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慈悲的养成

慈悲的养成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菩提心的修法   02

2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菩提心的基础——四无量心的具体修法

01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会对母亲提出,若要我送你去医院,你要怎样怎样对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做无条件。菩萨就是这样无条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的慈悲心,也就是无条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做无缘的慈悲,也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除非你不想修学大乘,那就另当别论,人各有志,你也可以从小乘法起修,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但是,只要想学大乘法,即使举步维艰,也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先从慈悲心起修。

若要广修慈悲心,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机不一样,希望更简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刚刚开始修慈悲心的人,最好先完整地修习,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

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做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

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02

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观   想 ∷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须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就可以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观   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像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起贪嗔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一直如此。但是,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右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是,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他们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了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

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须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他们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历,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猛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正是它,使现世的仇敌无法回忆前世曾为父母亲友的场景;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做仇人?什么叫做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

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其重要。

之后,再对左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右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地做过我的仇人,甚至伤害过我的生命,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来又如何呢?

他们会不会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永远做我的亲人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当我再投生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仇人,那时候,就与现在右边的人一样,会千方百计地伤害我,甚至掠夺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虽然此时我们互相牵挂、情意绵绵,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绝非耸人听闻,如果在短期之内不能解脱,而长时漂泊轮回的话,这就是确定无疑的结果。

这一切就像演戏一样,现在这边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边的饰演我的亲属;但是下一辈子也许就会角色互换,演仇人的扮作亲属,演亲属的饰为仇人。现在,因为我们为无明所遮蔽,没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对未来的前途也茫然无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暂的时光。但轮回却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回忆前世,或以长远的眼光静心观察,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亲人与仇人,根本就是无常的,确实像演戏一样。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这样观察后,我们会开始发现,原来我只是以狭隘的眼光去看一个很短很窄的范围,因此而指定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亲人,并对敌人生嗔恨心,对亲人生贪欲心。因为这样的错误认识,就产生了这样不正常的贪和嗔。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条,不是臆造的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在这样轮转再轮转的过程当中,在我们投生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现世的冤亲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我也做过他们的父母;同样,彼此也都做过仇人,只是今天不能回忆而已。

大家应该思索,这一切究竟是事实还是教条?如果你认定这是教条,就请你拿出证据来推翻。可是,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学说,都根本无法推翻它;相反,却会有越来越多极具说服力的、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它。所以,这些都不是教条,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实。

既然是事实,为什么以前我们却从未察觉到呢?因为我们没有受过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远瞩、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这样迷惘。现在依靠佛的教育,终于使我们清醒地看到怨亲等都是不定的这个事实。

这既是理论,也是修法。观察以后,一定能有所体会。

若不相信,你们可以尝试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内去思维,我敢保证会有感受。那时,你就会确确实实感觉到亲怨就是不一定的,虽然片面的贪心、嗔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既然已经意识到错误,你就会慢慢地去改。以上是舍无量心的修法。








这种修法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它有临时和究竟的两种结果,我们万万不能停留在临时的结果上,这是很危险的。有什么样的危险呢?当你这样修了一段时间,体会比较深时,会对仇人没有特殊的嗔恨心,不想去害他;对亲人同样没有亲切感,也不愿意去利益他,亲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平等,虽然这样的修法要经过的一个阶段,但最终我们要超越它;如果停顿在这里,就会成为继续前进的一大障碍。这叫做无记的舍心。无记的舍心就是不善不恶的平等心,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必须要跨越。

但是无记的平等心并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设法将片面的贪心、嗔心降下来,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没有了粗大的贪和嗔。然后,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维,这些众生虽然对我有利有害,但是,我应该不计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强调众生对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无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报恩的修法进行思维。这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这才是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非常重要。舍无量心修好以后,可以转入慈无量心的修法。










                  
正文选自《慧灯之光》丨图片来自网络



從我的iPhone傳送

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不要发展自己的事业?

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不要发展自己的事业?

慈诚罗珠堪布 

当我们把自私心抛弃或减少以后,是不是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更不去发展自己的事业了呢?当然不是!

之前我们也提到过,佛陀在大乘佛法里也一再提及,菩萨学“十明”或者“五明”,就是为了度化众生。

我们发了菩提心,也照样需要工作,只是在工作与事业的奋斗方向方面,应该做一些取舍。

比如说,在没有修学大乘佛法以前,一个生意人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存而做生意。自从菩提心生起来以后,他照样可以做生意。

但是在动机上就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此以后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众生挣钱。

只要做好了取舍,菩提心跟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不但没有任何冲突,而且是一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完美、伟大的思想。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11日 星期四

生气通天谈脏象

生气通天谈脏象



一、 春之发生与肝主疏泄
(一) 肝疏泄的对象与结果
肾者主蜇、为封藏之本,虽有所藏,不能自献其藏于它脏,须靠肝之疏泄、启陈,才能将肾之所藏(精气)开发出来利用。犹如冬藏地下之根、子,须借春升风动之力,使“甲圻句萌”,所藏之精气才被开发出来利用。此肝泄肾之藏正合春发冬之陈。

肝脏疏泄的对象正是肾脏所藏之精气,肾所藏之精气犹如冬藏地下之根、子,肝之疏泄则有如春芽萌生。芽从根萌,肝木生于肾水,从生理讲,肝之疏泄该以肾之所藏为基础(母),倘无所藏,何陈可发?但若藏而不出,则进入“静之期”,“静则气立孤危”岂是生理要求?再从病理讲,肝木疏泄过分而形成肝火,肝阳上亢时,必下吸肾水而致肾所藏之精的亏损,以研究肝病称著的清代名医李冠仙在《知医必辩》一书中有“肝…疏泄太过,致肾不闭藏”病机论述,亦可反证生理上肝泄肾之藏。

现行教科书谈论肝脏疏泄时认为:一、脾胃消化,二、神志舒畅,三、三焦通畅;四、气血流通。其实肝之疏泄与四者的关系是在肝脏疏泄之后,肾之元气经三焦敷布周身,经胆入脾助消化,于是气血才能正常化生、运行,在气血活动正常的基础上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因此,我认为四者皆不是肝脏疏泄的对象,而是结果。

肾所藏之精气被肝开发出来之后,其去路如何呢?肾之精气被肝开发出来后的去路,应是先经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

(二)少阳之气的萌生与敷布
肝属厥阴,《内经》谓其“阴中之少阳”,并指出厥阴中见少阳,厥阴之化从少阳。很明显,肝体虽阴,其用在阳,肝疏泄的结果就是萌生了少阳之气,少阳属木应春,乃众生之初,故少阳之气亦称“生气”,人体内少阳之气因肝泄肾之藏而萌生,萌生后分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而出。


