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正見」第一章:佛陀的发现

第一章:佛陀的发现

宗萨仁波切

完全不凭借任何科学工具,悉达多太子以吉祥草为垫,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探索人类的本性。经过了长时间的思维,他终于了悟到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所有的情绪和我们所有的觉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组合而成。当两种或多种元素和合在一起,新的现象就会产生;钉子和木头产生了桌子;水和叶子产生了茶;而恐惧、虔诚和救世主,就产生了神。这些最终的产物,并没有独立于其各别元素的存在。相信它真实独立存在,是最大的骗局。而在和合的同时,各个元素也起了变化。只因接触和合,它们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他了悟到不仅人类的经验是如此,所有事物、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如此,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一切万有,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你手上的书不是,原子不是,甚至神祇也不是。因此,任何存在于人心可达之处的事物,即使只是想像的,譬如一个四臂人,都需要依赖于其它东西的存在。因此悉达多发现,无常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就是意味死亡,而是意味变化。任何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之间的位置或关系转变了,即使是非常细微的变动,都要依循无常的法则。 
透过这些了悟,悉达多终于找到了一个方法解除死亡的痛苦。他接受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死亡只是这个循环的一部分。而且他更进一步地体认到没有全能的力量能够扭转死亡之路,因此也就不会困在期待之中。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不会攀缘执著;如果不攀缘执著,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悉达多从恒常的幻相中觉醒,因此我们称他为佛陀、觉者。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了解他的发现与教法是无价之宝,不论是学者或是文盲,富人或是穷人,从阿育王到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从忽必烈到甘地,从达赖喇嘛乃至野兽男孩乐园(Beastie Boys),无数的众生受其启发。可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悉达多今天再出现的话,可能会满失望的,因为他的大部分发现都乏人问津。这并不代表现代科技厉害到足以否定他的发现;到现在还是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每个人终究会死,而且每天大概有二十五万人死亡。我们亲近的人不是已经死亡就是将会死亡。然而当亲人死去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震惊和悲伤;我们还是继续寻找青春之泉,或是长寿的秘方。频访健康食品店,家里一罐罐的二甲氨基乙醇和维他命A、强力瑜珈课、韩国高丽参、整形手术、海洋拉娜乳液……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内心中和秦始皇一样渴望长生不老的明证。 
悉达多太子不再需要或渴求长生不老药了。由于了悟到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解构无止境,而且一切万有的各个成分,没有一项是以独立、恒常与纯粹的状态存在的,他因此获得解脱。一切和合之物(现在我们知道这是指一切事物)与其无常的本质是合而为一、不可分割的,如同水和冰块一样。将冰块放在饮料当中时,我们同时兼得两者。同样的,当悉达多看到一个人走过,即使他很健康,悉达多所看到的是此人的生与灭同时发生。你也许会认为这样的人生观不太有趣,但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够同时看到一体的两面,可以是非常奇妙,而且可能会有很大的满足感。这不像在期待与失望的云霄飞车忽上忽下。如此地看待事情,期待与失望会在我们周遭消融,你对现象的觉受会转化,而且变得比较清晰。你很容易看出人们为什么会被困在云宵飞车当中。而自然对他们生起慈悲心。你生起慈悲心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无常纵然如此明显,人们却视而不见。

