝气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类似于风的症状。风,作为一种病因,主要指外界的风过度侵袭,成为发病诱因。风邪致病,有很多特点,比如风性轻扬,善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风性主动;等等。

这里不是讲课,所以不具体分析。因为风有这么多特点,所以人得病之后,如果我们呈现相应的症状,就称之为风证。比如各种瘙痒、抖动、抽搐等等,都被称为风证。肝胆系统导致的毛病,比较容易出现上述特点,所以,中医讲肝主风,肝功能异常,容易导致肝风内动等等。

其实,人体内并没有风,无论你如何吹风,都只能吹到皮肤而已,不会吹到肉里面去,更不会说外界的风停了,皮肤里面,肌肉和内脏里面还在刮风,那真是笑话。体内是不会有“风”的。中医讲的风和风证,主要是指上述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机。

我们知道,风的形成,就是空气的流动而已,没有别的。空气流动怎么能致病呢?其实风对人体致病的主要机理,在于空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风会快速冷却我们的身体,体表丧失大量热能,机能下降,当然抵抗力就降低,于是致病。所以,风致病,不是因为空气流动,而是因为气温较低。举例来说,冬天刮西北风,我们吹着了就会感冒;但是你感冒之后,回家用电吹风,开暖风档,吹一吹身体,出点汗,感冒可能就好了。可见,我们生病并不是因为被风吹着了,而是因为风太凉,冻着了。

所以,我们并不必对风特别恐惧,但是对寒冷则要各位关注。
有些人为了避风,比如感冒之后,或者产妇,为了避风,就把所有的门窗都关得严实合缝,密不透风。这是一种偏见,一种陋习。西医认为,感冒之后要注意通风,是有道理的,因为空气流动,病毒就不会堆积。产妇的房间也要通风,产妇和婴儿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有利于健康。你只要能保证室内足够暖和,适当的通风,肯定是有好处的。

风与寒的关系
俗话说,风为百病之首。说的是风对人体的侵害比较多,而且风邪容易与其他外邪合而感人,危害更多。但是,实际上风邪伤人,病不在于风,多数情况下在于寒,有时在于湿、热、燥等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要温度适当,干湿度适当,吹风一般不会使人生病,.而一旦温度过低,(或过热、湿、燥等),吹风后就很容易生病。所以,治病的不在于风,而在于寒。再比如,我们在寒冷的环境中呆久了,即使没有风,我们也会生病,如果生病的症状为怕冷、发热、汗出,那是什么病?显然是太阳中风证。相反,如果我们让风吹大了,生病了,症状为怕冷、发热而不汗出,那是什么病?显然是太阳伤寒证。所以,我们诊断是根据你的症状表现,而不是追究你到底感受了什么邪气,而是看你病后出现什么症状,我们是根据症状来推测病机的。至于你感受了什么外邪,我们是根据症状辩证之后推测的,没有什么检测数据。所以,我们中医治病,关键在于通过症状推测病机,病因只在医理研究中有用,在临床治病过程中,意义不大。
就风与寒的关系来说,虽然古代有“君子避风如避矢石”的说法,但也有“百病寒中生”的说法,事实上防寒比避风更重要。

中风
中风的概念有几种,差别很大。第一种,就是伤寒论中的中风,即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即外感风寒之后的表证,有汗出的为中风,没有汗出的为伤寒。这个太阳病的中风,是很多种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即表证阶段。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就是感冒。感冒之后,如果又怕冷,又有汗出,那就叫中风。

另一种中风,也是外感引起的。比如我们晚上开着窗户睡觉,第二天醒来发现嘴歪眼斜,呵呵,这就是所谓的中风了。原因就是此人气血比较虚弱,晚上睡觉,气血内敛,体表的气血更加弱了。但是晚上风凉,长时间吹其身体的某一个局部,这个部位比如受寒收缩,血流不畅,肌肉因为缺乏营养和能量供给,因而肌肉松弛抖动,即为中风。
另有一类风证,也是外感所致,主要是瘙痒、疹块等。主要从营卫不和论证即可。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主要是中老年人,情绪不稳,血压偏高,激动之后,出现脑梗塞、脑出血等等,外在表现为口歪眼斜,半身不遂等等。这种情况,主要与肝气郁结有关。肝主筋,血管就是筋膜组成的,肝郁则筋膜紧张,时间就了,筋膜变脆,容易破裂出血等等。所以,这种情况叫做肝风内动。

还有一种风证,是手脚不自主地抖动。发病缓慢,没有明显诱因,甚至患者本身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几种情况,前几种与外感有关,但却不一定非吹风不可得,主要还是受寒。道理我们上条以及讲过了。

后两种情况,主要是内因所致。主要在肝和脾。心脑血管方面的中风,一方面有肝气郁结、肝动生风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脾虚不能运化,以致痰湿内停的因素。肝的问题,导致血管硬化,脾的问题,导致血管堵塞。机体不由自主颤抖的风证,其实也是肝脾的问题。肝郁则脾虚,脾虚则气血不足,肌肉失养,就会抖动。这两者情况,都和肝有关系,肝郁则气滞血瘀,血瘀则营养能量供应不足,所以出现风证。所以要行气活血。中医谚语: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就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肝郁化热
肝郁化热、肝郁化火等等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即肝胆条畅气机的功能不足,气机运行不畅,气血分布不均匀,导致某些局部气血分布相对偏多,因而出现热像,即我们常说的上火。

肝胆条畅气机的功能,其实就是让气血在全身分布比较均匀。但是,如果肝胆的功能偏弱,气血在全身的分布就会有偏颇,有的地方偏多,有的地方偏少。偏多的地方,因为气血多,所以功能往往就过盛,于是呈现热像,这时往往表现为实热;如果这人体质偏弱,脾胃运化功能不足,以至于痰湿内停,那么气血偏多的地方,痰湿必然也就多,于是也会呈现热像,但这是往往表现为虚热。所以,肝郁化热有时候表现为实热,有时候表现为虚热,具体要看这个人身体素质。身体强壮的往往表现为实热,体质差的往往表现为虚热。

肝郁化热,多数表现在头面部,比如眼睛红肿干涩、口腔溃疡、面部长痘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当然,有的是实火有的是虚火。
为什么头面部容易上火?因为心在上焦,距离头面部较近,所以头面部比较容易得到更多的气血。另外,肝胆不好的人,中焦脾胃往往比较弱,脾胃对气机运转有斡旋作用,所以脾胃不好的人,气机难以通过中焦而达下焦,于是上焦头面部就容易得到更多的气血。当然,这都是因为肝胆条畅气机功能没有正常发挥有关系。总之,头面部更容易上火。但头面部并非唯一能上火的地方。很多人气机不通,而呈现手脚烫热的症状,也有的表现为小便黄赤,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等等,中医角度看,也是气机不畅,局部郁热的结果。

肝动生风
肝动生风其实还是肝气郁结的结果,道理和肝郁化热类似,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肝动生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出现风证,即头晕目眩、手足抖动等等。其实这种症状,和“风”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症状“善动”,与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类似,所以用“风”来比喻而已。中医理论,往往都是用取相比类的方式来研究的。这种症状,其实就是局部气血供应不上,机体发出信号,以求更多地供应气血。而供血不足,往往有脾虚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阻滞等原因,所以治疗这类症状,往往有健脾补气血、行气活血、理气化痰等方法。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风证多痰”等等谚语,就是分别从这些角度来论述的。

肝经湿热 
肝经湿热,就是湿邪和热邪主要体现在肝胆经上。其中湿邪可以是外感而来,也可以是内生的。不管是外来还是内生,我们都可以驱逐出去,方法有发汗、利尿、健脾化湿等等方法。热邪也可以是外感,也可以是内生。外感之热,多为实热,内生之热,可实可虚。如果热邪主要体现在肝胆经范畴,比如眼睛、耳朵、胸胁等处体现为热像,则热在肝胆经。如果肝胆经有热像,又有湿气,则为肝经湿热。其中湿气均为实邪,热可分虚实。有热像而无阳虚者,为实热,有热像而又现阳虚之象者,为虚热。对于实热的肝经湿热,只需疏肝清热利湿即可;对于虚热的肝经湿热,则需疏肝清热利湿的同时,兼顾温阳。

寒凝肝脉
其实就是寒邪侵入体内,主要表现为肝胆经症状。治法无非温阳散寒而已,只不过适当关注肝胆经,引药入肝胆经而已。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撕开幻相,终结痛苦

撕开幻相,终结痛苦

慈诚罗珠堪布 

幻相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编者按】

地图不是疆域。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副地图,大脑用他来合理化各种事件,为他想去到的地方建立一条路线,这就是大脑对事实的诠释。但大脑对事实的诠释不一定是事实,有可能是幻相。

幻相是你自己对生活意淫出来的结果,并不能引领你到达你想要的地方,如果你不大胆去撕开幻相,你就会一直活在自己的内耗当中。

撕开幻相,终结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对生活的意淫,去行动!

只有行动才能给你带来真实的经验,让你经验事情的真相。

当你行动了,你才不会把精力耗费在那些无用的内在对话当中。

在行动当中,你去观察事物,你去经验事物,你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真相)。

以上文字选自网

01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寻找“当下不是梦境”的证据

举一个例子,就是区分现实与梦境。如果现在要求你们在十分钟之内,拿出目前听课的情景不是梦境的证据,我想你们谁都拿不出来。为什么拿不出证据呢?因为“梦境”和“现实”这两个世界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虚幻的。

有人也许会坚持:这肯定是现实,不是梦境,因为我在赶来听法前,并没有睡觉,没有睡觉怎么能做梦呢?如果是做梦,则一定要先睡觉才行。但是,我们也可以在梦中见到与现在一模一样的情形。所以,这些都不是证据。

 02


生命的前前和后后,对一般人而言,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本来,我们自以为对生命的中间一段已了如指掌,但是依上面的分析,我们现在到底在做什么也似乎说不清了。

由此可见,凡夫的所做所为、所见所闻从来都是没有确凿根据的。但是,在现代社会里,大多数的凡夫不管这是现实还是梦境,只管拼命挣钱,再无其它目的。实际上,如果肯认真思维,就无法找到物质实在性的任何证据。

这个理论的结果是什么呢?它至少让我们内心升起这样的疑问:我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正在做一场大梦呢?这是我们在没有细致观察时从来不曾想到的。(晚上睡觉时做的是小梦,白天的日常生活是大梦,大梦里有小梦。)

03


寻找物质的“本体”

用中观的分析方法来抉择,很快就能明白物质世界是虚幻的。比如,龙树菩萨或月称菩萨是通过五相或七相木车因(逻辑)来抉择此理的,但我们不讲那么多,只讲一种简单的中观逻辑。

比如说,拆下一辆汽车的所有配件,就成了一大堆零件,而不是汽车;再继续分解,会成为一块块铁,而不是零件;再往下细分,就是一大堆粒子,而不是人们眼里的铁;再分下去,最终,所有的物质便会在我们眼前消失,都不存在了。

从物质世界的角度去分析,就是这种结果。大而言之,地球是浩瀚无垠的银河系中一颗很小的粒子,将地球再继续分解,粒子中又包含更小的粒子,一直分到最后。

虽然,世间的哲学、科学等各种学说都尚未认清分至最后是何种情形,但是,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将它解释得清清楚楚:最后,“最小”的粒子不可能无穷无尽地分解下去,也不可能是不可再分的。

所谓的最小粒子是可以再分的,而且最终是可以分完的。以前曾以一元钱做过比喻:将一元钱换成十角钱,再将这十角钱分给十个人,于是,这一元钱便没有了。物质的分解与此类似,它最终是会消失的。

04


如果“最小”粒子可以分解成虚空的观点不易理解,也可从一辆车、一幢房屋、一块布的构成来观察物质的虚幻性。

比如,用一块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大家都认为布是真实存在的。若将布分解,则只见线不见布;再将线分解,则只见羊毛不见线(假设线是由羊毛纺成的);再将羊毛分解,则只见微尘(或称粒子)不见羊毛。

那么请问:刚才的布去哪里了?线又去哪里了?羊毛又去哪里了呢?它们都一一消失了。

其实,每一种物质都可以这样分解,而且分到极点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总之,一切物质都是在空性中产生,在空性中毁灭,现在也离不开空性。

至此,我们首先明白了外在的物质世界全是幻相。但是,因为凡夫喜欢执着,最后便只有寄希望于心(精神)的存在了。然而,心的本性也不存在。

选自《慧灯之光》系列
来自网络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此篇堪称中医入门上品(很强大)

此篇堪称中医入门上品(很强大)


一、论心之生理病理
祖国医学将心分为神明之心和血肉之心。前者是指脑神经而言,后者指心脏而言。心位于“肺下肝上”、“形如未开莲花”。“心为诸经之主……而血脉,脉气流于诸经”。“此一主者,气血之根,生化之本,十二经之网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所谓肺下肝上,是指心脏居胸腔,大如拳。“左右有肺”,“心尖略向左”,“色赤而鲜”,“体外圆滑,内腔如囊,中有横直膈膜相隔如户如房”,心脏主持血液循环。以肝的疏泄阳气,肾脏的阴精上交于心,借着自然界的诸阳之气渗透于中,转化为心气,在心气的鼓动和神明的调节下,使心脏不断地发生节奏性跳动,将血液输入血脉,循环于机体,然后由全身各处汇集的“各经之血,无不上会于肺”,从而构成机体的大小循环,担负着“食气入胃,浊气(精气)归心,淫经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主呼吸,司清浊之运化”的任务,保证了人的正常的生理活动。

