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日 星期二

瑜伽經的智慧-(1)

註:我想了很久,應不應活該向眾生介紹這本印度教的經典作品,會否進入了「附法外道」的行列。原因是經中提到很多襌定、苦、解脫、三麽地、成就是概 會,基本與藏傳佛教無異,但該經沒有提及過龍樹菩薩對「空性」、「般若」的闡析,以至「菩提心」、「悲」等說法。印度教仍有「真我」概念,與金剛經中說 的的「究竟無我」有多少分別及執著,我界凡夫仍未能參透,眾生看的時侯也要小心。

這是瑜伽經乃大寂法師版本,英文稱The Yoga Sutras of Patanjali。短短二百条經文,清楚地說出瑜伽的目標、必要的修習、修習障礙、障礙的排除、成就什么。

Patanjali 給出瑜伽的目標:瑜伽是抑制心的變動。

瑜伽( Yoga) 這個字譯成「結合」,是什么與什么的結合呢?瑜伽本身就是意味行者藉著控制心靈變動而獲得異常的經驗。

Chittam() 是所有心智的總合。Patanjali 說出內「心」的成分有不同的層次。最基本的心稱為ahamkara() ,一種「我」的感覺。這引起buddhi ,它是一種智力或區別能力。另一個層次為manas,心理的欲望部份,透過感官而受到外在事物的吸引。

例如:當你安靜並享受寂靜時,忽然從厨房傳出香味,這個時侯manas 記錄著: 「我正聞到從某处飄來的香味。」buddhi加以道區別:「這味道是乳酪,真香!」buddhi 還提醒你,這是你去年在瑞士曾吃過的。」則ahamkara就會說: 「那么我現在應來一點」。這三件事情每次都一致發生,但是發生得如此快,以致於我們很少能辨別出來。

這變動引發出對乳酪的努力,想要的念頭被創造出來,除非欲望得到滿足,否則你的心將不會回到它本來平靜狀態。心的變動擾亂了那個平靜。

所有外在世界的差異,是你心理變動的後果。例如:一個一出生至十歲的小孩從未見過他爸爸,一天一個陌生人站在他家門口。他媽媽說這人正是他爸爸,一剎 那間這人已轉成他爸爸,由數分鐘前的陌生人變成了爸爸。整個外在世界奠基於你的思想與心理的態度,整個外在世界是你自己的投影。

瑜伽所以從不關心外在世界的轉變,瑜伽格言是:束縛或解脫在於你自己的心。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是錯的。你可按照你的態度使它成為天堂或地獄,這就是為什么整個瑜伽奠基於「抑制心有變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