手少阳三焦之气,自然是少阳之气或生气,但同时也应该明白此气亦即元气,来源于肾脏(因肝之启发而出)外导之元气,三焦内所寄之相火亦即肾脏相火之外导者,故《难经》谓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金匮要略》有“三焦通会元真”之说,皆以三焦为运用元气之腑,再考三焦与元气之脏——肾的关系,《内经》有“少阳属肾”的记载,《难经》以“肾间动气”为“三焦之原”。

在结构上,肾与三焦相连,在功用上,肾之元气但封藏而已,经肝之启发,肾之元气(相火)才外导而入三焦,去藏初用,由三焦而敷布周身,起启发推动各脏腑组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作用。由于三焦为腑,居十二脏腑之最大,在结构上,它包罗其他脏腑,在功用上,它“主持诸气”,主管各脏腑组织的气化活动,所以肾之精气经肝疏泄后,主要从手少阳三焦出,启发推动周身功能活动。

足少阳胆,其气是否也萌生于肾呢?虽然对“少阳属肾”一语,历代只解释为三焦属肾,肾与胆亦无直接经络连系。但乙癸同源,肝胆相连,岂可谓肾与胆无密切联系?三焦少阳之气萌生于肾,胆中少阳之气岂可凭空发生?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明确指出胆中寄有相火,而相火又根于肾,这说明什么?肾中元气除大部分经三焦而出外,也有经胆而出者,至于胆中相火与少阳之气的区别,亦名异实同,理同三焦所辩。胆中相火(少阳之气)将疏向何方呢?胆中少阳之气不象三焦作用那么广泛,而是专门对后天之源——脾起激发推动作用。

(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脾,《内经》谓其“至阴之脏”,而“阴静阳燥”,又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脾胃派宗师李东垣认为“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主动”,并不止一次强调“脾为死阴”。试想主静之死阴至阴能自己运化升清吗?但脾对水谷的运化又是客观事实,《内经》多次指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饮食入口后“胃为之市,脾为之使”,若脾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气,又何以上奉心肺?

胃中之水谷虽是脾运化的,但并非脾脏单独就能完成此功能。叶天士对脾胃研究的结果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从“得阳”二字可知此阳并非自身之阳,但又是何脏何腑之阳呢?我认为此阳既不是下暖脾土之心阳,也不可直说是上蒸脾釜之肾阳,实乃足少阳胆腑之阳气。胆属木,脾属土,木来克土,责令脾运,即是《内经》“制则生化”、“土得木而达”的道理,故李东垣谓“胆风也、温也,主生化周身之血气”,试想古人以胆为奇恒之腑,并不受纳水谷,若非与后天之源脾相配合,又何以生化周身之血气?譬为湿土、死阴的脾脏,得胆腑风动,温煦之阳气始能显示出运化、升清的功用,才能发挥其养长变化的功用,也就是说脾之运化、升清,所依赖的正是少阳之气风动、上升、温煦的特性。

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于肾脾这先后天两大本源,张介宾说“命门为化之源”,“脾胃为灌注之本”。肾所提供的虽是原始动力,但肾之所藏毕竟有限,只能提供少量的启激能量;脾所提供的虽是补充能量,但后天水谷资源无穷无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资源。胆中少阳之气萌发于肾,作用于脾,由于胆具有沟通肾脾这先后天两大本源的功用,尤其在助脾运化、升清,启发后天资源,化生气血以灌注五脏六腑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故论脏气之流传变化则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二、 夏之蕃秀与心主血脉
水谷精气生成之后,经脾上输上焦,即所谓“浊气归心”、“上归于肺”。然后“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在水谷精气上输上焦问题上,《内经》虽是心肺并提,但可不能因此认为有两条并行的路径,其根本去路应是“浊气归心”“上焦开发”一语亦主要指心脏功能。

首先因为心之血脉遍布周身,水谷精气生成后要周营全身,必须假道血脉,而血脉皆属于心,只有心脏才能将精气输布周身,而肺脏只与少数脏腑经脉有直接连系,不可能由肺将精气宣布于周身。
其次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太阴二者虽然体位均阳,但心用如太阳而应夏长,肺用如太阴而应秋收。

将精气宣布于周身的功用,犹如太阳之普照,夏物之浮长,而肺之功用正好与此相反,应于秋降收敛。前面所述肝之疏泄开发了先后天之源,为脏气活动的初始而应春生;那么到心脏发挥功用,经血脉将精气宣布于周身时,脏腑精气活动已进入全盛状态,有如夏物之蕃秀、长盛,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三、 秋之收敛与肺主清肃
精气周营全身之后,除维持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外,必然有伴随气化而生成新的物质,犹如草木蕃秀之后必有花果,因为有运动必有变化,“不生不化静之期也”,“静则气立孤危”,人体内气化活动岂可言静?在这些经各脏腑组织气化而生成的新物质中,有精气被利用后剩下的废物,有各脏腑组织产生的精微物质,它们将被运到何处?如何处理呢?这些须再经血脉朝会于肺,由主一身之气的肺来统一治理。这是由于肺朝百脉,有能力接受全身百脉之气的朝会;肺主一身之气而司治节,全身各处的气化结果皆须经肺之审理。

虽然肺降的不只是精气,也有代谢废物,肺降的结果除精气下藏于肾外,对胃、大肠、膀胱之气也起辅降作用,但人体生命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中心,故肺降的中心应是精气降递于肾。由于精气活动由全身的蕃秀状态经肺之治节、清肃后转入秋藏状态,故《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上焦开发”与心肺关系,上焦心肺并居,水谷精气在“三焦开发”是靠心还是靠肺?人们或许还会因为十二经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主宣发、行营卫阴阳、诸气皆属于肺等观点的影响而误解为“上焦开发”是靠肺气的作用,下分条辨析:

(一)十二经流注始于肺:这不能与“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相提并论。《素问经脉别论》论述水谷精气输布时,虽有“肺朝百脉”之说,却始终未提十二经流注,从所描述的水谷精气输布路径看,也不是按十二经流注次序进行,也就是说水谷精气输布的路径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十二经流注的路径,即所谓“别论”。只有心之血脉遍布全身各处,才具有将水谷精气同时宣布于周身能力。

(二)肺朝百脉:“肺朝百脉”是在《素问经脉别论》讨论水谷精气运输时提出的,很容易与“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相牵附而误解为是肺脏经百脉而宣布水谷精气于周身。因为“肺朝百脉”是在“经气归于肺”之后才提出的,具体含义是指全身各处气化的结果皆经血脉朝会于肺,肺行治节之权,判其该升、该降、该出、该入,也就是说“肺朝百脉”是向肺性朝会,而不是离肺性宣布,宣布百脉的开发功能在于应夏之浮长、为阳中之太阳的上焦心脏。