心与肺 
心肺为阳,同居于胸中膈上,肺主气,心主血,气血相依,相互为用,相互促进,构成气得以濡之,血得以煦之的生理活动。气机所动受血液滋养而不亢不燥,推行血液循环于全身,内濡脏腑,外养四肢百骸;血赖气的熏蒸而动,循行不息,从而形成肺主气,以呼吸清浊,推行营卫,施布津液;心主血,以运行营养物质,供机体生理之用,此谓:“心主血,肺主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调之营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故令人心肺在膈上也。”

心与脾

心居胸上处于上焦,脾居于腹处于中焦,以募原和脾支脉构成气化机能之用。心阳和营精下济于脾,则脾气得充,阴精得助,阴阳相交则转化为元气。元气生,则中轴得定,运化之机得畅,胃气得行,升降机能得以斡旋于上下。水谷得化,津液以布脾血得以统运,营气以行,上布于心,心营得资,心体得养,则神气安宁,血气乃和,此谓“心之脾胃”之用的机理。   

心与肝
心与肝的生理关系是以气血为用的,因肝脉的分支络于肺,吻合于心脉,则成“心肝气通”。心主营运的血液藏于肝,肝体阴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得心输其血精以濡润之,刚劲之质得以柔和之体,以布升发之阳,此谓“阳潜于阴、阴出于阳”之理;肝体柔和,生阳畅茂,疏泄之机
得通,心受其气,则心气得充,心阳得助,血液得行,营卫得布,津液得散,机体得养,脏腑得滋。此为“清净之气……生于肝……役于心”之义。
    
心与肾
肾的支脉,络于心脏,以成心肾相交,升降相因,阴阳相济的关系。心阳转化为心气,是以肾阴上交于心,则阳得阴而化。心气温润、血液得行,此为心阳动而火不亢。肾阳转化为肾气,是以心阳下济于肾,则肾阴得阳而生,肾之真气,上通脏腑,以为生理之用,此为心肾相交之理。
    
心与小肠
心是从少阴之脉络于小肠,而小肠经脉也络于心。因而构成心与小肠在生理上互为表里,阴阳互用。心为阴火为君而主静;小肠为阳火为相主动,动静相合则蒸精化液而生冲和之气。因此,心有此气则心动不疾不徐,以行血液循环之用,其脉乃调,神则内藏,心动有节,以营、精、津,注入机体,脏腑得润,皮、毛、筋、骨得濡;小肠得此气,则行受盛之用。以济泌别,上供心脏之需,内滋心火;下济它脏它腑,以滋身体,则生理活动若一。
    
心与胆
心与胆相通,心为君火“经与上生于下”而为阴,阴主静,静则为柔;胆为相火,位于下而为阳,阳主动,动则为刚,从而在生理上形成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升降相关,清浊已分,清浊之间是为少阳升阳之气。而升阳之气以助中气(木疏于土则运)。中气者,阴阳升降之轴,气血循行之枢。少阳升发之气借此枢轴上升于心,则心阳有助,心气有资,以行于血,血得煦,则营运于精、气、津以供生理之需;君火之气借此枢轴下降于胆,则胆之少阳升发之气得血以濡之,津以润之。虽为相火之体,而其气不燥而生冲和之气以供之用,故《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黄坤载亦说:“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清浊之间是为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此即所谓心病治胆,胆病治心的道理。
    
综观上述,心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是相互为用的,故心病则神摇,神动则脏腑不安,心神不宁而疾甚矣。故《推求师意》说:“心动则心之所以为病,病则有因,因者,内外之邪所致。”

一为先天所致。因先天禀赋不足,心内如房如户之体不全,而引起血行不畅,内蓄瘀血于心,瘀血内结,血不舍神则神气外浮而成心悸、怔忡之患。
    
二为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乘机体。正气不足,卫气不固,腠理不密六淫之邪侵入肌腠,流入关节。久而不除,则邪气深犯于脉,发为脉痹。内舍于心,导致脉气不通,心体受损,房户伤,而生心痹。“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三为湿热病毒作用于咽,渗入营血,浸淫于心,久则心体受伤,体伤则气耗,耗则不能养神,而生怔忡、短气之疾。
    
四为素体禀赋不足或病后虚弱所致。精血不足,或病后虚弱所致,津血内虚,心体失养,心神不能内藏,动摇于外,则呈心悸之患;亦有损伤于阳,阳虚则气虚,虚则不能生神。导致神气内空,心无所主,故心悸作矣。
   
五为情志所伤,情志发疾有四:一者喜怒不止,怒而不止,郁闭肝气,不能疏泄于外,内逆化火,气火相结,扰于内则魂魄不安反上逆,触犯心神则不宁,心悸乃发。二者思虑日久,或饮食劳倦过度,损伤于脾,脾伤不运,斡旋无力,升降阻滞,发生清者难升,浊者难降,引起气血生化无能,气血匮乏不能上奉于心,故使心乏清气资养、精津滋润,神不能内守而生心悸之患。故周慎斋曰:“脾既不转输,则心亦无以奉生而化赤。”又曰:“心之脾胃虚则气不到于心,心则无成,亦不奉生”。三者为暴喜伤阳。“喜出于心”,阳伤则心气弱,弱则火衰;或肾虚久亏,亦有先天肾水不足;或过恐,或房劳伤肾,肾伤则水弱精虚,从而在生理上形成了心火弱不能吸收肾水上升于心,肾水不足则不能引心火下降于肾,造成水火不济,心肾不交,相火不能下潜,反而上腾冲击于心,神摇于内而呈心悸、怔忡之病。故周慎斋曰:“神者心也,气者肾也。”又曰:“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即为上述之义。四者为“惊吓则胆伤”。少阳春生之气乏,心失少阳升发之气资助则心气乏,“内动于心,心动则神摇”,“心无所依”而病心悸怔忡之患。
    
六为久患肺胀、喘咳之疾,肺体受损,体胀气逆于内不能宣发于外,肃降于下,残留于肺,引起经气不畅,络血不通,使心气滞,血行不利,滞留于心,久则肺心同病而呈喘,悸不得卧,此为《巢氏病源》“肺气虚极,邪则停心”之理也。
    
七为久食膏粱厚味,脂液内生,渗入营血着于血脉,留而不去,久则脉体不柔,心之毛脉行血不利,清气内乏,心体失养,而生心痛或真心痛,亦有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或心气阴滞,或大寒犯心,引起心与血脉功能失调,形成瘀血阻络,心乏清气之养,津血滋荣而生真心痛。
    
八为亡血竭气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虚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养心,则心动神无所归,而病心悸怔忡。
    
九为久患心痹、真心痛,肺心同病,心体损极,心阳内乏,心气内脱,血气不能通达四末,经络瘀滞,而生心衰之危候。
    
其它如瘿气、白喉、热毒犯心、药物中毒等等,损于心而成心疾。
    
二、论脑髓

脑为脏腑中的奇恒之府。奇恒者异于平常也。《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后不泻,合曰奇恒之腑。”生。”《圣济经》亦说:“阳施阴化,胚胎既融,必为有形之始者焉,命门是也。”李时珍也说:“命门……上贯脑。”《圣济经》补充之为:“命门既肇,然后生心、生肺、生肝、生脾、生肾,肾生骨髓。”孙东宿则云:“脑者,髓之海,肾窍贯通脑。”综上可知,胚胎一成,便生脑髓,相继生脏腑,外而皮肤肢体百骸。脑髓形成之初,脑髓左右不分,形体不辨,便是无极,故《性理精义》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所以能生万物,内含精灵之气,是为无极真机。真机者,负阴而抱阳,阳变阴和,则精变为气,气聚成形,形气交感,则形化而脑髓分为左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上下者,阴阳之升降也;阴阳者,太极也。故《性理精义》说:“太极本无极也。”因此,脑髓分为左右半球也是一太极,进应万事万物之变。故《性理精义》说:“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柔阳刚,阴舒阳缩,催化脑髓化生出“乃发细络如细腺”(《性原广嗣》)。此细络细脉是神机之元。神机者,“神经”也。载于《太平经》,今移为解剖名词。张景岳说:“神之与机互相依伏,故神有所主,机有所从;神有所决,机有所断,神为机之主,机为神之使。”所以,《黄庭内景经》释之为“脑神”,《酉阳杂俎》释为“脑神曰觉元。”可见,脑神是神机之源,觉元是神机之用,觉元升降出入的路径曰神经。经者,径也、通也。而脑神之机与机体内外、上下信息之所以川流不息地传递,是因“肾窍贯脊通脑”。但由于脑神功用不同,《内镜》将头与脑髓分为“头有九宫,……泥丸乃一身之祖窍,万神汇集之都也。”可见,九宫中的泥丸宫是人体生命之枢。脑髓一生,则内涵“多精质之体”(《性原广嗣》)。并在太极作用下,化生出160亿个脑神经细胞,从而形成了人体的中枢器官———脑髓。
  

脑髓生理功能

脑位于体之首,寄居于头,颅骨腔内为真宅,脑髓外层有募原护之。故经云:“头者,精明之府也。”李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骨骶,皆精髓升降之道也。”《华洋藏象约编》亦说:“夫居元首之内,贯腰脊之中,统领官骸,联络关节,为魂魄之穴宅,性命之枢机脑髓是也。”诸神之所象,为神机之源,统摄五神,故有神明之心的称呼。脑之元神的神机之所以能使脏腑经络、肢体百骸的生理活动若一,必须有脑髓的阴阳相互磨砺,“脑散细微动觉之气”。又同脑的元神之机作用,并能使之“脑散细微动觉之气”。此气能连接人体内外各种生理活动统一。这种生理活动联络渠道除经络之路而外,脊髓、任督二脉起传导之功,上下互接,内外相感,形神相应,以协调阴阳平衡,营卫和谐,以达安内攘外的作用。
    
脑分九宫,九宫皆有神,泥丸宫之神是高级中枢之神,即脑之元神,是统御五神之主。五神者,神、魂、魄、意、志是也。脑之元神与五神交会之物质是散动觉之气,精、津是载体,脊髓、任督二脉是信息传导之路。因此,神受此气,则百脉有主,动而有序,此为“脉舍神”也;魂受此气,而发知觉,能升、能受,能除秽也;魄受此气,而生运动,能降,治内也。《丹铅续录》说:“魂能知来,魄能藏住。”志受此气,则机体内外气化功能有统,生理机能活动有常,智慧乃成。故程子说:“夫志,气之帅也。”意受此气,则神发为之,主构思、意向、专一,意动而阴阳通,则人生矣。《思问录》说:“由神动意,意动而阴阳之感通,则人物以生。”
    
概而言之,“夫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道合太玄,故曰泥丸”(《修真十书》)。泥丸者,百节皆有神,故陈绍勋说:“头脑为神、魂、魄、意、志会聚之所”。因此,神统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奉于脑,温养诸窍,而生精神、感觉、意识、思维、记忆、运动以及喜、怒、忧、思、悲、恐、惊、哀、乐、爱、憎、视、听、嗅、味、语言等。
  
脑与脏腑的生理互为一体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是以脑之元神统发五脏之神使然。即魂受元神之气,则魂动于肝,而肝之疏泄、藏血、调血机能得以舒达,其少阳升发之气,释放于胆,泌泄胆汁,以行通降。而肝之解毒、防御之能得以内通外达,此为“肝藏魂”,肝胆互为表理的内涵。   

魄受脑神之气,则魄行于肺,而肺主诸气之能得以宣发,而行肃降,开达治理调节之功,通调水道,布水津,推行营卫,外润肌腠,主司皮毛,内以主施大肠传导之力,升清除秽也。进而维持神清体健之态矣。此谓“肺藏魄”,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原委也。
    
神受元神之气,则神荡于心,内施心阳,阳动则心气内鼓,其开合得以张缩。故心动有节,心跳有律,使周身血液循环有序,以送清气,换带浊气,布水津,营运精微,进濡机体,则小肠气化能够济泌别汁,以共生命活动之需。此乃“心藏神”,心与小肠相表里之理也。
    
意受元神之气,则意发于脾,中气乃能斡旋中焦。土为中焦之主,脾胃所属,元气乃宗意动神行,则元气激冲于脾胃,脾胃必然得升,运化必转;胃得脾升之力,必降于下,以行腐熟化生水谷之能,游溢精液,内灌五脏六腑,外润肌腠,筋骨,四肢百骸。盖脾之湿,胃之燥得以相济,万物能化,进奉生命之所需。此为“脾藏意”,脾胃相为表里,互生互化之机也。
    
志受元神之气,则志统真元,气化释放有序,肾能封藏,精气内隐,动而出伎巧,有作强之力。男子天壬、女子天癸得助,始有生育之功,肾气受志之统,气化之气必施发于膀胱,使津液之清者内藏;浊者,化为尿液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生理之洁也。
    
脑与命门是人体生化、生命之轴。李时珍说:“命门之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之间,二丝著脊,下通两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原,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可见,脑气乃元神之气,皆由肾、命所供。此为“肾藏志”,“志,气之帅也”,肾与膀胱相表里的机理是也。
   
