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乌合之众》读后感:如何理解与看待群体心理和行為


《乌合之众》读后感:如何理解与看待群体心理和行為

    “乌合之众”是用来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的一个词语。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并不会因为聚集就变成群氓或乌合之众。那么,是什么使人群变成了乌合之众了呢?《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以下简称《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用“心理群体”指称那些被“集体心理”支配的乌合之众。他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群体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怀着对群体心理及行为的好奇,笔者认真研读完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此书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对群体心理及行为的研究上,都有其可称道之处。读完此书后,在对群体心理诱因进一步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当下中国大陆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思考。
    正如作者在书的第三卷中讲到的,这里的群体更多的是指暂时集聚起来的“异质性群体”,即是由各种职业、各种特点、各种智力水平的人组成的临时性群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勒庞才将他们命名为“乌合之众”。而且,笔者也认为,在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里,对此类异质性群体的研究有着更为重要和现实意义。此书的作者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因此,此书是以法国大革命事件为研究基础,从而得出相关群体心理及行为的特点等分析的。

我们来看看此书在研究视角及结论等方面的特点和贡献。

   首先视角上,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所说,《乌合之众》是从“被控制者”的群体角度,来展开研究的,论述群体作为“被控制者”,如何在与“控制者”的博弈中展现其独特的行动风格的。而《君王论》是从“控制者”的角度展开论述的,论述君王作为控制者,如何保持和加强其统治的。从“控制者”角度展开研究固然重要,其研究著作数量也远远多于从“被控制者”角度展开研究的著作。但是,社会的各个群体,都是由活生生的个体构成。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中不同群体互相博弈、共同推进的。因此,把“被控制者”当作“铁板一块”早已过时,在做政策研究时忽视他们的存在和感受也是不应该和不理智的。正是在此意义上,《乌合之众》的视角值得称道,也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学习,多从社会大众的视角出发,不仅对社会政策研究有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人类生活的真谛。

   其次,《乌合之众》作为群体心理学初期奠基之作,对群体心理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勒庞在书中提出了他关于群体心理及行为的一些洞见。今天看来,这些洞见仍不过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此书中有三点加深了笔者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理解和思考,也让笔者拓宽了对今天大众行为与群体政治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该书指出,个体加入群体后,会有不同于个体独处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甚至,往往表现的比个体时更加不理智。由于“法不责众”心理的支持,不同个体聚成群体时,会做出平时个体绝不会做出的行为。在书中结合事例分析中看到,群体的叠加不是导致了智慧,而是愚蠢。群体不同于个体,有着其独特的心理形成机制。在很多时候,群体的形成降低了个人的智慧,很容易形成“群氓主义”。

   第二,群体行为易受暗示、传染。群体中一个口号、一个行为,往往会对他者有着暗示和传染,进而扩展到更大范围,最终导致群体行为的发生。而且,对大量事例的研究发现,群体主要靠“形象思维”来理解和思考。这个特点导致了群体很容易受一些并不真实、但简短有力的口号所影响和煽动。有时候,口号越模糊,影响的面会越大,煽动民众情绪的可能性也会越大。看到这点时,笔者想起了二战时期希特勒的上台,他就是很好的运用了此点才得以成功的。明白了这点,你才会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在一时间被希特勒所迷惑住。其中,不乏很多有理智的人。为何被希特勒逻辑上经不起推敲的口号迷惑住呢?!看了此书对群体心理的精彩分析后,你会感慨和感叹有时群体理性的缺乏和幼稚!

   第三,不同于默顿的观点,笔者认同勒庞对民族心理的分析。认为不同事件不可能完全不走样的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共同生活、共同文化及行为,导致了其民族内心深处的一些结构性基因,因而导致了其日常思维和行事中不同于他民族的特点。在当今对各国、各民族思考和处理事情的不同方式中,这一点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回到今天现实生活中来,勒庞对群体心理诱因的洞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和加深了我们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

   看了此书,我们认识到今天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并不可怕。群体心理及行为的无智性不是哪个民族所独有,也不是哪个国家所独有,是由其群体心理独特形成机制这个特点决定的。往往,群体表现出比个体的无理性。

   另外,群体性事件的根本起因有着今天这个时代特殊原因,但是其迅速发酵和扩展就有着群体心理及行为的独有特点所致。因此,掌握群体行为心理规律,及时在单个事件群体心理发酵时期发布正确言论,引导群体不盲信流言,化解群体非理性情绪;同时,及时甄别一些有可能煽动或激发更大范围的群体中个体行为和言论,及时处理。这两方面做好了,就可以很好的把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

还有,对民族心理的分析也让我们懂得和更加重视民族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然不同民族文化对民族心理及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与其让它无规划的杂乱生长,还不如让它朝着积极、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深层次结构上推动民族群体心理的成长和成熟。
  
《乌合之众》仅仅是开启了对群体心理及行为的研究,我们今天仍然要加强其研究,更加全面、深刻认识其特点及运行机制,更好的把握人类行为的真谛。 正如罗伯特墨顿为《乌合之众》作序分析里面的得与失所说的那样,“《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我们反思一下现在,确实能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

   比如在今年9月,出于对日本方面对钓鱼岛所作所为的愤慨,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反日游行。爱国热情本无可厚非,但其中掺杂着不少如打砸抢等不道德的行径却令人失望。人人都说要理性,但一旦进入一个特定的群体中,人却会忘记这些,把理性、道德甚至法律丢到一边,认为群体的做法是没错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