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男欢女爱的十一个疑问

男欢女爱的十一个疑问 


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作为欲界众生,我们最难抛舍,也让我们最为痛苦的贪欲是什么呢?是男女间的情爱之欲。


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中有众多对情爱的讴歌,俄罗斯诗歌史上的“太阳”普希金甚至被戏称是“迈着色情的小脚登上了俄国的文坛”,因为他诗歌中对女性身体之美描写得实在香艳。现今的影视剧更是不乏赤裸裸的情欲表达,娱乐媒体最津津乐道的总是女明星们的露点、走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女人确实是活色生香的尤物,男人们为之赴汤蹈火,“不爱江山爱美人”是理所应当。

《入行论》中寂天菩萨对情欲之乐和女体之美提出了十多个疑问,对于我们这些处于迷乱颠倒中的众生来说,这些疑问无疑是触目惊心,也是发人深省的。尽管会时常沉迷于贪欲之中,我们也该承认寂天菩萨所说的贪欲之患并无有错:“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来世且不论,现今世界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杀人、偷盗、强暴,哪一个不是与贪欲相关?那些被砍杀,被抓住坐牢的人又有几个不是被贪欲所累?

麦彭仁波切说:“为贪欲所驱使的人像野狗一样,日夜不停地寻求欲乐,但他们不仅无法满足,反而经常遭受死亡等痛苦。”来世且不论,为了今生过得好,我们也当在寂天菩萨的指点下,细细审查那让我们产生贪欲的对象和原因,看看它是不是真值得我们耗尽资财甚至生命。

一个男人之所以会对一个女人产生贪爱之情,十之八九是因为他认为那女人非常美。女人真的非常美吗?男人真的爱这个女人的身体吗?也许为爱颠倒痴狂的人会回答得毫不迟疑,那敢不敢跟随寂天菩萨到当时印度的尸林,也就是按照印度的习俗放置死人的地方去呢?虽然我们生活的所在已找不到尸林,但毕竟变成一具横尸是我们每个人的必然结局吧,包括我们所深爱的那个人。还记得当年读《茶花女》,读到阿芒去墓地看玛格丽特尸体的那一段:“那模样看着实在怕人,说起来也使人不寒而栗。

一对眼睛只剩下了两个窟窿,嘴唇烂掉了,雪白的牙齿咬得紧紧的,干枯而黑乎乎的长发贴在太阳穴上,稀稀拉拉地掩盖着深深凹陷下去的青灰色的面颊。不过,我还是能从这一张脸庞上认出我以前经常见到的那张白里透红、喜气洋洋的脸蛋。”玛格丽特生前可是一个令多少达官贵人倾家荡产的绝代佳人啊。想象一下,你爱的那个女人已经成为你面前横陈的一具尸体。

“昔日他眼窥,汝即忙守护,今鹫食彼肉,吝汝何不护?”(第一问)

“既见此聚尸,鹫兽竞分食,何苦以花饰,殷献鸟兽食?”(第二问)

嫉妒心重的男人,就连自己的女人被别的男人多看一眼都会不高兴的。今日,成为尸体的女人正被秃鹫等猛禽野兽吞食,怎么我们倒不去守护了呢?原来一直不吝千金,以鲜花珠宝装饰的竟然只是这些飞禽走兽的食物吗?

索达吉堪布说,如果我们一直好好喂养装扮鸡猪狗之类的小动物,最后却把它送给野兽吃掉,人们一定会觉得我们愚痴好笑,但我们一直以来做的不就是这件事吗?

“若汝见白骨,静卧尤惊怖。何不惧少女,灵动如活尸?”(第三问)

如果我们见到安安静静卧在那儿的尸骨都很害怕,见到刚死去的人又突然起来走动(起尸)就更会吓得半死,那那些鲜活美丽的少女不正是一具具活着的尸体吗?为什么我们会不害怕呢?