脑统七窍五官之使脑髓元神之机为七窍之司,五官是灵机之窗,故脑又称为“清窍”、“清空”、“窍络”等名。窍者,为神气出入之所;络是传导、反射之路;脑髓是接收之器,更是传出指挥之官。正如赵台鼎说:“脑为上田地神所居之宫,人能握元神于本宫,则真气自升,真息自定,所谓一窍开则百窍开,大关通而百关尽通也。”七窍生理作用,是展示脑神生理功能向外之能。故《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可见,目与脑连,是脑向外反应的视物之器,接纳分辨色泽大小、厚薄之官。目之能视物,审黑白,别长短,乃视神之功也。目之动,上视下视,左视右视,是为脑元神之使也。盖耳之听声聆音;鼻之嗅香闻臭,辨别气味;舌之酸、苦、甘、辛、咸、淡之味,皆为脑之元神之能也。故王惠源说:“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王清任亦云:“两耳    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此处肯定了七窍、五官为脑所主宰,神使之然也。人之前后二阴为泄浊之窍;廉泉为津窍以敷津施液;鬼门为汗窍排泄汗液;茎为精窍,乃男女交接施布精液之道也。此皆归属脑之元神所司。古人有云:“天有七星,地有七宝,人有七窍权归脑。”    脑为身之首,头为精明之府,脑是元神之府,“神依形则生”。人之外形即由经络、皮、肌、肉、筋、骨、腠理、募原、爪、毛、发、四肢相互联接而成。邵子曰:“形统于首。”《黄庭经》云:“百节 皆有神,神名最多,莫能枚举。”《东医宝鉴》说:“神为一身之主”,“头为天谷以藏神”,“神者,一身之元神。”《内镜》说:“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百肢。复得颈节脊髓,连脑为一,因遍及焉。脑之皮分内外层。内柔外坚,既以保身气,又以肇始诸筋,筋自脑出者六偶,独一偶逾颈全胸,……又从膂髓出筋十二偶,各有细络旁分,无肤不及。其以皮肤接处,稍变似肤,始缘以导气入肤,充病周身,无弗达矣。筋之体,瓤其里,皮其表,类于脑,以脑与周身联系之要约。”综观上述所载,人之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经别十二,络筋十二,奇经八脉,孙络各具阴阳,以配表里。因此,阳经络脑,阴经亦在其中。故经络一气贯通,运行血脉,以相出入,通利水道,持阴阳之衡,皆脑神维之。
    
而“筋骨、脂膜、肌肉、皮毛、毫毛十者,人之所藉以为形者也”。“骨为本、筋束骨、膜裹筋,骨也者,以为梁栓也”。其动作是脑神所为。脂固膜,肉卫脂,肌泽肉,肤统肌,皮荣肤,毛护皮,毫辅毛,以成形体,即为“墙垣也”。皮毛之呼吸,腠理开张则汗泄,肌肉之松弛、收缩,皆为脑神使然。正如孙思邈所说:“头者,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法,气口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关尹子也说:“因神有意。”即为此证矣。
    
总之,脑髓为藏象组成部分之一,为奇恒、元神之府,神机之源,在生理上以督脉、经络、脊髓为传导、反射之路。脑神之气与五脏之神气,六腑、皮、肌、筋、脉、五官之神气相互对接,进而产生了各种生理活动,使之若一,以协调阴阳气血。阴阳平衡,气得血以濡之,血得气以煦之,方能完成生生化化之功,适应自然对人体的影响,进达内外环境的统一,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潜能。
    
三、论肾之生理

肾为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体俱阴阳,水火之宅,人之五脏六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皆发源于肾。所以,肾是生命之根,精微之府,气化之基。其机理如下:  
    
(一)肾的解剖与部位

《难经》说:“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李说:“肾连胁下,对脐,形如红豆,相对如环,曲贴脊膂膜中,里白外紫。”孙东宿说:“肾与脐对,形如石卵,而曲附脊膂。”赵献可描述说:“肾有二,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膜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上述记载说明肾脏解剖部位与今之解剖部位及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也有不符之处。如对肾体的结构的认识粗而不细,述而不详,只描述肾内有血脉、经络、命门、肾门等。虽没有今天解剖之细,但是今之解剖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肾藏精,为发育、生育之源
    
肾是先天之本,性命之根,关键在于“肾藏精”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圣济经》亦说:“散专精而孕气,动而有能,植而有生者,均赋是也。”精有两类,一类是男女媾精之精,它是生育繁殖的根本。《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此即指先天之精而言。但先天之精在生化过程中强与弱是赖肾气之盛衰而决定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此所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系指女子十四岁左右,肾气旺盛,生殖机能开始成熟,卵血精受,故有月经变化。所谓“丈夫二八天癸至”,此“天癸”实指“天壬”而言。壬癸皆属北方水,然而“癸”为阴水,而“壬”为阳水,故男子则为“天壬”至,而有精气溢泻的变化。《圣济经》说:“阳施阴化,胚胎既融,必为有形之始”。《四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是也。”然女子三十五岁,男子四十岁以后,肾气渐衰,生气日减;待女子四十九岁时,天癸告竭,男子六十四岁时,天壬亦枯,则出现女子经闭,男子精少而不能溢泻的生理变化,故不能再生育子女,同时性情变,形体也随之衰老,最后而终其天年。
    
一类是肾受藏五脏六腑之精,即后天水谷所化之精。后天之精可滋养先天之精,此为后天养先天,先天济后天之用之意。故前人有曰:“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泻,输泻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因此,测肾精的盛衰,当求之于脾胃及饮食五味之盛衰,亦即“精受于先天,养于后天”之理。
  
(三)肾主司水,统五液之布
    
肾主水,是天一之源,润化万物之本,为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滋源。此水来自先天,又须由后天之水谷之精予以补充,以保持生生不绝之源。水液在体内循环是有规律地进行代谢活动的。它们代谢过程有二:
   
一是水饮入胃,经胃的腐化而为水精,参输于脾,再经脾气转输之功,由中焦之募原并藉经络传导,递交于肺,又藉肺气宣降之力,通百脉及三焦水道之路,下注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后转化出一清一浊,清者为精为津为液,由肾再吸收,藉肝之疏泄,施泄于脾,脾有上升之力,复输于肺,肺朝百脉,脉气流精,散布到机体内外,内润脏腑,外濡皮毛、筋骨、四肢百骸;浊者达皮毛为汗,为涕,为唾,下入膀胱排出体外而为溺,以维持水精及体液代谢平衡。
    
二是肾中水精直接入督脉注入脊髓,上行于脑,泌其津液,以养润脑髓,是为肾者主水统五液、五液皆归于精,五精皆统于肾,为“养命之原,生人之本”之义也。  肾生髓,主骨、造血,其华在发,其表在齿。


肾有生髓之功,其用有二:
一为肾藏精,精得气化之力,则生骨髓,以养润骨。骨得养则骨质不脆,为人体活动之用。此即“肾生骨髓”、“肾之合骨也”之义。


二为肾生骨髓,髓得命火之温润则髓动;得相火之温化则血生。血藉肝疏泄之力,调血之能,又藉脾胃升降之机及统血之功,而注入于心;心气统运血行,上注于肺,肺朝百脉而布散于全身,故李中梓说“血之源头在乎肾”,而且发之营养也来自于血,故“发为血之华”,“齿为骨之余”,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气盛,齿更发长。”《六节藏象论》:“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四)肾司耳与二阴
    
肾是耳之主,耳是肾之窍。所以然者,除手太阳、手足少阳之经脉外,其余十条经络皆不入耳。然肾为水窍,肾气贯于耳,水气协调,则窍珠宣动,传之于脑,故能听声辨五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耳。”《灵枢·脉度篇》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前阴,以泄膀胱之浊液;后阴,以泄肠胃之浊物,二者协调则清者能泄,浊者能降。肾之二便,是由肾为气化之源,气机之根,并有开合之功之故。二便之所有开合之力,皆由肾之气化之功,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肾开窍于二阴。”而张景岳及赵献可也说:“肾主二阴而司开合,主五液,统气化,其责在肾。” 
 
(五)肾为枢机之源
    
肾为枢机之源,因肾为水火之脏,体具真阴真阳之气,而成阴阳互根之地。肾也是精气之本,津血生化之根,十二经脉之基,故为枢机之源。心为枢机之用,因心为一身之主,神明即出,水火即济,胥由此生,所以少阴是转阳至阴之机窍,是阴之枢轴,即由少阴→太阴→厥阴(太阴主开,厥阴主阖)。此枢机之用,在于脾借此枢之动而能运,能化,能升精于上;肺借此枢之转,以行治节,布精于下;心包络借此枢之运,布津液内护于心;肝借此枢之斡旋,疏泄畅达,藏血于内,调节于中。它与三阳之开、阖、枢相接,构成人体阴阳、五行及气化、水精、津血,出入循行之枢源。

肾为联系其它脏腑生理活动之链

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内外经络、募原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素问·灵兰秘典论》亦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即是证明脏腑生理活动之整体观。


肾与脑

管子说:“肾生脑。”肾是生髓之官。脑为髓之海,脊是精髓升降之路。髓之生成皆由肾精所化。因此,肾气的强健,肾精之充盈,与脑髓发育之健旺有密切的关系。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神机之用,植根于精,所谓“脑神曰觉元,精根也”即此意。《太平圣惠方》亦说:“神者髓之根。”所以脑神健则能统领五藏之府,健经络,肌腠、筋、骨、皮、毛、五官等活动正常,人体若一,精力充沛,意志开发,此亦“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理义。

肾与肺

肾与肺为金水相生之藏,亦是人体呼吸之根,其生理功能有二:
一是肺之金气,借助胃气下降之机,入肾为精,得真阳之用,命火之温,自化为液,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肾之真阳真阴又借助脾上升之力,交化于肺,则肺行治节之功,肃降之能,从而使津液敷布,营卫循行,调元赞化。

二是肺肾为呼吸升降之枢,即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所以然者,肾为潜纳之本,命门为元气之海,造化之机,十二经之主,脏腑气化之基,故气本于此,借中焦升降之机总统于肺,转纳于肾。

肾与心

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宫。二者既有水火互济之能,又有相克之力。所谓水火互济,即指心肾相交。心火、肾水之所以能相交,是因二者具有升降之功:心气之降,系借肾气之升;而肾气之升,是因心气之降。盖肾为水脏,体含真阳,主升,故水借阳升之力,上交于心,则水液养其心体,神守于舍则心动有节制矣。心为火藏,火中含有肾上济之真水,火借水下降之力而下交于肾,温化肾中之水,使其生生之源不绝,如是则水火既济。所谓相克相制之力,是指水克火也。克者,制也。制则生化。肾水上交于心,则心火不亢不烈。心火温润于血,则血温而不凝。心脉动而不躁,故血随脉道循环于周身,内濡脏腑,外溢经络,四肢百骸。

肾与肝

肝为风木之藏,赖肾水以滋生,又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其性刚,动而难静,喜条达而恶郁滞。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下降之气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以培之,如是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发挥其疏泄之机,藏血调血之力,主水渎之能,水道之功,释放相火于中,供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生理活动之用。
    
肾与脾

肾是水脏,脾是土脏。土能制水,制则生化,故水化而生阴精、命火。盖阴精上奉于脾,则脾阴得济脾气不躁而常湿,命火动而相火出,以温煦脾阳,脾得阳则运,以助胃之腐熟,精微、津液乃生,其精、津以助肾中阴阳水火,以生万物。此即“脾为万物之母,肾为万物之元,脾肾两经是人之生存根本”之义。亦即“肾是胃之关”之理。

肾与命门

肾为阴,主水,统五液,藏精,生髓,化血;命门为阳,主火,统生君、相二火,是一切生理活动之源,故《圣济经》说“阴阳和而生理得”,得则“阳施阴化”。人之水,阳化为气;人之火,阴化为精,精化血,故“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可肾与命门共居一体,其用为两系。两系者,真阴真阳水火之功也。正如李时珍说:“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中间,二丝著脊,下通两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胥由此处。”亦即人体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润,故肾命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化之本,道理就在于此。

肾与膀胱

肾之经脉与膀胱相连属,在生理上构成一脏一腑,一表一里,相互为用之关系。因主五液者肾脏也,主津液者膀胱也。古人云膀胱有下口无上口,其实,张三锡已指出既有下口又有上口。人体的水液气化过程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但肾上连肺,因此水液不能直输膀胱,中转必须入肾,经肾之气化作用后,清者经肾回收,浊者由肾下渗于膀胱;再借肾之气化之力,其浊而清者,即津液藏于脬(脬者膀胱之薄膜、膀胱脬之室也)内以回之。其浊而浊者,渐渍浸润于脬外,渗入膀胱之中,遂化为尿,故《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六)谨护“三宝”健身延年
    
中医学中,关于延年益寿,健身防病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谈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气、神三者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生理方面,注意到生、长、壮、老、已相互关系。所以高子曰:“生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依,全在摄养……人能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而且,《黄帝内经》也谈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可见,养生、养性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左传》曰:“上寿百二十年,中寿百岁,下寿八十。”《素问·上古天真论》亦说:“上古之人春 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以上的记载,和近代的研究是一致的。
    