(三)肺主宣发:肺主宣发一语极易与“上焦开发”混为一谈,要严格区分,首先必须明白肺气之宣发是与肃降相比较而言的,是肺气活动升与降、出与入两方面的自相比较,其含义在于肺气活动范围内。若超出此范围,讨论肺与其它脏腑的功能活动相比较时,就不能用“宣发”二字来描述整个肺脏功能而置肃降于不顾,就应该用相傅之治节、四季之秋收来形容肺脏功能。也就是说,肺之宣发不是“上焦开发”的同义词。

(四)肺行营卫阴阳:这句话不是说水谷化生的营卫等阴阳之气是从肺直接宣布运行于周身各处,肺为阳中之太阴,应秋主收而不主散,上文已反复讨论,“行营卫阴阳”是指营卫等阴阳之气经百脉朝会于肺后,经肺气之宣肃,使其或升于上,或降于下,或浮于外,或沉于内,即所谓“行”,亦属治节内容。同样,“诸气皆属于肺”也不能理解为诸气皆出于肺,若论气之所出,其源在于肾脾,饮食入胃后,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浊气归心,皆未经于肺,岂可谓诸气皆出于肺?
总之,肺朝百脉,主宣发,行营卫阴阳,诸气皆属于肺,都属于肺脏治节的内容,不可误解为肺脏有宣布气血于周身的功能。十二经流注始于肺,也不能与“上焦开发”相提并论。与它脏相比较而言,肺主收敛而不主宣散。
 
四、冬之闭藏与肾主藏精(气)
肾“通于冬气”、“主蜇”,“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内经》已明确指出肾的主要功能是闭藏,后人对经旨的理解亦较清楚,无很大出入。但肾是自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还是接受从肺传来的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我认为应以后者为是。因为肾不与各脏腑经脉都有直接连系,五脏六腑之精气不能自达于肾脏,况且各脏腑组织气化所产生的物质中有精气也有废物,肾脏岂能兼收并蓄?而肺脏则有能力受理百脉之气,全身各处气化结果经肺治理后,浊废者可从气管、皮肤、大肠、膀胱排出体外,精气则经肺气之肃降,下藏于肾。此即五行金水相生、四季收藏互用体现在肺肾生理关系上。在此关系上,决不能将金水相生的意义只解释为“肺为水之上源”,进而再简化为只有水液代谢的关系。而应该明白肺之清肃收敛决定着肾有所藏,有所藏才有能力为“作强之官”、生命之根。脏腑精气活动至此,已按生长收藏之序循环一周,藏蓄于肾矣。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果你这样修行,方向就对了!

如果你这样修行,方向就对了!

净界法师 

诸位我们会看到,我们以前的心态,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它是自我意识是有所得,所以它对立的。所以我们一旦走入对立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个人世间啊,越来越多差别,就发觉人不同啊,越来越多,就是「无差成差」;但是你一旦修菩提心、空正见,你要走上成佛之道的时候,你要逆向操作--「差即无差」

你看啊,先求自身的圆满,再求他人的圆满,你会发觉你的修行,越来越整合、越来越整合,把以前的差别相,慢慢的整合成一真法界。
如果你的修行,你越修行,觉得人生众生的问题越多,差别越大,那你可能错了,因为你在放纵你的颠倒妄想;

如果你的修行,你会觉得人跟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自他的平等越来越大,那这方向就对了。

这是不同的二个方向:一个是趋向真如的一个整合,一个是趋向于自我意识的对立。这两个心态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它引导到不同的方向。
--《唯识学概要讲记》(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试论“肝脾不调”与“肝胃不和”

试论“肝脾不调”与“肝胃不和”

艾御享堂 

                                 

【导读】 从脏腑常见证候以 及脏腑相兼证候的病因、病机、病势、症状等方面,鉴别分析不同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尤其是相似或相关联证候之间的病理演变趋势,并为临床医师动态 地观察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提供治疗上的主动,是本文撰写的目的和初衷。
【肝脾胃分论】
肝论:五行属东方木。生理功能:1.主疏泄。2.主藏血。生理特性:1.肝为刚脏。2.肝主升发。

脾论:五行属中央土。生理功能:1.主运化。2.主统血。生理特性:1.以升为健。2.喜燥恶湿。3.脾为孤脏。

胃论:五行属中央土。生理功能:1.受纳水谷。2.腐熟水谷。生理特性:1.以降为和。2.喜润勿燥。

【定义】
      肝脾不调证:因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肝经经气不利的胸胁胀痛和脾运化不利,气机阻滞的腹胀、便溏等症。

  肝胃不和证: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胃郁热所致的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证候。主要表现有脘胁胀痛,嘈杂吞酸等症。

病因】
      肝脾不调证:情志抑郁,所求不遂,则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则肝脾不调,正如《辨证录》所说:“夫胁虽为肝位,而肝必克脾,脾受肝克,则脾亦 能随肝而作痛。”若饮食饥饱不调,劳倦内伤,亦能导致脾虚,运化失职,清浊不分,气滞湿阻,壅遏肝木,使肝失疏泄,即“土壅木郁”。

  肝胃不和证: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克犯脾胃,“脏气不平,胜乘相因为病,如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曰胜克。”若肝郁日久化火,则肝胃蕴热。

病机】
肝脾不调证:肝属木,主升发,主疏泄;脾属土,主运化。木能疏土,土能营木,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主要体现在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方面。 因脾司运化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肝气的疏泄作用,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方能正常进行。而脾气的健运和滋养肝木,能使肝体充实,行使正常 的疏泄功能。

       若肝失疏泄,则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脾失健运的肝郁脾虚证,此即张仲景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若肝气郁结,气病及血,气 滞血瘀,肝郁乘脾,脾不制水,水湿泛滥,则土败木贼,肝脾血瘀,气滞湿阻,气、血、水互结,停留体内,遂成鼓胀的病理转归。

       肝气不舒,克犯脾土,气机阻 遏,血运涩滞,脾不运津血,日久渐积而成积块。

       若因脾虚不运,湿浊停聚中焦,壅遏肝木,则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血瘀内停, 为气滞、水停、血瘀,停聚腹中而形成鼓胀证。

  肝胃不和证:肝主疏泄,主升发,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下降,肝升胃降,调节气机的升降平 衡。肝木的条达疏泄,有助于胃受纳功能的正常进行。
       若肝失疏泄,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若肝胃蕴热,热伤血络,则有吐血、出血之虞, 总由肝火犯胃,灼伤胃络使然。“呕血,每呕一口全是血者,是此血出自肝,多带青色,由火载血而上,错经妄行,因怒所致。