“昔衣汝亦贪,今裸何不欲?若谓厌不净,何故拥着衣?”(第四问)

昔日她穿着衣服还能引得你色迷迷的,今日她赤裸裸地在那里,你怎么欲望全无呢?你说卧在那里的是你不喜欢的不净之物,那你昔日拥抱的难道不是穿着衣服的不净物吗?莫非你喜欢的是衣服吗?

寂天菩萨的这些问话听起来很刺耳很残酷,因为它直接触动到我们被颠倒迷茫遮蔽的心智,让我们开始有点模模糊糊,也许不情不愿地意识到,对异性之美的贪执只是一种惯习,是无明恶习的捉弄罢了,用佛教中的话说,叫做“非理作意”,也就是根本不合逻辑与道理的幻觉。

即便从尸林那么恐怖的地方回到我们对死亡装聋作哑视而不见的俗世里,我们还是可以继续分析这种贪执的滑稽好笑。寂天菩萨接下来的很多话读来可能让我们觉得又可气又可乐,但是放下情绪,仔细审度,我们又无法不叹服其中洞穿真相的智慧。

“粪便与口涎,悉从饮食生,何故贪口液,不乐臭粪便?”(第五问)

我们常见影视剧里一对璧人忘情地吻,吻得开始吞食彼此的口水。寂天菩萨就问了,这个口水和粪便都是饮食所生,你们那么喜欢吃对方的口水,那对对方的粪便如何?索达吉堪布分析这句话说:“同样来自于饮食的两种不净物,而人们对之一贪一恶,其原因并非外境上有可贪可恶的分别,而是人们在长时期的习惯误执串习所致。”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贪著皆是如此,组成我们身体的三十六种不净物中没有哪种是值得贪爱的,但我们就会在贪欲恶习的驱使下,认为某些东西是可爱可贪,而产生种种执受。喜欢女性身体的光滑柔嫩便是执受的一种。
寂天菩萨又问了,木棉枕可能比女体还光滑柔软呢,为什么你不贪啊?


“嗜欲者不贪,柔软木棉枕,谓无女体臭,彼诚迷秽垢。”

“迷劣欲者言,棉枕虽滑柔,难成鸳鸯眠,于彼反生嗔。”原来是因为枕头没有女人的体味,和再光滑的枕头在一起也无法做一对快活鸳鸯。令众生念念不忘、穷追不舍的原是两性交合时的快感。这样的众生一定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众生。有智慧的人追求的是心安之乐,而从异性不净的身体上得到的欲求之乐是让心躁动难安的。一切欲望之乐的本质都如越喝越渴的盐水,不仅不会止息贪心带来的焦灼痛苦,反而会让那份痛苦如火遇油一般越烧越旺,直到将我们的法身慧命烧成焦腐。而且,这其中真的有“乐”可言吗?

索达吉堪布说:“若以甚深智观察此种执着,里里外外其实完全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分别计执,是自己欺骗自己的虚妄幻梦而已。”女人和贪欲的美妙就如我们对“我”的妄执一样,本来无有,因为一再地串习,久而久之,就感觉到了真“我”的存在,也就感到了真的苦乐。世人以六根六识所见的境像都是虚妄的迷乱之相,只要以正理深入观察思维,便可发现它的愚痴好笑。寂天菩萨的一再反诘与揭露是不留余地的。

“若谓喜彼肉,欲观并摸触,则汝何不欲,无心尸肉躯?”(第六问)

如果说喜欢抚摸异性的肉身,那么为什么尸体上的肉我们不会去抚摸呢?

“所欲女人心,无从观与触。可触非心识,空拥何所为?”(第七问)

也许你会冠冕堂皇地说,你喜欢的是那个女人的心灵。心灵看不见摸不到,你在那里白白地拥抱着一个肉体做什么呢?

“若汝不欲触,粪便所涂地,云何反欲抚,泄垢体私处?”(第八问)

沾染过粪便的地方自然是没有人愿意去摸触的,那为什么反而乐于抚摸那排泄粪便的地方呢?

“若谓厌不净,垢种所孕育,秽处所出生,何以搂入怀?”(第九问)

如果说不喜欢从污秽中所生的东西,那由腥臊的父精母血和合而成,在前接膀胱后临大肠的子宫里长大,由女人阴道出生的异性为什么要被我们抱在怀中呢?

