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佛法有五种缘起(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法有五种缘起(五台山比丘果戒) 


佛法有五种缘起
师开示:藕益大师重制毗尼的时候就说过,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求学的时候,就看到印度有大乘、声闻各种不同的寺庙,这和我们国家的禅宗、净土宗、律宗各种道场共同存在是一回事。像我们国家的律宗道场就是以学修声闻戒为根本,重在树僧相,为了自利,类似于印度的小乘道场。而菩萨戒是以利生为根本,禅宗就是以大乘菩萨戒为主,相当于印度的大乘道场,而净土宗也是摄在大乘里面。
所以,我们国家的三坛大戒重在利生,但是在利生之前你首先得自利,因此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先受比丘戒。如果没有比丘戒,你连僧相都树立不起来,你连自利都拿不下来,你怎么能利益众生呢?
问:有人说,过午吃饭是畜生的种性,这个对吗?
答:贪著物欲是饿鬼的种性;贪著情欲是畜牲的种性;求知而解惑是人道的种;知见坚固、争强好胜是修罗的特点;清高傲慢不染俗流是天道的特征;憎恨炽盛、心狠手毒是地狱的种性。除此之外,佛法有五种缘起。分别是:业感缘起,属于藏教;阿赖耶缘起,属于通教;真如缘起,属于别教;法界缘起,属于圆教。此外就是密宗的六大缘起。
佛在上午应供,畜生在下午进食,饿鬼在晚上求食,这是业感缘起。修什么因就感什么果,这对修行人来说不能不谨慎,所以佛教的每个戒律都会感应相应的果报。三皈、五戒最为重要,受八关斋戒和菩萨戒的居士及所有的出家人等,对持午、不贪金钱等,所有的戒如果都能努力守护的话,果报岂在人天?当知如来制戒,不为增生,只为令一切众生得正觉菩提。
当然,通教对藏教而讲是了义的,所以我们就依通教,而不依藏教。如果把别教和通教放在一起,别教就是了义的,我们就依别教而不依通教。当别教和圆教放在一起,我们就依圆教。所以,有智慧者,于其学中能取能舍,而不立知见及诸我相、人相、众生及寿者相等。只为断惑而求菩提。
四教是一个比一个了义,我们依法不依人,但法不破法,只有当机不当机一说。因为每一种法都有其对应根基的众生,所以哪个法都不能破其它的法!论法的时候必须对当机的众生来论。你要是在阿含人前面论真如缘起和空性,而否定人家的业感缘起,他们也不能接受,佛法也不允许。
所以现在很多居士,就拿着不持金钱戒和日中一食的两条戒来到处胡乱讲说。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居士的身份,连三皈五戒都没有修好,却要拿着声闻戒的内容去破大乘法,是恶人所为,亦名颠倒!
因为,对于已经受了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及出家戒的人来说,如果你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你因为贪吃而过午吃饭,就是犯戒。如果你是出坡劳动和风雨行路,你要是在这种情况下错过了午饭,那么你在下午吃饭不堕犯。还有对有病的人在特殊的情况下,下午吃饭也不算犯。要知道佛的戒律是助道的,是帮助我们修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断除我们的贪嗔痴等烦恼习气。
师开示:世间凡夫求知,本为立生之计,少夹解惑之愿。但由于受到世间凡夫及邪教的影响,如今世间求知,只是为了生存和享受,根本没了解惑的目的。
而一切外道,求知全在立见,学的一肚子知见,满腹经纶,把肚子都装满了,那就是立知,最后所知障极其坚固。佛法求学是为了破除所有凡夫及外道的一切知见,学到最后无所知,把你知道的这些凡夫外道的知见全部破掉。这就需要深入三藏十二部,智慧如海。并不是妙祥说的“学习三藏十二部也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了。再说《楞严经》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句话是对“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而讲的。
问:不是说在未成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吗?
答:那是指分别心。在自己未证四果之前不要相信我们凡夫自己的心。不是说不要相信佛的法,也不要相信三藏十二部的圣言量。
居士:很多人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认为什么知见都不要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