     〈经〉云:怒则气逆,甚则吐血,法宜 引血归肝”。因此,肝火盛,灼伤胃络,易形成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鉴别要点】
肝脾不调证: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怒则诸证加重,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肠鸣矢气,舌苔白,或苔腻,脉弦。以胁肋胀痛的肝郁证和腹胀、腹泻、纳呆的脾虚证共见为临床特征。

肝胃不和证: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吐酸水,嘈杂纳呆,呃逆嗳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以脘胁胀痛,嘈杂泛酸,易怒,舌红苔黄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肝脾不调证:肝脉布胁肋,上贯膈,循少腹,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则胸胁、乳房、少腹胀闷作痛;《医学入门·丹台玉案》论述肝郁胁痛的病因病机时,认 为“肝藏于内,外应乎胁,胁之所在,肝之所在也。所藏者血,所属者怒气。……或有外触恼怒,欲振而不得伸,郁结不行,藏于肝部,则虽无瘀血而亦痛矣。”

      气结腹痛, 叹息则肝郁得解,胀闷得舒,故善叹息;肝郁不得条达,故情志抑郁;失其柔顺之性则易怒,此即《黄帝内经·素问》所谓的“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怒则气郁更甚,故诸症加重;肝郁乘脾,脾虚不运,清浊不分,升降失职,气机阻滞,食浊、湿邪内困,则腹胀,腹痛即泻,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故张景岳 认为:“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言。”

     《证治要诀》则认为“气 泻肠鸣,气走胸膈,痞闷腹急而痛,泻则腹下须臾又急,亦有腹急气塞而不通者。此由中脘停滞,气不流转,水谷不分所致。”排便后气滞得通,故泻后痛减;脾虚 及胃,胃纳不佳,故食欲不振;苔白,无明显热象,苔腻为脾虚湿阻,脉弦主肝病。

  肝胃不和证: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 胃,胃气失和,不通则痛,故胃脘部攻撑胀痛,此即《沈氏尊生书》所云的:“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肝郁失于条达,故急躁易怒;肝胃郁热,气火内盛,故泛吐酸水、嘈杂;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受纳不及,故纳呆。

      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嗳气;胃气上逆动膈,则呃逆,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均为肝胃郁热之征。

     肝脾不调证与肝胃不和证,就其临床症 状而言,均具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易怒,食欲不振,脉弦的共同症状,缘由肝气郁结,经气不利,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肝脾不调证,还伴有脾失健运,气滞 湿阻的临床表现:腹胀,便溏不爽,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鸣矢气。

      肝胃不和证,还兼有胃失和降,胃气失和的胃脘攻撑作痛和胃气上逆的呃逆嗳气及肝胃郁热的 急躁,泛吐酸水,嘈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其中,胃脘痛,呃逆嗳气和肝胃郁热的症状为肝脾不调证所不具,亦属有别于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而肝脾 不调证,临床无明显的热象和胃脘痛症状,仅以腹胀、腹痛的腹部症状为主。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机病势而言,二者均具备肝气郁 结,经气不利的病机特点,所不同的是,前者还有脾失健运,后者还有胃失和降和气郁化火证,具体而言,肝脾不调证是: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脾失健 运,水谷不化,气滞湿阻,清浊不分,升降失职,纳运失司。肝胃不和证是: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气郁化火,肝胃蕴热,肝胃气滞,受纳失 司。二者病位均在肝,前者在肝和脾,后者在肝和胃,均属气滞证,前者因肝郁而致脾虚,乃肝实脾虚,正如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

      肝胃不和证,为肝胃气滞郁热证。肝脾不调证,常可因气滞、水停、血瘀而形成肝脾血瘀、土败木贼的鼓胀、积癥。肝胃不和证,常可 因气郁化火,灼伤胃络而致吐血、呕血的病理转归。

  肝脾不调证和肝胃不和证,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具备情志不遂,肝气易郁的共同病因,前者常可有饮食劳倦伤脾的病史,后者可有气郁化热的病程病史。

   肝脾不调证,临床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痛泻要方(《景岳全书》),“气郁者,疏肝健脾为主,理其气而痛自止也”(《医统正脉全书·活人 书》)。

肝胃不和证,治疗宜清热理气,泻肝和胃,方用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类证治裁》认为:“……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 胁胀,当辛酸制木,吴萸、白芍、青皮、木瓜、厚朴、延胡、金橘;……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 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

讨论:临床实践中,肝胃不和证的病因,除上面的肝气横逆和肝郁化火外,尚有阴虚所致的肝胃不和。其病机是:1.素体阴虚,阳有余而阴不足。2.肝阴虚,肝脏体阴而用阳,病理上肝气常有余而阴不足,一定条件下肝之阳用易过极,而造成肝血虚,肝阴不足,肝失所养。3.胃阴虚,胃为阳土,已成燥热之证而耗阴液,加之人体五志之火内法,或外感之邪直入阳明化燥,胃阴均首当其冲。

舌象:分三种情况:(1)轻度:红而少津,薄或无苔。(2)中度:红燥而无苔,裂纹或舌体干瘪,(3)中度:紫暗或光剥苔,或舌光如镜。 
脉象:弦而细弱或弦而细数。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药有药性,穴也有穴性

药有药性,穴也有穴性


以下是正文


I导读:药有药性,而腧穴也有其的使用特点。本文将穴位根据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分为八类穴性,并“配伍”起来用于临床。(编辑/徐靖婷)

穴性括要
作者/李文宪

李文宪,约生于公元1937~1953年前后,广西藤县人。著有《针灸精粹》和《新编实用针灸学》。其中对穴性有较系统的阐述,是近代一位重视穴性的针灸学家。

(一)穴性括要

在《针灸精粹》中有穴性括要一节,将常用腧穴归成8类,这在他书中所未见。

(一)气类:

气海(固元气,凡一切气疾,俱宜取此);

尺泽(调肺气);

陷谷(调胃气);

神门(除心郁内结之气);

膻中(升脾气,降胃气);

中脘(解郁升清,降浊利气);

上星(泻诸热气);

天枢(调肠胃之气)

劳宫(清热理气);

通谷(理五脏之气);

大敦(泻肝气);

膏肓(补阳气);

列缺(逐水利气);

鱼际(清热利气);

大陵(降心气,降浊气);

太阳(理诸阳热气);

关元(驱腹中一切冷气);

大包(行腹中诸气);

天柱(理诸气,治头上气);

天突(降诸气);

气户(利气);

大椎(调利胃气);

攒竹(宣泄头部热气);

肩井(镇肝气,降逆气);

巨骨(开肺降逆气);

曲池(行气);

彧中(开胸降卫气);

俞府(降逆气,理肾气,清肺顺气);

合谷(升清降浊,理大肠气,宣诸气);

中府(理肺利气);

云门(开胸降气);

肩髁(理肺舒气);

水道(理三焦膀胱肾中热气);