“粪便所生蛆,虽小尚不欲,云何汝反欲,垢生不净躯?”(第十问)

从粪便出生的小小的蛆即便洗得白白胖胖,我们看着还是会觉得恶心而根本不会要,与这不净虫相比,你说我们人类算不算大大的不净虫?

“寒林唯见骨,意若生厌离,岂乐活白骨,充塞寒林城?”(第十一问)

如果因为在寒林看到森森白骨而产生厌离之心,我们又怎会乐于看到充满在城市里的一个个活尸体呢?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寒林城吗?想到敦珠法王在法国看到那美丽的住宅和墓地时所说过的一句话:“啊,这里的死死人和活死人都有很好的住处。”写下了寂天菩萨关于世俗人男欢女爱的十一个疑问。女性的读者可能很不舒服,如此大张旗鼓讲述女身的不净,似乎男人就是干净的一般。

男人也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臭皮囊一个,这里却只讲女人,是因为那个时代能够出家修行的人绝大部分都是男人,经论是为他们而讲的。而且,显然男人对女色的贪恋要比女人对男色的贪恋铺天盖地、大张旗鼓得多吧。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样方式观修男身的不净。

这些疑问可能会让我们感觉不快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难道我们今后非要将我们见到的每一个男人女人都看成是一堆臭大粪,一具活尸体不成吗?

我想,这样的观想是针对那些情欲执着得非常重,甚至不惜铤而走险,犯下恶业和罪行的人来说的。所谓“应病与药”,如果我们没有那个病,又哪里犯得着服那个药呢?只要不贪著,能随时放得下,我们尽可以欣赏异性身体得组合之美。不过我们真的得说,如今犯着这个病的可是大有人在啊。

我读这些偈颂最大的收获是开始重新反观自己的身体。也许由于也曾投入了那么多精力、金钱来照顾和装饰它的缘故吧,这些精力、时间、金钱的花费使得我们渐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是美好清净的,揽镜自照而顾影自怜,更增加了我们对“我“和”我所”的贪执,以至于寂天菩萨将那些修饰物称为伤害自己的武器:

“饰身伤己器,何故令锋利?自迷痴狂徒,呜呼满天下”。

我想这也是寂天菩萨写作这些偈颂的另外一个目的吧。

“不明他不净,犹非稀奇事。不知自不净,此则太稀奇。”

“汝自不净身,非仅不轻弃。反因贪不净,图彼臭皮囊。”

自身是个臭皮囊,又找了另一个臭皮囊结为夫妻,从此后的生生世世,愿不再与臭皮囊相伴为伍。

把自己的虚荣心撕碎

把自己的虚荣心撕碎 


有的人目前看来很有钱,有钱到无聊,不知道怎么花,所以就去拼命浪费,当福报用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都很惨。我有些弟子喜欢炫耀,“知道我在哪儿吗?在米兰买衣服啊。服务员问我,‘你试的衣服这个要吗?那个要么?’我就告诉他们,‘这个、那个都不要,其它统统打包买了!’太过瘾了!”她买回家放着,衣服都没地方挂,天天讲“我好快乐,我好快乐”,真的快乐吗?别人看她的精神似乎有问题,东西买完又不能穿,不能穿还说天天快乐,表示空虚已经到了极点,连痛苦和快乐都分不清了。买东西的当下,她获得了虚荣的满足感,别人那种羡慕的眼神追着她的屁股跑,她满足、快乐的就是这个,这就是虚荣心。

我们的眼睛,经常看到什么都想要,我也有看到后想要的东西啊。当我到了欧洲,看到梵蒂冈的教堂非常壮观,每根柱子都很高大结实,我就想:“这些好东西如果用在寺庙建设该多好啊。”羡慕归羡慕,也不可能把人家的教堂带回来,只能用眼睛看看,用照相机把它拍下来。后来在建设寺庙的时候,就学他们做了四根庄严的大柱子,这也是福报啊。

