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修行是要作改变,不是顺其自然!

修行是要作改变,不是顺其自然!



净界法师 

从佛陀的预言,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下坡的阶段,叫末法时代。它一代不如一代--魔强法弱,正法的力量慢慢薄弱了,干扰你的、诱惑你的,邪法力量会越来越强。当然这个趋势有多大,不知道!可能是直接下来、也可能是缓慢,但是大方向我们是走在佛法的下势的阶段,如果你今生不往生,你来生更难往生,你最好早做准备,不要把希望放在来生,你最好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后面没有退路了,你才能够提起精神好好学习。

如果我们今天不接受教育,我告诉大家,按照正常情况你不可能往生了,因为你生生世世所留下的功能,不可能让你创造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不可能的。你要可以的话,那你根本就不要学佛了,你自己有本事能够面对生死,那佛陀出世干啥呢?

当然,你没有学佛法,你也是不知道怕,问题在这里。你没有学唯识、没有学《楞严经》,没有学很多佛法,你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你整天跟妄想打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你出现什么问题,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哪里生病了,你完全不知道,你就傻不愣登的过一生,到临终的时候就随业流转了,就这样子。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怕,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是需要教育才会改变的,我们现在是走在一种顺生死流的阶段,你必须要教育才能够产生反转的,修行是要作改变的,不是顺其自然。你没有资格讲顺其自然,现在还没有资格,你现在要作出改变的,因为你的问题太多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怎么解读人生,这很关键。

你怎么解读人生,这很关键。



净界法师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取相。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由于我们个人的业力,我们会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当中,我们取到我们自己业力相应的相状。如果你善业起现行,你会取到一个如意的、美好的相状;如果你这个时候刚好罪业起现行,你当下取到的是你不如意的,违背你心意的相状。当然这个取相都没有错,凡是业力显现出来的东西,在佛法里面叫做「依他起自性」,这个是没有错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分别」。第六意识把我们取到的相状,根据我们个人的习气、思考模式,安立名言,这个时候问题就复杂了,因为相状经过你的解读以后,它产生对立了。所以你怎么解读人生,这是很重要的关键,面对人生容易,解读人生难。

因为你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产生固定的相状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安立名言以后,你的相状产生对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提供第七意识产生执著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就住在这个相状,那么当你的心有所住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产生变化了,这个相状就开始主导你了,就产生颠倒了。

为什么叫「颠倒」呢?因为你得到这个相状的讯息是错误的,它不是原来的面目,它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错误的名言的安立,经过第六意识的错误解读而产生变化了。所以这个颠倒妄想假设你不除的话,它就是容易在临终的时候刺激你的生死业力,让你的生死业力得果报。每一个人都有颠倒妄想,有些人表现在财、有些人表现在色、乃至于名食睡,就各式各样的颠倒妄想,那么这些都是让我们生死业力得果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这个颠倒妄想的处理,佛陀的意思,它是三个次第生起的:取相、分别、执著。那你说我现在不要取相了,不对!相状没有错,你不能够说那我现在开始,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向外攀缘了,我就躲到深山去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相状没有错,而且相状在后面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借相修心,它还有很好的用处,所以取相没错,错不在取相。

所以,你不能从取相下手,因为它没有错。佛陀说的你没有病,你不能给它吃药,不能无病与药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个人堕入颠倒当中时,谁都救不了你!

一个人堕入颠倒当中时,谁都救不了你!



净界法师 

那么有些人到了执著的时候再来对治,太晚了!你只要惊动了第七意识这个魔王出来活动的时候,你第六意识就没办法对治它了,这个火都已经烧到整个森林都起火了,你再把消防车叫来来不及了,你再持咒、念佛都无济于事。一个人堕入颠倒当中的时候,是谁都救不了你,你自己也救不了你。所以,你不能等到这种坚固的执取,在活动了,再来对治,晚了!

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在我们生起颠倒妄想的过程,取相、分别跟执著,最佳对治的时机在「分别」,断你的分别,叫「无分别智」,你只要不生分别,第七意识就没有活动的空间。我们有些道路已经走得够深够远了,我们的心当中有的道路,已经离真如本性越走越远了,这条道路该是封闭的时候了。所以为什么佛陀要你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你再分别下去你只会在这个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力量。

凡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只要觉得哪一块因缘你一直分别的时候,它很快带动你的烦恼,贪、瞋的对立的烦恼,这个道路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已经形成颠倒妄想了。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些分别、有些妄想是没关系的,但是有些妄想是充满了地雷的,这个妄想你必须暂时把它封闭,就是「断相续心」。

所以,伟大的佛陀要我们在生命当中,你开始检讨你自己,哪些妄想是必须要断除的,哪些妄想是不障碍的,你必须做一些自我的反省跟检讨。

那么,总而言之,这个调伏生死业力,包括调伏重大的罪业调伏颠倒妄想,这两块都是在我们临命终之前,你必须要做的两大功课。


從我的iPhone傳送

听经,听一遍跟你自己看一遍绝不一样...

听经,听一遍跟你自己看一遍绝不一样...



梦参老和尚 

有一位居士,不晓得他有没有受过戒、皈依过,他问我一件事情:“像这种经书我们在家里看不行吗?不到寺庙里来听成不成、不需要人家解释?”

