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是什麼让我们无法觉察?

是什麼让我们无法觉察? 

2018-05-07 迪帕克博士
感受 · 觉察

觉察是一个可以产生真理的状态,关于实情的真理,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真理。
——克里希那穆提
作者:迪帕克博士及他的朋友们

问:对于觉察,您怎么看?

迪帕克:举例说,假如你很愤怒,你觉察到了吗?

问:我知道自己在愤怒,这是不是觉察呢?

迪帕克:你是感受到愤怒,不是觉察到愤怒,你知道感受与觉察有什么不同呢?

问:不太清楚。

迪帕克:举例说,你把香烟放在桌子上能顺手拿到的地方,你出去一趟,回来发现香烟不知被谁挪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你是什么反应呢?一种情况是你毫不动怒,把香烟又放回了原地。另一种情况是,或许那时你两手正提着东西,腾不出手来,你发现别人动了你的香烟,非常愤怒。同样的事情,两种情形结果不同,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问:(挠头,一脸疑惑)

迪帕克:第一种情况中,你的手没提东西,因此你能把香烟放回来:第二种情形中,你手里提东西,没法把东西放回原位,于是你才愤怒。你愤怒是因为你没法恢复事情原本的局面,这个愤怒是冲着你自己发的,不是吗?如果你能明白愤怒本质上是冲着自己发的,根本不能改变事实,更不能改变别人,那么你还会愤怒吗?

问:这么分析,好像就不愤怒了,这跟觉察有什么关系?

迪帕克:觉察就是当你认清了事实真相后,从态度到行为上产生了根本转变。就像上例中,当你明白愤怒是冲着自己的这个真相后,你还会愤怒吗?

问:这可不好说,没准还会。

迪帕克:那么就是你仍没真正觉察到“愤怒”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真正觉察了,就绝不会再愤怒了。

问:怎么才能做到真正觉察?

迪帕克:在愤怒发生的时候,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愤怒?愤怒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等等。一层一层地刨根问底问下去。

问:可是白天工作很多,很忙碌,真没时间问问题。事后反思可以吗?

迪帕克:可以。

问:可是反思后,下次碰到别的事,又愤怒了怎么办?

迪帕克:继续反思。如果下次还愤怒,说明你上次的反思不到位,力度还不够。

问:反复这么反思,是否就能觉察?

迪帕克:最好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观察该事件,如果观察是全面、客观、深入的,那么觉察就会产生。当然事后的反思有助于以后在当下的觉察。如果愤怒发生时,你能平静的独处,不断问自己为什么,那么你最终会自己得出答案。

问:记得以前你说过,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觉察,因为不觉察才滋生了诸多的烦恼、悲哀、愤怒等等。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不觉察?

迪帕克:是因为conditioning(翻译为“局限”/“限制”),我们的出生环境、成长环境、父母、家庭、社会、教育、文化、社会道德、工作环境等等,都是conditioning,因为我们的思想受到这些种种conditioning的限制,我们才不觉察。

问: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孩子,没有受到家庭呀、社会呀、教育呀等等的限制,是否他们就没有conditioning?

迪帕克:那么他的生存环境,比如森林呀、动物呀,等等,也是一种conditioning。

问:如果这种conditioning是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限制,实现觉察呢?

迪帕克: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不断地问自己问题。

问:为什么问自己问题,就能自己得到答案呢?

迪帕克: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要先向你解释什么是mind(译者理解为心灵/心智)。

我们所拥有的mind有两个活动区域:conscious(译者理解为意识)、subconscious(译者理解为潜意识)。“显意识是我们觉醒的意识,它直接连接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它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所有的信息。它的形成受到我们出生时起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很大影响。它受到我们的社会、教育、长者、已知历史、理想等等影响。甚至我们居住的地理条件,我们的饮食方式,所有社会提倡与不提倡的,我们周围的气氛,许多可见的事情,情感的活动,都助于我们显意识的形成……当我们的感觉器官醒着时,或我们觉醒时,显意识是觉醒的。显意识是我们的理性思维,它被教化为区分好与坏,我们反应及看法的形成基于它。凡是一个人觉醒时所想所为都会通过显意识,显意识有生理上及情绪上的区别及反应能力。我们的显意识也被称为客观意识,因为它是处理外在事物的。这个客观意识是我们接触周围世界的向导。”

