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心中是什么,就看到什么!

心中是什么,就看到什么 

 寂静法师 
                                                 

  有一个人在春天走进一个美丽的公园,出来以后却说,这地方太丑太臭了。而另一个人也同时走进公园,出来以后却感叹道,好美啊!芳香扑鼻!

  原来,第一个进去以后总是趴在花下,寻找狗屎,所以只看见狗屎,只闻到臭味。而另一个却漫步公园,眼睛总是看那些美好的东西,公园里虽然有龌龊的地方,但他总是绕开,知道狗屎也会让鲜花更美丽芳香,将注意力投入到欣赏春天的生机盎然,感受自然与生命的美好。

  这个公园,就是我们的世界!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不同思维模式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从而给这两个人造成完全不同的感受,完全不同的人生,完全不同的命运。所以我说:看到就得到!To see is to gain. 不是知识与智商决定命运,是思维模式决定命运。我们将在夏令营中训练引导学生,让他们在不完美的世界,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转换丑恶看到美好,从而在未来的生命中得到美好。

  在培训界有一句话:注意力等于事实!注意力就是用心。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心是什么,就播种什么!心想什么,就滋长什么!

  现在我们就会看人了!那些经常埋怨社会、埋怨家人、埋怨领导、埋怨他人的人,肯定命不好。那些眼睛总是罪恶的人肯定心中装满了罪恶。那个著名的禅宗公案我想大家早就知道了:就是苏东坡在佛印禅师眼中是佛,而佛印禅师在苏东坡眼中是牛粪。最后还是苏小妹给哥哥点破了:心中是什么,就看到什么!

  从佛法来说,我们只能看到心中的东西。我们一生无论怎样努力,都只能得到心中的东西。所以修炼是如此的重要!修心是如此重要!——我们一生中往心中装了什么多么重要!在子女教育上,我们由此也知道了,往孩子的心中装什么多么重要!因为所装的一切都将成为命运。



  中国老祖宗早就说:隐恶扬善。所以那些传播恶、传递恶的人比制造恶的人罪业要大得多!今天世界的问题,就是很少人扬善,太多人扬恶造成的。

  多年以前,我曾经遇到某人,他告诉我,多少次他看到我的老师很坏。刚开始我还相信他,以为自己没注意,老师隐藏太深了。

  当时我与他走在成都青龙场立交桥上,因为我很依赖自己的老师,听到这些消息后,非常痛苦非常绝望,很想从高架桥上跳下去。

  紧接着我想,我天天在老师身边都看不到,他好不容易来一次就每次看到,这其中有没有值得研究的呢?况且凭我的判断,老师也不可能是那样的人呀。

  就在我痛苦万分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我的业障!就是业障看我没有人依靠,老师是我的救命稻草,就想阻止我依靠老师,这样我不就得不到教诲,继续无依无靠流浪在迷茫的苦海中吗?

  后来我又明白,这是我业障的表现,我要忏悔。我也明白了那个人是怎么回事?一个人总是看见恶,这本身就是恶业的表现

  虽然智慧慈悲的人眼睛里也会看到罪恶与苦难,但他心中生出的依然是美与善,因为他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发大愿去承担,去改变,而不是传扬、仇恨和不满。这就将烦恼转成菩提。

  多年后,当我回头再看看那个告诉我“秘密”的人,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苦难众生。我不禁悚然,如果当时我相信他,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看到佛,而有些人总是看到魔呢?为什么有人些总是看见善,而有些人总是看到恶呢?为什么有些人总是看到美,而有些人却总是看见丑呢?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在事物中觉悟,而有些人却总是在事物中迷惑呢?

  是世界的问题吗?

  显然不是!世界总是两面同时具有的。那是什么问题呢?佛法说,是业力!是不同的业力感召了不同的果报!是业力控制了心的开关拨向了不同的方向!因此我们急要做的不是改变他人,而是用佛的智慧愿力把开关拨到美好觉悟的方向!