「正見」第三章2:抓住空性

第三章2:抓住空性

宗萨仁波切
悉达多征服了魔罗和他的魔军,证悟了本具存在的空性。他了解了我们所见、所闻、所想、所知的一切存在,纯粹只是空性,而我们将某种“真实性”附加或标示于其上而已。人们将世界标示或理解为真实,是来自于强烈的个体与集体的习气——我们所有的人都这样做。这个习气如此地强大,而空性的概念对我们而言又是如此地无趣,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追求如同悉达多的了悟。相反地,我们恰如在沙漠中走失的旅人,瞧见远处有生气盎然的绿洲;这绿洲只是热气在沙上的反射而已;然而,由于绝望、饥渴与期待,这位迷失者把它看作是水。他用尽了力气,走到那儿,才知道这是海市蜃楼,于是极度失望。 
纵然我们不认为自己这么绝望,而且相信自己是受过教育、正常、清醒的,但是当我们看见及感受一切都真实存在时,我们的行为就如同那位沙漠中的迷失者。我们急切地想要找到真实的伴侣关系、安全感、表扬、成功,或只是安详宁静。我们甚至能抓到与欲望相似的东西。但就像那位迷失者,当我们依赖外在的实体性时,终究会失望。事物并不如其所显现——它们是无常的,而且不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如果我们像悉达多一样确实地去分析,就会发现诸如形体、时间、空间、方向、大小等附加的标签,都很容易被解构。悉达多悟到,甚至自我都只存在于相对的层次,恰如海市蜃楼一般。他的体悟,终止了期待、失望与痛苦的循环。在证悟的时刻,他自忖,我已找到一条深奥、安详、非极端、清晰、满愿又有如甘露一般之道。然而,如果我想表达它,如果我想教给他人,没有人有能力听闻了解。因此我将留在林中,安住于此祥和状态之中。据说,天王因陀罗和梵天听到了悉达多的计划,现身恳求他不要退隐林中,请他为众人说法。他们说,虽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了解你所有的教法,但是有少数的人可能会了解,能帮助这些少数的人,就非常值得了。 
悉达多尊重他们的请求,于是出发前往瓦勒那西(Varansi)。在当时,恒河边上的瓦勒那西就已经是知识分子和思想家聚集的伟大城市了。当悉达多到了靠近瓦勒那西附近的鹿野苑,遇见了当初由于他破了誓言,喝了苏佳达供养的羊奶而离他而去的伙伴们。他们看到了悉达多远远走来,就共同决定不理会他,不跟他打招呼,更不用说站起来对他顶礼。他们讥讽着说,那个骗徒来了,然而,对一位如悉达多一般已经了悟空性者,诸如赞誉及批评、尊重及藐视、好与坏的概念全都不重要。这些都是薄弱的注解,因此不需要认为它们是实在的而加以反应。因此悉达多完全不自负、不迟疑、也不骄慢地走近他们。由于他毫无自我意识,步伐如此庄严,这五位禅修者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悉达多于彼时彼地,给了第一个开示,而这些过去的同修,则成为他的首批弟子。

「正見」第一章:明了的利益

第一章:明了的利益

宗萨仁波切

明白了和合的道理,了解即使只是煮熟一颗蛋也要牵涉到非常多的现象,对我们有很多好处。当我们学会了解每一件事物及状况的各个和合部分,我们就能学习培养宽容、谅解、开放与无畏。举例来说,有些人到现在还认为马克·查普曼(Mark Chapman)是谋杀约翰·蓝侬(John Lennon)唯一的罪犯。要是我们对名人的崇拜不那么严重,也许查普曼就不会有杀死蓝侬的荒诞想法。二十年后查普曼自己承认,当他射杀蓝侬的时候,并没有将他视为一个真正活生生的人。而他的精神不稳定是由许多因素和合而成的(例如脑部的化学作用、童年的教养、美国的精神保健系统等)。当我们能了解一个病态而饱受折磨的心是如何形成,并且知道它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运作,就比较能够理解并宽恕世界上众多的马克"查普曼。当条件成熟,就像蛋煮熟了一样,即使我们祈祷暗杀事件不要发生,它还是避免不了。超过了某个时间点,我们要改变条件的企图和行为就会徒劳无功了。 