古人之所以能达到上述要求,在于掌握了以肾气为本的衰老过程。这个过程便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八八,则齿发去。”《灵枢·天年篇》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二十八岁,血气始盛,三十岁五脏大定,……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颁白,平盛不摇……五十岁,肝气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对这些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描述,和近代的观察结果比较一致。而这些过程也就是精、气、神在人体的转化过程。所以《内经》说:“精者,生之本也。”吴师朗也说:“精气者,万物之本,养其精气则全神,神全则无病。”
   
 1、精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它来源于先天,又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和补充。    所谓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贮于肾中,故谓“肾藏精”(《灵枢·本神篇》),“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可是它又必须靠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断补充与滋养,方能维持人之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即内则滋养五脏六腑,外则润泽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所以《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肺朝百    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以决死生。”
    
《灵枢·经脉篇》说:“精成而脑髓生。”《医学入门》说:“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皆精髓升降之道路也。”由此可见,精不可伤,精伤不但损及脏腑、气血,而且涉及脑髓。故《丹经》说:“欲得不老,还精补脑。”精衰则体力不佳,精神恍惚。少思寡欲,节制房事,是保精的要法。
     
2、气

《医方考》提出:“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足以有生。”即是说,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源,有温养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脏腑、经络之生理活动,津液之流动,血液之循环,以及津、液、精、血、水谷之精的转化等等,亦必赖此气。而气之生成

源于肾,补充于脾,行之于全身。《难经·六十七难》有:“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脉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灵枢·制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弄丸心法》谓:“气之源头在乎脾。”
    
气生于先天者,曰真气,又叫元气。气是人体生命之根,若布于周身者,则有功用之异名也。即:行于肝者为肝气;行于心者为心气;行于脾者为脾气,又曰中气;行于肺者为肺气;行于肾者为肾气;行于胃者,为胃气;行于胸中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则转为宗气;行于脉外,布敷于表者曰卫气,行于脉中者曰营气。
    
人身养气之法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戒七情,避外邪,适寒温,常运动,使机体内外之气畅通无阻,不致怫郁,则可以健身延年。《寿世传真》说:“延年之法,惟自护其身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违则为病,病则气衰,气衰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之功能障碍而百病因此而生。《素问·举痛论》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此之谓也。
    
3、神
   
神是主宰机体内外一切生命活动协调一致的总督,即《东医宝鉴》所谓:“神为一身之主。”神源于先天,始于“父母之媾精”。化生于祖气,祖气者,肾之真阴真阳也。《灵枢·小针解篇》曰:“神者,正气也。”《脾胃论·省言箴》谓:“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极蒂也。”张景岳谓:“神由精气而生,……居于精之中,以为肾精之主宰。”然而,神虽源于先天,也必赖于后天水谷之精气而滋补。即《东医宝鉴》“五味生神”之火。
    
盖神居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李时珍),其功曰神机。神机者,魂、魄、意、志之源也。随神往来谓之魂,“魂主知觉,魄主运动”,“魂主开、魄主降”(《阅微草堂笔记》)。升降者,神之功也。志主统一,意主思维。所谓统一者,即指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营卫、气血,精、津、液等生理活动,以及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也。在目能视,在耳能闻,在鼻能嗅,在口能言,在手能握,在足能行;在血则能运而环流周身,滋养脏腑,四肢百骸;在气则输布流行,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总之,气充周身,率精、血、津、液正常运行,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者,是谓神。可见神在人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古谓“闭目养神”,养神之法,必以内无忧虑之患,外无邪气之扰,始可神气健旺。如神衰则病,健忘、心悸、神疲诸症蜂起。
    
综上所述,精为性命之根、气为生命之本、神为生灵之主,故古人称精、气、神为人体之“三宝”。延年以保精、养神、益气为要。

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因此,精、气、神的盛衰,对人体的衰老是有直接影响的。所以《养生肤语》说“保精、裕气、养神”便是此义。中医认为,人体进入衰老时期是从40岁开始的。这是在生理上发展的规律。进入衰老期,能否延迟衰老过程,关键在于养生和调摄。而影响精、气神盛衰因素,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情志上的变化。对伤精,损神,耗气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    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耗于卫,内奇于营。”此段经文说明,随着人之年龄的增长,工作条件的变化,上与下,下与上的变化,都能使人之思想随着现实问题而呈现改变,暗中消耗,心火一动,阳火因之必亢,耗气伤津,损神燥血。
    
第二、是“年高之时,阴气既弱,觉阳事辄盛,心慎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参赞书》)。此段文字说明:人到老年之时,远房帏禁房事是保精的关键一环。否则伤精损气,耗阳损神,可早衰,也可使你早亡,所以《阴符经》说:“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
    
第三、暴怒伤肝,暴喜则伤心,久思则伤脾。肝伤则肝气内变,心伤则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小络不通,而生厥心痛疾。脾伤则不运,影响胃气不能腐熟水谷,精微难成。因此,精、气、神得不到补充而发生病变。
   
第四、过思过虑,久则伤脾、损胃,伤则精微难成,中气必然内耗,再加老年气血衰弱,导致精亏、神耗、气衰,百病丛生。
    
第五、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因大热久食伤胃阴,大冷大寒之品久食伤胃阳,常饮酒者,其酒性辛热有毒先伤胃后伤脾。由于上述之因不断作用于胃,胃伤必损脾。此所以然者何?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脾胃一伤则气血精津不生,久则诸病生焉。此为“百病皆起于胃”者是也。
    
第六、过食肥甘造成腠理致密,使阳气不能及时宣散于外,堆积于内而生热,热能伤精耗津,损气消神,还可能转化内风而成病。甘能壅滞脾气,涣散胃气,使中焦升降机能呆滞,湿气内停而生中满。满则阳气内结而生热、生痰,消耗精气而百病丛生。  
    
(七)养生当顺四时,调畅情志
   
延年益寿,防衰防病的内容十分丰富。延年必须防损、防衰,必须保养精、气、神。故彭祖说:“人生一世,久远其寿不过于三万日,不能一世无损伤,不能一日无修补,徒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不难守?足可悲矣!是以养生之法,不述睡,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至极。”其具体法则如下。
    
1、四时养生要语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之一生时时刻刻离不开自然界,因为自然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寒暖相移,以及地理环境、日月轮转对人体有影响,因而顺应四时气候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2、春季养生要语
    
祖国医学认为,春季乃发陈之际,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因此在起居方面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忘生。同时由于春时阳气初升,应使老年人“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养老奉亲书》)。在饮食方面,不给老年人吃“水困兼粽,冷粘肥僻之物”。在衣着方面天气燠暖,则棉衣宜渐减,不可顿减,以免暴伤。在医疗方面,有痰咳宿疾,当予服凉膈化痰之药,令其消解。
    
3、夏季养生要语
    
中医认为,夏三月,此谓蕃秀,乃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之际。因此在起居作息方面,应该是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在纳凉与饮食调理方面,《养老奉亲书》指出:“夏月天暑也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以防贼风中人。饮食宜温软,不令太饱,畏日长永,但时复进之。渴宜饮粟米,温饮豆蔻熟水。生冷粘腻,尤宜减之。”
    
4、秋季养生要语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在起居方面,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在精神调摄方面,宋代养生家陈直指出:“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在疾病防治方面,《摄生消息论》指出:“但春秋之际,故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量其自性将养,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下痢进汤散以助阳气。”秋季在饮食调理方面,《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月翟仙神隐书》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
    
5、冬季养生要语
  
冬季气候寒凉,宇宙万物都处于收藏状态,人类的冬季养生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而与冬季的自然气候相适应。这样才能“阴平阳秘”,却病延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6、调节情志
    
人不能离开自然,但亦脱离不了七情之变,因此养生调节情志尤为重要。情志的发生总统于脑,发源于神,动于五脏以应外界客观事物反应,因而情志稳定与否,对健康有重大影响。
    
7、常乐观
   
乐观情绪,能安定神志,促进健康。《管子·内业》云:“凡人之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内经》亦提出:“以恬愉为务。”《淮南子》主张“和愉”,认为人“性有以乐也”。上述认识是符合人体生理实际的。因为乐观有助于排除思想上的杂念,能促
    
进神气的安定。古人云“乐而忘忧”,就是这个意思。乐观不仅能够忘忧,还能流通气血,加强对神的滋养,从而增进健康。《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喜能流通营卫,使神气和调,意志畅达,保持清静不乱的状态。所以《类修要诀》说:“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8、和喜怒
    
喜怒人皆有之,唯过则有害。《灵枢·本神》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因此,静神学派多主张调和喜怒,安定神气。《内经》将“和喜怒”列为养生大法之一。《彭祖摄生养性论》指出:“喜怒过多,神不归室。”说明喜怒太过能扰动神气,致使神气浮散而不    藏,躁动而不静。故《养性延命录》主张“少喜少怒”,而《养生论》把“喜怒不除”作为养生五难之一。老年肝血虚衰,神气虚惫,性急易怒,对于调和喜怒尤应加倍注意。
    
9、节思虑
    
思虑是神的功能之一,少思则神和,多思则神败。《灵枢·本神》曰:“怵惕思虑则伤神。”《彭祖摄生养性论》说:“切切所思,神则败。”所以《类修要诀》主张“少思虑以养其神”。老年人气血衰弱,心力不济者,应当量力而行,切实减少思虑,以免心神耗竭难收。《养生肤语》说:“人之致思发虚,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愈少。”是以思虑不可不节。
    
10、去忧悲

《灵枢·天年篇》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指出年老精气衰退,心神不足,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则易躁伤神气,损伤健康。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养生延命录》亦说:“多愁则心摄。”因此,老年人应当注意怡情悦志,灭愁绪,去忧悲。
    

四、慢性泄泻从肝肺论治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也是一种难治之疾。临证时多遵“湿成五泻”之意,常用健脾利湿,理中和胃,强胃健脾等法,久治不愈,或愈而再发者屡见不鲜。任氏临床遇此类患者,常从肺肝论治。大肠主津液,其变化、传导之功,必藉肺的治节、肃降,脾的转输、健运,肝的疏泄、条达之机而发。因此久泻必以宣肺利气,疏肝行气,以旋动大肠传导之职,变化之力,其泻止矣。故方用危氏和安散常收效。药用前胡、桔梗宣肺利气,以和表里;川芎、木香、青皮、柴胡疏肝理脾和胃;当归、甘草益气和血;茯苓淡渗利湿而止泻。增莲肉一味,以助茯苓渗湿止泻之功。若不效,再增荜拨(乳汁浸三日)一味,其效更佳。如李某,男,37岁,吉林省扶余县某乡政府职员。患慢性腹泻12年,症见胸闷,脘腹不舒,胸胁闷痛而胀,纳呆乏力,大便溏薄,日四、五行,小便色白,颜面苍黄,毛发不荣,体瘦,舌淡胖,两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濡有力,经用健胃利,和胃止泻不应。任氏认为此乃久泻伤脾,脾气呆滞,升降阻滞,肺失治节宣发之力,肝无疏泄之性,则大肠传导之功失常而久泻不止。法当宣肺疏肝,理脾和胃。方用和安散加莲肉50克,共进十余剂而愈。

    
五、疏风治肝疫

肝疫病流行颇广,痊愈者鲜,一般皆为临床治愈,颇易复发,究其所因,多由于久服疏肝行气之药,或长期服用清热解毒之品,伤阴损液耗血,致使肝体不荣,肝用失常使然。   
    
盖人体五脏,唯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官,其性急而动,故为刚脏,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喜条达,主藏血、调血,得肾水以涵濡,则动而不亢,得肺金以制,用而不燥,则疏泄之机畅茂,今津血伤,精内亏,则肝乏少阳之生气,降低将军防御之机,疫毒得以内潜肝体,损伤肝之体与用,疏泄之机必滞,气机内痹,血液涩滞,其性横逆,脾胃气机受抑,健运失常,升降机能失常,清者难升,浊者难降,而致腹胁胀满、嗳气、矢气、善怒,恶心纳呆,夜寐多梦之候。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故慢性肝疫之疾慎用香燥、攻伐之品,法宜柔润、调肝,方用养肝调达汤(自拟),桑椹子、枸杞子、黄精甘润为君,滋阴养肝之体,柔肝之用,其气不燥;佐用羌活、防风之辛润以顺肝性,开达气机,升降脾胃;臣以生麦芽、蜜升麻、虎杖、大力子活络清热,以涤余邪,伍羚羊角、土茯苓以清浊而降伏热,以舒肝体也。

六、荨麻疹论治
    
荨麻疹又称瘾疹,是临床常见、多发之疾。它的病因是以正气内伤为主,复因饮食不节,(鱼蛋虾蟹等腥香燥热之味)或风寒之邪侵袭,引起正气内变,侵伤营卫,则营卫之气失调,致使气血壅塞,郁滞于内而不得宣泄,化而为风,风气内动则痒,热胜则皮色必红。尚见腹痛、关节痛,继而皮疹隐现,如云片状,其痒亦重。甚则两目色苍,不得努睁,舌红苔薄白,脉多沉数,法当调和营卫,凉血熄风为主。方以桂枝汤加味,药用:桂枝、芍药入营而熄风,又兼益血化气之能;桂枝得生姜之力以攘邪外出;芍药配甘草、大枣安之于内;再用当归、生地和血养血;佐以银柴胡、白鲜皮、蝉蜕凉血消风、止痒;使以白蒺藜宣通气机,以断风邪再起之弊,配何首乌以安正气,使机体阴阳趋于平衡,营卫和协,而瘾疹自退。
    