  让我们一起忏悔业障,不见恶,不扬恶,不埋怨,不抱怨,用心做好自己,真正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接受一切,转变思维,去感受万物的恩典,传播万物的恩典,让恩典充满人间!

  最后,让我们再复习一遍: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ain.

  感恩这个世界那些总是看到美好的人!是他们带给了这人间的美好!也感恩生命中那些不美好的,正是因为这些,才激励、滋养我们不断成长!亦如莲花因污泥而美丽。

  感恩这个表面不公平实际却无比公平的世界!感恩这个表面不完美实际却完美无缺的世界!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

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 

 昌臻法师 
“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

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持名念佛,持念佛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快的一天、两天就可以达到一心不乱,慢的六天、七天也能达到一心不乱,实际上更慢的是要几个“七”才能达到一心不乱,念佛七的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达到了一心不乱就可以保证往生,“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阿弥陀佛及西方三圣等大菩萨们就显现在这个人的面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个人就依仗阿弥陀佛的接引,可以往生净土。这个就是我们举行念佛七的根据,这个也是佛陀对我们的开示。

怎样才能达到一心不乱?

第一点:放下一切,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念佛“七”中来。在这七天之内,不要想家务事,不要摆龙门阵。我们参加的人应当把一个“死”字顶在脑壳上,应当时时想到好像临命终时一样。有这样的思想,才有紧迫感,才能发起勇猛精进的心,才能够生起至诚恳切的心。这个是我们首先必须具有的思想准备,这个非常之重要。

第二点:要掌握念佛的要领根据《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上说的两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个窗口。摄,就是收摄、收拢。都摄就是一齐收拢,把这六个窗口统统关闭起来,单单提起一句佛号,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就叫“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所以做到了这两句,就达到了“一心不乱”。这六根里面意根是关键,心猿意马,无始以来的习气是很难对付的。其次就是耳根,也不好收摄。如果我们能够把意、耳两根收住,其他的四根就容易收住了。所以“心念耳闻”,就是都摄六根的要领。希望大家都要掌握这个要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提起精神,高声念佛。永明禅师开示:高声念佛,可以振奋勇猛精进的心,可以排除散乱和昏沉,可以使诸佛欢喜,可以使天魔恐怖,可以使三途息苦。就有这样大的好处。大家平常在家里虽然也在念佛,但有顾忌,不敢大声念。我们在这七天中,一定要振作精神、高声念佛,不要只在喉咙上打转转,更不应该闭口不念,古代高僧早上起来站在山头上高声念佛,使附近的居民都能够听到佛号、种下善根,这个就是很大的法布施。还有的高僧,在冬天念佛要念得全身出汗。这说明拿出全部精力在念佛,可见高声念佛非常重要。反过来说,如果念的声音很低沉,或者只在喉间模糊地念,这样精神容易涣散,妄念容易滋长。还有,念佛的快、慢、高、低都要合节拍。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要听大家念佛的声音,不是只听自己念佛的声音,而是要把自己念佛的心及声音都溶汇在大家的有规律的念佛声音中去,这样念佛自然就容易感应,也不会觉得疲劳。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要防止散乱和昏沉。我们都知道,散乱和昏沉是我们念佛的两大障碍。如果能够做到既不散乱又不昏沉,那么我们念佛功夫就容易成片。成片以后,就容易做到一心不乱。怎样防止散乱?必须至诚恳切地念,必须按“心念耳闻”的方法去念。必须做到念一个字、听一个字,念一句、听一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明明白白。这样念,杂念就无从产生,保证心不会散乱。如果听不清楚,说明产生了一些杂念,就有一些散乱。如果完全听不见,就说明杂念占了上风,我们的心已经跑得很远,大家可以试验。还有,在殿堂内,眼睛不要东张西望,目光应该自然下垂,只看到身前三尺以内,一心念佛,不管旁人,不要到处张望。如果东张西望,必然引起妄想。口里虽然在念佛,心已经跑远了;人虽然在殿堂上,心已经不在殿堂内了。这样念佛,效果不大;这样念佛,得不到受用。再说怎样防止昏沉?高声念佛,是防止昏沉的有效办法。但是我们坐着默念的时候,容易发生昏沉,怎么办呢?这与坐的姿势很有关系。我们身体要端正,腰要挺直。不是挺胸,而是腰,腰部要打直,要坐得舒适。小腹部要放松,头部不要上望,也不要低垂。昏沉来了,必然头部低垂或者东倒西歪的。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自己应该把精神振作一下,把眼睛睁一下,把腰杆直一下,这样可以驱散昏沉的现象。假如昏沉很严重,这些方法没有效果的时候,可以站起来拜佛,这样昏沉自然就解决了。这是第四点。

