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禅修心得:其实我从未真正的呼吸过

禅修心得:其实我从未真正的呼吸过 


“呼吸”,一个与生俱来,普遍到尘埃的生命过程,这么多年从没有真正的注意过它,更别说认真的体会它的过程,除了感冒后鼻塞难耐,吃力的用嘴巴呼吸,才不得已关注着自己的每一次呼吸。然而,简单、平常的东西,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它将变的无比有价值,也许它可以成为你通向成功的媒介,也许它会是阻碍你前进的痛点。

有幸参加云峰禅寺传统禅修课程,学习在静坐中舍弃自我,学着用心关照着气息,开始时,吸气与呼气都很短,因为身心尚未放松。当它们发生时,那个短暂吸进与短暂呼出的感觉,慢慢开始适应。当持续注意短吸与短呼时,身心会变得相对平静。接着,呼吸会变长,再然后呼吸会变细,身体起伏变小,身与心也会变得比先前更安定。


“自此开始,学着呼吸,学着静心,学着静坐,不要等到呼吸停止的那天才想起,自己没有真正的呼吸过”。心里那股相见恨晚的感觉,不由涌上心头,“一次、两次…….”,心里一直在默念着,那股清净与清凉,只有亲身参与其中才能体会,什么家庭,什么工作,早已忘了它们的存在,现在唯一能注意的就只有那颗无比清净的心了。

每一次的离别都带着感伤,可是这次,我没有感伤,也没有不舍,因为在我的人生中,可以遇到这样的课程,是莫大的福气。不管我走在哪里,心里都会带着这份修禅理念去努力生活,所以,我的身体虽然离开了云峰寺,离开了师父,但是,我的心灵从未离开过,一直在这里常住

看佛陀怎么讲“善恶到头终有报”

看佛陀怎么讲“善恶到头终有报” 


古语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此语暗合佛家因果轮回之义,就是这个世间所有的人事都在轮回之中,虽然错综复杂,但是谁也不能逃脱该承受的结果。那么佛陀是如何解释“善恶到头终有报”呢?

一日,佛陀问目连尊者说:‘如果你的敌人怒目冲冠,来势汹汹,情势已迫在眉梢,你会如何自处?’

尊者回答说:‘我有广大神通,即使是高耸的须弥山都能超越,所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需担忧。如果敌人从东方来,我就往西方去;若是从北方来,我便往南方飞。如此一来,敌人怎奈何得了我?’佛陀告诉尊者:‘不论是罪或福,业力因缘是无法逃避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纵使拥有神通,依然逃不出因缘果报的轨则。’

当时有一位老人,以修理车轮中的直木为生,人称‘车辐老公’。一天,目连尊者因长久飞行,未曾歇息,最后体力不支掉落山中,正好掉在车辐老公的面前。老公公以为是怪物出现,便举起车轴击打目连尊者。尊者不仅懊恼羞愧,而且因疼痛失去意识。

佛陀知道后,哀愍尊者,以佛力加持,令尊者回复意识。尊者百思不解,想不透自己为何会遭此灾殃?于是,佛陀慈悲地为尊者解释个中因缘:‘这位老人是你前世的父亲,在一次争吵中,你起了一个恶念:“如果能够鞭打这个老骨头,岂不大快人心!”虽然只是心中忆念,未付诸行动,但仍获此罪报。所以世人应当谨言慎行,善护意根,不可造作不孝之行,否则罪业难逃。’

我们是怎样得到人身的

我们是怎样得到人身的 


暇满的人身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想要得到需要具备好多因缘。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今生我不学佛不修行,浪费、错过了也没有事,来世再好好地利用,不再错过就行了。但是,来世我们要想再得到人身,尤其是得到暇满人身,就要具备如下因缘,否则是不可能的。

 
一、得人身的两种因
     
1、具有属于世间的清净见解。世间的清净见解就是指相信轮回、相信因果,深信这些道理并在相续中生起定解。相信轮回就是要深信人有前世、来生,有好多连续不断的生生世世;相信因果,即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是因,如是果,自作自受,不造不受。
     
佛说:“前世不修今生苦,今生不修来世苦。”今生不管怎样都是前世所种的因,来世不管怎样都是今生所种的因。六道轮回和三世因果是属于世间最基本的见解,对这些真要生起定解非常不容易!虽然我们学佛修行了很多年,但是很多人对六道轮回和三世因果依然没有生起定解。
     