但有正气虚日久,脾气失调,肾气不充,营卫二气不易调和者,虚风虚热不熄,渗入营血,伏潜募原,而成顽疾。前方加入苦参一味以清热散结,祛风止痒,并有补阴益精,通利九窍之能,或参以荆芥、防风宣通腠理,使气机得以畅达,营血得复,则虚风内热自熄,其疾可望痊愈。

七、感冒为百病之源
     
感冒,或称鼻伤风。后世医家亦有称冒风、冒寒者。由于病人视感冒为小恙,往往不服药,不避风寒,酿成大患者,不鲜矣。此即《理虚元鉴》“伤风不醒变成劳”之义。后世医家俞根初为提高人们对感冒的认识,以“小伤寒”之名,以警病人重视。今世医者,“省疾问病,务在口给”,既不凭脉,也不辨证,妄投银翘解毒之剂,更有乱用抗生素之类治之,或妄服牛黄安宫丸,以致造成病人应汗不汗,当散不散,邪气留变在表;内迫于肺,营卫失和,腠理迟缓,造成病情缠绵难愈。症见:周身不适,头晕乏力,低热不解,动则汗出,肢节酸楚,鼻塞不通,语声重浊,咳嗽不止,胸闷不饥,精神萎靡,舌淡红、苔白厚,脉多沉缓,或沉虚无力。此为感冒之坏病也。须用仲景救逆之法,使病情逆转之,则营卫和调,达生化之用。方用柴桂汤,或程氏止嗽散,或吴氏达原饮,观其脉证,识而投之,其病可愈。感冒之疾,尚须与肝瘟之疾(肝炎)、胆胀之患(胆囊炎)、淋病初起、脾心痛始发、肺痨早期相鉴别,莫以相似而混之,医者不可不察也!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定要掌握:寒热并用的经方

一定要掌握:寒热并用的经方



《伤寒论》所载的寒热之药并用方剂,概括起来有柴胡桂枝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共八个方子。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已经讲过,栀子干姜汤从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可以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下面分别对各方剂进行简要叙述。


  一、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是寒药、热药杂用的方子。它属于和解脾胃寒热之邪的代表方。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都是在它的方药基础上加减变化面成。它是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的一种病证。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本证的产生,由于脾胃阴阳不和,升降失序,中焦之气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之所致。故用半夏泻心汤苦降辛开、和胃涤痰为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岑、黄连、人参、炙甘草,大枣组成。此证气机升降不利,中焦痞塞,胃气不降而生热,故方用芩、连之苦寒以降之,脾气不升而生寒则肠鸣下利,故用于姜之辛热以温之,痰饮扰胃,逆而作呕,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脾胃气弱,不能斡旋上下,故以参,草、枣以补之。本方清上温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心下痞的主方。

  【按】心下为半表半里部位(在胸之下、腹之上),故其为病,则用泻心汤和解为宜。然小柴胡汤治在肝胆,而泻心汤则治在脾胃。两证的气机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点,又皆系阴阳的乖戾不和所致,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疗,则病不能愈。尤以“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乃气之上下要道,故阴阳交通不利则作痞。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非血非水,中实无物,故按之则濡,但气痞耳。

   张×× ,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
    辨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病。
    处方:半夏12克  干姜6克 黄芩6克  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 大枣七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一剂,再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


    二、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是治心下热痞,而又阳虚不能护表,兼见“恶寒汗出”之证,一般讲,发热容易汗出,而恶寒则不易汗出。今恶寒同时汗出,反映了卫阳不足、温煦失司的情况。

    卫阳,就是卫外的阳气,它出于下焦,是肾中阳气所化生,达于体表,即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今下焦阳虚,则化生卫阳不足,失去其温煦和固护肌表的功能,则出现恶寒汗出之证,故名之为上热下寒痞。治用附子泻心汤清热痞而温阳气。

    附子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组成。方中用滚开水渍泡大黄、黄连、黄芩,使其以治气分之热痞,附子用水专煎,取其味厚力雄,以专补肾间阳气之虚。此方虽寒热并用,然水渍三黄,而专煎附子,则扶阳为主,而清热为兼矣。

   宁乡学生某,得外感数月,屡治不愈。延诊时,自云:胸满、上身热而汗出,腰以下恶风,时夏历六月,以被围绕。取视前所服方,皆时俗清利、搔不着痒之品。舌苔淡黄,脉弦。与附子泻心汤,阅二日复诊,云药完二剂,疾如失矣。为疏善后方而归。

             引自《 遁园·医案》

   三、黄连汤

   黄连汤证是属于“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的病理变化。胸中有热则呕吐,胃中有邪气则腹痛或下利。洽以黄连汤,则寒温并用、甘苦互施,以调理上下之阴阳,和解其邪。

    黄连汤由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所组成。方中用黄连以清胸中之热,干姜温脾胃之寒,桂枝宜通上下之阳气,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安中,使之有利于斡旋上下,而调理寒热阴阳。

    徐州李××,病呕吐而大便下痢,日三四行,里急后重,有红白粘液。病经一载,各处就医不愈。因事来京,经友人介绍,让我为之诊治。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舌红而苔白。

    辨证: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只治其一,或以寒治热,或以热治寒,皆不能奏效。当寒热并用,应仿黄连汤法。

    处方:黄连9克干姜9克  桂枝9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炙甘草6克 大枣七枚
    前后共服六剂,一载之疾从此而愈。



    四、乌梅丸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病至厥阴,则阴阳互相进退,以寒热错杂之证为其特点。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证。又因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卿可表现为吐蛔、手足厥冷,叫傲“蛔厥”证,都可用乌梅丸进行治疗。

    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千姜、黄连、附子、当归、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本方为洽厥阴寒热错杂以及蛔厥证的主方。方用乌梅醋浸以益其阴,以和其阳,有和肝安胃、敛阴止渴、安蛔的作用,附子、干姜、桂枝温经扶阳以胜寒;川椒、细辛味辣性温,能通阳破阴,且能杀蛔虫,黄连、黄柏苦寒以清热烦,并伏蛔虫而治吐,人参补气以健脾,当归补血以养肝。诸药配合,使寒热邪去,阴阳协调,柔肝温肺,安蛔敛冲,是为制方之旨。方中虽寒热并用,但以温药偏多,又得乌梅酸收敛固,因而可治疗寒热滑脱之久利。

用米与蜜甘甜之品为辅料作丸,不但能养胃气之虚,且可投蛔所好而作为驱蛔之诱饵。

   甘肃上寨周××,女,36岁。突然发生右上腹部阵发性急剧疼痛,四肢发凉,冷汗津津,而又作呕。既往有蛔虫史。检查:面有“虫斑”,脉弦而劲,舌绛而苔褐。辨为厥阴病的“蛔厥”之证。乃按乌梅丸的方药改为汤剂,一剂分三次服。共服两剂,则痛止人安。

    然因口苦甚,仍有呕吐,问其大便已数日未行。转用大柴胡肠一付,服后泻下大便及蛔虫多条,从此而得愈。


    五、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治疗表邪内郁,气机不伸,上热下寒,阴阳不和之证。因其阳邪内陷,郁而不达,故使原来浮数之脉一变而为沉迟。切其下部尺脉而又不至,是乃气机受阻,而脉道不利所致。气机既阻,则阴阳气不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若内陷之阳邪淫于上,则上热而为咽喉不利与吐脓血之证,阳郁于上,不能主持于下,故证又见泄利不止。此证阴阳上下并受其病,而虚实寒热亦复混淆不清,故治其阴则必伤其阳,若补其虚,则又碍其邪。因而属于难治之证。然仲景出麻黄升麻汤寒热兼治,外宣阳郁之邪,内滋肺胃之阴,既清上而又温下,务便阴阳自和则病愈。

     麻黄升麻汤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葳蕤(weirui)、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组成。方中用麻黄、升麻的剂量较大,用以宣发陷下阳郁之邪,用黄芩、石膏以清肺胃之邪热,桂枝、干姜通阳温中以祛寒,当归、芍药养血以和阴;知母、天冬、葳蕤滋阴降火以和阳;甘草、茯苓、白术不仅能健脾益气而止利,且能安胃和中而交通上下。此方汇合补泻寒热之品而成方,使其相助而不相悖。虽用药多至十四味,但不是杂乱无章,为治疗寒热错杂之证,寓有精当的意义。

     李梦如子,曾二次患喉痰,一次患溏泻,治之愈。今复患寒热病,历十余日不退,邀余诊。切脉未竟,已下利二次,头痛、腹痛、骨节痛,喉头尽白而腐,吐脓样痰夹血,六脉浮、中两按皆无,重按亦微缓,不能辨其至数,口揭需水,小便少,两足少阴脉似有似无。诊毕无法立方,且不明其理。连拟排脓汤、黄连阿胶汤、苦酒汤皆不惬意,复拟干姜黄岑黄连人参汤,终觉未妥;又改拟小柴胡汤加减,以求稳妥。继因雨阻,寓李宅附近,然沉思不得寐,复讯李父;病人曾出汗几次?曰:始终无汗。

曾服下剂否?曰:曾服泻盐三次,而至水泻频作,脉忽变阴。余曰:得之矣。此麻黄升麻汤证也。病人脉弱易动,素有喉疾,是下虚上热体质。新患太阳伤寒而误下之,表邪不退,外热内陷,触动喉病旧疾,故喉间白腐,脓血交并。脾弱湿重之体,复因大下而成水泻,水走大肠,故小便不利,上焦热盛,故口渴;表邪未退,故寒热头痛、骨节痛各证仍在;闭于内,故四肢厥冷;大下之后,气血奔集于里,故阳脉沉弱;水液趋于下部,故阴脉亦闭歇。本方组成有桂枝汤加麻黄,所以解表发汗,有苓、术、干姜化水利小便,所以止利;用当归,助其行血通脉,用黄芩、知母、石膏以消炎清热,兼生津液;用升麻解咽喉之毒,用玉竹(即葳蕤)以祛脓血,用天冬以清痰脓。明日即可照服此方。李终疑有败征,恐不胜麻、桂之温,欲加丽参。余曰:脉沉弱肢冷是阳郁,非阳虚也,加参转虑掣消炎解毒之肘,不如勿加,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后果愈。

引自《 陈逊斋医案》

   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寒热格拒而发生的“食入口即吐”,以及下利为甚的吐利交作之证。所以用本方清上温下而两治寒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由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组成。方中用黄芩、黄连以泄上热,用于姜温脾以去寒,人参健脾以补虚。本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干姜又可引导芩、连,使热邪不发生格拒。所以,有的注家认为,此方也治“火逆”的呕吐。

    于××,男,29岁。夏月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心烦、口苦等证。脉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
     辨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利之余,胃气焉能不伤。是为中虚而寒热相杂之证。
     处方:黄连6克黄荃6克 人参6克 干姜3克 嘱另捣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
     一剂即吐止病愈。

    《伤寒论》的寒热错杂方剂,是张仲景对方剂学一大创举。其科学价值很高,我们应当很好地继承与发扬。以上所讲的七个寒热并用的方子,在治疗上虽皆有调和阴阳和解寒热之邪的作用,但它们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半夏泻心汤虽调和阴阳而功在治痞;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虽调和阴阳而功在治呕;乌梅丸调和阴阳而功在治蛔;麻黄升麻汤调和阴阳而功在发汗;附子泻心汤调和阴阳而功在扶阳止汗。这些均体现出中医学同中有异,随证施治的特点。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心中经常执著的影像,放掉!

你只要做一件事情:把你心中经常执著的影像,放掉!