这四点是保证我们在七天之内达到一心不乱的重要条件,希望一定要按照这样做,就可以保证我们都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提升自己的心性

提升自己的心性

我们必须专注于灵性,即是心。我们需提升自己的心性,那是最重要的,必须得到滋养润泽。我们的心充塞着毫无意义的事,不晓得心为何物,如何运作,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必须对这些事有所了解,即使只是知识上的了解,并无实际的体验,也有极大的益处。但这是不足够的,知识应藏于内心。换句话说,你得借实修来体验,好让你能控制内心。当你达到这种成就时,也就是所谓的证悟了,此外别无其他。 

这是开示究竟境界的灵性之道。如果能清楚知道这一点,就不会对灵性之道产生情绪上的误解。灵性之道,一如物质之道,会使人时刻快乐。个人是否对灵修之道拥有真正的认识,是显而易见的,这跟是否有宗教信仰无关。

我有很多朋友都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甚至不将我当作佛教徒,只把我视为朋友。可幸的是,他们对如何使自己快乐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尽管他们需要改善,也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改善,但目前已经很不错。无论如何,我为他们感到自豪,因为尽管没有踏上灵修之道,他们却可以用很平常的语言来表达灵修之道的整个教法,并且言行一致。他们也许没有任何上师指导,却能接触获得快乐的教法。我衷心盼望,终有一天我们都能够先使自己快乐,然后对灵性有更多认识。


如果我们尚未具备自然的快乐与理解,可以改善或创造它,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我并非从天而降的大人物,而是从低层一步一步地走上来,如果不小心,也可能下坠。我想跟你们分享一些经验之谈,因为我是过来人,经历过你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在地球上我们同样饱受痛苦,如果我谈论所谓 

「神圣」的境界,那是遥不可及并脱离现实的,你不会明白那是什么。 

我的经验使我明白心是关键所在。由于各种情况,痛苦经常存在。在某些层面上来看,外在条件很重要,但了解灵性或心的功用后,即使受外在条件的影响,痛苦也是可以减少的。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沉默并不能代表智慧

沉默并不能代表智慧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舍弃恶法,是真正的智者。

  也因此,是明了内外五蕴的智者。

   一些不是佛陀信徒的苦行者在接受供养后,会对布施者说些赐福的话,如:“愿你 们远离危险,祝你们兴旺,财源滚滚来,愿你们长命百岁。”相反地,佛陀的弟子比丘们在接受供养之后,却默默不语。这是因为佛陀证悟以后的前二十年,要他们如此的。 当时的人就加以比较:“苦行者祝福我们,而敬爱的比丘却什么也没说。”

   很多比丘向佛陀反应这件事,佛陀从此要所有的比丘在接受信徒的供养之后,也要 说一些适如其分的祝福。从此以后,大众在供养之后,也能够听到比丘们适当的祝福 ,而心满意足,并且建立信心。但另有其他的苦行者则讥讽地说:“我们严格遵守牟尼的传统,保持沉默,而沙门乔达摩的弟子则在公众场合讲说法义。”

  听到这种蔑视的话后,佛陀说:“比丘们!有些人沉默不语是由于无明和胆怯,有些人则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深奥的知识。只知保持沉默的人不是牟尼,只有克服恶业的 人才是牟尼。” 