我说:“为什么?”
他说:“有的老师的解释我很明白,有的老师越解释我越糊涂。不解释我好像懂了一点,他一解释我听得糊里糊涂的,如此不听不是好一点吗?”  

我说:“佛陀教我们闻、思、修三慧,你自己看是不行的。”
他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你看过就忘了,听一遍比看三遍还要领略得多。”
他说:“有什么根据啊?”
我说:“有,《楞严经》就这样讲。”

《楞严经》在抉择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一样也是文殊师利肯定了,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于是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眼、耳、鼻、舌、身、受、意,别的都是八百功德,除了耳根,一千二。为什么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呢?
眼睛后面看不到,鼻子闻前不闻后,离我远一点就听不见、看不见了,鼻子也闻不到。

耳根可不同,耳根听的是圆的,在八方随便哪一边的声音它能听得到。有些人一入耳根永不忘记。凡是入耳的,听一遍跟你自己看一遍绝不一样,更不要说他解说的义理,他念一遍你听到了,跟你自己看的不一样。



從我的iPhone傳送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所谓的善、恶,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净界法师 

修行的第一个就是靠语言文字的佛法产生观照,所以叫做「名字」,依止圣言量的这些「名字」。「名字」在娑婆世界主要是靠听闻,听「闻」大乘的正「论」以后,我们能够依教观「心」,开始回光返照。我这一念心,有时候起善念,当我去佛堂看到佛像,对佛像生起信心、生起惭愧心、生起无贪无瞋的心;但是当遇到染污的境缘,内心也会起一些贪欲、瞋恚的欲望。所以如果经常观照我们的心,会发觉我们的心是不断的变化,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


我们学过本论(《大乘起信论》)以后就会知道:所谓的善、所谓的恶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就是过去业力所熏习的一种虚妄的功能。当我们观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些善恶如梦如幻的功能拨开来,就看到内心深处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一个清净的本性「现前」,你对这个本性能够「直下承当,不复疑惑」,你当下就能够「直下承当」,你相信这个就是你本来面目,所谓的烦恼是后来才有的,是你造业才有的,你没有造业之前,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

你就「知」道这个「冰」不是你本来的面目,你本来面目应该是个「水」,因为寒冷才变成冰。既然它是因缘生,那就表示它可以改变,也能够假藉因缘而灭。这意思是说,假设我们的本性是邪恶,那就不须要修行了,因为你修行没有用,它本性是邪恶,你顶多只能把它压抑住,减少它的邪恶功能,因为你的本性是邪恶,你怎么能够改变呢?本性是清净,这个邪恶的功能是因缘所生法,它缘生也就能够假藉因缘而消失,这是一个根本佛法的理论。

禅师在所有的禅师大德当中是非常精进的──「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赵州禅师出家以后,到处参访善知识,一直到八十岁都还不能够安定下来,「赵州八十犹行脚」。当然他不是攀缘,他是对内心「什么是清净本性?我的本性是善、是恶,还是清净呢?」这件事情还不能决定,所以「只为心头未悄然」。

后来有一天,大概是在夏末秋初的时候,他在寮房打坐,他寮房前面是一片竹林,有人丢石头,刚好打到竹子产生「啪」的声响,他听到这个声响,突然间「截断妄流」,所有因缘所生法的妄想突然间消灭掉。他就讲一个偈颂:「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花了几十年,踏破铁鞋去参访善知识,都不能很确定的明白我内心的相貌是什么,现在突然间觉悟以后,原来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在你这个当下,莫向外求。这个地方,所谓的「名字起信」,是整个修学的一个基础,所谓的「直下承当,不复疑惑」。



從我的iPhone傳送

密宗的寂止修法

密宗的寂止修法



慈诚罗珠堪布

律经当中说过,禅定的头号大敌或最大违缘,就是噪音。修禅定的地方应该比较安静,最好没有任何噪音,万籁俱寂、了无声息,让人感觉像在月球上一样。
  
其次,在修禅之前,要放弃身、口、意三门的所有行为。按照佛经所说,就是九种事业都要放弃。
  
九种事业包括:
  
身的外事业:即上班、吃饭、做生意等日常生活中的杂事。
  
身的内事业:即磕头、供佛等身善业。
  
身的密事业:即结密宗手印。
  
语的外事业:即平时的言谈(所有寂止修法其间,最好能止语)。
  
语的内事业:即念咒、念佛等语善业。
  
语的密事业:即密宗气的修法。
  
意的外事业:即平时心里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念头。
  
意的内事业:即观修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菩提心等善法。
  
意的密事业:观想佛菩萨等等。
  
总而言之,就是要放下身口意的所有事业。

寂止的修法很多,在小乘《俱舍论》与大乘《阿毗达摩》当中,都讲了很多禅定修法。虽然修法众多,但基本过程与最终目标也大同小异。而密宗修法当中,就有一些简单易行且效果明显的寂止修法。

总的来说,密宗的寂止修法有两种:有相的寂止修法和无相的寂止修法。有相的修法是指,在修法的时候,要借助于一些外在的物体;无相的修法,则是心里没有任何作意,不想任何事情,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