净界法师 

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轮回是我们自己去攀缘招感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没有轮回是正常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影像产生执著的时候,这个时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种轮回的力量,叫「遍计所执性」。这个地方一定带有影像,也带有你的感觉在里面,这个影像一定是有特殊的感觉,去触动你的内心,这个感觉可能是痛苦的,极度痛苦,也可能极度的快乐,让你不肯放下这个影像,这个叫遍计执。

那怎么办?佛陀的无分别智,就必须破坏这个执著,在依他起上,我们观察我法本空,就是说:你要告诉你,你抓这个影像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影像本来是个假相,你为了执著这个影像,你付出了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须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说,当我们执著这个影像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为我们老是被这个心中的恨跟爱来主导,我们为了让这个爱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够有相续的结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惨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这个影像放下就好,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力量,是你给它力量了。

所以我、法本空,你观二空,你就把虚空的本质找回来。只要你把花给放掉,这个花自己会消失掉。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就是说:你不需要把这些影像把它破坏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生灭相。

所以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很重要,叫「离相清净」。诸位不要对相产生破坏,以后你会后悔。所以我们无分别智破坏的是什么?是你的「执取」。因为这个相状以后还非常好用,后面会讲到,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你还得要借这些顺逆的相状,叫做「顺逆皆方便」。也就是说你后半段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还得借这个相状,来成就你的功德庄严。

  当然我们现在从一个离开轮回的角度,这个相状你不能碰它,现在不是你碰相状的时候,你没这个本事。佛法意思先离相清净,再借相修心。

  现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把你心中经常执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观察这个影像本来就是生灭的,你抓这个影像对你没有好处,你累积了轮回的力量,因为它这个遍计执就是轮回的根本。那么你放下影像以后,你的心就恢复到原来的清净了,这个清净心就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一种解脱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对三性的观察。

  那么这三个概念大家建立起来了:我们破的是「遍计执」,我们要成就的是「圆成实」,整个破遍计执成就圆成实,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状来修行,你都是在从相状的执著到放下。

--《唯识学概要讲记》(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5.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金匮要略|第五集

5.跟着倪海厦老师每天学习金匮要略|第五集

倪海厦天纪人纪 

他当场痛就去掉了,那就知道了,这个指的是腰痛。扎完他腰还在那里痛,完全没有改变,你就知道他这个腰痛啊,它有其他的问题在里边,哦,所以说这个就是我们需要做那个针灸啦,用经方啦啊,有这个好处。这就是厥阳......独阳啊。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辰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这个寸脉呢,哦,指的是阳脉,指的是上焦,指的是头、头部,寸脉嘛,我们的寸上寸,现在讲难经了啊,这个寸脉本来到这个纹头这边,如果寸脉往上走,叫做寸上寸,寸上寸就是脉会跑到寸以上的地方,就是入项部,哦,脖子,入后脑,入头部,都是会有寸上寸的情形,在寸脉的胸......胸阳的脉上面呢,病人摸到......你摸到病人沉或者大,沉代表病在里,大代表很实里面很盛,里非常盛的一种情形,那,病人就是滑脉,气血流动很快,滑脉一般来讲气流动比较快......则为气,沉则为实。

那这种遇到,大脉实又遇到......讲就是血啊,气血两个都很非常的旺盛,一直往上冲啊,胸腔的脉太大了,这时候呢,入脏即死,这个脏不单单是指的是......五脏而指的是头脑部,入腑即愈,入脏的话即为卒阙就是中风,人突然昏迷过去了。
那昨天我们有的学生跟我们讲说:有西医在网上......西医的医学杂志上说中医不会治疗中风,因为中医里面没脑中风这个名词,中风为什么要脑中风?为什么要跟你随机起舞啊?我们卒厥就是啊。我们用了好几千年了你自己不懂呀,关我们......关我们屁事,不讲这个话还好,讲这个话就代表你无知嘛。
这种呢,这种症状出现的时候,寸脉非常大,哦,师回答啦,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为什么唇口青,身冷?因为唇口这边呢,是指脾脏,这个脾统血,脾是统血的啊,那唇口这边青色代表脾脏是寒的,代表中焦都是冷的,所以血一直往上,不会下来,停在这个头部这边,这代表入脏了就会死,就会出人命。
那如果身和,这就这个这个......这个温度,手脚没有痉挛,手脚还有力气,身体温度还有,哦,汗自出,这是入腑,这个自己就会好。条辩这样子写,你不能这样说,看到一个病人,老师,他唇口青,身冷,入脏,就死掉啦,你就在旁边看着他死,这个也不可以。

你要拿那个三棱针去百会放个血,然后十宣放个血,想办法把这个......那个实气呢放掉,因为,你要救急嘛,救急的话,你要最急的地方去救,这个处方来不及啦,他直接冲到头部去,你从百会这边放个血。
在教针灸的时候我们有介绍过,床呢把枕头拿掉让病人头挂下来,然后你一放血,下面接个桶子,有一点commonsense放个大水桶,你不要放个小杯子,哪有那么准那对不对?拿个桶子,把这个血放掉,把这个实气放掉,放掉人就慢慢醒过来。好,不管怎么样样要救急,不管救不过来你也得救啊,因为你懂呀,还是要救一下,好不好?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难治。
哦,那这第十二个条辩紧接着第十一的,哦,如果说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为什么?这个话什么意思呢?哦,这个脉脱呢,不是一个病,百病都这样子,哦,比如说,浸淫疮,从口齿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向口齿者,不可治,哦。
我们治病的时候有个大原则,病人的病情反应,今天来找你的时候他本来是痛,我们做针灸的时候,他是从背后一直痛到脚下面去,那你帮他扎完针后,他背不痛了,腿还痛,代表进步了啊。因为身上往四肢走,再扎,大腿不痛啦,哎,变成小腿又痛了,你再针,变成脚痛了,小腿不痛了,痛一直往外走,这个浸淫疮,也是一样,疮,你帮他治疗的时候,这个脓疮一直往外,从身体往外走,都是吉,由身体往里面走,都是凶,哦。
那我们在治疗这个破伤风,哦,破伤风。那个手摸那个生锈的铁钉呀,开始痛,非常的痛呀,一路从中指头痛过来,因为他手上有个伤口他不知道,去整理那个钉子。整个就看到那个红线,那个毒......一直往手掌跑,好,来的时候手都不能开车了,就单手开车来的,手是这样起来的,哦。
那我们用灸,在它这个红线前一寸开始灸,你开始灸的时候他的红就开始退,就一直退一直退,所以艾草解毒呀,艾条解毒,然后一直退,你再一直灸灸灸......一直退到这个指头纹头以后呢停止掉了,他在退的时候我们就用那个隔姜灸,一直往前推差不多相差一寸的距离,他就药都不用吃,当场灸完它出去就可以动了,然后睡觉起来,第二天完全好掉啦,破伤风的药都不用,就用灸就可以了,这个艾本身它除了那个我们用温灸以外,最主要还可以解毒呀,哦,解毒。
我刚刚看我们同学那个脚上被那个虫咬,蚊子咬,黑蚊子怎么弄?很简单,回家那个肉桂啊,肉桂,很辛香的肉桂,然后艾草煮一煮,把这个水拿出来,放那个药罐里面喷的,自己喷一喷,蚊虫就不咬你,好,当然啦,偏方麻油有没有,当然有啦,过去中医中国人用麻油,有时候用麻油擦一擦,那个蚊虫也不咬你。
在我们佛罗里达,印第安人,有一种东西呢,生在树上面,吃起来象胡椒,我们把它摘下来以后,那平常吃那个生菜,吃那个牛排,吃什么撒一点上去吃,蚊虫就不会咬你,这蚊子就不会咬你,所以,印第安人住在树林里面,蚊子一大堆,蚊子都不咬他的,就隔一尺的距离,就看到蚊子隔它他一尺的距离,蚊子也不咬他,所以,很多偏方很好用的,当地的处方很好用的,一般人他不会隐瞒我,因为他的病是我治的,怎么可以隐瞒我,我问他要告诉我。
所以说百病如此。脉脱,就是脉变得很细,很小,而且脉性不规则,都是很危险,所以脉太实也不行,脉太弱也不行,好,这是一个原则,病情改变的原则,病进还是病退。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饦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后,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那这里呢。第十三条呢,它说,问阳病十八,为什么叫阳病十八?那,头痛呀,项、腰、脊、臂、脚掣痛,这个念chi也可以,念che也可以,这个字两个发音,一个是chi,一个是che,反正都是很痛的意思,阴病十八,那你真正要去找那个十八,不需要,他只是一个数告诉你,不要那么死。
老师,我非要去给她十八个找出来,不需要这样子,是很多数的意思,那病人呢,象阴病十八,象咳、上气、喘那这种,这就是外面......阳病就是外面,就是身体的内脏病,内脏病,这个五脏病各有十八,合成九十,五乘十八,诸位看看这个看看就可以了。
那微病,象外面的病,象五劳七伤,六疾妇人三十六种病,这种,它只是一个统计,告诉大家,大概有这些问题,那你真的不要去记,考试我想就是你考医师执照它不会考你九十病,十八病的,不会的。哪有这么无聊。这里呢就是大致归纳一下,疾病的来源,大致归纳一下。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一般来说,就是表里呀,清邪在上面,浊邪在下面,就是这个我们得到病邪的时候,会有这种情形,如果是在吃东西,从嘴巴进来,吃五谷的,食物类的从嘴巴出来。宿食也会产生病,因为你的肠胃消化,吸收不好。
那,五邪中人,各有方法,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那这些呢,诸位看就可以了,因为,真的我们在治症的时候,开处方的时候,你一看就知道,你不用说刻意去把它背下来,好,你一看就知道,处方就告诉你的,处方就告诉你它到底怎么来的。
这里可以知道,极寒会伤到经,极热会伤到络,地球表面上,你住到很冷的地方去,不好,很热的地方,也不好,这个都会......所以比较适合人住的地方,是在中间,亚热带这一带比较好,那这是一般的脏腑筋络的得病的一个原则,哦,大家看看就可以了,看看。

问曰:病有急当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这就开始治病的原则,治病的原则。治症呢,当我们临症看到病人的时候,有急当救里。如果是表有......你看啊,病有缓急嘛,哦,那到底我们应该是先救表还是先救里?哦,那一种比较重要?比如说,这个病人有便秘,同时又有伤寒,那老师,到底,到底那个要先去救他?对不对?
那按照伤寒论说,如果你表邪在那里的时候,你没有去解表,你攻下一攻下的话,大承气汤下去,结果呢,表邪也跟着下陷,结果,便秘是好了,结果变成十枣汤证。表邪下到那个......表邪跑到胸腔里面去了,变成肺积水。这边呢,张仲景说,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
这个就是医生呢误下,下了以后,病人本来只是这个便秘,很轻微的便秘,可是你下得很重,结果病人呢下利清谷,大便出来就是吃进去的食物,马上就排出来,这个时候,里面就是阳已经阳空虚掉,阴不能守,不断的往外出来,如果我们以肛门来作阴阳,全身各地方都可以讲阴阳,肛门......肛门能够缩住你能够控制你的大号,就是阳很足阳很足。
那你如果说,你的肛门没办法收缩,肛门是开张在那边,那个大便直接......吃进去的食物直接出来,那就是阳虚掉了,阳虚掉了,那如果说我们一个人被吊死,吊在那边的时候,那个刽子手就很清楚,吊死的人那个大小便出来,那才是真死掉了,如果吊上去,那个有功夫的人......练得很好,bu......脖子拉到,但是就是没有大小便出来,憋气,装死呀,想要逃走,但刽子手,这个还没死,为什么?因为大小便没有出来,阳还在里面,那没有经验的刽子手就可以骗啦,就给骗了啊。
那当一攻下来的时候,就变成阳虚,因为你剂量太强,下利不止,这个身体疼,这种身体的疼痛是虚痛,虚也会痛,实也会痛,这种身体疼痛呢,你帮他按摩一下,他会很舒服,这种呢,我们当然先救里,再去救表,同时病人同时兼有表症的时候,所以,我们有轻重缓急有轻重缓急。
那有的时候呢,你可以两个一起表里一起治,病人呢七天没大便啦,那又有同时又有葛根汤症,对不对,葛根汤症又有,这个阳明症又有,你可以把葛根汤、承气汤开在一起没有关系,那,我们前面伤寒论讲过有治症的原则,好,你看到太阳证有,比如说这个人怕风,有汗,身体酸痛,在加上有往来寒热有恶心,那有有点便秘。

老师,他太阳症也有,少阳症也有,阳明症也有,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合解少阳,用中间的担法,一剂小柴胡,我们不要开其他的大方,什么大黄,什么麻黄不要开了,小柴胡汤一起好三证一起好,这就是伤寒论的原则,所以说,救表救里看哪个急,像那个严重,已经下利清谷了,你再不把他下利治好,你再给他解表,他已经快要死掉了,因为已经在下利清谷了,对不对。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那第十五条呢,那第十五条呢这个病人呢本来就有陈年的痼疾,突然又加上有临时发生的病,那这个治证呢我们先治他临时发生的病,以后再治他的痼疾,为什么这样子做,很简单嘛,这个痼疾就代表很久了,很久都没有死,你可以先稍微等一下,不急,先把他新病先治好。
有的人的病,有的太太来,脚一看她脚水肿,太太女人脚肿没有什么关系,你问她多久了,三十年肿的这样子了,对不对,那你今天来找我干嘛?我今天来找你头痛啊,背痛啊,还心情很沮丧啊,想去自杀啊,对不对,那你脚水肿先不要去管她,先让她不要自杀诸如此类的,所以先治她心病,久病可以先放在后面。