隐白(升阳气);

复溜(固卫气,布阴气,收肾气);

阳陵(行气导浊气);

公孙(运脾气);

足三里(能升气,又能降气,调中气);

太冲(降气);

三阴交(行气降气);

(二)血类:

三阴交(通经行瘀,清血生血,凉血固血);

太冲(同三阴交而无固血之功);

委中(清血);

隐白(止经血);

上星(止口鼻出血);

承山(清热血);

曲泉(清血凉血,养血活血);

行间(行瘀破血结);

昆仑(下血);

曲池(行血);

交信(调经血);

血海(调血);

膈俞(统理全身之血);

足三里(清血养血,行血补血);

中极(调经血,止崩漏);

大椎(散瘀血);

阳陵(行血);

气海(泻血);

承浆(宣通血脉);

(三)虚类:

神阙(补气血,益肾精);

关元(固下元,益肾精);

气海(补气振阳,益肾精);

中极(益精,补气血);

曲骨(补真气益精);

膏肓(益气振阳);

章门(补五脏,益气血);

中脘(振阳益胃,补六腑);

足三里(益胃,补气血);

解溪(益胃);

上廉(益胃);

三阴交(补三阴,益阳、壮精、生气血);

公孙(补中土,运脾阳);

阳陵(补脾滋阴,益气血固精);

涌泉(补肾、益精、滋阴);

神门(安心神);

然谷(益肾振阳);

水泉(益肾阴);

太溪(益肾、振阳、滋阴);

照海(益肾阴);

复溜(补肾气、滋阴、振阳、固精);

交信(补肾滋阴);

阴谷(益肾阴);

曲泉(养肝补血);

蠡沟(益肝);

太冲(养肝气);

太渊(润肺);

大敦(益肾胃);

(四)实类:

天枢、章门、太溪、然谷(以上俱泻肾);

大敦、神门、少冲、通里、阴陵(以上俱泻心);

大陵、劳宫、内关、曲泽、中冲(以上俱泻心包络);

俞府、肺俞、列缺、尺泽、少商、天突、太渊(以上俱泻肺);

公孙、腕骨、商丘(以上俱泻脾);

阳陵、行间、太冲、蠡沟、中封(以上俱泻肝);

关元、外关、支沟、关冲(以上俱泻三焦);

中脘、太白、照海、长强、水泉、天枢(以上俱通肠逐秽);

太白、丰隆、中府、膻中、巨阙、上脘(以上俱泻胸膈);

(五)寒类:

中脘(温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关元(温下焦暖子宫);

大椎(发表寒);

气海(温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肾命(温下焦,治足冷如冰);

后溪(发表寒冷);

厉兑(功同肾俞);

章门(脏寒结聚);

归来(治下元寒冷寒疝);

足三里(治胃寒腹中寒冷);

三阴交(温中下焦及血寒一切寒冷);

公孙(理心腹之寒);

曲泉(理血寒腹中痛);

阴陵(温中焦,理脾气);

隐白(温脾壮阳,理中下焦寒);

然谷(温下元,助肾火);

列缺(理肺寒);

膻中(理中焦治胸寒);

曲池(行气血,理手臂寒冷);

百会(为诸阳之首,理头寒);

大敦(温肝暖下元,治寒疝);

(六)热类:

通里、少府(以上俱清心热);

大陵(清心胸);

内关(清心包络,利六腑,以及胸中热);

劳宫(清心膈热);

神门、下廉(以上俱清胃热);

鱼际、肺俞(以上俱清肺热);

风门、气冲、少商、肝俞、心命、关冲、支沟(以上俱清三焦热);

中府、缺盆、大杼、云门、肩髃(以上俱泻四肢热);

然谷、尺泽、肾俞、脾俞、魄户、意舍、志室(以上俱清五脏之热);

上星(清头目鼻中热);

百会(清头部热);

丝竹空(清头目热);

曲池(清血气、表里、头面及诸窍之热);

解溪(清胃热);

合谷(清气分及头面诸窍之热);

阳陵(降肝胆热);

悬钟(清三阳经及脑热);

三阴交(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清表热);

后溪(清表热);

足三里(清胃及六腑热);

上廉(清肠胃热);

丰隆(降肠胃热及痰热);

天枢(清大肠热);

上脘(清心胃热);

尺泽(出血清血、泻心火、治暑热);

金津、玉液(退胃心热,生津止津);

委中(清血热,降大肠膀胱热);

十井(能治诸热病);

(七)风类:

风府(捜周身风,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池(治头风外感风邪);

风门(肝风动甚);

风市(治腰腿风);

百会(治卒中风、头风);

囟会(治鼻塞头风);

大敦(舒筋驱风袪邪);

鱼际(理肾清肺,扶正祛邪);

瘈脉(去头面邪风);

水沟(卒中风、头面风邪);

颊车(口噤㖞斜风邪);

承浆(口㖞偏风);

肩髃(捜周身四肢百骸之风)

曲池(搜周身风邪);

八邪(手臂风邪);

少商(治小儿惊风喉风,并一切风邪);

足三里(捜四肢风);

昆仑(治挛急风邪);

地仓(治口噤㖞斜);

环跳(搜经络及四肢之风);

膝关(治腿膝诸风);

三阴交(治中风,主周身四肢风);

委中(腰腿风);

太冲(治惊痫筋痹风邪);

然谷(治婴儿撮口脐风);

(八)湿类:

委中、然谷、内关、阳陵、伏兔(以上俱利湿之穴);

下廉、悬钟、阴市(以上俱祛湿之穴);

太溪、风市(以上利湿);

昆仑、曲池(以上行湿);

复溜(化湿);

足三里、上廉(以上俱祛湿、行湿);

三阴交(化湿行湿);

中脘(祛湿化湿);

(二)配穴精义

李氏在《针灸精粹》中说配穴云者,乃某穴之特性,与某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特效之功用,犹之用药,某药为君,某药为臣,相得益彰也。