有相的寂止修法


  
首先皈依、发菩提心,之后让心静下来。并按照《出座与入座的修法》(见《慧灯之光》)中的入座修法去做(这是每次打坐的时候都需要的)。身的要点,是毗卢七法;语的要点,是排除污气;意的要点,是观想并祈祷金刚上师,祈祷完毕以后,观想上师化光融入自心。全部完成以后,就开始正式修法。
  
1、第一个修法
  
首先把一支笔、一粒米或其他任何一个小东西作为目标。目标物(或所缘境)什么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佛像、经书或白色的藏文阿字等等。
  
就像观想本尊种子字的时候,要尽量观想得很小很细,其目的,是为了注意力更加集中一样。此处的目标物也不能太大,而是越小越好,因为那样我们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集中。
  
将目标物放在自己的眼睛自然往下垂视能够看到的地方,然后两只眼睛和注意力都锁定在这个目标上。不能闭着眼睛,眼睛要看这个物体,心里不要去分析、思维这是一粒米或一支笔,这支笔的颜色是什么等等,也不要去追究过去的任何事情,同时也不要去迎接任何未来的念头,把一切都放下来,内心要完全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作意、分析、思维,这样当下的心也就平静下来了。
  
这个修法很简单,其中没有复杂的内容,也不分文化层次的高低,佛教知识的多寡,只要懂得这个方法就可以修。
  
比较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感觉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而不要让好的感觉一直持续,直到消失为止。
  
停下来以后,要尽力杜绝其他杂念,马上重新进入这个状态,间断的时间不能长,更不要停下来休息、散乱、活动,而是立即去寻找刚才的感受,这样反反复复地修。
  
也许有人会问:比较好的感觉不是持续时间越长越好吗?为什么要去打破它呢?
  
这是一种技巧,刚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进入平静状态的次数要多,时间不能长。如果强迫让时间延长,再过几秒钟以后,即使我们不去主动打断它,心自己也会散乱的。而在比较清静的状态当中结束观修,再进入的时候,因为前面的修法已经证明自己能够修这个法,所以就会对这个修法充满信心且兴趣盎然,这对修行有帮助。
  
早期的时候,是次数越多、时间越短越好;修到后面的时候,因为境界已经比较稳定,就可以把次数慢慢减少,并将时间慢慢拉长。
  
如果修行精进、方法得当,仅靠这个修法也能修出禅定。平时心里不舒服、不开心或很浮躁的时候,修一修这个修法,也是有帮助的。
  
出座的方法,也参照《出座与入座的修法》中的出座修法去做。


2、第二个修法
  
这个修法显宗也有,就是专注于佛像。
  
出入座的程序,与第一个修法相同。之后观想一尊一卡大小的金刚萨埵,如果观想不清楚,就找一尊比较标准的、开过光的金刚萨埵像或一幅唐卡放在前面。注意不要放在眼睛往下垂视的地方,而是要放在前面。这个修法的眼睛不是也往下看,而是平视金刚萨埵。观看佛像的时候,要把佛像看作如幻如梦、通彻透明、现而无实有,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金刚萨埵的心间,然后让心静下来。
  
具体方法与前面讲的完全相同:第一是不能有杂念,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第二是心要完全放松,既不能太紧张、太用力,也不能听之任之,随其散乱。
  
另外还要有侧面的监督,就是让心去监督心,看它有没有散乱,如果它已经离开了目标物,就要及时修正,否则,后面的修法就不会有效果。但也不能直接去观察它,如果直接观察,就会扰乱禅定境界,本来心还没有离开目标,自己一起观察的念头,反而让心离开目标,起了矫枉过正的副作用。侧面的意思,就是要随时警惕、小心关照、不直接观察。
 
这种修法同时有两种功效,第一,观想佛像本身,就是菩萨真正的禅定,所以可以积累很大的资粮;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我们的心静下来。


從我的iPhone傳送

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在微观世界当中,任何物质全部都是一个整体的量子场。所谓“场”,就是一个波动的、无形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物质实相,只是一种能量。量子物理学家们在遇到这个难题时,只能心存疑窦地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比如:俄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混沌膨胀模型最主要的发明者,安德烈林德博士在接受罗伯特劳伦斯库恩采访时,两人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罗伯特:“安德烈,我们不观察宇宙,真的就意味着宇宙不存在吗?”
  
安德烈说:“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薛定谔之猫提出的问题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是活的还是已经死了。量子力学的答案是,(正如史蒂夫所言),小猫既非生也非死——至少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式(玻尔——海森堡)解释是这样的。现在,假定当你打开箱子时发现小猫已经死了,那么,你最多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已经死了’;而如果小猫还活着,那你最多也只能说,‘事情似乎是,在打开箱子以前,小猫还活着’。所以说,当你观察宇宙时,你也同样最多只能得出下述结论:‘事情似乎是,宇宙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
  
罗伯特:“但照这种说法,宇宙也可以不存在啊?”
  