师曰:五藏病各有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食之,必发热也。
那第十六条呢,五脏病各有所得者,五脏病各有所恶者,各有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这条讲的是所谓五脏病各有所得,举例给你听,比如说,心脏,心脏本身是火呀,它是热的,肝脏本身是木,它是比较稍为寒的稍微寒的,那你也就是说,如果说你心脏呢,心脏病,心脏有问题的人,你感觉到身体是热的,这个很好治,肝病呢,你感觉到身体是冷的,这都很好治。
那如果心脏病,我感觉身体是冷的,不好,肝病,感觉身体是热的,不好,这就是各有所恶,各有所好的意思。好,刚才我讲过肝里面,肝是木头啊,你摸摸外面的树,是不是凉的?肝就应该长成这个样子嘛,如果里面有食堵到,阳进不去,阳回头你感觉到是热的,对不对,那不好,那心脏,依此类推,心脏本身是热的嘛,所以它成为火就是因为心脏搏动的力量很强,产生的摩擦,产生了热,因为它不断的搏动,不断地摩擦才产生了热,那现在它心脏的力量不够了,摩擦的力量不够啦,病人感觉到冷呀,冷。
这就是举个例,其它诸位大家依次类推就好啦,还有呢,平常病人胃口都不好,突然胃口变得很好,胃口变得很好这都是会发热,因为代表胃气会热起来,那我们平常比较不太喜欢吃东西的人,都手脚比较冰冷,因为四肢都是我们的末梢......就是胃气能到达的地方,那突然吃得很多吃的很凶,那个胃、手脚就热起来了,就好象我们有时候冬天的时候有时候中餐没吃、晚餐没吃,还要上课,回到家里面的时候手脚很冷呀,一碗热汤一个......一碗饭下去身体就热起来了一样,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的现象。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这个第十七条,就是金匮第一篇总结的地方,它说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什么意思呀?这个我讲个猪苓汤,你就懂啦。诸位不要......我刚才讲过,诸位不要去记,用一个......把一个汤方当作一个图来读它,这是一个人啊一个人,肚脐,当你要把水利出来的时候,身上有停水,把水利出来的时候,我们有......常常有利水的药,一个叫泽泻,泽泻呢......胸腔、整个头上四肢末梢,等于是全身性的泽泻,茯苓,是因为利三焦,它能够入三焦,三焦的系统。
猪苓呢专门利下焦,所以,从上到中到下,因为上面包含了肺,肺包含了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我们如果水积在全身的时候,我们会用泽泻,那茯苓,水到上面的时候,泽泻把它带下来,再加上茯苓中焦的水,到猪苓,也就是说这三个药合在一起使用的时候,所有的水全集中到肾脏里面去,对不对,那肾脏里面的话万一说我们一查这个病人有石头在里面,那你怎么知道它有石头呢?
你摸摸他脚的后跟,足少阴肾经里面从在太溪到复溜中间这一段,你去压,哟,有压痛点,就是代表病人肾脏里面有石头,那它我们把石头带出来,放点滑石下去,可是石头呢表面很锋利,它不是圆圆的那么乖,象刮胡刀一样,很锐利的,所以如果你只用滑石把他清出来的时候,会把尿道刮破,这个时候小便就会带血,为了不让它带血,所以我们放点止血的药下去,阿胶就出来了,阿胶的目的是要把血止掉,滑石可以把石头带出来,诸位看,猪苓汤就是肾结石的药啊,讲完了,好,膀胱结石可不可以用?当然可以用啊。
那如果哪个人说,老师那石头很大,象鸽子蛋那么大,一样可以排出来,因为前一阵还一个老太太,一个鸡蛋那么大都排出来啦,对不对,我们在时事评论里写那个就是告诉诸位,过去的记录就可以告诉你,只要有一个案例,就可以了。
那你说,我不喜欢这个,我喜欢去用超音波打,可以啊,你超音波打的时候,只把那个打掉,打散了以后排除来后面还有小的再生。小的会变大,肾脏里面的石头会越来越大的,所以你要知道他的为什么造成他石头的原因,比如他喝的水,喝的水质不好,或者吃维他命,吃钙片,那钙片害死人啊。
所以我要害你得肾结石很简单,给你生水喝,给你钙片,一下你这个肾结石就来啦,连维他C片都会造成肾结石,那当诸位这样了解了以后,知道了,回头看这个条辩。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为什么?因为肾脏里面有东西挡道了,这个水没办法很顺畅的排出来,当有东西堵到的时候,有实堵到的时候。这个实呢,就会发热,发热,因为阳不能入阴呀,发热,发热病人就口渴,所以马上就......这个猪苓汤他就写这个:与猪苓汤对不对?

诸位现在看猪苓汤,我这样子写完了以后,从此你就会用猪苓汤啦,是不是会用猪苓汤了?你也会知道,上面积水了,老师我怎么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脸是肿的,就是叫你吃泽泻嘛,老师我肚子很大,怎么办?茯苓嘛,老师我小腹特别突出来,那女孩子特别讨厌小腹,小腹往外突怎么办?用猪苓嘛,就马上就分开来了。这样子你会配处方啦,就会配处方了,这样子。
那如果说,经方里面说的,哦,老师,这个滑石,它排不出来,我们后面还有茯苓,还有戎盐,有没有?就是讲那个......戎盐就是讲青海的盐,青盐一样可以把石头打出来,我们有很多的,经方里面有很多很好用的地方。现在暂停一下,我们换一个。

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
接下来呢,我们看金匮的第第二篇,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这个第一个呢,痉,就是我们这个痉呢......讲的就是脑膜炎。湿呢,讲是风湿,湿疹,湿,风湿啊之类的。暍呢,这个字念ye,就是中暑,天气太热了,中暑,如何去治疗它?诸位不要看这个短短的一篇,这短短的一篇把病都治完了,经方就是这样子,你只要会用它,哇那真的是药到病除,一剂就下去就到了,所以我们看处方的时候不可以那么的死板呀,不可以那么死板。
比如说我们刚介绍的猪苓汤,病人的腰痛,你委中呀,阴谷一下去,照理说腰痛就好了,他经络痛,沿着膀胱经痛统统,结果他说......医生呀,你针下去,我这背痛、腿痛都没啦,但是就是这一点腰痛,你看这个还带有石头,肾结石对不对?这个时候你再压压他脚踝络,哎,结石有压痛点,你针在石头的压痛点,你一下去,痛就没了。因为石头开动,然后你处方开下去,猪苓汤,是不是很对症?一下子就排出来了,所以,这就是经方呀、你针灸手法用得很对,当场就知道。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好,这里呢,我们介绍又回到太阳病啦,太阳病呢,当你遇到这个脑膜炎呀,这个病呢,也是在太阳病上面,病人有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我们一般来说,发热呢,无汗就是标准的太阳伤寒,对不对?太阳伤寒,发热,无汗呀,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如果是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所以痉病呢,分两种,脑膜炎有两种,一种是刚痉,一种是柔痉,那临床上面看见很多小孩子呢就会发生这种情形。那刚痉出现的时候,有刚痉的方子,柔痉出现的时候,有柔痉的方子,都是一剂就知,一服药第一碗下去就知道了。

太阳病,发热,脉沉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那如果说这个痉病呢,痉病。如果出现太阳症,太阳病,就是讲你可以回头想伤寒论里面我们介绍太阳篇里怎么写的,病人有发热。照理说,太阳病,脉是浮的,浮的话,你如果有汗,就开桂枝汤,如果是项背强几几然,葛根汤。
如果说他是脉是浮紧的,然后病人有恶寒,身痛无汗,麻黄汤,这里呢,脉沉而细者,这就是痉病啊痉病,就是比较难治的,也就是说你光是桂枝麻黄葛根治不好的,因为他的脉不对,脉是沉下去的,病是往里走。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那这个痉病的来源呢,他认为说第一个太阳病呢,你发汗太多,导致痉,因为病人津液丧失了嘛,你开的汗剂太多,汗剂太多血液里面的水不够啦,温度就会上升,温度上升所以开汗剂,过去南方温病派呢,不太敢用麻桂,就是担心说发汗发太多,其实你发汗如果你发汗怕发太多,你尽量少一点,或者把生姜红枣干枣多加点,也不会有这种情形,不会有这种情形,一般来说,你除非是你剂量放的很少,才会有这种发汗太多。这个......现在讲这个几个大原则。

夫风病,下之则痉,后发汗,必拘急。
一般来说,就是因风致的病,就是病是外来的,风邪......风邪吹到身上去,如果说,你把它攻下,因为攻下的时候,病人的津液会没有,这个攻下包含利尿,包含着大小承气汤,本来是病人是表,结果你一攻下来的时候,它里面的身体的津液没有,没有的时候,发抽筋,一看他抽筋的时候呀,你看他是痉病,你就给他发汗,老师,他痉病......本来他不是痉病,被你搞成是痉病,然后你给他看这个痉病......痉病我们开葛根汤给他,一吃下去发汗太多,里面的津液被你先误下了,后来就又给他汗剂太多,就发拘急,拘急整个抽筋起来,抽筋起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一般来说,我们伤寒论里面就有介绍过,身上有疮的时候,有脓,脓疡,有伤口。虽身疼痛,不可以发汗,汗出则痉,这就是一个大原则,大原则,所以如果有灸疮,或者小孩子头上生个疖子,脓疮啊,这个都不要去给他发汗,那老师,脸上有很多青春豆可不可以发汗?
那个发汗没有关系,哦,这个讲的是灸疮,很多大的疮,那不能说......那年轻都会有青春豆呀,我也得过青春痘,我也得过对不对,那你给他......你说老师,现在他有青春豆,他这个麻黄汤证你不能给他发汗,也不对,这个不要那么过。
一般来说,这都是指的比较严重的疮,因为疮家呢,本身他会血虚,一般我们治疮的时候,治疗疮家的时候,我们开一些当归,一些这个......这个能够去湿,能够补血的药,你再给他发汗的话,他血会更虚,哦,就会......病人有这种抽筋的现象。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人体疾病的真相,原来你一直在“提前透支生命”

人体疾病的真相,原来你一直在“提前透支生命”(深度好文)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一个天人合一。怎么合?人要顺天行道。“天”就是大自然,“道”就是规律。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那么,天道是什么?中医文化,讲究取象比类,用有形的现象来体现无形的规律。每天,太阳升起降落,万事万物随之变化,这就是天道,就是“升降”。

天人合一,“升降”就是天道

当太阳升起,人体内有一股气从两腿中间沿着腹部向上升起,我们就醒过来。“气”是什么?是一种“能量”。

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冷水是没有能量的,热水是有能量的。蒸腾向上的那个气,就是能量——热能。无形,有热量。通常所说的气功的气,中医说的阳气,本质就是这种无形的热能。

太阳上升,本质就是温度升高,热能释放,人感应到了,体内热能也跟着释放。能量释放,就导致功能的发挥运作,在人表现为“苏醒”。日上中天,就是能量释放上升到最高点,阳气走到头顶。太阳下降,能量收藏,阳气从头顶向下,沿着脊背下降,人就渐渐进入睡眠状态。

所以,睡眠其实就是一种能量释放、收藏、升降的现象。

这个升降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个通道,就是人体中间:在前为神阙穴肚脐眼,在后为命门,对应到里面,就是脾胃这个通道,气的通道。

通道有个特性,热胀冷缩。当你胃寒的时候,通道收缩闭塞。

早上,气要上升的时候,出来不通畅,就会表现为:想睡懒觉,即使勉强起来,整个早上都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晚上,气要下降的时候,降不下去,就会表现为:失眠多梦烦躁焦虑。

所以,失眠的机理很简单,就是胃寒,通道收缩,阳气降不下来而已。

只要解决这个通道问题,失眠就解决了——所以,无论大人小孩睡觉,即使天气再热,也一定要用被巾盖住肚脐眼,就是避免寒气直接从这个气门进去,否则就很容易睡不着。

胃寒升降受阻,百病由生

正常我们吃东西,热气就会往下面走,比如说吃了上火的东西,小便就会变黄,大便变臭变硬。

但是,当你胃寒了,通道闭塞,热气降不下来,就会往上逆,走到咽喉,就变成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走到口腔,就形成口腔溃疡,口臭,牙疼;走到脸部皮肤,就形成痤疮痘痘色斑黑眼袋;走到鼻子,就会形成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通过肺顺着皮肤发散,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包括腋臭,皮屑增加;走到走到颈椎,就形成颈椎增生;走到大脑里,就形成肿瘤——也就是说,不管病在哪个部位,西医把它叫做什么名字,本质,它就是“垃圾”!

因为堆积部位不同,密度浓度不一而有了不同的名称。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就像海洋有暖流、寒流,天气有热空气、冷空气,人体也是有热气、寒气——这就是天地人能够相通的最本质内涵。

气流都会携带无形的能量,和有形的营养或者垃圾。遇热则流动发散,遇冷则凝结沉淀。

当热气不断上逆,过多的垃圾就会在通道狭窄处停聚沉淀,就会形成被看见被检测到的有形的病理产物。

按浓度来看,最浅的,是正常的组织液,中医叫津液。再浓缩就变成痰湿(西医叫血脂、油脂、胆固醇),再浓缩叫瘤,根据软硬之分叫粉瘤、良性肿瘤,坚硬了就叫恶性肿瘤。再浓缩就叫骨质增生。

所以,治疗的目的,就很简单了:硬的把你化软就是。

怎么化?衣服有顽固污渍,就会先拿去泡水,吸水之后就会变大,软化,稀释,就可以被洗掉了。

病理也是一样:恶性肿瘤先化软变良性肿瘤,再化软变痰湿,就可以通过大量吐痰的形式排出来了,或者往下以大小便形式排出来,到最后,阳气越来越充足,就直接化成气从皮肤口气排出来。

这里还要补充说明:正确治疗下的恶性肿瘤肿瘤(癌症),会变大,变软,稀释渗透,然后边界模糊成一片,最终渐渐淡化,消失。

如果是良性肿瘤,本身浓度不高,可以不经过吸水稀释变大的过程,直接变小消失——其实就像我经常说的减肥增肥的过程:瘦的变胖,胖的变瘦。

而这个标准,是与西医的截然相反的!如果肿瘤变大,对西医来说,是恶化的,西医治疗有效标准,就是肿瘤变小。目的是一致,但是手段过程是截然相反!

所以,我一直说,观念比治疗重要!不了解观念,我救你,会反被你认为在害你!这也是我一直要求,治疗过程中,不要去西医院做什么检测的用意:免得你担惊受怕。

所以,现今做个好中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传道才是大方向,改变观念才是治根本的!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宣传及教育普通百姓如何在身体才开始出现一点偏差的时候能自我进行有效的调理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比起治愈多少重病案例都更具有现实意义!