很多羡慕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因为羡慕,发展成为嫉妒和恨,给自己造成很多困扰与痛苦。有些女士,为了买包、买衣服,美容整容化妆,家人子女都能不顾,就是为了能用耳朵听到别人的赞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男士,为了吃喝嫖赌抽玩等欲望,完全不考虑家人,这一切则大部分是来自眼睛看到的诱惑。男人容易被眼睛所欺骗,但不代表女人就不会被眼睛所欺骗,当她们看到衣服包包饰物,上当受骗掏钱得有很多。

打开电视看看,广告大部分都是骗女人和小孩儿的。但是女人眼睛看到之后,大多会分析,而男人的眼睛看到五颜六色、绚丽缤纷的境象,很多人马上就晕了。你们看那些迷迷糊糊倒在石榴裙下的男士,多是被妆扮、服饰迷惑了双眼,很容易上当受骗。女人的耳朵,喜欢听软话,因为好听话让她们感到安全与舒适,所以也就记不得去分析了。但男人的耳朵,基本上是左耳进右耳出,你说得多了,他就烦了,心里很快就会思考,这样说的用意到底是什么?现在容易被欺骗的男人和女人到处都是,人人都要提高警惕。

人们发自内心赞美伟大的佛陀,多么庄严与殊胜,佛陀是实至名归。他不会因为人们的赞美,而贡高傲慢。凡夫俗子则恰恰相反,只要有人赞美,往往就像孔雀一样,整个尾巴全部都翘起来,却露出它那丑陋的屁股。人也是如此,傲慢时自己不觉得,外人却能看得明明白白。

如何才能在别人赞美你的时候,不产生傲慢心呢?你可以将别人的赞美,变得对方的优点看待。西方人喜欢彼此赞美,你夸赞一个人,他很自然会跟你讲“谢谢”。讲谢谢的时候,他在认同你的感觉。我们中国人,当有人夸奖你,心里非常高兴,表面上还说“不是的,没有啦。”假装很谦虚,实际很虚荣。别人夸你很漂亮,一句“谢谢”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让虚荣心不断持续酝酿、升级。如此这般,自己就会疲惫不堪。

人与人的交往中,经常为了彼此的面子,难为自己、难为别人。别人没有耻笑你的意思,你却认为对方心怀不善,引发猜忌与争吵。俗话说“人心隔肚皮”,两个人的思想本来就是分开的,你不可能完全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把别人看透。当想法不一样的时候,适可而止,非常重要。不要把你的老底全盘托出,人和人的相处要留有余地,你怎么知道他是会害你还是会帮你呢?就像每个人都要穿衣服一样,留给自己一点隐私的空间。

对自己不要伪装,要赤裸裸面对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虚荣心撕碎去观察,把自己这颗心看透看细,但对别人不要这样,要给人家留有余地。对自己要尽量真实,对他人要给予自由安全的空间;对自己要严格,对他人要宽容。这样我们就不会不懂装懂,不明白装明白,没有能力装有能力,不强壮装成很强壮,来自欺欺人了

禅宗公案:凡圣两忘,情尽体露

禅宗公案:凡圣两忘,情尽体露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不放松再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则不甘示弱地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说道:“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之中,再也无人优胜于你,你好好保重。”

  事后仰山禅师一见到人就赞叹说:“光涌为肉身佛也。”

  这则公案究竟有何含意呢?譬如有人问人像什么?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假如有所像,就有所不像。如果回答说人像鬼,鬼中也有人;如果说鬼像人,人中也有鬼。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虚空像什么?虚空无相无所不相,正因为虚空无相,才能包容万有;虚空无相,所以像一切的样子。仰山禅师和光涌禅师议论不像驴,不像佛,那么究竟像什么?像自己。唯有见到自己的自性,才能与虚空一个鼻孔出气,像什么?像虚空无相之相。能够凡圣两忘,体用一如,那就是见到无相的真理了

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

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 

 元音老人 
                                                      
元音老人跟维摩诘居士一样现居士身来弘扬佛法,他的功德不可思议
—— 本焕长老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盘。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者约略言之。

  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着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

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着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于本空处,非如木石不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师于言下大悟。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着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禅宗公案:我还有你啊!