安德烈说:“噢,是的,是可能不存在,在这一点,正是量子力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比如说:在这栋楼、这间房子里没有任何人存在的时候,这个桌子是否存在呢?按照量子物理学家的观点,它就有可能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宇宙从何而来的呢?对此,量子物理学家找不到一个天衣无缝的回答,只有无可奈何地说:“这就是量子物理的主要挑战!”事到如今,量子力学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的实相唯识宗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在法称大师的《释量论》当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唯识宗用一个非常合理,足以令人心悦诚服的回答,就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些问题只是我顺便说说而已,我们要讲的是什么呢?以前我们都认为:我是一个这样的人,而他又是一个那样的人。现在,量子力学已经告诉我们,不管是我还是他,都是一体的量子场。就像把一粒粒的沙子做成男人、女人、佛陀、菩萨等各种各样的沙雕塑像,使它们看起来像一个人、一尊佛、一座宫殿、一匹牛等等,但如果把这一大堆的沙子弄平,就只是一大堆的沙子,哪儿有什么佛、菩萨、女人、男人、宫殿等等呢?都没有!
  
要知道,我们都是在纯能量当中产生的噢!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过:“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其实,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说出了这一切,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或者是了解佛教中观宗的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惊奇:“这就是以前学过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结论,本身就是佛讲过的,只是他们用仪器测量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利用什么仪器,只是依靠自己的证悟,便通达了这一切。随后,又把自己的证悟境界,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了后人。
  
这并不是说量子力学可以证明佛教的深奥理论,但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虽然对西方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来说,量子力学是一个天灾——几千年的所谓成果,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后,全部都变得摇摇欲坠——但对佛法来说,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扣手的伙伴,就像西方尖端的科学家所说的一样。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也说道:“很多现代作家都发现,量子论中所用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与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个人的宗教论点是什么,总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戴维斯和布朗合编的《原子中的幽灵》中写道:“量子物理学这种整体性特征,在东方神秘主义信徒中找到了极大的支持。神秘主义哲学包含在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之中。实际上,在量子理论的早期,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薛定谔)很快就发现:部分和整体的量子概念跟东方关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的传统概念,十分相似。”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博士也写道:“在这样的认识下,关于空间和时间、孤立物体和因果关系等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他们的意义。可是,这样的认识却与东方神秘主义十分相似。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中,这种相似性变得明显了,并且在亚原子物理学的‘量子相对论’模型中变得甚至更为明显,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在这种模型中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与东方神秘主义的观点极为相似。”
  
当然,佛教当中还有很多更深广的领域,量子力学却根本帮不上忙,只有佛教自己去告诉别人。
  
为什么量子力学帮得上佛教的忙呢?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是相信科学的,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如果承认周围的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科学,但量子力学就打破了这一观点,这样一来,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我们引向空性的境界。


從我的iPhone傳送

解决之道在于「福德」—— 积累福德的三种训练

宗萨钦哲仁波切 


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三种积聚福德的方法。这三个非常基本而重要的训练藏文称为「拉巴」,我把它们的顺序倒过来讲。
 
一、智慧的训练第一个训练是「拉巴西惹」。
 
智慧的训练,智慧的训练会帮助你们了解(我刚才所讲的)无常及其它许多实相。拥有智慧,你就更能体会、欣赏这些实相。为了累积智慧,我们透过像是闻、思、修等方法来积聚一些因和缘。
 
举例来说,去参加讨论实相的课程,在这里,我们不是指科学上的事实,或者什么食物适合或不适合吃,我们讨论的不是这种事实。我们指的是能够根除痛苦、生起智慧的事实,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智慧的训练。
 
要训练智慧,你必须习惯所谓「开放的心胸」,你必须慢慢的、慢慢的放掉一切顾忌。如果你仍受文化、种族、某种思惟、性别或像是佛教、印度教诸如此类的「教」或「主义」的束缚,为了拥有智慧,你就必须超越这一切,你必须创造开放的态度。
 
但这有点困难,你知道为什么难吗?因为你要不断对你自己下的结论保持怀疑的态度。我要说的是,你必须在谦卑和自信之间找到平衡,而这两者的平衡并不容易。
 
当你研读佛教哲学时,可能听过:佛教是最批判、最多疑的哲学系统,它是最无神论的哲学系统。佛教分析辨理的目的与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没有一点关系,否定一切不是佛教的目的。
 
不过,你真的必须试着超越所有文化上的束缚。这很难,因为所谓的「客观」其实还是「主观」;你终将只选择你信任的人,所以实际上,作决定的人仍是你。我们来简要的谈一下智慧。典型的佛教智慧是:一切都是空性,同时,外显没有任何障碍。
 
我举个例子,如果你看着镜子,会看到你自己的脸在镜子里。镜子里的脸并不真实存在,它不是你的第二张脸,它不是真实的。但问题是,只有你的脸会反射在镜子里,当你看镜子时,你看到的只有你的脸,而不是一个杯子、一本书,或任何其它东西。可能有人会想,假如这是幻觉,那么反映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一团混乱。可是,它却井然有序。
 
如果你移动你的脸,它也跟着动,这让你忘了它是不真实的。基本上,根据佛法,这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运作的方式。对你们来说,我坐在你们面前;对我来说,你们坐在我面前。这就像镜子里的反射───空与显同时存在。因为我们谈到了智慧,所以我提起这个例子。讨论智慧并不容易。