1.大椎、曲池、合谷:以阳从阳,清里达表,治外感之在表疟疾,以及阴虚劳损之候。

2.合谷、复溜:止汗,补复溜(温肾阳)泻合谷(清气热);发汗,补合谷(发表托邪)泻复溜(疏外卫之阳);又治寒饮喘逆水肿等症。

3.曲池、合谷:清热散风,为清理上焦之妙法。

4.水沟、风府:舒三阳之经,治一切卒中急症、牙关不开、不省人事,以及口眼㖞斜、偏枯不遂等症。

5.肩髃、曲池:有调理肺气之特效,尤以中风偏枯诸痹七气等症为对穴。

6.环跳、阳陵:善能理气调血,驱风袪湿,治中风偏枯不遂、诸痹不仁,以及瘈疭筋挛、腰酸痛等症。

7.曲池、委中、下廉:曲池搜风以行湿,委中疏风以利湿,下廉通阳以渗湿,治风寒湿痹。

8.曲池、阳陵:曲池行血气,通经络;阳陵舒筋利节,俱有宣通下降之功,治半身不遂、历节诸痹,肝肺郁抑,胸胁作痛,或热结肠胃腹胀便浊等症。

9.曲池、三阴交:曲池清热搜风,三阴交清血中之热,治诸般肿痛、风温诸痹、腰痛、脚气,以及妇女崩带、瘕聚经闭等症。

10.足三里、三阴交:为脾胃虚寒气血亏薄之主法,主治虚损;更能舒筋理痹,主治腿麻疼痛。

11.阳陵、足三里:凡木土不和之病,如中消停痰、吞酸口苦、泄泻呕吐等症,诸痹膝痛、筋历节等症,皆宜。

12.合谷、太冲:合谷主气,太冲主血,有开关节以搜风理痹,行气血以通经行瘀。

13.丰隆、阳陵:为通大便之主法,又且折痰。

14.气海、天枢:擅治腿寒疝瘕、奔豚脱阳、失精阴缩、厥逆胀满、绞痛气喘、小便不利、女转胞、崩带月事不调等症,为虚劳嬴瘦、积寒因冷之首法。

15.中脘、足三里:专理胃腑,兼治腹中一切疾病。

16.合谷、足三里:并调肠胃,调理中宫,以宣通胃腑为法。

17.劳宫、足三里:劳宫擅清胸膈之热,足三里大泻心胃之火。凡结胸痞满、呕吐干秽、噫气吞酸、烦惓嗜卧等症,无不效若桴鼓。

18.大椎、内关:治水停于胸膈,作喘咳胸满吐逆等症。

19.内关、三阴交:交济坎离,为阴虚劳损之要法,治骨蒸盗汗、咳嗽失血、梦遗经闭等症。

20.鱼际、太溪:清缉润肺,治虚劳之咳嗽吐血、骨蒸潮热者。

21.天柱、大杼:治气乱于头的头昏目眩、头冒耳鸣,治风寒客于太阳的头项脊背强痛。

22.俞府、云门:俞府以降冲气、理肾气,云门以开胸顺气、导痰理肺,标本兼施,治咳嗽喘息、胸中结闷、烦热呛咳。

23.气海、关元、中极、子宫:气海振阳气,关元滋阴精,中极调经,子宫开胞,为育嗣之穴。

24.合谷、三阴交:合谷以清上中之热,三阴交以滋中下之阴,凡阳亢阴亏、上热下寒者,皆宜。

25.少商、商阳、合谷:小儿咳嗽喘逆发热,大人内热外感,刺之出血见效。

26.委中:能出血,为霍乱吐泻之妙法,心乱神昏闭症亦宜。

(三)医案选按

(一)肿满水肿:船家夏五泊在洋关之侧,初患四肢重倦,不嗜饮食,因家贫如洗,不理,行版大如半,呼吸颊促,不得已请治于余,乃灸中脘)水分,放水沟血,并泻三阴交,历治数次,乃愈。(《针灸精粹》)按:腹胀肢肿,为脾虚湿盛之候,取中脘温运脾胃,水分分利水湿,泻水沟、三阴交以祛风胜湿。

(二)呕吐秽:余昔日在香港时,友人杨达功者,素患吐痰之症,但痰甚稀,每食生凉之物更甚。余灸脾俞,补隐白,连医三次,病告消失。(《针灸精粹》)。按:吐痰而稀,为脾阳不足之证,取脾俞温补脾阳,补隐白补益脾气。



從我的iPhone傳送

"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才是交朋友之道。

"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才是交朋友之道。

南怀瑾 先生 

不要因为上司提携就逢迎拍马,今天发表你升官,对长官也不拍马屁或馅媚;对部下或不如你的人,也不要轻慢他,仍为尊重他。平常做人就要如此。换句话说,平常的时候态度如此,飞黄腾达的时候也是这样。对有钱的人、没有钱的人都是这样,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后来变成为一句名言,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淡如水”就是没有味道,大家平平淡淡的,老一辈的人自小都会懂。这句话是出自《增广昔时贤文》一书里,过去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我们十来岁都已经会背了,原文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这个道理,诸葛亮的文章里也曾提到。诸葛亮除了功业以外,千古名文只有两篇,就是前后《出师表》,另外留下来的有几封家书。诸葛亮的书信都很短,可见他公事很忙,没有时间说很多话,可是意思都很深远。

譬如给他儿子讲交友的信中说,君子之交“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温不增华”,是说春天到了,花已经开了,不要再加一朵花,锦上添花的事不要来。这也就是“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的意思。朋友得意时,不去锦上添花,朋友倒楣时,也不要看不起他,还是跟平常一样。朋友之间的感情不能像是天气一样冷热变化,要永远长青,四季长青,这才是交朋友之道。 

--《易经系传别讲》(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人生,是一场从未醒来的大梦!

人生,是一场从未醒来的大梦!

宗萨仁波切 

有位菩萨告诉佛陀他非常气馁,因为帮助众生实在是太痛苦了,而且仍然还有那么多的众生需要被救度,佛陀举了一个譬喻来回答。
他说,想像一位母亲梦见她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卷走,在这极度的痛苦与绝望中,虽然她完全无能为力,但她完全不顾自己的福祉与安然;为了拯救孩子,她完全不在乎需要花多长的时间,也不考虑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

于是,在梦中,她跳下了河,由于坚定的决心与力量,她最后终于成功地救回了孩子,然后她醒过来。她在梦中所承受过的所有痛苦,所付出的一切巨大努力,以及为拯救孩子所投入的时间,实际上从未存在过;甚至她救了孩子一命的想法,也都是一个幻相。 

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状态,做为修行者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实状态。试图帮助众生是极其痛苦与困难的,然而,甚至当我们自认已从轮回噩梦中苏醒时,我们仍然还在做梦。

不过,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所体验的一切因缘,都是设定来让我们相信梦境是真实的,很少会显示我们的存在其实完全是如幻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会养肾,多活五年十年不是问题

会养肾,多活五年十年不是问题

现在很多人看到某个人腰痛,就来一句你肾虚,这对不对?真的不太对。
腰痛不等于肾虚,但是你换一种表达就对了——腰酸软,有酸软感觉的,就是肾虚。哪种情况不是,比如说急性腰扭伤,还有寒湿腰痛(一刮风下雨就腰痛,不排除可能有肾虚体质,但不见得就一定有肾虚)。
另外,现在一吃什么药都说补肾。中医从来没有这么粗糙的理念。补肾,比如六味地黄丸,可以说,现在七八成的人吃六味地黄丸是吃错了。中医的补肾一定要落到实处:你是补肾阴,还是补肾阳,是补肾气,还是补肾精。
学中医最忌讳的是一知半解,我们一定要定位精确。这就需要先对中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1