禅宗公案:我还有你啊! 

 星云大师 


  佛光禅师领导的传灯寺,跟随他参学的徒众甚多。

  有一天,佛光禅师开讲禅门真诠以后,徒众甲向禅师禀告道:“老师!生死事大,要了生脱死,唯有念佛往生净土,故弟子想要到灵岩念佛道场去学念佛法门。”

  禅师听后,非常欢喜地回答说:“很好,你去学净土念佛法门回来,能让此地佛声不断,使我们的道场真正如莲华世界。”

  佛光禅师和徒众甲的话刚说完,徒众乙即刻起立合掌禀告说:“戒住则法住,佛门没有比戒律再重要的事,老师,所以我想到宝华山学戒堂学律法。”

  禅师听后,仍然欢喜地回答道:“很好!你学律回来,能让我们道场大家都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真正成为一个六和僧团,真是太好了。”

  佛光禅师的话刚说完,徒弟丙亦整衣顶礼说道:“老师!学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前想后,非常急于到西藏学密去。”

  禅师淡淡一笑,即刻答道:“很好!密宗讲究即身成佛,你学密回来,影响所及,我们这里一定多人当身成就金刚不坏身。”

  佛光禅师为甲乙丙弟子这样回答后,在座旁的侍者,很不以为然,因此就非常不满地问道:“老师!您老是当今一代禅师,禅是当初佛陀留下的以心印心的法门,成佛作祖,没有比学道参禅更重要的事,他们甲乙丙等应留下来,在您的座下与您学禅,以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才对,您老怎可鼓励他们走呢?”

  佛光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我还有你啊!”

  青年学者不易专心于一道,总是“此山望见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不经过一些事故,不会明白道在迩。唐无尽藏比丘尼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即至归来无一事,春在枝头已十分!”

  佛光禅师的一句“我还有你啊”,到底侍者比较能明白禅师的心


明白因果报应,自然放得下

明白因果报应,自然放得下 

 虚云长老 
                                                         


  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

  法师死后。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饭罢。问主人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惊。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宿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毕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随亦堕下。扁担向后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擒送官。讯后。拟定罪。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僧遗言向官陈述。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

  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

——摘自虚老《云居山方便开示》



在地狱里竟然看见活人的灵魂在那里已经呆了10个月!


在地狱里竟然看见活人的灵魂在那里已经呆了10个月! 


仁焕法师 佛七开示

大家应该不要忘记地藏王菩萨这样的孝顺。我还没有出家前,我不是很孝顺的儿子,虽然学佛了,不相信因果,更不相信六道轮回。

我以前经常说:“如果给我到地狱去我就相信有地狱了。”

时间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九八九年十二月,我得了一场气管炎的病,因为自己本身是当医师的,那时候规定用到八十万青霉素算是量高了,但是我自己给自己打针,曾经用到一百六十万,每天打三次针,结果病还是不好。因为得病以后晚上不能睡觉,躺下去就像要断气,没办法只有通过打坐的方式睡觉。

睡觉以后,迷迷糊糊地好像有一位法师带我走,我老是问他:“你要带我去哪里?”

他就是说:“你跟我去就行了。”

后来到了一个地方,他说:“我们往这个地方去,下面很好看。”

没想到那就是地狱。当我们进地狱以后,我见到里面有一个还在世的活人。因为地狱非常恐怖,很可怕,所以我跟那位法师一直往前走,不敢看左右的牢狱里面,但是突然有一个人叫我的名字,我回头过来看好像不认识他,我就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他说:“我应该认识你,我们是同乡的人,同在一个地方怎么不知道呢?”因为灵魂进到地狱以后面貌全部变了,变成饿鬼的形象。

我问他:“到底你是谁?”他把名字讲出来。

后来我讲:“你好像昨天都还跟我说话,你怎么来这里了?”他的名字叫***,跟我同住一个村庄。

我讲:“你昨天明明跟我在诊所,都住在一个地方,你怎么来这里了?”