 
二、  三摩地禅定的训练第二个训练是三摩地禅定。
 
禅定是累积福德的另一种训练或另一种方法。禅定会带你接近实相,但不是所有类型的禅定都可以。我们讲的不是欣赏夕阳的这种禅定。近来,大家把欣赏落日余晖、聆听贝多芬伴随鸟儿啁啾的音乐,当作是禅定。
 
只有以智慧为基础的禅定,才能视为带你接近实相的禅修;「夕阳禅定」不会带你趋近实相。在这里我要小小颠覆你们。现在我常听到,很多人偷了佛教的这些点子:「不要回想过去,不要臆测未来,安住在当下。」他们却没有把功劳归给佛陀或佛弟子们对「当下」的讨论。
 
各位知道吗,就算你擅于不住过去、不住未来、安住当下,假使你不了解空与显,「当下禅定」就如同「夕阳禅定」一样没有用;我是说真的。不过当然,这样的说法听起来很有异国情调,很深奥。「安住当下」,哇,听起来很棒!当然啰!可是如果你不了解空与显,它就完全没用!
 
为什么要安住当下呢?而且,事实上根本没有「当下」这个东西,它完全是假的。首先,从究竟上来说,佛教徒不相信时间;「当下」是时间,所以它也不存在。其实我会说,「夕阳禅定」还比较好,至少它给你一点忧伤的感觉,你可能还能晒一身黑亮的皮肤。所以,禅定的训练必须有一个好的、完整的道路。
 
要成为合格的创造福德的机器,禅定的训练必须与第一个训练───智慧的训练───不相冲突。我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们往往被禅修的种种仪式转移了注意力,以为那比了解智慧重要。我们喜欢那些规矩,比如身体坐直,至少这是我们可以感知到。这里顺带一提一些佛教典型的禅修。
 
在众多禅定的方法里,有两个是「止」和「观」,相信你们已经听说过上千万遍,所以我用几句话作个概要的解释。基本上,「止」是个诡计,而「观」是生意。为了要做生意,你需要这些诡计;因此「止」和「观」都是必要的。
 
寂天大师刚出现在我脑海里,所以我想我得提一下我想到了什么。根据那些伟大的大乘导师们,佛陀好比是个医生,我们如同生病的人,我们有情绪烦恼的疾病。当你生了一般的疾病时,比如头痛,就只有你受苦;可是当你有情绪烦恼的疾病时,不只你受苦,你同时让别人也受苦。这其实是摘自寂天所说的话。
 
对于一般的疾病,我们有许多药物可用。当我到药房买药,光是治疗头痛的药就有很多,治疗情绪烦恼的药却极为稀少;事实上,只有佛陀才有。也许这话说得有点太过分。
 
许多灵性修道,比如印度教,也讨论能去除这个情绪之病的药方。许多修道提到像是「爱你的邻居」等方式,但只有佛陀提到去除情绪烦恼的因,也就是去除我执。这就是为什么它如此的稀有。只有佛的教法能对治这种病,禅定的训练是佛所开的药方。
 
我最近才了解到,从佛教的观点严格来看,当今人们所谓的「禅定」,多数根本不算是「三摩地」。大部分人以为,身体打直、缓慢呼吸、不要移动,这就是禅定;那不一定是禅定,那只是身体坐直。
 
对于禅定,一个比较严谨的藏文用语是「酿札」
 
「酿」的意思是平等,
「札」是不打扰、不碰触、顺其自然。

我对《道德经》十分推崇,它开头短短几句就说了许多关于顺其自然的道理。一切事物皆平等,没有所谓的好、坏、对、错、左、右,没有这些;一切事物皆平等,所以顺其自然。不管你是坐直、倒立、躺下、在吊床上摇摆,或在墨西哥度假胜地啜饮龙舌兰酒,只要你可以做「酿札」───平等、顺其自然,你就是真正在修禅定。
 
 

三、 戒律的训练最后是第三个戒律的训练,这点很重要。
 
如同三摩地的训练,戒律的训练也必须与智慧有关。如果你的戒律与智慧无关,不论你做什么───像绕行多次,用绳索将你的身体完全捆绑起来───都不是我们这里所谈的戒律。
 
我们讨论的是福德,所以我讲的是积聚福德的方法,戒律和智慧不相冲突,这点很重要。弥勒菩萨说,一个持戒的人心里想:「噢,我的戒律持守得很好。我凌晨四点钟起床,不吃鸵鸟肉,我不杀蟑螂反而收养他们……」如果你以此为傲,你守的戒律与智慧无关,这种戒律会使你变得像清教徒似的严肃而拘谨。
 
如果你变得严肃拘谨,你会有两种「情结」。当你走在纽约苏活区,你会有优越情结,例如你看到妓女,你产生优越感,因而瞧不起她们。当你在路上看到耆那教的僧侣,你会产生自卑情结。自卑感不是谦卑,它基本上像是愤怒,你会努力在耆那教僧侣的身上挑毛病。
 
我们佛教徒常常做这种事,也许不该说我们,实际上是我常常做这种事。我觉得耆那教那么好,不知道为什么它没能在这世界上兴盛起来。当我看见耆那教的出家人,我立即的反应是:「他们没有智慧,他们没有空性和明觉。」而不是去欣赏他们琐碎而狂热式的坚守非暴力原则。
 