,但是即使我们理解,可能还是会对难以预期的查普曼感到恐惧。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当你能够觉察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生起无畏之心。你会发现,自己真正能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许最好的发生。你会变得高贵而庄严。这种特质能增强你的能力,不论是在工作、作战、谈和、组织家庭,或是享受爱和情感关系。知道下个转弯处就有某件事等着你,接受从此刻起有无限的可能存在,你将学会运用遍在的觉性和预见的能力,如同英明的将军一般,胸有成竹,毫不惊慌。 
对悉达多来说,如果没有无常,就不会有发展或进步。小飞象大宝(Dumbo)也理解这一个道理。小时候因为那时大耳朵被人排斥,它寂寞、沮丧又担心被赶出马戏团。但是后来发现它的“畸形”能让他飞行,既独特又珍贵。它变得广受欢迎。如果它早一点相信无常,就不会在开始的时候受那么多苦。对无常的体认是个关键,让我们不再害怕身陷于某个情境、习气或模式,而永远无法逃脱。 
男女关系是最多变,也是最能说明和合现象与无常的例子。有些夫妻以为他们能借着阅读书籍或婚姻咨询,来维持“至死不渝”的关系。知道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只有化解婚姻不合的一些明显因缘。就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小小的了解也许能带来短暂的和谐,但却无法顾及婚姻和合关系中许多隐而不见的因素。如果我们有见所未见,也许就能享有完美的关系,或者从一开始就不会去发展关系。 
将悉达多对无常的理解应用到男女关系上,让我们想到朱丽叶对罗密欧说的一句深刻话语中所描述的愉悦。她说:“离别是如此甜蜜的忧伤……。”离别,往往是男女关系中最为深刻的经验。每段关系最终都会结束,即使不是别的原因,也会由于死亡。如此地想,我们对每段关系的因缘就会更珍惜与理解。这在另一半罹患不治之症时更为强烈。没有“天长地久”的幻想,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解脱:我们的关怀与爱心变得没有附带条件,而欢乐常在当下。当另一半来日有限时,我们会更自然、也更满愿地付出爱和支持。 
但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来日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理智上知道有生必有死,一切和合终将分散,我们的情绪状态还是常常会回到相信恒常的模式,完全忘记相互依存性。这种习气会造成各种负面的情况,像是偏执、寂寞、罪恶感等等。我们会觉得被欺骗、被威胁、被虐待、被冷落,仿佛这个世界只对我们不公平。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爲什麼有如此深的成见?都是第七识惹的祸


爲什麼有如此深的成见?都是第七识惹的祸

净界法师 
什么是第七识——思量和第六识——了别? 
好!我们看第二个第七识。 
当我们一个生命出现的时候,不管你是一个蚂蚁,或者是人,或者贵为天人,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自我来操作它,对不对?这个自我是谁呢?就是第七意识的思量! 
思量,它跟第六意识的想象有什么差别?它有三种特点:第一个它专一,第二个相续,第三个坚固。 
它对于这个自我的概念是非常专一的,它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第七意识只有对自我有兴趣而已。 
所以第七意识它不造业,它也不起善恶,它的思想活动是很专一的,而且很相续的,不管你白天黑夜,你看诸位你们看看你们做梦的时候,你们梦到很多的相状,你可能梦到你是个国王或者你是一个乞丐,我问你,你在梦中的时候,你梦到那个相状,你有没有一种自我的概念?还是有嘛,对不对?
可见得我们的第七意识晚上都没有休息,第六意识可能完全休息了,第七意识还在活动,所以第七意识的活动是相续的,它从来没有停止的,我们这种自我概念没有停止的,就算你昏迷了,完全进入一种无知觉的状态,第六意识完全休息了,你自我概念还是在,除了你变成圣人以外。所以第七意识的可怕来自于它相续。 
第三个特别的坚固。 
所以它最后的结果产生两个,对外产生法执,对内产生我执,这个是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它没有善恶,它没有善恶概念,它也不造业,它只做一件事情——思量,产生一种我法二执。 
我们再看第三个前六识。 
这个是很粗浅的叫了别,明了跟分别,明了是指前五识。前五识它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像你眼睛看到一个欢喜的东西,你产生一种乐受,你耳朵听到不欢喜的声音,产生痛苦的感受,对不对?前五识的感受完全受业力的主导,如果你前生善业强,你今生从小到大,你得到的感受,快乐的感受多一点,痛苦的感受少一点;如果你前生罪业造得多,你从小到大,今生痛苦的感受多一点,快乐的感受少一点。所以前五识完全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它也不论善恶,没有好坏。 
真正好坏的在第六意识,你的想象,你做的是一种正确的想象,跟错误的想象,如理思惟跟不如理思惟。所以,一个人的善恶,是从第六意识开始区别,就是你接受这个感受以后,你是怎么想的?当你在痛苦的时候,你是怎么想?你可以选择怨天尤人,你也可以产生自我惭愧,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它接受到前五识的感受的刺激的时候,它产生想象,最后想完以后落入了一种第七识的执著,最后藏到第八识变成种子。

七、八、九识,各有10个别名

七、八、九识,各有10个别名


九个识中,总共分成四段,其中每个识,别有十个名字。阐述如下:

一、第六识(意识)的十个名字
1、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的六个器官,被称为“六根”,根有能生的含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因此称为六识。
2、意识
能缘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尘,从而发生认识的作用。
又,能于五尘(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分别善恶、好丑。
3、攀缘识
心意不定,随著外境而转的意思。凡夫的心,时常攀缘外境,随著外境而转,没有一刻的宁静;有道之士,放下万缘,凡事随缘而不攀缘,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巡旧识
因为能普遍攀缘色、声、香、味、触的五种境界。
5、波浪识
孔夫子一日在川上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第六意识好比水流,念念流散,不得止息。
6、分别事识
意识遍缘现前实有的境界,在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
7、人我识
赞叹己德而讥毁他人,自赞毁他。
8、四住识
受爱业牵引,生四地,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1)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2)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3)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4)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9、烦恼障识
常被烦恼所缠绕,恼乱身心不寂静,导致正解不生。
10、分段死识
感报终尽,心境两别。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别。
二、第七识(末那识)的十个名字
1、七识
因为它在第六识后面,所以称之为七识。
2、转识
此识生起,无需根、尘相会。(“根”为眼等六根,眼等所对之色等六境是“尘”。)
3、妄想识
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
4、相续识
此识攀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
5、无明识
此识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其性质为“有覆无记”,障理不明。
6、解识
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能断四住烦恼。
7、行识
若断此识,顺理生善,即成菩萨。
8、无畏识
如果断了此识,就会解脱三界生死。证悟到万法尽是我心的显现,更无心外法。
9、现识
转此识得平等性智,此智观一切法,照了分明,如镜显像。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
10、智障识
由于以“自我”为立场,因此经末那识计度思量后,人所作为的身业、语业、意业,便有贪、嗔、痴三毒。盖此三毒无非都是,为了利己而起,令真性不显现。
三、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十个名字
1、八识
在第七识后面,所以叫八识
2、和合识
真、伪杂间,由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生。
3、藏识
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此识能含藏善、恶诸法种子。
4、熏变识
种子起现行,受七转识熏习,受熏的新种子再藏入此识。又,此识能变现根、身、器世界。
5、出生识
若转此识,即成佛果。
6、金刚智识
此识体性如金刚般坚利,金刚智即佛智。
7、寂灭识
此识体性非静乱,本觉心源,离念清净,等虚空界。
8、体识
执持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
9、本觉识
此识体本清净。
10、一切种智识
能以一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功德圆满。 
四、第九识(庵摩罗识)的十个名字
1、真识
此识自体不是假的,所以称为真识。
2、无相识
此识体性非一、非异,也不在有、无上。
3、法性识
轨用不改。
4、佛性真识
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
5、实际识
性绝虚假。
6、法身识
大用无方,非生死之所拘,非涅槃之能寂,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
7、自性清净识
随流不染,湛若太虚,明同皎月;染净俱泯,纤尘不立。
8、无垢识
诸佛如来,常以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
9、真如识
体性非一、非异。
10、不可名目识
胜妙绝待,不可思议。
--根据《宗镜录卷五整编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2019年1月3日 星期四

和尚參予平權的思索(原名:蘋人誌︰釋昭慧的快樂抗爭)

筆者桉:眾生「理」上是平等,但「事」上不可䏻平等。這是華嚴経的解説,和尚參予平權政治,是不懂「業力」乃同志多人的習氣業果,過份用現代人權覌念去取代佛法,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法師應自我檢討!

蘋人誌︰釋昭慧的快樂抗爭

台灣上月舉行公投,其中五項有關同志婚姻及性別平等教育的議案備受關注,最終反同力量以大比數勝出。結果反映主流民意保守,難免叫同志群體氣餒難過。

就在公投完結那一夜,一位法師在facebook發帖,一邊安慰失望的同志,指他們應該為獲得非同志選民的支持,心生歡喜;一邊毫不留情炮轟保守宗教人士踹同志落火坑,同時摧毀自己人品,並叫同志們「請冷眼旁觀保守宗教人士的現世報,或許可以較為心平氣和!」

這位有火的法師,是台灣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系主任釋昭慧。
撰文︰梁凱澄
攝影︰黃奕聰