压抑情绪和烦恼,不是修行


压抑情绪和烦恼,不是修行 

 大宝法王 



  当谈到「修心」、「调伏自心」时,很多人会带有误解,认为「修持」代表就是放弃俗务、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另外的误解,则是认为修行是在「压抑痛苦」,当心中过于痛苦时,就以修行来压抑等等,这些也都是对于「修行」的误解。

  「压抑」并是不正确的修行方式。作为修行人,也还是会有生气、嫉妒等情绪,会有贪心等等烦恼生起的。

  但旁人会说:“你都是修行人了,怎么还会生气呢?”这种问法,就如同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一样,让行者也会因此有「必须压抑」的感觉,觉得“我不应该生气,不可以烦恼”,并对于「自己还是有烦恼」的状态,觉得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不可告人,只好装模作样,结果外在看起来很平静,内心却充满烦恼。

  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而且久而久之,是会憋出病来的,哪天暴发出来时,是会一发不可收拾的。因此,修行并非硬生生地去压制住情绪,那样是没有用的。

  我个人有一个经验分享。由于我被认证为噶玛巴,大家都会想说,我是噶玛巴,觉得我好像是佛、是神,因此应该完全没有情绪、烦恼,因此如果哪一天我生气的话,他们大概会吓坏的,甚至还可能自我解释说:“喔!噶玛巴其实不是真的生气,只是示现给我们看而已,只是装装样子、装得很生气而已。”

  以我自身为例,我觉得其实大家都一样,很多人都对于我们修行人有所期待,觉得我们一开始修行,好像立刻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很好的修行者了,但事实上,修行没有这么简单,是需要时间的。

  以我自己来说,是如何跟烦恼相处、处理烦恼的呢?我其实也花了很多时间,例如「嗔恨」,我花了五、六年时间,学习如何去和情绪、和嗔恨沟通,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我发觉,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其实根本不认识自己的情绪,因为不认识,所以觉得烦恼很可怕,像是个强盗一样。

  而「修行」,就是「练习和烦恼做朋友」。逐渐地,就不再需要压抑情绪,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欢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绪,处理你的烦恼了,这时,你已经和「烦恼」成为朋友了。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这才是「修行」。

摘自2014年大宝法王教授《大手印禅修》

禅修是寻找灵性的方法

禅修是寻找灵性的方法

禅修是寻找灵性的方法。禅修的方法有很多,最近我发现西方人对禅修十分喜爱,因此感到很高兴。我认为禅修是灵性修持的最佳方式,可惜在东方很少人对禅修─也就是打坐式的禅修─感兴趣。 

禅修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当你研读大手印或中观的法本时,也是在做禅修,因为你专注于法本及其中的意思。你并非以打坐的姿势禅修,凝望某些东西或某个地方,或者闭上眼睛,有时却因此睡着了。我们亚洲人不喜欢这种方式的禅修。 

禅修其实很重要,可分为两大类:分析性禅修与坐禅。分析性禅修要求你动脑筋,思维世界的实相与事物的本质。你会自问:「这世界是否有一个基础?」你在动脑筋思考,以此接收现象世界各种层面的回应,这就是分析性禅修。 

坐禅不需要动脑筋,而是让心停留在一种平静的状态中,专注于当下,不必作任何分析。只需对自己有清楚的觉知,并且维持不让这种觉知消失。 

我们大部时间都是散乱的,迷离仿佛的思绪使我们变得疯狂。即使在相对的世界内我们并非疯子,但其实我们都是疯狂的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活在这种状态中。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这世界上生活。这世界可以变得比目前更美好,如果幸运的话,我们可以在几秒之内将世界变成一个美好的地方,不必从外在来着手。一切皆出自我们的内心,或来自我们的自信心。自信与自助都是很重要的。 

西藏有这样的说法:「你必须使自己快乐,因为别人必定会使你痛苦。」意思就是,我们是决定自己是否快乐的人,否则来自他人与其他事物的痛苦只会源源不绝。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如何令自己快乐,这是灵修之道的主要目标,也是所有宗教的主要目标。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摆脱业力控制,几招就能搞定

摆脱业力控制,几招就能搞定 

 张德芬 



                                                    
  很多人所说的“命”,其实就是业力,就是我们长久以来累积的面对境界时的反应机制。只要我们不改变这种自动触发机制,我们的一生都会像机器人一样被程序操控而无法真正活着。可是一旦命运操作的伎俩被识破,我们就从现实迷幻中慢慢解脱而逐渐见到实相的光辉,生命就开始自由自然绽放!