他说:“我已经来这里十个月了。”

我就讲:“如果十个月,那你就回不了。”

他说:“希望你帮助我。”

我就对他讲:“我怎么帮助你?你应该念地藏王菩萨名号。”

他说:“我现在念不出来了,没有力气念。”

我又说:“你跟我说话你能讲得出来,干嘛念菩萨名号你又说念不出来?”

他还是说那句话:“希望你一定要帮助我。”

这样我就问带路的那个法师,我讲:“法师怎么做?”他说:“既然你都懂得教他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你就念。”结果我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以后,地狱的门全部打开,那些恶鬼都出来很多。后来我又问那位法师,我说:“他出来有什么用呢?他也不能离苦得乐嘛。”法师就说:“那你念阿弥陀佛了嘛。”

当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念一声,地面就涌出莲花一朵,当我念第二声,又涌出来第二朵。念到第二声时,前面那一朵莲花就变成越来越大,那位法师就暗示那些饿鬼站到莲花上去。当我越念的时候,莲花越来越多,前面越来越大,那些饿鬼在莲花上非常高兴。念完了,那些饿鬼和莲花都往生极乐了,那位法师就说: “我们应该回去了。”

当他说我们应该回去了,我就醒过来了,听到有人敲门,我一打开门,是我村上的人,我就问他:“有什么事,半夜来敲门?”来人说:“***刚才已经死了。” 就是我在地狱里面见到的那个人。因为我们村上人基本上都学佛,所以叫我回去助念。这是我第一次进地狱,看见活人的灵魂在地狱里


佛力加持到底是什么回事?

佛力加持到底是什么回事? 


有些修行人,虽然嘴巴上讲相信佛力,但行动上未必相信。有些相信佛力,变成了迷信,什么都祈祷保佑一番。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佛力加持是有的,但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有些人解读佛经,就按照儒家思想来解读了,这就是对佛经的破坏。要知道,大乘佛法是给菩萨,乃至给证悟的阿罗汉讲的,不是给凡夫讲的。所以佛经中就有种种不可思议境界,念观音圣号,可以入火火不能烧。你去试一试看。这其实是阿罗汉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所以你不能按照你大脑能思维的东西来解。在法华经感应录中,讲到许多善男女念法华经,死后舌头化成舍利,这个例子很多。这些都属于超越大脑思维层面的。

  再比如,天人的境界,凡夫就无法想象。佛经说,普通天人的快乐,超过世间皇帝快乐的一万倍。天人境界都无法想象,阿罗汉,菩萨,佛的境界,我们如何思量,对不对。

  对于佛力加持,是深信不疑。但就有一个问题了,既然佛境界如何高,为何不一把把你拉去成佛,还要你苦修行才可以。因为我们业力的缘故。我们常说,祖师可以给人背业,佛菩萨自然也可以,那背了业,要不要还?

  有些人都抱着“佛背走了,不用还”的心态。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业还是要还给你,这样子才公平。你要来佛门修行,告诉你,没有任何便宜给你赚。因为个人因果个人了,不然就变成了“个人因果佛来了”。就是迷信了。

  像现在许多人求财神法,保佑发财。其实财神法根本不是这样子求。财神法是因为你在修行道路上,道粮都没有时,你可以向财神借财来修行。把修行功德还给财神。现在都搞错了,每个人都想发大财,不是为了修行。这就搞错了。哪怕你发财了,你仍然要还啊。这样子能量才能守恒。为什么修行容易搞偏,就是贪求小便宜,用最小付出得到最大回报。这个是偷心,很糟糕啊。楞严经讲,这类修行人死后,容易做啖精气神鬼,自己不劳动,专门偷别人成果。


  学佛没有便宜赚,既然没有便宜赚,为什么要来求佛保佑。但求佛保佑,有个好处。这是对真的行者来讲,世俗拜佛的不算。如果你业太重,好比你背重物,爬山坡,上不去,你又放不下重物,佛就帮你先扛一段,到了平地,再给你。到了平地,你已经能扛起来了。佛做的事情就是这个。这就是好处。