反同團體的煽動
釋昭慧21歲剃度出家,走入佛門,卻比不少人入世更深。她投入各項社會運動逾30年,起點是1988年的「思凡」事件、99年爭取佛誕假期等護教運動,其後再涉足性別平等、保護動物、反對賭博合法化等不同範疇。她推動的性別運動,最初衝着佛門內男女不平等現象而來,及至2012年成為首位公開為同志證婚的佛教法師,釋昭慧一直在制度中力排眾議,孤軍作戰。

釋昭慧解釋,今次同志議題在公投中以多票之差落敗,確是令人意外,但絕非無迹可尋,「畢竟這是第一次公投,又有這麼多議題,對大家來講根本消化不了。消化不了的情況下,大家都是透過群組動員,綑在一起投票——101112 (反同議案)一定要打同意,1415(挺同議題)要打不同意。

「這樣的情況下,跟公投的原意——希望我們能夠確實理解公共政策、權衡利益得失,不要被政客的單面操弄——意義完全不一樣了,變成即便不是政客操弄,仍有很多的意識形態操弄。」

她點名批評,台灣反同議案最大推手之一的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護家盟),公投前大灑金錢,鋪天蓋地污名化同性戀者,「等於形成一種全民夢魘,(令)大家一想到同志,就想到很多負面東西,這種刻板印象不會被立刻挽回」。

保守團體如何操弄刻板印象來煽動反同情緒?釋昭慧說,手段都離不開把教義當成國家律令,又或將同志與愛滋病蔓延、社會制度崩潰無限扣連,要不就利用網絡瘋傳猛男同志照片,將所有同性戀者都打造成「露體狂」、「色情狂」。

釋昭慧形容,台灣是多元社會,大部份民眾就算本身說不上挺同,對同志也無甚敵意,但經過反同團體一番炒作,倒被挑起了厭惡感,「台灣民眾基本上對同志不同志,可能沒有甚麼意見,但穿太少,他們很有意見啊!」40年來每天穿着灰色長衫的釋昭慧,皺起了眉,「但用邏輯來想,異性戀者也有雜交啊,也有露體狂啊,天體營裏這麼多人,不見得都是同志嘛,難道異性戀也就不可以結婚嗎?」

a1001b.gif
對壓迫者的最好懲罰
公投結果出爐後不久,台灣就有立委傳出消息,至少九名同志自殺身亡,兩人自殺未遂。釋昭慧既為之心痛,亦不相信那些反同的人會因此被喚起一點良知,「他們沒有一點憐憫心,你的自我傷害,其實只會讓他們(覺得)『太好了,又走了一個』。

「他現在拋垃圾給你,你怎麼接過來呢?不要接過來,那個垃圾你不接受,他就要吸收回自己身心,那麼對他來說就是傷害。」一改剛才的銳利詞鋒,釋昭慧神色柔和道:「對他們最好的懲罰,其實就是你活得很快樂,很燦爛,讓他拿你沒轍。這才會令他們覺得鬱悶。

「要懲罰一個有惡意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的惡意懲罰自己。」

叫被壓迫一方不要心懷仇恨,大概沒多少人能擁有如此胸襟。釋昭慧近年撐同婚的言論,在佛教界內承受不少壓力,台灣全國宗教大聯盟早前召開大型聯合記者會,表明反對同婚,曾稱「一男一女,一陰一陽」本屬正常的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理事長淨耀法師,更劃清界線,指釋昭慧言論不代表佛教界。

推動社會運動多年,釋昭慧當然了解少數對抗多數,日復日撼動現狀的困境。她不是叫人放棄反擊,卻認為大家毋須過分憤怒而懲罰自己。

「畢竟我們每個生命也有一種特質,就是希望離苦得樂。你一直被欺負,壓抑自己,你都是在苦感中,有時反擊是需要的。但如果你只看到那個黑影,而且很在意那個黑影,你身心靈也會受害。

「太注重局部的負面東西,你沒有辦法看到天地開闊。」

面對專權的港人應取中道
相隔一個海峽,香港社運圈近年所受的打壓和挫敗,絕不亞於台灣。社運領袖入獄、香港民族黨被取締,議員及參選人被DQ,政治紅線不知不覺間越劃越多。在專制陰霾下,不少曾投入抗爭的市民深感再反抗也不奏效,民主派連續兩次在單議席單票制選舉中落敗,不論議會路線或街頭運動,均步入前所未見的低潮期。