2、受持属于世间的清净戒律
     
世间的清净戒律就是断十种恶,行十种善。
    
身三业:不杀生是断恶,爱护自他的生命是行善;不偷盗是断恶,上供下施是行善;不邪淫是断恶,护持戒律是行善。 
    
口四业:不打妄语是断恶,说谛实语,说实话是行善;不恶语是断恶,说悦耳语、好听的话是行善;不挑拨离间是断恶,化解别人的怨恨是行善;不说闲话、没有用的话是断恶,精进念佛持咒是行善。
     
意三业:不贪心是断恶,修持舍心是行善;断除嗔恨心,不伤害众生是断恶,发饶益心、利他心是行善;不愚痴,远离邪见是断恶,有正知正见是行善。
     
这就是属于世间的戒律:断十种恶是戒,行十种善是律。  
二、具有布施等殊胜的缘
    
就是具有广大的布施等善根。比如大量的上供下施,做慈善,做义工,积功德等。

三、有殊胜的愿力的承接

现在有了因和缘,我们还要将持戒的功德,所做的善根和福德进行回向并发愿:愿我们来世能够得到人身,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如果我们没有这样殊胜的愿力的承接,来世就很难投生为人,尤其是很难得到暇满的人身。
     
属于世间的清净见解和戒律,听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非常难。对轮回和因果生起定解不是一般的功夫。断十种恶,行十种善也不容易。比如断除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难,但是断除口四恶业和意三恶业就难了。不妄语和不恶语也许我们还能做到,但是不绮语我们很难做到,不贪、不害心、不邪见,那就更难做到了。断除口四恶业比断除身三恶业难,而断除意三恶业比断除口四恶业还难。也许很多人认为身三恶业不好断,其他的都好断,这就颠倒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发现自己经常犯口业和意业,尤其是意业随时都在犯,这样一观察身业犯得还算少。所以属于世间的清净见解和戒律不容易做到啊!
    
为什么说人身难得呢?因为具足这些因缘很不容易。另外,如果只是做一些布施和善事没有什么难的,但是这里要求的是广大的布施,可不是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做一些布施就行了,所以这也不容易做到。有的人连一般的善业都做不到,就更做不到广大的善业了。
    
再者,还要有殊胜的愿力做承接。我们发愿要发自内心,要一心一意!否则没有力量,就不是愿。发自内心,一心一意,这样发出来的愿才有力量,才是愿力,用这样的愿力来连接今生和来世。
    
我们这样思维和观察,得人身真的不容易,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错过,一定要如理如法地学佛修行,让自己解脱成佛,这才是人身特有的价值,真正的意义。学佛修行,解脱成佛,除了获得暇满人身的人能够做到,其他任何道的众生都无法能够做到。如果我们没有发挥人身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只拿它来吃喝玩乐,就是浪费。就好比黄金,我们应该拿它来做装饰品,但是你却拿它做垃圾桶,没有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虚云老和尚与戒尘法师"斗禅"

虚云老和尚与戒尘法师"斗禅" 

绍云长老 
                                                         

1956年8月,时年十九岁的绍云法师从安徽省含山县到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投靠虚云老和尚求出家。老和尚问:为何出家?他答:为了成佛。老人家听后很欢喜,随即收他为徒,并亲自为其剃度,取名宣德,号绍云。当年冬月,即去南华寺受具足戒。然后返回云居山常住,随众出坡。绍云法师曾讲述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及生活特点,望以他老人家的种种嘉言懿行,作为后人学佛的榜样。本文为绍云法师讲述虚云老和尚与戒尘法师的一段尘缘往事。   


  虚云老和尚中午休息时,有时也打昏沉,头向前俯,甚至打鼻鼾。有一次,我们听到他在打鼻鼾,便偷偷地离开,拿着房里面的果品到外面边吃边玩。当他醒后,就逐件事来骂我们。

  我们问:“刚才您老人家不是睡着了打鼻鼾吗?你怎么会知道呢?”他说:“你心里面打几个妄想我都知道,你拿东西到外面吃,我会不知道吗?”自此以后,我们才相信悟道了生死的人,已经破了五蕴。见他是睡着了,其心思却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