“什么是潜意识?真正意义上讲,它是我们的神秘意识,它有神秘主义的所有品质。它蛰伏于内,不直接触及感觉,它不辨别,它有局外观察者的冷静。潜意识对灵魂、力量、或能量的发展比肉体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的潜意识利用我们的肉体通过显意识而学习。我们睡眠状态时见到的梦境是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潜意识是我们思想的沉默的局外处理器。它在我们处于熟睡或沉思状态时功能最强。当我们觉醒时它就处于不活跃的状态。我们在觉醒状态时所有的思考通过显意识被潜意识存储……”

因为你的显意识是受到局限的,所以导致我们不觉察。而问问题是什么呢?问问题实际上是转向内,去向你的潜意识要答案。

问:为什么潜意识里有答案呢?

迪帕克:我们的潜意识利用我们的肉体通过显意识而学习。我们每一世学到的、理解的东西,都被潜意识储存下来,所以那里积累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多得超乎你的想象,如果我们能调动里面的哪怕一点点,都会非常了不起。当你全身心投入问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调动激发你的潜意识的过程,当你开启了潜意识那个博大的记忆库时,你就会从里面找到答案了。

我来问问这个练功夫的朋友(龙舞),功夫最基本的原则是不是认为相反的事物没有不同,水与火没有不同,敌与我没有不同,对不对?

问:对!李小龙就说过“在我眼里没有敌人”。在搏斗中,我想象自己与对手是一体,或者我就是那个对手本身,这样我就能知彼而制胜。在搏斗状态中,你与对手是一个整体,对手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引发你的本能反应,没有思考,仅是本能而发,随感而应。在那个状态下,你所关注的仅是眼前的对手,不会有丝毫时间去思考其他事情。”

迪帕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调动你的潜意识的过程。在潜意识里,一切事物皆无分别,没有对错、好坏、敌我、美丑等等的区分,二元对立只存在于显意识中,潜意识里没有二元对立。在白天,因为是显意识工作,潜意识“睡眠”状态,而如果我们长期忽略潜意识的结果,就会使显意识功能增强,潜意识功能减弱。当显意识、潜意识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各种问题显现。所以,如果我们在白天也能唤醒“睡眠”状态的潜意识,使显意识、潜意识处于平衡状态,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没有烦恼,更加幸福。

问:如此说来唤醒潜意识很重要了。

迪帕克:潜意识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它懂得保护我们自己,举例说当你在开车时走神了,可是你还能下意识地驾驶,并躲过物体及危险,为什么?这就是你的潜意识在保护你。

另一个调动潜意识的方法就是“空冥想”。

“选一个自己舒服的姿势坐着,不一定按特定的姿势,但一定要保持脊柱、脖子、头部呈一线挺直,身体各部位不要有压迫和疼痛感。眼睛轻闭,双手自然放松,不需固定手势。嘴巴微微张开,用嘴巴与鼻子同时呼吸。吸气要缓慢、深沉、充足,呼气也要缓慢而彻底。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或某种思想上,要容许一切思想的到来,不设置任何障碍,允许所有的思想和念头自然地浮现与消失。等那些不重要的思想显现表达完毕后,那些隐藏得很深的思想就开始显现。这可能需要些时间,慢慢地,我们就能让恐惧通过冥想得到表达,从而溶解恐惧,增添快乐”。

——完

克里希那穆提论“觉察”

问:觉察和内省有什么不同?觉察的时候,是谁在觉察? 

克:我们先来检视一下我们所指的内省是什么意思。我们所指的“内省”,就是向内看自己,检视自己。为什么我们要检视自己?为了提升,为了转变,为了改善。你内省是为了成为什么人,否则你是不会沉溺于内省的。如果没有改善、转变、成为什么的欲望,你是不会去审视你自己的。显然那就是内省的原因所在。我生气了,为了摆脱愤怒或者缓和、转变愤怒,我就内省,审视我自己。内省的时候,即意欲改善或转变自我的反应的时候,一定带着一个最终的目的。如果那个目的没有达到,你就会低落、沮丧。因此内省必然伴随着沮丧。不知道你内省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为了改变自己而向内看时,总是涌动着一股沮丧的暗流。总是会有一股你不得不与之对抗的情绪之波,为了克服那股情绪等,你不得不再次审视你自己。内省不是一个释放的过程,因为它是把现实的状态转变成某个非现实的样子的过程。显然,当我们内省时,当我们沉溺于那个特别的行为时,实际上发生的状况就是那样的。在那个行为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个“我”为了改变而检查某个东西,因此始终存在着二元对立,因而也是一个充满挫折的过程。永远不会有释放,而且,因为感受到挫折,情绪就不免低落。