  这时,如果佛帮你扛了一段,你要不要报答?肯定要的。所以遇到佛感应也是正常,你有付出了。感应后,你就报答,就这样子。

  普通人没有学佛,没有愿力,业一来,背不动,就被压死了。有些人业重,本来二十几岁就死了,发愿了,变成六七十岁死。都是一样死,但能多活几十年,就是他转变自己的业力了。佛保佑。但他发愿了,要报佛恩,所以他多活几十年,也是在报佛恩。这就是学佛的好处:帮你转移业力,就这么一点。

  凡夫没有办法,他被业力所转,命运如何,他还是如何,算命一算就准。业力使然。但你学佛,如果没有愿力,也无法和佛感应,佛也帮不上忙。可以说,佛跟愿力是等同的。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理解。佛就是愿力,愿力就是佛。佛靠人靠愿力成佛,然后靠愿力住世,你有愿力跟他相应,他就来了。地藏,观音,弥陀,药师,都有自己愿力。

  佛保佑是有的,只要你是真修行,在最难过的关卡中,佛会替你背一程。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五台山,遇到大雪,快要死去了,文殊菩萨才来救他。要重兴鸡足山时,生大病,也快要死去,迦叶尊者就来帮他。包括云门事变后,他被打得很惨,他神游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也加持他。佛菩萨加持是有的。就在你过不了的关。但业还是等同的。虚云老和尚他讲自己受尽十磨九难,其实何止!该受的苦,他还是要受。而受苦后,他生命就发生了大转化。老和尚能活一百二十岁,也是因为他受苦多,消业大,才能活那么久啊。

禅宗公案:以心印心,如是如是

禅宗公案:以心印心,如是如是 


  六祖惠能对永嘉玄觉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永嘉禅师答:"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六祖说:"如是如是。"

  这段对话上接"生死事大"而来。永嘉回六祖一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再问:"你不要管生和死了,何不体会一下不生不死呢?何不体会一下时间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呢?"也就是说生、死和种种无常是在时间之中表现的,时间的现象就是无常的事实,不执着时间就超越于时间。超越时空者即是得解脱之人。不过,超越时空不是不存在于时间和空间,而是不在乎其存在,既不贪恋也不讨厌。

  永嘉听六祖这么一问,马上回答:"我去体验的话就是不生不死;我去了解的话,时间就没有速度。"六祖为了测出永嘉的程度,运用一般人的心理现象和常态反应来考验他,永嘉就告诉六祖他自心的体验是什么。结果答案是正确的,所以六祖说:"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也可说是心心相印。

  自然界任何现象都有原因,既然有原因,那就是一种道理。中国人叫做天理;基督教说是上帝的意志;佛法认为本来如是,没有哪一个人或哪一种力量来主宰,皆是因缘促成,所以叫"如是如是"。如果两个人的程度或境界相契,互相谈得来说得拢,就是所谓知音、知己,甚至只用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就能心照不宣,这也叫做"如是如是"。

  有一次我讲经时说,人不要做上、前、中、后型的人物──吃饭坐在上位,照相站在中间,走路走在前面,做事躲在后面。后来有几个听过这场讲经的人谈起这个名词:"你昨天听了师父讲经,今天就做了上前中后的人。"其余未听经的人在一旁则一头雾水。

  如是如是一定是会心的、相知的。我们跟他人不能沟通的时候,无论你怎么解释,对方还是不明所以;好比瞎子摸象,摸到象腿就说象是那个样子,明眼人一定说:"不是不是。"如果有人明白你的心意,三言两语就点出你的想法,你一定频频点头说:"如是如是。"唯有看过象的人来描述象的样子,才能博得认同。

  我们都希望遇到知音,万一遇不到,要像惠能大师使其他人成为你的知音,而且最好使自己成为别人的知音。对方虽然不了解你,但你要了解对方,如此会逐渐获得对方的信赖。因此,先做对方的知音,然后对方也会变成你的知音,总有一天你们都会彼此说:"如是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