  我们也借着机缘问了他老人家在终南山住茅蓬的事迹。

  当年,他老人家六十七岁,在终南山住茅蓬。戒尘法师,是一位讲大部经的法师,听说老和尚在高旻寺开了悟,便到终南山茅蓬找老和尚辩论禅宗的机锋语。

  老和尚听他把话说得很大,便对他说:“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真正工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不要再多辩了,咱们俩坐坐看吧。”于是他们两人就在茅蓬里打坐。老和尚一坐,就是七日七夜,如如不动。而戒尘法师只坐了半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

  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老和尚走几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老和尚终于出定了。他问老和尚:“您在定中,是有觉知,还是没有觉知呢?若是有觉知的话,就不名为入定;如果没有觉知的话,那岂不是枯定,不就是所谓的死水不藏龙吗?”

  老和尚说:“要知道禅宗这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心见性。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然清净。由于疑情不断,所以不是无知;也因没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虽然没有妄想之知,但就是一支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绕着我走几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别而已。虽然不起分别,因为有疑情在,功用不断,所以不是枯定。虽然不是枯定,这亦只不过是功用路途中事,并非就是究竟的。所以过去这七天,我只是觉得好像一弹指间就过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别心,便会出定了。参禅办道的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自此以后,戒尘法师就一直跟随着老和尚,对他老人家非常信服和尊敬了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

来果禅师: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在哪儿?

来果禅师:开悟者和没开悟者差别在哪儿? 

 来果老和尚 
                                                          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们讲一下子,不然,这样下去,是不容易分别。

  未悟的人,眼睛是没有打开的,犹如瞎子一般。你们想想:这个瞎子还有甚么好处?

  一脚踏到狗屎,用手一摸,还以为好东西,或是好吃的东西。或者把一碗好米饭给他,他还怕你们哄弄他,大概饭里头还有不净的东西。

  把他安到架房里去,他到以为好的很,坐也方便,站起来,一伸手就有倚靠,大、小便都便利,很好的。

  把他安到大殿上去,他倒说:“不对!四面无靠,不知道是甚么所在。”反以为在旷野中,空无倚靠,“不好!不好!赶快找一个好地方去安身罢!”

  你们想想:可怜吗?苦恼吗?给好的他吃,他怕不净;安好的地方他住,他嫌空野。为甚么?因为是瞎子,不知道是好、是歹;这就是没有开悟的人第一件苦恼。

  次则,前、后无去所;来,固然不知从何处来,来的处所有无,也没有甚么关系,不去说它。现前这个身躯,今日不知明日事,要想一定的把握,将来把这个身躯行到甚么地方,办不到,不由你!身后更是茫无所归。

  你们想想:死后到甚么地方,你还知道吗?上天堂也不知,下地狱也不知,变牛、变马也不知,乃至变一切都不知;这就是未悟的人第二个苦恼。

  略说此二种,再说多了,时间来不及。你们想想:就是这二种苦恼,就够你受了!若不开悟,谁能打开眼睛?不开悟就似瞎子,都是前、后无去所。


  那个开了悟的人不同,他才知道:“我以前是个瞎子,虽然在做瞎子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是瞎子,今天才晓得。我既知道了,把眼睛打开一看,你们都是瞎子,这还得了么?”你们想想:他的眼睛一打开,他还高兴住到架房里吗?牛屎、狗粪他还不知道吗?他这个时候,来也有路,去也有脚,不是那个茫无所归的时候。看见大地众生仍在苦海里做瞎子,自己曾经如是,故此要发大心救度他们。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爱惜这个色壳子。

  在未悟以前,“甚么东西?臭皮囊!痛,就痛一下子,饥、饱、冷、暖,没有关系,坏就坏,换一个再来!要把工夫放下来顾身体,做不到!”到了这个时候,为甚要爱惜身体,宝贵身体?因为要这个身体培植我们的万德庄严,要行我们的六度万行。因为众生苦,你要救他,你不行菩萨行,那里会救得到他?不结他们的缘,他那里会相信你行菩萨道?结众生缘,还易行吗?