  在印度的时候,有人问老师,我来上课很多次了,是否比那些只来一次的人在灵性成长方面会更有长进?老师的回答是:你的灵性方面的长进不是看你来了几次,而是看你是否愿意面对自己,而且真心诚意在寻求意识状态的成长。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好。

  我们走在灵性成长道路上的人,常常会因为自己上了很多课,见过很多大师,读了很多书而觉得自己很有长进。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多年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个人生活上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会觉得很懊恼:为什么我还是改不了?为什么我会遭遇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到底要上多少课,打坐多久,再学什么法门,我才会真正的解脱?其实,就像合一老师说的,如果你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话,这些东西都是你的护身符(再多、再久都没用),你的自身还是无法有太多的改变。

  所谓无法改变,指得是意识状态的层次无法改变。为什么意识状态的层次这么重要呢?因为它决定了你的一切:你对事情的看法,对他人的反应,你的心情,你的生活,你的命运!你的生活是什么组成的呢?也许你会说:是发生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成的。但是,在灵修的人(甚至不在灵修的人)都知道:你要为你的生活负责。不是为进入你生命中的人事物负责,而是为你对它们的反应负责。所以你的生活是由你对发生在你生命中的事件的反应所组成的。不是吗?而意识状态的层次不同,会影响你的那个自动化反应的模式。

  总而言之,你所在的那一个层次,不但决定了你会吸引来什么人事物到你的生命中,而且还会决定你对这些东西的反应。就这么简单。那么,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意识层次呢?首先,就是要面对自己。而面对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观察自己,以培养觉知。你是否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你是否时时记得自己,还是任由无意识的思想、情绪、模式牵着你的鼻子走?你是否能够到体察当下的状况——你的内在此刻发生了什么事?

  最近我对于观察自己比较有些心得。所以综合在这里和大家分享。这些都是实际而且在生活中可以应用的方法。观察自己,到底是要观察什么呢?主要是以下四个部分:

  1、当你发现自己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任何负面情绪:生气、不高兴、沉闷、烦躁、嫉妒等,或是就是说:不舒服!),你要在心里认识到这点。一个小小的注意,就像在书上打个勾一样,就是告诉自己:哦!我有负面情绪了。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放在那个引起你负面情绪的人事物上;

  2、接下来试着去看见你在想什么?就是去观察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能够倾听到那个“脑袋中的声音”,你就是在观察你的思想。听到了之后,也许自己会吓一跳:我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思想?这个时候请你带着觉知和爱去观照它。它只是一个思想,不代表你,不要去与它认同。不要批判它,只是看着它。

  3、你此刻有什么情绪?如何观察情绪?有些人连自己生气了都不知道。其实最简单观察情绪的方法就是去观察你的身体。因为情绪其实就是身体对你思想的一个反应,只不过有的时候你还没觉察到思想,情绪就起来了。感觉你的身体哪里紧崩?胃部是否有不舒服的感觉?心中央是否紧崩或是抽痛?身体是否战抖?这些都是情绪在你身上作用的结果。观察它、观照它、允许它的存在,全然地去经历它,不要抗拒。你会发现,你的全然接纳与经历,会让它更快得消失,甚至转化成喜悦。

  4、觉知到自己此刻的动态。无论你在做什么,把注意力放到你身体的动作和脸部的表情上,你可以想象自己手拿着一个照相机,把此刻自己外在表现的状态照下来。

  为什么要做上面的观察?因为,我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生活在一个自动化的人生模式(或说是导航设备)之下,没有太多自主意识。而且我们都是认同于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所谓认同,就是任由它们操控我们,摆布我们,而我们对它们言听计从,甚至以为它们就是我们,而不知道,我们其实是大海,海上有浪花。大海就是我们的意识,而浪花是我们表现在外的次人格。很多时候次人格造成我们的困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与它分开,认出它来,知道它不是真正的我们。