狂热式的非暴力,你们听过这种说法吗?旧金山有耆那教的中心吗?你们应该上网查查。听说美国东岸有他们的中心,加州的这些比基尼可能对耆那教的僧侣来说多得难以招架。
 
发誓受戒我们再回来谈「戒律」。任何事都可以当作是戒律。通常的建议是你自己规范自己,而不是别人强迫你,不过你可以选择去要求某个人给你戒律。你知道这称之为什么吗?这就叫作「誓言」。
 
誓言可以是任何事。它可以是个很可悲的誓言,像新年愿望之类的;也可以是吃完很大一份意大利面之后,立即产生的罪恶感:「从明天开始,我再也不吃意大利面了。」但是到了明天,你又吃了,然后你产生更多的罪恶感,一种「充满罪恶感的誓言」。
 
持有某种戒律来发展三摩地禅定,并进而发展智慧,这是必要的。假使这个戒律的训练还能利益他人,那更好,在大乘佛教里尤其如此。
 
我要跟你们说,不要瞧不起微小的行为。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发一个像是「不杀鸵鸟」的誓言,但你有力量发誓,刷牙时把水龙头关上而不浪费水───你可以发这种誓言。
 
问题是,我们许多人认为这个誓言那么微不足道。「我们不要发那种誓言,我们要试着发些比较大的誓言,比如不要有性行为。」那样的誓言就很难了!就算只是每个星期三不要有性行为都很难,有时你会忘记。
 
不过老实告诉各位,我发现,连刷牙时关上水龙头都并不容易。我们许多人会认为这样的小事和灵修的道路无关。关掉水龙头?这有何灵性可言?其实这个戒律算不算是灵修,完全在于你的动机,得看你多有创意。
 
如果你是菩萨,曾经受过菩萨戒,并且发过誓,每一次刷牙的时候都要关掉水龙头,这个行为就会利益众生。这不只能帮助他们证悟,也有益于生态环境,还能帮助人类。
 
受戒或发誓是一个积聚福德资粮的好方式。比如说,现在,你我没有到处杀人。我们这样没有杀人已经过了多少年?我们没去杀人其实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胆量,没有时间,没有力气,也没有理由去杀人。
 
杀人要花很多时间,如果你杀人,就得花大量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之前、之后、和中间的过程。可是我们这样有累积福德吗?没有。我们没有累积杀人的恶业,也没有累积不杀人的善业;我们只是懒惰。
 
佛教积聚福德的方法非常巧妙,一个简单的行为就可以积聚大量的福德。假设你一开始就发誓不杀人,一旦发了誓,即使你在睡觉,因为你在睡觉时没有杀任何人,所以你分分秒秒都在累积福德。

这是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累积福德资粮,就得发誓。
 
其它积聚福德的方式。
 
其它积聚福德的方式包括:
 
做大礼拜,以粉碎傲慢;
做供养,以对治悭吝;
发露忏悔不端的行为,以摧毁我执藏匿或筑巢之处;
随喜他人善行,以对抗嫉妒;
为了对抗错误的知见,我们做两件事───请上师转-法-轮或开示,以及请上师住世;
然后回向福德。
 
所以这应该回复了先前的问题:「积聚福德资粮是否太自私?」答案是否定的,自私的「我」因为智慧已经消失了。
 
我要以两段话作结论。
 
佛法的道路有两项挑战,第一个是,有关实相的科学和哲学在智识上非常难理解;
 
第二个是,真正的相信───不是哲学讨论的实相,而是实相本身───是如此简单,简单到让我们难以信任。
 
你们会有这两项挑战,第一个挑战很容易,你可以阅读书籍,问有关佛法的问题,只要你能这样做,你就会有进步。第二个挑战很困难,这个挑战在于「简单」。你不能阅读书籍,没有人能教你,你越问就越糊涂;
 
解决之道在于「福德」。
 
当你具足福德,甚至听到婴儿的哭闹声,你会去想「噢,这就是了。」这整个世界也许会认为你是个白痴,但谁在乎呢?所谓「什么都不在乎」其实是对证悟一个相当好的描述。



從我的iPhone傳送

断除一切障碍的方便道——密宗

断除一切障碍的方便道——密宗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断除一切障碍的方便道—密宗

密宗和显宗的区别就是:显宗讲的是七地以下的世俗谛,密宗讲的是八地以上的世俗谛。换言之,显宗诠释的,是我们普通人和七地以下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而密宗诠释的,却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而佛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清净和不清净,不存在清净和不清净的区别,但在十地以下菩萨的境界当中,就能感知到有形有色的佛的坛城。

正因为有这样的差别,所以显密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也有区别,因为见解和修行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见解就像我们的眼睛,用眼睛先看好路,然后才可以走路。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

“是故精进修,断障方便道”,所以,我们应该精进地修持断除一切障碍的方便道——密宗。

虽然显宗里面也有一些方便,如,六波罗蜜多当中,除了智慧波罗密多以外,都属于方便道。但密宗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的方便,证悟方法非常丰富,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等。既有针对贪心和淫欲心的修法,也有针对嗔恨心、愚痴心的修法……因此密宗也叫做“方便道”。有些显宗认为根本不可能的奇迹,在密宗里面,却是稀松平常的现象。