四种肾虚如何辨
✦肾精虚✦
肾藏精,指的是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以司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生髓化血、自和调节的功能。


肾精虚的表现,根据《素问 · 上古天真论》女七男八的生长描述,主要体现在牙齿、头发、骨骼、生殖状态等方面。常以三组表现来呈现:
第一组 小孩的肾精虚
小孩肾精虚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
比如骨骼萎软,表现为S型腿、O型腿(罗圈腿),肋骨外翻,囟门迟闭,鸡胸龟背。还有一个中医的术语叫「五迟五软」。
¤五迟 行、立、说话、牙齿、头发生长,慢于正常小孩,就是迟。小孩应该6~9个月出牙齿,9个月会站,1~1.5岁会走会说话。
¤五软 就更麻烦了,头项、口、手、足、肌肉软,全身软绵绵的,像没骨头一样。
还有小孩表现为头发黄而稀疏干枯,智力下降,痴呆(肾藏精,精生髓通于脑,所以肾决定脑力),比如那种先天性愚型(西医叫唐氏综合征)。
第二组 青壮年的肾精虚
肾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生殖。在青壮年,肾精虚主要表现为生殖功能的下降,男子叫不育,女子叫不孕。我没看过女性的统计数据,但是男性的可怜,男性生殖能力不是一般的下降,是直线下降,下降得很厉害。
我指的是客观数据。男性精子数量、活动力数量跟50年前比,欧洲下降了一半以上;女性的生殖能力至少也不见好转,但是下降率可能没有男的那么高。
20年前的女性很冤,一生不了小孩自己就心虚了。现在的女性才不会,她们会说:大家一起查,估计男性出问题的概率会更高。
这个能不能治呢?说老实话,我们一般是根据这个数据离正常值有多远来判断。假如不远,达到三分之二,甚至只有一半,那是可以治的;但如果干脆没有精子,或者都是死精子,那请节哀顺变了。女性比如子宫发育不良,仅仅是比正常小一点点都可以,如果干脆没子宫了还怎么治?
第三组 肾精虚的早衰表现
早衰表现为骨脆易折,骨质增生;头发易脱易白;很早就开始牙齿松,掉牙齿;还有智力下降,反应迟钝,老年性痴呆;还有生殖功能,有人很老了还可以生,有人很年轻就已经生不动了。
还是这几个指标,这是肾精虚。



✦肾气虚✦
气虚其实比较容易理解,中医的气虽然跟能量不尽相同,但是作为初学者可以把它理解为能量类的东西。
气虚基本上就是能量不够、功能减退。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疲惫感。有两种疲惫感:一个是体力的疲惫感,一个是精神的疲惫感。
所以我教学生就是八字箴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但仅仅有这个基础,只能叫气虚,还不能叫肾气虚,你必须加上肾的功能概念进去以定位,也就是要看到肾的功能减退了。
肾有个功能叫主纳气,纳气跟呼吸深度有关。所以假如肾气虚,除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还有一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呼吸很浅,一般叫作「呼多吸少,动则气喘」。这个叫肾不纳气。
气有很多功能,推动、温煦、防御、气化、固摄,所谓固摄是对本脏所管的液体有控制作用。肾气虚则控制不住本脏的液体,最常见的就是小便清长、量多、夜尿、遗尿、尿失禁,或尿有余沥(留有余滴)。
男性滑精、遗精、早泄,控制不住;女性也有,长期带下清稀。这里要注意:如果说时间不算太长的带下,中医一般算寒湿或者湿热,但是长时间的带下清稀,则跟男性滑精的意义差不多。
所以肾气虚的表现以两组症状为主,一个是控制不住本脏液体,如小便,二是影响呼吸,容易气喘。如果从机理看,还可以有第三组,就是影响水液代谢,比如说水肿。
✦肾阳虚✦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其实阳虚跟气虚有点重叠。阳虚也有功能下降,肾气虚出现的所有证候,肾阳虚都会出现。但是肾阳虚多了一项寒象,比如说这个人比常人怕冷,或者干脆是腰膝酸冷。
讲得简单一些:
【 功能下降 =气虚 】
【 功能下降+寒象=阳虚 】
所以补气药和补阳药不太一样,但是你说可不可以互用,基本上是可以的。比如说人参是补气药,你说我阳虚吃人参行不行,可以,虽然对你寒象影响不太大,但是至少你的功能减退部分可以解决。
除了肾气虚中所列的症状外,肾阳虚还有一个最出名的男的症状:阳痿。但是要注意:阳痿不一定就是阳虚,阳痿有很多原因,只能说肾阳虚是主因之一,只是主因。女性跟男性阳痿有个对应症叫作阴冷,所谓阴冷是性欲淡漠,但是女性阴冷原因也比较复杂,不少女性阴冷可能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当然也有属于肾阳虚的,但是比重没有男的那么大。
✦肾阴虚✦
阴虚的简单理解是液体减少。液体减少了制约不住阳,那么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热。
表现出来,阴虚有这样几个热型:低热、潮热、五心烦热,还有一些症状:颧红、盗汗,因为津液减少了,所以口干、小便短、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有了这些症状最多说是阴虚,不能说肾阴虚。还要加上肾的定位表现,比如腰膝酸软、耳鸣。这个时候男性不会阳痿,因为阴虚则阳亢,所以他应该是阳强。阳强即阴茎容易勃起。
有人说,这不是挺好的吗?非也,阴虚最后会阴损及阳,导致阳虚,阳虚又会造成阴虚,最后的结果是阴阳两虚。这个不是真正的强,真正的强是阳盛。那个热是偏实的,不是偏虚的。
2

定性与定位
所以中医的诊断其实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中医诊断怎么回事?就两个:
【 定性 + 定位 】
首先定性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根据它的定位证候定在某处。
比如刚刚讲的腰酸冷、性功能不行,那是肾阳虚;如果再来一个大便清稀,就是脾肾阳虚;再来一个容易感寒,就是肺脾肾阳虚。你爱多少就有多少。
所以中医所要学习的因素其实真不算多,常见的数起来无非就是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结石、食滞;加上虚证的气、血、阴、阳、精虚;加上定位。
差不多就这么多,但麻烦的地方是,这些因素可以排列组合。
比如女性最常见的是,肝郁犯脾再化火扰心又兼宫寒,就这么麻烦。上热下寒,化火扰心是上热,宫寒是下寒,中焦是郁的,下焦是寒的,上焦是热的,再来一个脾虚,这是现在女性最普遍出现的一组证候。
3