  以上的练习,是去培养一个慈悲观照者的临在,这样你就是在培养内在的力量与智慧,因为你的意识在观察的那一刻,是回到它本然的状态,而不是与思想、情绪和人生模式认同的。当你持续这样操练你的内在肌肉,你的意识会提升,因而减少被自动化人生模式操控的时间,慢慢收回自主权,不再被周遭的人事物操控我们的喜怒哀乐。

驴行三十年,终于被驴踢了一脚

驴行三十年,终于被驴踢了一脚 




赵州禅师一生疏散不羁,过着随遇而安、随缘、随喜、随众的生活,从来都是处处无家处处家,而他一生云水,到八十多岁都在外面行脚,有诗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有一天,他行脚到云居禅师处,云居禅师问道:

  “你年纪这么大了,仍到处奔跑,为什么还不找个长居安身的住处?”

  赵州禅师听后,像什么都不懂似地问道:

  “怎么样才是我长居安身的住处呢?”

  云居禅师道:“山前有一处荒废了的古寺基地,你可以把它修复好居住。”

  赵州不以为然,反问道:“老和尚为什么不自己去住呢?”

  又有一次,赵州禅师到茱萸禅师处,茱萸禅师道:

  “你年纪这么大了,仍然到处云游行脚,为什么不找个地方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赵州禅师感慨地说道:“你说什么地方可以给我住下来安心修行呢?”

  茱萸禅师不以为然地反问道:“你不必问人,总之,你年纪这么大了,连自己的住处都不知道,像你这样说话可以吗?”

  赵州禅师闻言,不禁肃然起敬地回答:

  “我三十年纵马驰骋山水,随缘生活,想不到今天才被驴子踢了一脚。”

   赵州禅师行脚,是因当初有僧问他:“将来劫火焚烧的时候,四大五蕴的身体还坏也不坏?”赵州答说:“会坏。”僧再问:“既然身体会坏,那就随他去了。” 赵州答:“随他去!”对赵州的回答,其僧甚疑,赵州也犹豫起来,所以就遍历山川,到处行脚,访师决疑,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赵州年八十岁,仍 行径百邑,以求抉择去疑痛快而已。其实赵州行脚,早就找到长久住处,所谓“来时自有去处,动中自有静趣。”驴子踢了一脚,不过多一次提起

宗教狂热于事无补

宗教狂热于事无补

如果对灵修之道不了解,即使你笃信宗教,对宗教十分狂热,也会于事无补,你的人生不会有所改善。宗教狂热对你毫无益处,当你变成一个狂热或自大的佛教徒时,就会诸事不顺,因为教法没有为你带来灵性的快乐。因此,晓得如何作个灵性修行人是很重要的。

刚才所说的,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阐述灵性,这是一种与普世真理息息相关的阐述。我们称之为佛教哲学,因为这是由佛陀本人发现,并将普世真理以教法的形式传世的。将他的教法称之为佛教,并非要制造额外的障碍物,这并非佛陀的本意,可惜这已成了许多人在灵修道上的重大障碍。 

近来有很多佛教狂热份子,声称跟其他无聊的宗教相比,佛教是最好的,但这不是真的。在其他宗教里,这种言论也很普遍。因此,世界上有很多问题和争端皆由宗教而起,这是可悲和可耻的。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拥有宗教或修行人形象的人来说,真是使人万分惭愧。 

灵性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我的体验,我认为佛学哲理就是普世真理。当然,信不信由你,你必须去检视,禅修,然后决定这是否正确。 