有人說無力感無可避免,又有人稱無力感是種選擇。釋昭慧倒相信,在推動社會運動的過程中,休息和療癒仍是必須。社運分子一天到晚盯着社會的罪惡、病態,自我耗損過頭,容易變得憤世嫉俗,「不然的話,那一重運動本身是傷害,因為加上自我萎縮的傷害,它是double,兩重的」。

比起台灣,香港無疑面對更緊縮、複雜的局面,當權者與無權者彼此生疑,政府不願下放權力,烈士並非人人當得起,但釋昭慧希望港人仍能取其中道,在現實的限制與空間下,掌握相對最好的因緣,作出最好的努力。

快樂抗爭的「四無」竅門
要推動社會改變,也不知撼動制度難,還是扭轉人心更難。釋昭慧說,沒甚麼社運是容易的,就如今天女性享有最起碼法律上的性別平等,也是無數抗爭者逾百年來前仆後繼,一波波運動換來的成果。不過就算在當下社會,女性所承受的壓迫、暴力和剝削亦未間斷,近年席捲全球的#me too反性侵與性騷擾運動,便可見一斑。佛門情況又豈有分別?

今年8月,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釋學誠,遭兩名男弟子以實名舉報他性侵女弟子,事件轟動社會。釋昭慧當時撰文,分析佛門的禁言、劃清界線、杜絕言路、強化男尊女卑秩序等傳統,如何形成處理性醜聞上的「結構性罪惡」。文章詞鋒犀利,批判毫不留情。

問釋昭慧,在對抗主流,以至每每衝着自己身處體制而來的這些年,有沒有想過退縮?有沒有試過氣餒?自我懷疑?她幾乎想也不用想:「沒有。」

如何辦到?釋昭慧答:「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要有『我』,我能夠扮演甚麼角色?我能夠得到甚麼?我是不是得罪人了? 不要想。不要有『人』,不要去想他會不會回報我,即便他恩將仇報,也不要難過。『無眾生』——就算眾生都誤解我,把我罵成不堪,也無所謂。『無壽者』,就是作為一個活着的人,從現在做這些事情,我以後會不會得到好的效益,也不要想。」

釋昭慧認為,人之所以沮喪、退縮,有時是因為太注重自我。「對於女性運動的投入,我也是個女性,但也不是真的那麼受苦的女性,所以有時候我還是要超越自己,成為第三者去看」。

雖然身為比丘尼(女眾),釋昭慧在佛門有相當地位,男性基本上都對她恭恭敬敬,「可是我不能這樣想,這樣想我就會害怕失去自己現有的優勢,做不下去。我要全力投入,就要在作為佛門女性這件事上踩穩,不要去管自己,只管運動的本身。」

釋昭慧強調,如果想介入社會、關懷苦難、甚至弭平罪惡,「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非常重要。當參與運動的人能超越利害、名譽、回饋和感情依賴,專注於理想之上,整體才能在面對挫敗、誤解和傷害時,仍保持快樂和力量。

「要讓自己快樂,才可以分享快樂給別人。永遠都要讓自己保持快樂的心,才有未來可能貢獻社會的空間」。

走過的必留下痕迹
當一個美麗的夢破碎,放棄在有限人生中追隨無把握的事,也是人之常情。了但推動動物權益和性別運動多年的釋昭慧卻深信,雖然壓迫是如此根深柢固,只要是善法,一腳步一腳步邁進,人生絕不白過。

「所有走過的都會留下痕迹嘛,而且最後,即便沒有改變甚麼,也改變了自己啊,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更有耐力、心量更廣大、更光明。最起碼完成了自己,不也是很好嗎?」

「生命如果只關心自己,也不會更快樂。努力令周邊變得好一點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釋昭慧苦口婆心:「不要把自己當救世主,眾生有自己的業力。但也不要用眾生有業力為藉口,因為我們如果形成共願,也可以轉眾生的業力。」


「我們生命的這一段歷程,也只不過是生命長河的一瞬間而已。讓自己的心在過程中採取平衡,才能夠細水長流。」她的眼睛笑成兩道彎月:「我們繼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