注:不宜乱补,必须咨询中医师

对付「肾虚」的中药
✦补肾精✦
调治肾精虚,比较正宗的一个方叫作龟鹿二仙胶,它的组成是龟胶、鹿胶、人参、枸杞子。
假如你找不到这个,其实用六味地黄丸也行。六味地黄丸最早出现是在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拿来补肾精的。过了两百年之后,阴虚火旺的理念比较普及,阴虚的人比精虚的人多,六味地黄丸才慢慢转型成了补阴。
为什么说很多人都吃错了六味地黄丸?因为它是补肾阴的,而大部分找六味地黄丸来吃的是性功能不好的人,性功能不好多数是肾阳虚,肾阳虚吃补肾阴的药物,越吃越不好。
由于六味地黄丸的药量不多,便于加减,像后来的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加起来的,它就变成了补阴的主方。这是中药方剂之中转型最成功的,而它也可以用来补肾精。
✦补肾气✦
补肾气的就是金匮肾气丸,但金匮肾气丸要注意它有两种,现在市场上同仁堂卖的金匮肾气丸其实不是原版的,因为它多了两味药,一个车前子,一个牛膝,它其实这个是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的副作用比较少,因为牛膝可以引火归元,吃济生肾气丸除了补肾阳、补肾气,还可以引火归元,不那么上火。
所以,同仁堂的金匮肾气丸其实是用了功效好的组方,而用了名头比较大的金匮肾气丸的名字。但是其他一些厂家出的金匮肾气丸,可能就是金匮肾气丸,没有牛膝和车前子。
✦滋肾阴✦
肾阴虚就用六味地黄丸。学中医的精确度再次显现,阴虚还是需要分类的,阴虚火旺就用知柏地黄丸,肝肾阴虚用杞菊地黄丸,肺肾阴虚用麦味地黄丸。
✦补肾阳✦
肾阳虚可以用刚才讲的金匮肾气丸,比它更够力的叫右归丸(左归丸补阴的,力量强于六味地黄丸)。
如果你觉得还是不够力,那就用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就是脾肾一起补;还是怕不够力,那就是附桂理中丸;还是怕不够力,就用汤剂;还是不够力,加艾灸。
有人问,吃了补肾阳的药上火怎么办?还是艾灸,灸涌泉穴,把脚灸暖。
其实人的健康,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保持两个地方暖的就行了:肾是暖的,脚底板是暖的。这就意味着你的阳气在下半身,可以像灶火煮饭一样自下而上地温煦脏腑,同时又可将水分蒸腾上去再从上而降,如甘霖普施。

文源:杏林宗师



從我的iPhone傳送

别人无法把实相的体验送给你,你必须透过修行,自己去证得实相~

别人无法把实相的体验送给你,你必须透过修行,自己去证得实相~

宗萨钦哲仁波切 

所有的道都为了引导众生了解正见,例如不侵犯别人、不作恶事,这种正确的行为,就是趋近正见的间接方法。不知道正见就是无明,不正确的行为滋养无明。不侵犯别人是减少无明愚痴、减弱无明干扰力量的一种方法,其他还有无数的方法。许多形式的戒律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各种方法来得到正见。

虽然“道”在究竟上来说也是一种困惑,一旦达到目标,道也必须舍弃。但在那之前,道是必要的,因为透过逻辑、争论或分析,你绝对无法了解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成。这是由于情绪永远压过理智,阻碍我们见到实相;只有透过修行,才能降伏情绪烦恼。

根据佛教哲学,心创造出万物;或者更正确地说,万物就是心。这表示,除非有个意识知道某事物为某事物,否则它就不成某事物了。主体、客体彼此互相依存、互相关联,因此没有客体可以完全和心灵过程分开。如果外在客体真实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透过智力的分析、数学理论或科学实验室来发现现象的真实状况。但是,因为情形并不是这样,所以只有从自心下手,你才能体验到现象与自己的实相。

虽然老师能帮助你更了解究竟实相的模型,但也只不过相当于给你一张更清楚的相片,用以帮助你认出实相。别人无法把实相的体验送给你,你必须透过修行,自己去证得实相。不论你的老师悟境有多伟大,他只能把月亮的照片给你看,并告诉你应该朝哪个方向才能看到真正的月亮。他永远无法向你显示真正的月亮,也不能帮你看;因为你没有办法透过其他人的眼睛来看,或体验他人的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怀疑到底老师和教法是不是必要的,或者你是否可以完全靠自己成就?其实这两者都是必要的,教法的需要在于可以增加你对于正见的了解;因为在获得正见的途中有许多障碍,这些障碍都非常精巧,能让你误把短暂的五蕴和合当成真正的自己,而完全看不到真正的本性。为了成功地击垮这些障碍,你必须要具备比它更精密的武器,因此老师和教法都是必要的。


转自《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梦参老和尚:日常生活的发心与行道!

梦参老和尚:日常生活的发心与行道!

梦参老和尚 

我们一般人学佛,目的是什么?图现前的利益,怎么样能满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欲望.现在经常听到的就是如何发财,买什么股票能涨,买奖劵能中奖。

当自己有了痛苦厄难,才想起念念经,拜拜佛希望苦难消除,如果他所要求的没有达到,就说佛法不灵,这是根本没有理解佛法人。

法是一种方法,佛是一位觉悟的人,你要是学到了这种觉悟的方法,就知道这个苦难是自己造的,过去生可能做了很多错事。

不但过去,假使我是四五十岁的人,我以前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也做过很多对不起人的事情,别说对外人,就是对自己的六亲眷属。

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对不起,这样想的话,我们学的法就能用的上。因为佛教导我们的,并没有脱离日常生活。

就是在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人以及遇到的一些事,你要是个有智能的人,处理的方法就会不同;没有智慧的人,处理的方法又不同。

我们处理的方法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其它的人。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学习如何有智慧,有了智慧你的目的就不同了,那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呢?

菩提道!你发心的时候要走这条道,否则其它都是迷惑的道路,都会把你带向烦恼,这条道叫觉道,又叫菩提道。

你不要去三恶道,也不去六道轮回了,其它的道都不要走,就走发菩提心的道。学习佛法就是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智慧的心指导我们的一切行动。

如何指导生活呢?比如你上街买菜,不要过分挑捡有些人把人家的菜捡了又捡,剥了又剥,菜被捡的不能卖了。

你该拿多少就那多少,不要特别挑,这就是大悲心。要多为被人着想,处处以众生的利益为考虑才行。

还有更平常的,比如你在家做饭,你也要会发心,你要想凡是吃了我做的饭,都能够舍恶向善,发菩提心,都能离苦得乐,同成佛道!

虽然是平常是,可这就是最深奥的佛法,现前一念心,每天如是发愿,如是练心,你就是真正在修行,在行菩萨道。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