为什么密宗具有如此优越性呢?因为在七地以下菩萨的境界中,或是我们普通人感官的结论中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八地菩萨的境界当中不但有可能,而且还很正常。因为见解不一样,所以密宗的方法很多、速度更快。

或许有人会问:不是说一切都是佛的坛城,烦恼是菩提吗,那为什么还要“断障”呢?因为我们也要分世俗谛和胜义谛。在胜义谛当中,当然没有可以断的东西;在正世俗谛的范围中,也没有什么可以断除的,一切都是佛的坛城,都是清净的。但在我们感官的范围当中,也即密宗的倒世俗谛当中,就需要断除烦恼。

彼有共不共,共道无数劫,
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

“彼有共不共” ,断障有共同与不共同的两种道。

“共道无数劫,积累诸资粮,向外觅佛位。”共同的道,即显宗的法。需要在无数个大劫当中积累各种资粮,是向外寻求佛果的。

不过,显宗也可以分为普通的显宗和特别的显宗两种。第二转法轮当中的绝大多数经论,属于普通显宗,就是精勤积累资粮,向外寻觅佛果的。特别的显宗,也即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显宗,我曾经也介绍过很多次,其见解非常深奥,不是向外觅佛果,很接近于密宗,我们也称之为半显半密的见解。无论如何,普通的显宗,的确就是向外觅佛果的。他们不认为众生即是佛,也不认为烦恼即是菩提。他们认为,普通众生通过修行,在断除不清净的烦恼以后,就可以成佛。这就是“共同道”。




從我的iPhone傳送

忙碌的修行者...不要错过的简单修持法...

忙碌的修行者...不要错过的简单修持法...


开始忙碌的工作了吗?
每天奔波于世界各地吗?
想修行?但是没有时间?

不,那不是借口,
其实,你只要这个方法!
坚持,每天 “止观” 5分钟!
或许,它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  编者按

问:针对忙碌的修行者,请求给予一个简单的修持法。仁波切: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通常要求人们修「止观」,事实上那非常简单。但我开始了解到,对某些人来说,由于它很简单,他们不信任这个,因为它如此单纯。我几乎忍不住想给他们一幅唐卡、一串念珠,以及一些可供持诵的咒语。因为我觉得如果我给他们,他们就会住嘴。我一直告诉他们要修观。事实上有些人就在这里,我顺便是在跟你们讲。我告诉你们修观,只要坐五分钟,至少五分钟。因为我们认为这条道路得是复杂而充满异国风情的。但情况是,如果我真的教他们某些外来的东西,一些可以持诵的东西,他们又有别的借口:我没有时间,我不能做这个,我不知道怎么做……

你似乎是第一次提出这个请求。我有点严肃,因为关于这点,我已经对某些人讲过许多次。它非常简单。坐着,不要回应你身体上的需求,像是抓痒、打哈欠。在这五分钟内,如果手机响了,不要接,也不要关上它。如果你忽然发觉厨房里茶壶的水煮开了,而且发出声响,在这五分钟内不要动。不论什么进入你心里,只是看着它。我会试着解释清楚。你坐着,没有想法出现,只是看着。观音出现在你心里,只是看着。凡庸的思想,像是马桶里的污渍,无论什么,只是看着它,此外别无其他。只管这么去做,试着做完至少一百小时,如果可能的话,三百小时。

我订一个规则:如果你想做……你们不用遵照我所说的去做,我只是建议。如果你做,任何少于五分钟的都不能列入你的一百小时里。如果你今天做到了六分钟,明天六分钟,总共就是十二分钟。所以后天另外六分钟,再加上去。

另一条规则:别在三个月之内做完这三百小时,然后回来找我;至少要用一年或二年。你得延续它,持续性是很重要的,量不重要。而且拜托拜托,我请求你们,因为你们许多人似乎在做,你知道许多人是怎么做的……

还有,我是在跟这里某些特定的人讲话,所以如果今天早上我听起来有点傲慢的话,请原谅我。我有点激动,因为这些人一再地回来找我。比方说,我教他们怎么开车,一开始这些人甚至不进车子,而他们已经问了六百个问题。然后,有些人进去了,一天坐了一秒钟就回来说,我做了,但什么也没发生,车子没有移动:而他们问很多问题。因此我开始认为,也许这些人只是想跟我说话,他们只是想花时间跟我讲话。我很感动,你们想跟我在一起,跟我说话,但我没有时间。而且坦白讲,一再地跟你们讲这个,让我觉得火大。

所以当你们完成一百小时或者三百小时,我会教你们一些东西。顺道一提,你不必依循我所说的去做,如果你真的有同情心,你不应该照我说的做。因为当你不遵照我说的去做时,我觉得责任比较轻,因为我总是可以说,你不听我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世间种种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