  譬如:这个悟了的人去行菩萨道,跑到一个地方,看见一个女人,他说:“大姊,你念佛吗?”这个女人掉过头来看看,说:“你这个坏和尚,谁是你的大姊?你再叫我,我就打你一顿。”行菩萨道的说:“好,请你打罢!还要打重一点,手打倦了,歇一下子再打。”被她打了一顿,喜喜欢欢的去了;再到别处行菩萨道。

  总之,一天到晚算一算,被三个人打,五个人骂,这是好事,是赚钱。假使今天到晚上不曾有人打,亦不曾有人骂,不好了!今天蚀本了!

  行菩萨道是这个样子的。若不这样子,怎么结众生缘?与众生无缘,你要想度他,办不到的。不是我这么讲,佛在世时,无缘的众生尚不能度,何况菩萨?

  佛在世的时间,有一国众生,佛在因地中一向没有结过他们的缘;佛在天上,他们在地下;佛到地下,他们到水里,终归没有一回遇到佛。佛出世度众生,总不能度他们;佛去到他们的国土,他们也不理佛。可是,迦叶尊者在往昔劫中为樵夫时,他们为蜂,尊者曾在蜂窠前念佛一声,与他们有这点缘;所以佛叫迦叶尊者去度,他们才受法。

  你们大家想想:结众生缘还要紧吗?──参!


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接受自己的出身、相貌、天份
  也接受爱的人离开,接受亲的人离世,接受喜欢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在一起…
  我们的一生,面临许多的选择,但更多的遭遇是没有选择的,所以,要学好生命里很重要的那门功课——“接受”。这样,无论活多大,虽然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们依旧像个只会嚎哭的孩子,而区别是,长大的自己会对自己说:“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得失如云烟,转眼风吹散。人生百年,转眼成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邂逅,悲欢得舍皆由心定。看得透,放得开,则一切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赏心悦目,却非永恒。不如开开心心,坦坦荡荡,不让自己在悲伤中度过,别让自己在徘徊中漫步。随缘起止,生活以开心为准则,人生一世,其实活在一回心境。

  人生几多无奈,几多感慨,几多繁杂,几多悲哀。喧嚣浮世,想要追寻的很多,能属于我们的甚少,所以不必苦苦纠结。选择放下,坦然释怀;选择安静,摒弃尘埃。总会在无数的挣扎后,才会大彻大悟,原来生活中最快乐的状态,就是在平淡与平凡的生活中没有丢失自己,给自己一个最真实的交代,这个交代就是接受。

  随缘者自适。缘,如流水一样自然,似花开一般不可勉强。随缘,并非坐等万事休,而是尽力之后的随遇而安。人生在世,想做而可做的尽力去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勉强,毕竟,有太多人事非人力所能左右。缘之一字,有深有浅,缘来固然可庆,缘散何须哀怨。懂得随缘者,心无挂碍,所以拥有人生最大的自由。

  心若乱了,一切就都乱。守护你的心,胜过守护你的所有,因为你一生的收获,都是由内心所生。不用去追问生命到底还要经历多少颠簸,因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生活始终会按它的阴晴圆缺该来时来该去时去,我们只需以一颗坦然的心,自信的面孔,乐观、豁达地去面对。

  接受,很多时候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必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预料和掌控的,但接受的态度和方式,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接受,意味着我们承认现实,但并不意味着逆来顺受,意味着束手无策。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我们的感受会不同,事态的发展也会不同。

  失去亲人,是痛苦的接受,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一蹶不振,终日以泪洗面,我们可以选择坚强,我们可以继续亲人未尽的事业,了却亲人未了的心愿,回味亲情的漫长悠远的温暖;接受深爱的人离开,并不意味着对真爱的怀疑,心灵走过的地方,无怨,无悔,把曾经的美丽酿成陈年甘露珍藏在记忆深处,放手,才能开始向新的风景出发;接受失败,并不意味着退却,从此心灰意懒,我们可以总结教训,可以东山再起,“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所以,有缺憾才是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其实,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开全,月未圆。给膨胀留一点升腾的余地,给单调留一点饱满的空间。接受,使我们成熟,使我们坚强,使我们的人生少了点彷徨,多了点力量。要相信,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能同时圆满吗?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能同时圆满吗? 