觉察则完全不同。觉察是不作谴责地观察。觉察带来领悟,因为觉察当中没有谴责或认同,而只有默默地观察。如果我想了解什么,我就必须观察,必须不批评,不谴责,不从中追求快乐或避开不快乐。必须只有对事实的默默观察。没有目的,只有应事而观。如果存在谴责、认同或辩护,那种观察及其带来的领悟就会戛然而止。内省是自我提升,因此内省是自我中心的。觉察并非自我提升。相反,它是自我的终结,“我”的终结,也终结了它全部特有的个性、记忆、需要和追求。在内省当中存在认同和谴责。在觉察当中不存在谴责或认同;因此也不存在自我提升。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永远无法觉察,因为提升意味着谴责和达成目标。然而,在觉察当中,你观察但不作谴责,不否定也不接纳。那种觉察始于外在的事物,去觉察,去与事物接触,与自然接触。首先是对事物浑然一体的觉察,敏于感受物体、自然和他人,这意味着关系。然后就是对观念的觉察。这种觉察,这种对事物、自然、他人以及观点的敏感,并非由分裂的过程组成,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它是对万事万物不断地观察,观察内心出现的每一个思想、每一种感受、每一个行为。因为觉察不带谴责,因此也没有积累。只有当你持有一个标准时,你才会谴责,这意味着积累,因而也意味着自我的提升。觉察是去了解自我的行动、“我”的行动,在与他人、与观点、与事物的关系中了解。那种觉察是一刻接一刻的,因而它无法练习。当你练习某件事情,就会成为习惯,而觉察并非习惯。一颗习以为常的心是不敏感的,一颗在某个特定的行为轨道中运作的心是迟钝的、僵化的,然而觉察需要持久的弹性和警觉。这并不难。当你对事物有兴趣时,当你兴致盎然地观察你的孩子、你的妻子、你的植物,观察树木和鸟儿时,你就是那样的。你观察却不谴责、不认同,因此在那观察中有着彻底的融合。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彻底合而为一了。这实际上就是你对事物深感兴趣时出现的状态。

因此,觉察和自我扩张式提升的内省有着天壤之别。内省导致挫折,导致更多更严重的冲突;然而觉察是一个从自我的活动中释放的过程,它是觉察你的日常活动,觉察你的思想、你的行为,觉察他人,观察他。只有当你爱着某个人,当你对事物怀着深深的兴趣时,才能做到这一点;当你想要了解你自己,了解你的整个存在,了解自我的全部内容,不只是某一两个层面时,显然就绝不能谴责。我必须对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情绪、所有的压抑开放;随着觉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从所有隐秘的思想、动机和追求中解脱的自由就越来越深。觉察即自由,它带来自由,它产生自由,而内省则培植冲突,它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因此其中总是有挫折和恐惧。

因此内省和觉察是完全不同的。内省导致挫折和进一步的冲突,因为其中蕴含着改变的意图,而所谓的改变只是一种改头换面的延续。觉察是一种没有谴责、没有辩护或认同的状态,因此就存在了解;在那个被动的、敏锐的觉察状态中,既没有经验者,也没有被经验之物。

内省,是自我提升、自我扩张的一种方式,永远不会通向真理,因为它始终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然而觉察是一个可以产生真理的状态,关于实情的真理,关于日常生活的简单真理。只有领会了日常生活的真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要走得更远,你必须从近处着手,但大多数人都想一步登天,不领会近在眼前的东西,却盯着遥不可及的东西。当我们了解了近在眼前的事物,就会发现近和远的距离并不存在,并不存在距离——开始和结束是同一的。

——选自《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 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