世间种种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



净界法师 

释迦牟尼佛要成道的时候,他在菩提树下先观察--三世诸佛成道之前都要先降魔,我也应该遵循三世诸佛的轨则,就放光通知魔王,魔宫都震动了。魔王一看,啊呀,不得了!悉达多太子要成佛了,这件事情不可以。魔王就下来,问说「你在这边干什么?」太子都不动,魔王就很生气的离开,准备要找军队来伤害他。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入定,观察二件事:

第一件事情,看看谁的福报大。观察他怎么会作魔王:第一个,持守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第二个,办了一次无遮供僧大会;第三个,盖了一间寺庙。因为三件善业,爱着五欲,感得魔王的福乐。

然后,释迦牟尼佛看看自己的因地,那不得了的啊,祂观察三千大千世界,每一片土地,都是祂行六波罗蜜、舍生命的地方!这福报哪能比啊?当然完全看福报,还不能决定,再看看有没有罪业,有些人有福报还有罪业。
释迦牟尼佛从今生一直看到过去--啊,我多生多劫,从来没有恼害众生,别人在那地方打坐,我不敢干扰他;你在修行,我不敢破坏你,从来没有去障碍别人修行,没有这样的罪业。所以释迦佛知道,魔王不能干扰他。果然,魔王带着军队来,拿箭去射释迦牟尼佛,结果箭射到佛陀身上,都变成莲花掉落下来。

这是在说什么事情?是说:世间种种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如果你现在有事没事,就去刺激人家,人家修行好好的,你讲一句话来刺激他,让他退道心、离开了道场,那你以后修行就会有问题。
所以我们要留意,在道场里面,身口意不恼害众生--他在打坐,我走路、讲话就小声一点,他在诵经,我也小声一点。不要只看到自己,看看别人在干什么,多去护念别人;内心经常保持这种「不害」的心情,虽然不能帮助他,起码不要去干扰他。你有这样的因地,以后修行就没有障碍,我们讲「如是因,如是果」,这个大家要注意!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为什么来世的我,记不得前世的生活?

为什么来世的我,记不得前世的生活?



宗萨钦哲仁波切 

问:但是为什么今天的我记得昨天的我,而来世的我却不会记得前世的生活?

答:如果发生了什么猛烈的事,比如天花板掉到你的头上,把你砸成了脑震荡,突然间你可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更不用说昨天或者十年以前发生的事情了。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不记得前世,是因为发生了某种比被天花板砸到还要可怕的事——某种叫做死亡的事,它所导致的震荡大到足以让意识和身体完全分开。

但是即便我们确实记得前世,也还是不能证明前世确实存在,因为我们的记忆来自于意识,所以它只是一种想象。但是同时,即便我们可能不记得我们曾经是谁,以及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地址等等,我们还是有很多习惯性的心理障碍以及莫名的熟悉感,它们可能比记忆更加强烈。例如,没有明显的原因,我们却可能在情感上或心理上被某个人所吸引,或者对某人感到厌烦。即使我们不记得自己是谁,这些情感看上去也好像是从过去世带来的。

我有个欧洲朋友,是位时装设计师,他的妻子是如此美丽,其他人都仰慕她而嫉妒他。她美丽的红头发总是干干净净的,手上总是涂着漂亮的指甲油,非常优雅。

但是这个家伙最近遇到一位澳大利亚女士,跟他的母亲一样老,也不具备他妻子的任何特质。当她说话时,我总是私下里希望她会使用李施德林(一种口气清新剂)。然而,我这位朋友是如此强烈地被她吸引,并且说有生以来,她是唯一可以让他兴奋的女人。当我问他喜欢她什么,他有几百个理由,但你会发现这些理由都没有逻辑。这种吸引真的只是一种感觉,现在却变成了他头脑里的逻辑。

这种现世的情感带,事实上比记忆更加强烈,也有着更大的惯性,所以可能影响到我们所谓的来世,虽然那时我们可能不记得自己曾经是谁。



從我的iPhone傳送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



净界法师 

诸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染,没有慢慢调伏啊,你就一开始修福报啊,对你非常不吉祥啊。但是这句话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样不对,佛法的次第你搞错了以后啊,你是越修越糟糕,因为你自己的自我意识没有调伏,你福报修了老大,你福报越大你就越有自在力,你说什么都算,你的自心中的这个我啊,也慢慢的养得又肥又大,对你非常不利,因为你这自我意识是一切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轮回的根本,你怎么处理你的自我意识呢?

你心平气和的看看佛法,其实佛陀教育弟子啊,刚开始修学佛法,你要先静下来,先大死一番,先做内调,不是要你马上去做善事,不是,虽然善事要做但是你不能马上做,你要先内心有某种程度的安住力,调伏力,然后才有资格从空出假,随缘去做你的慈善事业。但是你这样子以后,你有这种心地法门的摄持啊,你所做的善法那就不是善法啦,那叫波罗蜜,到彼岸啊。
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句话说,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呢?因为你修福报没有做观照力,福报越大,别人对你恭敬越来越厉害,你那个自我意识就越肥大,临终的时候你就完蛋了。因为你自我意识很容易产生人事因缘的对立,一对立就带动了烦恼,烦恼就带动了业力,业力就带动了生老病死,你等于是触动了生死轮回的重要开关。
佛法的修学,你要先内调,你才有资格去做善事。所以说为什么他要先自觉才觉他,这个次第是不能错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