物质形态转变的动力,来自于能量、热量。有形的火可以提供无形的热;能把有形的水加热,化为无形的气;无形的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为有形的水滴。这就是有形——无形的转变过程机理。

所有有形的病理产物垃圾,都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相对的就变寒了,凝了,有形的就多了,就病了。所以,只要补充热量,体内阳气充足,有形的垃圾就可以化为无形的气发散出去。

哪里热气不足,变寒了,哪里就有垃圾堆积,就生病。

所以,补阳气就是治疗的大方向。

小孩子的屁股手脚都是非常热的,因为阳气充足;当温度降低,就意味着年龄越来越大,能量消退,直到没有温度了,生命就消亡了。所以,温度决定生死。生老病死的过程,其实就是能量递减的过程,体现为温度的变化。

所以,保持热量,趋温避寒,就是养生健康的大原则。

当你吹空调受凉感冒了,作为中国人,他会考虑到“受凉了”,但是作为西医,他只会检测是什么病毒细菌感染了。你告诉我,“冷气”会是什么细菌病毒?这无疑是很荒谬的道理。为什么?

当你饥寒交迫时,两杯水放在你面前,你选哪杯?必然是热水。因为有热量有能量。喝下去就明显影响了你的身体状态,甚至于关键时刻可以救你的命。而喝冷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而热能是什么?无形,无量,不可见,不可把握,不可测量,属于唯心世界的范畴。

比如,肺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悲伤;脾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忧思,肾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恐惧。但是,西医是不会理解你的悲伤忧思恐惧的——因为这些都是主观的 ,不可测量的。都是唯心的。

所以,当你说这里不舒服哪里不舒服,仪器又检测不出任何异常时,西医就会说你妄想症,神经官能症,癔症——胡思乱想没病找病的意思。其实,这些症状本质都是无形的能量不足导致的功能失常。

所以,除非西医承认唯心论,(其实,中医也不叫唯心论,而是叫心物一元论),否则,西医永远也搞不懂能量,理解不了人体,搞不懂中医,永远停留在“神秘”“玄学”的初级层面。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当你得到肝癌之前的两三年,中医就可以知道你病了,并截断病情的发展,因为只是不舒服,还不到某种病的程度,所以叫“未病”。

因为这是在无形能量层面的功能失常,物质没有变化,西医是检测不到的,西医会说,你还没有病,但要经常检查(这就是西医所谓的“预防”)——潜台词就是等你病到符合西医的标准,有了物质变化了再找他们治疗。

中医还讲:“下工治已病”。
也就是西医的那个层面。也就是说,西医一出世,就已经是“下工”的水平了。

人活着,就靠一口气,一口热气!当饿了几天刚从废墟里被救出来,最救命的,其实是一口热水。而以“救命”的名义给输到体内的葡萄糖生理盐水这些冰冷的液体,其实,是会夺阳气的!会要命的!

所以,明白“能量”很重要!!某些时候,可以救命!大多数时候,可以避免伤害。

前面讲的是升降,还没有讲完,但其实也讲完了:降不下来,就上面有病。推演开来,下面因为没有东西降下来,也会有病,比如就会便秘。或者按“外面”“里面”来分也是一样,本质一样。

便秘只是排毒不畅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排毒不畅,表现为排便通畅易排。就像洗碗,不用洗洁精,虽然水一直在流,但是油污全部黏在碗上,不出来。

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化”就是分解的意思。脾胃虚寒了,能量不足了,分解的功能不足了,湿气油污分解不出来,黏附到肠壁,血液里,大便每天都出来,但是带不出垃圾,有量没“质”。所以这种通畅也是排毒不畅的一种。

升降讲的是有形的通路问题,能量讲的是无形的动力问题。解决升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胃寒的问题,通道闭塞的问题。“寒”就要用“热”来解决;“闭塞”就要用“发散”来解决。又热又发散的药,就很容易找了,为普及方便,选用生活中常见的,那就是生姜。

升降不调易导致“虚不受补”

升降不调的病,很多见的表现为:吃凉的胃胀不舒服,吃热的上火,吃凉不行吃热也不行;明明身体很虚,却一吃补药就口舌生疮上火严重,俗语说的“虚不受补”。为何现在却还要叫他们吃姜?

胃的“寒”,和饮食的“热”,是相反的力量,相当于两军交战,强势者胜。因为吃热的就上火,所以,不敢吃多,这个热量相对于脾胃的寒,就像游击队打正规军,肯定打不赢,败退了,就只能原路退回往上跑了,就上火了。

于是吃降火药,其性寒凉,本来就胃寒,再吃寒凉,就凉上加凉,就会胃胀不舒服了。

那么,怎么办?加强我军进攻的实力——临床中,这种病机的患者,我开的处方,就会包含生姜200克(秋冬量,春夏量会酌减),干姜30克,比姜还热的附子 30克(就是本人自创的小柴胡加姜附汤)。

大军所到之处,攻城破敌,城门打开了,大部队长驱直入。所有的热气都往下走了。患者说,药后反而有咽喉清爽的感觉!

有些年龄大的患者,讲道理听不懂,回到家里,一看:这么多生姜!肯定会上火,200克放一半,还是太多,再减一半,50克,差不多了。药熬完,立马上火!为什么?敌军10万兵力,我派给你20万,你擅作主张,只派出5万和敌军作战,肯定打败仗!被打回来就上火了。所以,姜越多越不上火!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阴虚患者不适宜。就像洗衣服,再好的洗涤剂,也需要有水作为介质,才可以发挥、功效。所以,阴虚之人,不适合大剂量生姜的方法调升降。他们得先补水。这里就不细讲了。

前面讲的是升降,中间补充讲的是能量,没有讲完,下面继续讲。

能量不足,易留邪致病

前面说了,能量不足导致垃圾储留而生病。现代人比之七八十年代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了很多,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营养很充足,为何高血压、糖尿病之类的病更多了??

这是因为,现在人能量不足,是因为吸收不好,而不是吃不好。是吸收的问题,而不是营养的问题!营养太丰富,超过了吸收的负荷,所以,应该做的是减食,而不是吃补。是清淡饮食而不是拼命补维生素蛋白质——现在满大街的卖营养品,其实是最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吸收是功能,必须以脾胃、肠道的能量是否充足为前提。腑脏自身能量不足,吸收功能就不高,工作效率就不会高,导致吸收不好。身体能量、热量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胃寒。

导致胃寒,有四个因素

01 饮食寒凉

寒凉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指温度——就如冷水烧成热水,需要消耗煤气能量一样,人体有温度,喝进去的冰冷食物先要加热,就会消耗脾胃原本的热量能量,导致胃寒,比如冰冻食品、冷饮、凉性水果。

第二个指性质——性质是凉性的,你吃热的、喝热的还是起寒凉的作用。比如苦瓜,冬瓜,绿豆。具体见饮食篇文章。

02 外寒

饮食进入的算里寒,夏天吹空调或者冬天受凉或者农活渔民或者家庭主妇洗衣服下冷水,这些都是外寒。外寒有的直接侵入脾胃导致胃寒,更多的是消耗整体的能量,相应局部脾胃的能量热量阳气就不足了,就寒了。

03 季节因素

天气越热,地下水井水越凉;天气越凉,地下水井水越热。其实就是能量、热量的位置转换结果:春夏由里到外发散,秋冬由外向里收敛。相应的,夏天的时候,在外的皮肤热,在里的脾胃就很寒。所以,夏季食欲最差,胃最寒。最容易上火。

04 欲望因素

想看、想听、想说、想思考、想吃,爱恨情仇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欲望,就是指人体功能的发挥使用。这些都需要消耗能量的。

人体是很智能的,哪里得多需要用能量(欲望使然),就会从其它功能区调用能量去补充,相应的就会造成被调用区域功能不足。

比如,生活中很多人吃饭后就容易困睡,是因为能量集中到中间的脾胃去消化吸收,调用了头脑的能量,头脑能量不足了就表现为困睡——思考的功能不足了。

同理,当头脑用神很多的时候,也会调用脾胃的能量上行,导致脾胃能量不足,消化吸收就出现障碍了,胃寒就形成了,胃病就来了。

IT人士,营销一线人士,所有“很忙很忙”的人,吃饭都是囫囵吞枣、速战速决的人,根本没有给以正在消化吸收工作的脾胃充足的能量和时间,所以胃寒就来了,胃病就来了。

吃得越多,越好,脾胃负担越大,连食物都无法吸收,何况于药物?所以,这种胃病,是最难治的!悲哀的是,这种人,满大街都是!

因为现在的社会,多是高压社会,人挤人的社会,相火不位的社会,大部分人需要靠相火不位来提高竞争力(其实就是变相的透支身体),否则争不过别人。

不要说你做不到、放不下,其实只要你愿意放弃那些不良的习惯,会舍,你才能要求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万病之本,最难去除的,就是欲望!所以,养生之道的最高标准,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收藏能量,减少欲望,不要肆意消耗身体的元气。5000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经为天下百姓公布了健康长寿的秘诀,但是我们现在却做着本末倒置的事情!

05 道法自然,顺应天性

古老的教育,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说话,坐稳,一起动筷,一起停筷,就是要给脾胃最小的消化负担。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气血能量来帮助消化、吸收。老教条里,蕴含着大道理!!

能量难于补充,消耗却非常容易。如果把身体比喻为油灯,灯油的多少决定寿命的长短,灯火的大小决定生命消耗的快慢。欲望消耗就是灯火的燃烧,而性生活就是直接把灯油给漏了——古语,一滴精十滴血。

补能量补了3个月,只要过了一次性生活,就全部推倒重来!甚至再重来的时候已经更加难于见效了!治疗过程中,只要每个月有一次性生活,就全部推到重来!甚至再重来的时候,已经更加难以见效了!所以,想要疗效好,先把房事禁!禁欲因人而异,但原则上,慢性病调养,至少3个月。越久越好!能量不足严重的,甚至要禁欲到半年一年。

吸收好了,但并不是你吃肉吃骨头就会长成肉和骨头给你,食物只是被身体用来制造血液,以血液的形式存在骨头里,才是真正被身体吸收利用了。这就涉及造血时间:晚上的9:00~临晨的3:00,是身体制造血液的时间,过了3点,就已经是用血消耗能量的时间了。

临床上有经历过:两个病人来看病,一个年轻人,一个老人家。同样的病,开了同样的处方,按理说,年轻人体质水平高,会好得快。但是,几天后过来,老人家直夸“医生你真高明!你的药效果真好!”还没有来得及笑,年轻人进来了,“医生啊!怎么吃了药一点效果都没有啊?”——为何?一问就明白了:老人家每天8点睡觉,早上4点起床。造血时间是9~3点6个小时;年轻人基本临晨1点睡觉,就算躺下去就睡着,造血时间也才2个小时。

老人家喝一包药相当于年轻人3包药的效果,一天造血相当于年轻人3天。再加上年轻人消耗远远比老人家大得多,实际上喝药对于他来讲,可能不单没收入,反而付出了更多!所以就会有临床上越吃药效果越差,病情反应和药效截然相反的情况了。

所以,综上所述,想要健康,就一定要按照健康的规律来规范、审核自己的生活方式,服药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睡眠、情绪等因素对身体的作用。

最后补充说明:

01 世上没有所谓的神医,也没有所谓的神药,只要你不早睡觉,神医神药都无效!

02 你才是自己最好的医生!早睡觉就算最补的药!

03 不要问医生,“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好”,没有那个医生能回答你,因为没有哪个医生能够代替你几点睡觉,代替你的消耗。所以,所谓疗程,都是骗人的说法!

04 观念比治疗重要!养生比药物有效!

05 有所不遂反求诸己!

06 “排便”学问大

“排便”学问大

前面讲了吃饭睡觉,最后讲“排便”。

疾病体现为垃圾的堆积,垃圾的排除体现为排便。只要排便通畅了,所有有形的垃圾堆积形成的疾病,就都会解除——包括所有的癌症。当然,前提是你还有能量排除垃圾。排便通畅的标准如下:

01 准时:每天早上5~7点大肠经主时,时间到了就被便意憋醒,排便了;

02 次数:正常每天一次,吃多了,排多也就正常(注:严格说一顿饭一次才正常)。

03 有质量:不放洗洁精的洗碗水不断出来,但是油污依然黏附在碗里,有量无质。所以,每天有便,并不代表排便就通常,还必须有质。分解就是脾的“运化”功能。排便后立即很有食欲,说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这个并列条件下的排便就是有质有量。

排便引申出来的,是排毒。排便只是一个点,排毒是一个面。

排毒的方式如下(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01 在上:咳嗽、吐痰、流涕、流泪、呕吐、打喷嚏、耳朵流脓等等;

02 在下:腹泻、多尿、月经——月经其实是最好的排毒期,用药期!

03 全身性:所有皮肤病,包括腋臭、脚气、头皮屑多等等。

以上是物质层面的毒素,还有精神层面的毒素。

04 各种情绪:喜怒悲忧恐。发脾气后心情是不是可以好转?那就对了!排毒了!

综上所述,中医健康的标准就是

01 精神好:辨证能量充足

02 冬天手足温:辨证能量充足

03 有食欲:能量可以吸收

04 排便通畅:垃圾可以排出

05 容易入睡睡得沉:营养转化为能量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