必须对普世真理有所了解。谈到普世真理,千万别误会,否则一切就会变成误解,你也会变成一个灵性上的唯物修行人,起初在灵性上有所追求,希望获得一些灵修的概念,最终却成了唯物主义者。结果你成了个古怪的修行人,过着古怪的生活。因此在物质生活上寻求进步时,也需要一些灵修的指导。 

物质上的进步是需要的,但必须以灵性上的理解作支持,那是对物质进步极有益处的。这是灵性与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释迦牟尼佛曾开示了相对与究竟真理之间很好的契合,相对真理就是物质的,日常的生活,也就是需要经修行而获得的进步。与此同时,究竟的真理也很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我们应培养的生活方式。

文/嘉旺竹巴法王《灵性革命》


怎样发愿才如法?

怎样发愿才如法? 


佛教常说的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们发心修习菩萨道,不仅希望自己成就,更希望利益一切众生,使众生都能听闻 佛法、解脱生死,每天就可这样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总之,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要围绕相应目标进 行。只有确立人生目标,所作所为才会有针对性。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为此就会努力赚钱、存钱。如果缺乏指向,钱一到手就随手花掉,即使赚得再多也无法积攒下 来。修行也是同样,明确目标之后,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才会有明确归宿,才会日益增长。

发愿,是发自内心的真切愿望。当我们念诵发愿文时,应当问一问自己:我理解发愿文的真实内涵吗?我的发愿是发自内心的吗?如果是由衷、真切的愿望,并且每天都在反复不断巩固,那么,这一愿力必能对生命的健康发展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心要富贵起来,命运才能改变

心要富贵起来,命运才能改变 


  学佛人许多都想改变命运,然后通过努力念经,但念了很久,又好像觉得命运没有改变,这是为什么?

  如果你要改变你的命运,先改变你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贫穷,人为什么会贫穷?一般人说,没有布施。其实布施只是小方面,大方面是看你的心,你是不是富贵的心态。

  如果你布施时,就想着,我很穷,希望通过布施有更多的钱。一旦你有自己很穷的观念时,你只能感召宇宙中贫穷的气场,你就永远富贵不起了。贫穷的人,常觉得自己不够,害怕财产丢失减少。所以你先要把心态富贵起来。怎么富贵呢。

  佛来到人间,就是告诉你,你也能富贵如佛,你具足佛的基因。为什么开悟的祖师,能做出许多伟大的事业,你去看大丛林大庙,这些庙宇建设不管是财力物力,还是设计上,都需要福报和智慧去成就。祖师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他的心很富贵,他就感召了宇宙中所有富贵的气场。

  《华严经》又称为富贵的华严,我想每个佛弟子都要念《普贤行愿品》,让人的心富贵起来。如果你的心没有富贵起来,你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是无法改变命运的。

  一个人的成就,是由他的心量决定。心量来自奉献,你慢慢去做,慢慢去奉献,心量就大起来。刚学佛的人,不要躲起来修,要融入大集体去奉献,跟随善知识,你心量也就慢慢变大。命运才能改变。

  凡夫和圣人有什么区别?圣人把福报都分散到众生身上,他身无一物,这是他心量大。凡夫呢,刚好相反,总喜欢把好处,把物质都往自己身上堆,结果他福报就很小。

  再讲到一个婚姻问题。有的人动不动就提离婚,这个是很危险的。要忏悔。你离婚,不一定找到更好的。而且你一直给自己灌输,我就是婚姻不幸福,你就会感召到所有不幸福的磁场。只能说,你生命中出现了漏洞。

  实际上,一个人幸福感跟他善恶业有关。如果他善业重,幸福感就比较强。恶业重,自然就感召到活在地狱。有个人,她去做六合彩,每个月赚好几万,我跟她说,这个钱不能赚。多少人赌这个弄得家破了,你赚这个钱,就要背别人这个因果。反作用在你身上,你就家庭不和。她夫妻关系实在不好。

  修行一定要正,如果你不正,你念地藏经也改变不了命运。所以,我常说,你心中正气足,再配合念地藏经,效果一定很好。你如果正气不足,邪气盛,念经也是种种善根而已,要改变命运,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