 嘎玛仁波切
导语: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截然不同相反的两条道路,根本不可能同时圆满。但若无法专心出世间法,也可以在工作中修行,尽己所能为社会贡献,就是在行菩萨道。在家居士努力透彻佛法要义,修好加行,时刻反省身口意,若能长期坚持实修,已是非常难能可贵。

很多人喜欢仓央嘉措“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句诗,大家简单以为作者仅仅是在谈论修学佛法与世间情感的取舍。

其实,这句诗有很深的含义。其所指为在红尘俗世学佛的人,往往想通过学佛取得出世间的成就,又不愿放弃世间的一切,认为修行和世俗生活可以完全结合在一起,这个难度可以说是极大的。

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没有两者兼取,所以不当国王出家了;莲花生大士同样也不是心向红尘又顾出世法,所以也不当国王出家了。如此伟大的尊者们,都不会同时兼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呢?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无法同时圆满;如果认为修行正法不需要苦行和精进,在现世中从事世间事业,享有名望的同时,还可以在舒适安乐中,修法成就,是不可能的事。

自古以来,所有的大成就者都是经过长期精进修持而证悟的。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要同时追求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是这两种法在根本上是不一样的,方向不同,不可能同时圆满。

有些人想先追求世间上的成就,之后再去闭关修行,不要说不会成就,他在闭关之前就已经会出现违缘了。

当然,现代经济社会的人,尤其是在家居士,要完全放下家庭和工作,舍弃世间的一切而独自闭关修行,也是不太现实的;但如果能将佛法心要精义,完全透彻明白,按部就班地努力修好加行,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起心动念,在世俗的日常生活中,长期不间断的实修,已是很难能可贵了。

佛法的修行不会是冷冰冰的一种束缚。倘若我们真的无法舍弃世间法,那么为了生存的奔波,同时有得兼顾出世间法,如下的方式也是很好的方便。

首先,每天早上起来,要用心想:作为三宝弟子,我要出离轮回,要为了所有一切苦难众生行菩萨道,然后做早课,并如梦如幻看待自己的世俗生活,发愿好好当个修行人。

然后,在现实中如何将工作也变成修行呢?大家可以思维一下,佛也要利益众生啊!释迦牟尼佛和莲花生大士也是有入世的经历的,但其目的和发心全无一己之利,入世是为了方便摄受弟子、传播教法。

他们在传法过程中,也要盖寺庙精舍,要给出家人找吃的、穿的,找学习资料。我们也可以这么思维,做好本职工作也是利益众生,为了众生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这就是我为社会做的贡献,是我行菩萨道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修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尽量不让自己堕入十不善。如果有些时候不得已做些不如法的事情,以及产生的恶的心念,一定要及时忏悔,随时随地念金刚萨埵百字明和短咒,以此来化解我们不妥的起心动念。

大家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很忙碌,心也随时都在波动和不安。想要让自己在忙碌的同时又能获得心的安宁,就要像孔子说的那样“一日三省吾身”。

我们的祖师龙钦巴大师说过:“作为佛教徒要首先想到众生的苦难,所以每天早上一定要很好地发愿、发心:为了让所有一切苦难的如母有情众生远离痛苦、脱离轮回,今天我要力所能及去积德行善”。

虽然我们大家在白天要做很多事,可是到了中午,我们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反省一下上午自己善与恶的起心动念,将恶念忏悔,善念就随时做功德回向,同时思维生命中每天经历的一切无论好与不好都是如梦如幻的。

同样,在晚上休息前,可以继续反省,将一天中所做的善念全部做功德回向,恶念全部忏悔清净,这样的一天就会比较圆满了。如此渐渐的修行,是可以让心安静下来的最好方法。

当我们刚开始修行时,会碰到情绪烦恼,不安定等等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就像我们要吃饭喝水一样,一天的情绪也是起伏不定的,像波浪,一浪接着一浪。

学佛之前,可能从来也没想过要掌控它,而是任其发展。现在,我们学佛了,开始关注到它的时候,就有办法去驾驭它了。

烦躁不安的时候,大声念诵咒语能最快地让情绪安定下来。比如现在脾气很急躁,想发作,你就躲到房间里,大声念莲师心咒、六字大明咒或者百字明,以最大的丹田力气唱出来,不停地重复,很快,你所有的情绪都会降下来。能够让我们快速消除业障,产生慈悲、定力和智慧!

咒语就是有这样殊胜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